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科教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

第1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视听领先;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5-01

从2008年九月份开始,我和其他两位老师参加了《空中英语杂志》社的课题研究,我们的子课题是《如何实现《空中英语教室》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理想对接》,我们的课题是如何把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通过对媒体的形式体现在教学中的问题,以提升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实用价值。我按新目标教学与课外辅助材料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把课外材料融入到课本教学中,选择适当难易程度的《空中英语教室》系列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确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侧重点,制定本班的教学计划。通过这半学期的教学,我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1 学习趣味单词

在九月份的第一周我们学习wedding,我们认识groom这个单词,我们把字母g变成b就是我们学过的单词broom, bridesmaid这个单词很长,但是我们知道maid是仆人,所以bridesmaid就变成了伴娘,这些有趣的单词通过分步讲解,是很容易记忆。同时我们还介绍了人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人会经历从propose―engage―marry―divorce 这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 spend the rest of one’s life with sb, 会与某人度过余生。在很短的文章中这些词汇同学们都能看到,对话编排的新颖有趣。我们还介绍了其它有趣的词,例如:left over, teagarden, honeymoon等有趣的词汇。

2 寻找好词好句

我们在扩充课外生词的同时,我们又增加了好词好句,我们了解了一些地道的英语,我们大家都知道line是“绳、线”的意思,但是 “I love that line”是什么意思呢?我来告诉你吧,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喜欢那个台词。”你也许没想到吧。我们还学习到了其它的好词好句,“Here you go(给你), What’s playing now?(正在上演什么?) Did I say something wrong?(我说错什么了吗?) It’s in good shape(它的性能很好), I’ll pick you up at the airport?(我到机场去接你)” 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好词好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同学大约掌握了100个左右这样的好词好句。

3 了解西方文化

我们不仅学习好词好句,我们还了解西方的文化,我们在第九期有这样一句话 “The groom can’t see the bride in her wedding dress before the wedding!” 从这句话知道,新郎在结婚之前是不可以看到新娘的婚纱,这个习俗我们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在十一期学习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在感恩节大餐之前,每个人都说一些感恩的话(say grace), 感谢在这一年里别人对你的帮助,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不是非常的清楚,我们了解感恩节之后,很多同学都喜欢说 “I’m thankful for your help, I’m thankful for……”。 我们了解感恩节,同学们也学会了感恩,我们学习英语的语言就要学习英语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4 视听领先,学习模仿

进入十一月份,我们采用了视听领先的教学方法,先让同学们观看VCD, 了解故事情节,然后模仿故事情景进行对话表演,同学们比较喜欢“Zack can’t sleep”中的情景,因为Grant 给Zack出主意让count sleep, 画面非常有趣,一只两只等等不断有小羊出现在画面中,非常生动形象,后来Zack 没有睡着,Grant却在旁边说起了梦话(talk in one’s sleep).这段情景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同学们观看完VCD,立即就投入到表演中,恐怕自己没有机会上台表演。采用视听领先教学,同学们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有兴趣。

5 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在十一月份和十二月进行的小组合组学习方式,我把全班60人分成15个学习小组,每组四人,按语言能来水平分A, B,C,D四个等级,每个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轮学担任教学引领者,我根据《大家说英语》的材料内容分下几个任务让同学完成:

①预习生词:在对话中找出自己不会的单词,小组共同解决,小组成员都不会时,就查字典来解决,然后把难点的词写在黑板上,大家共同学习。

②提问难点:要求学生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的句子提出问题,自我检测能否掌握材料的重点内容。

③澄清知识点:要求学生解决阅读时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材料想表达的观点。

④掌握输入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材料进行语言实践,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会话练习,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材料的要点。

同学们在解决这些任务时,我设立了小组竞争机制,让每个成员都能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寻求答案,A,B同学解决的问题得1分,C,D同学解决的问题得2分,这样让每个小组带动那些语言能力差的同学共同学习,形成语言学习的“动车组”触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同时也加强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第2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自学;合作探究

“121”学导式课堂是融合“121”教学模式及学导式教学法优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国内积极推广的启发式教学法之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121”学导式课堂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服务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培养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能力。

一、“121”学导式课堂教学

“121”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时间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三段六环节,让学生遵循学习准备―实践操作―知识迁移―点评导拨―自学―合作探究六大流程尽可能的高效利用课堂十分钟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巩固。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引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的一种教法,其着重挖掘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及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尝试应用自身能力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个人潜能,从而实现教学双方的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121”学导式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新教法,走出了僵化灌输教学的窠臼,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与教师的主动灌输性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可供个人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是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尝试,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激发,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添课堂活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对“121”学导式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1.理解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时间的把握与教学节奏的配合。“121”中第一个“1”代表学生自主学习的十分钟,这段时间学生是学习主体,“2”代表教师释疑的20分钟,这段时间师生互动频繁,共同解决学习重难点与问题,第二个“1”代表学习后训练及反馈的10分钟,是巩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121”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把握教师讲授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活跃空间的同时确保教师全面解答疑惑。学导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相长,问题先行,以导利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思维开发、提升课堂适应性,该教法的关键在于巧妙应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参与主动性,配合教师辅助完成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正是由于两种教法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二者才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与空间。“121”学导式教学中要注意合理控制不同环节教学时间搭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从旁给予支持辅助,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让学生更加直观、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中至少超过三分之二时间都要由学生掌控,从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组合作学习等多个环节入手,变讲堂为学堂,做到真正凸显学生主体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导式教学法发展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心智平衡发展。教学时要注意随时紧抓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通过自学掌握个人难点与重点,发现疑难为教师解疑提供便利;解疑时要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及教师设问做好全面答疑,对知识重难点部分要做到精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配合后续课堂小结及评价掌握本课程教学情况,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学生能力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多机会。

2.思考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提前设计好教案,通过提升教案设计质量,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明确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培养,开发重点,在进行知识传授、解疑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对策,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讲解中的疑难关键部分可迅速抓住重点并掌握。设计教案时除了要考虑把握教学节奏之外,还要深入思考学生主体作用该如何发挥,备课时重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实践,打破以往备课与教学方式,借鉴以往课堂成功经验服务新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改革与转型。教学过程中要谨遵学导式教学法的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与学最优化原则,围绕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理念的指导下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突出并巩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掌握自主学习、趣味学习的精髓,完成个人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受益。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人意识与因素的挖掘,在开发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由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向学,为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思维模式养成提供帮助与支持。“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避免生搬硬套,要结合教学任务、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学习对象自学能力等灵活搭配选用不同方式高效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有积极意义,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法,值得在课堂中大力推广应用。相关教师需要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科学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全.对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思考:浅谈“学・导・练”有效课堂和“121”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1(04):109.

[2]王春强.对篮球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164.

第3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自我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59-001

一、对话教学法的含义

马丁布贝尔说:“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克林伯格说过:“教学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可见,对话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而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法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是在课堂上教学,是单方面的讲授,是一元的和排他的,教师的讲授在课堂上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不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们只需认真听讲就可以了。而对话教学法是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下,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来,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摄取知识,顺应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形势。

二、对话教学的形式

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等。

1.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它“不仅仅是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互相承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受益,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而最重要的对话方式就是问答。“问答式”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对话方式。但是师生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一问一答式的语言交流,心灵和精神的沟通才是师生对话的根本。只有交流没有沟通,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是指教学中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的讨论和交流,这一形式曾长期作为师生对话的补充形式而被边缘化,甚至在实践中可有可无。有学者研究指出:“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甚至不少人还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或破坏力量。”随着新课改的蓬勃发展和对话理念的确立,生生对话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被作为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而被开发利用。

生生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在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由于年龄心理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相近性,因此在探究中容易产生心理安全感,这是他们在群体中能自由言说和相互倾听,敢于充分地表达和展现自我。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谊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学生对于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生生对话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在小组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提高,充满温情、友爱互助和竞赛。生生对话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谈论式。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各自发表意见,交流互补。②问答式。这种形式主要为一些稍微复杂的理论问题而设置,在问答中注意相互启发,相互补充。③辩论式。这种形式一般只适用于有争议的问题。生生对话必须防止对话流于形式,它必须贯穿着对话的理念和精神,注意各种观点之间的交锋和共生。

3.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师本对话是教师与文本的视野的融合过程,教师理解文本的过程,并非消极接受文本思想的过程,而是教师与文本在各自视野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对话不断形成新意义新思想的过程。这充分表明师生对话具有开放性和建设性。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有学者指出:“对话并不是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本身解释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生本对话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去体验和构建文本意义世界的过程。文本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一种感受、理解、欣赏与体验的关系。

4.师生的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通常指“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此我”与“彼我”的对话。从实质看,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是对自我过去沉淀的经验、历史、思想等进行的探究和合理性追问。师生内心的矛盾、困惑是自我对话的前提,自我对话是个体尽可能的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使矛盾逐步缓解,困惑走向澄清,自我不断的获得充实和发展。

无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还是师生的自我对话,并非界限分明,各行其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者密切联系,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

对话教学是新课改和时代的产物,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运用,教材以及材料都是学生要读的文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对话式教学,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做好的事。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现代意义上的高效是广泛参与,解决学生游离和厌学问题,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机制为多元评价。

我觉得高效课堂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会减少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在新课改的课堂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中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充满活力,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引导式方法,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我觉得这十二个字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是高效课堂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通过独立思考、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地引导下学,才会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探究学习。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能力也能不断地提高。

(三)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是高效课堂的特征。只有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使各种思维在课堂中碰撞。

(四)“自学发现问题”(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是高效课堂的程序。

(五)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点燃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们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内容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

(六)教学反思是高效课堂的有利提升。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帮助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性、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反思。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 欣喜之余,笔者愿结合此课例和自己的实践就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如何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1 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以往在教师的头脑中,教学内容和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参去教,承担的是“传递”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只来源于教材,而且来源于教师、学生和环境,是在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生成和发展的;课程实施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而是培养一个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整个教学的过程既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开发和生成的过程.

从课例中可见,王老师十分成功地实践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首先,王老师运用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将教材第101页的2个习题整合为“抛物线焦点弦的有关性质”的研究课题.这样,通过教师与教材的相互作用,提供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课程内容就已经不再是教材静态的、单一的内容了,而是内容更为丰富,思想更为鲜活,内涵更为深刻的课程内容了.

其次,王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3和学生8所犯“错误”、所历“曲折”这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意义.

具体地说,对学生3的不当类比,王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纠正,而首先是让学生说出他个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师生了解到了学生发生错误的实际思维过程,从而就为进行有针对性地有效纠错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事实上.类比思维是极其可贵的,这样的“错误”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如果我们简单地予以否定,那么学生要么莫名其妙,不能真正理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么会怀疑“类比”并且不敢再行“类比”了.类似地,对于学生8的错解,王老师没有向学生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能证明或否定它吗?”),而是通过设问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探究的机会.

进一步地,王老师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给了他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探索的时间”,然后再让大家进行讨论.这样,王老师通过提供研讨的时空,把学生对“问题”的种种思考和想法都充分地开发出来了.同样,对于学生8的错解,王老师通过问句“能证明或否定它吗?”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充分地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全部开发出来了.

特别地,在探究学生3的命题的整个过程之际,从“肯定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到“质疑猜想”(包括组织讨论)——“猜想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再到“证明(反驳)猜想”——特例检验、图形直观,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受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教育.其次,教师对错误、失败以及出错学生的尊重之举于无形之中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态度方式乃至人生观的教育.显然,此二者对学生的意义已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获解,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因此可以说,它们是王老师对学生所犯“错误”、所历“曲折”这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课程开发.

2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进者

课例中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现象是,王老师在本节课的17处讲话中.有13处有问号,另有6处有感叹号.这反映或说明了什么?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生怕学生看不懂教材或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于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追求讲深讲透.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问题情境、新的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自主建构过程.特别是这种建构是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对新情境、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活动,那么新情境、新知识就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地发生.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从实质上来说并无助于学生对新情境、新知识的认知,无助于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又该如何处理讲和不讲呢?进一步地,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事实上,王老师在这一课例中一系列词句和感叹句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即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地发挥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具体地说.王老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上课即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在“众生”得出4个结论之后即组织学生探究、证明(“能证明这些结论吗?”);在学生证明它们之后即组织学生深入研究“通径中的这些结论,在抛物线的一般的焦点弦中会怎样呢?”;在学生3得出错误结论之后通过追问、质疑、设疑、鼓励等连续4个问句组织学生包括学生3本人对学生3的解答进行反思、辨析;随后又通过设问“你能证明或否定它吗?”引导学生对学生8的解答进行辨析、探究;在证明了通径的焦点弦的性质后,通过设问“那么,通径是否是抛物线的焦点弦中唯一最短的呢?”,及时地组织学生探究其唯一性;最后,通过设问“我们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新的结论,通过设问“我们还有哪些收获呢?”鼓励和提醒学生从其他方面(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归纳总结.在课例结束之际,王老师还不失时机和热情地鼓励、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活动.从而我们清晰地看到,正是通过王老师一系列的问句,探究活动被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组织和推进;而学生不断地进入思考和深入思考的境地.

特别是每当学生在阶段性的研究活动中取得了成果之际.王老师都能及时地予以充分地肯定或表扬(感叹).事实上.教师的这种肯定或表扬对处于数学探究活动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那是教师对他们的无价奖赏,也是师生情感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是促使他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进入下一阶段的数学探究活动的兴奋剂.可见王老师深知学生的心理需要.从更深入的角度来说,事实上王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对学生智慧的欣赏态度、对学生由衷的热爱之情转化成了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发展的课程资源了.

当然,王老师没有忘记,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有的指导作用.比如,对于学生3的猜想,通过王老师的质疑让学生明白猜想是需要证明或反驳的;在师生对学生3的思考讨论完毕之余,王老师的小结让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现中,错误和失败不仅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很多情况下,真理来自错误,成功源自失败”;王老师还指导学生注意从学生3失败(错误猜想)的可取(合理)之处着手探究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这即是真实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历程;在学生10解答之余王老师及时地小结解题思想方法“解析几何问题一般离不开代数运算”、“见繁即变,见简即用,不胶一法,乃为通术”;在学生12完成证明之后,王老师即从数学哲学和数学方法论上进行了小结;“逻辑的严谨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由观察、猜想获得的结论,必须通过严谨的数学演绎论证,才能上升为数学定理”;最后,王老师从数学及科学研究的高度对本节课的数学内容和师生经历的数学活动进行了阐释.所有这些都使得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从具体的数学内容中脱胎出来,上升到一般的科学研究层面,具有了思维方法论的教育意义.而这正是一般的数学教学所缺乏的!

不过,王老师对学生11另一种解答的评价“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似值商榷.事实上这一评价容易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生发一种“神秘”感,也无助于学生了解方法的来源及其发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就难以对它产生真正的“理解”.其实,学生11的解法并不是不可捉摸、凭空而来的.从“直线的表达式”这一知识结构出发便可十分自然地获得.因此.教师不妨反问学生11“你是如何得到的”,从而使学生从知识结构上深入地认识这一解法并获得相应的理解.

3 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

应该说,在这一节课中,王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进入了数学探究活动之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王老师敢于让学生经历错误,善于指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避免了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教学法的颠倒”,体现了“数学教学即数学研究”的教学思想,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但是,笔者在此又愿提出如下意见与大家商讨,即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活动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广泛性是否可以进一步改善?

具体地说,由抛物线通径的性质到抛物线一般的焦点弦的性质无疑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但是这一转折在课例中却是教师本人给出的,从而是否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就值得怀疑.即如果没有教师的推广,学生能否自主地生发并由此而深刻地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想?

其次,在学生6回答完毕之后,教师提出的“那么学生3的猜想中有合理的地方吗?”也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即如果没有教师这种突兀的指引,学生能否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呢?

事实上,以上两个地方正是探究活动暨思维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我们就不得不为师生感到担心:是否错过了思维教育或磨砺的重要机会?

笔者以为,对于前一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处理,即在提出“圆锥曲线的焦点弦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抛物线焦点弦的有关性质”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并不讲授通径的概念,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一阵,包括鼓励和指导学生几个人一组地“共同”探究.

可以说,以上的改进方案就给予了学生更具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了“通径”这一具体条件,问题更为开放;没有“通径”这一特殊情形的提示,对一般情形的研究也更为真实.从而,“问题”给予学生的探究空间就更为广阔,引发的探究性活动就更具自主性.同时,由于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特别是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学生更易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更能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启发中得到激活,并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和深入地展开,从而为接下来全班性的师生共同研讨打下必要的基础.

事实上,学生通过自觉或盲目的探究更易发现并从整体上感知“抛物线的焦点弦的长在它垂直于横轴时最短,而当它的倾斜角由90°逐渐减小到0°时,抛物线的焦点弦就逐渐变成抛物线的对称轴,它的长度将由2p趋于无穷大”.而且,由于此种情况下此结论往往首先是从图形(的变化)上看出来的,因而就不会像课例中那样受已有结论“|AB|=2p”的干扰了.特殊地,由此数形结合思想及解析几何所蕴含的“运动观”就能更广泛地得到体验和认识.

特别地,由此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体会和认识“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论,增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意识和科研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后的满足.即,通过以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通径”的概念是数学上必要和合理的“创造”,而“特殊”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殊到一般”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学习不等于被动接受,他们是可以有所创造的!

对于后一问题,笔者以为,此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包括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去尝试证明(开放),而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思维突然指引到学生3的解答上去(收敛).不要怕学生找不到合理或高效的思路,学生在由盲目到自觉、由失败到成功的曲折历程(体验)中更能理解和认识“错误之中有合理的地方”、“要善于从失败之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获得有益的启示”,这比单纯地由教师给出这一道理更为有效——这也是一种启发式或灌输式.

事实上,以上的讨论已提醒我们,思维方法的教育一如知识的教授,也是不可灌输而只能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只有方向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子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信息是他(们)自己收集处理的,方法是他(们)自己思考(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获得的,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独立思考的精神、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在试图进行思维方法教育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放手,特别是在某些重要环节,我们又必须尽可能地放手,否则易使设计之中的思维方法教育成为实际上的“知识(经验)灌输”.

一般地说,在此课例中,问题基本上是教师提出来的,而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从一个问题引领到另一问题,基本上只是在尝试解决教师所提问题而没有“提出问题”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探究的关键环节上,学生尚未多加思考时教师便已主动地“牵引”(提问)学生前行,实是遗憾.

事实上,以上就涉及了一种更为普遍和值得探讨的教学现象,即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问题一提出来教师即让学生口答,问题最终在教师和几位学生的“问——答”之中解决了.当然,有时也有一些学生能跟上来,能听懂他们之间的对话并参与其中(齐答).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尽相同,他们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的方式、方法、进程也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在速度上往往相差很大.从而在这样的教学当中,我们就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当部分(往往是少部分)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走在前面的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之际,另一部分(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便丧失了经历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的机会,因为发言者已使他们的认识“一步到位”了.试想,这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问题解决对他们来说到底具有多大的意义呢?即便许多学生能“听懂”发言者的解答或他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更何况在许多课堂中.许多学生因此便只能当“看客”了.“事非经过不知难”.不经历问题解决活动的实际探索过程,特别是不经历其中“发生错误、产生障碍、克服困难、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谁能真正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

第6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可理解输入假设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指导与启示

一、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世界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公司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中,英语写作是英语技能的重要方面,在科技、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人们经常会采用各种文体(论文、报告、信件等),同外界进行交流。同时,2004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书面表达的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30分钟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各种英语考试也大多将写作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甚至英语四、六级还对写作设定了最低分值。

从历次学生的考试分析来看,作文中错误频繁,平均得分较低。语意表达不连贯、文章缺乏重点、逻辑思维混乱、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等问题具有普遍性。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用词、造句甚至是谋篇衔接等问题。

二、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

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包括五个假设:习得和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设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克拉申认为,人们通过理解信息习得语言,换言之,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所谓的“可理解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的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理解范围但又要向前迈一步。如果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为“i”,那么输入应为一个小的跳跃,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用“i+1”表示。输入材料如果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不利于语言的习得。同时指出,接受性的语言行为,例如听和读,在语言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提供足够量和形式的输入,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的习得将会变为主动。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写作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提供大量并且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三、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指导与启示

1.加大阅读量,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阅读与写作两种技能有着共同的认知过程,其联系密不可分。写作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才成为可能。没有阅读为基础,没有人能天生具备写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写作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学习。“写作可以强化语法结构,深化学习者对词汇、习语及惯用法的学习”,“写作是强化语言学习的独一无二的方法”(Ann Raimes,1983)。但由于课时有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并没有专门的写作课。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输入材料就是精读课本,远远不能满足其对英语词汇及国外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英语书籍,如《英语周报》《21世纪英文报》,或网上资料等内容时代性强、语言地道又精彩的文章,指导他们分析、记住一些精彩的语句,有机会可以尝试用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经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在熟悉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有效地滚雪球式记忆生词,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词汇搭配、遣词造句上更加成熟、地道。因此,阅读水平越高,获得写作所需的输入就越多,写作水平也就越高。

2.降低情感过滤。

Krashen认为情感过滤是外语习得的限制因素,情感过滤太强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障碍,语言输入就会受到阻碍,结果无法习得语言(蒋祖康,1999)。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情感过滤会逐渐加强。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感障碍低的语言习得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大大促进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减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评分标准,打一些“鼓励分”,写几句表扬的话。这样,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觉得写作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喜欢上写作,并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去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

3.注重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始终摆脱不了母语的影响,常常会把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带到英语写作中,造成表达失误,并且易犯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的错误(戴炜栋、束定芳,1998)。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对比英汉写作中谋篇布局的异同,将英汉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融合进来。比如英语写作倾向用演绎型,习惯开门见山提出要说明的观点,然后对具体的细节进行阐述;而汉语则习惯用归纳型,先是为主题渲染气氛或罗列事实,最后才总结出主题,有些甚至没有主题。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不习惯开头点题,抓不住中心思想。根据可理解输入假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体裁的原版英语文章,找出其特定的语篇框架,让学生对文章结构及写作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了解英语本族人的写作方式,从而学会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语篇模式来安排自己的文章结构。

四、结语

总之,英语写作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加强学生写作各个方面的输入,提高输入阅读的强度和效度,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用英语语篇模式思维的能力,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aimes,Ann.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21-123.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7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好的老师能够使一节课堂变成一种艺术,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这便是教学的艺术所在。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难度较大的理学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本身学习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结合一定的教学技巧以及艺术表现来挖掘创新性课堂,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切行动开始的最初动力,教育者能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课本中的知识毕竟还比较抽象,因此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物理情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光的折射现象时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些实验情景,可以让学生讲一支筷子插入水中然后透过玻璃杯观察水中的筷子的现象,这样他们便可以轻松的理解折射现象的具体概念。类似这样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有利于快速帮助他们理解,一旦理解了一样东西,便会很快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另外教师一定要动脑筋去精心设计这种物理情景,这样才能使物理课堂真正变得活跃生动起来。

给学生设置疑问,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如果凡事都是一清二白,则会使学生没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文学中应用设疑艺术往往能使读者感觉意犹未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而中国古代绘画中亦是如此,通常不会讲图画布满全部白纸,而是十分注重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表现。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小道分子运动大到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神秘感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引用一些经典的故事为学生设置疑问,例如伽利略当时在比萨斜塔做的自由落体实验,他站在斜塔顶端抛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哪个球会先落地呢?”,这样便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在课堂中展现物理之美

美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无疑是一条真理。但是生活中往往缺少的是那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本身虽然不是没学,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向学生慢慢展现出物理中的美。在课堂中将一种文学或者美学所具有的美融入到物理课堂中,不失为是一种课堂创新的表现。

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而不是感觉这种抽象的东西。物理的美就在于其简洁却蕴含无限知识。就比如一个物理公式,虽然就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母,却是很多科学家在背后默默付出了无限的努力所推导总结出来的,却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不禁让我们为这一个短短的公式感到震撼。简洁美还表现在物理语言的表达上,在表达一些物理规律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都要力求简洁,每一个字都要相当精确,让人读起来很快便能理解其中心思想。

物理的美还在于包含其中的和谐与统一,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似乎每一秒钟都在不停的变化着,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预测。然而物理却将这变化着的大千世界统一了起来并从中找到了规律,让人们不再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或者因为一些不能理解现象陷入恐慌。就比如万有引力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旋转,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等问题。有了这些科学依据,很多现象便有了规律可循,在不断寻求统一中世界正在飞速发展。这正是物理带给我们的美。当然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从内心去感悟到了属于物理独特的美,这样在课堂中表达给学生的东西才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措施

想要学习好物理这门课光靠上课过程中认真听讲是没有用的,课后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习题,例如可以选择一题多问的典型习题。此外,就是要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做出及时的反馈,最好要抽出时间啊来上专门的作业习题点评课,并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鲜花与掌声,尤其是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教育者要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中对于那些作业情况表现良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的给与学生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一句“非常好”等激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来自同学的掌声。要知道,有时仅仅是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四、结语

对于高中物理课堂的创新性研究还需要经过老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子彪.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谈[J]. 黑河教育. 2005(03)

[2] 潘辉.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探究[J]. 才智. 2010(02)

第8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世界古代史;教学;ISE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74-02

ISEC项目,即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简称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家教育交流中心针对国内本科院校提供的教育国际化支持方案的启动项目。ISEC项目以开放、互动、明辨性思维教学为其主要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2014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ISEC项目教师培训,并讲授我校ISEC项目学科拓展课程“西方文明史”。通过培训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对ISEC项目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普通本科的教学,而这正符合我国实施ISEC项目的目的,即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本土化,使之适合中国的课程体系。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了从人类起源到公元1500年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内容广泛。开设世界古代史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世界古代史”是一门“既古又洋”的课程,其研究内容是早期人类的历史,距今比较久远,反映这一大时段的遗物、遗迹和文献资料比较缺乏。尤其是原始社会,更缺乏直接的历史资料,需要结合考古学、社会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资料,存在很多难以确定的问题,史实模糊。世界古代史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正处于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阶段,而且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接触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同时课程中还涉及大量生涩的音译名词,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世界古代史课程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如何解决这些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让学生较好地接受世界古代史这门课程,完成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将ISEC教学理念运用于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中,以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全面启动)中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世界古代史教学体系以吴于先生的全人类一体化历史进程理论为依据,国内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吴于、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和下卷,或者是按照吴于先生的理论编写的教材。吴于先生认为世界历史的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这一理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世界历史记载的是人类由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发展成一个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但古代世界,特别是人类交通技术未得到较大改善以前,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并不频繁,通常只以战争、贸易等方式发生联系,所以古代世界各地区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较为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是,将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历史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和古代西亚历史时,首先分别介绍二者各自独立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明发生、发展的不同特点。这两个地区的文明发生时间相近、地理位置相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并且联系较多。在讲授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历史时,可以首先分别讲授二者各自独立发展的历史,因为二者都是西方文明的源流,且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之后可以讲授古罗马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诸如政治、文化等方面。通过以上的讲授,学生既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各文明独立发展的历史,又能把握彼此之间的联系。

二、更新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只要在规定的课时讲完规定的内容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会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ISEC项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替学生思考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积极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引导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提供引导,如课后面对面的辅导、通过E-mail辅导等。只有通过丰富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9篇: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应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变革。为此,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物理不仅是一个记住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求知、发现验证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物理知识实实在在的用处。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物理学习多是启蒙性的简单了解,可以说到了初中,学生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物理学习。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爱学物理、会用物理知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眼见为实

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在学习一些物理知识时缺乏直观的感受,以至于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于曲解其意。对于相关知识点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使教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2.学生解决问题时容易化实为虚

一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虽然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由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使得在做题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将课上学习的知识点运用起来,不会做题,无法应用于生活中,没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物理教学实验性无法满足

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物理实验室建设较差,设备落后陈旧,教师缺乏实验教学能力。有的学校物理实验室建设较为完善,却只是把它当做摆设,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这些情况的存在对物理教学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使得物理教学质量不佳。

二、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思考

教师应充分把握物理的学科特点,展开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1.引进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能发挥主导作用,又能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应用于实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目前最为前沿且在教学实践中被证实十分有效的“微课”和“翻转课堂”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即教师在上课前录制好一段教学小视频,一一列出本次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难点、重点,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进“微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是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即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下自学,自主规划学习,课堂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动探究能力。以“微课”教学为例,在讲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现象》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声音的基本概念。教师在课前录制好一段教学小视频,视频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将本次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难点、重点体现在图文并茂的视频中,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2.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复习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下《力》这一课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开始下一课前,以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建设物理实验室,重视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加强对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包括实验设备的完善和教师实验操作能力的培训,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培养实验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上《电流与电路》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流与电路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实验室中展开教学,指导自己动手连接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

新的要求下,采取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局限,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物理教学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