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劳动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概念

第1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道德信念;道德习惯;自我教育;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上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劳动生活中的乐趣、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的幸福都来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专门论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实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他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要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实施,集体和个人是和谐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应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同时,他还强调,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是不容抹杀的。他认为,“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兴趣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其重视集体这一大背景的,而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为此,“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不会抹杀孩子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实施。

道德教育不仅是要考虑把什么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道德信念获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

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的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许多过程以及一些辅助手段的实施。

一、要重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无论是爱憎,还是喜忧,青少年必须是朝气蓬勃的,饱含激情与热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这群人都开始冷漠了,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意味着是毁灭。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感情。”可见,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他也特别重视道德习惯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儿童在这个时期就应感受过留在心里曾经的感动与印象,以及可以激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的那些道德习惯,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巩固的问题。这是顺利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进行。

二、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凭空转化的,要在劳动锻炼和书本学习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又一个特色。他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不同,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劳动中,道德的养成,快乐的体验与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时期,应深入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在山坡上种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园里或农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完好无损归还图书馆的书;拾起公共场所的纸屑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味的快乐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化为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体会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一

种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尤为重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这是真正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良好的传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别重视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的胜利,为争取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英勇高尚的战士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讨论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心灵的触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懒惰、软弱、意志不坚定等缺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孩子有他自己的标准,有他自己衡量善与恶的尺度。老师不应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做到和学生同呼吸、共律动,“我们不仅俯就孩子们所关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不安而一起激动。”

四、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集体中进行道德教育,强调个人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他又认为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体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视一种道德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这种道德共同体就是“使每个少年和每个青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朋友,关怀这个小同学,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种道德共同体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们爱好的共同点。在二人荣辱与共的生活中,“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儿童内心的,是儿童全部感情的参与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实现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的过程中,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善于通过劳动以及读书学习引导学生净化心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实践,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

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第2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大,……把自己培养成为人,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人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说的美是广义的美,它包含艺术、音乐对人的诚挚的态度”。

下面就艺术教育谈自己的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做深入探究。

一、艺术教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所谓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形状独特而美观,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等等。

因为艺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说,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艺术则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世界。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对典型情境的描述,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女孩的美丽梦想。通过阅读作品会使学生提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清楚地观察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儿童的不同命运。

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鼓舞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去改造世界,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曾经鼓舞了千百万人民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在和平年代,《歌唱祖国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人们便会想到红日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各行各业的人们正齐声高唱赞美伟大的祖国。“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就会想到高山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脚下,自己在攀登高山,正在广阔的平原上纵马奔驰。这样借助歌声蕴含音乐美的力量,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崇高的理想。

二、艺术教育与德、智、体、劳教育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制约,相互促进。

1.艺术教育和德育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主张“务善则美”等等,艺术教育就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现代化的浦东建设,移山填江的三峡大坝的建成,不仅会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能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仅歌唱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同学们唱这首歌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老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冈上和青纱帐里保卫黄河,为保卫全中国而浴血奋战。

2.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艺术上有教养的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的修养越高,那么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反过来说,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有美的享受和美的思想境界的。这就是说艺术要以智育为基础,同时艺术中又包含着智育的成分,艺术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学会运用艺术手段去认识世界。艺术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独特的作用。

3.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如果说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美与善的结合,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美与真的结合,那么,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就是美与健的结合。小学生富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艺术因素的具体体现。小学生的游戏和舞蹈,更加具有艺术的特点。

4.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创造性的劳动就是艺术,艺术产生于劳动,人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艺术的表现。劳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劳动就成了创造艺术的源泉。

第3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音乐;品德教育

当前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辈的溺爱,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裕和娇宠的“四二一”环境中。许多家长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但并没有注意引导孩子去爱别人,关心他人,互相帮助。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品德的教育,结果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幼儿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早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空洞的说教,勉强的灌输,“你不应该这样!”“你不许……”“你不准……”这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但苍白无力,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呢?于是在生活中我对幼儿细心观察,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反应尤其敏感,一听到优美的乐曲时,幼儿就爱手舞足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何不因势利导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寓教于娱乐之中,对孩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说教都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尝试这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音乐来增强同伴间的友爱

3到6岁的孩子是大都市家庭的一朵娇花。他们把任性、执拗的特性带进了集体。行为上表现得不合群,同伴间不友好。我根据幼儿喜欢的歌曲《好朋友》改编歌词,并设计动作,然后教幼儿表演。如教唱《好朋友》歌曲表演。歌词为: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嘿嘿!改编成:你帮我来搬椅子,我帮你来收玩具。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嘿嘿!“你帮我来捶捶背,我帮你来揉揉腿,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嘿嘿!把生活中各种各样团结互助的行为用歌曲把它表现出来,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创编能力,还加强了幼儿友爱意识。

由于歌词表现得是孩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内容,因此,孩子们感到非常亲切,表演时他们共同努力,合作协调,表演得形象、生动。这种努力使幼儿的任性、散漫逐渐消失,集体精神渐渐增长。音乐使孩子们的情感受到感染,同时团结友爱的主题又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用音乐来教育孩子热爱父母

孝顺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出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可是为什么近年来却经常听到一些家长问:“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我的孩子却只顾自己呢?教育孩子热爱父母,首先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看到长辈为了养育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引发他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我有意识地找了一些歌曲如:《小乌鸦爱妈妈》,“路边开放野,飞来一只小乌鸦,不吵不闹不玩耍,急急忙忙转回家。它的妈妈年纪大,躺在家里飞不动,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多可爱的小乌鸦,多懂事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妈妈把它养育大,妈妈把它养育大。”我把这首歌曲的题材改编成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一颗大树,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很早起床给小乌鸦找虫子吃,来来回回很辛苦,在乌鸦妈妈的精心养育下,小乌鸦慢慢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随着小乌鸦的长大而老了,有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要照顾妈妈说完飞向天空。我反问幼儿小乌鸦干什么去了,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乌鸦干什么去了,播放小乌鸦爱妈妈的动画歌曲。”最后指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增强了趣味性,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受到爱的教育。

三、用音乐来教育幼儿热爱劳动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父母包揽了所有的事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幼儿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差。所以幼儿园应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借助歌曲《劳动最光荣》“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我把歌词改编成孩子们爱听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提高歌曲表现力。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再进行劳动教育幼儿也就乐于接受了。

四、用音乐来强化热爱集体的感情

幼儿虽生活在集体中,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我便用音乐来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强化热爱集体的感情。首先让幼儿感受合作的快乐。在教幼儿学会《我爱我的幼儿园》这首歌曲后,我便教幼儿用简单的乐器来演奏。演奏时我运用了比较法,先让幼儿一个一个地打鼓、双铃、木鱼等,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演奏,让他们听一听哪一种更悦耳,他们感觉到几个小伙伴共同演奏的乐曲更好听。于是让他们一起演奏,并录了音。演奏完毕,我将录音放了一遍,孩子们听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会心地笑了。他们享受了合作的快乐,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其次激发了幼儿爱集体之情。在幼儿听了故事《拔萝卜》之后,我便编排歌表演《拔萝卜》让幼儿表演。表演中,他们不仅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而且表演时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充满了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另外,我还常让幼儿为其他班的小朋友表演自己的节目,在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五、用音乐来陶冶爱祖国的情感

第4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一、家园结合,互通信息

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文明行为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动员家长解除顾虑,主动向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文明礼仪现状。通过家园联系表,把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互相沟通,为将来做个文明人奠定基础。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优秀良好一般,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老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班级进行表扬,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同时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

2.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班级常规,包括文明礼仪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各项工作。

二、科学指导,掌握方法。

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再如,有的家长一心想纠正小朋友拉人、捏人的习惯,便采取严厉批评的方式,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指导家长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家长沙龙

我们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知索取,不想付出。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爷爷、奶奶拿拐杖等。沙龙的内容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园同乐会,在同乐会上,以家庭为单位,表演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节目《分香蕉》《让座》《洗手帕》《我的好妈妈》《我帮爷爷、奶奶做事情》等,通过表演让幼儿知道与他人分享,主动关心帮助长辈,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优良的品德,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在"献爱心"的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向老区的幼儿损献了书籍、衣物、玩具、食物,蒋丽小朋友将两本新书带来了,并在书面上写着"老区的小朋友,我爱你们",表达了一份童贞般的爱心。

三、合力引导、共同营造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正确地指导,慢慢地引导。所以对于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在这方面的感受甚深。有一次,我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也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幼儿的思想很单纯,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责怪,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如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教师如果责怪说:"张三,你不可以这样做!""李四,你下次再这样就不给你玩了。"等等,他们可能会负气地坐在那儿不再活动了,起不到教育引导的作用。但如果换个文明的方式,说:"小朋友,看一看,玩具伤心了。"那么小朋友们就很容易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5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嬗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2-02

一、“个性”教育是嬗变的契合点

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对人性、人格的更加关注,是把人的发展既当做出发点,又当做归宿点,进而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苏霍姆林斯基将每个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确定为教育目标,即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允许任何一方面有缺陷,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学有专长,都获得有胜过别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他还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样样做而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所以,他要求教师认真去研究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不是个别,不仅在于特殊,更在于其优质性。每个个体学生的个性正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内外部的协调、完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建立起个体的“最佳稳态”,处于最优化状态。个性是生命力、是活力、是竞争力,是一种美,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力。个性教育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现个性、培养个性、突出个性、发展个性、打造个性、张扬个性,使学生达到内外因素的最佳结合,把最优质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出个性化优质人才。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地明证了这一点,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智能上的优势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成具有他自己独立个性的优秀人才。为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一是要坚持学生个体差异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应的教育目标,因势利导。二是要坚持发展优质个性的观点,把他的优质点发展成为个性,把个性张扬在优质点上,这样的个性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才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三是要坚持形成完善人格的观点,学生的个性是特殊的,但是否是优质的、健全的、完善的,还有待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是自身优质和教育优质的结合。

史代纳认为,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地发展的,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意识阶段性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发展的。这种教育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自我发展需求,针对人的深层意识进行教育,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譬如说,第一个成长阶段,华德福教育认为这是人处于植物发展阶段的一个时期,儿童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第二个成长阶段,即7岁到14岁,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华德福教育在针对第一个成长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便主要是针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缺乏自然特性的特点,将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们的成长有一个最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教育上不以用读、写、算剥夺他们用以建造身体的人的本性,否则,就会减弱孩子们的生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尊重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方式,有目的地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早餐时朗读诗歌,让孩子们知道食物来自稼穑之艰辛,并从就餐中学会对生活的感激。在一年级,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在二年级,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圣人贤者身上学习做一个完美的人;在三年级,学会探索生活的意义;在四年级,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五年级,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六年级,一方面学习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学习物理,挖掘自然规律、人体自然的统一美;七年级,迎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着重学习文艺复兴文化和中世纪史,让学生从“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所处的真实的世界;八年级,华德福教育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厌世心态,学习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险家的开拓精神,为高中生活铺路,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平稳地度过叛逆期而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同时,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二、系统论中的“和谐”教育

贝塔朗菲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一书中阐述的系统论,要求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1+1>2的价值。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构成统一的、协调的系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主张德、智、体、美、劳等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和统一,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教育,并使其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成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否则,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完成全面发展的诸种教育任务如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教育分别在这几方面获得收获,更重要的是有个统一的、丰满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心胸和各方面素养得到高度和谐发展。他还认为,教育中没有孤立的对人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每个教育任务的实现都是为了塑造受教育者完整的心灵,亦即统一而和谐发展的内心世界。因此,和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具体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和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则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则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它不要求人们硬把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死的孤立部分,然后机械地相加,而是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律。

2.动态性原则。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的过程,无论是系统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反馈与调节、层次与层次、系统与环境等关系,都具有动态的性质。在系统形成过程中,开始趋向于向“稳定态”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稳定态将会破坏,新的“稳定态”将会产生。在研究“和谐”教育系统时,不仅要注意到各系统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而且要探讨它们变化发展的动力、原因和规律,从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其变化,主动灵活地加以驾驭,使各系统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

3.目的最优性原则。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部分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系统科学追求目标的最优化,强调系统的功效与目标的统一,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整个系统逐步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的最优目的。

4.定量化原则。现代科学技术对系统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使之能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科学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定量精确的表述,认为只有进行精确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和系统的本质。和谐教育不仅要求在个体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和谐,一般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整体性的和谐。而且更要求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和谐、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要与时展相和谐,甚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和谐教育,发挥其真正价值。

三、“个性、全面、和谐”嬗变为一体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任何个性教育都只能是整体教育之一,我们决不能一谈教育就是智育、或德育、或体育等,任何脱离这种观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就是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人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具有道德基础的建设者,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尤其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注重的大多是智育,即使重视智育也不是重视智力的开发,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追求高分数,忽略其他及个性教育,学生没有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用所谓智育代替了全面教育、整体教育。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致使我国教育出现偏差。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整体的教育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全,任何教育都是诸要素整体运行过程。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有侧重点地施行教育,整体教育并不是齐头并进,权重同一,而是有选择,有重点。三是要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协调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否则,相互不协调,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和谐并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堆积,和谐是个体自身素质内在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的和谐,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和谐,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1976-),男,浙江温州人,讲师,从事教育管理的研究。

第6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思考――乡村教育的根在哪里

89年前,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一文中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住,另找生路!”

乡村教育的生路又在哪里呢?我自从七年前担任乡村小学的校长以来,就一直在追问和反思,却没有找到答案。2015年,我有幸跟随着教育公益组织的伙伴们走出了乡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教育世界;回来之后,我们边思考边实践,而2016年初,我们又一次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有幸参加了由甘肃省乡村教育发展NSDP项目培训,终于破解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

说来惭愧,城里人讲给孩子“项目式学习”,然而我作为一个有23年教龄的教师,在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还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项目”。NSDP项目其实并不新鲜,源于2000年左右启动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目”中的“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SDP)。多年以来,我们学校日常工作使用的报表就是基于SDP的,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培训支持,那时我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直到最近,SDP项目的老成员们复兴了这个项目――他们在SDP前面加上了一个“New”(新),也就是现在的NSDP。

NSDP的基本理念是把水浇到根上。乡村教育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实现大水漫灌式的发展,浇水到根的方式无疑是最适宜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浇水到叶,浇水到花,浇水到果,为了表面的繁花似锦而忽略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乡村教育的根究竟在哪里呢?鲁迅先生也在《少年闰土》中写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少年时代鲁迅的心里,也渴望走出城市的高墙,向往着乡村的大自然和新鲜事。

在NSDP项目的指导下,我请社区的贤达、家长、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座谈,用SWOT分析的方法,明确乡村教育发展内在的优势和劣势,研判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发现,乡村也有城市无法替代的资源优势:乡村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有广阔田野;乡村虽然没有动物园,没有老虎、鳄鱼,但有大自然,有蚂蚁青蛙,还有牛羊鸡鸭;乡村虽然没有航模展厅,但有日光温室;乡村虽然没有科学家,没有画家,甚至没有医生,但有雕龙画凤的木匠爷爷,有会做千层底布鞋的奶奶,有会砌墙粉刷的爸爸,有会种田能养鸡的妈妈……

乡村教育的根应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科技的变革,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时代呼唤乡村教育者的自信和活力,乡村教师应该挺起乡村文化的脊梁,探索挖掘乡村的潜能,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绽放应有的魅力。

回顾――我们的项目实践

追寻乡村教育根的踪迹,该如何入手呢?我们依然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则,民主参与讨论对策,运用问题树分析和优先排序的方法,大家的意见逐渐集中,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种植实践和快乐阅读 ,遵循SMART原则,制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

我校马路两侧有块空地,师生一起平整后便成了一个小菜园。我们按照蔬菜食用的部分分类,种植了八块蔬菜:根菜类、花菜类、茄果类、茎菜类、块茎类、鳞茎类、叶菜类、种子类蔬菜。孩子们在种植实践中不仅学到了与植物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了内心的健康成长。项目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兴趣

组织隆重的种植实践启动仪式,让孩子感悟到种植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大自然馈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源,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认识了形态各异的蔬菜种子,还用种子摆出各种图案,老师们都感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幻莫测。

2. 劳动实践

孩子全程参与翻地、地膜覆盖、施肥、浇水和除草等劳动,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脏和累,也体会到父母的劳动的艰辛,纷纷表示要为农忙归来的父母献上爱心。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明白,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理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展示分享

举办“收获节”。辛勤地付出总会有收获,菜园里的菜花开了,萝卜冒出了地面,茄子、辣椒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我们开个别开生面的收获节吧!孩子们争着抢着摘菜花,品尝着自己亲手种的萝卜,孩子们说:“这是最好吃的萝卜。”是啊,自己播种,期待发芽,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怎么能不好吃呢?

4. 总结评价

小菜园丰收了,我们的种植实践收获了什么呢?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和观察记录,还写了许多关于蔬菜的童话和诗,小菜园成了童话的摇篮。在小菜园里,不仅种出了菜花和萝卜,还种出了孩子们的诗和远方……

感悟――重拾劳动教育

看今天的教育,新概念越来越多、新项目越来越多、新科目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而老概念、老项目、老科目的初心却慢慢被我们遗忘了。“劳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几乎写进了这个广袤国度的每一所乡村学校的课程表,然而我们是否珍惜了这一历史的馈赠呢?“项目”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劳动”则是儿童生活的日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1. 挖掘乡村优势,成就教师

城、乡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城市教育并不代表先进,而乡村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落后。乡村教师要树立发展乡村教育的信心,时代需要我们顿悟,需要我们从惯性思维的迷途中觉醒。乡村教师只有抓住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的机遇,挖掘乡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引领乡村文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 构建大自然课堂,快乐学生

大自然是乡村教育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田野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鸟、兽、虫、鱼都是自然界的精灵。一朵花、一只鸟都能吸引孩子驻足,进行心灵的对话。孩子们把无意中发现的蚯蚓宝宝放回松软的泥土,趴在地上期待种子发芽,把馒头的碎屑放在蚂蚁的洞口……怎能说这不是最好的爱的教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第7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

第8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第9篇:劳动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 庄子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自然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但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理论基础

1.1庄子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庄子被认为是道家的嫡传,他继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其中包含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精神就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有先天地者物邪?物者非物。”这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庄子将它叫做“道”,庄子认为没有比“道”更根本的东西了。

《庄子・天地》篇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源于“一”,即“道”,有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律,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不需要外在东西的引导。庄子强调把一切为仁、义、善、美、名、利等束缚人们的枷锁统统舍掉,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1.2卢梭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哲学和感觉经验。卢梭基于他性善哲学的基础上,强调“归于自然”,顺应自然,把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当时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处于封建军事、政治以及宗教的专制压迫之下,人性被压抑。因此他认为应该使人率性发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摆脱掉社会对人的戕害。

卢梭认为人们掌握的知识最先从感觉开始,也就是说由感觉经验得到理性。卢梭还把感觉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他认为感觉经验对观念的形成、对日后理性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目的异同

2.1 庄子自然教育目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理想与目的是想要使人们回归自然本真。与之相应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遵循自然规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最终教育目。这样就可以真正的与自然和谐统一,得到真正的自由,无所束缚、无所畏惧,游于天地之间,不为功名所缠绕。

2.2卢梭自然教育目的

卢梭自然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摆脱社会人为的束缚,冲破文明的枷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最终成为真正顺应自然发展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真正的教育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从当时实际情况来讲,卢梭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像爱弥儿一样经过自然教育的公民。

卢梭认为,“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由于继续发生的千百种原因,由于获得无数知识和谬见,由于身体组织上所发生的变化,由于不断激荡等等,它的灵魂已经变了质,甚至可以说灵魂的样子已经改变到了不可认识的程度。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以一个始终依照确定不移的本性而行为的人”。

2.3 比较分析

庄子与卢梭都极力主张教育要取法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以顺应、保持、发展人的自然天性为教育目的。庄子的思想带有消极避世色彩,他希望可以回到人类初期的那种状态,容易使人不思进取。按照卢梭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是只善于维护自己的生活的“自然人”。卢梭更重视人的本性及其发展,强调人本身的天赋才能。

3教育内容与方法异同

3.1 庄子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庄子的自然教育思想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下是庄子自然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几点总结:

(1)“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独特之处。《道德经》中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世,行尽言之教。”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心,不以外在的规范来进行约束性教育。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庄子・知北游》中谈及:“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夫知者不言,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不可以用言语相传,只能“不言之教”,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道。

(2)“顺物自然”

庄子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也。”世间众生应该依靠自身来体认大道,依靠内在动力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每个教育对象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就是自然教育,这就是顺应了自然,任其自由发展。

(3)注重养生

养生思想是道家的特有之处,这可以算是道家注重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庄子养生思想的宗旨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其基本目标是保命。庄子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民整日心惊胆战,庄子心存天下同时作为有责任的思想家,他要教给人民如何保命、如何生存的更长久。庄子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养神。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但就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讲庄子更注重养神,他认为养生更在于养神。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心斋、坐忘等方法。庄子在《人间世》借孔子之口,提出了“心斋”方法。它是一种比喻说法。心斋就是把人们耳朵听、智慧思考这一切断绝。首先是集中精神,不再用耳听而用心听,排除了人的思维干扰。庄子在《大宗师》又提出了“坐忘”方法。“坐忘”是忘掉了肢体、聪明,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3.2卢梭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教育内容

首先,不教给儿童道德和真理,以保持其心理不沾染罪恶和邪念。所以,即使爱弥儿临近青年时期了,卢梭也不打算向他传授与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知识和道德。其次,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能力及获得学问的工具。再次,不用成规教育学生,不让儿童沾染社会习惯。卢梭反对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有用的知识。卢梭主张让儿童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劝老师“不该要学生学习科学,应该让他去发现科学”。

(2)教育方法

他认为,知识是具体的,道德也是具体的,没有脱离实践的知识或道德,因而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获得善念,用行动培养人。卢梭反对强迫、压制和死记硬背;让孩子们回归到朴实的生活劳动中,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卢梭认为应该把孩子送到农村,远离城市的喧嚣。

(3)身体养护

卢梭还十分重视儿童身体的养护。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着力去培养一个完全的健康的自然人。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做到身体和智力平行发展。

3.3分析比较

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反对社会道德和习惯对人的洗染,否定书本知识,批驳违背自然天性的教育。但他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区别:

在教育内容上,庄子的“不言之教”,实际上是什么也不教给学生,儒家提倡的各种礼仪制度,尤其反对,无为而无不为,不过容易导致人们的消极思想而无所作为。卢梭虽然也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学生思想的内容,但是他还主张有步骤、有计划地教授知识和技能。根据年龄做出了不同分期,每个时期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教育方法上,庄子主张“不言之教”,否认教育的积极作用,各种知识技能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卢梭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制定了具体的教育原则及方法,根据真正的儿童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适时、合理地进行教育。

道家的养生思想是对于所有人提出的,在注重身体养护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精神的修养。养生必须谨慎饮食、节度。饮食有节制,食物结构搭配合理,五味调和,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就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讲庄子更注重养神,他认为养生更在于养神。而卢梭对于身体养护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儿童。在儿童早期,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做到身体和智力平行发展。

4总结与反思

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又处于东西两个不同的世界,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有一些共同之处,这说明人类教育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可违背。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存在大量差异。例如: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没有明显的年龄分期;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提出由出生到2岁属于婴孩期,2―12岁属于儿童期,12―15岁属于青年期,15―20岁属于青春期。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卢梭比庄子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在当时以及后世没有占过主流地位,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在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庄子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同时,“使我们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时有一个富有对比价值的参照系,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价值。”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在很早以前就被大家提及,教育准备生活说的缺陷与不足已经由专家提出。然而当今的中国教育似乎还在推行着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模式,孩子的一切努力、一切痛苦、一切忍耐都是在为明天更好的生活做“准备”。那个美好的生活是否真的会出现不得而知,但是许多学生的求学过程并非那么愉快却是有例可证。现在重新提及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且对二者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是希望大家能够分析一下当今的教育现状与教育问题。在校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是否真正的“乐学”,是否“活在当下”,是否未被繁多的课业所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3]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孟榕.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0(S1).

[6] 唐洁.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社会科学研究,1998(4).

[7] 周萍.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探析[J].教育科学,1994(4).

[8] 张勇.试论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2).

[9] 王小丁.试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空想性[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