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

第1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重庆

中图分类号 S763.1;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38-01

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长,温湿多阴,雨热同季,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病虫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重庆自1997年直辖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迅速,绿地面积和植物种类增加较快。但加快绿化建设的同时却没有给管护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方面。伴随植物引种和苗木调运带来新病虫种类以及原有病虫在新环境下时时暴发等,都给重庆市的园林绿化造成了较大损失。针对这一情况,从2010年7月起,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每月对市街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进行调查统计,为各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单位、居住区绿化管理部门等提供病虫害发生情报和技术支持,逐渐完善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机制,提高市街绿地养护水平,科学规范地指导重庆市街绿地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

自2010年7月起,对重庆市主城范围的行政区(9区)的乔木、灌木、草坪等绿化植物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共调查寄主植物117种,采集病虫害标本45份,鉴定主要病虫害29种,其中害虫18种、病害11种(表1)。

2 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

2.1 植物种类单一,专食性害虫暴发

因气候和立地条件限制,重庆市街绿化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为常绿阔叶树种,特别是行道树主要以黄葛树和小叶榕为主,栽种面积大、数量多,仅主城区逾30万株。其结果不仅使得景观单调,对不良环境抗性降低,更为一些专食性害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和适生空间,使得害虫发生周期缩短,危害加重[1]。

2.2 未重视检验检疫,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外地苗木的大量引进,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加上植物检疫工作的疏忽,一些危险性病虫随着植物材料迅速传播,加上缺乏天敌,形成新的病虫害种类[2]。如近来在重庆市街园林植物上发现了红棕象甲、椰心叶甲、拟木蠹蛾等新的病虫害种类。

2.3 栽植不当诱发病虫害

市街园林植物常存在栽植过密、栽植基质深度不够等情况,易造成植物生长势弱、抗性降低、容易发生病虫害。

2.4 重建轻管,病虫害频发

重庆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相应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如火如荼。但绿化建设的同时管护力量和资金没有同步增加,造成园林景观管护质量下降,使一些次要病虫害往往也能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3 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3.1 梨冠网蝽

4月开始出蛰活动,7、8月为害最重。常常对市街上的杜鹃、碧桃、樱花等植物造成较严重的危害。部分地段已经对园林景观造成了一定影响。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8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剂20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2 桃蚜

3月初开始孵化,4—5月繁殖量最大。主要为害碧桃、红叶李、樱花、月季、等植物,造成叶片萎缩,同时诱发煤污病,对市街园林景观造成影响[3-5]。可用5%蚜虱净乳油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800~2 000倍液喷施防治。

3.3 榕简管蓟马

5月底至6月初开始危害,7—8月高温期间达到危害顶峰,常为害榕树嫩叶,致使叶片失绿、发红,内卷成“饺子状”,使市街常常出现一条路段的小叶榕几乎被危害殆尽。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摘除病叶并销毁;二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喷防。

3.4 紫薇白粉病

危害植物叶片、叶柄等处。表面被白色霉层所覆盖,较严重的在患部出现扭曲、畸形。在潮湿、采光不好的地段较易发生。该病在市街发生普遍[6]。防治方法:一是及时清除病残叶。二是用25%粉锈灵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不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喷施,每7~10 d喷1次,连续喷防3次。

4 参考文献

[1] 邹先伟,蒋志胜.棉蚜的综合防治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1):17-21.

[2] 田锦霞,于永君.浅析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196.

[3] 胡定文.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8):29-30.

[4] 李跃飞.闵行区公园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47-15249.

第2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烟叶;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烟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烟叶种植过程中会遭受诸多病虫害的危害,据统计其病害高达116种,一旦防治不力可能会引起烟叶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会绝产。在烟叶生长期间其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67种,其中真菌病害最多,为30种;其他病害有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植原体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种类分别为18种、7种、5种、4种和3种。不同病害有不同的发生特点,这与烟叶的品种品质、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管理等密切相关。烟叶还会遭受烟青虫、烟蚜、地老虎等害虫的危害,也应该对其重视。

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1 黑胫病

1.1.1 发生情况

引发黑胫病的病原体属于鞭毛菌亚门疫霉属,为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原体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生长旺盛,主要危害烟叶成株,侵害部位囊括根茎叶,但主要侵染根部与茎基部。在大田中,遭受该病侵染的烟叶植株常会出现以下症状:黑胫、穿大褂、黑膏药、碟片状和腰烂等。该真菌能够在土壤烟草残体中生存长达3a,通过水体扩散。黑胫病发生面积一般不大,但是危害性较重。

1.1.2 防治措施

在黑胫病的重灾区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如牛津1号等;由于土壤为该病的初侵染源,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轮作,比较有效的为轮作禾本科作物、甘薯,水旱轮作也效果也比较好;做好田间管理,避免田间积水,并及时清理发病植株;通过甲霜恶霉灵、敌克松、乙磷铝和杀毒矾等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1.2 炭疽病

1.2.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炭疽病的病原体属于半知菌炭疽菌属,为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原体对温度变化不敏感,适应范围较大。对烟叶生长的整个时期都可能产生影响,也能侵染种子。叶片染病后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发展为褐色圆斑,边缘为褐色隆起,中央为白色或黄褐色凹陷;叶脉、叶柄和幼茎染病后,出现凹陷纵裂的褐色梭形病斑,容易折断;茎秆染病后,常出现黑褐色的凹陷纵裂网状条斑。病原体在土壤或肥料中越冬,可通过空气和水体传播。

1.2.2 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重视苗期管理,薄膜育苗效果较好;播种前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剂可以选用CuSO4、AgNO3、福尔马林等,也可粉锈宁拌种;苗床地应该选择在远离与烟叶生产加工相关的地区以及菜地,地势高而干燥,排水好且土壤肥沃的地块,避免重茬,最好薄膜覆盖;苗床水管理精细化,尽量少浇水,肥料腐熟要彻底;使用斯美地土壤消毒剂对土壤消毒;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大水漫灌;可以使用波尔多液、克菌丹、多氧霉素、退菌特和百菌清等进行防治。

1.3 野火病

1.3.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野火病的病原菌为假单跑杆菌属丁香假单胞杆菌烟草专化型。该病能够危害烟叶幼苗和成株,多发于生长中后期,暴风雨后易发。其危害的主要部位为叶片,感染初期叶片出现黑褐色水浸状的小圆斑,随后扩展为带有宽黄色晕圈和中央褐色坏色的大圆斑,严重时形成成片的不规则大斑,轮纹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变部位常出现菌脓。

1.3.2 防治措施

加强苗床管理,避免菌源被带入苗床;烟叶收获后及时深耕翻土,清除带病残株,条件允许时应该轮作;适度打顶,避免郁闭的发生,并及时除去病叶病株;及时发现染病情况,使用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

1.4 病毒病

1.4.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病毒病的病毒常见的有4种,即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烟草蚀纹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其他物理接触传播。病毒病易发于苗期与大田生长初期,初期症状不显著,后出现透明叶脉并进一步发展为花叶。整个烟叶植株呈现矮小,节间发生短缩。

1.4.2 防治措施

防治烟叶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选用抗病种,如辽烟10号、TT7、NC89等;加强种子采集的管理,避免混入病株的种子;种子播种前使用AgNO3或百菌清进行表面消毒;加强苗床管理,远离涉及烟叶生产的区域和菜地,对营养土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少触碰幼苗;避免使用近期耕种过茄科、十字花科植物的田块;如果田块发生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杀灭烟蚜,以防止病毒继续扩散。

1.5 烟蚜

1.5.1 发生情况

烟蚜已发生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主要危害幼嫩的叶片和茎尖,还有传播病毒病的风险。烟蚜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液汁,引发烟叶煤污病,降低烟叶品质。

1.5.2 防治措施

以银色薄膜苗床驱蚜,避免其在幼苗间传播病毒;及时打顶处理,并对打顶后的烟叶组织进行焚烧处理,避免烟蚜的滋生;使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可以使用辟蚜雾可湿性粉剂和一遍净粉剂等进行驱杀。

2 对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烟叶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烟叶农药残留情况非常关注。在大力建设生态农业的背景之下,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应该被大力推广应用。在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基础上,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通过对烟叶抗病虫基因的研究获得抗病虫害的转基因烟叶品种。生物农药由于其可降解性和无公害性而受到关注,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及印楝素、除虫菊等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性信息素能够有效灭杀烟蚜等病虫害,还可以利用食蚜蝇、瓢虫等天敌对付烟叶害虫。当然,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水平,这也是当前烟叶无公害生产工作的瓶颈。

参考文献

第3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2-01

甜玉米在会昌县种植面积递增,1年可种2季。其生长季节发生病虫害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须及时防治。

1 甜玉米主要病害

1.1 大斑病

又称条斑病,是会昌县甜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常年发生且危害较重。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灰褐或黄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是大斑病发病最佳条件,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地常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如黄金1号、华珍、超甜2000等。处理好残株病叶,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发病初用25%丙环唑1 0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加收米乳剂500倍液等喷雾,隔10 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斑病

又称斑点病,是甜玉米中常见真菌性病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小而多,椭圆形、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有时病斑上有轮纹,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长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可致穗腐病及种子霉烂,后期叶片病斑常彼此连合,叶片干枯。小斑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喜高温(28~30 ℃),高温多雨、发病重,反之发病轻。防治方法:参见大斑病的防治。

1.3 纹枯病

纹枯病由近地面叶鞘和叶片向上发展。叶鞘上病斑椭圆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多个病斑合并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包围叶鞘,使叶鞘腐败、叶片早枯,并侵入茎秆。苞叶上可形成云纹状大斑,严重时果穗干缩、霉变,穗轴腐败。后期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并结成初为白色、后变深褐色的菌核,菌核形状、大小不一,易脱落入土[1]。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续阴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绿色超人等,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遮荫郁闭、易发病的田块,从孕穗期开始就应注意田间检查,发现发病株及时喷药防治,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7.5 kg/hm2对水3 t/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于植株下部。

2 甜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螟

又称钻心虫,是甜玉米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茎秆取食危害,影响养分输导,且蛀孔处易遭风折。穗期喜蛀食雌穗,使籽粒缺损霉烂。苗期蛀食心叶,出现排孔。

防治方法:秋收后,清除杂草,处理秸秆、穗轴,减少虫源基数,利用黑光灯在夜间诱杀成虫;田间分2次释放赤眼蜂15万~30万头/hm2,也可释放螟虫长距茧蜂1.05万头/hm2;在甜玉米心叶末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15~30 kg/hm2拌5倍的细砂土撒入喇叭口内;甜玉米抽穗后,用2%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0倍液,或20%康宽1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滴液于雌穗顶部和雌穗上下几片叶的叶腋处。

2.2 玉米蚜

又称腻虫,以成虫、若虫刺吸甜玉米叶片等组织汁液,使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此外,玉米蚜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铲除田中及田边杂草,拔除中心蚜株的雄穗,田间挂黄板涂黏虫胶诱集有翅蚜或距地面20 cm架黄色盆内装0.1%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减少虫源;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1%的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拌种,播后25 d内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好。拔节期后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3 000~4 000倍液等喷雾,视虫情10 d喷1次,防治2~3次[2-3]。

2.3 地老虎

又叫土蚕、切根虫。1~2龄幼虫为害幼苗心叶或嫩叶,3龄以后切断幼苗茎部,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防治方法:铲除杂草,烧毁;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密度15盏/hm2,或用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诱杀成虫;于清晨在甜玉米断苗周围将土扒开捕捉幼虫;用2%杀螟松粉、50%辛硫磷粉22.5~30.0 kg/hm2或50%辛硫磷、25%二氯苯醚菊酯等乳剂750~1 500 mL/hm2,加少量水混拌细土或土粪300~375 kg/hm2,制成毒土或毒粪,也可用糠麸等作饵料,炒熟、炒香后,每50 kg加2 kg稀释好的90%晶体敌百虫拌匀成毒饵,毒土可直接施于播种沟(穴)内,毒饵撒在地面进行诱杀。

3 参考文献

[1] 张盼.甜玉米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11(6):57-58.

第4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烤烟;病虫害;防治;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46-02

烤烟生产对黔东南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生长过程中,其常因受到病虫危害,而造成烟叶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经济效益大幅降低。笔者通过多年田间观测调查,发现黔东南州烤烟的主要病害有气候斑病、赤星病、普通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青枯病,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蚜虫、斜纹夜蛾、烟青虫等[1-2]。

保证烤烟种植、生产的质量,准确掌握烟叶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与有效的防治方法,不仅关系到当地烤烟正常生产与否,而且对当地烤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经验,提出黔东南州烤烟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以为烤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1 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1.1 烤烟气候斑病

该病为大田期发生的一种烟草生理性病害,症状首先在接近成熟的下部叶片出现,起初叶片正面会出现许多直径为1~3 mm、密集的、不规则的水渍状小斑点(斑点常集中在主脉、侧脉两侧和叶尖处),2 d内斑点变为灰色或白色,并使叶片组织坏死凹陷。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气中的臭氧(O3)及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高而引起的毒害;②土壤湿度高,氮肥偏多,磷钾肥不足;③阴雨、持续低温、突遇强烈光照的天气。

烤烟气候斑病在世界各地已均有发生,在黔东南州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2012年发生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为烟株在进入快速生长至生理成熟期,气候阴晴不断、变化无常,特别是持续性低温、多雨后,骤然转晴的天气时有发生,大大加剧了该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①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1.5∶2,增施有机肥;②团棵期用多宁400~600倍液喷施烟株2~3次。

1.2 烟草青枯病

烟草青枯病属典型维管束病害,根、茎、叶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根、茎危害为主。大田植株感病初表面半边枯萎,但仍呈青绿色,不低头;发病一侧的许多根变黑腐烂,而叶片生长正常的一侧,其根大部分也生长正常;横切茎部,发病一侧的维管束为黄褐色。黔东南州东部烟区发生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移栽前将农用链霉素混合底肥施用;移栽后每隔10 d,将奇农素150 g/hm2、KH2PO4 1 500 g/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1.3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

该病害为烟草栽培中最常见的病毒病,此病为全生育期病害,但以大田期发病较重,最初出现明脉,对光照射似有透明感,接着出现黄绿相间症状,称花叶。严重时叶片畸形,厚薄不匀,叶缘紧缩向下翻卷,叶面凸凹不平呈“耳突状”,上部新叶抽出后还产生枯死斑,称为花叶灼斑;发病较早的植株有明显矮化现象。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温偏高,干旱少雨;②移栽期较晚;③烟田连作严重;④管理不当、土层薄,施肥不足。

防治方法:移栽前1周用20%移栽灵150 mL/hm2对水225 kg/hm2对苗床进行喷施,待烟苗运输至烟田后,再使用东旺毒消600倍液进行消毒,移栽后5 d将奇农素150 g/hm2、漯效王600 g/hm2和甲K多抗菌素1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叶面喷施,增强烟株抗逆性,之后在旺长期和打顶前各喷施1次。

1.4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

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侵染烟草引起的病害,又称作脉坏死病、褐脉病、黄斑坏死病等。发病初期,新叶上表现明脉现象,此后由于病毒株系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有差异。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脉带花叶型和叶脉坏死型,脉带花叶型症状:在较大的叶片上,沿叶脉两侧形成暗绿色脉带,脉带之间叶肉表现黄化,在叶片基部的裂片上,这种脉带症状更加明显;叶脉坏死型症状:病株无明显矮化,发病叶片的小叶脉或中脉常有褐色坏死斑。发病严重时,坏死斑进入主脉和茎的维管束组织或髓部,形成褐色坏死,叶脉停止生长,叶片变形、扭曲。

发病规律:马铃薯Y病毒主要在农田杂草或茄科植物上越冬,通过蚜虫、汁液摩擦等多种方式传毒(在自然条件下仍以蚜虫传播为主)。早春通过蚜虫的迁飞活动而引起苗床发病。病苗、带毒蚜虫是大田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土质瘠薄、板结、黏重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生较重;连作烟田发生重,而且连作年限越多,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同普通烟草花叶病毒病。

1.5 烟草赤星病

该病为大田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症状表现:烟株下部叶开始出现病斑,初为黄褐色圆形小点,后扩大到1~2 cm,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晕圈上产生明显的以病斑为中心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碎,病斑多为梭形。

发病原因主要有:①雨量大、雨日多,高湿环境对此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土壤肥力高,施氮量过大,导致烟株营养失调、抗逆性差。

防治方法为:①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1.5∶2;②在烟株感病前对长势好的烟株群体喷施1.5%多抗霉素100~150倍液2~3次,可以有效防止烟草赤星病害的发生。

2 烤烟常见虫害与防治方法

2.1 小地老虎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地蚕。小地老虎1年发生3~4代,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1代幼虫。幼虫的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危害,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当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当该虫害发生严重时,会使田间烟苗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主要防治方法为覆膜前用菊酯类农药喷洒垄体,即可有效防治小地老虎虫害[3]。

2.2 烟蚜

其属同翅目蚜科,别名桃蚜、腻虫、蜜虫,是烟草主要虫害之一。以刺吸烟草叶片、茎秆及花轴汁液为生,喜欢密集在叶背面或心叶上,叶片受害出现褪色斑点,严重的发黄卷缩、变形或枯死。嫩茎、花梗受害呈畸形,蒴果发育不正常或枯死。防治方法为用2%吡虫啉进行烟株喷施。

2.3 烟青虫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俗名青虫,又名烟草夜蛾,每年发生2~6代,以第2、3代为害烟草最重。初孵化的幼虫取食卵壳后,即爬向烟株顶端,取食嫩叶使叶成小孔,昼夜取食,食量比较小;烟青虫3龄后,白天潜伏在叶片下或土缝间,夜晚、清晨活动,取食顶部的嫩叶,烟叶被害后出现大小孔洞,破碎不堪;烟青虫为害烟草蒴果时,可将其内部蛀空,或造成烂果、落果。防治方法为在危害初期,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4]。

2.4 斜纹夜蛾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为迁飞性、杂食性害虫,具有多食性、暴食性、繁殖力强的特点,是黔东南州烤烟的主要害虫之一。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防治方法为初孵幼虫用菊酯类药物进行叶面喷雾;在4龄后只能进行人工捕杀。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

建立烤烟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普查及系统监测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测报体系,强化业务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信息传递能力;三是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报的实效性;四是要制订详细的测报调查方法[5-6]。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各烟草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其中贵烟201、南江3号、云烟85和云烟87抗病性较强。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种植密度控制在1.5万~1.8万株/hm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前移栽,避开烟株易感病期;中耕除草,做好烟株打顶抹芽工作;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减少病源、虫源。三是合理轮作。提倡3年的有效轮作,一般实行烟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害的共同寄主,控制病害。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病虫害是一种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植保方式,其防治对象主要是虫害,主要防治方式为: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同时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对害虫的卵块和初孵幼虫进行清除,并对大龄幼虫进行人工捕杀。

3.4 药剂防治

在综合防治技术中,药剂防治仍然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坚持做到“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防早治”的原则,药剂防治过程中需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农药管理规定和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对农药推荐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烟草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规范)。施用农药应做到对症下药,并选择适当的施用方法;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合理混配施用,交替施用。

4 参考文献

[1] 卢贤仁,龙庆祥,陈相.贵州烤烟的主要害虫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24-126.

[2] 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研究策略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3,24(4):37-39.

[3] 邓海滨,陈永明,黄履明.南雄市烤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80-81.

[4] 彭海峰,王俊生,江祥伟.湘南烟区烤烟病虫害类型及生态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94-195.

第5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对策;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36-01

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玉米是沧州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均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0万hm2和270万t,分别占河北省的13%和18%[1]。但通过近几年来调查显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无论是在种类还是面积上,都有增大趋势,已经严重影响沧州地区玉米产量。基于此,进一步加强玉米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技术研究,对于推进玉米高产栽培有重要意义。

1 病害防治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被称作枯叶病或叶斑病,是沧州地区北部,包括青县、任丘等地玉米种植区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斑病属真菌病害,其病原菌是毛球腔菌属真菌――凸脐蠕孢菌侵染引起。大斑病发病初期,首先会在叶片出现类似水渍状的斑点,呈青灰色。随后,该斑点会沿叶脉方向扩展,最终形成长5~10 cm、宽约1 cm的梭形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会逐渐融合,导致叶片枯黄坏死[2]。大斑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该病菌主要通过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在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近年来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已经成为加剧玉米大斑病的重要途径。对于大斑病的防控,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推广抗病品种。同时,也可配合一定的间作和加大密度。另外,合理施肥,及时施肥,培育壮苗也是有效的措施。对于已经发病的地块,则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进行喷施。

1.2 玉米粗缩病毒病

玉米粗缩病毒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该病主要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2种,在沧州市玉米主产区2种病混合发生比例较大。该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玉米出苗后,该病毒即可侵染,至拔节初期开始显症。发病植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明显。与正常植株相比,感病植株株高一般都不到健康植株株高的1/2。感病植株叶片叶脉常出现褪绿或透明的虚线状排列的小点,小点还会随生育进程增多。反观叶片北面,一般会出现一些大小、长度不等的脉突。感粗缩病毒病较重的植株一般都无法正常抽出雄穗,或者全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该病一旦发生,防治难度非常大[3]。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在于前期防控。在沧州地区小麦―玉米两熟连作地区,前茬小麦收获后最好进行灭茬。另外,在玉米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其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该病在沧州地区春播玉米区发病较重,夏播玉米次之。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可达70%,一般年份也有5%。虽然该病发生造成的损失有降低趋势,但仍是沧州地区春播玉米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可在粪肥或土壤中越冬,在玉米苗期进行侵染。由于该病发生时,初期表现并不明显,一般都是在抽雄吐丝后才开始显症。因此,该病一旦已经看到显症,则植株很难再有收成。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控主要做好前期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加强种质资源检验检疫,最大限度的防止带病种子传入;二是避免连作,可考虑与大豆、高粱、花生等作物轮作倒茬,条件允许地区,在播种前可隔年进行深耕整地;三是必要时,也需要配合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仍是采用三唑酮乳油、多菌灵或者速保利等药剂进行拌种。

2 虫害防治

2.1 玉米蚜虫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的一类害虫,也称为腻虫,一直都是沧州地区玉米主要的虫害之一。不同年份发生情况有所差异。不仅在抽穗灌浆期发生,有的年份该虫害发生还可提前到苗期。比如,在2014年沧县调查显示,苗期部分地块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 500头。总体来看,沧州地区蚜虫发生,春玉米严重,夏玉米次之。在玉米苗期,一般都是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在沧州地区,玉米抽雄期,正是温度适合却湿度较高的阶段,非常有利于蚜虫增殖。对于玉米蚜虫的防治,应重点放在玉米抽雄扬花前。尤其是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虫更要加强防治。具体来说,防治玉米蚜虫,首先要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其次,在达到防治标准时,可以选用50%抗蚜威3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500倍液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2.2 玉米螟

玉米螟,沧州地区也称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近年来,随着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增大,在沧州地区发病有逐年加重趋势。以2011―2014年调查为例,河间、献县等县区调查结果显示,百株活虫数平均为9.8头,与前3年年相比增加29%;越冬幼虫死亡率9.8%,与前3年年相比下降了38.8%。因此,进一步加强玉米螟防治很有必要。玉米螟传播主要是借助风力。3龄前,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心叶、雄穗、苞叶等[4]。4龄后,害虫开始为害玉米茎秆,此时害虫对玉米植株整体的危害更大,包括破坏茎秆内部水分和养分疏导组织,影响能量分配,最终影响产量。对玉米螟的防治,首选农业措施,包括对农田进行前茬作物病残体的焚毁,翻耕土地,消灭越冬虫源;适当进行轮作倒茬,选用抗虫品种。防治玉米螟,也可配合化学防治,主要是根据田间虫卵孵化程度,抓住关键时期,比如在大喇叭口期可用 3%辛硫磷颗粒剂3 750 g/hm2+细砂75 kg/hm2 施于心叶内;也可用 20%氰戊・灭多威 2 000 倍液或25%辛・氰乳油 1 500 倍药液进行喷雾防治。

2.3 玉米蓟马

蓟马是一类发生比较广泛的害虫,属缨翅目,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受蓟马为害的玉米叶片,其边缘会出现断断续续的银灰色小斑条,继续危害可发现叶片会呈干枯状。蓟马对玉米的危害一般都在心叶以内,不仅不易被发现,而且防治也相对困难[2]。受害的玉米心叶不能展开,扭曲,似牛尾状,且有黏液流出。近年来调查发现,沧州地区玉米蓟马一般虫株率达30%,单株虫量8~20头,个别严重的高达100头。防治玉米蓟马,一般可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450 mL/hm2对水450 kg/hm2常规喷雾,对卷成“牛尾巴”状畸形的苗,从顶部掐掉一部分,促进心叶展出。喷药时,注意喷施玉米心叶内和田间、地头杂草,还可兼治灰飞虱。施药时间选择10:00前或15:00后,避开高温,避免造成药害。

3 参考文献

[1] 左秀梅.沧州市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28.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31(5):63-65.

第6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云南景东;文龙乡

近年来,文龙乡冬种马铃薯发展势头猛,种植面积与品种逐年增加,其病虫害的发生逐渐频繁、复杂。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环腐病、蚜虫等,严重影响了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因此,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十分重要。

1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症状与发生规律

1.1马铃薯晚疫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薯块,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植株被侵染后,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或茎,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薯块发病,病斑不规则,紫褐色,稍凹陷,组织变硬干腐,潮湿时变软腐烂,发出恶臭味。病菌主要在薯块中越冬,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环境,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1.2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边缘明显,色泽较深,周缘有或无黄晕。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和茎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薯块发病,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马铃薯早疫病病菌在病株残体上和种薯上越冬,田间靠风雨和气流传播。当气温达25~28℃、相对湿度80%以上,或连续阴雨天、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

1.3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一是皱缩花叶型。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植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1]。二是卷叶型。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三是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马铃薯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在田间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1.4马铃薯环腐病

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可全株侵染。病菌从种薯随维管束组织蔓延侵入茎、叶柄和叶片,造成叶片斑驳或地上部萎蔫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的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严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1.5蚜虫

蚜虫吸食叶片内养分,造成叶片卷皱发黄,影响产量;同时还能传播多种病毒。其繁殖力极大,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在冷凉的条件下,繁殖速度缓慢。食性杂,寄主多。在文龙乡,该虫终年营孤雌生殖,且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如:费乌瑞它较抗病毒病,克新18号、会-2号抗晚疫病;采用茎尖组织脱毒种薯,避免选用商品薯作种苗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依据各病虫害主要特征,在切薯之前和切薯过程中挑拣出有病带虫的薯块,选用无病虫、无伤口、无畸形的薯块作种薯,严格杜绝带病种薯切块播种。二是采用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近年来,景东县推广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还能减轻土传病害。三是严格选地,精细整地起畦。最好选择前作为水稻的田块,避免选用茄科作物为前作的耕地种植,以减少土壤病菌残留,减轻病害发生[2]。常耕栽培方式要精细整地,疏通畦沟,确保排灌自如。黏重土壤应在干爽条件下进行整地,以便翻耕、耙碎,并起高畦,以利排水防渍潮。四是种薯晾晒。将处理的切薯晾晒2~5d,尽量使切口变硬形成保护层,以减少或避免土壤内有害生物侵染,降低发病程度。或用药剂进行切面喷施保护,可采用南涧县实验成功的拜耳公司银法利药剂进行处理。五是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管水,合理施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以提高植株抗性,改良土壤和抑制有害菌在田间活动[3]。一旦发现中心病株,一定要拔除,连同田间病残体清理干净,深埋消灭。及时清除田间地头及田埂边杂草,并将杂草集中沤肥或烧毁,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及病菌。结合中耕培土,阻止病菌渗入块茎,降低薯块发病率。

2.2物理防治

一是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田间用黄色粘胶板物理诱杀蚜虫。二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附趋性,在田间悬挂银灰膜或银灰色薄膜条(10~15cm宽),用膜75kg/hm2或用膜条22.5kg/hm2驱避蚜虫。三是利用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在田间设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以减轻虫害程度和减少伤口,从而减少病害侵染途径。

2.3生物防治

一是应用苦参素。苦参素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用0.3%苦参素杀虫剂1 000倍液可防治蚜虫。二是应用农用抗生素。田间发生环腐病,挖除病株后,用农用链霉素处理病穴,并全田喷洒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防治。

2.4化学防治

一是切刀消毒。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可用0.1%高锰酸钾液等浸渍,做到切1块消毒1次。二是种薯消毒。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min,或用58%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氰·锰锌浸种20min,然后晾干播种;或切薯后晾2~5d,待切口面愈合后,用种薯重量的0.1%~0.2%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三是田间施药防治。晚疫病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70%安泰生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药1次,连续喷2~3次。病毒病发病早期,用10%吡虫啉粉剂2 000倍液,或72%艾美乐6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防止其传播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1.5%的植病灵1 000倍液加20%的病毒A 600倍液喷雾,每隔7d喷1次,连喷3~4次,抑制病害的发展蔓延。早疫病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4]。环腐病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3参考文献

[1] 王炜,周孝评,钱春风,等.主要杂粮病虫害防治路路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王华.陇中地区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08(7):57-58.

第7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大豆锈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严重者影响到全株,使叶片变黄脱落,形成瘪荚。

大豆整个生育期内均能被侵染,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稍扩大呈黄褐色小斑或红褐、紫褐及黑褐色病斑。病斑表皮破裂后由夏孢子堆散发出很多锈色夏孢子。

在发病后期可产生冬孢子堆,内聚生冬孢子,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不产生孢子粉。在温、湿度适于发病时,夏孢子可多次再侵染。

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司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BAS--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2喷兑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司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2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在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籽粒,成株叶片土;病斑敞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叶背有灰霉,呈星芒状,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周围深褐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发病重时,病斑汇成大斑。叶片干枯早期大量脱落。病粒表面粘附有灰白色毒层,病粒健粒大小差异不大,但百粒重与含油量显著降低,病菌在种子、病荚和病叶上越冬,第二年病菌侵入幼苗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用50%福美双按种重的0.5%或用70%敌克松、乙磷铝按种重的0.3%拌种,可以控制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延缓全田发病。

(2)实行秋翻轮作,以消除田间病株,减少苗源。

(3)用55%代森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也可用50%退菌特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亩用稀释液75公斤,喷两次。

(4)用25%甲霜灵0.3%拌种

(5)80%克霉灵300-400倍液喷雾。

3 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危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千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易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防治:

(1)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2)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3)发病初可拔除中心病株装入袋中带出田问深埋。减少传染源。

(4)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发病初期施用,亩用药液量40千克。

4 大豆灰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侵然茎,荚和种子,叶片,茎、荚、种子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中防治方法:每公顷用3%呋喃丹颗粒剂30-60公斤加细土沟施,或每公顷15%涕灭威25—50公斤,应用时可与粪土一起施人;也可选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重量1:75包衣防治。

5 大豆根蛆

大豆根蛆一年只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内或土壤中越冬,次年5月末至6月初羽化,产卵于豆苗根部表皮或茎叶组织内,幼虫孵化后下钻至根端部危害,破坏木质部和髓部,逐渐呈瘤状,根部变褐。

大豆受根蛆危害后,大豆幼苗根数、根瘤和植株重量均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后期大豆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降低,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减产幅度15%-20%。

防治:

大豆根蛆发生区司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或用50%辛硫磷,按种子重量0.1%拌种。呋喃丹沟施亩用量15-25公斤,防效达98%。

10 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以卵在鼠李的枝条芽腋或缝隙间越冬,春季在鼠李开;花前后,开始在鼠李上发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危害大豆幼苗。大豆蚜虫迁入豆田后第一代全部产生无翅蚜,第2代有些个体呈有翅蚜,大豆蚜大量产生有翅蚜后,即在豆田扩散迁飞。此后蚜量急剧上升,田间发生普遍,造成危害。大豆蚜繁殖能力强,若蚜在气候适宜时5天即能成熟,在大豆上全年可繁殖15代左右。

大豆蚜以成虫(有翅或无翅)和若虫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和嫩叶背面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卷缩或形成大小不等的枯黄船点,受害重的植株生长不良,茎叶卷缩、矮化、叶片早落。产量降低,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造成绝产。

防治方法:

(1)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4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

第8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1、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2)用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d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二、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

1、发病规律。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该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也可以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麦苗中越冬。

2、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

三、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1、发病规律。由镰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2)用金雷多米尔、康正雷或盖克1 000倍液灌根。

四、蚜虫

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叶片卷缩,禾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1、发生规律。蚜虫的繁殖与一般害虫不同,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繁殖的特性,所以其生活史比较复杂,往往出现几代“同堂”,1年可发生20个世代以上,虫口密度很大,危害时间又长,对玉米造成的损失也较严重。

2、防治方法:(1)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也可用40%乐果乳剂原液15kg/hm2加水75~90kg/hm2,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用毛笔或棉花球蘸药涂抹。(2)利用天敌。玉米蚜虫的天敌主要有蚜茧蜂。

五、玉米螟

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部分幼虫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1、发生规律。玉米螟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发生期极不整齐,并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在虫口基数大、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危害严重;在高温高湿的6~9月容易发生;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不同。

2、防治措施。(1)选用抗虫品种,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心叶期、穗期选用药剂及时进行药物防治。(2)利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

六、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属于螨类,又称火龙、火蜘蛛、红砂等。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发生早的年份,在玉米6叶时即开始为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使被害叶片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褪绿变黄,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减产。

1、发生规律。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繁殖,待玉米出苗后,再通过风吹、爬行等途径,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危害。红蜘蛛在田间呈点片状危害,从虫源所在地扩散到玉米全田,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在大雨后数量下降,干旱少雨,则数量上升。

2、防治措施。(1)消灭越冬成虫。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红蜘蛛。(2)用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1 000~1 500倍混合液(1∶1),效果很好。(3)利用天敌。玉米红蜘蛛的天敌有深点食螨瓢虫、食螨蓟马、草蛉等。

七、地下害虫

主要有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等。咬食玉米幼苗、根茎或根,造成死苗、缺苗、断垄。

第9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一、防治策略

1.1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1.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

1.3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1.4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二、防治技术

1化学药剂防治

1.1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

1.2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1.3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

1.4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

2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生物药剂防治

3.1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3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