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空乘专业 体能训练 作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空乘专业是一门培养适应民航运输事业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受过专门航空运输技能知识训练的实用型民航高级空中乘务员专业。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体能水平的高低与人体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人体的机能特征有着密切的相关。空乘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体能训练成为必要。
1体能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作用
1.1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空乘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溺爱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空乘专业学生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更要求其更应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身体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对身体的不断锤炼才能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体能训练不同于其他专业课,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承受着肌肉伤痛、身心疲惫等种种考验,这是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法都不能替代的。
1.2达成良好身体形态促进就业
航空公司进行校招和社招时,分为初试和复试环节。初试时要考察学生外貌、普通话、外语水平、身高、身体形态等一系列指标,学生分组站立未开口介绍自己之前,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往往能够决定学生的去留,而第一印象无非就是外貌、站姿和身体形态。外貌是天生的,站姿和身体形态却可以通过训练后天努力来达成。身体形态是重要的考察指标,具有较好身体线条的男女学生更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口语面试中脱颖而出。复试时男生还需要体能测试,体能测试不达标将没有机会入职。由此可见,达成良好身体形态,拥有较好的体格能够更好地促进空乘专业学生就业。
1.3延长工作年限
空乘人员常年处在辐射、缺氧、巨大噪音的封闭高空高速飞行空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会导致其内分泌系统混乱、心脏老化、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情绪起伏多变、消极情绪更容易发生、甚至出现轻生等极端思维。工作以站立方式居多,长期频繁弯腰低头等导致颈椎酸痛老化腰椎无力,骨骼系统面临严重挑战。以上是导致空乘人员离职和提前退休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体能训练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骨骼新陈代谢;提高、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技能水平;促进智力发育,提高中枢神经体统技能水平;调节心理活动,缓解生活压力等作用。体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调节和缓解空乘人员身体、心理不适,延长工作年限。
1.4具有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航空安全一直是所有航空公司工作的重点内容,当遭遇威胁、企图打开驾驶舱门未经许可进入驾驶舱;违反规定不听从劝阻,在客舱或者客舱卫生间吸烟;殴打机组人员或其他乘客,故意损毁救生设备等情况时。空乘人员在处置原则上应首先确保航空安全、确定性质,区别处置。然后及时控制事态,防止过激行为发生。最后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到机上看管、强制约束和控制机下处理,空地配合,互相协作。从上述可以看出,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时要求空乘安全员不但要有冷静的判断,还要有能果断处置的能力。机上控制是重点,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控制能否成功有效的前提,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能通过体能训练获得。
1.5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完整的、现代体育思想其基础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人体自身发展需要体育锻炼伴随终身;其次,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空乘工作枯燥而单调,就业后随着空乘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锻炼的机会变少,工作节奏变快,精神高度紧张,生活饮食不规律等对其健康状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只通过一次锻炼是不可能完成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打好身体基础、学会自主学习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自我体育意识的终身体育思想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2空乘专业学生体能训练方法
2.1紧扣体测要求,变被动为主动
空乘专业体能训练不同于普通专业学生,体能训练要紧扣航空公司体测要求,例如男生三千米长跑、一百米、单杠引体向上、双杠屈臂伸、立定跳远等。针对不同测试内容制定详细科学训练计划,不盲目训练。体能训练比较枯燥且见效慢,对初学者有很大的挑战,仅仅被动接受去锻炼很难达到训练效果。只有增强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提高其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增强自信心通过比较查找存在的差距,从内心释放出锻炼的欲望变,变被动为主动。
2.2要循序渐进
体能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者要逐渐增加负荷,负荷的增减要看训练者的机能状态而决定。前期基本动作的掌握是高级动作的基础,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逐渐向高级动作演变,这有助于训练的长期发展,从而预防训练过度造成的训练损伤。仅仅采用单一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当运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要提高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反过来说一开始就采用复杂的训练方法和采用较大的训练强度,同样不符合训练规律,只会破坏人体机能,引发训练损伤。因此训练不能盲目进行,切忌急于求成。
2.3训练量安排要科学合理
每次训练的训练量安排要科学合理,检测训练量是否合理最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心率计算来判断。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分钟的最高心率可用210(男子可用220)减去年龄的方法来估算。例如,一位21岁女子的极限运动量心率为每分钟200次,其锻炼过程的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心率为200?0%至85%的范围,即每分钟140次至170次。假设这名女子安静时的心率为每分钟60次,可用极限运动量心率减去安静时的心率,乘以70%后再加上安静心率的方法来估算其最佳运动心率,即(200-60)?0%+60=158次(每分钟)。
2.4训练和恢复相结合
良好的恢复是训练的保障,只有训练和恢复相结合才能达到训练效果。在训练中大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合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调整训练课内容的排列顺序、保持良好的训练情绪、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采用恢复性的练习手段等来调整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的关系,从而做到训练张弛有度,适时恢复。
通过对空乘专业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其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达成良好身体形态促进就业,延长工作年限还能够使其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训练基本要求,注意训练事项,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人才,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京主.浅谈定向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03).
[2] 李恒.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04).
关键词: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兴起,它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争夺计算机人才的焦点,只具备一身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为了打造集良好技术和应用于一身的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的。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习惯被放大化,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课程有所忽略。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减少理论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加大计算机组装这一实践课程的占比。过多的理论知识只会使教学更晦涩难懂,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只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熟练并能解决计算机故障的人才,而不仅仅停留在代码和指令的研究上;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的计算机人才,而不只是了解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生。只有合理分配它们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练习,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更需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继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均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辅导,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其拥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动手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应该设立小组,将每个模块,如网页设计中的整体界面设计、框架流程图、导航栏、主体设计等,细分到每个同学身上,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认真负责好每一个模块的练习和操练。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讨论与学习,在增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习一门学科,从入门到精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好的入门,则会加快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并且对学科知识总体框架有一个很好的感悟和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直接关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甚至较强的实际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不断,层出不穷,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建设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中心,根据时展要求,掌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有自己的明确研究方向,对自己的教学领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个计算机相关部门中,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计算机行业实用和实际信息,从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单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环境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加以历练,才知道自己与社会的真正差距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从而加大力度,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企业良好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达成一致协议。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为表现好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基地,学生有自主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实习操作期间,学生若能够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前打好坚实的基础。如在企业提供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软件设计与开发,在经验丰富的企业计算机工程师的指导实践下,了解一个软件的完成过程。从设计需求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到最后的测试等细节流程,无不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软件开发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慢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诸多,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逢锦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
我们幼儿园这次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中“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次学习,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 关于师幼沟通方面的技巧。
我们作为幼儿老师,一天到晚都在和孩子打交道,首先要积极的与幼儿沟通,在生活中做幼儿的亲人,在游戏中做幼儿的伙伴,在精神中做幼儿的朋友,在困难中做幼儿的导师。比如,我们刚接触一个新的班级,首先要先熟悉每个孩子的名字,并尽快的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样,让孩子明白了老师对他的尊重。我们还应该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不要轻易的打断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把话说完,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第二,要用真心去爱孩子,要用快乐去感动孩子。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时刻装着一颗爱幼儿的心,一颗对每个幼儿负责的心,对待每个幼儿都要有耐心,照顾幼儿要细心,给与精心的呵护和教育,把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不讽刺挖苦幼儿,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真正的把幼儿当成我们的好朋友。在一日活动中我们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只要我们营造出了快乐的环境和气氛,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能让孩子体会出其中的快乐。
通过学习《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我明白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摆正心态,多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讨论,取长补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智能大厦于1984年创建于美国的哈特福德市,在楼内有大量的通信电缆、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楼内的配电、供水、空调和防火等系统都由电脑控制管理。它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竞争,对楼宇智能化行业的带来极大挑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从业人员,会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培养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是行业的迫切需要。
二、情境教学法实施的优点
智能楼宇日渐成熟,“3A建筑”“5A建筑”“超5A办公楼”等名词随处可见,这虽然是时展潮流进行的技术炒作,但也点到了智能楼宇的一些实质。那么,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尤为重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章节中每一个弱电子系统工作过程设计为一个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先按照实际完整程序,制定计划、选择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位同学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既体验完成任务的乐趣,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采取的措施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响应理实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服务企业用人的要求,理论和实际不再脱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是学好本学科最好的一种方法。情境教学的这种教学法同时需要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相应的实训室等多方面的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培养教师质量是关键。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楼宇智能化一般包括以下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系统、安防监控系统、一卡通系统、广播告示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楼宇管理系统(集控平台)及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等。要想讲好这么课程,教师除具有必备的教师职业资格以外,最好还应具有相关行业方面的技能证书。学校可以提供或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提倡教师实训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行以老带新,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成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校企合作也是一个途径,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可以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来讲授,对于不方便在实训室完成的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的应用。
2.情境教学方法的实行,需要符合实训环境、符合学生的好教材。一个好的教材或好的实训教程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的必要条件。比如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所涉及的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视频会议等子系统,就是五个学习情境。教师要根据这五个情境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
3.情境教学的设计环节
有了好的项目,好的实训环境,好的教材,教师如何把握这些有利资源,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教授成果体现的重要环节。比如楼宇对讲子系统设备安装这一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本系统及其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检测为依据,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来开展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对系统功能、组成原理等进行调研。
2)根据情境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类型,设备选型及配置。
3)根据所选设备,进行安装、接线、调试等。
4)对系统功能做检查、验收、评价整个系统工作情况。
整个过程教师要把楼宇对讲系统的基本内容(如基本功能、系统类型、组成原理、各部分设备功能等)、重点难点(如楼宇管理主机软件的功能、软件安装、配置、使用,对系统调试等)进行强调。抓住所学情境中的重点,理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做到举一反三。
4、保障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其他方面
1)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专业,加强与大中型相关企业共建联合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作业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2)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分成多个模块,培养适用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如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楼宇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建筑供配电、照明等
五、结语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护、管理及初级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面向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培养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电气照明、楼宇自动控制、建筑弱电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包括对讲门禁与室内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DDC编程系统等)的安装、调试、检测和操作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培养出这样的专业人才,需要每一位教师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希望情境教学方法能培养出更接近于培养目标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项目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 实践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越发重视求职者的素质和实践技能,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在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惯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基础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1]。《专业技能训练》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资源与环境教学部借鉴项目教学法成功经验[2]-[5],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中采用该方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技能训练的含义
专业技能训练作为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我们认为,其重点是“技能”。具体而言,是指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能力,并如何将这些能力应用在就业、深造等各个方面。当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训练”体现的含义。因此,培养方案规定:专业技能训练从第2学期持续到第4学期。就课程内容而言(后有详述),专业技能训练不是专业课,而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预备认知,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6],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教学法的涵义与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一个项目所有任务的全过程,围绕着项目任务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每名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是有所不同的[7]。从课题形式来看,以往以单一课程中单一内容出现;项目教学法则将课题以一个项目的方式引入教学。从师生教与学的组织形式来看,不再是一个教师讲一门课的形式,而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组织教学,集中集体智慧;学生也由学习单一知识向运用综合知识转变,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三、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探索
生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教学部经过集体讨论,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在第2学期,我们安排了实验室布局管理与安全技术、常用器皿的使用、农业资源学科与环境学科简介等45个学时的内容;在第3学期,我们安排比色分析仪器的认识与使用、Excel软件在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家庭节水装置设计等45个学时的内容;在第4学期,我们安排植物营养失调症状的认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仪的简介、google earth的使用、城市垃圾箱的设计等45个学时的内容。内容安排注意由浅入深,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与衔接性,同时确定以项目教学法为指导方法。
教师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首先讲解教学内容、构建项目方案和具体项目任务、准备项目演示样例;再下发学生,包括计划的实施要求、实施地点和作业的格式要求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委员进行分组,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分工,完成训练任务。查阅资料包括背景知识、样品的采集方法、样品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测定方法等内容;制订好计划后,交教师审阅;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项目计划经教师审阅后,再实施。具体进行调查工作,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评价,完成项目作业和成绩考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及专业知识、技术等问题,组织组内成员讨论。若意见不统一,可向教师咨询。
四、收获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们渴望认知与专业相关的扩展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例如,在进行城市垃圾箱、节水装置设计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他们乐于开展这类的创造。每当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阅读参考书籍、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及求助教师以得以解决。很多技能不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可通过探索获得成功。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过程,即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又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就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作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如在进行某些走访调查时,一些学生进行得不顺利。后来他们经过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查找出问题所在,最终圆满完成了调查工作。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场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些训练内容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所有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之余,都必须关注其他学生的完成情况,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协作。这样,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开阔了个人的认识视野,又完善了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有其可取之处。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缩短学生与职场的距离,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项目教学法值得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总结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戴烽,李剑飞.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03,(51)4:44-46.
[2]黄健东,孙学耕.项目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16-118.
[3]朱建梅.浅谈《环境监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8(4):42-45.
[4]张军科.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对教师的要求[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1):46-48.
[5]候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6(2):1-7.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重大创新和设计,也是对中职院校专业教学的一次考核和检验,更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遇。技能大赛的指向性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应将大赛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之能够被所有学生吸收,从而推动、促进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生技能大赛酒店服务类赛项的特点
学生技能大赛的各种赛制安排都一直紧跟行业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举办首届比赛后,每年都考虑新增赛项,并不断完善比赛内容,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的比赛环节主要是理论和实操两大块,但比赛内容也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每年都会在比赛的细节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如中餐宴会摆台增加了斟酒环节等,尽可能全面的去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酒店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正如技能比赛的不断更新一样,酒店专业的教学也要跟踪行业前沿,反应行业动态,因此,酒店专业的教学要不断创新改革,不仅要基于大赛并将大赛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让个别学生参赛到全体学生享受成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科学的调整课程安排,创新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
(一)技能训练为基础、重视信息化教学
目前,酒店行业基本全面覆盖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也成为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而酒店业也由传统的服务行业转变为信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在教学中,许多课程需要更好地与行业接轨,除了教学生传统的操作流程外,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酒店管理软件,依托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实施课堂教学信息化,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与行业信息化实践操作“无缝衔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用行业的标准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
(二)课程设置新定位,职业素养待提升
技能大赛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求学生技能上的娴熟,更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酒店服务类技能大赛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摆台、餐巾折花等基本技能,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考查。技能大赛由于具有常规教学所不可及的特殊的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以技能大赛为跳板,借助竞赛的示范性作用,根据酒店的工作情景及岗位要求等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搭建以训练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素养全面覆盖,拓展创新强能力的创新课程设置体系,这也是中职学校酒店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
中职学生在比赛中各项技能都能较好的发挥,但往往在面对比赛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是却不知所措,应变能力不强,也容易显得不自信。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服务礼仪、服务心理学、客情处理等相关课程的培养,并推荐学生积极参加工学交替的社会实践,从而增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行业动态勤关注,校企合作重创新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能大赛的规程都与行业息息相关,而且许多学校引进“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更是贴近行业前沿,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大大促进中职酒店专业课程改革。单并不是简单的企业人员开讲座,学校学生去工作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而是要借助技能大赛的契机,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例如我校现在试行的与酒店的长期合作机制,与酒店签订合作协议,重视酒店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每一个环节,强化企业的参与度。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可以对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调研,并融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双向互动,多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可将课堂搬到酒店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同时要求酒店派专家到校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完美结合,保证人才培养的行业适用性。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酒店参与实践性工作,老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三、小结
关键词:创新人才;软件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0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本科新专业,覆盖面较广,如机器人、自动化机器、电器、楼宇、社区及物流等领域。由于本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使得软件开发综合设计的实验教学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存在一些不同,并且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本专业有关软件开发的课程与实验教学散落在多门课程与综合设计中,而这些课程与综合设计一般由不同教师担任,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充分,造成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经常做重复性劳动,并对相应的知识点归纳及总结时间明显不足。该问题使得教学与实践的效果不好,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不能完全达到。笔者以武汉工程大学2011级智能专业的软件开发综合设计作为改革试点,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1 软件综合设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自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创新推动人类科技与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包括计算机信息科技在内的高新科技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概念与思想、新的技术与手段,创造出新的人工智能模式。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对本专业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拥有软件行业知识、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并对各种专业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学生通过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实验训练后,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逐渐适应常规软件开发调试环境和方法,培养出良好的软件开发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形成,最终平滑过渡达到企业各类开发岗位的要求与标准。
总之,在武汉工程大学培养智能专业本科生的过程中,综合设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生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武汉工程大学2011级智能专业软件开发综合设计人手,进行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 软件综合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本专业软件开发综合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2.1 统一集中教授
通过对学生进行意见调查反馈,结合多年软件开发综合设计教学经验,并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的软件开发综合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首先,在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开始的时候,先授软件开发设计方法学,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得到一次较完整的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
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思维,在设计过程中能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没有根据的臆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重点讲解软件开发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不仅向学生提供软件开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方法,还通过实际软件开发设计示例,提高学生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与内容上,重视介绍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新内容,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其次,引入当前最受学生群体欢迎的视频教学模式,将国外知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作为实例进行教学。根据视频公开课的特点,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配以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请”国际一流的大师讲述现代软件开发设计手段,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通过视频公开课的辅助教学,生动具体地讲解优化软件开发设计、可靠性软件开发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因材施教
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因材施教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习而化之,形成一个既有正确导向、符合实际,而又无拘无束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在得到主动、和谐、健康和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具有本身固有的特色。没有各式各样的个性,就没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没有突出个性的发展,就没有杰出人才的出现。
我们将软件开发的题目公布后,只提出大致的目标,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不再拘泥学生必须按照什么方法实现什么功能,而是引导学生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完成最终的任务。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我们对其要求也不再仅仅是完成而已,而是要求其从用户角度出发,将方案设计的更加周全与完善,让用户更加方便与便捷的使用所开发的软件,并对于软件系统的优化也有所期待;对于中等的学生,我们对其要求是在单位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开发出满足所提要求的软件,对于软件系统的优化以及用户体验等细节不作要求;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我们对其要求是与中等或较为优秀的学生组成小组,尽力配合小组成员完成相应的软件开发;对于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将会让其在长时间努力还不能够完成任务的情形下最终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让其进行仔细研究,理解并弄清楚整个方案的细节。
2.3 分级答辩
对传统的软件开发综合设计答辩环节进行改革,提出了可进行分级答辩的政策。由于开设软件开发综合设计的目的是既能让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技术基础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还能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综合设计课程非常强调实践性。
我们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允许其在完成任务后提前答辩,要求学生在设计软件时由自己独立完成从方案设计到软件开发设计的全过程。答辩时学生先对开发的软件进行动态演示,随后针对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答辩老师临时添加的新任务。而对于动手能力中等的学生,尽量控制其完成的时间,即让其充分利用软件开发综合设计的时间,对日常所学的知识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并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并在规定的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完成的时间内完成开发任务,进行答辩。答辩时学生先对开发的软件进行动态演示,随后针对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而,对于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集中答辩,即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最后,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答辩,目的是除了降低这类学生心理的压力外,还会在答辩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知识点检查与灌输,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流程和方法的理解。
3 软件综合设计的实践
我们在武汉工程大学2011级智能专业软件开发综合设计中使用所提出的“统一集中教授、因材施教、分级答辩”的方法,要求学生采用c语言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要求使用到各类数据类型与各种运算、程序控制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文件等内容,实现增添、查询、修改、插入、删除、求平均值以及排序等全部常规功能。对于优秀学生可要求其使用c语言实现结构化开发后再采用C++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的开发。整个软件综合设计持续2周时间,其中,“统一集中教授”占用了16学时。
随后,学生开始进行软件开发,并针对完成情况的不同,让学生分别进行答辩。根据提出的“统一集中教授、因材施教、分级答辩”的方法,我们设计了成绩评定表,如表1所示。
最后,2011级智能专业共69名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情况为:成绩≥90分的占18%,成绩在89—80分的占42%,成绩在79—70分的占34%,成绩在69-60分的占6%。这样的成绩验证了这类综合设计实验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是后续课程《服装设计学》等课程和实践环节“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础。该课程运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为高效表达服装设计效果图及服装款式结构图提供了新的载体。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仍处于逐步探索、研究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理论来支撑,其教学体系还需要我们逐步完善。通过科学、辩证的眼光分析该课程,不难发现其以功能性应用作为核心,强调学生在设计中的辅作用。通过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开拓设计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将设计构思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提高作品设计的完成质量,对于今后的产品创新和工作就业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现阶段教学存在问题
1.课程缺乏科学合理安排。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作为贯穿专业教育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为后续专业设计的深入学习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课程时段安排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安排过早,这时,学生以基础课程为主,并未形成基本的设计思维,因此软件学习并不能与他们的设计实践直接联系,造成学习与实践的脱节。其次,课程内容的安排,会受制于总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学到的软件颇为有限,就单个软件的深入程度也不尽理想,导致其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设计工具”的重要性明显被冲淡,无法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的兴趣的培养。调整课程安排对于各学校而言,需要逐步论证,但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让课程的内在魅力得以彰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发现其与传统手绘对比之后的优势所在。
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由于教学模式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的现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定位及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以往的教学模式都以“死记硬背”式为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点较为零碎,导致学生软件操作程式化,缺乏自我探究。由于软件教学的特殊性,其操作命令的讲解会出现零碎化的现象,部分功能或者效果的实现需要多种操作命令的结合。但是,直接讲解多种命令的结合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趋向于保守,只懂得记录老师讲解的操作方法,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则显得捉襟见肘。
3.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性不足,满足于单个设计案例完成,重技巧训练,轻设计思维培养。事实上,计算机软件使用只是为了满足设计需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技巧的钻研可以深入了解软件所能实现的可能,从而达到更多令人期待的艺术效果,但归根结底,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设计构思,只有构思的精巧完整,体现设计的原创个性,才能让作品呈现较佳的效果。同时,设计案例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难度和层次,与公司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强化设计的市场针对性。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1.完善课程结构内容安排,形成“点―线―面”结合。
突破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模式,避免受教材章节的框架式约束,让操作命令的讲解不再枯燥;强调将各知识点连串起来,设计好实际应用案例。这种点线面的结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形成一系列教学流程,累积经验和不断启发。作为一门软件教学课程,对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均有所涉及,具有较为广泛的借鉴价值。
2.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良好的探究型教学课堂氛围的创建提供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这种主动性的发挥,让教师的课堂讲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的放矢地找寻各自存在知识结构的缺角,重视各种有效资源的利用,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都会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找寻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3.让学生注重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
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进行中,注重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认清其辅助作用,不拘泥于各种表现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相结合,重点发挥人的主观意识行为,以图形图像软件熟练使用为引导,强调学生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技巧和修养。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
高校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就是于学生求学阶段、深造阶段或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完善。即通过持续不断汲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个性发展,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层次和质量,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发展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软件的各项操作及图像处理能力外,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具体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现今的服装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愈发重视,从服装款式、面料、色彩、配饰等方面利用软件有效提高开发速度。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在求学和工作阶段不断发展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的意义,理解其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清楚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具体功能。计算机绘图课程应培养学生三种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命令的能力;一定图形的绘制能力;初步具备高级图形图像分析处理能力。在这三项能力中,操作能力是基础,图形绘制能力是发展,图形后期处理是前两种能力的融合,三种能力循序渐进式地提高,每一阶段都需要扎实培养,从而为后者能力的提升奠定根基。以操作基础能力培养而言,其涵盖必要的操作命令、绘制工具、功能模块,部分功能如路径、通道、蒙版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通过大量的做题练习来巩固,形成对基本操作的各种应用方式和功能表现的理解。而在题目的设定上,应强调综合性的练习,即涉及多个操作步骤于一体的设计课题,以查漏补缺的形式掌握必备的程序命令。
学习能力不仅指对既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案例图形处理能力。在完成具体案例时,可实现的方法不止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套较为标准的处理方法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探索其他方法来尝试性地进行图形的处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操作命令的最优化组合来完成,如根据所给的线稿衣裙作为参考案例,运用Photoshop中相应工具来进行色彩和图案填充。此类题目的答案并非唯一,可使用油漆桶工具直接填色,也可使用定义画笔工具填充图案,或使用图层遮罩工具实现图案丰富化,学生可根据个人对设计的理解程度,发挥创意,表达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水平,还能举一反三实现设计案例表达的丰富化,与设计专业强调思维开拓相吻合。
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课堂的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把握课程教学特色,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亦步亦趋的枯燥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兴趣不高,知识掌握颇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情绪表现、活泼的语言形式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创建情景式教学,架设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性较强,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务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尽可能将国内外知名品牌优秀的电脑服装效果表现图等演示给学生,以带给学生直接感性认识,从而丰富教学。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教师务必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由“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提高,始终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备课教案不应只是为应付检查或对教材进行简写,而需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根据每年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对教案内容作出及时修改并适时扩充,将学生作为首要考量对象,考虑他们要学什么并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引导方法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3]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特殊性,传统教师一言堂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忙于记录笔记,是否记录于心需要看学生课后的自觉性。因此可增加学生试讲环节,由老师梳理出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筹集和讲课准备,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讲述,并分析在案例操作过程中涉及哪部分知识点,同时进一步探讨如此操作步骤之外是否有更简便高效的操作方式。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例如格纹毛呢面料的制作,在整个版面设置格纹的排列,此类题目的操作结果多样化,除可由框选工具直接复制粘贴进行排列的简单操作外,亦可使用滤镜风格化中的“拼贴”和滤镜中“其他”里“最大值”的高级操作来完成。通过两种操作结果的探讨,得出前者的人工耗费时间过长,排列对象距离存在不均等现象,而后者能高效完成格纹制作,并进一步引出滤镜的相应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其操作方式和实现效果。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注重学生全面思维模式的培养。
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能有全面的总结和高度的概括[4],从而对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服装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软件颇为有限,其操作命令是相对固定的,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却比较复杂。因此,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启发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服装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上机操作技术训练,而是一种艺术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后期专业课程深入程度与否。在上机表达之前,必须做好必要的酝酿构思工作,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表达什么,怎样来表达。分阶段地将所学知识点融入研究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收集、分析、处理资料,进行整合归纳。对于同一主题,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创意、多种方案的制订研究,以发散性思维找寻最佳构思,确定表达方法。在课题的设置上与市场接轨,强调市场化研究,以工程训练和生产实习作为训练契机,让教师与学生都在可持续的能力培养上皆有针对性的提高。
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时,以春夏女装为项目进行创作设计。首先进行设计构思,捕捉市场信息,对当季的流行趋势展开调研,绘制表达创意的服装效果图,运用painter手绘软件,以快速成型方式完成构思图样,以小组讨论形式确定设计方案。教师在方案架设后给予指导意见,考虑技术细节,包括从色彩、质地,面料图案等。这期间需要以Photoshop、Coreldraw等绘图软件,进行款式设计、图案设计和面料设计,结合对服装结构、比例、色彩等要素的综合表达,让服装款式接近成衣效果。通过对这一系列流程的运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软件之间有着较为灵活的关系,实现最终效果或解决设计问题的最终目标。有了这种全面的认识,学生对于今后的设计工作便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结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力培养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落实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现实而系统的工作,需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改进,让教师累积经验,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服装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怎样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张亚萌.培养学习能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180-181.
[3]张伏,付三玲,杨欣.“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4):72-73.
【关键词】教师 大数据 数学模型 matlab 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5-02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本文将以东北地区数学专业教师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使其为决策与预测服务。
一、东北地区数学专业教师大数据来源及准备
通过查阅资料与调查,收集到东北三省各高校数学教师相关大数据,包括教师教龄(?S年)、收入(?S元)、税收(?S元)和职业病情况等方面的实际数据。由于得到的数据信息量大,轻重各异,所以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即清除异常数据、错误纠正、格式标准化等,再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一系列相关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实现信息的“增值”,同时大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下面具体介绍本项目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
二、东北地区数学专业教师大数据分析与结果
收集并处理好教师教龄、收入、税收和职业病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后,本文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教师收入随年份的变化
(1)数据范围:1994年-2014年东三省各高校数学教师收入(单位:元);
(2)计算条件:matlab软件,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高性能计算工作站;
(3)求解过程:年份作为自变量x,收入为因变量y,从总体上看,二者统计关系大致符合一元线性的正态误差模型[3],即对给定xi的有最小二乘一元线性回归公式yi=b0+b1xi+εi,其中:
b■=■, ■=■■x■b0=■-b■■, ■ =■■y■
其中εi是由变量可能的内在随机性、未知影响因素等随机扰动造成的误差。总之,它可看成是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最后,由Matlab提供polyfit函数实现回归函数拟合[4];
(4)结果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加,教师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估计的因变量的系数b1约为191,也就是说,每过一年,教师收入大致可增加近191元。
2.教师职业病情况与教龄的关系
(1)数据范围:1994年―2014年东三省各高校数学教师教龄(单位:年)、职业病情况;
(2)结果分析:首先利用matlab软件,以横轴为某年东三省数学教师教龄,纵轴反映相应教龄的平均职业病情况(为方便,规定越接近纵轴正方向,职业病越严重)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图形[5],发现教师教龄越长,职业病也愈加严重。每一年的教师职业病情况均可绘制一张图表,通过将这11张图表的最高值(即每一年职业病的最高值)做比较,发现其趋势是先逐年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3.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1)数据范围:2014年东三省各高校数学教师收入、教龄、税收和职业病大数据;
(2)计算条件:IBM处理器、大数据挖掘分类算法;
(3)求解过程:用神经网络研究方法(即模拟生物上神经元工作的方法)。图中每个椭圆形节点接受输入数据,将数据处理后输出,输入层节点接受教师信息的输入,然后将数据传递给隐藏层,隐藏层将数据传给输出层,输出层输出教师专业发展处于哪一专业成熟阶段;
(4)结果分析:若将教师专业成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那么利用IBM处理器和以上算法,在所调查的教师中,约70%处于发展时期,是其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期;约20%处于形成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正确教育思想的关键时期;约10%处于成熟期,是掌握教学主动权,成为学校教学骨干的时期;
(5)研究意义:研究东三省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成熟阶段,可以基本掌握教师资源结构,从而能够遵循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观念、心理、发展需求,制定相应教研活动、政策和制度,促进教师全面持续发展[6]。
三、结果讨论
1.数据呈现以上结果的原因
(1)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将被逐步纳入国家工作人员统一管理,教师的收入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各专业、走入各行业的基础,国家将加大数学知识的教育力度,进而数学专业教师所付出的辛苦也更加不可小觑,综合以上几个重要原因,教师收入随年份增加而增加也是符合经济理论的。
(2)教龄越长,职业病也越严重的依存关系,我们容易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病的严重性呈现下降趋势正是反映了我国科技的革新:环境的改变、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的更新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轻松便捷,如多媒体、电子白板使得课堂不再“尘土飞扬”。
(3)在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处于专业发展时期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达到近70%。实际上,他们多数处于青壮年的人生阶段,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曾在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的背景下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紧跟新时代的创新思想,自然在专业发展的角度也占有较大比例。
2.合理的相关预测
大数据最有价值的特点就是其“预见性”。上述数值结果表明,在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东三省数学专业教师的收入在未来的几十年依旧处于增长趋势,教师职业病总体减轻,专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越来越高,而未来教师的考核奖励制度也会变得更加严格和全面。
3.建议
(1)无论是对教师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感兴趣,都要关注其变化,分析其形势及趋势,以便对此行业的认知更加科学合理。
(2)本文采用的大数据处理所用模型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它相关领域,使之成为研究大数据的更通用的工具。
本文利用matlab软件、最小二乘法模型及IBM处理器分析了东北地区数学专业教师大数据,得出的结果对于掌握该地区数学教师基本情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还为热心同类问题的研究者提供高效的方法和技术。当我们不能有效处理所获取的大数据,它们就是一些平凡的数字和符号。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驾驭大数据,它们必定会为我们带来诸多的方便。
最小二乘法模型在处理大数据时有一定的优势[7],统计分析,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都是处理大数据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更能获得许多满意的数值分析结果。当大数据超过计算条件的时空允许时,不仅耗时费力,甚至使得计算成为不可能,通常需要采用并行算法等高效计算手段。在高性能计算方面,我们并没有用到并行算法,如果能利用并行算法,所处理的数值结果容量会更大更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锁章主编.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吴翊,吴孟达,成礼智编著.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德丰编著.Matlab数值分析与仿真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IBSN 978―7―302―26254―1.
[5]杨德平等编著.Matlab基础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划教材 ISBN 978―7―111―4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