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农药的长期持续使用,对农作物病虫防治本身及生境带来系列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效降低、农药残留超标、自然控制力减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上,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及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强调使用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多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保持生态平衡;强调应用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确保人类的健康和食用安全。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一种保护性、预防性措施。为了防止危害性病虫及杂草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和条例,由植物检疫部门对植物及其农产品在生产、调运、经销等环节进行检疫检验,一经发现,即按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对植物检疫对象要严格实行检疫措施,如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疫情铲除等,将其封在一定范围或彻底铲除,不让其扩散蔓延。一旦在新区发生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彻底消灭。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的一个基础措施。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以及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的为害。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因地制宜,根据品种的栽培特性和当地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用适当的品种。
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实行作物轮作。合理间作可减轻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实行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单食性和寡食性害虫的食料条件。
深耕晒土。深耕可将土表的病虫残体深埋土中,将地下害虫翻到地表,被严寒冻死或阳光暴晒而死,或被天敌啄食,从而减少田间的病原和虫口基数。
调节播种期。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既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又能提高作物的抗性,还可以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复生长。一般应注重N、P、K肥合理配方使用。
清洁田园。农作物生长期间,及时间苗、中耕除草,清除病虫残株,带到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可减轻病虫再次侵染的几率,减轻病虫及杂草危害。精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土壤消毒及种子处理。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土壤消毒可有效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播前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强发芽力,减轻或避免多种病虫害的发生。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或人工繁育的天敌、有益生物、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物制剂来控制或减少(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生物防治不污染农作物和环境,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人、畜均安全。
为了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和食品,确保人类的健康和食用安全。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4
1 提高绿色植保理念的认识
绿色植保理念即绿色植物保护,顾名思义,其宗旨在于建造绿色生产环境,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保障下保护植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防治策略
2.1 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政策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环境
由于传统小农农业的种植规模的制约,家庭种植的模式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和实施难以全面落实,在原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政策下,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适合当地生产力的土地经营模式的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营造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的大环境,为保证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落实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2 规划农业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乡镇政府对于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下拨的农业生产补助款统一规划,对于涉农补助款要确保专款专用严格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落实防治要用农药的用量和效果等具体的指标。从预防开始,对播种的土壤进行早期的消毒处理,选取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或杀菌剂拌种的处理来进行灭菌,消灭病虫害的发生环境。加强定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用量。例如春夏之交的烟粉虱的控点保面和压前防后的防治策略,大容量的远程高压喷药技术,都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防治的效果。尽量推广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提高化学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对难以防治的玉米螟、玉米穗蚜,推广使用非常规的烟雾剂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虫害蔓延和危害。控制病虫害的发展,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应维持在85%左右,这样是为了给虫害的天敌保留足够的食物。实现化学防治的专业化、科学化。
2.4 推广非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的弊端,非化学防治的推广势在必行。
2.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减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2.4.2 加强农作物的物理、生物防治
利用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引进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长期有效的抑制虫害的发展,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例如利用性诱剂诱杀鳞翅目类(如玉米螟)和食心虫类(如梨小食心虫)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蚜虫等。推广新型绿色防控产品消灭害虫,开展绿色防控模式,建造绿色农作物示范基地。
3 结语
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在其理念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要增加投入,促进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价格优势,在时效和便利性上做突破,让农民群众加强接受主动性。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推广力度,出台有力的保护措施,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棚;香瓜;轮作;嫁接;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1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塑料大棚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栽培设施,是广大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改善栽培环境,发展家庭经济的好帮手。然而,塑料大棚如果管理不好,就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将大棚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由于种植设施香瓜存在着连作和棚室中小气候的影响, 病害逐年严重。为此我们历经几年的经验,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病害后进行治病的办法,原则是以预防为主、治病为辅。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现象的有害生物很多,比如一些微生物、一些害虫等,这些有害生物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生存的。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生物群落,比如农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在这个生物群落中,有害的生物也是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生物群落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也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组成部分的活动,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增长或者减少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处理和防治,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单一地使用化学技术进行防治,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降低农业病虫害的数量,但长期使用会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英低昂,从而影响生长效率。因此,加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要利用各种自然规律,对各种防治技术进行有效地协调和混合使用,将农作物的病虫害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且尽量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指的是应用各种物理机械设备、工具、物理因子等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比如,利用械光学、力学、放射物理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几面。第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物理器械进行病虫害的捕杀,比如使用粘虫网、粘虫板等捕杀害虫。第二,利用诱杀方式进行病虫害的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利用病虫害的趋性,可以将病虫害诱集起来进行处理,比如性诱剂诱杀棉铃虫、二化螟、糖醋液诱杀粘虫等。第三,阻隔防治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病虫害的生活规律设置一些相应的障碍物,防治病虫害的蔓延。比如果实套袋、蔬菜基地利用防虫网等,都能对病虫害的传播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二)、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般使用农药的效果快、效率较高,不受地域限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直都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加强预测预报。在进行化学防治技术实施之前,要对田间进行相应的调查,掌握田间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才能促进病虫害的防治有的放矢。不仅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报,还有健全测报网络建设,改善测报的条件和手段。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有益的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有益生物极其代谢产物和各种基因产品的应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在生态自然系统中,有害生物基本都有天敌,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天敌和有害生物是并存的,病虫害的天敌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增长。
三、大棚香瓜病害预防措施
(一)、选用良种
选用抗病好的优良品种, 生产中遇到病株及时拔掉进行深埋处理。
(二)、种子消毒
方法一:用40%福尔马林150 倍,浸2 h,出水后洗净再在冷水中浸2 h,进行催芽。方法二:将干种子放入12℃~15℃凉水中浸泡1 h, 捞出沥干后, 用800 倍百菌清或300 倍香瓜重茬剂浸泡5 h,再催芽。方法三:用12℃~15℃凉水浸泡1 h,捞出沥干后,放入3~4 kg 水加5 ml 抗枯宁或5 ml 香瓜重茬剂药液中浸4~6 h,水温20℃~25℃,浸种1.0~1.5 kg,每隔1 小时搅动1 次,使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然后用凉水洗净,放在25℃~30℃环境中催芽。
(三)、嫁接
利用南瓜或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品质一般,但是产量高; 用抗病厚皮甜瓜砧木进行嫁接, 产量一般,但是品质好。嫁接可采用靠接或插接方法进行。
四、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技术
(一)、病毒病
1、症状表现
香瓜病毒病是由香瓜花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几种病毒引起的,蚜虫是传毒的主要媒介,发病叶片皱缩不平,叶色不匀,叶片变厚、变硬 、变脆,蔓抬起,顶叶变得细长,蔓扭曲,形成龙头。
2、防治技术
在发病初期选用0.26% 苦参碱水剂1 000 倍液或1.8% 阿维菌素乳油3000~4 000 倍液与3.95% 的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或1.8% 病毒酰胺乳油500倍液,再与0.3%~0.5% 磷酸二氢钾混匀,对水45kg 喷雾,间隔7~10d,交替轮换用药,连喷2~3 次。
(二)、炭疽病
1、症状表现
成株期危害损失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和果实。叶片染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同心轮纹病斑。瓜蔓或叶柄染病时,可见黑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病斑环绕茎1周后,全株枯死。果实染病初为水浸状凹陷形褐色圆斑或长圆形斑,常龟裂。湿度大时在病部可见粉红色黏状物。若遇雨后突晴时,病害发生加重。
2、防治技术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加56% 嘧菌酯・百菌清8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加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混合喷雾。
(三)、蔓枯病
1、症状表现
香瓜蔓枯病病菌可侵染叶片和瓜蔓,叶片发病时,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直径为1~2cm 的病斑。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枯死。蔓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若遇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发展迅速,死蔓严重。
2、防治技术
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可选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56% 嘧菌酯・百菌清800 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或80%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间隔5~7d 喷1 次, 连喷2~3 次。
(四)、枯萎病
1、症状表现
香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系统侵染性病害。在香瓜蔓的伸长期症状明显,最初植株表现正午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时间较长后,早晚则不能恢复,剖开病蔓,维管束变褐,造成植株死亡,产量损失大。
2、防治技术
在田间有零星病株出现时可选用30% 甲霜恶霉灵600 倍液,或4% 农抗120 水剂5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 代森铵水剂1 000~1 500 倍液等与0.5% 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匀后灌根,每株灌药液0.4~0.5kg。
结束语
农作物的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农作物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结合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麦 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33-01
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优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十,落实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控制的准则,每一步都应该考虑到多种病虫害,尽可能地采取综合对策,同时符合要求的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并尽量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法规,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目的。
一、我国目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
小麦易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播地下害虫,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蚜虫,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和其他。预防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害虫和疾病,预防药最好用生物农药,然后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喷洒[3]。应使用电机喷雾器,以改善喷雾质量。小麦防控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时期进行单独防治,通常在越冬期、返青期、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防治。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治病虫害上的应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4]。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6~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 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4]。
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等方法消灭害虫。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5]。
利用病虫适应生存温度范围的特性来消灭病虫害。变化温度杀死或减少病虫害,如温烫浸种、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等可杀死土壤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而逐渐死亡,可通过高温来杀灭此类病原菌。
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防治蚜虫和螨类等,利用青蛙捕食蛾类等害虫等。在田间放鸭也可以防治虫害。
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的害虫,从而降低了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效果。
2.3营养防治。作物生长期间适当的、及时的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性。要确定相应的微肥品种,预防和治疗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能补充钙肥。通过不同的营养补充作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实现自身保健。
2.4农业防治。在高产量和优质的前提下,当地种植的品种应该首选具有抗虫害较强的特点,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或寡食性害虫食物链,可以令其无法觅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不同作物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虫害的发生或诱集灭敌,减少病虫害发生,与此同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使用生物群落内部控制害虫和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感染源;秋耕深翻,减少越冬的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的田间,地埂的杂草,是虫卵减少。
三、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取得的成果
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且农药用量减少,残留期缩短,这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生态和社会效益[6]。
绿色防控模式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模式,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性诱剂+天敌等,节约成本220元至300元/hm2,减少喷施1~2次。
绿色防控模式以靶标为主线的模式,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效果达7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hm2,全程实现了绿色化防[7]。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缩短农药残留期,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有利于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5%的,辐射带动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0%的,天敌的数量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人力和化学防治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施绿色防控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示范区的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防控平均水平相比化学预防和控制成本平均减少1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2):26~27.
[2]郭香环,铁春晓,王永攀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8): 20~20.
[3]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 30~30.
[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4): 37~38.
[5]阿孜古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 51~51.
[关键词]生态茶园 茶树病虫害 防控 探讨
中图分类号:S4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9-01
澜沧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驰名中外普洱茶的发祥地,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史籍记载,解放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茶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我县茶叶总面积达3.04万hm2,其中现代茶叶面积2.37万hm2,野生茶树群落面积7866.7 hm2,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600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6667 hm2,原产大叶群体种茶园面积15440 hm2。茶叶总产量14406万t,其中普洱茶产量4048t,加工各种名优绿茶1849t,红茶3t,茶叶总产量5900t。茶叶总产值76143.37万元。涉茶农户6.8万户,涉茶农28万人,茶农人均收入515元。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138个,茶叶精加工企业5个,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澜沧县积极响应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号召,从2010年开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发动群众,层层落实,各乡镇及茶区农民积极投入到生态茶园建设中,到2015年澜沧县全部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面积2.37万hm?。
1.茶叶病虫害防控存在的问题
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必然会受到病、虫、草的危害,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对农药的残留要求十分严格,茶叶消费国均不断地修订,降低允许农药残留的标准,对茶叶生产者提出更加严峻的要求,生态茶园建设就是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尽量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一但发生首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最后才采用药防治,必须精准使用农药,把农药残留和危害降到最低。
1.1 农药使用泛滥
我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茶农是文盲和半文盲,文化素质较低,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盲目使用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至使茶叶农残超标。
1.2 农药使用不合理
茶农没有因虫和病合理使用农药,茶农对茶树病害和虫害的认识不足,见虫就打杀虫剂,见病就打杀菌剂,不但没有有效防治病、虫害,而且还造成了新的农药残留。
1.3 用药的时期不合理
茶农不清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病害、虫害生育周期和规律,虽然防治,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1.4 用药的方法不合理
茶农用药通常使用超标,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欲速而不达,不但花钱多、残留高,防治效果差;也有茶农用药时间掌握不好,如在阴天或烈日下喷药,造成农药流失或挥发,得不偿失。
2.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
使用化学农药是双刃剑,化学农药以高效、速效、特效获得广泛使用,为世界的绿色革命奠定坚实基础,但由于存在使用技术等问题,化学农药使用起来容易失控,且人们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只重视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如“3R”的问题,影响整个农林生态系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从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到拟除虫菌酯,从杀虫、杀菌到除草,农药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病虫草产生抗药性和天敌杀灭致生态失衡,病虫草害非但未除,反而逐年加重。农药使用后只有小部分附着在农作物上,大部分随着空气飘移,或落在地面,或进入水体。
3.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控技术探讨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在其栽培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病虫为害最为普遍而严重,是茶叶发展的最大障碍,茶叶病虫害防控任重而道远,必须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在茶树病虫草害防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最大优点是紧密结合生产操作进行,各项措施的本身就是增产的手段,既经济又有长期控制的作用。
3.1.1中耕除草
除草尽量采用人工或机械除草,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除草,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而且可以清除很多病虫的发源地或潜伏场所。
3.1.2分批及时多次采摘
根据茶叶采摘标准要求,分批及时采收,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郊方法,如茶蚜、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危害嫩芽,并产卵于新梢之内,因此分批及时采摘可逐批地消灭此类害虫的幼虫或卵;有的病害如茶芽枯病、茶白星病等都危害茶芽新梢,及时分批采摘,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3.1.3修剪、台刈
修剪、台刈是茶树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亦有极为重要作用,根据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轻修剪或深修剪,适时剪除病虫枝。
3.2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如捕杀或摘除、诱集或诱杀等。
3.2.1捕杀或摘除
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械捕杀害虫和清除发病部分,一般虫体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易于捕捉或具有群集的害虫,如茶毛虫、茶蚕等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许多病害可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株。
3.2.2诱杀害虫
利用害虫的趋性及生活习性,在茶园中布置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诱杀害虫。根据害虫发生的规律和发生虫口的密度,合理掌握布置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的时间及数量。
诱杀防治成本高,害虫、益虫也一并诱杀,存在一定的避端,各茶区和产家,根据害虫的种类和经济条件来确定防治方法。
3.3 生物防治
应用有益生物来防治病虫害有很多优越性,具有安全、持久、经济、有效的特点,近年来化学农药大量施用,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残留“公害”和引起害虫再增、猖獗为害的情况下,生物防治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尤其应用新的防虫技术,如利用昆虫不育性及昆虫激素来防治害虫,使生物防治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研究员,培育出全新的转基因作物,这种作物可释放出一些能吸引益虫的复杂挥发性物质,通过把害虫的天敌吸引过来而杀灭害虫,培育这种全新转基因作物的方法,可能为植物病虫害防治找到新方法。
3.4 化学防治
利用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预防或直接消灭病虫害,化学防治最突出的优点是作用迅速,见效快,防治效果高。但农药有毒,污染环境,伤害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使用不当,会使作物产生药害,防治病虫要多次施药,成本较高。
化学施药是一个系统工程,农药使用基本过程可归纳为:预防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需要使用农药选择药剂备齐和标定农药使用设备确定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科学配方划定用药区域农药施用防治效果查寻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价。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要不断研究农药使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满足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农药品种正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与环境相容的方向发展,如开发与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等。所以在使用方法上,农药喷雾技术、喷雾器械及农药剂型正向着精准、低量、高浓度、对靶性、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农药使用技术有以人为本、环境相容、精准对靶方向发展。
总之,在生态茶园病虫草害防控中,必须充分考虑茶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积极推广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尽量避免药剂使用,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2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极大推动了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当前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这就需要农业工作者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加强生态平衡的创建,开展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主要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体系的情况下,种植的作物更加多样化,传统种植单一作物容易形成统一的生态和资源条件,而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引起病虫危害。由于病虫种类少以及单一的生存环境,就导致益虫不能够很好的繁殖和生长,对病虫无法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种植要趋向于多样化,引入更多品种,丰富农业资源,构建一个均衡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的控制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多样性种植又分为时间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时间多样性主要是指掌握植物的种植时间以及准确的计算作物的收获时间等;空间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理空间的多样性、种植品种以及土壤的多样性。通过构建生态多样性,可以为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病虫害防治。
2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在选择种子时,要选取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并在选取之后及时的进行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让种子能够得到充足的晾晒,之后放在温水里面浸泡,最后挑出带有病虫的种子。另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时间要尽可能的避开病虫高发期,最好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或是在不适合病虫生长时进行播种。并在播种后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播撒,有效消灭病虫的根源。做好对田园的卫生等管理工作,保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对农业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我国农作物种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切实有效的保持各方面能够均衡发展。在防治虫害之前,通过计算机准确的计算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最大限度值,当监测系统发现虫害已经超过了预定值就会自动预警,以便于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发生的密度不大,危害性较小,就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节省人力和成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病虫进行防治,对于化学农药要避免施用过多,尽可能采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治虫害。除此之外,从事农业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例如种植方式、改善土壤成分以及作物品种选择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运用化学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大量施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将害虫灭杀,收效好但弊端很多。首先,化学农药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较多,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农作物,身体健康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危及生命;其次,采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河水等生态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同时,也完全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例如在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区域,养殖鸡、鸭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效的防治虫害。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通过在灯光周围布网对昆虫进行捕杀,或者通过在农作物的周围用纱网给昆虫设置障碍等方式对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5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
在我国有机农业种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深入田间、深入群众以及深入研究三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与农民进行交流,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归纳整理出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讲座、发放传单以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对科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对种植人员进行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6结语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兵.浅谈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4).
[2] 李晓铭,霍凤团.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农家科技,2011,(04).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遭病虫危害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水稻病虫害主要防治的是水稻生长期间的稻瘟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它们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应重视防治。本文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分析对比说明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一、广东省高要市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
高要市地处广东省中部,西江下游,东与珠江三角洲腹地接壤,西与粤西相连,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广东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据高要市植保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总体轻于常年。据统计,今年全市病虫草鼠549.17万亩次,防治面积达692.81万亩次。其中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227.74万亩次(稻瘟病10.94万亩次,纹枯病48.93万亩次,稻飞虱76.46万亩,卷叶螟56.28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72.52万亩次;果树病虫害中等发生,其中柑桔病虫害发生面积78.33万亩次,防治面积107.32万亩次;蔬菜病虫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5.89万亩次,防治面积163.25万亩次。
二、目前主要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目前水稻的防治技术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冶几种技术措施。其中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应用最广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利用和保护病虫害的天敌,开展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引、诱、禁、保的措施。化学防治主要利用工业生产的化学药剂直接杀死病虫的防治手段,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实现有效控制病虫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生物防治技术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选择在移栽期前做好大田灭螺工作,每667m2稻田用茶麸3~5Kg左右,尽量粉碎,于傍晚措施;抛插秧后30d内不施用杀虫剂,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BT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稻鸭共育治虫治草技术,在水稻分蘖盛期,每667m2稻田放养15日龄鸭子12至15只,破口前收鸭。
2.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的辅助措施,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标,选择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对口化学药剂,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农药化学污染,两种以上的病虫害选择使用具有兼职作用的拨那个药复配剂,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严格控制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
三、病虫害的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的试验
根据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我们在广东省高要市蚬岗镇水稻高产示范区对于两种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广东高要市以前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病虫害的情况比较严重,2011年根据观察早稻的生长情况,将即将发生病虫害的水稻试验田分成面积约为3000㎡的三块,其中三块之间的距离达到1km左右,防止各种防治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实验一、在即将发生病虫害的水稻田不做任何防治措施。
实验二、利用长沙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长沙稻螟赤眼蜂飞行距离8~10m,一只蜂可寄生虫卵20~25粒,特别对夏季高温有较好的适应性,田间繁殖能力强。总共将1万只赤眼蜂分10个点投放677㎡的水稻试验田,每个点约1000只。用1.6m高的主干和防水纸杯将赤眼蜂卵卡做防水处理,距离水稻约50cm高,在1周内,667平方米病虫超过300只再补充赤眼蜂卵卡,超过15000粒之后不再补充。
实验三、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在5月10日和7月4日每667m2用48% 毒死蜱(绿憬)l00mL防治第1代二化螟和第2代稻纵卷叶螟;667m2用稻病通杀40g,在苗期、分蘖盛期、始穗期分别防治1次稻瘟病;5月28日每667m2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20mL防治纹枯病;6月24日600㎡用吡蚜酮(安邦)16g防治稻飞虱。早稻整个生育期指导施药3次,用WS-18型手动喷雾器喷药,每667m2用水量为25kg。
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比较
试验效果评估 :通过上面的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得出对于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水稻采取防治措施的必要性。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效果来看,化学防治的效果略强与生物防治,因为化学防治的可控制方面比较强,生物防治方面对生物的可控性较弱;从经济成本来看,化学防治是现阶段最经济的防治技术;从环境角度来看,生物防治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化学防治恰好相反,化学药剂对于生态的破坏比较明显。因此,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生物防治是值得发展的防治技术。
四、结语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的是必须的,从而实现了水稻的增产增收的目的。从防治技术来看,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会影响生态平衡,化学药剂的残留降低水稻的经济价值,生物防治的效果同样良好,提高了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病虫害天敌同时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9).
关键词:茶园;病虫害;无公害技术
1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1.1 茶树选种及茶园选址
建立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茶园,首先要选用高产、优质、抗逆、适用性强的优质茶树作为种植品种。在茶园种植时要注意品种搭配,多品种搭配不仅可以丰富茶园生态结构、增加茶园的抵抗力,也有利于提高茶园的品质,提高茶园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1.2 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
在茶园四周及道路等地方种植一些和茶树生长条件相适宜的数木,这样可以增加茶园的生态结构,提高茶园的抵抗病虫害能力。树木可以种植在茶园的四周或道路两旁,也可以与茶树间作,使其形成一个坚固的防护林,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茶园的生态结构,也可以对茶园起到遮荫、防风抗寒等作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工业废气对茶园造成的污染。
2 农业防治
2.1 防治特点
农业防治主要是指茶园栽培管理方法,即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管理和技术等措施。农业防治是防治病害虫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对茶树修剪、中耕、除草和灌溉等茶园管理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园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害虫的作用。
2.2 防治措施
采摘可以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减少害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份,破坏害虫的繁殖场所。在采摘季节可进行分批多次采摘,为了防止害虫的传播应对含有害虫芽叶重点采摘;修剪可以通过改善茶园通风透光等条件,从而达到抑制喜湿怕光害虫的生长繁殖;中耕,通过该方法可以促进土壤通风透气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增加抵抗力,还可以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其它茶园管理措施,如台刈、施肥、冬季深耕培土、灌溉、排水等管理方法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生物防治
3.1 防治特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定生物与害虫之间的敌对关系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也包括使用激素使害虫不育、死亡等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茶园病害虫无公害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无抗药性、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3.2 防治措施
一是通过保护天敌。在茶园周围及道路两旁种植杉、棕、苦楝等树木,形成防护林,为害虫天敌形成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在冬季可为害虫天敌准备适量的过冬粮食,帮助其生长繁殖。二是引种、释放害虫的天敌。主要是指引种对人体和茶树无害但对病虫有害的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其大量的生长繁殖扩散,感染害虫,从而杀死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三是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为直接诱杀法,通过其诱杀雄性害虫,造成茶园中害虫雌雄比例失衡,从而预防病害虫。
4物理技术防治
4.1 防治特点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群居性等生活习性,通过激素、光源、颜色等对害虫进行诱杀或机械捕捉防治病虫害。目前,常采用诱虫灯进行病虫防治,诱虫灯不仅适用害虫种类广、杀伤力大,而对害虫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且效果快、明显。
4.2防治措施
一是灯光诱杀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趋光性强的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和黑光灯,结合茶园的面积和实际情况在害虫发生期安装适量的灭蛾灯可有效杀死害虫,防治病虫害。二是嗜杀法。主要根据害虫对颜色喜爱不同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可在茶园中放置适量的各种颜色的纸片,并对附着在纸片上的害虫及时杀死,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5 化学防治
5.1 防治特点
化学防治是指通过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在茶园中,达到控制、消灭茶园中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等优点,但由于化学防治对环境有污染,且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茶叶品质等缺点,该方法只能在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使用。
5.2 防治措施
原则上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但当茶园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时可使用该方法。化学防治在选择农药时,要以高效、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低等为参考标准选择农药品种;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中毒,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