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
1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发展模式主要特征及应用能效
1.1主要特征
企业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是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原则而生成的,企业绿色发展模式当中要求,企业一切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遵循绿色原则,生产方式要环保,材料应用也要保持环保。因而更多的绿色环保性产生相继而出,绿色发展模式是为了实现在经济发展期间,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在以往企业经营发展当中,经常存在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资源的数量持续递减,绿色发展模式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1.2应用能效
绿色发展模式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观念与原则的经营策略,通过绿色发展模式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形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在工作当中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新时期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指引着正确的方向。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现代经济发展对绿色生态环保尤为注重,企业构建优质的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在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优势,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的经济管理缺乏创新性
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经济发展是直接关联的,现代经济发展的节奏较快,变动性较强,我国经济体制一直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力求带领我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结构,经济管理也需要同步进行创新优化,以此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管理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与改革,新时期经济发展对企业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控,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跟上新时期的发展节奏。
2.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按照相关的制度与流程规范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进行才能促进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但是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体系与制度等内容均不完善,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没有标准、规范的指导,管理质量与效率较低,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差,导致管理职能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3对经济管理的认知不充分
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工作是为了保证企业各项经营运行活动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很多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成熟理想的状态。再加上现代市场运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企业内部管控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但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认知不充分,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完善的模式,无法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提供动力。
3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发展模式
3.1全面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绿色环保意识
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是现代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企业在经营发展期间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全面落实绿色环保理念,绿色环保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因而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绿色环保意识,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对绿色发展模式进行充分正确的认知,从而带领企业员工更快更好的建立绿色发展模式,促使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有效提升,在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环保形象,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帮助。
3.2积极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随着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市场上绿色产品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形式,为了实现产品绿色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要对生产工艺和包装方式的改进,并且对产品的销售环节中的污染源进行清理,从而将原产品升级成为绿色产品,使得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在原材料、产品的设计、生产制作、包装运输等方面加强绿色营销,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利用绿色产品提升企业产品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获得持续的绿色竞争力。
3.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建设,提升经济管理力度与规范性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内部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对内部管理进行完善化建设,对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进行规范化制定。首先,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模式与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将管理任务与内容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划,将各项管理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岗位当中,加强企业管理工作运行质量与效率。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与机制,通过管理制度对经济管理工作执行力进行强化,对管理能效进行提升。通过管理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约束与素养强化,推动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4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是当代环保发展理念落实的重要举措。以往经济发展期对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问题为人们发出来警告,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恢复如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在新形势下发展,需要具备绿色环保意识,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关联,绿色环保标签在企业中树立,对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提升具有显著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长江航运;荆州;绿色物流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长江航运的荆州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模式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1月7日
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一、荆州市农产品物流优势
随着第一利润源——资本和第二利润源——人力资源的盈利空间越来越难以压缩,第三利润源——物流便为我们获取更多的利益创造了机会。而荆州物流的优势在于:
1、区位优势。荆州距“四大经济发展极”——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从荆州始发及中转物资可于24小时内运达这一范围内的任何城市。同时,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长江黄金水道483公里横穿全境,都为荆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2、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周边城市。与周边宜昌、荆门、岳阳、常德比较,以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最高。2009年,相关城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荆州为29.28∶35.54∶35.19;宜昌为12.09∶55.07∶32.83;岳阳为17.20∶51.57∶31.09;常德为22.80∶44.6∶32.61;荆门为22.40∶43.23∶34.37。(2009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4.9∶46.1∶39)。
3、外贸出口超常增长。近几年来,荆州市外贸出口业务及市场拓展迅速。2012年1~6月,荆州市外贸出口达到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1.9%,外贸出口额位居全省第四位。其中,荆州盐卡集装箱公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21.2万吨,同比增长38.6%;集装箱运量36,085标箱,同比增长9%。其中,进口17,869标箱,出口18,133标箱。
4、口岸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在荆州2,200公里的水运航道里,像盐卡港区一样的码头泊位有400多个,年吞吐能力可达3,700万吨。2012年初,荆州海关、荆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及沿边等口岸所在地的查验部门签署了通关、通检协议,实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产地检验、口岸出单”等通关模式,荆州口岸的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在本地可完成通关多项手续,进一步畅通荆州外贸出口渠道,让出口企业倍感便利。
二、荆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困境
荆州市物流需求主要是以原材料、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的运输、保管等方面,对于包装、流通加工,尤其是附加值高的物流需求比较小,对运输高效、仓储保质的要求尤为突出,全市消费品需要从外部补入,长距离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需求较大。因而从航运的角度来看,就是如何解决农产品运输这个关键问题。
1、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物流流通形式为:农户(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而荆州市农业以初级生产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偏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流通渠道的过长使得对高效的物流要求比较高,损耗情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荆州市农副产品生产者是散户经营,缺乏经营理念、品牌意识,在产品的发展和品牌的维护上缺乏长远眼光。
2、农副产品销售标准化要求高。首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QS认证等相关认证;其次,在规格上,大小、外表、内在品质大致相当;在包装上,产品要注明产地、生产日期、净含量、保质期等内容;在运输上,物流运输工具要保障产品的新鲜和运输链的完善。
3、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近年来,不少鲜活农产品频现“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的怪圈,零售价和收购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价3~10倍,其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包括:一是运输成本高;二是储藏加工保鲜成本高;三是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四是流通中介的运营费用和抽取利润高。其结果造成了大量积压和损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物流设备落后。荆州对农副产品仍旧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副产品大多数因为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因此,荆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薄弱状况造成了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
5、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增值物流服务。首先是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使得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次,真正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还没有建立;最后,由于农产品的利润较低,缺乏了产销方面的物流跟踪、信息咨询和组合配送等方面的增值。
6、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完善。荆州农产品的自营物流比重较大,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够。目前,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滞后,而且经营成本高、利润低。
三、对策建议
荆州是“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其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小龙虾、螃蟹、黄鳝、黄颡鱼、乌龟和甲鱼等五大特优产品逐渐成为荆州水产的代名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流通是荆州物流业的生存基础,那么从长江航运角度去开发荆州的物流不止是顺应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是看重成本的降低。
1、明确发展定位,疏理流通渠道。通过大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放在一种或几种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促进了农户、流通加工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有机接合;通过“农超对接”的服务,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路子。如荆荆宜物流圈逐渐将该区域发展成为湖北省关于山羊、水产品、魔芋、高山无公害蔬菜、板栗的生产和批发中心。
2、政府政策引导。政府在引导农民生产方面起着权威作用,严格规范农产品标准化。要以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辐射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网络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种植养殖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这样既避免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又能实现包装标准化、运输标准化和仓储标准化管理。
3、降低运输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体现的首先是运输成本的高昂,从运费来看,水运比公路和铁路运输运费要大大降低。对于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来说,其成本的降低就能大大增加其产品竞争力,对于荆州的水产品,我们可以采用航运的方式降低成本。荆州长江经济带在湖北“一带两圈”战略中处于空间主轴,“得江独厚”,是流经和通航里程最长的沿江地级城市。在绿色运输方面要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各种运输工具及燃料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通过对长江航运的大力扶持促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和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高效运转的供应链,真正做到绿色物流。
4、发展冷链物流。冷链物流业是个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部门密切高效的配合,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基础设施设备、技术开发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荆州市农产品专业冷库、冷藏仓储及冷藏运输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几年发展很快。可见,冷链设备也慢慢被人们所重视。
5、布局信息技术。积极采用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尽可能延长农产品储藏时间,并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积极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着力推动湖北省与其他地区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并及时更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建立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货运综合信息系统。
6、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扶持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荆州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同农业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方与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本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终降低社会整体的物流成本;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荆州,大力促进外资物流企业与本土合资合作,吸引大中型外资跨国物流、货代企业进入荆州来发展荆州的农产品物流。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支雄.蔬菜物流问题浅析[J].科技革新与生产力,2012.5.
关键词:绿色经济;城镇化;发展;新型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是主要方向,绿色经济则是需要坚持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调控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在政府推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互促进下,坚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最终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1.城镇化在明确城镇化的含义
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城镇”的含义。从广义的层面来说,城镇是城市与集镇的统称。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设定,城市中所居住的人口以非农业户口为主,具有一定的工商业规模。而集镇主要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处,或是过渡处。“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国家的“八五”计划,并且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到“十五”时期,国家已经加大对城镇化问题的重视,认为我国已经到达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是一个城乡间人口转变的过程,也是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劳动力、资金等的流动过程等。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原有城镇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早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过程而出现,到十时期,新型城镇化已经被公开认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令城镇化过程更加强调公平与效率,从而促进城镇化更好的进行。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要求也更高。新型城镇化延续了城镇化的基本内容,产业发展永远是第一基础,而人口的居住数量则是第二要素。到新型城镇化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立都是极为重要的。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污染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等等,而具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内涵所在。
二、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的含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总体上来说,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绿色经济的含义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绿色经济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息息相关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上的集中体现;第二,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强调利用资源、环境的公平性,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紧密联合起来,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其他方面;第三,绿色经济中强调绿色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阶段“绿色化”。从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来看,绿色经济应当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一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经济形态。
2.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具有很多优点,其具体的特征也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绿色经济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经济发展涉及到许多环节,从生产、消费到分配、交换等,各个层面上都可以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链。绿色经济采用的是一种环保而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因此也很容易被公众接受,可操作性强;其次,绿色经济发展和所有经济发展模式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与经济系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绿色”发展。因此绿色经济就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要达到真正的绿色经济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到多方面的干预。除此之外,绿色经济还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性。在过去,人们总认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就很难做到公平。但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和谐都是需要达到的目标,而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可以实现这些。绿色经济可以有效的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提高效率,保证公平。
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多元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城镇化朝着公平与效率方向发展。而绿色经济同样强调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城乡资源分配不同,流通障碍,财政拨款等多种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来看,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应当是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创建绿色流通环境
和谐的流通环境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绿色经济的理念之下,城乡经济发展需要创建绿色流通环境。首先,建立城乡绿色流通目标,在发挥传统经济流通职能的同时,依靠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流通技术有机结合,在农产品来源地实现农业产品绿色化,让农民可以便捷的出售农产品,城市居民可以更好的享受绿色食品,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城乡绿色流通的制度体系。城乡绿色流通的实现,不能光靠个人,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安全卫生等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在外部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流通的规范与引导。
2.积极发展绿色财政
财政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绿色财政,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过去,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在慢慢深入人心。绿色财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财政手段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措施来合理调配自然资源与公共资源,增加污染严重企业的税收,对于节能环保的企业,则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从财政措施上来鼓励城乡企业进行绿色企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3.加强绿色经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采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如运用价格、协议、能源服务等手段实现绿色市场机制。加快绿色市场基础建设,完善投资机制,扩大政府的绿色投入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各个投资主体的重要作用。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倡导下,低碳技术是我们最常见的绿色科技。从目前来看,低碳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规划重点。从具体的措施来看,实现绿色技术的创新,首先,要实施绿色科技发展战略,明确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其次,国家可以加大奖励措施,鼓励科研机构研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我们要从传统的资源依赖性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对采用绿色技术,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四、结语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国家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经济过度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生存危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后,很好的切合了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城乡经济发展本就是不平衡的,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主导下,在城乡经济发展中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公平与效率带来的矛盾,因此在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中,我们仍需要坚持绿色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红贵,刘忠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2]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否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J].世界经济,2014(02).
[3]何璇,何克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4]余佶.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浙江安吉案例[J].2015(11).
(①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 271100;②莱芜市财政局,莱芜 271100)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对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实施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关键词 :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简介:魏宁(1973-),女,山东莱芜人,现任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财务科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孟艳华(1975-),女,山东莱芜人,莱芜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递增、生活方式的无节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国实施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与低碳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会计的重要职责。
1 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2.2 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3 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3.2 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3 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4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4.3 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4 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轩.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会计发展的探讨[J].现代会计,2012(3).
[2]刘卫华.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时代金融,2013(5).
一、引言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社会进步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减少消耗,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避免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第二,经济增长与消费能源相分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增加能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创新低碳技术,将此运用在企业发展中,提升企业绿色环保意识,优化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政府部门为了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提出明确的要求。若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碳排放量超过规定的线上,那么该企业需要在碳金融市场购买排放份额。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国家企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将此与自身发展充分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1.技术与资金影响低碳经济更注重低成本、低排放的发展,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经济与技术的问题,使用的生产设备多为能源消耗大的生产设备。在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来讲,资金与技术问题,是当前管理发展中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碳关税压力影响碳关税,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进行征收税的一种行为。该税收的出现,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与运行成本,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出现。该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学科的管理对策,减少因碳关税而造成的经济效益减少问题出现,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自身的运行状态,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自身工作的流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综合运行情况。通过管理创新的方式,提升企业运行管理水平,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代入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一)立足低碳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建立,能够推动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使企业发展状态更符合时代需求。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出企业应有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低碳经济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此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使企业经济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管理者还应将低碳经济融入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中,将此真正的落实在日常管理与生产中,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来讲,明确低碳经营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同时能够促使国家竞争发展,提升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学习,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手段,以此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如国家电网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低碳理念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引入多种新能源技术,优化自身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二)立足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充分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将此融入企业生产工作中,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水平,促使企业低碳运行发展。就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若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需要研究与开发低碳技术,将此作为创新管理的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实际生产工作中,转变传统产品生产开发模式,利用新能源技术进行创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优化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量。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生产链,利用低碳理念与新能源技术升级产业模式,使企业生产模式更符合低碳生产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优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在激烈累市场中脱颖而出,促使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企业产品生产的低碳化,真正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做好企业转型发展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制定创新发展计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此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决落实低碳经济,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转向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明确未来企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道路。自从党的十一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清洁能源优先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碳排放量强度大幅降低。因此,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将其与企业发展充分融合,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升企业运行发展水平。通过对市场需求、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以此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实现与时俱进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经济体制发展状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为国家内部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相关的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制定管理创新发展计划,并在国家的政策中发现发展机会,利用低碳经济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果,提高综合竞争力。如,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排放实行配额制度,根据发改委计划,全国碳市场将在2016-2020年期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如,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答应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该内容中要求在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绿色环保建立的重要性,为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政策制度的分析,能够优化内部工作质量,使企业发展做到与实际俱进,真正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
(五)加强科研人才培养,促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若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需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建立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并根据低碳经济要求,引导其对企业内部生产技术进行研发,减少资源的投入,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研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将低碳经济渗透在培训活动中,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每,行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培训活动中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支持,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此外,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交流活动,与同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交流组织活动,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组织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与技术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与方法,以此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促使企业更好的经营生产。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有了一致的趋向,即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亦是如此,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其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里程较为曲折。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势头迅猛,仅仅几十年间,GDP总量便居于世界前列,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但在这种高度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因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环境、生态、人文问题比比皆是,制约着经济的再增长,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本文即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提升开展对策研究,论述其方法及可行性,希望能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便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在总结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新的经济成果。其特征有二: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即充分肯定市场对于资源调节的基础作用,以市场规律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和准则,不过度干预,尊重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即即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在市场规律认可的范围内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市场经济起引导和促进作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国内当前经济结构概述。受中国的国情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虽然三大产业都有所发展,但有所偏重。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而第一产业始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生产资料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自建国以来,我国对于经济增长以及发展速度的要求,第二产业如工业、煤炭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被各国所抛弃[2],我国亦是如此,因而第三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目前仍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差距。
(三)经济增长速度及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的刺激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增长速度均居于世界前列,赢得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速度”的称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吁越来越高,环境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长期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不再适应发展要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便是最好的佐证。因此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仍处于稳步增长的情况,但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行转型,经行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
二、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逐渐加剧,自然界的环境承载力已濒临极限,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在全球范围内治理环境问题,目前也已经进行了好几场大型的国际会议,并制定了相关的条例,严格要求各国予以遵守和执行。与此同时,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各国进行经济转型的指导和依据[3]。由此可见,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起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已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困难与瓶颈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遗留问题突出。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末端的位置,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重工业化比重较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因此导致在排放污染物总量上远超他国,导致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二,出口产业中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比较注重人口红利;三,创新能力较西方先进国家低,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果,治理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所以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我国的经济转变压力远高于其他各国。
(二)技术水平不先进,绿色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只有科学技术水平提上去了,经济发展模式才有赖以转型的基础和动力支撑。我国的生态产业起步较晚,因而在治理技术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有一定差距,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无论是节能技术还是废物处理技术,很多先进的装置都需要进口才能解决,不仅耗费巨大的开支,治理效果也受到影响,极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进度。
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提升对策研究
(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首要任务便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比重缩小的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改造成具有生态循环净化能力的新型产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注重开发新技术,强调生产的创新化与使用的可循环化,为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与政策保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新能源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得见的手”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政府也应出台一些列的政策法规确保经济发展模式朝着国家所呼吁的“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和谐”的经济模式转变[4]。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绿色扶持基金,鼓励那些致力于绿色能源发展的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普及绿色环保意识,全民参与经济模式转变。低碳生活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形影不离,因为绿色出行的提倡而导致的雾霾天气的减少便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如今,大部分国家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低碳环保意识的宣传,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碳排放量危害的意识,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观念的认知[5],促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不被认可,唯有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方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生态环境所提出来的必然要求。本文仅是从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出发,提出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并未对具体的转变实践进行细致研究,仍需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05).
[2] 陈晓春,谭娟,陈文捷.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
[3]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05)33-35.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1.1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各个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有联系的状态,进而组成一个经济系统,该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结构相对复杂。换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政治等,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故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应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个大的总体系,其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综合考虑地域发展特色和前景,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实际的社会状况、林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据大量实践发现,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林区发展方向、速度均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考虑自然状况、国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围绕核心角度分类
从该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1)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林业部门为中心,并由其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林业工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认为人类与森林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单方面强调林业砍伐,且将林业与公众割裂开来,林业权的归属者是政府。因此,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大众远离森林,较为独立。2)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作开展方面,其将林业部门与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林业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其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密切关联,主张人与树林是伙伴;在林业权归属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集体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此同时,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较大转变,即从被林业政策决定向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仲裁人,与此同时,还扮演着促进者、调节者等多种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林业资源,促使林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2.2从开放程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开放程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与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为指导方针,从其生产和流通体系来看,主要是以“内循环”为基础前提。在其观点中,认为林业是独立的,所以发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备整体观念,没有意识到林业只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开放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以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为前提,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层面来看待林业的发展,即林业与社会各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看待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加强推广,促使全民关注林业,进而有效推动林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2.3从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发展速度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2类。1)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者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其实质来看,其理论指导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途径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将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据实践证明,采用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渐进式林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发展林业经济时,按照一般规律来进行。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效果不甚理想。
2.4从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在发展经济时主张绿色、环保。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1)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情况下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该模式造成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目前已逐渐被弃用;2)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在其环境观念中,认为环境与发展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下,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环境问题的消极描述上,在讨论问题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其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甚至有时还会以反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林业发展,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3)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第2次环境运动的主题,该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张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同时强调全方位、多学科研究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因此,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可以为资源节约、人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2.5从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从发展阶段角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较为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高于一切,采取“统治”的态度,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2)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主张采取和平相处的理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强调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