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 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竞技体育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会活动,但经济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异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消除负面影响,就必须从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出发。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规定使85%以上的学生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要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实际上学生的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单靠每周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阳光体育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了重要的保障,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结合,既完成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如每到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时候,班级就会组织一些文艺体育节目,这些体育节目的完成要靠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班级之间组织的体育比赛、训练比赛也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因此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要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的行列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阳光体育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的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推动了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风貌,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阳光体育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大多在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频繁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减作业,但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这种提倡就成了口号,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对立的心理。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确地对待失败,以此树立良好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参加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和烦躁,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4.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和体育场馆是必不可少的,要有相应的运动空间和体育器材做保障。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并不断丰富起来。但总体来讲,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体育场地缺乏尤为严重。阳光活动开展五年多来,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是学校的领导重视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场地有了保证;其次是体育器材得到补充或者更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也会专款专用,合理配置。最后,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计划中。学校要发展,不能只发展智育,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结语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5年一轮训的继续教育。(参见表1)
表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汇总
注:理论考试指笔试;过程考核指教师的出勤+听课笔记+作业完成情况。
2、“一刀切”的培训组织形式
在近年来的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是不分学科,而音、体、美学科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专业性比较强、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培训教师的内容选择对音、体、美教师不利,导致了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学分,随便应付。从表1中也反映出了这个现象,基本上是统一的组织形式。
3、专业技能培训的或缺性
从表1看出,有2/3的培训内容是教育理论学习,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缺乏专业课的培训,是不可行的。从真正意义上说,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当薄弱,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必将受到阻碍。
转贴于 4、评价制度的单一性
从表1中,我们发现近些年的评价形式都是采用理论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用分数来评价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否合格。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关心这个分数呢?这个分数又能代表着什么呢?是不是你的分数高了就代表着教育水平就高呢?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继续教育的效能,针对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培训部门应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体现继续教育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体系,突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1、开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培训
华中师大教育系副教授吴遵民博士在他的著作《现代教育终身论》中指出,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社会”。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年轻化,学历层次相对比较低,更不应该满足于现状,积极融入到“学习社会”中。作为教育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转变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树立终身从事体育教育的思想。
2、采取分层次、自选菜单的组织形式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教师队伍也相对比较稳定,对于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较有利。应建立继续教育的长远目标。因此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列菜单,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3、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设置
为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以专业技能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体系。由于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加上地方培训机构的硬件、软件设施不够,不能满足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培训部门应积极创新,开辟新的培训模式,采取地方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组织年轻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因地制宜,开发出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
论文摘 要:体育教师即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也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工作,教师施教的成功与否与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所以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与其自身的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探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的含义
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整套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的取舍、价值判断的信仰体系,属于价值观念层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在贯彻教育发展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别的体育教师由于其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判断及相应的带有稳定特征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和聚类性特征。我国教育改革前的历史时期内曾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注重纪律培养”、“注重体质发展”及“技术主导”等多种取向的形成、发展和占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的阶段性影响,在相同或相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中其教育价值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同时,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调整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曾经主导过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已显滞后,与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对这些教育价值取向的过分注重仍然在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用与体育课程改革思想相一致的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四、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之间关系是密切的。一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应科学合理地体现“健身育人”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即从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开发者和设计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只有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有希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着眼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新格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学校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着想,也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M].教育信息参考,2004,(7).
[2]沈建华.体育发展新论[M].百家出版社,2001.
1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不同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学,其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有属性,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教学的进行也需要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锻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有属性,不仅为规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场所、时机、情景等,同时还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使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十分充实丰富,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相应的效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对于"知易行难"的哲学思想有所体悟。此外,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为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教师在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以规则为标杆。规则教育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助益。
规则性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学校虽然会在进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将某项运动项目纳入到体育教育中,但项目竞赛规则的精髓仍旧会保留,否则运动项目就会失去其本源内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竞赛规则必须受到坚定的维护和严格的遵守。同时,体育竞赛规则也能够以小见大的对当前的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进行相应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这种规则教育的学习中,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提前预演,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利用规则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时,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特定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契约精神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在体育教育中,将规则教育与体育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戏,游戏中设有不同的规则,使学生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感悟和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终付诸行动。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由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手段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使这种教育规则体系更好的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使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规则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示范,将规则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集体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这些集体活动中时,难免要不断的转换自身的角色,这时就可能会有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担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等。大多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多种乐趣,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担任相应的责任,进而对规则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师评价在每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为确保公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有针对性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少批评多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结语
一、体育教学中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价值观指的是学生对周围人、事情、环境等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事物的重要性和意义等。中专学生年龄较小,且经历过的事情较少,很难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也存在难度。此时需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等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事物。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周围的事物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体育有助于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形成一种行为教育,在体育锻炼中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通过体育学习来帮助学生淞⒆孕判模并发挥自己的特长,树立人生新起点。
二、中专体育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专体育教学中价值观形成因素之一是个体价值观取向,即学生对待中专体育学习的态度,抱着何种态度去学习中专体育,涉及到魅力追求、人际教养、娱乐缓解、身体促进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通过中专体育来实现强身健体和提升自身运动技能的目标,通过运动来缓解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团结协作,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体育属于美育的一种,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体现体育的魅力所在,并可以塑造自身的体型美和运动美等。
很多中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劲头受挫,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价值,体现学生的运动特长。让学生在运动和锻炼中找寻自我,提升自身的价值,更好地在学习中努力和奋斗。
三、中专体育教学的对策
1.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是针对要考核的跳高、跳远和赛跑指标等进行考核,根本没有将体育运动和锻炼的目的体现出来。开展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和运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并让其感到身心愉悦,而不是想逃课。
2.层次化教学
切忌用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要求所有的班级,并且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男生和女生。需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体重等情况进行划分,实行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的身体状况分为若干小组,实现层次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
3.合作教学与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与同学相处和交往,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并可以在体育中展现自身的价值,在小组中对任务和课题的探讨,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助于加深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理解。了解体育的魅力,追求审美教育,例如在学习足球或者学习篮球时,可以了解足球和篮球的历史,为什么会沿用至今,从追溯对一项运动的来历,来提升对运动的兴趣,展现运动美。
4.体育运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实现体育与德育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引导,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的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从而更好的理解和看待周围的事物,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小结
关键词: 体育游戏; 教学价值; 创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 G8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73-01
一、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
1.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需要反复进行练习。单调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积极性,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身心放松、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如果游戏内容与体育的教学内容相近,对学会技术动作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 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可以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为完成教学、训练服务。在游戏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游戏,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行为,逐渐形成公正、负责的思维和观念。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内容、形式、规则及要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不畏艰难、诚实自制、拼搏奋进等优良品德,寓教育于兴趣之中,效果显著。
3. 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游戏一般都是以激烈争夺和对抗性形式进行,对抗的双方在规则的约束下,尽量克“敌”制胜,并在胜利中肯定自我。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因某些环节没有掌握好,学生出现失误的现象,而此时在进取精神的支配下,学生会迅速调整、重新振作、继续努力。游戏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尽全力克服困难,达到胜利目标。充满竞争性的体育游戏为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建立健康的人生态度等都提供了契机。
4.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既要处理好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又要考虑游戏规则对游戏本身的制约因素等,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本身还是一种自主的、充满想象的主题性活动,游戏的这些品性正是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得以滋生的土壤。因此,好的体育游戏和好的组织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很有益的,而这些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要求。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1. 实效性原则
创编游戏时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来创编和选择游戏。首先必须根据参加游戏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活动能力等特点来确定相应的运动负荷量、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其次根据参加游戏的人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来合理确定各人活动占时数和单轮活动的占时总数及游戏活动的路线等。总之,要动作简单、组织方便、形式新颖,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锻炼效果。
2. 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与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可创编有一定动作难度的游戏;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设计分队竞赛和个人得分与团队积分相结合的游戏;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思完成游戏的方法时,可留有一定的余地,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 趣味性原则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除了它的实用性锻炼价值外,趣味性又是它的一个本质特征,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参加体育游戏的人群特点和素质、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竞争性、动作设计的新颖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1)增强游戏的竞争性。体育游戏与其它体育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游戏获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比能力、比勇气、比智力、比技巧、既要个人表现,又要集体配合;既有规定条件的限制,又有比赛机遇的把握。体育游戏的多种竞争性,使弱者有成功获胜的可能,向强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给所有参加者都创设了夺标的希望和参与的乐趣。
(2)提高游戏的新颖性。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还可使生活中常用动作戏剧化,用变异的动作替代习惯的动作,用器械来限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把较难的专项技术简单化,让平时常用的动作在较高的要求下完成等。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安全性原则
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一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重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5. 广泛性原则
创编体育游戏时,游戏内容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及身心发育的特点,并根据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充实练习内容,满足学生各种发展需要。参与者可以根据自我兴趣与需要,投入到游戏中使人人获得乐趣。
6. 针对性原则
创编体育游戏时必须与教学环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紧密的联系。针对体育课各部分内容和任务,创编适合的体育游戏,作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调节情绪、恢复体力、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战术的一种辅助方法和手段,定将产生显著效果。
一般来说,少儿适合创编动作难度和运动量较小,并富有一定情节和想象的体育游戏;高中生或大学生则可创编动作难度和运动量较大,竞争较激烈,对判断反应要求较高的体育游戏;而对于有一定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创编竞争激烈,含有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要求的体育游戏能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使用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更要熟悉体育游戏的各项创编原则,注重方式方法力求简单新颖,与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紧密相连,使传统体育教学变成在快乐中进行的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龙,王艺兵,李岩.浅谈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J].湖北体育科技,2002(1).
[2]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OO2(10).
[3]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OO2(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化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游戏论之父——荷兰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豪伊金格给游戏下了定义:“游戏是在明确规定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行为或者活动,它是按照自发接受的规则进行的。这种规则一旦被接受,就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的目的就在游戏行为之中,它伴有紧张和喜悦的感受,与日常生活不同。”大多数人认为:“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此对于游戏的认识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游戏的认识也在推陈出新。游戏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也常常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素材,伴随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对于体育教学游戏化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在对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过后,探讨体育教学游戏化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
一、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内涵
体育教学游戏化是指教师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灵活性、包容性等特性,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原理,把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或一系列游戏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为提高体育教学效益,在游戏理论和“健康第一”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体育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游戏情境的改造、创新以及融合,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多维指向的体育教学实践系统。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特性
在综合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的归纳,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趣味性、竞赛性、多样性、教化性、易行性等。(1)趣味性:体育教学游戏化能够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感受到体育教学中的趣味。(2)竞赛性:合理规则下,竞赛形式的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多样性: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变化多样,不拘泥于一种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各项条件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4)教化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教化有一定的影响。(5)易行性: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均是因地制宜,简单可行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够很快融入到其中,便于普及与开展。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价值
(一)通过体育教学游戏化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基本教学手段,与其他的体育教学没有差异,同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但体育游戏因其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最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其次,体育游戏又能够虚拟和假设很多场景,将走、跑、跳、投等身体练习赋予各种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和场景的感受下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因而,体育教学游戏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9~22岁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可见中小学时期正是形成创新人才的重要时期,而游戏教学正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技术才能,培养创新意识的。[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编、改游在体育教学游戏化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编排或让学生创编合适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其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三)通过游戏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
在轻松、平和的气氛中,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体育教学游戏化中常常融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比赛,教师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难免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时需要学生能够诚实、勇敢、顽强、机智的面对困难。因而,体育游戏使学生理解到竞争与合作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养成互帮互助、忍耐、服从、尊重等人际交往的心理准则及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拼搏精神。
四、总结
体育教学游戏化运用不同的场景为学生打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里充分大会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又能够锻炼集体主义的精神,学会互帮互助,学会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老师能够把枯燥、死板的技术动作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而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学生已是不容忽视的主角,教师则是掌握课堂方向的舵手,舞台是学生的,就需要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魅力,参与课堂,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热烈。体育教学游戏化是现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产物,它的不断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断前进的一个标志性的事物。
参考文献:
[1] 呙华锋,郭敏刚,童周.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价值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首先,从人文精神方面看,人、文化、体育三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规定的,而人是其中心,文化是质的规定,体育则是其外在的表现方式之一;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文化;也就无所谓体育。同样,离开了文化,也就无所谓人,更无所谓体育了。人文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基石,是一个人的灵魂。我国体育教育成器以来的基本模式,侧重经济、技术、素质的评价,却往往忽略文化素养的传授和培养。
其次,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不应再是传统思想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应该是“进取、坚强、拼搏、团结”的体育,体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民族体育文化也在人文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我国体育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最后,在当代人性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一方面学校体育以增进人的健康和娱乐为目的,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给人又生命感悟的丰富的身体活动和审美体验活动,是生命活动的战线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凸显。另一方面,体育以一种以寻求人的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理想观念,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它具有整体健康性、精神生成性、身体体验性、游戏自足性、自由愉悦性的特征。
二、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
1.人文示范
示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人文示范。人文教育的本质方式就是浸润,就是润物细无声,就是“穆如春风”、耳濡目染、率先垂范、躬行实践,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人文教育的典范,教师的衣着、教学语言、示范,这些言传身教的“活教材”都能成为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具有责任意识与职业理想,有责任意识才能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才能主动去做,而职业理想是一个人的目标,有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其次,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发展观,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育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升教学人文品位。教师具备这两点是做好教师的最基本品质,这样教师才有慈母般的爱生之心,才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与高尚的人格品质。那么,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时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身上的强烈的人文气息,这种感悟到的东西比教师的说教效果更有效。
2.营造人文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其要素应该是学校体育文化、教学内容、身体活动、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与其它“非活动课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有明显不同的运作形式。体育教学课堂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非活动教学课堂,教学场所相对宽阔开放,场景丰富,师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空气之中,即便是场馆,也有丰富的色彩、声音、器材摆放的和谐环境;教师、学生、器材、教材、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教师的示范,手把手地教,教学效果直观,学生之间的互相练习,情感的交流等,体现着体育老师与学生的贴近,体现着与环境诸因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和谐的画卷,这一景象正是体育教育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之所在。另外,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要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光线、色彩等;社会环境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场地器材与班级人数等;还有人际环境中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才能在人文教育的课堂中健康的成长。
3.开展人文实践
人文教育是实践课程,不是靠说教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体验。那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种实践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的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4.传授人文知识
学校教育是一种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地丰富起来,那就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教育,所以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它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是生精神的首要入径。人文知识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体育教学中提倡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如奥运知识、相关项目的知识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两位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以致矛盾激化,他就利用“911”事件对学生进行和平、团结的教育。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教育作风。同学之间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发生矛盾,产生不和,甚至动起手来。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理解对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两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握手言和,彼此消除了隔阂。
5.倡导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