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

第1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78-01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种学习模式。各个学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相比较传统的被动式板书教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符合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一、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1.学生对于信息接受能力差,导致成绩下降

从入学到高中这个阶段,很多学生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写什么,掌握什么就可以,没有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那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不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引导,自身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导致上课笔记记不全,对于学到的知识难以系统化。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它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把握关键信息、进行总结概括的能力,系统性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这些要求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很大的挑战。从而使学生出现听课效率没以前高,成绩没以前好的状况。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

同学生一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少教师操作多媒体的水平比较低,在课堂上发挥有限,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有资历的教师还是倾向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具有抵触情绪,一般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完成任务,并没有把这种学习模式有效地带入课堂。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对此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使这种学习方式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普及,也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3.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极端状况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创新新、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如果在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信息技术研究型学习方式过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枢纽,不能很好地起到连接作用,就会出现极端状况。比如,现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很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只要有什么问题,就会向网络求助,与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渐行渐远。同时不少学生可能还会以此为借口,要求家长为其配备先进的设备,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误入歧途。

4.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缺乏反馈机制

不可否认,我国依旧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高中一些课程的设置包括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不少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τ谛畔⒓际跹芯啃匝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贯彻不够彻底,没有外在的约束促使其进行下去,也没有渠道去验证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成果。这样会进一步导致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学阶段应用中效率低下的后果。

二、解决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问题的建议

1.构建理论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体系

课程设置上,构建“理论+操作”的课程体系模式。在高中时期,应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小高考科目比重,提高其学科地位,聘请专业的教师从理论上讲解计算机课程。与此同时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把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英语、数学、语文等其他科目中,明白其用途并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将兴趣作为老师,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一门课程的精髓并运用于日常的实践活动中。

2.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能力培训

比如通过讲座的形式,或者是邀请优秀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经验介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师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到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主动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能发挥自己在学生中的纽带作用。

第2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做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

(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

(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

(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第3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61-0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高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以往可有可无的状态,成为重要教学的一个方面。高中时期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而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不会产生任何压力,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处于散漫的状态,缓解其他课程上带来的压力,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种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新的认识,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然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学生对其认识不到位,认为信息技术可学可不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首先就要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入的了解,明确信息技术学习的作用。采用适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身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性。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应当注重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方面的优化。从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充分的展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新的认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学习需求,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准确的介绍信息技术作用,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高中学生是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阶段之一,帮助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对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有何种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发挥其教学魅力,在课堂上通过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加强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引导与督促,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二、分析教材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解知识及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应用有效的、适合的、简单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运行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内容细致的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知识。另外,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学情,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不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的展现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三、明确教学过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合理的规划教学过程,提升教师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有效巩固与记忆知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要科学的安排教学环节注重精讲多练,收集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材料设计教学方案,采用科学的手段安排教学程序,在每个环节中充分的利用教学材料进行精讲,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习题练习,从而加强学生掌握知识记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根据教材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规划,明确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进行具体的策划及制作教学课件,整理好教学整个过程,实现有目的的、有准备的、有效率的教学,尽量在45分钟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学生反馈信息及教学评价

高中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于知识的认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对教师提出一些反馈意见。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反馈信息进行客观的评判,并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进而整理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信息技术进行探讨。对于教学评价是应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进行合理的评判,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出疑问、主动回答问题及有效的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等表现予以鼓励。通过正面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兴奋的状态下,挖掘思维潜力或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学生准确认知信息技术,对于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非常有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微机室的软硬件的建设,计算机教室的操作环境,教学中及时的双向反馈交互平台,清晰的音像,流畅的网络环境等,都是保证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硬件前提。

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强化,如明确学习需求、规划教学过程、正面的教学评价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充分的为学生展现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想法,积极的、主动的投身于信息技术学习中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滨.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

[2] 陈国平,魏为焱.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6).

第4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材特点;数学应用意识;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1-1

研究性学习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材要符合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要抓住学科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可以从这几方面参考:(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3)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4)以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研究性课题从学生中来,可以揭开研究性学习的神秘面纱,从而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确定选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确定“曲线划分平面的部分数”、“我看数学发展史”、“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彩票问题”、“高层建筑与阳关照射”和“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等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模式: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模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和以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在引入概念、陈述定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如对于一些轨迹问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的轨迹功能,制作一些动画,演示轨迹形成过程。

在第二种模式下,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功能,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来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可以给出某城市十年期间燃料的消耗量,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给出这些数据的回归方程,画出方程的图象,并预测若干年后的燃料消耗量。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描点、画图,并根据图形猜测方程为指数函数,还可直接利用其提供的功能直接求消耗量。

在第三种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例如,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函数y=Asin(x+φ)的图象、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事件的发生过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小组合作探索获得问题的解答。

四、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所以,成绩记录除设基本分外,对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设计方案给予加分,等级一般为优秀、良好、及格,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评价方法可分为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两个方面,个人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所在集体对该学生的评价;集体评价可用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方式进行。

研究性学习评价就是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就是鉴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评价从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追求。因此,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过程、重创新精神、重体验、重合作、重参与。

五、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师生交流不足。信息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却经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运用传统教学理念,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书本上理论操作的知识,制作的内容单调乏味,脱离于实际应用方向的培养。此外师生之间课堂互动交流严重不足,老师不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往往导致学生学后不能灵活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其他,这有悖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高。研究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他们自我探索的精神。然而现在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于老师的教学,经常出现老师教的都知道,老师没提的不了解的情况,自主学习性不高。另外在动手实践时,常常瞻前顾后,自己不敢主动尝试,缺乏有效的锻炼。

3.学生引导认识不足,易沉迷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面对千奇百态的网络世界,往往显得自制力不足。在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上,引导不足,因而出现了很多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现象。耽误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策略及具体应用

1.教学内容贴合实际应用,重视师生交流。结合实际,贴合理论应用,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事实上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与技术的开发进步无关,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对信息技术学习后能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相应的其他学科。例如,在学习nas制作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当前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为背景,要求学生制作出两辆车追尾的动态模型,再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两辆车的受力情况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求师生之间要注重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学生和老师加强沟通,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收获真实有用的东西。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而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学生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上。在信息技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以往以“课堂、书本、老师”三点一体的传统教学方式,传授于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随着时展日新月异。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主动学习最新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运用教材上没有、课堂上老师没有讲解过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在信息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作为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要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平面设计、绘图、自己编写运行程序等。有的同学对平面设计感兴趣,就可以自己在电脑上利用平面设计工具设计一些图案、广告图片等,从而鼓励他们自主对计算机进行探索与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

第6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第7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32-01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高中教学阶段作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阶段,其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具有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当代高中教育过于重视升学,所以高中教育已经变现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那么对于不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分值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了高中教学过程中选择性“遗忘”的学科,而学生似乎也愿意为了考上好的学校,而选择战略性“放弃”计算机课程。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上机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地位岌岌可危。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上机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基本都已经不复存在。教学主体学习兴趣的缺失,使得高中信息技术上机课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想要改变信息技术上机课程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引导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能够得以重燃,并成为学生上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力,推动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进行探索。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利用一些有趣的上机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加入音、视频的主题网页或自制Flash游戏等,这些具有趣味的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愿意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上机学习当中,去探索这些有趣的内容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而展现出来的,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上机教学有效性提升提供支持。

二、利用机房上机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上机行为

在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教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极为不恰当的上机习惯,争抢“好座位”、好朋友坐在一起、乱扔纸屑、不正确的开关机等都是他们上机课上最为普遍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学生对上机教学不够尊重所构成的,其直接影响就是上机课堂的纪律和教学效果。想要提高上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保证学生上机行为的正确性与规范性,为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机房上机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上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机房就是他们的班级,他们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班级那样去爱护机房,必须要像在班级当中那样去在机房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客观保障,上机课程的有效性才能够有所保障。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按照学号正确做到自己的上机座位上,并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机开关机等基本操作,加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保护心理。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要保证自己上机座位周围的环境,做到“不带来一张纸屑,不留下一块垃圾”。

三、利用人机结合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效果

在上机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都会采取远程协助方式来操控学生的计算机,以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无论教师操纵哪一个学生的计算机,都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抱怨”,这种情况刚开始出现时,笔者十分不理解,但在一次与课代表的深谈中找到了学生“抱怨”的原因。原来教师对学生计算机的操纵往往会打断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正在琢磨的问题失去了方向,这使学生非常懊恼,从而出现了“抱怨”。为了既能够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又不会对学生学习思路造成影响,笔者采取了人机结合的上机教学方式。在需要统一讲授的课程部分,笔者让学生统一看机房的投影幕布,通过操作演示来让学生了解上机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相同的操作,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到之所以如此操作的原理,从而加深学生对上机操作的理解与掌握,为高难度计算机上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缩小学生差异水平

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备全面的计算机素质,教师必须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水平,在实现共同进步的同时,为学生计算机学习信心的建立提供支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上机教学当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有效分组,来让每一个分组的实际水平都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和组内成员同心协力,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一以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做到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从而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实现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水平上的共同进步,进一步缩小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差距,为计算机上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支持,为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及其上机教学内容作为高中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必须要提升信息技术及其上机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从高中信息技术上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来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是具有很浓厚学习兴趣的,只是过重的升学压力使他们被迫的“放弃”信息技术课程。想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到信息技术上机课程的学习当中,进而实现对学生上机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他们的全面素质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 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8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第9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其教学目标是:⑴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⑵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⑶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⑷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编制开放题

数学中的定理或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