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伽蓝集团JALA(以下简称伽蓝)旗下高端品牌,美素MAYSU秉承“专为东方肌肤研制”的品牌承诺,14年来,坚持从东方美学和肌肤特点出发,研制更适合东方女性使用的化妆品。
为了更深入揭示东方肌肤的秘密,伽蓝更是汇聚全球力量,寻找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构建了世界领先的“3D皮肤细胞模型”,深度探研东方肌肤。多年来,一如既往不断创新,在传承东方养颜精髓的前提下,结合创新的科技成分,粹炼出花与籽的再生能量,深入护肤各个领域,令美素MAYSU每一款产品功效非凡。
不仅如此,相比伽蓝旗下其他品牌,美素MAYSU更是在产品线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充。从护肤、彩妆、香氛到口服养颜品领域,美素MAYSU全方位为中国女性量身定制美容产品,让每一位女性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光彩。
在常州泰富百货专柜揭幕的当天,参与剪彩的伽蓝营销总裁张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的中国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缺乏的是能够深刻传达中国文化和梦想,又能与世界潮流对话的品牌。向世界深刻传达中国生活艺术和价值观,向世界骄傲地展示中国人的时尚魅力,这是伽蓝作为中国时尚产业先锋的责任。”可想而知,如今重新归来的美素MAYSU正是承载着这一使命的品牌。
“美索桃花妆”打造幸福好气色
揭幕仪式上,来自美素MAYSU的首席彩妆师张鹏为现场的消费者奉上了独家彩妆秀,现场演绎“美素桃花妆”。
拥有12年化妆经验的张鹏,曾游历过很多国家,在领略了不同的人文情怀及对美和时尚的不同理念和文化之后,选择在2015年强势回归。他将东西方女性的美结合,融入自己的独特概念,诠释出属于我们东方女性更深层次的时尚和美丽。
现场,张鹏为常州的女性朋友演绎了极富东方魅力的美素MAYSU桃花妆。这款妆容非常适合东方女性五官特征,简简单单,就能打造出属于女性的幸福好气色,无论在任何场合,始终光彩照人。
奢华店中店专柜设计全方位呈现优质消费体验
美素MAYSU常州泰富百货专柜采用了店中店的奢华设计,整个岛柜由护肤前柜、彩妆柜、套装柜、咨询桌和4面主题墙组成。
相比其他品牌专柜,整个美素MAYSU的专柜设计更为奢华而温馨。贴心的细节设计、较大的活动空间、丰富的产品陈列,在美素MAYSU的专柜中能处处显现出品牌的高档感。专柜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彩妆区将彩妆台和试用区进行了双面的一体结合,斜面的彩妆区能带来强烈的色彩冲击,在第一时间吸引顾客驻足,反面的试用装区又可以带给顾客最真实的彩妆体验。
众多消费者因明星产品――人参水的强大功效,对品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刚刚享受了美素MAYSU-对一的美肤私享服务之后,来自常州的陈小姐告诉记者,“第一次试用美素人参水,就感受到它的质感和功效,可以直接媲美国外品牌”。
一个高端品牌,不仅关注产品,更注重于五感六觉的体验、传承传统护肤的精髓,而美学艺术影响品牌的整体气质与精神,是无处不在的。美素MAYSU产品精致的包装,独特的东方花园之门设计,吸引了不少当地美容达人的眼球。“所见之处,都体现了东方美学之美,所有的体验,在肌肤之上,也深入人心,正如品牌所说的――‘每一个你,都值得美素由心赞美”’。
[关键词]《卧虎藏龙》;音乐艺术;电影;李安
《卧虎藏龙》是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200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武侠影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卧虎藏龙》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影片通过展示一段古代的江湖恩怨,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江南风情以及武侠电影的全部成功要素,影片具有东方特色的唯美艺术品质。这部电影的音乐尤其令人感动,它是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佳品,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佳主题曲奖”的提名。
一、电影《卧虎藏龙》概述及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电影《卧虎藏龙》简述
武侠片《卧虎藏龙》在中国的动作影片史乃至中国的电影史上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影片,影片制作精良,表演细腻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朴、厚重和大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唯美艺术品质,自播放以来便为影迷们所喜爱。影片的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运用了好莱坞式的艺术创作手法,并向国际审美标准看齐,制作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动作影片。《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的音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从创作至运用影视音乐手法都独具艺术匠心,达到了音乐同电影的画面、情节乃至影片的深层寓意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堪称是动作片中电影音乐运用的成功典范。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及作用
1.影片的主题音乐贯彻整个剧情,昭示影片主题。该片的主题音乐是由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音乐的主奏乐器为吉他等弦乐,采用的是西方式的音乐结构与音乐创作手法,这段主题曲充满东方韵味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美感。其中的点睛之笔是大提琴的运用,大提琴所具有的低沉而优雅的音乐凸显出东方文化的故事演绎中独特的厚重感,使观众享受到“娓娓道来”的艺术魅力,并与影片具有的悲剧性色彩有机融合,起到有效的衬托作用。《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完美地体现出了音乐创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影片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作者通过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主题曲中,赋予了这部动作片以更为深刻的寓意和更大的文化价值。
2.影片的背景音乐烘托现场场景,营造现场氛围。此片的背景音乐大都出现于影片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进行感情碰撞的时机,音乐有效突出了电影中的爱情主旋律,片中的背景音乐旋律总体表现出一种唯美和凄婉的艺术美感。音乐中大量运用笛子和二胡等乐器,再配合以柔和的女声,使得音乐显得空灵和缠绵,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的情感主题。该片的场景音乐的运用也十分独到,由于影片的故事在空间上存在着大跨度,使得片中的场景音乐可以通过多种风格加以表现。在玉娇龙同罗小虎于新疆相遇时,运用的场景音乐中充溢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音乐特征,西域音乐元素被巧妙融入场景音乐之中,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场景音乐达到了有效烘托电影情节的效果。
3.声画合一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场景。电影的第一段动作镜头是片中的两个女主角进行打斗的情节,在这段打斗戏中,打斗与追逐的艺术情节展现为动作片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性的镜头,而背景音乐采用的是声画同步的艺术手法,音乐由中国传统艺术乐器打击乐所组成,密集与紧促的音乐鼓点节奏同两位女主人公的打斗动作有效融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使得紧张、激烈的情节变得愈加使人绷紧神经,观众通过这扣人心弦的镜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官体验。这段充满艺术性的打斗戏与行云流水的音乐相配合,为影片贡献了一个经典片段。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精美音乐分析
(一)主题音乐:映射故事的情节及发展轨迹
所谓主题音乐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其主旋律的音乐,主题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主题音乐因影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有的电影采用流行音乐或名曲作为主题音乐的原声。在一部影片中,主题音乐对烘托电影的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设计的主题音乐可以使观众的思绪进入到影片的情境之中,使观众的情绪同影片中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或壮怀激烈,或扼腕叹息。成功的主题音乐风格应与影片的背景相得益彰,以衬托出影片的主题。
在《卧虎藏龙》中,音乐创作者谭盾一改以往的古典拉丁式的华丽风格,主题音乐采用三段式,并配之以吉他和弦同提琴的协奏的清新乐曲,为观众构筑起一个既有刀光剑影,又有缠绵爱情,同时配有无际大漠的风光完美音乐境界。《卧虎藏龙》的情节以及感情纠葛都发生在美丽的大自然背景当中。该片的主题音乐采用二胡主奏,而乐队起到为主题旋律作背景衬垫的作用。主题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和催人泪下,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主旋律对爱情戏的衬托更是达到了艺术的至臻境界。
(二)背景音乐:渲染影片中的故事现场氛围
该片的背景音乐出现于李慕白与俞秀莲和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几场感情戏中,此时的背景音乐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有力地表现出爱情元素,音乐听起来动人心弦,由低沉的二胡曲调开始,随后是弦乐与管乐相配合。这时,原本低沉韵律的铜管乐器出现一个上滑音。当背景音乐进行至一半时,一只二胡出现二度滑音,有如扬琴推弦,凄婉的柔情氛围被立刻烘托出来。直至结束,这段背景音乐的节奏全部被太鼓与锸所固定。而定音鼓成为渲染情绪色彩的一个点缀。乐器中除管弦和失真的吉他外,配合以柔风细雨的女声吟唱,镜头在音乐的衬托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主奏乐器仍是一种电子合成的音色,有如吹笛子发出的气流声,充满了质感。
(三)场景音乐:表达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
场景音乐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不同场景音乐用以烘托影片的不同场景。所以,任何一段场景音乐都是专门为特殊场景所设计的。场景音乐又与背景音乐存在一些差别,背景音乐具有相同的曲风和基调,背景音乐一定要同影片的主题与情感基调协调一致,场景音乐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存在较大变化,它完全出于烘托影片的情节与内容的需要,以有利于表现情感为标准。
《卧虎藏龙》中场景音乐出现的变化全部由于影片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场景的需要,例如李慕白同俞秀莲进行深情对望的时候,响起了柔意悠长的场景音乐,玉娇龙与罗小虎在表达刻骨铭心的爱情主题时又是一种意境的场景音乐,众人同碧眼狐狸进行打斗的时候,出现的是具有紧张刺激感的音乐。总之,电影中的场景音乐是为烘托影片情节而设计的,它起到的是渲染气氛、彰显主题的作用。而 《卧虎藏龙》中的场景音乐恰如其分地达到了它的效果。
三、电影《卧虎藏龙》中唯美音乐的美学分析
《卧虎藏龙》中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二胡,并配合以其他的电子乐器,音乐彰显出影片的爱情主题:执著的追求却无法达到永结连理的感叹。作曲家谭盾创作该片音乐时,为了有力表现出东方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将常用的歌剧音乐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引入至二胡的演奏过程,将东方音乐精华与西方音乐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影片中的音乐极具艺术感染力。采用b小调四四拍这种古典浪漫主义曲调的演奏,极大地渲染了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追求执著爱情的情感。
(一)影视剧中的音乐美学范畴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彰显和烘托影片的主题、内容和情节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美学特质对于观众欣赏电影以及提升其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不同于普通音乐作品,它不能脱离影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的情节展示和人物刻画,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创作严格被影片的情节与场面所约束,故此,延伸性是电影音乐的一种美学特征。一部成功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美学方面的思考,除影片的主题和情节之外,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的张力对片中传达出的情感、矛盾纠葛与主题思想也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美学赏析
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分析离不开电影的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取决于电影的主题、情节和内容。所以,分析电影中的音乐美学特质,要着眼于电影音乐具有的文化背景、所要传达的影片信息、音乐具有的风格与特点、创作音乐运用的表现方法等角度。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不仅表现在多元的创作手法,多种乐器组合的表现方法,音色与曲调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同影片的内容与情节相结合,用音乐来对影片具有的主题和文化做出诠释,电影音乐之所以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分析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要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看其音乐的语言是否诠释出影片的主题与感情。《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达到了这个高度,影片中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和场景音乐都运用了东方式的古典乐器表现手法,通过古典曲风与西方大提琴、管弦和电子乐器相配合,演奏出了扣人心弦的东方古典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效果。《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透彻力,在于音乐创作当中,作曲家在以不影响至古典音乐的内涵为前提,进行适当改编,将东方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有机融合,使得再创作后东方古典音乐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情趣。
《卧虎藏龙》作为一部商业片,在美学价值上也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东方的功夫,还在于东方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同样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音乐将东方的古典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电影情节的展开起到了烘托与渲染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02).
[2] 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3] 葛姝亚.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4]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关键词:家具;明清家具;现代家具
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对现代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古代设计与现代设计,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种不可磨灭的传承关系。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当代的设计有着无穷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仍然是当代设计的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在中国设计艺术史中,古代家具是中国优秀的工艺艺术品之一,其发展源远流长,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实用品,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其历史是一部由木材构造的绚丽诗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特点。中国古代家具的人文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以下就主要以明清家具为例来阐述一下中国古代家具设计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一、何谓明清家具
明代家具一般被称为“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的家具主要采用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珍贵硬质木材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红木等优质硬木为主要用材的家具,这些木材色泽沉重,纹理优美,质地坚硬细腻。明代家具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前后约二百多年,因其产生、形成和主要生产的时期是在明代,故被称为“明式”。
清代家具和明代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清式家具从开始萌芽到形成独立的体系,大致是从清康熙早年到晚年的四、五十年之间,它与满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清代家具以紫檀、红木为主,配以各种制作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因其制造地点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和苏式较多地保留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形式,广式家具则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造型结构上的影响
中国传统家具造型优雅,结构合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礼制文化的精神,其结构体系的发展一直跟随着建筑体系不断变化并趋向完善。从现在遗存的明清家具来看,不仅造型稳重,比例适度,而且构造科学,受到广大家具收藏者的青睐。结构决定形态,明清家具以线作为基本造型元素,采用直线和曲线的结合,挺拔、硬朗的线条构成明清家具的框架结构。利用木材带给人的亲和力与线条相互搭配,亦刚亦柔,带来视觉和心理的舒适感受,同时运用直角与圆弧的交错,使现代中式家具既保持着稳重、挺拔、有霸气,灵动、典雅、又有生气的经典造型,又具有现代时尚感。经过缜密的分析,在充分重视传统家具特征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夸张手法,合理地运用到沙发、椅子、茶几和桌案的设计上,使其在形构上的和谐统一达到新的境界,产生优美的韵律感。
在造型上,明清家具造型浑厚洗练,比例适中,稳重大方,更兼具了体现尊卑和礼仪的功能。因此,在借鉴传统家具造型艺术进行现代家具的设计时,对结构和造型的提炼和删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保持明清家具那种刚柔相济、稳重内敛的东方气质的原则是必须的。近几年,明清家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也开始了对于中式家具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制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设计作品。
其中有许多是模仿明式圈椅设计的,从意大利设计师马利奥?波塔设计的钢板网椅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影响。该作品的设计中用了两根金属管弯曲成半环状的椅背,在满足轻巧的同时又保证了椅子的稳固性和舒适度。整个设计简洁大方,既蕴涵了东方文明的神韵,又体现了时代特征。
三、明清家具设计思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设计艺术巧妙地把明清家具的设计思想充分的运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家具设计中所体现的明清家具的美学原理
中国有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其中有一种观点为“致用论”,强调设计事物的实用性。明代家具中的每一件家具制作都十分讲究,它要考虑做出来的家具是否美观又实用、简洁又舒服,工匠们在制作家具时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家居用品来设计,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注重家具尺寸比例与人体各部分关系协调性的设计思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得到了运用,现代家具设计中强调人性化设计,所设计出来的东西要符合人的身体结构,符合人机工程学,这一人体美学原理就是来源于古代家具的启发。
2、现代家具设计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家具的优点
现代家具设计在形式上简化了许多,通过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但它的出现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古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取其精华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并运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古代家具的现代化演变的成果。
3、装饰手法的更新
装饰是一种修饰方法,在对物体的美化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能看到它的踪影。传统的装饰图案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与创造空间,良好的装饰是靠精湛的工艺来完成的,而只有最好的工艺才能表现出最好的设计。
同时,好的设计又把精美的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当然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装饰的手法也更加繁多。从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所选用的优质贵重的木料到现代家具设计所采用的所谓“智能”材料,材料的制造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创造,每种不同的材料的组合都能创造出新的装饰效果,创造新的美学观点。
四、结束语
家具是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和谐统一的家具将营造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室内设计风格。中国传统家具崇尚质朴精雅的风格趋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家具体系,营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室内设计风格。当代中国家具的设计如果从神韵和造型艺术精髓方面汲取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的优点,并在承袭前人的过程中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精力,必将形成一个有现代特征的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体系,从而促使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在民族特色和艺术水平上取得巨大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永庆 《中国家具史话》 《家具与环境》 2000年 第 03 期
[2] 《家具》杂志 2003 年第 6 期
[3] 郑士有 《艺林撷珍》丛书评价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4] 张宏书 《中国文物报》2001 年 4 月 8 日
[5] 许可为,韩勇 《中国明清家具与当代家具设计》青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年 第 02 期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浪潮中涌现了许多超前的艺术流派,比如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等。极少主义作为当代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反对传统的美学主张,强调设计观念及设计应摆脱形式的束缚,在当下各个设计领域中都发挥了其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西方蓬勃发展的极少主义艺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往渗透于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极少主义以其简约、纯净、静谧、无存的设计观念,充满哲学禅意设计形式给中西方景观设计迎来了新的。本文通过介绍当代极少主义流派与极少主义园林的特点、表现,结合中国设计自身强烈的民族性,探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强烈表现的极少主义理念,以及对这种“西学东渐”现象引发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源流
1.当代艺术的界定与发展
(1)现代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前者的艺术形式与观念必然影响后世艺术,而后世的艺术创作也必须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这是不予置评的。大众界定的关于艺术的现代主义时期指的都是从1870年代后印象主义开始,二战之后结束,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后印象主义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强调种纯实验性的艺术行为,主要代表流派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达利、蒙德里安等。
第二阶段是指后期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时期。作风泼辣、肆意纵横、不受约束等特定的标签都是这些艺术运动大师特有的精神指向,代表人物有德・库宁、杰克逊・波洛克等。
(2)当代艺术对现代艺术的继承
在196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也被称作“后现代艺术”,它注重艺术的观念性、自由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是现代主义艺术在当代的延续与重组。当代艺术在美学取向、创作观念、艺术研究等许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分。首先,当代艺术不可避免的继承了现代艺术的文化精髓和艺术思想,对之前的艺术进行了精心的梳理、筛选和评价。其次,他们摈弃了那些已经僵化的美学评价体系,对其批判和嘲讽,将其中值得保留的创作观念推向极致,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这种互相牵扯的关系正是艺术创作魅力之所在。
2.当代艺术的重要流派
当代艺术主要有三个重要流派,分别为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它起源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它在艺术追求上延续了达达主义的“反美学主张”以及“现成品”概念。它在思想上强调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与大众和解的态度,是西方现代艺术史的转折。
(2)极少主义
出现在1960年代的极少主义许多方面与同时代的波普艺术截然相反。极少主义艺术家非常排斥和拒绝艺术中那些描述的因素,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只关注媒介自身。这种反美学主张,也是追求“艺术摆脱形式”
(3)观念艺术
又称思想艺术,具有极强的写意性。其创作的灵感、意图往往能够明确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发展状况,因此观念艺术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广阔的表述平台。极简主义园林概述
1.极少主义流派
极少主义流派在形式上传承了现代主义时期康定斯基的抽象风格,它清洗甚至消解了形式主义,是种极其纯粹的造型艺术。弗兰克-斯特拉、巴尼特-纽曼等都是其推动者。
巴尼特-纽曼所绘制的《十字路的站:第十二站》。他运用单的色块涂抹整个画面,然后被几条明暗不一、贯穿全画的垂直线条打破,给人种被撕裂的感觉。透过作品表面,我们仿佛通过颜色和空间直达作者的内心深处,这种神圣感和神秘感是令人震撼的。
2.极少主义的全球化发展
极少主义虽然起源于绘画领域,但是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全部。
首先在建筑领域中,通过接受极少主义的设计精髓,建筑设计师们开始以减少、否定、净化等手段来摒弃琐碎的一切,追求建筑本身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最佳纯粹与简洁的空间。
“20世纪的园林始于艺术”,极少主义园林与其艺术样具有客观性。它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本身,缩减形式与材料,单纯的、以纪念性的尺度来进行设计。
其次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是雕塑领域。在极少主义浪潮的影响下,艺术家们意识性的排斥所有嘈杂和多余的物件,创造出最为简洁、纯粹的作品。
从以上几个具有代表的设计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极少主义观念已经通过自己强烈的影响力消解着设计领域的各个角落。这种无内容、无形式、无主题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公众进行着最亲密的沟通与交流。
3.极少主义园林
极少主义艺术影响下的园林设计主张“以少胜多”。它形式之简练;思想之客观;表达之抽象;迅速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
(1)西方的极少主义园林
西方极少主义园林设计中,方、圆等自然界的母体反复出现。设计师常常从绘画领域中寻找灵感,慕尼黑RIEM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西方园林设计的对象常常表现为占据定空间体积的物体,但奇妙的是,它可以被同样占据空间的游览者以自己的身心来感受、交流,这种“不可复制的信息交流”正是极少主义的奥妙所在。1979年为哈佛大学所设计的泰纳喷泉(Tanner Fountain)就是一个极具极少主义特征的作品。
“网格与重复”也是极少主义园林最典型的一个创作手法,将极少主义观念中无中心、无主题、无内容等理念充分运用到景观设计。慕尼黑凯宾斯基酒店景观设计就是这种手法的极致体现。
这种用修剪的自然植物完全代替现代艺术常用的石头、水、金属等创作手法将极少主义冷峻、机械的特点一扫而空,代之以轻松诙谐的气氛。
(2)东方的极少主义园林
“观空如色、观色如空”。在东方园林设计中,极少主义的美学观念恰似极少主义抽象派的水墨山水画。在东方,人们常用沙硕、岩石或常绿植物表现禅意的景观,这种设计被称为“枯山水”,它符合了东方信仰的佛教中“空”“无存”的内容,简单而直白的表达了世间最复杂而深奥的道理。日本京都的龙安寺方丈庭院就是“枯山水”最恰当的表达。
极简主义园林的中国地方性
1.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差异性比较
中西方从语言、文化和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及艺术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语言文化方面,中方追求着迂回的解释;而西方则强调直接的阐述。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中国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西方则抱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艺术的各个领域。
这种差异性最典型的就是在建筑思想的表达。西方宗教建筑强调单纯的几何空间和从顶部摄入的完美天光,他们认为来自头顶的曙光可以使心灵平静、愉悦。
东方宗教中佛在心中,在天地自然之间,中国古典建筑中天窗是十分少见的。中国人喜欢用侧窗(图十)、漏窗,侧窗引入的自然光线,柔和、变化多端,世间的切都在光和混沌的阴影中晃动。
2.民族性的回归
在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刻的中庸哲学中,有很多处与极少主义不谋而合。老子在千百年前早已说出“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理念。而个观念与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极少主义设计准则“少就是多”是惊人的相似。又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用粗放的笔触、清淡的水墨刻画出“疏野”的自然形象。宋代马远所绘制的“水图”,就通过简练的线条将一片多变的湖水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这些早期的艺术创作手法对后来中国的极少主义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含蓄、简单、质朴在西方极少主义设计思潮到来时,自然而然的被诱发出来,在现代设计中精彩演绎。
3.极少主义园林的“西学东渐”
融合中西双元文化的极少主义园林,在新的时代有着新的表达,他们不再盲目模仿着西方的观念与形式,而是注重民族的、本土的内涵,这是一种对极少主义本质上的转换与突破。
积极投身、致力于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雕塑家和景观设计师林璎就是融合中西双元文化的极好的例子。她拥有种非凡的能力,能用看似简单的方式和最自然的材料传递出复杂而诗意的情景。
中国许多本土的青年设计师,也在积极大胆的西方“极少主义”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将其付诸实践,比如清华大学教师朱育帆,他就曾积极地探索着极少主义的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与设计语言,并极力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矿坑花园就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设计师团队以“减法”“最少干预”、“应对采石矿坑维护避险、生态修护要求”及“体现东方山水意韵”为设计理念,将设计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并与中国古代“桃花源”的隐逸思想相呼应,深化人对自然的感悟。
通过对中国极少主义园林的梳理、筛选和评价,我认为可以从中归纳出些共性和个性:
(1)中国的极简主义园林即吸收了西方理性的思想观念,又在设计思维和表达方式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学”的空灵与虚无。
(2)在当代社会,虽然中国式极少主义园林设计还是种非“主流”的设计艺术,但是对当下所流行的时尚和潮流有着深刻的映射,也许这也是其对当下社会静默的回应。
(3)人与环境结合、物与环境的情感相结合、设计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我国极简主义园林的未来与发展
1.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对待西方的“舶来品”,我们一定要追踪其根,对其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否则就会将设计流于表面,停留在对其外在形式和语言的浅层次的模范和元素的堆砌。
2.多元化、包容性思想框架
极少主义流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角度与创作态度,但是我们不能以概全,我们需要建立起个多元化、包容性的思想构架,不是单的固步自封,也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而是有目的的选择和借鉴,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3.传统与创新
“没有艺术的国家就像个没有笑声的幼儿园,艺术不创新便代表了死亡”。没有创新的、固化的艺术注定枯竭,新的思维与想法不仅要符合时代潮流,还要有自己的特点,抓住其精神内涵,以心造物,这样才能在时代洪流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人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中国邮政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我们只有将现代装潢设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握好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才能让这种文化气韵在设计中很好地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1]伊宏伟,刘连元,郑恩峰.浅谈装潢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应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段建华.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J].内蒙古艺术.2005(02
[3]叶志华.浅析室内装潢设计的方法与程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4]刘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推进文化传承[J].宜春学院学报.2013(05)
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后期书籍装帧设计家、画家、艺术教育家。短短三十七载的生命,却在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留下第一代开拓者的不灭足迹。在西学东渐的中,许多热爱文艺的青年彷徨在西洋和传统之间,迷茫找不到方向。而陶元庆融贯中西,既能吸取西方艺术的形式美感及技巧,更能将之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巧妙融合,使其作品充满艺术个性和民族文化的美感。其书面图形设计中有意无意透出的极其含蓄阴柔的意象形式美感,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兼蓄中国意象审美文化传统的审美修养和时代特征的结晶。
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中“意”、“象”美学特征的渊源
幼年的陶元庆深受母亲影响,陶母性情温婉少语,擅剪纸、刺绣及民间图案,陶元庆耳濡目染,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敏感时段,的惨败唤醒了一批先觉悟的国人参与变法维新,虽失败但革新的意识已不可阻挡。船坚炮利后是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涌入,从社会的经济技术行为、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到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新兴技术人才成为当时急需,直接导致了大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学堂学习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教育体制,设置美术专科,开设相关的图案设计课程。1913年,20岁的陶元庆到绍兴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就读,陶元庆在该校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及相关的理论精髓,陶元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悟性出众。期间兼习西方素描、水彩、油画及图案画,音乐虽为副科,但也是必修的。出众的绘画天赋和艺术才能加上正规的训练和学习使得陶元庆积累、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艺术修养获得了全面的提升。
后来陶元庆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学习。上海艺专是私立美术学校,学校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师范科等学科。当时丰子恺、陈抱一等一代名家在此任教,陶元庆先从师丰子恺,后又师从陈抱一学习西洋油画,而这两位导师对待西方艺术均是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提倡洋为中用,进而改造中国的新绘画。陶元庆在对油画的研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艺术意象表现精髓的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应该是客观物象的主观意象在画面中的呈现,“意”则是由象触发的主观心理审美因素。所谓“象也者,像也”,在此,象就是意,意就是象,二者具有连贯一致的指向。这种意象一致的特点在陶元庆后期从事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多有体现。从这一时期陶元庆的画作如《卖气球者》、《落红》中可以清楚地找到中国画笔墨的痕迹和东方意象的特殊表达方式,先前对图案兴趣的积累效果开始显现,画面装饰风格和形式美感浓郁。这一时期也是其艺术修养不断加强积累的时期,对其后期的艺术设计创作的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陶元庆考入上海艺专之前,他曾在上海时报馆任职。期间陶元庆结识了隔壁有正书局的老板狄楚青,狄楚青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弟子,对诗词书画兴趣浓厚,对陶元庆的艺术才能欣赏有加,遂将自己收藏的大量日本、印度、埃及的图案画和中国古代名画和陶元庆交流,陶元庆开始对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其以后的书籍装帧图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陶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较深的研习,因此传统的审美角度及修养会自然地在其后期主要从事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渗透出来。1924年12月陶元庆经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此后不断为鲁迅的文学书籍设计封面。在他为鲁迅的杂文集《坟》所作的书面图形设计中,无论是画面构成还是色彩、空间都带有极简的东方象征主义的特征。鲁迅在委托陶元庆作此书封面时曾提出不能出现坟的图形的要求,而陶元庆的设计方案大大出乎鲁迅意料。面中的坟茔及棺椁都处理成几何形状的图案,坟地周围的树木及环境均被简略成几何形,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的坟茔错落分布,白色棺椁的正面置于黑三角的中下方,两者对比强烈,坟地周围的弧形轮廓增加了圆与方的变化,而坟前后树木的垂直线条处理则使这种变化趋向合理及稳定,并且从平面中隐喻出空间的层次;在套色的选用上很有特色,坟茔及棺椁为黑白灰三色,极简而有代表性,充斥死亡的沉闷气息,背后山坡单一的黄色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肃穆、压抑的悲剧氛围。图案位于整个书面的中下部,构图稳定,上下均是白色的空白,巧妙利用空白处给欣赏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想象什么呢?“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也。五代时期的马远、夏圭有“马一角”、“半夏边”之称,都是在画面中巧妙留白的丹青高手;陶元庆在设计中熟练地利用了这种“计白当黑”技法,反应了画面中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矛盾统一的问题,手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空间构成很相似。《坟》令人感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象征主义和野兽主义、几何抽象派以及埃及文化的影响,三角状的坟及黄色的山坡背景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法老的坟墓金字塔和永恒的沙漠,单纯到凄美的色彩同样让人想起色彩单纯热烈如同野兽的马蒂斯和几何抽象的蒙德里安。而马蒂斯的老师、象征主义大师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和马蒂斯的《舞蹈者》异曲同工的是,二者都是西方构成形式而画面透出的却又都是东方意象的审美情怀,都有着浓烈的装饰风格。整个设计手法与《坟》体现的文学内涵不谋而合,是一个集西方绘画构成形式、东方意象审美内涵的杰作。
中国园林具有景观的独特魅力
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即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
西方园林是以欧洲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以中轴线所牵引的几何形图案构成一种和谐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各类植物布置也都表现出其规划式的造型原则。
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并左右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
东方园林则是以自然山水为其表现形式,更显厚重,浑然一体。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或自然基线作为结构各景观组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更具和谐之美。由于各种构思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和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以致出现了不同年代时期的园林景观文化分布和典型的地域特色。
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伦理价值观及艺术审美观。儒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崇尚的是“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借助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于一体,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1、“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核心。
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
古人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2、“诗画园林”――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诗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中,中华园林景观成为古诗人写景寄情的主要内容,成为诗中不可缺少的“景”与“物”,而每一位大诗人,都可堪称中国古代园林最富鉴赏水平与设计水平的设计大师。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在园林设计的创意及布局构景,也影响和推动着后人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文化遗产的憧憬与学习、研究和借鉴。奠定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园林景观所谓的“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这一重要的美学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历代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山水,巨富庄园,也无不从中国文学,绘画中得以借鉴,这种自古以来的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相得益彰的,独具风格的传承文化遗产,按诗情画意而创意组合的园林类型,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成为众多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始初的灵感和动因。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3、“路回峰转”――中国古代园林景观的面壁布局构思。大至皇家园林、苏杭景观,小至水乡农舍,在设计时首先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坐落在潍坊市的“十笏园”便是以“石”与“竹”为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园内水木清华,建筑布局新巧。在仅有的2000平方内,建有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67间,曲桥回廊连接,鱼池、假山点缀其间,小巧玲珑,匀称紧凑。春雨楼、漪览亭、水帘洞、小瀑布等,虽出人工,宛如天然。壁上镶嵌“扬州八家”郑板桥、金农等人真迹石刻。清代潍县县令,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书画真迹和碑刻陈列在园内。在中国“四大名园”中,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园林中的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路回峰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然意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意境情趣。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古代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仔细研究和发扬光大。
中华古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往往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设计,但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并不多见,中国人的“人体”和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不能离开传承文化;西方的东西好,但离开了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便很难推动他的灵魂和存在价值;同样,东方园林也离不开具有传承几千年的东方文化。
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杰弗里吉利柯曾经说道:“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非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染、噪音以及主要能源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所以,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借鉴传统。不能违背自然而盲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更不能违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选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国园林景观文化中创新。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各个领域人的精神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体现中国人的“人本主义”。
1、尊重人的精神追求:“哪吒”博士夏建统在阐述传统的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时曾说,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和素材来表达。
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越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前途,包括经济文化的传承发展。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和区别;因此,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华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本人非常赞同这一说法,景观园林设计,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无论是设计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以及体现形式,都必须尊重这个区域的人的文化观念与精神追求。
2、尊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存在权力。对很多人来讲,总觉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是很遥远的事情,尤其和当前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其实也不然。我们一直在说 “设计以人为本”,其实还是存在片面性的。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环境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植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流;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树木和花草,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爱和恨,继承和摒弃,人类的过去是、现在是,甚至未来也是。因此,尊重他们的存在,实际就是在尊重自己。
3、追寻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在美丽的海南岛有一个叫做“宝安江南城”的高品质小区,总建筑面积30万方,面对集世界各地风情之大全的海南房地产特色,他们首创“影响影响中国的人”的集“江南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园林景观小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其销售业绩创海南房地产奇迹,他们不仅实现了商业第一主义的目的,更是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传承文化和对真正的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他们不但真正“影响”到了“中国的人”,同时,也更多的引发了众多开发商、设计师,以及人们都对此举的思考;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到底是什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园林文化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以及中国园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更好的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摆在园林景观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是一种历史责任。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第八种文化",广告因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和民族性,因此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广告只有服从、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运用本民族最为贴切而生动的元素,穿透人类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纵观广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长卷,广告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从产品的特点定位(USP理论)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论)再到受众心理定位(PSYCHLIGICALPISIONNONG理论)直至文化心理沟通,这条主线清楚地反映出在广告诉求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广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叫卖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内涵,具有着更多社会功能的社会公器,一则优秀的,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定包含有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现代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中国风的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收受到欢迎和追捧。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庄的天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出现和运用,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风的广告设计在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地宗族认同感和家国温暖。
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从总体趋向上可以看中国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茫的气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宁静精澄代替楚莽阔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韬利,易淡逸素朴代替绚丽堂皇,正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巧等。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所观照。
现代广告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可是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广告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在细细审视中的独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时效性让它必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简约是终极的复杂,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已经在中国未然兴起。纵观现代成功的广告往往是构图概括集中,形象简练夸张,用强烈鲜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主题,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现代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走向的是一种简约,大气的表现方式,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本文转自dylw.net,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告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运用和表现,也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以凸显主题之凝重强烈,使之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同时,靳先生“用墨以啬”而使主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获得夺目之感。
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还包括十分广大的部分,东方生活所蕴含包容的设计元素是博大的,绝不仅仅是现今流行的京剧脸谱、大红灯笼,旗袍……中国式的设计美学远没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简单。就像日本的设计是理性、细腻的,德国的设计是稳重而精致的,美国的则大气而开放的,这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无关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包括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研究与推广机构,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导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国式设计美学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