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的美学法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本文以《服装设计美学法则》第一课时《统一与变化》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本节教学目标,运用阅读、思考、议论、启发、引导、设疑、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学生圆满掌握“统一与变化”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 :中职校 服装 设计与制作 目标教学法 探究
本文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服装设计基础》中第六章中《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为例阐述笔者在中职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中初步实行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探索研究。
一、课前预习
课前几天布置学生预习《服装设计美学法则》全文并做思考练习题:一是你是如何理解统一与变化关系的?试用图加以说明。二是平衡有几种形式?参考课本上的图分别试用每一种平衡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三是如何运用黄金分割比例进行服装设计?运用比例法则设计几款符合比例的服装(设计3~6款,用效果图表示)。四是根据分割种类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练习(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五是运用节奏的4种表示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设计12~24款,用款式图表示)。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完成,并交给各学习小组长检查登记。各小组长将检查登记在名单上,在上课前一天晚修上课后交给任课老师。
二、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四个部分,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活动。以第一部分内容《统一与变化》为例,第一课时的教学分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把握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把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使设计的服装造型展示出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感,给人以统一和谐的整体美感。
首先,教师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统一与变化是恒久不变的重要法则。请大家翻开课本104页,认真阅读6-2《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中统一与变化的课文内容。阅读时请大家思考并在书上分别找出统一的概念、统一的作用、统一的主要表现及服装整体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问题,并对学生关于概念、作用、主要表现等问题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随后师生共同鉴赏书中6-29彩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彩图中得出结论,服装构成的统一与和谐是服装整体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回答思考题:在服装设计实际运用中应注意哪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统一是必需的,它有什么具体标准?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评议:“同学们回答都很正确。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在服装设计中强调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我们在服装设计中要注意设计造型、线条变化、色彩明暗、材料搭配的合理运用,使设计构思形成一种有序的章法,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这其中的‘合理运用’‘循序章法’‘目的’三个词我们必须反复、深刻理解、体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精益求精使服装整体造型更显和谐美。”
然后师生共同鉴赏课文彩图6-30和图6-3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前幅彩图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整体造型显出和谐之美;后幅图虽然绝对统一,但显得呆板、单调、毫无生气。从对比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中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相对的,是在多种形式形态的造型、色彩、材质的和谐对比中产生的,因而统一是相对于对比而言的。”
随后教师再提出思考题:“你是如何理解统一与变化关系的?(试用图加以说明)。”学生听到问题后纷纷举手踊跃要求发言,教师最后归纳大家的发言,统一认识:从彩图6-30、图6-31及彩图6-32对比中可以看出,在服装设计美学法则中,强调统一的秩序与章法,虽然会使服装设计造型在产生稳重庄重之感时略显呆滞,但抛弃了统一的原则又会使服装设计造型杂乱无章,毫无美感。服装设计既然是一门艺术,设计者对美的追求自然是首选。要使学生们认识到服装设计一定要把握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只有把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使服装造型展示出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最后,由教师对本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布置课下作业。继续完成预习作业中的二、三、四、五题。
三、小结
关键词:森林;形式美;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形式美的构成依托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否则人们无法感知其存在。这些自然物质材料指自然界中的形式因素,如形体、色彩、声音等,以及这些因素组合的规则为对称、比例、齐一、节律、多样统一等,所呈现的感性形式给予人审美感受。所谓的视听冲击或震撼,指的正是形体色彩作用于眼睛和声音韵律作用于耳朵产生的结果。眼睛感知物体表面的光波谓之视觉,耳膜接收物体震动产生的声波谓之听觉。形体、色彩、声音这些感性形式,既可以撇开内容,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又能与内容一致,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关于形式美
任何一种美的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两种美。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这就要求有合理的外在形式,以求表达内容的真实性。森林美也不能例外,既要有森林美的内涵(内容),又要有表现这一内涵的外在形式。黑格尔在分析美的构成要素时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1]25这就是说,要用外在、显现和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生命和生态的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形式美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包括审美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积淀的成果。构成形式美的形、色、声等诸因素,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生命的形式。同样,形式美的法则,例如齐一、对称、对比、均衡、节奏、和谐、多样统一等,也源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万物生存在不同时空中的有规则的呈现。
形式美的特征主要有:(1)形式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形式美源于自然界,但人们一旦从自然界抽离出来,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人们只要接触这些形式,就能引起美感,而无需考虑这些形式所要表现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对森林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当人们在欣赏人工林景观美时,最先进入审美视野的是色彩的青翠一色和线条的整齐划一,并不在意人工林属哪个树种、其经济效益如何等内容。形式美在审美中的特殊作用,使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2)形式美具有抽象性。形式美是人们从众多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某种共同特征的形式感的东西。这种形式感的东西在摆脱具体事物的约束而逐渐演变为抽象形式,如图案化、规律化、规范化等,即演变成单纯的色和线等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正因为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的美学特征,人们在欣赏形式美时,不像欣赏一个具体的美的事物那样,给人一种比较确定的意味。审美主体体验的不确定性,因而使形式美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变化的可能性,使之适应表现各种事物的美。(3)形式美具有时代性。形式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并非凝固不变,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因素,并造成形式上的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要求形式美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整齐、对称、均衡等一般法则的理解上,要突破形式的一般法则的约束,认识并理解非对称性、非规则性、非整体性等特殊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天然林的深绿、原始和古朴以及它呈现的杂乱、狂野和蛮荒的美学风格。
二、形式美的一般法则
森林是自然物,但人类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产生人工林。这样森林可分三类:一是自然塑造的天然林;二是人工营造的人工林;三是介于天然林和人工林之间的天然残次林。人工林如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林带林网、公园和园林等,主要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2]48-49
(一)整齐一律
整齐一律是由有规则的重复产生。这是最简单和通行的一种形式美,是各种物质材料按相同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简单的重复。黑格尔指出:“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形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予定性作用的统一。”[1]173就其形式而言,有简单的重复和从错杂中见重复两种方式。人们在重构人工林时,运用的是简单重复这一形式法则。同一树种、同一树龄、同一规格的树苗,按照标准距离种植,不断重复,规格统一,整齐划一,以便林业经营措施的实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行道树、防护林带、绿色通道的营造,虽然也倡导多树种混交,但在某一地段仍选择某一树种作为当家树种,并按等同距离种植。人工林单一树种有规则的不断重复产生的整齐划一、简洁明快的美感,是所有人工林的共同的特征。整齐一律的另一形式是从错杂中见重复,如人工林中的有规则的株行混交或团块混交,每一组形成一个层次,各层次形成重复,表现出整齐划一的美。
(二)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组合关系的最普遍法则之一。对称是指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加以对偶性的排列,大多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两侧等距,绿量设置平衡或相等的布局而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美。树木以树干为中心,其两侧树冠对称均衡;叶片、花朵、果实也有明显的对称性,从中轴割开,两侧大致等同;林带、道路、渠道两侧的绿化设计,其树种和数量的安排也大致相同或相等。目前,现代公园布局大多有明显的中轴,并向左右两侧对称展开。但对称不是简单的等同或相等,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叶片是相同的,承认差异、变化,这也是均衡。
均衡指对应双方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是均等的。它是对称的一种变态,是对对称的破坏。例如舞动的树叶,看似不对称,呈现的是变化的均衡,既不失稳定,又显得生动活泼。
(三)对比调和
对比与调和反映事物矛盾着的两种状态,但这两种具有明显差异的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反差,却令人产生鲜明、醒目和振奋的感受。这样的反差有树干的高大与矮小,通直与弯曲;色彩的深绿与浅绿,冷调与暖调;质地的润湿与干燥,粗糙与精致等。如树木开花时,万绿丛中一点红,花的红色与叶的绿色形成的对比反差;秋季落叶时,针叶林与落叶林的对比反差;红枫同其他树木色彩的对比反差等,都符合对比调和的法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两个明显对立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呈现出景象对比的鲜明反差,能收到强烈的审美效果。
(四)比例关系
比例是“关系的规律”,指事物形成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合乎一定数量的关系。树木的结构和树木各部分之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一个符合比例的数的关系。严重的比例失调,就会出现畸形,畸形在形式上是丑的。人们之所以感到某一树木美丽,显然在于树木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恰当、匀称。树木能给人一种稳定感,在于树干―侧枝―分枝,其形体和重量按比例逐渐递减,构成一个直立分叉的稳定结构。至于叶片的圆形(圆叶乌柚)、三角形(加杨)、菱形(乌柚)、椭圆形(香叶树)等,与其说是对圆形、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几何图形的接近, 不如说是内含一种数的关系。
(五)节奏韵律
节奏指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有规律的反复。它一般有两种状态:一是时间上的节奏变化。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林中显现出的周期性节奏变化和韵律,给寂静的山林带来动感。如晨昏森林色彩淡浓变化,四季森林季相差异变化,幼林、中林、成熟林、顶极群落的林分自然演替变化等,均属森林在时间的延续中出现的节奏和韵律。二是外界力量给森林带来的节奏变化。例如风声、雨声以及昆虫、鸟类和动物的声音,都能给森林带来节奏和韵律。在林中,雨声淅淅沥沥,或重或轻,或徐或疾,或沉或细,十分扣人心弦。“雨打芭蕉”、“雨滴残荷”,曾为诗人反复吟唱。因此,拍打在森林身上的长长短短的声音,本身就是诗歌的节奏、乐曲的韵律。
三、形式美的特殊法则
森林属于大地艺术。因而,森林形式美还遵循一些特殊的法则。[2]49-52
(一)非对称性
树木在静风和空间充裕条件下,生长正常,其树冠基本是对称的;但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生态环境限制和激烈的物种竞争,林中树木多数被压抑成偏冠和非对称的。在风的作用下,迎风面的树冠呈旗形状,悬崖边上或岩石上林木林冠也各异,它们都表现出非对称性。中国的皇家园林,往往中轴线明显,对称布置。现代公园亦如此,强调中轴线对称,凸现几何线条。但中国私人园林则以“天人同构”为理念,崇尚自然,依山就势,道路曲折,树木参差,花草凄迷,不强调对称美,而是在曲径通幽中、在非对称性中追求一种自然美。
(二)非规则性
与人工林按经营目的设计的等距离种植,形成规整划一的林相不同,天然林或天然残次林的树木分布是随机、团块、间距不等的,通行的是非规则性。树木的主干也并非株株都通直圆满,更为普遍的是被挤压、被扭曲的树木。各类灌丛和附生寄生植物,它们或甘居下层,或攀援寄生,或匍匐低下,或跻身夹缝,为了生存表现出非凡的生态智慧。也正因如此,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乔、灌、草相互交叉,相互叠加,从而构建起森林大厦。在这里,最高法则是生命竞争法则;通行的是非规则性,规则性消隐后退,非规则凸现生命活力,显现美的真谛。
(三)非完整性(缺陷和丑陋)
整体性和完整性是美学的通行法则和追求,但在森林中缺陷却是普遍现象,如死节、空洞、树瘤、虫蚀、火迹、风拆、开裂、绕曲等。这些缺陷、残缺和丑陋破坏了树木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但人们在评价和欣赏森林美时,从不因缺陷、残缺和丑陋的存在而否认森林美,相反,看到森林美的真实性和生长过程的合理性,从缺陷、残缺和粗糙中审视出自然、原始和质朴。而且,恰恰是这种破坏,使人看到美的另一方面――非完整性的破坏美。完整与缺陷、整体与残缺、精细与粗糙、美丽与丑陋,它们以一种夸张的对比呈现出本真状态。
(四)参差杂乱
在森林中,普遍看到的是高低参差、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树木,这是树木生长竞争的结果。人工林在进入中龄林阶段,也会出现分化,显现出高低和参差。没有一片森林外貌和一株树木树冠是齐一的。森林外在形态的参差、分形、模糊和不确定性,使得森林可以同云彩、海岸等自然物构成一幅自然画卷。假如森林外在形态是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那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这种参差、杂乱还表现在不同物种、不同形态植物在不同层次的交错和叠加。显然,整齐划一是人为和个别现象,参差杂乱乃是自然普遍现象和美学法则。外在参差杂乱并不排斥内在结构的有序性,参差杂乱造成的变化和动感,合乎自然美本身。
(五)变形怪异
每一种类的树种的树冠都可以看作相似的某种图形,如圆球形(海桐、芒果)、尖塔形(雪松、南洋杉)、伞形(龙爪槐)、平顶形(合欢)等;叶片也有圆形、扇形、心形等。但树木是自然的产儿,非工厂流水线上的模式化产品,世界上找不到两片森林、两棵树木、两张叶片是相同的,哪怕是同一树种也是如此。自然之手的造化真是神奇莫测!况且在不同树种、不同生境之间,特别是古树名木,其个别性和差异性可谓万千形态、变形怪异,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变形怪异是对比例关系美学法则的破坏,但美的本质恰好是对变异的追求。树桩盆景、根雕艺术,大多采用夸张、放大等手法凸现变形和怪异,吸引眼球,追求的也是这种审美效果。
(六)散落飘零
由于根系作用和树木多重分叉结构,能给人以一种稳定感,体现一种庄严和稳重美。与这种稳定固守的美学特征相对应,是森林中散落飘零现象:在北方,杨花飞絮,桃花落红,在南方,紫荆花、枇杷花、荔枝花,纷纷扬扬,精彩无比;松树种籽开裂和飞翔,惟妙惟肖;大风吹起树冠的舞动,抗击风沙树木身躯的摇摆;落叶阔叶林为了自身的生理需要在秋季时的落叶景象,皆属散落飘零,皆属舞。诗人杜甫曾用“不尽长江滚滚来”与“无边落木萧萧下”相对应,这是何等的壮观!宗白华先生在评述“舞”时说道:“这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法,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3]79散落飘零是一种自然之舞,是森林生态的变化与动感,更是森林系统之生态美的呈现。
(七)虚实相间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实,或实象,在这里指森林在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包括它的外在形象和色相。然而,仅有充实和实象不足以构成艺术形象,“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3]25。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美感的产生在于能空,在于对物象造成距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自然的疏离,倍觉自然的亲切可爱。尤其是雨幕、雾幕、夜幕对森林的阻隔和间隔,人与森林之间产生距离化、间隔化,美景随即诞生。例如云雾渲染森林时的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雨幕覆盖下山林的“岭色千重万重雨”;朝夕光影不同产生的“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夜幕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皆因空灵产生了美感。森林之美,如隔帘看月,水中看花,显得惟妙惟肖,妙不可言。
(八)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从表层面理解属一般法则,包含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对比反差造成的统一。此谓“乱中见整”、“异中求同”,寓多样与“不一”中。因此,艺术家总极力反对单一的整齐,而追求一种“不齐之齐”,即在参差中求整齐。现代画家黄宾虹曾认为,竹画应使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态,入画更应生意及此。另一种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此谓之调和。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或一致的追求,例如在相似或相近的色彩配合中,在浓淡、深浅变化中,给人一种融合、协调、安静的美感。
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其深层次理解:“多样”指构成整体各个部分或各个因素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统一”指这种个别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彼此协调和融合,即森林中诸多树种、物种、群落、层次同外界诸多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中,呈现的多样生命美和整体的生态美。讲个别性、差异性、多样性,即尊重森林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讲整体性、合一性、和谐性,又承认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在各呈其彩的同时,通过相互竞争、淘汰和相互包容、融合构建成一个个具有自主功能的生态系统。森林的多样的生命和整体的生态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互为包容。我国有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还有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蕨类、鸟类、兽类、昆虫和微生物等,超过65%的野生动物和超过90%的植物物种聚集在森林这一大舞台上,既呈现自身生命的精彩,即多样性,又构筑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不同森林生态类型的恢弘,涂抹祖国辽阔版图的华光丽彩,即统一性。
四、问题和讨论
(1)形式美的法则,可以称之为美的法则、美的尺度和美的规律。我们需要美的法则、尺度和规律指导林业生产和经营,或者说,在进行森林经营时,既要符合人的经营(经济)的目的性,又要符合人的审美(美学)的目的性。考虑人的审美目的性的实现,无疑是森林经营的一大转向和进步。
(2)当下,人们对森林的经营集中体现在人工林上,因而,人工林成为人们创造森林美的最普遍的一种形态。由于经营目的性的制约,人们在创造人工林和人工林美时,主要遵循的是形式美的一般法则,追求的是对称、规整和齐一的美学风格。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形式美的特殊法则,切忌人工林过于集中连片;要设置隔离带和生物防火林带,注意不同树种间的行带或团块混交,注意母树保留和上坡、山脊、陡坡、岩石地植被的保留,防止林道开设对环境的破坏,注意林缘林带的保护以及人工林同原有植被的衔接等[4]303-305,以求多样统一。
(3)防护林、农田林网、道路绿化等,是人工林的一种形态,遵循的是形式美的一般法则,体现对称、规整和齐一的美学风格。但由于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纵横延伸,地形地块的复杂性等,在规划防护林位置走向时,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结合,多样设置,不要强求一律。在通过湖沼、河道时,防护林带要作特殊处理,要注意保留湖沼、湿地、河道的地貌特征和原有林木,尽可能在规整划一图景中,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4)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现代公园的是:西方现代公园是理性的、规划的,表现的是几何图案美;中国古典园林是非理性的、非规划的,追求的是意境。什么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3]70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不仅要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还要遵循形式美的特殊法则,借山川草木、云烟明海以表现胸襟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向自然学习,“师法自然,中得心源”。以自然法则为准绳,以自然之心为心,才能达到情与景融、天与人合的审美境界。
(5)尽管中国文人同能工巧匠合作创造出了被称为园林之母的中国古典园林,但人类的纤纤巧手终难敌自然的鬼斧神工。避暑山庄、拙政园和西湖与九寨沟、张家界和三清山相比,无疑要显得稚嫩、小巧和细微。以天然林为背景的九寨沟、张家界和三清山等森林公园乃是何等的粗犷、开阔和雄浑!但这并非否定在避暑山庄、拙政园、西湖等在造园中贯彻了非理性、非规划的特殊形式法则,然而人造的“自然”终会留下人工的痕迹。“自然本质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人工永远无法仿造的。以天然林为基本背景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呈现的是自然的本心、本色、本真,而人工园林,无论怎样讲究技巧也会留下疏漏和遗憾。
(6)自然之手创造的天然林无疑是森林美的最高典范。尊重、保护和师法自然是创造森林美的最高准则。自然本身是最美的,且无须人工增加什么,所以我们要真心实意地保护好天然林,保护好各类地带性植被,保护好森林背后的山体、河流、湿地的原始原貌,保护好几千年农耕文明留存的人地关系。我们在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上,也要坚持近自然的原则,做到不规则或少规划,以保持肌体健全的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只有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呈现其生机活泼的森林美。其次,要十分注意凸现森林自身的原始蛮荒和原汁原味,“切忌森林的庄园化和公园化。尽量减少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于必要的游憩性设施可就地取用自然材料,并使其造型、色彩和森林环境协调,以保持发挥森林特有的壮观、野趣等自然面貌,同时也可节省投资”[4]302-303。最后,要根据不同景区的不同游憩价值,确定其必要路径和建筑物配置,要特别注意名木古树、人文遗址的保护和神话、故事、传说的整理,使游人在观赏森林美时也能品味到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苏祖荣.森林美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这段漫长的时期中,我们的先人不断地创新,改进生产工具,引领社会的进步,创造着新的历史,新的未来,美学也在其中悄悄产生。
最早从远古人用石头作为项链戴在脖子上开始,到现今琳琅满目的商品。美学的发展经过了不平凡的历史转化。也总结出了许多经典的美学法则。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八卦图就是运用美学的原理。对称、均衡、和谐、统一,富有动感。这是一款经久不衰的标志设计。八卦图同时也富有中国特色的寓意。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来源有两个: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八卦图即为表示八卦方位的图形符号。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的终极真理――“道”。
二、中国传统纹样中的设计美学研究
中国传统的纹样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说起,我国历代帝王都通过建设宫殿以显示其伟大,地位的崇高。宫殿的建设不仅有工匠们独具匠心的设计,而且还有风水师、画师的指导,每一个屋檐,每一个房间的布局都充满了讲究与分析。我们可以从北京的故宫看到明朝帝王的奢华生活,彩画有图案,地砖有图案,家具有图案,图案无处不在。拿彩画举例就分很多等级,最高的是龙凤和玺彩画,他们也有各的意思。就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的图案分析――有祥云,代表吉祥和驱邪的意思。
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每一个纹样的分布,上到房檐,下都台阶围栏的设计,对称统一。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三、纹样转化成为建筑的案例分析
将传统纹样运用于现代设计中的例子不占少数,我们提倡与支持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并且鼓励年轻人多多运用,多多发展。但是我们反对过分的夸大,生搬硬套,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上海世博会刚刚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中国馆的设计采用了榫卯结构,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与之相比江苏省阜宁县数百万元建雕塑事件是破坏古纹样设计的典型案例。我们呼吁社会更多的原创,更多的产权保护,抵制模仿,抵制抄袭。
四、产品中的美学
产品设计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上个世纪,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已把产品设计看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角色。纷纷成立了国家性质的产品设计机构。我国七八十年代开始接触产品设计,经过了短短不到三十年的发展,产品设计不再陌生,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海尔集团是中国最早重视设计的公司,如今的海尔早已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古国的声音。
产品设计中讲究美的运用,功能美是要求设计要人性化,以人为本为中心去创造,产品要有合理性,服务于人类才会收到人们的欢迎,产品的功能美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体现。它是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原因。产品的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设计,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最终创造出设计。产品设计中同样体现出了机械美观、技术美学,作为工业设计和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衔接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关于技术美学对于科学与艺术联姻的倡导,以及在设计教育中强调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等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无一不与技术美学的发展直接相关。
五、科技中的设计
高科技风格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了七十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高技术风格力求结构的简洁,造型上多采用方块直线,色彩上仅采用黑色和白色,喜欢在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有时还故意把产品的零部件直接暴露出来,把装饰压到最低限度,从而使产品看起来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强调高科技信息。同时也很喜欢用最新的材料。高技术风格是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风格。
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也出现了高科技的产品。其中苹果设计家喻户晓。APPLE的手机设计外观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简洁的只剩下了机体。苹果内部设计源于高科技的运用,整体设计就是功能的全部体现,外观的设计完全的服务于整体手机的功能。由此可见,科技的运用改变了设计的外观与发展。
六、未来设计发展展望
1.未来的设计必将更加注重绿色设计
当今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绿色设计不仅要求设计材料更加环保,也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丢弃后的产品回收问题。设计师需要有良好的设计素养,社会责任感。
2.未来的设计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设计
单一的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多元化的产品设计由此产生。
3.未来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结合本国特色
没有特色的产品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下去。
【关键字】 结构 设计 科学 艺术
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字Compositio, 是布局、组成、连接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表示在一定系统中合理安排构件,组成一个统一的方式,作为名词指某种可感知的形式,作为动词则表明该种形式的构成过程。最初该术语只用于建筑学中,形成了结构理论的专门科目,后来才扩展到其他的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文学)之中。
在设计中引入结构概念具有重大意义,不同设计作品的特点,在于其结构形式能表达不同功能,起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这作用直接由作品自身使用的材料性能及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由于功能特性,技术与经济条件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要求,结构在设计作品中产生重要作用,而形式符合美学法则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也证明了技术美学产生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逻辑结构和感受形式,这使科学和艺术在一定高峰处相遇,并在设计学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科学有自己的特点,艺术也有自己的特点,二者仿佛互相对立,科学是精确性,公式化,而艺术是对人体现一定内容的形象的感受。但随着发展,艺术会越来越科学,可科学择更艺术化,在技术美学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逻辑和感受的方法,把科学和艺术联合到一起。利用自然形成的有生命的机体,设计师在应用动力学技术时很自然的在交通工具中设计出流线动力型动力形状。此形状契合人知觉的美学要求,从而在艺术上体现其价值。因此,流线型在工业产品的成型上,成了客观规律,并应用到其他非交通工具的产品上,如手机、视听设备等外形设计。可见结构及其形式把作为科学成果的技术与作为人的感受对象的艺术连接起来。
结构应该使产品具有更完善的形式,因此在产品中形式构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它是艺术质量的主要尺度。而结构形态是设计过程中,在综合考虑美学因素之后,对各种原始条件作出的创造性理解。特别是在建立具有一定空间维度的物品时,设计师不像画家,不能仅运用线和面,而必须考虑体积、质量和空间关系。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了解不同的结构方法,运用材料的物理、机械、化学特性及在物质特性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学要素。对设计师来说,结构原理不仅是构件组合的客观逻辑的技术规定性,还有形式构成的规律性即艺术的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创造产品的“合理合情”的形式,以满足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要求,即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技术构造与艺术形式在结构概念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比如我们认为机器构造法就是给予机床、仪表和其他能表现各自功能和结构特点的技术产品以艺术形式结构的规律性。
结构概念在设计中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一件设计作品,在物质功能方面和精神感受方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但在表述上却可以区分出来,即形式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结构概念形式要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光线、空间、音响等)的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艺术表现性的独特手段,并有机地联系着产品构造的立体空间结构和产品构造的客观规定性(一定的强度和平衡)。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或同类型设计为不同目的服务时,由于不同的材料和构件常常会做成不同的结构或结构形式,因而工艺系统也不一样,这些特定的工艺系统是设计方案的基础。
结构的物理性能方面的规定性决定了结构工作有逻辑规律方面的要求,力学、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材料力学等为结构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而立体空间结构和形式结构作为结构组成的重要范畴,为建立美的形式打下了基础。人的感知觉系统在审美领域的拓展为结构提供了美学依据,在结构调整和布局中,美的法则适时地渗透进来。在设计领域,这些法则最终要达到的效果被归纳为协调(有时称平衡和统一等等)。
结构在美学方面的要求,产生了一些形式构成方法,这包括比例与测量、不对称平衡、单纯与复杂、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微差、色调平衡、突跳等等。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时,拓展了结构的形式,而技术的发展则保证了该结构形式的实现。在对协调概念作理解时,首先是数学方面的,是一定数字比例形式的对应性。这是一种可见可分析的结构关系。其次,协调概念发展为与美学的感受有关的定性协调,即人对应于自然及艺术时所产生的感受。
结构的美感在于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性,这种统一是定量而不定性协调(数学比例关系)和定性而不定量协调(对自然界和社会以及人工物品的审美感受)结构在各个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节奏、尺度形成的多样性、整体性而表现出美学范畴中的美观、优雅或崇高等等。设计结构中的定量与不定量协调要求设计者不能仅仅以形式主义的数量关系或不变的数字比例关系来进行结构工作,也不能仅考虑美学任务而忽视由数学关系所表现的技术环节。设计中的协调正是借助于正确解决社会、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任务而获得的。因为美感不可能仅是定量的物理关系,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综合表现。
结构形式的美感是所有物质构件和思想构件共同配合而反映出来的统一的整体性表现,这种整体性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与实用性和功能的统一、形式与材料性能的统一等等。在形式构成法则中,对称关系与不对称关系分别产生静态与动态的结构关系的平衡。对称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艺术设计形式中纯粹采用对称性结构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对称与不对称、静态与动态的物体及综合体,具有很多的结构方案,各种方案的特点取决于设计对象个别性能的情况,其形式要求优良的外形构成,不仅能保证整体平衡,而且能保证相对运动轴的静态平衡,在静态外形与构件的非对称布局之间呈现有生机的相互关系,这种布置取决于该产品结构的技术功能特点。外形上的对称与不对称、动态与静态是由设计对象的功能决定的,并由结构来做统一协调的。
某种形式(自然或人工的)与人的审美经验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在此之中形式结构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关键作用,设计艺术的首要原则是解决适应性和功能性要求,因此结构问题及结构工作的工艺性和经济性是首先被考虑的,但在设计中合目的并合规律的创造才是美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关键词:中国建筑 设计 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57-01
建筑的形式创新是建筑的艺术范畴中最突出的方面。建筑形式的感知是一个二次解读的过程,每个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无视受众,要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建筑形式有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建筑形式需要符合形式美法则。在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设计体验总结和概括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美法则,从而对日常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归纳起来建筑的形式美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韵律节奏感
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大为喝彩。为什么不说是流动的画面或形象的诗篇?笔者认为: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就是音符是生动的,而拍子是跳耀的。如同建筑的元素:规律的开窗和有序的柱列如同行板;空间的迂回曲折如同婉转的音律;周边环境如同背景音乐,而建筑主体如同主音乐器。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建筑的节奏与韵律可以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实现的。建筑的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和秩序的心理感受。
二、不定和张力
物质现实与精神效果脱节所引起的矛盾是绘画艺术的源泉,建筑即是形式也是实体、即是抽象也是具体,其中产生的不定性正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如现在争议颇多的CCTV总部,解构主义手法的颠覆传统的奇怪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是建筑的抽象与具象、虚与实所表现出来的不定性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和设计味。CCTV总部形体富力度感的倾斜的轮廓极其抓人眼球,这种形态内在力的运动表现出不均衡的视觉经验,使得内在运动变化规律更为强烈。CCTV总部的“力象”是紧张和不稳定的,任何有冲突、有戏剧性的场景都会让人为之一震,从而形成了建筑形式的感召力和雕塑感。其次不稳定也体现出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这是建筑能够受人关注、被人玩味的主要品质之一。
三、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一般来说设计就是解决对比、协调的关系,虽然艺术审美中没有一定的法则,但是建筑设计中协调的地位要高于对比。建筑设计是社会行为,直接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深层面,同时对后世的影响是每个现代人无法估量的,社会行为就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而不能与大环境格格不入。赖特说:“好的建筑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形式需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要能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等,而不是孤立甚至是傲慢的。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以无礼、高傲的姿态无视周边环境的历史内蕴和环境美学。
四、调和与对比
路易斯.康说“设计的作用就是对意外的东西做好调整”。要突出主体的意外也是美学法则之一,亮点的鲜明才凸现作品的个性。建筑的各要素之间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追求建筑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建筑的关联性和统一性,这就需要在对比中建立一种调和的秩序。柯布西耶和阿尔托的许多作品都在正常的直线和特殊的斜线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或对立统一。
五、复杂与简约
“少即是多”是对这一形式美的最好诠释,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简练并
不是简陋,这种简化是在形成复杂艺术分析进程中的一个方法,而不能误认为目的。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理性化的抽象,而是需要表现一种非确定的必然性和元素冲突的矛盾性。内容与形式的简单映射出理念与内蕴的深刻,这样的建筑形式非常经得起推敲与玩味。刘家琨的鹿岛石刻馆是一种匀称而追求画面效果的建筑,它崇拜简练但并不脱离复杂的生活。
六、秩序与传统
路易斯.康说“秩序并不意味着有条不紊”,反常和不定在建筑上是行之有效的。破除法则和打破常规都能产生新的意义,法则是不能被轻视的,传统又是不能被抛弃的,如何把其中的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就是创作出好作品的要素之一。解构主义对于建筑设计的革命给这一法则的应用带来了契机,激进和颠覆传统的解构主义走到后期表现得相对地温和相对地平易近人,因为建筑的根本不在于“解构”而是在于“结构”。倾斜的天花和墙壁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再把地面变形,那不就成了“天外来客”?任何高技术的表现手段最终都会归位于传统和人性化,“怪诞”又不遵循秩序的建筑形式也许是某个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终究成不了建筑形式发展的大气候。
现今的建筑形式有两大动向充分说明了秩序与传统这一审美法则,即匀质空间的复兴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总复兴,这样的审美法则也代表了大众的呼声和时代的潮流。
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是建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所在,形式美法则并不是给建筑形式建立框架和标本,而是研习相对稳定和通用的设计方法,这些原则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项目灵活调整和变更。形式美法则主要解决了建筑形式的“可读性”,因为受众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去分析和思考建筑形式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配页机 美学设计 包装
1 概念
1.1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内涵
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指在符合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充分重视使用者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注重改善产品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可以相互交流、互动的关系。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需要层次关系。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体现了产品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
1.2 配页机
是将不同页码的纸张配合在一起,可分为塔式配页机和卧式配页机;根据纸张样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书帖配页机和单张纸配页机。书帖配页机根据给纸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摆臂式配页机和轮式配页机,一般胶订龙和骑订龙用的多是这种配页机。
2 配页机的色彩设计分析
在前期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同样造型的配页机产品,在色彩上的差别往住使它们在产品档次和销售价格上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色彩给配页机产品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机身产品的视觉识别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流行色彩研究中心曾经对色彩与产品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发现用户在选择产品时,选择意向的确定一般只需几秒钟,在这短暂而关键的几秒内,色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配页机产品来说,造型和色彩应该是外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因素,由于配页机具有体积庞大的机身,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也更加强烈。同时色彩比造型具有更直观的优先影响力,因为色彩是任何产品呈现在人眼中的第一印象。在视觉原理上,色先于形,色彩也具有轻重、冷暖的视觉感受。就机械加工设备而言,色彩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意义,对机器的运转和操作有特殊的提示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作用。色彩感觉说明:红色轻快、温暖,在可见光谱色中光波最长,有温暖、注目、兴奋、紧张等功能作用,通常在配页机产品中用于主要文字、功能件等部位。黄色明快、醒目,视觉效果强烈,故黄色通常不作为配页机产品主调色,仅作为警示色块使用,或在仪器仪表屮小范围使用。橙色明朗、刺激,具有黄色的醒性和红色的强刺激性,令人兴奋,故常用于信号色或是机器中外露带有危险的部分的警戒色,如齿轮、飞轮、机械手等。蓝色舒畅、清爽,为宇宙色,在视膜上成像位置最浅,通常给人以冷静和开阔感,蓝与白或蓝与奶白是机电产品常用的配置色。绿色[雅、[凉,在光波常居中,是人眼感觉最舒服的色彩,也是视觉休息的理想色,通常代表安全、正常、通过的信号色。紫色柔美、优雅,波长最短,在国外压力机的配色中,驻灰色或带灰调的紫色经常出现。白色朴素、洁雅,是全部见光谱色的混合色,又称为全色光,象征光明,给人有明亮、干净、畅快的感受,在配页机产品屮被作为最佳调和色。黑色稳重、沉重,明度低,与白色对比性强,对光线的吸收性能好,对视觉无强刺激。黑色与其它色配置时,只要色块的面积、位置处理得当,可产生或对比调和的色调效果,常用于配页机的地脚、底框、字符、显示器屏幕外框等部位。灰色含蓄、高级,是居于黑、白之间属于中等明度的颜色,通常表示低纯度,有耐脏特点,常作为电气箱、按钮站的主要色彩。银灰色亮丽、奢华,反光性好,有华丽的视觉效果,能与任何颜色搭配,与黑、白、灰组合是力能配色,在配页机产品中多用于与其他色彩相配、商标装饰和色彩过渡通常采用全亮色光泽,亚光效果的银灰色使用频率最高。
3 结果显示
1 雕塑与建筑造型
在造型艺术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雕塑艺术和造型艺术。对于建筑学来说,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建筑美学艺术进行论述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交叉定位的形式。其中包括造型和空间艺术,主观与抽象艺术等等。从建筑的本质上看,建筑的构思和设计是主观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具体的形态却是具体的。雕塑艺术则是利用雕、刻等各种手段来改变实物的形体,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总之,二者都会涉及到三维、空间以及实体部分。从艺术的发展过程上看,很多艺术都需要在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外部其他类型艺术的精髓。建筑和雕塑艺术也是如此,在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综合性和全新性的艺术特点。所以,以雕塑艺术为视角来看待家住形体的塑造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雕塑手法在建筑形体上的体现
自建筑艺术和建筑行业兴起以来,人们看待建筑和看待雕塑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视建筑为雕塑也是一种艺术理念形式。在多数的建筑作品中,设计者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内容,总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逐渐注重几何形体美
任何一种建筑物都会在其外表或者是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有些建筑可谓是几何体的组合形式。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筑中的几何形式都属于一种抽象形式。最早谈及到建筑的几何形式美的著作是《建筑十书》,在以后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师们往往将几何图形以及数字形式融合到一起,对建筑形式美进行揭示。建筑设计工作逐渐遵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以及黄金分割比等形式。可见,几何形体美在建筑中得以体现既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是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一种形式,因此,其重要程度比较突出。
从传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几何形式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性或者是对称性,这是一种美的体现。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以及建筑的不断发展可知,不规则的几何形体也会表现出更加特殊的美感。建筑的稳定性是其生命所在,但是建筑的美感却是灵魂。
建筑造型设计中所应用的几何形体数量较多,种类复杂,但是同一种或者是不同形状的结合形式相互叠加或者是重复,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建筑美感。比如,球形或者是半圆形的叠加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立体感,如果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就会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升腾和超然的感觉。其中巴黎凯旋门就是一种典型的建筑。
表达了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概念,即是利用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以立体主义的眼光看待建筑,从而赋予了建筑以符合数学模数,几何比例的规则的理性美。在这里纯几何形的构成并不是形式主义的仅视觉上的表面的,而是以几何图形这样的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点是在整体结构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规则几何形体的组合,目的在于通过其组合或称为变形来表达人类的普遍性情感。
2.2 表现曲面形体构成的自由美
现代建筑的雕塑性,除纯粹几何的体量表现外,还有以追求塑形、曲线、无规律为目标的自由美。它们以更随意的自由曲线、自由形体以表现出精致的雕塑性。在这一类建筑中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仿佛真正有生命的装饰,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的感觉可以统合一切形态:简单与复杂,美与丑等对立的因子,予人以浑然有机的感觉,它们有时将花草的曲线加以抽象和提炼,有时甚至是直接将大自然奉献的美好东西用于建筑上。建筑这时看来仿佛是充满了灵性,它渴望着诉说、生长、呼吸和观察。整个建筑被拟人化或拟物化了。
人们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认识到了自然的美,他们从忍冬草的叶片得到了科林斯柱头。此后经历了拜占庭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等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新艺术运动又回归于自然的美,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利用当时先进的铁加工工艺,制作出各种曲线造型的装饰构件,但当时它的影响还仅限于室内表现上,而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运用到了整个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上,以流动的自由曲线来表达对自由和大自然的向往。他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景观中提练出了美,得到了灵感,他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协调,在建筑中运用自然界的形象时,取得天然的生态效果。
2.3 运用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
中外古典建筑艺术大都以对称均衡、整齐一律等为审美标准,而对于那些非对称建筑构图和不规则的建筑形体,如果以僵化的美学法则去衡量,都可以视其为超出常规的丑,但是正是这些丑态却赋予建筑以鲜明的美感个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墨守成规、机械刻板、四平八稳的建筑形式的确符合美学的规律,但是这绝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建筑真正的美应属于那些既能尊重客观美学法则,又敢于破除陈规旧习的生气勃勃的新建筑。
人们常在解构主义建筑中所看到,其美学信码被变形与分裂,即用变形、出人意外来延长感知活动的时间,加强信息作用,把原来的习惯给打破了,这就使人们对其非同一般的形式加以注意,用这种方法使旧的东西通俗的东西变成新的,不俗的而又可以理解的。盖里可称为这方面的佼佼者。盖里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当今时代是松散的、混沌的、快节奏的时代,只有多元化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运用一些交叉、重叠、扭转、断裂等构成技法,以强调重点部位的建筑艺术处理。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建筑雕塑性的残缺美倾向,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建筑形体的限制会造成结构过于复杂,在工程技术上造成一系列的困难,增加建筑的费用,同时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关系,因此也基本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只能单独地以艺术品的形式存在,而不能用得过多过滥。建筑突破了常规意识中对建筑的理解,以其自由的、反形式美学的造型独树一帜,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极具雕塑感。
【关键词l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3-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笔者以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为基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终生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深入开展了园林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
(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和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了渐进式的课程学习任务: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一园林构图基础一园林要素设计一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该任务以体现就业导向为前提,以培养适应园林设计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着力点,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项目教学。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在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具体确定了各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其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的重点内容在于通过现场体验,了解园林要素、审美内容和形式;其二,园林构图基础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及构图的基本技能;其三,园林要素设计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山水、建筑、植物等各园林要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四,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在于掌握建筑场地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园林设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园林行业发展动态为依据,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二、改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直观教学。应该做到: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视频教学。在当今信息传递高效、快捷的时代里运用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网络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介绍“园林艺术构图法则”时,把能体现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寸等园林艺术构图法则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展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赞可夫说:“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采用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应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视听兼备及表现力丰富的录像教学、资源共享及个性化强的网络教学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校园环境、学院君武森林公园、学院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柳州市柳侯公园、江滨公园、市民广场、凤起新都小区等校外实训基地,均为开展现场教学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启发式教学法。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实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园林艺术构图的基本方法”学习情境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属性,而后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园林平面构图的创作构思,进而培养学生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构图的能力及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学生自由分组,每一组为一家“园林公司”,以某个公园的沙盘为目标,分析其构图艺术,然后以“公司”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相得益彰的充分展示。
2.采用诗词谚语趣味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穿插借用一些古诗词、谚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养生保健谚语,反映了优美的园林环境是人们向往的好去处;“门前当桂(贵)”、“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兰草翠竹助文昌,家有读书好儿郎”等诗词介绍了几种优良的庭院树种;“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为明末计成总结造园的理水原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障景的艺术效果;“两株一丛要一俯一仰、三株一丛要分主宾、四株一丛则株距要有差异。”说明植物丛植配置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有趣易懂的诗词、谚语,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院校园网络及园林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上传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快速地下载课件资料、上交作业、提出问题、在线学习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为任课教师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
(一)改革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园林职业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践项目主要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置,同时包含主要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项目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通过园林实地参观、体验、资料收集等实践活动,进而了解园林要素、内涵、特点、形式等知识点;项目二:园林作品评析,通过对园林作品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活动,了解园林艺术特点、美学法则、园林空间组织等知识点;项目三:园林艺术构图设计,通过几何式、自由式构图练习,掌握园林艺术构图中的平面、色彩、立体构图的方法和技巧;项目四:园林要素设计,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的设计训练,掌握园林各要素的设计方法和技巧;项目五: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庭院园林景观设计训练,掌握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师范教育;审美;课程改革;PBL审美素质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够丰富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蕴育创新能力的温床。审美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学原理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师范生获取美学知识,掌握审美理论的主要途径。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然而。我国高校的美学原理课程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无法在实际的专业操作中实践美学理论,使课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一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单方向将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学生很难主动将其与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对理论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冈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
、PBL教学法的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机结合“教”与“学”,教学者将课程内容设计成现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通过自我探究去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隐藏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1.起源和发展。PBL起源于2O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在一次测试中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知识的遗忘率达~U90%,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医学教学与实际的工作情境联系不紧密,成绩高低主要靠学生短时记忆的有效性决定,通过背诵去寻找考试答案,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所学知识无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导致了较高的遗忘率。随后,Barrows教授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小组,提出了PBL教学方法。八十年代以后,PBL教学法在北美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将PBL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世界上,70%的医学院都采用此类教学法。鉴于PBL在医学教学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他领域已经开始研究PBL教学的引入和拓展。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教授和李芒教授等教育专家,致力于介绍和推广PBL的研究工作,促进了PBL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2.主要特点。PBL归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畴,知识的获取过程不是单一的接受,而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景设置中,借助他人的辅助和指导,主动加工获取学习资料,建构出知识结构。
(1)逆向性教学。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理论讲授开始,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后,学生再利用接受到的理论去解决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巩固学习知识。PBL教学思路则刚好相反: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理论知识。比起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事实,这种逆向性的教学更强调知识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而非单一配对。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PBL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PBL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输出者变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引路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他们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界定、分析、搜寻、整合、应用和检验,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以问题为导向,体现知识的综合性。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其学习。与传统教学上的良构问题测试目的不一样,它不是用于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取新能力的途径。PBL所设计的问题是劣构的,具有不确定性,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解决的方法也有可能随之变化。问题的设置是以现实情境为背景,真实问题的成因通常是多因结构,因此会涉及到不同的学科,PBL教学可以突破学科的分界,让学生有机会在相关学科之间进行理解和联系,从而达到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的综合性的目的。.(4)以小组为学习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并非靠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一个默契的团队。团队合作包括团队意识、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团队责任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需要系统发展的综合能力。在PBL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正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相比个人学习,这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3.教学流程。PBL教学模式主要由“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四部分组成,它是一个动态和循环的过程。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是教师没置劣构问题,创造现实的问题情境;在随后的“分析问题”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界定,找出具体可研究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T,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总结问题”阶段,主要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价,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在新的情境下进一步应用。
转贴于 二、PBL教学法的应用
1艉出问题。在PBL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在现实背景下设置问题情境;二是问题具有劣构性。对于师范生的美学原理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提高师范生审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达到引美促育的教学效果。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在现实的工作情境中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因此,运用PBL教学技术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将美学原理的内容和教书育人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劣构问题是在没有完全界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开放性的,问题自身的结构存在着未知部分,包括定义、目标、条件以及解决方法,因此,它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模糊的问题,需要学生下一步的自我界定。比如,在“审美经验”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并不会直接讲授审美经验的定科研在线义、特点和构成,而是设置一个情境——“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学生在制作教学课件中切身体会到审美感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而这些要素正是审美经验这一章节主要学习的关键部分。师范生学习“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自我理解,还要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审美化教学正是审美知识在教学中的实践,师范生模拟未来教师,通过课件进行审美化教学,让他们未来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和理解审美经验。“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不是一个单一明确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情境,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有美学原理,同时还隐含着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内容。在现实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正是这种复合型情境,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并有机结合实际情况,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
2.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将学生分成6~83.为一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对问题进行界定,分解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对于“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待确定的问题包括审美化教学的定义、特点、教案内容的选择、课件制作等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需要教师加以辅导,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人等,以避免小组工作一人独揽、保持沉默等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学生要在第一次问题探讨后各自分工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资料后再进行新一轮问题的讨论,以形成问题的假设。问题的假设提出后,学生开始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置的假设,每小组确定好研究的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按照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课件展示。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然后信息评价确定,讨论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则继续讨论,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评价和总结。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PBL教学更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不仅仅出现在教学的后期,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教师应一直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成品展示等多方面展开。其中,知识获取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美学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力评价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合作情况表现在合作的态度、责任、沟通、任务分工以及完成的程度;学习态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和研究程度。最终作品的评价,除了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评估,还包括对学生对作品价值的理解的评价。最后的总结阶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学习心得,包括理论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教师主要总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新学到的美学知识进一步清楚地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在解决题中应用的已学过的美学知识进行概括,指导学生激活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对于交叉学科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会有机整合,构建出学生自我动态、多维的知识体系。
高校美学原理课程为师范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将审美理论应用到师范生实际工作中,是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教学平台上创建了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将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外部要求转化成自身需求,提高学料研在绂数学教育而言,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中有规律、法则或模式可遵循;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不是机械的、僵死不变的,在真实课堂中又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进入最高境界,唯我欲为。教师的教学从“无法”到“有法”进而达到“得法”,正好体现了教学由低到高的三境界。实习生初上讲台,很明显处于第一阶段,由以往的实习指导经验来看,虽然实习生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造成实习生在处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等,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依据实习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为实习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不排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也是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家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分析『J1.中国教师,2007,(3).[2]张春莉,王小明擞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f4】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f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唐祥德,聂东明,聂春芳.数学教育实习生反思性课堂教学的策略.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习效果,从而优化美学原理课程的教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