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体育课由于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因此在教学的内容讲授、教学班级的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以室内授课为主的工科、理科、文科等学科存在很大的区别与差异。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院校在体育教学模式方面没有新意,没有考虑“90后”学生的特点和21世纪新的时代性,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而言,与高中的体育课程并无大的区别,所以导致大一新生对体育的兴趣不高,造成大学生“喜欢体育而对体育课程兴趣不高”的现象。
2.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类型较多。如果以被评价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估、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等;若以评价者的角度去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评价、学院评价及督导组评价;以评价的阶段可以分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还是结果评价。因为过程评价涉及因素多,权重系数、考核方法等不容易建立,比较复杂。而结果考核只是通过最终的考试来衡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对教师而言工作量较小,所以结果评价受到了教师的欢迎。但结果评价对学生而言只是考核了学生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意识反映、身体韧性、耐力、体力等方面的提高则无法体现,使得考核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对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新需求。以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说明在当前背景下,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将动机激发策略理论引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二、基于动机激发策略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从教师视角实施的动机激发策略
1.1对体育课程中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及时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正确策略。首先,体育课程授课班级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专业特性与体育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要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使之学习动机能够保持。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苗头后,要及时找学生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当然,这需要体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的交流与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从需求分层理论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适度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有尊重、自我实现的感觉,对强化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
1.2体育教师在教学细节上要下足功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如果个体对能够成功性比较大的行为充满自信心。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其期望值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细节,如学生在进行体育练习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表扬,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肢体上。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浓浓关爱之情,并将之转化为自我期望,从而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2.从学生视角要内化于心
【关键词】五年制 体育教学目标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进入规范快速发展期。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科学合理地定位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才能指导实践,真正达到培养合格人材的目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具体、实用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存在诸多问题。
1.现状研究
对江苏省4 所旅游商贸类五年制高职校30位体育教师进行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调查问卷,有高达80%的教师未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0%的教师未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纳入教学计划中,45%的教师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了,而只有 15%的教师把2种教学目标在教学进度中体现。
有8位教师选择了以传授技能为主,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体育课的本质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中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体育课过分注重了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体育课本质的正确认识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现在体育界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目标在体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抬得过高,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上好一节体育课时产生了一个“重心理,轻技能”错误的导向。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无论是运动参与目标,还是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身体练习。离开了身体练习,离开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练,体育课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体育课就不再是体育课。
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缺乏深思熟虑、调查研究,普遍存在拼凑、模仿和闭门造车等问题:一是学校根据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和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机械结合,拼凑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人为割裂严重,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从整个五年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职业大专特点;二是各学校简单照搬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把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程移植到五年制高职,没有考虑职业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没有按照“必需、够用”原则对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该目标充满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而缺少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应有的特点;三是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来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行业专家的参与,使该目标缺乏实用性、针对性。高中阶段与五年制高职相比,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区别。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只关注普遍性,不研究特殊性,绝不是完整的目标导向。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把五个领域目标作为指导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不去揭示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及揭示这些特殊规律所反映的特殊目标导向,五年制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2.存在问题
2.1 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空、大、全,更多的考虑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内容的齐全,而忽视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实践中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在于有些目标在选择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主体针对性。
2.2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没有梳理清楚
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困惑在于,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混淆,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不清。有的体育教师认为“教材引领目标”,有的体育教师认为“目标引领内容”,同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不明确两者关系,他们有时坚持“教材引领目标”,而有时又相反。这些体育教师混淆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混淆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运动项目的各个具体技术战术的概念,把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机械延伸为“目标在各个层面都引领内容”,把“课程坚持目标引领学习内容”、“教材的学习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观点,进一步单纯演绎为“课的主轴线是目标而不是教材”。那些在这两种之间徘徊的体育教师,其本质也是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混淆。
2.3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体育教师过于注重“三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的掌握,所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实践能力差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必须要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学生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没有与时俱进,过分凸现科学性,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2.4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特色和优势不明确
《课程标准》指明五年制教育的体育方向,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五年制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标准》为学生指明了合格人才在体育方面个体发展的具体要求。从目标内容体系的设置来说,五年制职校必须对五个领域目标同时引起重视,忽视任何一个目标都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年制高职大多是由中职升格而来,体育教学目标与中职并无多大区别,或者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将五年制高职按“三年中职+二年高职”看待,忽视了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连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的教育不会是科学的成功的教育。
当前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几乎涵盖了德、智、体和美的各个方面,体现不出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的递进性的特点和发展性的优势。教学目标职业特色不鲜明,无法满足当前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2.5 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标准总是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标准,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被抛弃。教学目标被架空,部分体育教师习惯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最终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2.6 五年制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反映职校本质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要服务于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
由上可知,五年制高职校的目标导向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在构建一所具有专业特色的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突出五年制高职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把握五年制高职的自身特色,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目标。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根据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具体专业情况,既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备时代特性。
3.五年制旅游商贸类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实例
揭示实物特殊性的及发展规律的操作思路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学班为单位,以职业编制的班级,有利于开展职业训练。旅游商贸类学校是一个有着明显专业特征的学校,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论,由知识技术的传授变为学生的发展。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了五个方面,即①运动参与;②运动技能;③身体发展;④心理发展;⑤社会适应。但是作为一所具体的五年制高职校在定位体育教学目标时,还应当尊重本校的特点,整合五大领域目标,并提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的目标,根据体育的本质属性来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体育习惯,掌握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参与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的态度。
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财会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作为个案分析,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为: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习惯。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会养身保健,增进健康,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生活方式。懂得预防体育伤害,学会处置简单的紧急运动创伤方法。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知道青春期性心理知识。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通过体育缓解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培中坚持不懈、耐压抗挫、乐观向上,在体育竞赛中树立竞争意识。
社会适应能力: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竞争、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增进协调沟通组织能力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4. 研究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活力所在和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出发点是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主线是立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关注普遍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生成性目标导向和表现性目标导向并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确立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4.2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
按照这样的操作思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时代特性,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计划。
4.3 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也应该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体育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职业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以适应职业需求和形成稳定爱好和专长。
5.研究建议
5.1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时刻关注体育教学新观念的进展状况,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来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5.2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注意将课改理念和目标新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明确各个领域目标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4 体育教师应适当听取学生对目标接受程度、教学方法,运动负荷等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目标完成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5.5 针对目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案例以供体育教师进行参考和启发教学思路。同时开展各种培训和交流研讨会,由专家给予一线体育教师具体、详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向玉峰.高职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科技与生活.2010[11]
【关键词】课程标准;个体差异;性别;体型;认知
体育教育究竟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是面向全体学生。可是,在以往我们把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上。正因为这样,使许多人把体育教学的重心搞偏移了。因此,体育教学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在活动,但实质上,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比较浓厚,一些体育老师期望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上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来。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既不可能实现,同时也削弱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体育标准》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课程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这样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经常体验体育学习的失败,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得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同等的体育教育,可从如下四方面理解。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设计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体育课程将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学生各自条件的不同,如自身条件、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存在差异,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就不一样。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会造成有的学生获益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另一些学生则可能会挫折或失败,进而影响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程将更加倡导对体育学习“弱者”的关注。体育学习“弱者”在身体条件、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他人,故容易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导致远离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学体育教学采用男女合班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出来的性别、体型、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区别、分层次地组织好教学,并要不断探索、改进尝试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性别差异与体育教学 性别差异和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男、女的不同特点,是男、女生合班体育教学中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力量上占优势,在跑、跳、投和球类运动中大多优于女生。而女生在柔韧、协调、灵巧方面有优势,在健美操技巧类项目中较男生要掌握的快。男生大多主动、大胆、反应快,但自控能力较差;女生大多细致、娴静,自控力强,但胆小、怕累等。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在 教学中就必须采取不同的组织方法。
1.1 男女生分开练习,确定各自的练习目标。同一项目,男生的标准要高些,女生要适当放低要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适应了男、女生的生理差异。适用于新授加复习内容的教学或全复习内容的教学。例如:新授内容是学习跨越式跳高,复习内容是练习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师安排好复习后,将教学重点放在新内容的讲解教授上。把男、女生分开,男生由体育委员带领先复习篮球内容。女生学习跨越式跳高,采用中间轮换的方法。由于在跳高的高度上对男、女生有不同的要求,这种组织教法不必反复,升降横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2 展开竞赛、互相赶超。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女生勇敢果断的作风,使女生在认识自身差异的基础上,确立自信心,不畏强手,这样对男生也有促进作用,以此方法促使学生练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篮球、排球的教学中。
1.3 共同练习、互相帮助。在健美操教学的复习阶段,可采用共同练习的方法,利用女生学习掌握健美操动作较快的优点,来帮助男生练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2.体型差异与体育教学 中学生的体型发育的速度不同,分别属于矮小型、肥胖型、瘦高型。不同的体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特点:如身体较矮小的学生,其灵活性较好,善于技巧项目的练习,但力量较差,影响投掷类项目的运动成绩。身体肥胖的学生适合力量项目的训练,如投掷类运动。但在速度、灵敏类项目上的运动能力较差。瘦高型身材的学生在跳高、跨栏项目表现较好。但在体现在力量、灵敏、速度的项目上受到影响。对于这些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2.1 对身材矮小的学生,要加强肢体力量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蛙跳等。另外,可用提高步频的训练来弥补步幅小的不足。再有,可用跳绳等来练习来促进身体的长高。实践证明跳跃练习是一种有效的促进身体长高的运动项目。
2.2 对体型胖的学生,可利用中等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来消耗其多余的脂肪,并加强其动作协调性的练习,耐心指导,消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上好体育课。
2.3 对瘦高型的学生,应注意加强力量、灵敏、速度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加大动作幅度。以便他们能舒展大方地完成动作。
3.认知差异与体育教学 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也表现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依据记忆快慢以及保持时间的长短这两个方面,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差异大至可分为四种。
3.1 接受快、掌握快型。这类学生表现为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善于动脑,能抓住技术动作主要环节,理解快,保持时间长,他们常常是体育运动的骨干。对这类学生要适当加大运动量,避免“吃不饱”现象,并鼓励其向体育运动的高层次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如:为大家表演示范,培养成为体育骨干等。
3.2 接受快、遗忘快型。其表现是反应快,理解能力较强,但不求甚解,学的快,忘得快。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经常提问以加深其对体育动作的印象,督促他们集中精力,减少遗忘。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重述老师讲过的动作要领,给同学们做示范等,让其感到被老师所重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动作要领,促使其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3.3 接受慢遗忘慢型。这类学生虽然思维敏捷性差些,但他们注意力稳定、细心、踏实、耐受力强,虽然接受慢,但是一旦理解就不易遗忘,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做到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示范时,应注意具体形象,重点突出。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高校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体育课的运动项目来体现的。学生能够选择的项目越多,就代表就高校的教学理念越先进。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分布如下:许多学校的运动项目已由传统的六大项目(三大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向艺术体操、网球、田径、羽毛球、太极、游泳项目扩展。少数学校还开设了特色项目:滑冰、棒垒球、体操、气功、手球、台球、棋类等。通过对于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发展,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仅更加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也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
2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缺点
(1)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中小学区别不明显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的许多年,但我国并没有科学系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指导,对比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大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二者的目的和任务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无非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2)教学内容枯燥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只需要跟从老师的指导,一句老师的安排来进行训练活动,这种教学管理组织上“机械”、“呆板”,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无法满足他们生理、心理素质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中小学的体育基础教育,其心智已经较为成熟,因而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更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更多的体育支持带给了,他们更高的鉴赏水平,也能够更系统的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因而单纯的依靠教师进行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的内容需要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一定的改进,给学生以更多的自。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3)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存在误解大学生通常都经过了漫长的求学路程,而在他们的初中与高中教学中,体育课上多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高考都不用考体育,因此很多学生都对于体育课上存在一种不重视的情节,这样是极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推进的。
3针对大学教育的改进措施
(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大学体育教学不应该拘束于形式,体育课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因此在遵循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情引趣,努力把每一节课的体育教学搭配合理、有趣,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游戏、组织竞赛等,克服单一运动技术教学倾向,努力向运动技能迁移运用方面转变,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唯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有动力去运动,并且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2)优化课堂氛围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他们更向往的是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由此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氛围,才有利于教学的进行。(3)改变学生的观念学生观念的错误是导致大学体育课程难以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课程的有效性,需要让学生树立以体育课程是为了自身健康的观念,唯有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以充足的精力面对以后生活上的挑战。
4小结
关键词:拓展训练;学校体育;区别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虽然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在培训形式和授课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含义,且具有各自的特点。拓展训练是一种培训手段或教育模式,其新颖的培训理念和灵活的项目设计,可以为很多种学科教学服务,其中就包括体育教学。但拓展训练不是体育活动,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虽然拓展训练的一些先进培训理念和培训项目可以引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但拓展训练不能取代学校体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现状
在我国,由于社会商业拓展培训的巨大成功,加之拓展训练独特的魅力,伴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日益成为学者以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和提高后,与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近年来,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帮助。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但拓展训练引入课程之后,由于参加学员主要是高校商学院的成人学员,课程的随机性、组织的松散型和考核的随意性,使拓展活动很难成为学校学分体系中的正规课程。
研究结果表明:对教材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研究,大家更多的还是在探讨拓展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可行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依赖拓展培训界的资源条件,照搬培训公司的素质拓展项目,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身心特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改造和创编,没有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规律进行充分融合。
现有的拓展文献对高校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阐述。与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相比,高校拓展训练在培训对象、学生需求、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多模仿、借鉴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有碍于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拓展训练的发展尚需对应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策略。
这主要是由于对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及理念认识不够,致使很多学校在关于体育和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混淆。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和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认为组织形式和内容更新颖的拓展训练可以取代学校体育课程,进而导致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还有一种观点没有认清拓展训练的本质内容,认为拓展训练就是体育活动,这样导致拓展训练受制于体育课程的一些固定模式,使其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
二、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的本质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本质。所谓拓展训练是指利用自然地域和相应设施,让参与者通过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
在学校,拓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理念,通常在设定的陌生情景或特定的环境下,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模式。
2、学校体育的本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运动。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分析拓展训练与学习体育两者的定义不难看出,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则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课程。而拓展训练归根结底是一种培训手段,或者说是体验式培训中的一种培训模式。两者从本质上就存在区别。
三、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培训目的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培训目的。拓展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为目的,使参与者在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后得到锻炼,从而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我国拓展从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开始,尤其是对于团队精神的培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很快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拓展培训重视人的态度、意志力、心理状态的培养,他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使人们不必经历真实的艰险、紧张、自我怀疑、他人的嘲笑以及失败的挫折,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拓展培训并不是知识直接灌输到学员脑中,而是经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项目,使学员能够激发潜能,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达尔文进化论曾经说过:“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壮的,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拓展培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挑战性的个人项目和具有艰巨性困难性的团队项目,让学员全身心地投入,仿佛真的置身其中,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激发学员内在的潜能,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同时让队员感受到个人与团队唇齿相依的关系,真真感觉到一个团队的力量,以达到增强全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2、学校体育的培训目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学校体育目标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的特有效能是指体育最本质和核心的功能,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正因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事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事业效能的本质特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确定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依据。
四、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理念。项目是拓展训练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然而,不同的项目其教学目的又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项目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随着拓展训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挑战自我,熔炼团队”成为了其主要的培训目标。所以,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方面,项目的安排和总结分享环节,就紧紧围绕培训目标,注重培养学员的两项指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诚的团队精神。
体验是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真谛。学校拓展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它紧紧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虚拟各种场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容易接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方式。人们易于记住亲身经历过的事,因为对事物有感性认识后才容易记牢。由此可见,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感觉,而不是思考。对知识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知道该如何去用,也就是拥有技能是第二个层次,真正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高的层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可为每一名学生营造多种逼真的全方位感受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高水平的引导,当学生对经历的情景充满疑惑和好奇,对获取知识充满渴望,此时最有利于将影响直接施加到人心灵的最深处,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校体育的课程设计理念。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五、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和定位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培训师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培训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一个好的培训师决定着整个课程的质量。在拓展培训过程中,培训师有“教练”、“教官”、“助教”等身份和称谓。“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它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用技巧反映被教练的人的心态,使对方洞悉自己,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对方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拓展活动中拓展教师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拓展训练》一书中指出,拓展训练的指导老师在淡化了“教”的职能之后多了更多重的身份特征,让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拓展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场景的布置者、规划的执行者、气氛的营造者、安全的监督者、流程的疏导者、矛盾的化解者、知识的提升者。
拓展训练注重以学员为中心,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培训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地挖掘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需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承担较多的教学使命,不仅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在培养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高的价值。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虽然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实施过程和项目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培训目标不同,所以不能将两者混为一体。只有准确把握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是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发挥其最大育人功能的前提。只有明确他们之间的本质与区别,才能使两者得以更好的优势互补,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生活
一、绪论
大学阶段,个性发展不只表现在专长方面,还出现了更值得关注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些值得关注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业,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把所学的内容和他们的专业相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从事职业的需要。正是这一价值取向,成为了大专体育课程中学生发展目标的关注点。其二,学生入大专后,意味着进入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学生转化为职工的最后一个交接站,他们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如何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形成对体育的稳定兴趣和爱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终身从事体育运动,这就成为体育课程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一个关注点。
二、体育教学的过程
一节体育课的展开,只要是整个单元展开过程中的一个段落,就可以叫做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便形成教学过程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通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备课、上课而实现的,因此,理解和把握完成局部性任务的备课、上课的周期性活动过程,就可以基本上认识体育教学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计划任务全过程的一般特征。体育教学过程的分析就是按这一思路进行的。体育教学艺术的过程也是从教师“备课——上课”的不断循环中,培养学生“教而学——少教多学——不教而学”的逐步转化过程。
⑴备课
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上课前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备好课就有如下几点要求:
①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情况如何是我们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出发点,所以备课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并做到了如指掌
②场地器材要统筹安排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保证,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校已有的场地器材和全校同时进行体育课班级的基础上,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
③教学内容要全面掌握
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大纲教材,精选和设计教学内容。首先强调内容的健康性、教育性、实用性、统一性、灵活性、民族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其次要在坚持循序渐进和全面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教的难易过程和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考虑季节性的特点。
④组织教法要严密合理
根据学生的人数及课的内容和类型如何分组,课中轮换还是不轮换,若轮换何时轮换,一新一旧的综合课中如何分组轮换,怎样处理新内容讲解示范等。这些问题都是备课时应注意到的。在精心筹划教学组织程序之后,还要根据课的内容、任务和类型选择教法。一般来说新授课和动作形成的泛化阶段侧重于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复习课和动作形成的分化阶段则侧重于完整练习、纠错、游戏竞赛等。
⑵上课
伴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更趋深化。概言之,这次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减少以往教学中过于浓重的指令色彩,解放教学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释放。因此,变“苦”学为“乐”学也必将是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旋律。在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并掌握体育上课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体育的境界。教师必须满足其三大需求:
①交往需要
体育教学正是建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基础之上的,交往是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由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较之其它学科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发展的特殊因素,学生没有像在其他教学活动中那样被固定在一张课桌之后,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尽情地运动、游戏和比赛。
②尊重的需要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在复杂的师生、生生交往活动中学生的自尊与尊他都体现着学生本质的力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
③娱乐需要
体育就是一种活动游戏,没有娱乐性的体育就不成其为体育。特别是对大众体育来说更是如此,体育的魅力在于它富有娱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陶冶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追求快乐的需要。
三、体育内容与生活
大专体育主题类课程以学生的发展领域或以课程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依据而设计的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了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康复、文化欣赏等主题领域。课程的开设方法极为灵活,课程特征分外鲜明,并且在达成课程目标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除了延续高中阶段的课程要求,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外,还应当通过体育课实现进一步个性化的拓展要求。这包括体育学习与现代生活、时尚文化相结合。体育学习与专业、职业相结合。拓展大学体育学习的领域,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为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将是体育主题类课程开设的重要目标。主题类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办学自,构建了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大学体育特色课程,成为了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切入点。
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欣赏等多种的需要。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以传统的竞技性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对于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健身,休闲运动形式,比如:网球、交谊舞、飞镖、健美等。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利用自然资源的项目,比如野外生存训练、攀岩等。虽然有些已经被挖掘开发,但是用之于体育课程教学中较少。
参考文献:
[1]倪湘宏. 体育教学艺术与体育课学习效果的研究[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张艳华等.我国近代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8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方志英,女,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职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职业教育是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对职业岗位进行教育,所以职业院校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够用、必须”的观点,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需要快速的走向社会一线岗位进行工作,学生的就业率十分高,所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显出其职业特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体育意识,教学理念十分陈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一般主要通过技术学校和中专生升级之后合并而来,虽然通过升级,提高了办学的层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上都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般是缺乏体育意识,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设置其它专业课程上,没有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课程安排和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的落后现象。因为缺少新的教学理念注入,涉及到体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又很少,所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学大纲为主的理念之中。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体育教学编写滞后的现象,针对性不强。在职业院校体育教材中,可以发现与其他学校的体育教材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内容依然是围绕着健美操、篮球、足球和跑步等内容,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利于服务学生将来所要进行的社会工作。因为健美操、篮球、足球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大的场地,在学生进入工作领域后,很难实现。其次,这些体育教学的内容没有起到预防职业病的针对性需求。学生无法通过体育教学获得训练,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职业学校的领导缺乏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使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往往按照专业的就业率来对专业进行设置,以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生源大幅度的提高。对体育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不重视。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设置了很多的专业种类,需要针对职业学校的地域、学生的需求、办学思想、专业特征、培养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设置体育课程。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项目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构建主义的主张,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的构建知识。应该针对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产生自助学习意识的体育学习环境。在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职业活动。将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的目标,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使用自身的所有感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单一的学习某一学科知识转移到学习多专业的知识。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活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程可以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相适应。不断完善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向学生宣传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特征和防治手段,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锻炼身体,产生健康的保健意识,最终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在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设置有健身价值、文化内涵高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将学到的体育技能带到生活和社会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在职业学校中建设新的评价体系。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通过技术的考试获得。应该转变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从知识素养、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出勤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考核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种类不断增多,具有分工详细、特色分明的特征。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着眼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的需求。学校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使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可以在毕业之后很快的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保健教育,防止学生出现职业病。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强,职业病很容易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要使学生了解今后从事的职业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及时的进行自我防护、自我锻炼。因此,要向学生传授与职业相关的健康知识理论,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四、结论
总之,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47.
关键词:体育中考;初级中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中考内容
苏州中考体育的分值是40分,其中平时成绩10分,测试成绩30分:1分钟跳绳、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或双杠臂屈伸(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篮球“∞”字绕障碍往返运球(男)、排球发球(女)(由考生任选)。每位考生必须在这两类项目中选三项进行考试,市区学生参加游泳考试并确认成绩的,只需参加两个即可。
二、体育教学的内容
单从教师问卷中了解到(表1)苏州高新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几乎覆盖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游泳内容因场馆不能满足而无法开展。高新区还是有一所学校通过和社会校外游泳场馆协调为学生开展了游泳内容的教学。学生在初中三年的体育课学习中接受到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有十多种项目,发现和培养一两个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对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和锻炼后,掌握该项运动技能也是容易实现的。但实际上,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真实的初中三年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执行情况却让人失望。
■ 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学年的体育课学习内容(见表2),结果显示田径类和中考体育项目是每所学校的必选内容,并且在初中三年的体育课中都学习。身体素质练习成为学校体育课的第三大上课内容。身体素质练习的被选择频数是74.5%。篮球内容选用率仅有37.3%。其他教学内容的选用率较低。总体而言,学生与教师在反映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表2 初中三学年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内容统计表(N=330)
■
续表
■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体育科目成为中考的一个内容。这一改变,影响并促进了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及形式的发展,体育得到了学校及学生的更多关注。同时,这一改变也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新课标;教学理念
一、初中体育教学分析和研究
新课程下,初中体育教学理念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这就给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树立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教学主旨,以增强学生体魄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建立,让学生树立起终身热爱体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肥胖、体弱、意志品质差等现象在初中学生中相当普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地位,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是新课程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其体质的一项有效举措。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学校、学生、教师都不能简单地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追求目标,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丰富生活并培养体育爱好,同时,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建立优良的意志品质,对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根本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虽然大家都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比起学习成绩来,体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影响学习的一个负担学科。初中体育成了学生的兴趣班,有兴趣的上,没兴趣的不上。新课改将体育科目引入中考,初中体育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无论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一方面,这也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对教学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还要认真领会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这一变化也给体育教师施展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更容易将教学设计落实。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初中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一方面对学生开展体质素质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技巧的训练,此外还有意志品质的建立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趣味性,使其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意志和身体素质的较量。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能使体育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对建立学生学好体育课的信心是非常有助益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及体育理论教学,改变体育课在学生心中的认知误区,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不是以分数为最终目标,学会享受、欣赏体育,培养健康的体质和心理才是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追求体育成绩,应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教育学生在体育方面发展和提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体育才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新教学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应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应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很大部分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机会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初中体育教学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此外,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因学生个体遗传、家庭、环境、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注意根据单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个体开展教学,并区别性设计教学方案、目标及评价,使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都能充分体现。为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将传统的体育计速、计数、计时、计量的教学方法改为更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中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如跑步教学,教师可以大胆放弃以往计时、计程的枯燥形式,而采用接力赛、追逐赛、分组赛等趣味性的形式,以吸引学生,激发其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总之,在新的教学改革推进中,初中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目标,真正消化领会新教学理念的本质宗旨,仔细分析教材,研究调查学生情况,将适应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大胆引入教学实践。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体育的主体的原则,树立素质教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宏.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