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课例比较;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00-02
课堂教学研究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而课例研究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余文森教授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途径就是“少教多学”。其实,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同样存在着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下面就“同课异构”课例比较借鉴等,做初步探讨。
指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由两位教龄不同(五年以下教龄、五年以上教龄)的甲乙两位教师进行执教,内容为中职《服装设计基础》中“节奏”部分内容。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是将服装设计中的美学原则“节奏”的动感美转换成静态美,通过以色彩、材料、图形的变化达成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转换,进行服装设计思路的拓展,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两位教师在导课部分实现了教学突破,达到了目标指向性明确这一目的(导课方法比较见表1)。
上述甲、乙教师在导课部分,都能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思路灵活、形式多样。
手段之一是让学生欣赏两段不同旋律的音乐,在聆听中欣赏,在欣赏中思考,节奏的动感美与服装设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手段之二是让学生欣赏夏季女装实物的图片,达到对“节奏”美这种动感旋律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甲没有抓住“节奏”概念“有规律、有次序、不断反复”的本质含义来帮助学生理解服装设计的知识,未能做好服装设计美学知识的对接,尚未有效触发学生服装设计的思维。
教师乙用几个图形线条符号(图示省略),来帮助学生理解“节奏”概念“规律、次序、反复”几个关键词的含义。图形线条圆圈,有些有规则分布、排列均匀,体现出有规律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有节律的、舒缓的、和谐的美;有些则是无规律的,给人不整齐的感觉,但灵活而有变化。这两种都是节奏的表现。这样就能从“节奏”美的抽象思维美学原理转化成服装设计款式图形的直观形象思维上来了,为突破上述教学目标做好了有效的铺垫与对接。
技能教学融通灵性的讲课方法
讲课部分探析 (1)学情简析。高职学生在进校的时候缺少美术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对抽象的美学产生感受,就该化抽象的美学原则为直观的形象而加以融通,才能让之在今后的服装设计中迸发思维的创意。(2)教材特点。本节课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概念”、“三种表现”、“两个分类”、“六幅图”,不足300字。这样简单的教材,要将其变成一节40分钟的课,对教师来说确实是有挑战性的。(3)教学重点难点在于把握审美理论中的美学法则,用音乐的听觉去感受抽象的节奏之旋律美;把节奏美抽象的旋律感受,转换成服装设计直观形象的“图形”“色彩”款式审美,就要实现审美思维的转换,审美思维方式的转换是难点。
讲课风格表现不同 教师甲和教师乙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不同方法,教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教师甲处理教材时根据“节奏”的不同分类,用相关的服装实物图片来解说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节奏”的理论知识,再为学生讲解比较高深的服装设计理论中的“推移式”、“重复式”、“彩虹式”等知识点,这就超出了本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深入了解。从导课到讲课,学生用时35分钟欣赏服装实物图片,课堂练习时间明显不足。教师甲突出强调了知识点的对接,而忽略了思维的转化,缺少课堂的灵性融通。教师乙处理教材时引导学生学习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节奏”的理论知识,分别用了13幅实例图片来解说,如“下摆装饰”等都一一点到,将各种服装元素的“节奏”美体现都展示出来,接着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体现服装节奏的表现手法,如“纽扣、装饰点”等设计运用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设计思维,强化服装美学理论素养,为学习抽象的服装设计美学理论,转化成形象直观的服装款式设计图做准备。接着由服装实物图片转到服装款式设计图形,从抽象到直观,为服装设计提供了一幅简单的“基本型”:线和图案的设计及木耳边等设计样例,供学生欣赏、模仿。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幅复杂的“想象型”设计草图,让学生有想象创意的空间,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从导课到讲课,所用时间不过15分钟,剩下大量时间(20分左右)让学生动手设计练习,这样就达到了“少教多(学)练”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讲课注重学生思维的转化,从抽象到直观,从难懂到易懂,知识点概括做到化繁为简,重在知识点的对接,更重设计服装思维方法引导,实现了课堂灵性的融通。
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教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当然,一节课要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还要有精确的课堂练习做保障,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随时做点评,以保证学生课堂技能学习达到有效、高效。在本节课中,甲、乙两位教师的做法各自不同,效果也不同,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总之,教师甲、乙不同的教学课例,呈现了“同课异构”中各自的优势。尤其是教师乙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学习目标,在“节奏”的动感美到服装设计的外在静态美的思维转换上,重点突破,干脆利落,简单有效,针对性强,较多地体现了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实施的新课改、新课程理念——“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实践能力,也较好地凸现出中职学生注重技能学习的特点。因此,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学会课例比较,善于借鉴吸收,不断充实自己,是魅力教师修炼教学基本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浙江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服装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臧立本.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课例比较[J].中学数学月刊,2010(5).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困惑与迷茫;录像剪辑与反思;总结与建议
一、现状与困惑
现在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结构重点为阅读。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是语文试卷重头戏,它主要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这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个题目在高考中安排为第一道题,学生情绪紧张,或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
面对学生失分严重的现状,语文老师自然更慌张,怎么办呢?我一脸迷茫与困惑,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老师反复讲过的问题收不到实效?我们的高三课堂该何去何从?课堂阅读教学老师应该把学生引向何方?如何引导?面对这一系列困惑现用实例加以说明。
二、课例与反思
『课例镜头一剪辑
教学设计1.了解近五年高考命题特点
特点一:选用材料新近、新颖。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或是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淡化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有一定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特点二:设置选项误导、迷惑。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到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迷惑性,进行多种干扰。
教学设计2.知识点讲授
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的干扰点有:
偷换概念、篡改原文、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答非所问、断章取义、过于绝对、混淆时态。
『反思一凸显了解命题趋势,兼顾命题特点,目标是总结解题方法。但这些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阅读到底有多大作用?学生只是研究方法,缺乏阅读的敏感性,有可能不能快速找准找全包含答题信息的语句,不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必要信息。
『课例镜头二剪辑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真题试做:学生做复习资料2015年全国一卷摘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0分钟后,以第一题为例分析,老师归纳做题方法,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题目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用比对法判断正误。
ACD项通过仔细比对准确,B项各类新型纸质工具最初是由宋行的。原文:第三段中写道“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新型纸质工具。”仔细比对,不符合原文意思,篡改原文,除了官府还有民间力量。
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学得似乎也很快乐。继续做市一模练习,文章为张轶发表在2014年10月《光明日报》上的《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结果一塌糊涂,以第1题为例,学生普遍觉得每个题目都有问题,因为选择肢和原文表述有区别。学生甲是这样解释的:A.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前提有“一般来说”,这里没有,是过于绝对。
B.中国传统服饰标示成为我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根基。原文是“形神兼备与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和最珍贵品质。”比对起来还是有区别,篡改原文。
C.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原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说成“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张冠李戴。
『反思二听完学生的分析,我不禁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情绪紧张,或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我还不禁想问自己,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到底起了一个什么作用。我教学本意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谁知道,“鱼”有时候可能更加重要,没有鱼又怎么有能力去“渔”呢?是不是上课时老师过于强调做题的方法,而忽略了阅读的整体性?
『课例镜头三剪辑
面对学生具体情况,我急中生智,改变已经安排好的教学设计,临时强调几项注意,提示学生做题目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过早地阅读题肢,极容易把头脑搞乱,给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2.从整体着眼,不要只盯着局部去找答案。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审题或者阅读不严谨,必然缺少文章整体感,就将犯“文不对题”的错误。
『反思三虽然老师一再强调三大注意,可是学生该错的还会错下去,我掩卷沉思:给学生这样指导论述类阅读是不是本身不符合阅读规律?平时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学生做题时过于咬文嚼字,导致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缺乏应有的迁移能力。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ject technology study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ized studen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teaching link should make these adjustments, the goal is for guiding students to study the project technical knowledge effectively, thus in the specialized study process, can solve the problem and instruct design using effectively applied project technology theory.
关键词: 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互动教学
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project technology;interactio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56-01
0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产品设计为主要对象的新兴学科,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美学观念的有机结合,使产品达到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造性设计[1]。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美学,艺术等方面,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功底,或者说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到了工业设计这个学科领域以后,他们必不可少的就是拓展知识面,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手段,掌握必备的工程技术。因此,为这一学科领域的学生进行工程技术教育就十分必要。
从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招生情况看,他们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底子不够扎实,中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绘画的学习中。此种情况下,进行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从而确定难易适中,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理论进行教学,方能取得成效。另外,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和主修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授课为主,实验为辅。恰恰相反,应以试验为主,理论知识渗透为辅,即以课题模式教学。在课题设置环节,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反复巩固,启发应用。为此,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尝试。
1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理论知识
所谓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理论知识就是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摆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对实例的剖析,逐步引导学生认知理论上的根据,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由生活实例探究理论根据,既不枯燥,又可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机械原理连杆机构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对连杆机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例举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窗铰链机构(见图一),这是一个典型的,只具有一个自由度的铰接机构―合页。那么这时候就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由度,什么是约束,什么是机架,什么是运动副;自由度怎么计算,一个自由度需要几个动力元件,运动副有几种类别,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再有某些窗机构为了防止自由摆动,安装了连杆机构,这些连杆机构大都具有协助开启和关闭的功能。为什么这些连杆机构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知识上给予剖析解答。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连杆机构(见图二),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怎么个运动形式,四连杆机构各个构件的名称是什么,以及四连杆机构运动的条件是什么[2]。
2知识点涉及广泛,突出重点内容
针对工业设计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之特点,有必要让学生对工科知识也有一个广泛的认知,我院开设的《造型基础》一课,就是想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将基本的工程技术理论囊括其中,这其中包括机械原理,电力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非金属材料等知识。但是由于学时所限,要做到对各部分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的介绍不太可能,这时候就要重点突出。将与产品设计紧密相关的基本理论强化学习和实践,将非重要的知识点只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其知道怎么回事即可。比如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这三项内容,在产品设计中,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这三项内容的知识基本包含了原理,材料、力学和零件设计,掌握了这些,学生针对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就有一个清晰的阐述。例如,通过一个吊机(见图三)设计的分析,学生就会了解这个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所选择的材料能否满足工作要求,力的传递是否合理,具体的单件怎么设计,装配如何完成等等。
3互动教学,培养团队精神
为了让学生对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课堂和课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课堂上,以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见的例子,进行剖析,分析设计原理,材料特性,受力特点,单件加工及装配程序,既而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这时候,同学们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接下来,让学生也列举出一种设计实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分析对错先不做评判,只要学生能够根据引导,知道怎么去分析,就是可喜的进步[3]。
在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中,团队合作意识必不可少。为此,在课题设置的时候,尽量选择相对综合一些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小组每个成员都对课题制作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又各自有分工,在兼顾整体方案完成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单项的设计,只有单项设计缜密,才能保证整体设计制作顺利完成。
4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学习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失偏颇。另外,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情况,师资不同,教学条件不同,学生生源不同,笔者在此也只是投石问路,希望能够给予从事此方面教学的同行一丝启发。
参考文献:
[1]钱可强,聂桂平.工业设计表现技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第3页.
关键词:素描 设计 传统 教学改革
一、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
以前常说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如今已遭到质疑,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素描的原理是通过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产生光源、反射光、投影等一系列物理现象,然后借助单色绘画媒体,按照透视原理表现光影、明暗、结构,使观者产生画面具有立体感、空间感的错觉。这种素描也称作全因素素描,对于培养某些写实性绘画很有作用,它锻炼了学生手和眼的协调能力,解决了观察与再现的问题。而今天作为设计类院校开设素描课,观察与再现早已不是培养一个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因为设计涵盖范围很广,所以其教学目的除了在培养美学及审美素质方面有共通之处外,与绘画类教学有很大区别,其宗旨更为理性,更加注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质,通过深入研究后获得新的表现构想,创造出具有独创性的表现形式、语言、角度,追求更加明确单纯富有表现性的效果。
二、问题与对策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德国设计学第一位博士李乐山认为妨碍创新教育有几个重要因素:行为主义教育法、模仿式学习方法、“存在主义”的束缚、学习严重脱离实践等。这些因素在深层次上妨碍了创新教育的实现,也是传统素描教学存在问题的集中表现。针对这种状况,大学阶段素描课程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更新学生观念,并确立一套为培养创造型设计人才服务的开放性素描教学体系。“设计素描”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的“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其直接目的是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新秩序。以现代设计为窗口,用科学和实用的观点,吸收现代美术流派中有用的美学规律,逐渐改变我国美术领域中各门类的面貌……经过二十几年各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现代素描教学体系已初现轮廓,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有许多院校已总结出相对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这些经验基础上,我们不妨进一步梳理,以实现新的素描教学体系目标明确化、操作规范化、评价科学化。
三、素描教学改革的手段
现代素描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部分包括:造型美学的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多象性训练,促使学生寻找视觉经验抽象转化与传达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新的思维产物,这是一个从具体对象或命题出发,把对对象的客观表达转化为自我心灵的思考,以及对主观意念的传达,研究、规划出解决思维与对象共生的新方法,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其间要求具备:1.两种表现能力:即表现何种内容情节的造型能力,也称图形创意;用何种形式如何表现,营造效果的造像能力,也称图像创意。2.两种基本思维能力:即总结、概括普通性和本质性的聚合思维和延伸、创造的发散思维。3.两种基本工作能力:即独立思考、主观判断、个性化表达能力同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完善、共同创造能力。围绕这六种能力的培养,素描课程的改革应从课堂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及知识延伸架构四个方面展开:
课堂内课容的改革:现代设计素描中风格和精神面貌依附于具体的内容而从属地存在,其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内容气氛或者仅仅作为装饰,作品的核心部分是思想理念的创造、完善。由此看来,图像创意与图形创意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训练范畴,按照方法论的原则可以分别进行专项训练,摆脱传统教学中生硬的模仿、移植他人手法、扭曲个体审美情趣的被动(学生在学习他人或大师手法时,根本谈不上深刻领悟,甚至谈不上基本理解,像这样的技术学习与文盲抄书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进行专项训练即相对剥离图形与图像,进行实验性练习,加大练习量、次,缩减作业规模,不追求作品意识。这种方法优势是目的明确,内容辐射面广,可以作为元素进行原始积累,为将来设计实践自由组合画面留下较大空间。
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绘画技法升华和风格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而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形式极不合理。大学课程设计以周为单位,时间相对集中,跨度小,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风格的升华难以实现,专业教育应以激发学生能力为主,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空间限制,课题难以展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很难从大量日常的经验中总结造型规律,又无法及时延伸到设计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去应用,因此大学素描课程的组织应采取三分法:1/3为讲解引导,安排课题;1/3为讨论辅导,提出问题;1/3为课题实践,室外练习。作业形式分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以获得个别经验和合作经验。
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任课教师单方面给学生做出的评分,这种评分有很大的偶然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完全取决于评分教师的个人好恶。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没有一定标准,因此很难判断评分的科学性。而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它无异于一个决定性的指挥棒,试问当指挥棒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上时,又谈何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性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呢?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评阅,学生间相互评阅和学生个人自评,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较大层面上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互评、自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一种活跃的学术氛围。
知识延伸架构改革:原有单元制教学的弊端是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加上任课教师风格各异,使得教学科目各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呼应,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出现断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应付,没有形成良性的知识体系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导致学习过程被动辛苦,收效甚微。设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教学内容因人而异、主观性很强,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得到的结果必然是“1+1
参考文献 :
[1]张永典.《关于素描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素描人物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12.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二、讲授理论知识时要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提问艺术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建筑?W专业属于建筑行业中的牵头专业,是建筑从概念到实现接力赛的第一棒,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同学除了具有良好的建筑空间与形式设计专业素养外,更要培养统领全局的能力,了解涵盖整个建筑行业的知识。各学科中,以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掌握《力学结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结构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未来建筑对建筑学学生的新需求
1.国际化。大型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开展国际招投标,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公司进驻中国,中国的建设公司也逐渐走出国门,不同国家合作完成项目的实例越来越多,国际联合办学模式也飞速发展,包括国际联合教学、国际短期设计、国际联合培养、国际短期交换等模式[1],这些都要求建筑学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英语过硬,了解国外的规范规定,加强与国际专业人员合作的能力。
2.信息化。BIM带给建筑行业一场技术革命,BIM技术将主宰未来建筑的全寿命阶段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各大设计院、施工单位都成立了BIM研究中心[2]。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应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设计软件,并熟悉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对接,应大概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软件知识,适应未来建筑信息化的发展。
3.技术化。目前的建筑学教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较为密切,但是人们对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模块建筑、可变形建筑等需求各异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师必须会应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模块化连接与设计技术、变形结构的建筑设计技术等。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建筑业发展,建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进行适当调整,在注重美学培养和传统建筑设计技术之外,应注重各种技术类知识的培养,了解新型结构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了解建筑和结构类型前沿、提高专业英语培养等。
二、目前授课中注重培养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目的不同,需要先明白建筑学院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的目的,需要从这门课程获得的能力,对教学非常重要。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4]。《力学结构》(1)是以讲授结构力学为主的课程,《力学结构》(2)是以混凝土、钢结构、地基基础和抗震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1.通过《力学结构》(1)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1)课程的学习,建筑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获得一个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是仅仅会做简单的弯矩图就可以,而是应该了解力流的走向、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为建筑的概念设计提供一定的力学功底。因此在教学中的重点并不是仅仅是讲解每一种梁和刚架的内力图、内力算法和位移算法等,还应该讲解不同结构类型可以简化为哪种简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中力流的分布和传递路径、为什么要计算内力图、计算各种内力和位移,利用结构设计实例讲《力学结构1》的各章串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流程图。
2.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该了解结构学科的种类,如结构类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等,通过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构造要求和简单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础,了解什么类型的建筑应该采用什么材料的结构,了解每种结构的构件尺度是多少。此外,根据结构的不同设计阶段,力学结构课程还包括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等章节,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应让学生理解实体结构的设计包含了结构模型的建立、结构模型的静力分析、结构模型的抗震分析、地基反力的计算、杆件应力比的计算和位移参数的计算等,这些流程都是与课程章节一一对应,形成一个整体的流程图,将这一部分串成整体。
3.通过前沿工程技术赏析应获得的能力。除了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应了解一些结构的前沿知识点,比如大空间建筑和高层的结构类型、传统和新型结构形式、案例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的视频讲解、设计流程等。因此在课程中,除了讲述基本知识点,应通过大型工程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结构的理解,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路,在思考建筑设计的同时,能够更多的思考结构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出结构美。
三、基于未来建筑对建筑师需求的教学方法提升
1.工程实例结合课本知识点,同时紧密联系建筑设计。目前的授课已将工程设计实例和课程知识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将课程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但是对于建筑学同学来说,将所有知识点反映到建筑设计中更为重要,学生应该了解所有的结构知识将会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
2.开展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联合小组。建筑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的龙头学科,应该尽早培养技术和沟通能力,可在课程末结合土木系和环境学院课程,组成联合设计小组,完成一套简单的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结束后开展项目展示并由不同专业老师给出分数,综合成绩作为最后成绩。通过与结构和环境专业同学的配合和沟通,不仅可以将力学结构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还可以锻炼协同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学习相关的结构技术和环境设计技术。
论文摘 要: 应用型中文专业承担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任务。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与改革需要适应应用型中文专业的办学特点,将课堂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致力于建设包括网络教学在内的多类型教学平台。使学生既能够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技能与素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相关中文专业课程,如何发挥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其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的办学特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地观察和获取知识及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这些都要求美学课程在实践性上做出调整与改革,从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产、生活条件、环境生态及精神文化产品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审美活动及审美趣味也日益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的趋势。对于美学课程而言,其实践教学的提出与现实生活及美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相符合。美学研究由传统的哲学美学向实用美学和与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转变,为美学的实践教学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如旅游美学、科技美学、生态美学等交叉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相关实践应用知识,方能体现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走向。
美学课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张玉能教授的“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要求对美学的主要理论问题能够结合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实践过程进行内在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在“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和水平。[1]而英国波兰尼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概念为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他认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我们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又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识。默会知识需要各个人在自己参与的相关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取。[2]在美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许多“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获得。
二、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等主要的教学阶段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1.预习阶段
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可先布置一定的预习内容来体现实践性教学。如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与讲授内容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重视学生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获得的原初感受。在上课时,可以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价,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另外关于一些理论问题,例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查阅关于“美是什么”的专家观点,并适当地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些做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文献搜集和研读方面的初步科研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分析评价它们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上课之前还可以适当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再进行交流讨论。比如关于形式美的主要规律问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阅读经验做好整理总结,课上相互之间讨论、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独到的看法,又有哪些地方忽略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与别人的及教学大纲上知识点进行比较、印证,拓宽了思路,也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美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不空谈理论。譬如在学习“现实美”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争论,并联系当下社会中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方面普遍地提高质量和审美的要求来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把课堂学习和自己的平常生活结合起来。课堂内容中也补充了大量新鲜、生动的现实材料,不仅使学生有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可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再如在讲授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时,可让学生观看欣赏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并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课上可以组织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考虑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特点,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中要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吸收、应用到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来。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与此同时,还可将美学理论、知识,研究分析的方法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以“美学的思维”来审视、思考其他学科的建设。如近几年新兴的一些应用美学学科,如生态美学、身体美学、技术美学等分支学科,都是美学实践性特点的具体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美学交叉课程,例如,针对广告专业可以开设广告美学或媒介美学,针对秘书专业开设秘书美学等交叉课程,这些都可以使美学课程的教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
美学课程的教学还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图片与声音信息和各种视频片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鲜活的情境氛围中领会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在学校的相关网站上开设了基于网络进行教学的平台。教学网站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的大纲、翔实的授课教案和课件,以及本课程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等等。教学当中涉及的各种参考资料,如各类别的艺术作品、相关学科的研究论著,网站上都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或者链接的网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找资料。还提供了网络平台给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完成作业,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实践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课后阶段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在课后阶段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深化,开展一定的课外审美实践活动尤为必要。可以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欣赏一些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或对公共环境艺术、建筑雕塑或广告设计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对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当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和讨论;还可以指导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如美学名著读书会、影视鉴赏沙龙、书画艺术协会、音乐协会、旅游美学协会、科技美学协会等;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博物馆,指导美学科研活动,邀请美学专家前来讲学等。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诸如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态美学等一些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理解也变得容易,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愈加显著。
关于美学课程考查方式,教师也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读书笔记、艺术评论、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等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些做法也是服务于应用型中文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特色和优势。
由此可见,美学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落实体现于整个美学教学过程的过程当中。把预习、课堂、课后三者配合起来;把课堂内的审美实践活动和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乃至自然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方能建构具有特色的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系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适应了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也不能忽视美学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人格塑造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美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诸项能力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知识丰富的人,更应是道德高尚的人,富有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人。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也曾说:“精神科学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如何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坚守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就更加离不开审美的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对受教者进行能力的训练,而且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尤其是素养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需要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向相一致。其改革的方向是形成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其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都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扩展知识;讲授比较;生平;技法
随着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和调整,外国美术史课程也已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但往往艺术专业学生容易忽视美术史论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不想主动学习,对美术史没有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大多数美术史教程中介绍的美术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有省略的有的排列组合和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第三、在艺术史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常识的话学生学起外美史来就变得没有兴趣,变得死背得多思考的少不能真正理解成就,即使是看了学了,也学不懂,看不透。更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和利用在自己的分析创作之上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很重要的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 扩展知识常识并结合趣味性
在外国美术史学习当中我觉得介绍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是不能学好,理解它的,怎么能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知识背景就很重要。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学习中,个人觉得在欧洲美术史中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是整个欧洲社会意识及美学观点的体现,也是学习欧洲美术史其他美的基础,是理解其他作品的基础,比如《出逃埃及》、《最后的晚餐》等,是基督教十六幅图示教义。这样就很好地理解后期意大利美术中文艺复兴的一个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美术史上有那么多重名的绘画作品,比如《基督下架》等。拓展学生不能只能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述中,应该推荐给学生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古希腊史时,可以在课下让学生看一下《木马屠城记》,简单介绍开始三美神与帕里斯,这样就很好的铺垫了后期《三美神》的绘画背景的理解。
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外国美术史教学当中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应该充分结合,在历史下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大的环境,比如对米开朗基罗的介绍,不仅要介绍他的生平,还要介绍美第奇家族对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及米开朗基罗在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习惯,及公会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米开朗基罗把他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可以被理解,可以沟通和触碰。对此人理解是立体的,对其绘画产生崇拜促使学生去研究他的绘画理解他的技法,起到了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作用。
2 讲授法结合比较法教学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他们是设计的学生,就只停留在流水似的知识点的介绍,要精简内容,还应该注意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要运用讲解比较加深对点的绘画理解。比如运用PPT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横向知识点串接联系对比,有助于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接受文艺复兴时期时要用大的横向的串联,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西班牙等这样就可以串联知识点,比较各国特点掌握其特质。二是纵向的比如意大利的美术史,上从文艺复兴下到18世纪的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几个世纪的知识点的掌握。
3 结合生平、技法的教学
每一个美术家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就。讲述的时候不仅要把他们分出时期,以便很好的记忆分期和成就,还要把他幻化成年龄,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产生对比。使学生产生膜拜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技法教学是美术史教学的深化,比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利用PPT分析大师每块的色彩的变化,圣母与背景的变化,耶稣与周围的颜色分析等,笔者觉得这是必要的,这样的分析不要过多,但是这是有助于理解大师,深入分析绘画的手法。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对于古典色彩、浪漫主义用色等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他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法和历史线索。
4 绘画作品与设计理念当中的文化内涵连接
由于在外国美术史学习过程中所介绍的大多数都是各个国家,各个画派,各个时期的大师作品,大多都是壁画、雕塑、瓶画、油画等作品,而今天认为的设计出现在20世纪以后特别是波普艺术以后,这使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外国美术史时,觉得无措。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应注意绘画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联系,以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作为基础,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画派等特点。
5 课堂讲授与画展参观相结合
关键词 网页 网络课程 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是指将预计讲授的知识通过屏幕以多媒体元素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美学与艺术的魅力,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具有系统性与条理性。
1进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是: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形成,自主性较强,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大学生的教学工作应当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的提高。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工作要求必须具有创造性,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应当遵守美学的理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设计所将讲授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与环境,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进行视觉设计的原则
2.1 主题定位明确
在进行网络课程的网页视觉设计工作时,明确教学内容的主题是其首要的任务。首先,必须突出内容的条理性;其次,必须突出美学的相关理念。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构成元素的设计,使得网页的视觉感官效果得到生活,完成凸显教学主题的目的。将美学的理念结合于逻辑思维的规律,完成教学主题明确的具体诉求。
2.2 形式与内容统一
对网页进行设计时为了使内容的浏览过程更加流畅与方便。不同的授课内容的网页设计都是不尽相同的,必须达到网页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来设定网页的形式,必须满足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所应遵循的形式美原则。与此同时,应当确保网页中的每个构成元素都必须具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华而不实地存在。
2.3 强调整体性
在对网页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求网页应当主体明确、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网页的整体性原则。完整的网页设计,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准确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能够呈现出协调统一与完整的形式美。可以说,强调网页的整体性可以使得网页的视觉感觉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进行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时,大多数的网页设计者会通过寻求各部分构成元素之间的共同之处或者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共性的方法来表达网页的整体性。
3网络课程的视觉设计
3.1 网页内容设计
进行网页设计时,首先应当考虑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内容是决定网页内容的重要依据。明确教学内容是进行网络课程内容设定的首要前提,只有明确其具体内容,才能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内容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客体的诉求来进行具体的设置,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类别,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外知识的拓展链接的增添,使得网络课程的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意义,通过具有实际作用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示出来。
3.2 网页形式设计
在对网络课程中的网页形式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当注重层次结构方面。在保证各个层次的设计理念与网页整体协调的前提下,确保网页内容的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网页中各个模块之间差异明显。其次,应当注重网页的页面构图与布局设计。通过较高水平的构图来表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对于界面中所存在的各个元素以合理的设置,如将导航选项置于明显的位置,多数的按钮设置在页面的左下方或者右下方,将各个对话框的大小与结构、位置的设定保持一致,使其具有鲜明、整洁的特点,确保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与实效性,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3.3网页媒体元素设计
网页的媒体元素设计包括网页中所出现的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方面。网页设计中的文字设计,首先必须满足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特点,保持与教学主题的一致性。图形图像方面,良好的图形图像设计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对图形图像的设计时,应根据人类的心理学与教学内容来进行具体的编辑,在色彩与图形选择时确保简洁,避免突兀;音频方面,在对相关内容的画面进行展示时,应注重音频声音的语速以及语气,使得背景音乐与课程内容协调统一,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动画视频方面,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配以动画与视频,增加课程的科学性,将课堂教学的抽象性更改为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直观、生动、形象,通过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演示,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发性。
4结束语
增强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对内容与形式以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的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具有艺术形式的设计,使得网页中的内容主题鲜明,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由此可以得出,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