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体育课程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的性质

第1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体育教学目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整个大纲构建的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确 定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以检查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 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 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 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 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 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 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 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 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1.各项教材内容纵向系统按年级划分的目标体系(见下页图示)

    附图{图}

    2.按年级划分的各项教材内容的目标体系

    ─ ─ ─ ─ ─

    │高│ │各│ │年│ │各│ │年│

    │中│ │年│ │级│ │项│ │级│

    │体│ │级│ │教│ │教│ │学│

    │育│─│教│─│材│─│材│─│生│

    │教│ │学│ │具│ │考│ │综│

    │学│ │目│ │体│ │核│ │合│

    │目│ │标│ │目│ │标│ │评│

    │的│ │ │ │标│ │准│ │价│

    ─ ─ ─ ─ ─

    四、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 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 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 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 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 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 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 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 。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 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 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 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 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 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 、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 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 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 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 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 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 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 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 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 ,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 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 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 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 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 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 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 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 ,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 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 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 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 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 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 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 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 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 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 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 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 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 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 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 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 ,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 。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 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 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 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 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 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 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 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 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 图式:

    附图{图}

第2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3-02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时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的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要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基本素质及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工作环境等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高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体育课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体育门类多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含竞技类体育课程)、医疗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含形体类体育课程)几种。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老师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队时间稍长就晕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医学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特殊需求,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体育老师也是由原来的中职老师转化而来,再加上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观念等办学条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多数学校不愿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的标准配备体育教师,造成职业院校体育老师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部门能顺利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就算是较好的结果。要求老师能按照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出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受到学生欢迎的特色体育课程,更是一种奢望,因此,医学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只是盲目的,随意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对于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设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在宏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开设的目的等;在微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方法、模式甚至是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时数的确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又符合当前学生身体状况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规律,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二)配备更为完备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上,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和要求基本统一以外,其他体育课程的开设,包括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的性质上,基本上是以选修课为主。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设是根据教师的特点特长设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题,就学校的教学目的来说,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和状况,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教师的配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基本能力就是这样,想超越教师的能力去适应学生的需要,开设出新课程,这是难以实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调研,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研究培养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所需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后是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进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体育课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馆、场地。没有一定的条件,体育教学是无法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仅有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配备可用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的支持。虽然经过办学水平评估的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体育课开设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对大规模开办职业实用性课程,这些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实用性体育课程毕竟跟普通的体育课程不一样,其授课内容不同,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配套建设体育教学场地、场所,给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实用性

课程建设关系到课程的生命。要在医学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推广,本着全方位整体塑造人才的教学理念,借鉴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深入分析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项目群下各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人为本,构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3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一、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何区别?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何区别的问题,也即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的问题。

由于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语文课程既是一门工具课程,又是一门人文课程)以及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差异,使得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定始终处于争议之中。如叶圣陶所说:“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各就自己的见解,谈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1]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之下,都用了以下完全相同的两句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这两句话均未能揭示语文课程的性质。

首先,“语文”与“语文课程”是两个概念。这里第一句讲的是“语文”是什么,而不是“语文课程”是什么,换句话说,认定的是“语文”的性质,而不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其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性质”即“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里两句话都没有能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揭示出来。语文、数学、外语,都是重要的交际工具,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就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之下,用了以下三句话: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这三句话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仍然有待完善。

这三句话中的第一、二两句话替换了原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一句话。这里的第一句与原先的第一句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再是讨论“语文”的性质,而是在讨论“语文课程”的性质了。可以说,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区别,但是还没有揭示语文课程与英语、日语、俄语等课程的区别。这里的第二句话作为第一句话的补充,其实不是讲语文课程的性质,而是讲语文课程的任务。

这三句话中的第三句话为原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句话,未作任何改动。

关于“语文”的含义。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

关于“语文课程”的含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3]张志公先生也说:“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国大陆已经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4]

根据叶圣陶、张志公先生的观点,“语文就是语言”,语文课程就是“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的课程。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才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语文课程,都是为了让本国本民族的下一代热爱并掌握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中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课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中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就是要通过有计划的言语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思维和交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言语技能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即在于“语文课程”是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既包括祖国语言内容的教学,又包括祖国语言形式的教学,要求掌握语言的形式,训练语言操作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心智技能(思维),而“其他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虽然一般也以祖国语言为教学语言,但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内容,偏重于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校还有一些课程同样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样既包括语言内容的教学,又包括语言形式的教学,这就是英语、日语、俄语等外国语课程。“语文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学国语言,后者学习外国语言,并且,外语课程更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所谓“工具性”与“思想性”“文学性”“人文性”之争,其实均未能揭示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未能揭示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如上所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讲“工具性”,侧重于语言的形式方面;只讲“思想性”“文学性”“人文性”,侧重于语言的内容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固然不错,但也没有讲到根本点上,可以说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讨论。

如上图所示: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一定要说有这个性、那个性,不如说是有“民族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别是从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方面来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相分不杂,又相依不离。讨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张皮怎么磨合的问题,是没有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本来就是祖国语言教育这一张皮的正面和反面。

二、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有何区别?

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有何区别的问题,或者说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与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何区别的问题,是涉及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

刘珣曾经指出:“第一语言的获得大体上经过两个不同的时期,即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和入学后的有意识的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获得虽然也有可能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而自然习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通过接受正规的语言教育、有意识学习而获得的。”[5]受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启示,经克拉申(Krashen)等人发展的语言习得理论,侧重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前国内应用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也主要是对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研究,对于第一语言学习的研究,也许因为是母语的缘故,则比较少。

笔者以为,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获得,虽然有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acquisition)做基础,但是入学后的有意识的语言“学得”(learning),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习得”,即习而得之,是一个人从出生伊始乃至贯穿一生的、不自觉地对语言的学习,是个体的、潜意识的、无序的、非正式的、自然真实情境中的、感性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缓慢的、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的过程。所谓“学得”,即学而得之,是在人生特定阶段,自觉地学习语言,是集体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正式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理性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利用学习者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有效获得语言的过程。

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的区别,或者说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与不开设语文课程的区别,即在于一个人不进学校学语文或学校不开设语文课程,学习者仅仅是“习得”母语;进学校学语文或学校开设语文课程,学习者则是在“习得”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得”母语,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语形、语义、语用等语言知识的学习。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传统语文教育是与伦理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等混为一体的。传统语文教育忽视知识教学。如鲁迅所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但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6]张志公认为,“不重视知识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弊端。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一直是一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事。“不讲知识,甚至反对讲知识,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7]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改“文选”为“单元”,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推动了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标志着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称:“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向和其他科学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1942年,叶圣陶在《国文杂志》发刊辞中写道:“说人人都要专究语文学和文学,当然不近情理;可是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专究诚然无须,对于大纲节目却不能不领会一些。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种种事项上多下工夫。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让学生自己在暗中摸索,结果是多数人摸索不通或是没有去摸索;而将使每一个人都在‘明中探讨’,下一分工夫,得一分实益。”[8]

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由“习得”到“学得”,由自发的、偏重感性经验的、少慢差费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这其中便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有何区别的问题,或者说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与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何区别的问题,是涉及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就是因为学习者仅仅是“习得”母语,便排除了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学习者在“习得”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得”母语,便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除语文课程标准外,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历史与社会(一)、历史与社会(二)、英语、日语、俄语、音乐、美术、艺术、体育(1-6年级)和体育与健康(7-12年级)、科学(3-6年级)、科学(7-9年级)等科目的课程标准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项目;日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第一至三级)”“语言知识(第三级)”“情感态度(第三级)”“学习策略(第三级)”“文化素养(第三级)”等五个项目;俄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策略目标”“文化素养目标”等五个项目。唯独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没有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同样,除语文课程标准外,其余各科课程标准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唯独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只有“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没有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

教育部2011年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名称上将原先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及其“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的标题名称替换为“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其“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标题名称下面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和字句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淡化语法教学”的议论,到本世纪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要求,导致了语文教学忽视乃至取消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中小学语文课需要教学哪些语言知识,怎样教学这些语言知识,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忽视乃至取消语言知识的教学,割裂言语与语言、语感与语理的联系,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倒退!2011年版课标在十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新增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语文课程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缺失的状态。

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规定教学什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实践(实际教学什么),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仍是有待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41.

[2]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3-34.

[4]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9.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6.

[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57.

第4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对抗性体育;教学策略

当前经济社会急速转型,为了适应崭新的经济、生产、建设和服务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才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本文以对抗性体育课程的

教学策略作为尝试,以探索出提高当前体育教学实效性的一条

途径。

一、中职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意义

中职实行对抗性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对抗性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能,通过两者或是两者以上成员之间的相互对抗而决出最终的胜负。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水平上,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心态,面对竞争时勇于拼搏的精神。中职实行对抗性体育课程教学就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将其体育教学发展到另一个高度上去。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这个极速转型时代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对抗性体育课程可以将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意识引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让学生更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例如,在中职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当中,对抗性教学项目不应该仅仅是球类常规项目,还要将对抗性教学放在田径类项目上,这样能够均衡各种体育项目的教学,带动学生学习的高昂热情,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的实力,实现自我价值。

2.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

对抗性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竞技技术,改进原有动作质量。对抗性的练习方法,还可以加强团队之间或是个人之间的对抗,能够让学生处于紧张和集中的状态之中,这样就能挖掘出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发挥不出来的潜能,有助于取得比平时更好的成绩。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

在对抗性练习之中,同一团队的学生为了同一目标会团结一致,技术好的同学会主动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尽快掌握要领和技巧,整个团队的竞技水平和成熟度也会相应提高。如果在对抗性体育练习结束时,学生还能够在不断地进行争论,想要再进行一场比拼,那么对团队的合作协同意识的培养就已经有了成效,

也就说明对抗性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二、中职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1.竞赛评比策略

在对抗性体育课程中,教师在实践中应适当地运用竞赛评比的教学策略,竞赛的条件和评比的办法要事先公布,做到民主、公开、公平。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策略,将排球技术战术中难以用理论传授的难点和重要环节,用竞赛评比的策略加以训练、实践和强化,利用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引导学生夯实技术难点,更好地掌握排球的技术和战术。竞赛评比能使学生通过竞争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和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成败,而集体的荣誉又会给每个成员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促进和激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学习体育技术,扎实刻苦训练。

2.失利勉励策略

对抗性体育课程的竞争中,胜负输赢是常见的事,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胜负、如何对待荣誉,这考验着学生的体育道德精神,也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难点。所以,体育教师要尤其重视竞争中失利的一方,及时对处于落后位置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心理上支持,在技术上指导,使学生在困境中仍能具有全力以赴的劲头,在实际的对抗课程中学到平时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和悟到的人生道理。

3.时机捕捉策略

对抗性体育课程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偶然和不确定性,很多突况都是隐性和潜在的,具有不可预料和无法把握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实施时机捕捉策略,这种策略的具体操作,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进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积极的干预。例如,对抗性课程学习中突然下雨,这是对抗性体育中最大的干扰,但是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训练,并身先士卒引领学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

境;又如,在对抗中经常会发生磕碰、摩擦、冲突等突发事件,教师要观察时机,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有的放矢、公正公开地进行

教导。

4.行为规范策略

对抗性体育课程相比其他内容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要求更为严格。体育教学中的规章制度也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砝码和保证,对抗性竞争由于有了规则的限定和约束,才更加富有观察性和精彩度。所以,对抗性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让学生认识到一次犯规会失去一次得分的绝好机会,一次犯规将会被罚下场而失去竞争的机会。这样,在体育教师引导下,学生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支持和肯定,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行批评抵制。

5.团队协作策略

对抗性体育教学无论是方法、要求,还是内容、形式,都带有鲜明的团队特征,团队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将是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淡化自我意识,增强大局意识,让学生在训练时相互纠正动作、激励队友,在比赛时互相保护和帮助。当团队内部发生分歧时,鼓励队内成员自我剖析、共同解决、共同提高。

三、中职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注意事项

对抗性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对抗为主的,这就注定磕绊甚至事故会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抗性体育课程的常规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运动量要合理

如果课的运动量太小,锻炼后对身体各器官影响太轻微,这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如果运动量过大,学生过分疲劳,一方面影响健康,另外也使恢复过程延长而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因

此运动量一定要合理,一般以平均心率能达每分钟120~140次(或130~150次/分)为妥。当然还要根据不同项目而有所差别。

3.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正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锻炼前,要重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预先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提高神经系统指挥协调能力,加速血液循环及提高肌肉温度,使得正式锻炼时身体容易适应,是提高课的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准备活动要有一般活动内容,也要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一些专门性练习。

以上是笔者对中职体育课程的意义、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做的浅显的研究和论述。当前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对抗性体育课程富有趣味、易于接受、便于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反应速度、身体力量和对抗技巧,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终身性,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时期中职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俊杰,曲丽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探索:基于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2]金群立.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9).

第5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类专业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专业类型,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两个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转型期已经并且仍在不断形成的价值量巨大的房地产,促使房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和其他专业类型一样,如何有效地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房地产类专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重要问题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转化为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厘定策略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什么样的目标是对专业培养有价值的,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并不容易处理的问题。人们之所以需要确定目标,是因为现实的状况与预期的未来存在差距。目标是一个预见的结局,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释放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智能,促成有益的改变。

(一)通盘考虑学生的经验状况

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通盘考虑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需要以学生自身的行为和需求为根据(这里包括学生先天的本能与后天养成的习惯)。这需要在确定目标时,对学生的状况有观察,对目标的结局有预见。也就是说,教师在思考什么应该是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履行观察、预期和规划的责任。要注意的是,目标不是僵死的,而是动态的,它能够顺应环境条件而改变,同时也要注意,好的目标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好的行为,促进学生智能的发挥。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被确定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界定实际上表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普遍性。具体到各个不同类型的专业而言,其实还应该有其特殊性。房地产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依托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围绕着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房地产的价值评估、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而形成的。因此,在确定房地产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这个特殊性,对房地产类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加以具体的界定。

(二)界定学生素养的四个预期

在具体界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这里包括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从房地产类专业的特性出发,这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从四个方面予以界定。

一是学生基本素养预期。学生能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备全新的理念;具有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按章办事的原则性;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

二是学生知识结构预期。学生能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外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操作等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务知识。

三是学生能力结构预期。学生能够具备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

四是学生职业态度预期。学生在职业态度上应表现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意义。有良好的职业情感、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职业及服务对象保持充沛的热情。有良好的职业意志,具有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精神;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对所从事的职业未来的发展,保持积极的向往。

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个让学生在学校里当学徒、学手艺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理想人格,发展出自己的才能,理解专业的意义,并能将这种意义转化为生活的意义,从而能有效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过程。因此,专业培养目标要能够在这些方面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必须遵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的人格实现和其他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片面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则有将人当作工具来对待的倾向。因为事情是由人来做的,职业技能也是通过人发挥出来的,所以对人的全面培养必定是根本的。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实现其可能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学生实现理想的人格,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学生获取生活的意义。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课程作为载体,需要构建一套相应的课程体系,这里既需要有知识性的体系,也需要有实践性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应该坚持对人的全面培养的原则外,当然还必须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企业一线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就房地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行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要考虑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知识、能力,才可以说是符合专业需要的。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其内容应当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个部分。其中,普通教育着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着重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结构,拓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进一步的能力。

(二)充分考虑框架实施的具体内容

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确定以后,还需要考虑框架实施的具体内容。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看,学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职业知识?学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技能?由此,可以将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分析,形成所需要的课程内容。

从知识领域来看,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专业教育由于房地产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房地产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其内容应该包括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而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领域包括开发与经营、营销、经纪、估价等;而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具备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管理、物业客户服务、房屋及设施设备构造、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拓展教育的知识领域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确定其内容。

从技能领域来看,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能力等。专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客户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通过对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界定,可以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三、有效课程体系的课改展望

(一)专业知识教学核心的认知坡度

知识领域与技能领域的界定,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哪些是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知识点;哪些是可以选修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技能领域中的技能单元,哪些是核心技能单元与核心技能点,哪些是可以选修的技能单元与技能点。这是一步步将知识领域与技能领域层层细化的过程。通过这一步步细化,使具体的知识内容与技能内容得到明确与落实。比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中的营销学这一项知识领域,其核心知识单元可以界定为房地产营销,而核心知识点可以界定为营销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营销方法运用三个内容。这意味着这个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房地产营销方面的知识,而其中最核心的知识是知道怎样编制营销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知道营销方法,知道怎样运用营销方法。

(二)核心技能操作层面的实践依据

第6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中职英语 英语教学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学质量却不断下降。纵观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二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低效被动。

二、现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概念狭小,被等同于教学测试。实施评价的主体通常是任课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单一。此外,教学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而且评价结果缺少反馈。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新型的评价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1.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fiven)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反馈,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构建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形成性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取得的成绩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随时向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的评价方式,优越性已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四、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1.课堂学习评价

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可以使用鼓励性语言,又可以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传递赞扬的信息,以平等和蔼的交谈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的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反馈,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学习报告,一方面教师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以及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能及时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3.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在开展口语、写作等英语技能训练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或者同学间互相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弥补教师评价的不足,增强责任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4.教师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属非正式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评价可以在课堂讨论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及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评语应该简明、具体并具有针对性,评语包括优点和缺点两部分。

五、结语

教学评价始终贯穿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与学及其效果方面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形成性评价可能不像标准化选择题那样容易设计,但更有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各种技能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安排提出实用的建议。由此看来,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弥补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符合中职英语课改趋势,值得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慧民,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两师范大学学报,2006(1):l14-118.

[2]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03-109.

[3]刘伟.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运用形成性评价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探索与研究》。

第7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第8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质量功能展开;质量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59-05

一、引言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并有效实施是一切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此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都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从如何确定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再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各自规划,不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分进行系统的整合,这就导致在教学的各环节又会无法和目标相对应,本来应当是一个结构严谨的完整体系,结果却成了各自为战,这站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来看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对此进行规划,在构建这样一套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对本科教育的性质进行重新的认识。本科教育从实质上来讲是一个产品,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8对产品的分类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大学教育当属于其中的服务类,其属性上是无形的,是服务提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ISO9000中对于产品的界定是“过程的结果”[1],那么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是将输入的具有一定认知和知识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大学自身所提供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程)使得最终通过教育学习的学生得到一个价值的提升。在对大学教育性质新的认识基础上,认为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实质就是产品的系统性开发,那么就必须使用产品开发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采用质量功能展来设计这一系统性的方法。

二、质量功能展开的理论回顾

1.质量功能展开的原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将产品的开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等与顾客需求紧密相连。根据COHEN的界定其是一种结构化的产品规划与开发方法,该方法能够使产品开发准确地确定顾客需求,并能根据所开发的产品与服务的性能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系统的评价[2]。而水野滋站在企业系统性管理的角度认为质量功能展开是利用一系列的目的和手段,把形成产品质量的功能和业务按各个阶段和步骤进行具体展开[3]。这一方法建立在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工具,也就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可以进行和实施产品设计的质量特性,把需求落实到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中。从广义来理解这一方法也是一种采用矩阵的形式量化评估目的和手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工具,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模式及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环境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应用中更要求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方法强调了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考虑质量保证的要求以实施质量保证的措施,是CE环境下面向质量设计的最有力工具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顾客满意度有极大的帮助[4][5]。这一技术首先是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的神户造船厂在1966年进行了初步的使用,随后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赤尾洋二和水野滋对此进行了扩展及深化。这些工作又推动了在日本企业的应用,从制造业扩展到建筑业、服务业、软件业和医院等领域,在应用中大量减少了设计变更次数,将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1/3,成本降低1/2,后来在更广的范围内为欧美企业所接受[6]。

2.QFD瀑布式分解模型。调查和分析顾客需求是QFD的最初输入,而产品是最终的输出。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顾客的需求后,必须要将顾客的需求一步步地分解展开,分别转换成产品的技术需求等,并最终确定出产品质量控制办法。相关矩阵(质量屋)是实施QFD展开的基本工具,瀑布分解模式则是QFD展开方式和整体实施思想的描述。图1是由四个质量屋矩阵组成的典型QFD瀑布式分布模型。瀑布分解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一个“什么如何”的转换过程,每一步的展开与转换都是基于将解决问题的“如何”变成“什么”,然后到下一层面提出新的“如何”来解决。但是,针对具体的产品和实例,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按照不同路线、模式和分解模型进行分解和配置。下面是几种常见的QFD瀑布式分解模型:

(1)按顾客需求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

性关键工序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将顾客需求,分解为四个质量屋矩阵,图1即是这种方式的示例,本文研究即基于此模式。

(2)按顾客需求供应商详细技术要求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子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制造过程详细技术要求零件详细技术要求,分解为五个质量屋矩阵。

(3)按顾客需求技术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产品性能技术要求)子系统/零部件特性(重要、困难和新的子系统/零部件技术要求)制造过程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制造过程技术要求)统计过程控制(重要、困难和新的过程控制参数),分解为五个质量屋矩阵。(4)按顾客需求工程技术特性应用技术制造过程步骤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步骤在线统计过程控制成品的技术特性,分解为六个质量屋矩阵[7]。

3.质量屋。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的需求进行逐步的展开中,所用的基本工具是质量屋,此工具由J.R.HAUSER和D.CLAUSING于1988年提出,基本形式如图2。图的左侧是对顾客需求的描述,同时还包括了各项需求的权重,是质量屋的“什么”;上部的产品技术需求是对产品工程技术特征的描述,是质量屋的“如何”,作用是从产品的技术特征上满足顾客需求的手段;中间位置是顾客需求和工程技术特征之间的关系矩阵,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右侧是产品竞争性分析,从顾客需求的满足角度来评价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下侧是技术评估是用来测量技术的竞争性、特点和目标值;上部的三角形屋顶是产品技术特征之间的相关或相互冲突的关系矩阵。对于关系矩阵中的关系,可以采用诸如“、和”这样一些符号来表示关系程度,也可以采用9-1的数字来表示[8]。

三、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分析

从产品开发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向社会提供的教育是产品,是一种服务型的产品。对于这样一个产品的开发,就必须基于产品开发的专业工具来对此进行规划。在前述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先进行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是根据瀑布式分解模式来展开的。

第1阶段是构建产品规划矩阵,首先需要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的顾客是谁。应当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根据ISO9000的界定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9]。大学通过大学自身所提供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程)使得最终通过教育学习的学生得到一个价值的提升,而这一切结果的接受者(顾客)包含面较广: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学生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可以说这些对象都会接受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并且他们通过使用而受益。作为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第一步就需要用一定的方法从这些顾客这里来提取他们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作为学校就需要提出自身的产品技术需求。这两方面的对应关系就形成了相关矩阵也就是形成了产品规划矩阵,这也是第1个质量屋。这个产品规划矩阵是将顾客的需求转换成了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课程体系的教育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结果特性,将顾客需求转化成为服务最终的技术需求特性,同时通过顾客需求的竞争性评估和技术需求的竞争性评估,确定各个技术需求的目标值。

第2阶段是构建零件规划矩阵,在进行此项工作之前,先需完成产品整体设计方案,这个工作在常见的有形产品中,一般体现为产品整体结构与主要组成部件的设计与选择。在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服务产品中,主要体现为针对专业教育的课程群的规划。这些课程群构成了整个大学对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产品结构,以课程群的组合来实现教育服务的功能。

第3阶段是构建工艺规划矩阵,工作就是从前述的零件规划矩阵中选择关键的特性配置到工艺规划矩阵中,成为工艺规划矩阵的输入,然后根据生产要求布局针对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规划,这些工艺过程是否合理,工艺路线中的关键步骤是否正确,相应参数选取是否得当,这些都是实现相应输入的保证。这个过程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表现就是在确定关键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规划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这些课程的逻辑程序安排,各个环节活动的合理性分析,完善性分析、各环节活动的功能实现分析都是需要在此阶段考虑的。这些活动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可能会包含不同课程的课程设计、模拟训练、参观实习、见习实习等内容。同时还要在矩阵中确定这些内容所达到的相应要求。

第4阶段是构建工艺控制矩阵,由工艺规划矩阵确定的关键工艺布局,在随后的工作中都需要进一步对每个环节进行工艺控制规划,如对工艺参数、控制点、控制方法、检验方法等进行确定。这些工作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就会表现为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案例设计、作业布置以及考试方法等众多内容对各个环节、关键点、方法与技术手段等进行确定来保证每个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这些内容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隐患,同时通过质量工具查找原因,应用专业知识来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遵循了瀑布式分解模式,按照规划分为了4个相应的阶段。通过这一过程规划将最初的顾客需求一步一步逐渐转化到了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每一环节,使得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有了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的系统方法,使教学工作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指向了顾客的需求,而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明确的顾客需求来服务的,这样的框架使得本科教学工作成为一个严谨的系统过程,不再像以前每项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目标性,同时所有工作的开展无法呈现出系统性,更没有办法把高等院校的所有部门的工作进行整合。

四、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屋构建与规划

在上述对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的过程分析基础上,就需要将瀑布分解模式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屋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具体落实,也就是对每个阶段质量屋的构建与规划进行研究,这是这一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下面以理论分析结合实例示范的方式对此进行分析。

1.第1阶段。第1阶段是构建产品规划质量屋,这一工作先从大范围的调研开始。需要获得用人单位、学生自身、学生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相关需求。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小组讨论、观察法或者问卷等,采用的方法可以是自显性(Self-explicated Methods)表述、联合分析法(Conjoint Analysis)、KJ法、层次分析法(AHP)、功能分析法(Function Analysis,FA)等。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是针对未来对此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来分析;对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可以从服务质量评价评价模型如SERVQUAL等涉及到的有形要素、可靠性、响应性、信任性和移情性等纬度来获取;对与父母与社会的需求可以从学生所体现出的品行等方面来考察。而高等院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最终体现出的技术需求是通过其提供的教育活动所能在学生处体现出的相应能力、素质和知识的特征,也就是对通过教学所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同时也是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了通过教学过程而满足这些需求的特征。质量屋形式如图3。其中关系矩阵中rji可以用符号“、和”表示,也可用数字9~1来表示,用数字表示的形式下,可以对相应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继续进行分析。

矩阵的右侧是竞争分析区域,这里可以从顾客需求角度,将本校在需求满足方面的能力可以与国内乃至于世界上优秀学校,以及同档次的不同学校进行比较,并基于自身基础提出改进计划,再来判断相关改进后情况。矩阵下侧是技术评估区域,用来评价本校和其他学校在最终教学效果所体现出的在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塑造方面的比较。

2.第2阶段。第2阶段是构建是零件规划矩阵,在进行此矩阵的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完成产品整体设计方案,从产品整体结构上完成其概念设计,在前述分析中,这个环节对于高校就体现为专业教育课程群的设计与规划,这个规划实质就是完成了教育产品主要功能结构组成部件的设计与选择。这个过程需要高校各专业教研室、学院、学校教务、招生就业处等各环节、各部门的人共同参与完成,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之所在。以市场营销为例说明此矩阵的设计如图4,在产品规划矩阵中先确定了为了符合顾客需求所提出的技术需求内容,如市场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营销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团队配合能力,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营销管理的惯例知识的掌握,和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技术需求特征,而为了实现这些技术需求特征,就需要完成整体课程结构的规划,也就是完成总的课程群的规划,在此例中就设置了市场运营与维护课程群、信息采集与分析课程群、市场拓展课程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等多个课程群,而这些课程群的设置则会和前述的技术需求特征相关联,其中的关系即可以用相应的关系矩阵所表示,同样可以采用符号或数字的方式。同时根据实现技术需求特征的要求与不同课程性质可以做出不同课程群下相应课程的规划。

3.第3阶段。第3阶段是构建工艺规划矩阵,在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其体现形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设计,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就是说通常在硬件产品生产中的工艺过程在本科教育中就体现成为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设计。每一个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关键步骤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和目标相匹配,采用的形式是否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就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这个环节中首先将相应课程群下的特定课程拿出,将其转化为此矩阵中的“什么”,为了实现此目标就需要规划教学活动,从大纲制定、课前准备、课堂授课,一直到课后辅导、考试和实践环节都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还需要将各个环节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规划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进行相应的规划构建,如图5。

4.第4阶段。第4阶段是构建工艺控制矩阵,在本科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其体现出来就是必须要规划出前述的工艺规划矩阵中所提出的各个教学活动不同环节所有控制规划。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点进行控制,只有这些关键的点把控住了,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在相应的环节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或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工具对相应过程与环节进行分析,不断对过程质量进行改进。图6是针对商务谈判课程的模拟谈判活动进行的分析矩阵。

五、结论与建议

以往高校本科教育中对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实施等都是站在各自孤立的环境中来进行分析,由此带来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缺乏相应的目的性和整体的安排。本论文的研究站在产品开发的角度,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针对此问题提出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设计,按照瀑布式分解模式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分为4个相应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构建了相应的质量屋的规划方法。这一系统化方法的提出,使得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总体的规划指导,同时使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进行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与导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9000-2008: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COHEN L.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how to make QFD for you[M].Reading,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YOJI A.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integr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product design[M].London:Massachusetts Production Press,1990.

[4]邵家骏.质量功能展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7]杨晓英,王会良,等.质量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unshine sports in school and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choices spa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exercise, while the femal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experience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femal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n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femal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in colleges.

关键词:形体训练;高校女生;意义价值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college girls;significance and valu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16-02

0引言

随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女生形体训练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一项新内容的出现,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特殊的功能、价值,迎合了现代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需求,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为女生开设以塑造、展示、提高自身形象和健身为主要目的形体训练课,符合女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顺应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顺应了现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形象越来越高的需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正规,于2005年定为学院的体育课公选课程,课程一经设置便迅速在学院发展壮大起来。目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女子形体训练课程通常安排一个学期,教学时数14周28学时。教学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形体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为举止,发展协调、柔韧、节奏感、韵律感等身体素质,进行美育教育,塑造学生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外在形象。

1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的意义

1.1 我国教育改革政策,促进了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建设国务院于1993年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对《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合理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逐步实行学分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此外,《纲要》在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中还提出了,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2号文件指出:“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求。”“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3]

教育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中央7号文件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全面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广泛开展“达标争优活动,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4]

阳光体育运动把追求“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的选择上课教师,自主的选择上课项目和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已在各高等院校普及开展,这为科学而实用的设计和开发体育课教学提供了更宽容的环境。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程,是响应国家号召,执行《纲要》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充分具体的体现了“三自主”教学模式。

1.2 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是贯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无论是她在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方面,愉悦学生身心方面还是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控制、掌握和灵活性方面,更加符合“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

1.3 社会需求为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找份合适的工作成了很多学生的难题,女生的工作问题,相对于男生更难找,对于不会包装自己外在形象的女生,更成了难中之难。职业院校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企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他们能否满足企业需要是检验学校开设课程是否合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我们这些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石。我们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院的工商管理、物流、服装、纺织等专业,多为女生。很多企业在招聘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时,提供的是窗口工作的职位,这些职位,主要是需要女生,女生的外在形象,成了能否获得这份工作的关键因素。企业对从业者外在形象的需求是女子形体训练课开设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

1.4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的基础 工作近三十年来,本人一直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以往的课程内容,有片面追求“生物效应”的错误倾向。这对于女生,有的时候因为体能和生理上的差别,真的不是很适合,女生天生情感丰富,细腻,她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说:“音乐是来自上帝的声音,舞蹈是对音乐的一种升华!”形体训练课程充分的利用音乐和舞蹈这一人间最美好结晶作为工具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性,完全满足了女生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大多数女生更适合的项目就是形体训练、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有音乐伴奏,比较平和和优美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像大多数男生一样,适合足球,篮球、跳高、跳远等强度大,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

2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价值所在

2.1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对女生自身身心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人类对自身形体美欣赏追求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人,现代社会对此则更为注重,近年来盛行的减肥瘦身、健身健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社会需要。特别是女子的塑形美体,更是受到广大女士的追捧。特别是对正处于成长、成熟阶段的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女生,她们对自身美好形象的追求更是不遗余力。目前女生追求形体美,要有魅力身材,能够呈现一种曲线美。为此,晚自习后的跑步,曾一度时期成为我院很多女生每晚必上的必修课,夜幕笼罩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一批批跑步减肥的女生,她们是那样的执着,生活在她们的周围,你常能听见她们在为自己的体重,形象抱怨。然而,她们可曾知道,想要减肥,想要有一个苗条的身材,美好的形象,仅凭自己良好的愿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健美的身材,需要科学的方法去塑造;美好的形象,需要系统专业的训练来获得。否则,愿望再美好,也只能是一个愿望而已,开设形体训练课程,我们就可以明白的告诉他们健康减肥的唯一法则就是:“科学的少吃多运动”。使她们能系统的学习健身、健美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使她们能在身心愉悦的气氛和环境中,掌握塑造自身美好形象的最佳途径,懂得展示自身魅力的正确方法;能使她们明白,尽管相貌是天生的,不易改变的,但气质、形象、身材却是能靠后天的训练来塑造。像那些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等,之所以有那么美好的个人形象,无一个不是经过科学、系统、艰苦的长期训练而获得的。我们作为体育老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学条件和训练氛围,必将最大限度的满足她们对健身、健美以及体形塑造方面的要求,并能使她们终身受益。

2.2 形体训练课程自身的魅力和特性,可以极大的满足女生在健身健美方面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型、训练仪态、陶冶情操,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学习形体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修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培养高雅气质和风度,塑造学生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外在形象,有针对性修整体形,展示自身美好形象的正确的方法和方式,是可以为女生一生的健康和体型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5]就我们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应广大女生的强烈要求,开设了形体训练选项课,每一次上课,看到一个个女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快乐而投入的尽情舞蹈,严谨的刻苦训练,使我深刻感受到,女生就该这样上体育课,而不应该像男生一样去踢足球、打篮球、跳高、跳远,这才是她们真正渴望上的体育课,才能满足她们内心对运动的真正需求,才是她们的最爱。站在教师的角度,感受到每次课都能上得如此顺利,如此完美,如此地让学生喜欢,那上课对于教者与学者,无疑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2.3 开设形体训练课,塑造学生美好形象,给社会提供需要的有良好形象的从业人员,满足了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出口好,入口才好;入口好,效益才好”。调整教学结构,适应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我们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工业类专业人才为己任,每一年的毕业生中,男生可以去的企业近乎全部,而女生主要在工业企业中从事市场营销,外联服务等窗口工作。因此,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形象、气质、身材做为招聘女生的首要条件,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对这样的“以貌取人”,起初我们有些老教师很不以为然,但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做法了。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任何的抱怨和不以为然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办学效益都没有任何帮助。我们能做的只有调整我们的办学思路,积极按企业的要求,培养出气质好、形象好、技术技能好的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才是我们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唯一选择。否则,就会在残酷的办学竞争中落伍,会在企业的选择中淘汰。为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从业者形象方面的要求,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女生在竞争企业窗口岗位的上岗机会,为她们顺利就业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

在“三自主”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唯一选择。

3教学实践证明,给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效果好

3.1 我们学院女生开设形体训练公选课五年来,每年女生在可选的多个项目中,选形体训练课的女生占可选女生的83%以上,这个数字说明这门课程非常受女生欢迎。

3.2 在开展公选课的几年中,有2300多名学生选择了上形体训练课,每学期结课后对上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形体训练课程很满意的学生达到93.2%以上,感觉自己形象和气质有很大变化的学生占96.3%以上,这些数字说明,给女生上形体训练课效果好。

3.3 在形体训练课堂上,相对于普修课而言,学生更专心听讲,刻苦训练,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愉悦,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效率很高。

3.4 每次毕业分配时,那些经过形体训练课程训练的学生,一个个挺拔健美,端庄大方,自信自强,得到了很多企业单位的认可与接纳。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3.5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都知道,运动损伤只可以预防但绝对不可能避免。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要求我们把运动损伤降低到零界点,因为任何一次无论任何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引起的运动损伤,越来越不被家长,学校和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形体训练课程,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几年,我们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一例运动损伤的发生。

另外快乐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是以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基石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进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真正把追求“健康第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石。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培养社会各行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高校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完全符合当代社会、当代企业、当前形势以及教育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要求。[6]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女生形体训练课程,完全顺应“阳光体育”背景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教学新模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女生对美,对健康的需求,是最适合于教学改革,最受学生欢迎的理想课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2号文件.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16号文件.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