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研究性学习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意见

第1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近年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教材编写,再到教学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研究性学习,不单只是一种被倡导的学习理念,而且已经编写入中小学教材.也就是说,教育管理部门并不是仅仅在用声音呼唤,也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必须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本文就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建构主义观点,指导“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观

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将学习看成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未知进行追寻、发现、假设、推理、判断、归纳、概括的过程,将学生看成是研究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可靠的假设,必须经由学生自身的努力,去验证、去修正、去完善,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调整,主动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可见,研究性学习,确实是践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很好途径.其特点在于:

1.体验性.

学生是探究过程的全程参与者,直接获得“研究”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想问题可能答案、设计研究步骤、找寻解决问题方法等,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学会主动自省,主动调整,主动修正.这些都是教师所不能取代的宝贵经验和心理体验.

2.探究性.

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情境中,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确定研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将数学学习活动演变成“做数学”的过程.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一致的.

3.开放性.

第一,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内容不只局限于数学学科本身,与数学相关联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与国外所提倡的课程综合是一致的.即与数学相关联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只要与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联系,都可以做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第二,知识来源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作为“研究者”,要具备相应探究能力,掌握必要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手段.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不单单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来源于手中的教材.其知识来源应是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图书资料的收集、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同学间的信息交流、实验小组的合作互动等等,都可以成为其知识来源.第三,课题本身具有开放性.研究性课题,可以有明显的指向性,即讨论角度、讨论方向都是明确的,但研究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体现“条条马路通罗马,哪条线路最划算?”的思想.这种“划算”是指学生各自选择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要求下的同一问题,并择其优者而从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发散性.另外,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答案不唯一,便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事物属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性,避免学生认识中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这样的课题,与当下人们的热门社会生活议题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很好地融入其中,实践操作难度不大,可行性强,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二、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应用好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必修1到必修5共六个研究性课题(不细述),这些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具有可操作性,应充分挖掘这些课题的潜在功能,发挥好其示范作用.

2.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不仅要靠专门的课题来进行,也要贯穿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在新概念教学中,从引入到理解再到深化,最后到全面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完全可以设计好各阶段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总结,成为一个研究者.

3.从数学史中汲取营养.教材当中,有不少数学史方面的内容,以“阅读与欣赏”等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开放题的编制中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教材习题多半是基础性、单一性的封闭题,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基础性习题转化、发散、延伸,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点

1.研究性学习,不是必须在某个具体课题当中才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理念,要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一定要“适时”“适度”.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认识遇到阻力时,稍加点拨即可.

3.研究性学习,不要求难求全.研究性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讲,还只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要立足现实,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总之,数学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探”与“悟”.教师要克服以往力求把知识“讲细”“讲透”,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毛病,应把学生当成思想者、探究者,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第2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22-02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力实施对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课程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无论是研究选题的确定、活动方式的选择,还是研究报告的撰写,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做支撑。因此,积极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对于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和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资源建设的含义及意义

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指开发者对普查阶段所获得的原初课程资源进行加工,通过遴选、组合、改造和创造的方式形成能够直接为课程所用的最优化的课程资源。

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建设将保证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实施所利用资源的一致性。培养目标是以一定社会背景为基础而提出来的,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些社会背景和变化本身都是课程资源,所以课程目标的确定也要依赖于课程资源,它们之间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某些资源常常是因为其他的社会功能,而不是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出现的,它们常常是隐性的。比如,人们更容易注意电脑游戏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忽略它的教育功能,只有独具慧眼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意识到电脑游戏的教育意义,并将它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对于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认真研究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各种可利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进行提炼加工,把这些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以合理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使课程目标不至于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落空。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建设还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品质。为了达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必须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纯度和利用价值。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克服课程资源利用的随意性,建立规范、高效的课程资源市场。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比较少,规范要求也相对少一些,所以当时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积极应对,潜心研究,合理开发,不断积累各种课程资源素材,并进行加工整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课程资源市场,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把资源建设和课程开发、实施统一起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资源的遴选、组合、改造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亲自参与,要处理和加工这些课程资源,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四种方式

经过普查初步确定的原初课程资源虽然都有相对稳定的分类系统,但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从众多复杂的资源中选出和课程形态最相符的、最能体现课程价值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遴选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决策提供优化方案。课程资源的遴选贯穿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始终。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的遴选过程需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第一个是教学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第三个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筛选也需要根据这三个筛子的标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要求,对原初的课程资源进行逐层筛选,挑选出最符合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的课程资源。

经过筛选得到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对研究性学习有用的,但是如何将这些杂乱无章的有用资源组织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功效,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组合主要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即如何使课程资源的组合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达到静态课程资源和动态课程资源的平衡,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课程资源虽然范围广泛,但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具体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需要,所以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可利用的现实资源,甚至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解、聚合和重组,创造出有价值的资源。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或者开发新资源时,要注意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色,着重对知识型、文字型、静态型资源进行改造,使它们更切合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弥补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相对单一和保守的资源状态,并且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更多、更新且更难以发觉的课程资源。当然,这些旧资源的改造和新资源的创新必须符合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目标,不能毫无目的地胡乱开发,要注意开发的切合性和持续性。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四种开发方式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开发目的来选择一种或几种开发方式,发挥资源对课程实施的最大功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建设阶段,对资源的遴选、组合、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和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都应是开发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还是农村的、中国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都应加以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经济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一般说来,每一种课程资源对于特定的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与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多质性,同一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类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体现综合、重视实践、走向社会、加强同社区和社会机构合作的需要,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和开发目的来进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进行。

第3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研究性学习重探索、重参与、重育人的教学理念,与常规教学相比,它更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生成性,更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近几年职高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老师。”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学好建筑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思维也最为活跃,富有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建筑专业课程许多规则规范要求,原理工艺比较复杂、艰深,尤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厌学心理,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生主动。如在执教建筑构造中“基础分类、形式”时,本人设计的过程是:首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南通国贸大厦效果图,挺拔雄伟,在灯光映照下,光彩夺目,使同学眼球一亮,沉浸在感染赞美之中。然后,适时提问:“这个建筑物重量一定很大,什么样的基础才能承受呢?”学生回答:用石头来做基础,用砖头来做基础,用混凝土来做基础等。再后,继续提问:“如何来做?请你结合你家楼房基础形式或你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思考,学生边思考,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基础、常见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录像,带领同学回顾思考。基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能承受建筑物上部的负载吗?然后教师从地基、基础材料、受力特点通过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基础受力变形、破坏形式,从而来讲明基础形式、规则规范要求。最后再来展示我们上海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近二十多年变迁。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的了解发生巨变,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效果。教导同学们自觉地肩负起文明传承和光大的职责,激励学生在充满智慧和神奇的建筑知识宝库里去不断追寻,从而启动学生的主动激情。

二、讨论互动,深度探究

“讨论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中某一中心问题,教学组织方法,参与性强,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讨论在独立钻研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评价。本人在“某教学楼大梁断裂事故分析”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程序,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汲取知识,加深理解,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1.根据现象探讨并提出假设

教学楼大梁开裂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结构设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在大梁设计使用寿命内能否承受外力作用。其次,材料质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材料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再次,施工工艺是否规范?

2.基本情况调查,收集资料

学生能根据现象,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初步推断,并急于知道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我把推断结论相同的分在一组,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的调研组,分别查看相关设计图档、材料检测报告、施工记录及验收报告,并进行结构及材料的复核。

3.集体会审,形成调查报告

各组同学带上资料集体会审。集体讨论时,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以事实为依据,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共同分析,互相启发,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根本性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并写出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搞清大梁断裂实质,又培养了学生严肃扎实的工作态度,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从表观现象入手,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主流的严谨治学方法,并懂得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讨论探究中才能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的真谛。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适时点拨,突破难点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适时点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迅速捕捉,采用艺术化的点拨,防止误入歧途,及时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深入下去,向更高层次进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本人在建筑制图的教学中,研究由形体两个投影作出第三个投影时,要求同学们首先能根据两个投影想象出空间形体,许多同学思维模糊,因为某一局部影响他空间想象,此时及时点拨,抓住形体特征图形分析,有些学生就忽然开朗,如还有同学困惑,进一步从任何组合形体都是由最基本形体切割、叠加而成来点拨,进行思维引导,同学们就迎刃而解。组合形体中如存在一般位置平面时,部分同学无从下手,即使做了,也不知道是非正确,教师这时应进行适时点拨:找出一般位置平面在两个视图中的投影,再由平面的两个投影作出第三投影。这样,同学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高涨,展开了热烈讨论,互相点拨,完成面的第三投影就水到渠成。因此,适时点拔,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再度被点燃,信心百倍,增添了更进一步的勇气,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激发鼓励,促其成功

第4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能力 创业指导

一、背景

全国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中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掀起了国内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热潮,进一步揭示了在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创新人才更是各国间竞争的深层动力。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年龄优势,在互联网+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创业门槛降低,大学生创业逐渐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显现出极大的创业潜力和实践动能。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创业意愿不强、缺乏创业经验与必要素质、大创企业存活率低等问题,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当中,关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也是重点和热点,探索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也为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估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人因素,是创业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在访谈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创业意向强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逐渐由弱到强的渐变过程,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先决条件,只有渴望改变客观世界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勤奋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2.创业心理。创业心理是一种新的提法,是基于创业行为的心理特征剖析,获得规律性结论。创业的过程充满着挑战与压力、风险与挫折,对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提出高要求。

3.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的缺失是大学生不敢创业、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对市场分析、财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工商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人际沟通知识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行为无法顺利开展、举步维艰的阻碍之一。此外,对于行业中的隐形壁垒和门槛知之甚少、经验缺乏也极大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存活率。

4.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核心竞争力、潜在客户、家庭支持、政策扶持、学校创业气氛。研究创业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机会和创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舆论的宽容,家庭的支持,包括允许休学创业等在内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日趋成熟,都为大学生创业行为提供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很难获得各方的支持。

5.个人因素。包含人格特质、学历水平、专业技能、团队因素、组织策划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个人因素为形成创业意识提供了先天基础,目标坚定、居安思危、勤奋拼搏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业意识,而安于现状、追求安全感、成长经历较为安逸的大学生则创业意向较为薄弱。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外延探索

智力因素、知识结构和能力固然是影响创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德行素养也是影响创业行为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我们认为,在影响创业行为中的创造性品质是个体基于较高道德水准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所体现出的共同品性特征。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中融入道德与修养内容,能够在大学生创业者未来创业之路上发生趋优趋强的化学反应,远离应付和浮躁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或退缩心态的干扰。所以真正成功的创业者应是符合公众道德认知标准的人。

三、建议

(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的心理接受机制

根据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认知论:“一切认知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化功能,他们是‘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顺化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同时,“只有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才能用来说明所有知识的获得机制”。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提升培养的心理接受机制也应该是双向同步构建。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信息的感知、择取、理解并整合内化为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创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业信息传递、市场导向合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行为心理接受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的科学优化策略

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设计哲学思考,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系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辨析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所做的科学优化策略和教育研究,是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生产环节,这些优化策略是否有效还需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过程中对知识应用情况进行反馈,论证创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再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策略,有针对性的对新一批大学生创业教育受众进行补偿教育,进而达到实践反哺教育的效果,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创业教育成效,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纵深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四、结语

从我国国情看,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发生和成功率的深层原因,是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失调,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地位,高校自我封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势存在,教育滞后性普遍存在。将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从诸多因素中筛选出来并进行归纳提取,进而细化为可以量化的变量,带入模型阵列,形成评估体系,结合国内大学生创业行为现状和困境,从思想、制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实现大学生创业行为管理服务的理性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力的心理接受机制培养和科学优化策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I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育中激发创业意愿、培养创业技能是教育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段旭辉.基于CAS理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

第5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interleukin-18 these two indicator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measurement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interleukin-18 levels was performed in 103 case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est group) underwent inpatient treatment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and 98 healthy controls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outpatie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d had normal results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interleukin-18 level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test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reactive protein; Serum interleukin-18;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1]。C- 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为炎症性反应的标志物之一。有关文献指出[2],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重,我国人群急性脑梗死患病率不断增加,医务工作者应重视深入研究此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制定出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治疗方案。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和98例门诊体检结果健康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住院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和98例门诊体检结果健康者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过CT及MRI影像检查,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急性脑梗的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卫生研究院的脑卒中评分量表,首次发生脑梗死小于24 h且梗死面积小于5 cm2的急性脑梗患者划分小面积梗死组,大于5 cm2的患者划入大面积脑梗死组[3]。试验组男性58例,女性55例,平均(57.6±7.5)岁,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39例,平均(56.4±8.2)岁,患者均未服用任何相关治疗药物,无肿瘤、严重肝肾功能损坏和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该研究对象采取静脉血5 ml置普通干燥试管中,3 000 r/min离心分离后,检验其CRP和IL-18的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使用ELISA法检测IL-18,对照组的健康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血行检验,试验组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血,并分别于发病后的第3日和第14日清晨空腹采血进行化验。

对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的24 h内进行MRI和CT影像学检查,通过MRI中T2加权像和弥散加权图像(DWI)观察梗死灶的部位,根据CT检查结果在PACS系统中测量梗死灶最大径的长和宽,相乘后得到梗死灶相对面积,分为小面积组和大面积组。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 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以P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CRP、IL-18检验结果

试验组随意时间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梗死不同面积组两种指标的结果

大面积组患者C- 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 -18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试验组不同时期CRP、IL-18检验结果对比

试验组中不同发病日期对比,第3 日时两项指标最高,同发病第1日和发病第14 日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多。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自由基产生、炎性反应等诸多因素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观点认为,炎性反应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后一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的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4]。近年来研究发现[5],炎性因子加重了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多种相关血清学标记物水平可反映脑梗死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未来脑血管事件中可能获得有价值的预测信息,且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急性炎症进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时相蛋白因子,其指标含量的上升能够促进炎性因子释放,激活补体途径,但同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产生,促进凝血。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降低 CRP 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复发。研究认为[7],CRP水平升高能够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复发、心绞痛等时间发生。IL-18为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白细胞介素因子,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该因子除可以诱生IFN-γ外,参与体内各种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对机体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保护作用,并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8]。

该文结果显示,IL-18及CRP在脑梗死的早期,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以脑梗死的早期阶段(3 d 时)炎性反应最为显著,随着梗死的进展,二者均下降,但2周内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3 d时IL-18及CRP血清浓度在脑卒中重度组中显著增高。说明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反应持续存在,且炎性反应的程度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8及CRP可能共同参与了脑损伤炎性。而且有关研究表明[9],C- 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 -18水平代表了急性脑梗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高敏C- 反应蛋白升高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0],其也为诊疗脑梗死的重要指标[11]。CRP是一种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反映系统炎症的程度,动脉硬化有关[12]。

综上所述,本试例数和对象或不具有代表性,需要更大量研究对象,对患者C- 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 -18精确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探讨和验证,证实两种检验项目不同水平,对脑梗死不同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其在未来的脑梗死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茂林.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2] 郭留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45-46.

[3] 赵小梅.Hcy、hs-CRP、DDR和IMT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6):961-963.

[4] 张龙梅.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sICAM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6-18.

[5] Lukasik M,Dworackig,kufel Grabowska J,et al.Urprgulation pf CD40 ligand and enhaced montocyte-platele aggregate formation are associated,With worse clinical outcome after isehaemic stroke[J].Thromh Haemost,2012,107(2):346-455.

[6] 郭爱松,李爱红,陈鑫,等.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3):224-228.

[7] Zhao D,Liu J,W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 sition of st roke in china,twen ty-one-year observat 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6):1668-1674.

[8] 刘国玲.血清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13-214.

[9] 王星.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介素-18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5):58-59.

[10] 谢官莉,陈立典,陶静.缺血性脑卒中在关注后脑脊液相关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13,33(1):29-32.

第6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们有效的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简单阐述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同时,将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1]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作用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相关院校教育活动的重点目标。虽然传统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相关内容传授于学生,但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学生毕业后鲜有人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需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满足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们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得以显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时严重不足

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共三篇,包括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共计35章节,课时的安排为36至72学时,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关于医学微生物与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而较短的授课时间势必限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则会影响其他课程正常开展。因此,只有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时间以及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优化,才能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

2.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课程常见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相关实验课计划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本身较为抽象晦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甚至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并且对理论知识不进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同时,在开展实验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因没有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束手无措,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水平。[4]

三、应对策略

1.根据专业学科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一本教材,由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两部分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作为独立学科已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领域,与此同时,免疫学原理、免疫实验技术逐渐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今的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加之授课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又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将微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医学微生物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概述,合理的删减微生物学各论内容,从而实现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概述性、综合性目的。同时,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与防治原则的讲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5]

2.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培养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教学重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作用于课堂活动。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立一个研究题目,然后指导学生2-3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自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者图书馆文献来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然后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合汇集,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论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并帮助学生们改正。此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交际能力以及探索问题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董艳芬,梁燕玲,孟金兰,邢德刚.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11):48-50.

[2]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研究性学习在中医院校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刘爽,魏巍,朱金玲,张金波,张淑红,杨昕艳,吴祥红,王英敏,姚海涛.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0):45-46.

[4]Dong Wei Zhang Junfeng Zhan Qin. Study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2(4):78-79.

第7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共建共享 数字化学习资源 资源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河北联合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315-15)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原来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向服务教学、科研的软件建设转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1]。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布,推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支为网络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学习型社会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现状

纵观教学资源建设的历程,资源建设模式经历了从分散到集成的动态过程。最初企业、个人处于自发建设阶段,个人根据自我需要建设教学资源,由于全少全局战略眼光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效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学习资源转变成了以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素材和积件为基础对学习资源进行集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是突出以服务学习者为核心: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医学资源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知识量大,内容宽泛,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医学学习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资源建设数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教学资源平台,例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这些大型的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权威性、准确性较高,涵盖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源。但是,单就医学门类来讲,仅靠这些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免费资源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企业和个人建设的学习资源则因为课件质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完全对医学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撑。教师、学生会经常苦于寻找一些图片、视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学习资源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实现效整合

医学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医学教育同时兼具抽象性、实践性、专业性、社会性,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泛。中医、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内容多是比较抽象,同时,护理、口腔等学科则对技能要求非常强。例如,在美国一些牙医的培训依然沿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因此,不同学科的医学类学习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配有多个教学、资源、模拟实验系统。例如:精品课程网络系统、远教学系统、数字心肺听触诊断系统、病人模拟系统等各类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是独立的,各个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缺乏标准设计,数据交换难度很大,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受到限制。

三、平台建设构建及特点

美国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共建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项目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认为各种学学科、课程的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二是共建共享改变以往集中封闭的资源创作、和学习过程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人人参与资源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高知识共建共享的全球学习共同体[2]。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分系统阐述了共建共享型数字医学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平台建设――促进多系统的融合

1.该平台的设计以门户网站作为各种资源的访问入口,通过用户登录门户,访问各个系统模块。该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将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管理,实现单一的电子身份,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2.平台以共建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库为最底层,提供总线式集中的数据交换,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平台以多个子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病人模拟系统、虚拟实验室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下图中统一归结为教学系统和环境系统)为功能支撑。实现自主化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平台系统间参照各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及行业标准、兄弟院校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制订了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这是实现信息在系统间共享和交换的基础。

4.平台的核心为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源加工、传输、搜索、浏览、评价、统计等各种功能,另外还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交流、协作,以及人机互动的子平台。除了服务学习者以外,资源管理系统还会提供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工具管理等形式的系统服务。在医学学习资源中还会有一些非系统化的碎片资源,这些资源在以课程为中心的系统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掉,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这种碎片化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门户呈现给学习者。

(二)学习资源的共建

在本平台中资源的共建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1.各方共同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个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3]。该平台的建设融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学校投资购买,免费下载,教师自建,企业支持,医生自建,学生自建等,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充足、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2.共建不仅仅指学习者具有教学资源的权限,而且平台融入基于web的协作开发工具,多用户能够同时、异地,加工修改教学资源,不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平台的互动、参与程度。

第8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4-03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延伸,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近年来,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该领域也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

该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强调独立研究和协作研究相结合。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使其特点更具鲜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发挥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作用。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研究兴趣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研究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体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者。

(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网络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其要素为:(1)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网络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等于一体的、可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展示教学成果的学习载体。(5)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生之间存在互动。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

如图1所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评价,网络学习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网络环境或平台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图2所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习者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库里面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该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

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网络平台中包含论坛、BBS、QQ等聊天工具,学习资源。并提供信息检索的工具等。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Ouest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

同时网络学习平台也为生生、师生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平台中任何一个人结交朋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习者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分组、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策略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胚的能力表现。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同时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

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定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苏州园林”为例来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情境的创设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中的代表性建筑及其风格,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以故事的形式

介绍代表性建筑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苏州园林的特点、风格、历史意义、产生的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等。学生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进行讨论时,有同学在平台上提出“苏州园林的建筑为什么与杭州西湖的建筑不同?”这时有同学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并附上苏州园林与杭州西湖建筑的图片。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答案,在学习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得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就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

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讨论,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到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根据意见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老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老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

(5)考核与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

第9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兴趣型学习;创意型实践;服务型应用;三位一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13-04

影视类人才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强、驾驭视觉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技术与艺术融合能力要求较强的创意实践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对这类人才的培养,现实的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模式基本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授课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实训以课程内容的训练为主,而实习实践以学生岗位适应为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病。因此我们在影视艺术类人才培养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动开发和巩固对于影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有了来自内在的动力,那么创意性的实践就有了依托,而基于这二者的基础上向服务型应用培养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于是我们的思路从微观的课改向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向转移,在探索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兴趣型学习是一种能够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后劲,实践中缺乏创意的学习方式。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兴趣型学习是人才创新能力强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把强化兴趣性学习作为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方式还显得不充分,一是兴趣型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包含外部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建设、课余生活的引导、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等;二是兴趣型学习不应是针对一个阶段某个课程、某个项目、某个活动而言的,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工程;三是兴趣型学习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也呈现着不同的特点和特征,诸如蒙童时代重在兴趣的开发,少年时代重在兴趣的巩固,青年时代重在兴趣的专一,如果忽视了兴趣的阶段性特征,兴趣型学习将无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基于以上的思考和研究,我们提出了构建兴趣型学习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想法。但是实践中又发现,该体系并不能完全支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只有兴趣型学习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还需要基于该体系继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即创新和创意力,而传统的实训实践体系还不能够适应学生创作热情高涨的需要。于是我们又提出了搭建创意型实践的立体平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美的创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何在实训实践环节充分适应学生创造热情的增长,并且做到既有的放矢,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于是我们在搭建该平台的子平台时,充分考虑到原有各个专业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和教学作用,以高层次、更实用、体验性强又能兼顾专业发展的原则,搭建既能按照学生兴趣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又能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施,既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又能有利于创意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立体化、针对性培养的实训实践平台。在实践兴趣型学习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意型实践的立体平台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还是具有缺陷性,主要表现为人才不能够和社会行业更好地衔接,主要表现为:人才事业心、专业精神、服务意识薄弱,学校的拔尖人才在社会的反馈中显得名实不符,不能够体现其价值。在反思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创意创新意识的人才还要能够为社会所用,为社会服务,所以我们又及时地提出了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围绕该目标,我们把学生实习、与社会合作开发项目以及毕业论文通过校内与社会标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整合为一体。该体系把实习任务从适应岗位解释为能否在岗位上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项目开发中,学生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下,遵循绩效考核的方式,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其中完成工作的方式、协作精神、效率、质量和效果,一并作为毕业考核的项目进行登记造册并记入档案;该体系还把毕业论文与企业实习、项目开发作为整体看待,要求毕业论文必须来源于企业实习、项目开发,在学生的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完善了兴趣型学习、创意型实践、服务型应用三位一体的影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经过8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兴趣型学习、创意型实践、服务型应用”三位一体的影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下图)。

三位一体的模式是由构建兴趣型学习人才体系、搭建创意型实践立体平台、实施服务型应用培养三部分组成,其中构建兴趣型学习人才体系是前提,搭建创意型实践立体平台是手段,实施服务型应用培养是目的,三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互补充和完善,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尤其符合影视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强调个性化教育,强调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规律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在该模式中较好地体现以上思想和观点。

1.构建兴趣型学习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以兴趣型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红线,制定教学计划。把人才培养分为兴趣开发、兴趣发展与巩固、价值认证、兴趣超越四个培养层次,与此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则是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学、创意实践和服务型应用四个培养阶段。该计划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要围绕兴趣创新这个原动力来展开。其中把基础理论教学作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开发的部分,以导学为主要内容,具体以导论课为主,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把现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情境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教学等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建立兴趣,以教学网站为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展开自主性学习,拓展学生的爱好;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实现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从创作导入、创作理论系统建设、创作工具的使用到课内实训、课外平台实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并促进其学习研究创作兴趣的延展,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则是其实现创作梦想的手段;创意实践作为学生自我价值认同部分,从创作训练、参与比赛到自主的专业提升,使学生从兴趣型学习向创意型实践转变;而通过实习、参与项目化市场运作和毕业论文的思考总结,又使学生从创意型实践向服务型应用过渡。该方案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克服了“教”与“学”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配合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方式,实现教育计划。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兴趣型课程开发、兴趣型教学设计、兴趣型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在兴趣型课程开发方面,有四门专业课程在省级“151”工程项目中立项研究,并通过了项目结题验收,大部分课程开发了课程网站;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六个教学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励,发表课程改革论文7篇,自编撰了一套理论与创作相融合的教材(6本)。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建设,而兴趣型学习的实施也是通过课程来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建设、课改实验、教材编写和课程管理使兴趣型学习变得有的放矢,通过实践,学生反馈良好,与之前相比,学生的到课率、课堂上的积极性、知识传达的效果有明显改善,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完成课后学习任务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改善。该体系各要素的层次结构关系和整体框架见下图:

2.建立创意型实践的立体平台。创意型实践立体平台是一个基于原有实验教学基础上构建的应用型、设计性、综合型实践平台,该平台分为三个子平台,包括:实验实训平台、考证平台和科研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实训平台重在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主要的子平台,是其他两个平台的核心。

实验实训平台:实验实训平台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平台、角色体验式平台、数字媒体艺术节、创作平台四个部分。

课程实验实训平台是由21个实验实训室构成,主要用于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项专业技能。基于生产过程的角色体验式平台由校内《广师视频》和校外《穗团新闻》构成。校内《广师视频》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每月制作播出节目240分钟,师生反映积极,在校园内产生强大影响力,参与制作的学生都有了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该实训平台强调提高型、设计型、综合创意型实训实践。校外《穗团新闻》主要侧重于服务社会,强调服务型应用。该栏目是我院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共同开创的一个合作服务型应用平台,节目的采访、拍摄、制作、包装、播出都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而新闻的提供、采访的沟通、采访拍摄的费用、审稿、监制都由共青团广州市委负责,每一个月出一期,经过两年多的运作,成效明显,反响强烈。特别是在亚运会期间志愿者的报道,学生在亚组委举办的视频大赛中获银奖一个,获奖作品23个。前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智广阔空间,后者为事业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数字媒体艺术节,则是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横向创作、制作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横向拓展和跨学科合作,譬如在网站制作、电视角色扮演、化妆、设备、文字与教育技术专业的软件方向、民族学院、外语学院、电子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其中不同学科学生合作作品获得省级奖励23项。创作平台应用拓展,基于以上几个平台运作的基础上,以省级以上专业比赛为载体,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我们认为学生参赛评比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自我创作创意能力的认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的大型赛事不下六个,同时也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报道,如亚运会志愿者报道,仅在该报道过程中,学生主动发掘题材精心制作,就有23个作品在亚运志愿者视频大赛中获奖。

考证平台:考证平台包括ADOBE数字艺术中心和校技能鉴定所,以技能培训、考证为目的,为学生架起与社会标准衔接的桥梁,同时也强化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科研平台:科研平台包括与松下公司合作高清技术的应用研究实验室,其主要功能是科研即技术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驾驭能力,该平台的运作过程中,每学期由松下公司开展一次技术讲座,定期有松下人员到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创意型实践平台成为了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训平台,收效明显。其中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达98%;近六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赛事获奖和省级电视台播出作品达200部,获优秀指导教师10人次,专业学生参与的人数达100%;通过实践平台的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亚运期间,共青团广州市委不仅发函表扬了《穗团新闻》集体,还授予该集体为先进集体称号,该平台的运作《穗团新闻纪实》现已结集出版;科学研究平台也结出硕果,现已出版学术专著《高清设备的创作取向研究》;围绕新搭建实训平台,有关“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研究获得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有关“科教兴国战略与科教电视创作”项目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关于创意型实践的立体平台的建设发表了6篇论文,很多学生经过该平台的培养成为了专业拔尖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成为了一专多能的事业型人才,有的已经提拔到领导岗位。

3.实施服务型应用培养。

服务型应用的培养渠道如上图所示。首先拓宽服务型应用培养的渠道。传统的实践教学仅局限于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而影视行业由于每个单位所需实习生有限,人员分布很分散,这样不利于专业实习的管理,加之对方单位有时会因为阶段性工作,常常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很有效的指导,往往缺乏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院开始了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通过实习协议约束专业实习单位保障学生实习效果,有条件的由教师带队,没条件的定期巡访,检查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立足自身,依托穗团新闻实践平台和项目开发来满足为学生服务型应用的实习效果,几年来,实习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得到了保证,而且横向课题资金额度逐年提高,学校的声誉也不断获得提升,成效明显。其次把服务型应用培养与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立足项目开发为依托,拓展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企业化管理、遵循绩效考核的方式,在实际项目的开发中锤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另外,把毕业论文与实习、项目开发相结合,总结发现项目服务、实习期间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拔尖人才迅速成长,一次就业率达98%,很多实习生都被留在实习单位。

二、三位一体模式的培养效果

应该说该模式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既促进了学科建设,也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

1.该模式在我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影视制作方向经过八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培养的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效突出,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赛事中,参与率达100%,获奖人次率达68%。学生的毕业率达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培养了一批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媒体部门工作,社会对专业的认可率与日俱升。以潮声卫视为例,我校毕业生就有六个,其中一名做了副监制,一名做了主编,两名作摄像记者,一名文字记者,一名电子编辑。在广东电视台精品栏目《今日一线》,就有我校毕业生6人,其中两人获得省广播电视二等奖,成为台里的骨干。

2.该模式中的实训平台《穗团新闻》被纳入学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项目。共青团广州市委还授予穗团新闻实训平台为先进集体。

3.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发表教改论文19篇,完成省级以上研究项目8项,有6个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励,对我国高校影视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