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6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能够使教育信息从多种渠道去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运用多媒体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像,是许多老师正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3.运用多媒体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增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就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学生同时听和看某一信息,信息量是传统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以上。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1.利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教材重难点。如,在上《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机、小鸟在蓝天飞翔的画面,并配上适宜的音乐,这不仅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埋下伏笔;然后,展示各种仿生学的例子;最后,展示仿生学在新领域运用的一些最新成果。从而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初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孕育。
2.找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最适宜的地方。找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草原》一文时,好多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对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较难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播放草原的风光,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就明白了“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远望去,草原与天空相接,那翠绿色的草原和天空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就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内容。
3.把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如,在上《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与学生一起登录“中国环境网”,力图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下,引导学生将网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组、综合,以期学生在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新知。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设计工作。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具有最佳表现效果的课件,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有效;开拓;优化;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27-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如《皇帝的新装》,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只穿一条内裤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接着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仍然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学生难于理解父亲的四次背影,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四次背影出现的情形,当学生看到这四段简短的动画,就基本能概括出这四次背影,学生无不为之而感到兴奋。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多媒体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地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融的特点形象生动展现出来,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的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形成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49-02
一、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现状
笔者在下乡听课调研中发现,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在运用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大有代替传统教学“一只粉笔和一张嘴”的趋势。通过调查座谈交流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以下原因: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如语言缺乏激情、感染力和知识面窄等;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容易感兴趣,喜欢上课;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节省备课时间,只要教材不变,以备循环使用,省事、省力、省时、省心。通过大量的听课、评课、座谈交流还发现,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大有代替传统教学的倾向。只要是展示课、公开课、优质课,如果没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一节课就好像上得不成功。
不容置疑,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课文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有很多自身的优越性。
(1)直观性:它能把枯燥的概念、定理、抽象的逻辑简单化,形象化。能突破视觉的限制,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对象,突出重点。
(2)趣味性:多媒体可以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影像,可以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激情、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大容量:可以节省书写的时间,可节约空间和时间,高标准,快节奏,大信息量,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4)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克服遗忘。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确实具有诸多优势,但通过交流发现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忽视了对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的研究;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好像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涵;很多教师课件上展示的是课本上已有的内容或习题,让学生抬头看大屏幕,文字内容往往一闪而过,既影响学生静心思考,又影响学生与课本接触的时间;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把课堂当成影院,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时效性和语文味。
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呢?怎样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对一些诗歌、散文、精美抒情的短文可以借助音频朗读材料,强化学生的语音听说训练,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语气、语调、情感格调及作品蕴含的情感、旨意等。语言只有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印象。很多语文教师因为自身的语言素质、普通话的缺陷以及对语文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录音教材是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朗读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韵律以及作品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播放音乐。俗话说,诗歌言志,诗歌感情深沉而内蕴,讲究意境。但是,在实际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很排斥古诗文的学习,其原因有很多。但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深入整合发展,使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可读性、欣赏性。利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创设了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立意和主旨。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会让学生的身心都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体会到诗歌的深层含义。选用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也能反射出诗歌的意境与内涵,更能化难为易。
2.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能
语文课堂要有知识性、趣味性,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当地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成的网络资源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有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组成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动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如果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举几个教学中的实例,一位教师在讲解蒲松龄的《山市》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海市蜃楼的图片,由联想导入新课,学生默读、朗读、模仿录音再朗读,感知课文。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把山市又称作鬼市?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描绘山市景象的?应该说这是一个很规范的程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如果不出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单凭学生的认知和视野,是很难对其有深刻认识和体会的。毕竟,大部分学生没见过海市蜃楼,教师无论讲得多形象,学生也不会感同身受。在讲授《松鼠》一课时,一位女教师出示了一组关于松鼠生活习性的图片,小松鼠各种滑稽、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看着图片,很多学生也有话说了。如果教师只是讲解小松鼠的可爱,学生无论如何无法体会。因为,小松鼠在平原是不常见的动物。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增强了小松鼠的直观性,趣味性。事实也证明,一幅幅、一组组生动、真实、逼真的画面音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大开眼界,大呼过瘾,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集音、像、形、动、静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会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积累了知识,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组织复习教学,可以扩大知识的容量、信息量、知识的系统性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普及,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把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教学中,网络多媒体可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网络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有效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作品时代、情境,把握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
1.1利用网络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纸质载体的阅读,相对单调,甚至有一些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而导致教学质量底下。在信息时代里,由于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传输快,且形式多样,如果学生它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所以相对纸质载体有着极大的优势。同时,网络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适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补充、丰富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可设计成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在第一个环节——诵读中:可让学生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打开课件后,屏幕上展示了与词作相配的古画、摄影图片,配合着古典音乐朗诵,并适时出现动态文字。在这样生动的情境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第二个环节——研读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配图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也可以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让学生通过诵读,展示自己对《沁园春·雪》意境的理解把握,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其感兴趣且乐意做的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多媒体查找某位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相关资料。上网,是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乐意做的事,让学生,以他们乐意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也就不会对学习任务感到厌烦,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网络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文字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这时,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快速浏览网页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内容,尽可能少接触、不接触负面内容。
1.2利用网络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阅读,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产生阅读的急切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多采用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单一、老旧,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网络多媒体下的阅读材料的呈现,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网站下载相同的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如果有兴趣,又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班级QQ群,语文教师及全体学生都加入这一QQ群,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可以在课堂上讲,可以在班级QQ群上讲,也可以只对教师讲或只对某些同学讲,从而使阅读教学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让学生能就某一阅读内容的感受,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且不受空间的限制,还能有效保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
【关键词】电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各种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将多媒体用于语文教学中已成为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讲义、一架嘴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来。
一、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促进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形象生动地画面和解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动力,是启智增能的基础,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自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片。上课伊始,先投影一幅幅春景图,吸引学生的目光;再为图片配乐,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将课文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开阔视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自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便于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作深入浅出的阐述。如《小壁虎借尾巴》教材中只有四幅静止的图片,学生很难感觉到课文内容所描绘的情境,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摇”、“甩”、“摆”等动词若靠静态的图片和文字的描述很难让学生体会感悟。如果运用课件把课文内容做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文TV”,就能很好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地朗读。如在教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在学生欣赏了课文动画后提问:“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断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哦!原来是‘一挣’挣断的。”但“一挣”到底是怎样的动作呢?这时我利用课件小壁虎“一挣”的特写动画,学生就恍然大悟了。
用多媒体,发展形象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用形象来说话的,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必须具备形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语文。以形象直观生动可感为最大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手段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内驱力,使学生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本事或提供形象化的背景材料,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模拟动画,或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或展示活动场景及情节等,以其超越时空限制的魔力,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活起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形象的直接感知,深刻理解作品,真正领悟作品蕴含的意义。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想象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们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制作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我们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想象性。我们设置了“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思维活跃了,纷纷举手说,像香蕉、像小桥、像象牙、像咬了一口的月饼等等。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深厚兴趣,他们从月食谈到了日全食、慧星、飞碟、外星人、黑洞……这样,学生的想像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失去主导作用。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已将课件制作好,授课时难以调整更改,导致教师无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而调整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讲课内容只是机械地填补课件的空白或解说课件的内容,教与学失去了和谐的气氛,师生缺乏实质性的情感交流,无法进入教材的特定意境,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如小学语文中第六册语文《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教学,教师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多媒体课件,荷花有风之动态,飞舞的蜻蜓,游动的小鱼,因为动作制作难度较大,荷叶、蜻蜓、小鱼在屏幕上东一下,西一下,动作不连贯,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种不切实际的多媒体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起到扰乱课堂秩序,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负面作用。
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效果,而摒弃其它教学手段,忽视其它教学资源。有的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灵丹妙药,因而摒弃了诸如板书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板书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程节奏,也方便增删,那些突然而来的灵感也往往能通过板书来传递,而这些在多媒体中,是计算机投影所不可代替的。且计算机投影看上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实际上它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的过程。
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课堂虽然每个环节都用上了多媒体,实际上只是“灌输式”的翻版,多媒体只是起了“花架子”的作用而已。把多媒体教学课上成了“课件演示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教师广泛参与至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去教,学生广泛参与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去学,达到“师―机―生”互动,并不是指集中教师编制课件,然后在课件中教学生。
总之,正确地理解使用多媒体,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而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需要我们在宝贵实践中认真地去探讨、尝试、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魅力。
参考文献:
对教学媒体的选择问题,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其中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伯特·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教学媒体选择的三类要素:媒体的物理特性,学习任务的特征,学生的特点。那么相对于我们要谈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就应当相应的考虑三个方面:多媒体的特征,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某一具体课时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特点。
一、多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多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能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方便了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语文学科特点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艺术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和谐的效果。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应有的教育目的,必须把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作为应有的教育目的,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行统一起来。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整合“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巢宗祺)。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不要流于形式,只玩花样,不求实效;不要忽视人文性,忽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不要忽视基础,舍本逐末,忽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总让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看屏幕,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
三、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到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贯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多媒体技术运用过程中不要过于机械,限于程序化,没有开放性,这样教师成了“播映员”,课堂缺少灵活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违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识、研究性学习更无从谈起。
因此,针对上述的种种因素,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增大课堂的容量。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
四、教学示例
我根据上述思考,试制的多媒体课件《故都的秋》获得滨州市高中语文课件大赛一等奖,被推荐参加了山东省首届语文课件大赛。在《故都的秋》设计运用中,力求体现这些原则。
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秋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课件的设计严格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通过教师的配乐诵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又可以通过相似的音乐背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诵读之后,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充分阅读文本,设计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课件的处理注意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提出两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合作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而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件的设计中,考虑到多种媒体的运用,在学生讨论列出自己的结构图之后,切换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让学生自己解说,同时教师可以追问一些重要问题加以引导(如开头结尾写南国之秋的用意和作用,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其中,使用课件时,教师对重要问题的追问也可体现出课件的开放性,而且在课件的设计中没有给出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学生的“仁智各现”提供前提,展示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整体感知,深入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课件根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多角度完成学习目标。文章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借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件设计的第一个探讨问题就是从引导学生对这种守法的“感知体悟”到消化吸收,在组织这一问题的研读讨论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又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感知文章入手,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可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第三个问题是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涉及到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课件设计给出学生提示,但并没有直接给出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共同提供,以培养合作自主意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可以给学生展示,也可以不展示,视学生探讨情况而定,这也体现出课件制作的灵活性开放性。
一、宜科学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要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根本宗旨,而不是运用更多的电教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多媒体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多媒体的选择和操作上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重难点,选择最合适的电教媒体;并不是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也不是使用的媒体档次越高越好。
二、宜合理使用多媒体
所谓合理,就是指多媒体的使用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课件美观,有的课例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必须明确,多媒体CAI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它同样也应该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符合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时,必须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出发,全面考察多媒体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使用什么多媒体、何处使用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优势。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我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穿梭在斑斓多姿的珊瑚丛中,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随机点击图中的海参、章鱼、乌贼……它们都活灵活现地飘动起来。这些生动的影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一下子如同置身于浩瀚多彩的海底世界。很显然,这里的多媒体的使用效果比教学挂图、电视录像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强调多媒体的辅
运用多媒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语文课的学习对象是语言文本,不是影视欣赏。语文课要以学习语言为根本,其它任何形式都只能是从属并服务于语言学习。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四、运用多媒体宜有针对性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春晓》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的话,是很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用优酷客户端播放视频资料《宝宝读故事:春晓》,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效果,结合声、光、色和符合古诗意蕴且动静交错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汉字笔画查询网页“http:///”,打开“汉字笔画查询”窗口,在搜索框中输入每课中难写的生字,如输入“最”字,点击“查询”按钮,进入“最”字笔画、笔顺页面,利用其中的动画分析,可以向学生随机讲解其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特别是教学笔顺时,可以精确到每一笔笔画。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先示范朗读课文,然后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乌鸦喝水的样子的心理,及时播放《乌鸦喝水》经典童话故事动画,将课文的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来,即“乌鸦口渴――找到一个水不多的瓶子――乌鸦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好办法――乌鸦在一个一个地衔石子――水位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几个生动形象的串联动画便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完成了。又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称象的原理,将课文中称象的文字内容制作成PPT,采用PPT中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向学生播放一连串的称象动画过程,通过“水上的空船――大象上船,船下沉――下沉后的水面红线处――大象下船,船上浮――装石头,船下沉,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红线处”这一连串过程,使学生明白,此时船上所有的石头与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称出船上所有石头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将“称象”这个问题转化为“称石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捕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
如:我在教《云南的歌会》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电影《刘三姐》片断,这些奇妙的歌声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幽默的对歌所吸引。我顺势介绍云南的基本情况和歌会的意思,然后进行课文的讲读,学生便对云南的对歌有了深刻的了解。电教媒体具我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走进多彩的想象世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中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Flash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如《黄河颂》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黄河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2)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