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第1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2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学思维活动的。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逻辑思维的基本形成是概念、判断、推理,但在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一些具体环节上又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因素,教学时都应充分挖掘,把它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中逻辑思维各因素不是孤立的,常常是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应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呢?

一、激发良好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前提。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因素,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思维顺序。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顺序清晰化,层次化。而理清思维顺序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开端和转折。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开端。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D发展D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点,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就是我们备新课前的重要环节:找准知识的“生发点”。 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变得目标明确而且饶有兴趣。例如:在教学“众数”这一知识点时,我把教材中选队员的例题改正一道卖服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品牌童装各种尺码的日销售情况,来判断如果自己做老板,你将如何进货。学生非常有兴趣,有人选中位数90来决定自己该多进哪个尺码的货,也有人选平均数95.5,但当有人说出多进110(题目中的众数)这个尺码的衣服时,全班同学都为他的道理折服,因为数据显示这个尺码的衣服卖出去的量最大,重复出现了7次,说明来买这个品牌这种款式衣服的家长和孩子大部分都是这个身材……,在这样的“生发点”的引入下,学生的思维能够朝着正确、生动的方向发展下去,而且还“体验”了一把做老板的“隐”。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甲计划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1/3。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6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1/3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1/3”,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练习。数学是练出来的。

第3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第4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3]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02):51-54.

第5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各行业对小学教学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思维逻辑能力很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文章重点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前言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培养,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思维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策略进行分析。

1.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产生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例如教师在讲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车间要生产500个零件,生产任务交给王师傅和张师傅,任务完成后共有500元加工费用,零件加工结束后,王师傅总共加工了300个零件,张师傅总共加工了200个零件,如果将这500元平均分配给王师傅和张师傅是否合理。通过设计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按比例分配的思维动机。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将知识源于生活的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2.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展逐渐提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问题的下联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而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

数学知识网络是环环相扣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环环相扣的,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起始点出发,抓住思维发展的过程,逐步深入直至完成思维训练。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那么学生对问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其思维发展也不会按照特有的轨迹进行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按比例分配时,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知识开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按比例分配中,从而扫清学生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知识障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从思维的起始点出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其思维起始点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必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起始点,以旧知识为起点,通过引导、转化,使得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条理。

2.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维障碍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引导、梳理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转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王师傅和张师傅同时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王师傅加工的另加数量是张师傅加工数量的2/5,但在实际加工中,王师傅多加工了34个,结果王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张师傅加工的7/9,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会清楚的判断出2/5、7/9这两个数值都是以张师傅加工的零件数量为标准进行衡量的,但这两个数值并不相等,这就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原计划王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张师傅的2/5,那么王师傅和张师傅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而王师傅实际加工零件数是张师傅的7/9,那么王师傅和张师傅的实际加工零件数是几比几?这样将张师傅加工的零件数为衡量标准的关系转换为以总零件数为衡量标准,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这个题目。通过思维转换能帮助学生解决四维障碍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采用合理思维培训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采用综合分析、具体抽象、求同求异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逐层分析,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渡。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圆柱体侧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观察圆柱侧面剪开后与正方形、长方形等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演化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演化,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具体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对比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总结

思维训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采用合理的思维培训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5):125-126

[2]方九腾.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3,(10):114-116

[3]吴永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现代教育教研,2011,(07):142-143

第6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一、思维训练意义

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能够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深入到文章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论述类文本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高中生通过对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文本输出。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思维训练措施

(一)教师鼓励质疑

高中阶段是语文阅读的转折点,由教师教学转变到学生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而后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质疑,可以通过反向和对比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标题与论点,进行反向质疑,然后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反驳,随后将文中的论点更好地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对比可以体现在修辞、思维方法多个方面。如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文中的“破”和“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经过比较,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文化,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可以积极占有,而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留下精华。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拿来主义思想,还适用当今社会吗?”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纵向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关注。因此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富有时代性、文化性的课外读物,如《读者》、《书屋》、《散文》等,或者当代散文家作品等,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并通过摘抄、批注等方式积累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依靠教材上的内容难以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教师要积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哲学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传授思维方法

论述类文本是用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问题形式,通过现有事实判断和推理,最后形成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之上,无论哪种思维,其基本规律都占据着关键位置[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思维基本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问题的结果,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求证、求同、求异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论证,向学生传授多元化方式,学生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方法,能够快速得出结论,逐渐将知识内化到自身思维当中。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其教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冥思习惯,思考问题的根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在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基础之上,鼓钛生质疑,并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结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点,并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寿.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82-89.

第7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G633.6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中,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内容多一些,翻阅当前的教科书,似乎有相当多的知识通过探究得出,纯粹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的东西很少了。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教材相关的内容或者教育局没有相应的规定就忽视对初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引导初中学生不断的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习事物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思维逻辑的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为人从事的所有的动都需要在思维的指导完成。而思维又时刻与人相伴,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处可见。所以,作为一名有思想、有上进心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去激发初中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渴望。许多教育专家表示,兴趣是人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原动力。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极大的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而且要合理的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好初中数学基础课的同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和逻辑分析,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思路,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寻求题目答案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老师要注意结合初中数学知识,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另讲一套,应该尽量做到方法得当,松弛有度。

三、训练逻辑思维本领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要学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维。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来训练初中学生的的逻辑思维本领。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抽象的,所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从身边的细小事务出发,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概念真正的含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本领,比如:在讲绝对值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懂,像|4/3|=4/3,|-4|=4一类的题目就有些迷糊了,再加上字母如:|6-a|之类的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老师应该将绝对值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绝对值比做我们在走路,向东方走为正,向西方走为负,那么-4就是相当于向西方走了4米,那么行走的距离还是4。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初中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推理证明训练和空间想象训练是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的选择,同时老师也应该要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做有技巧性的题目,像课后的思考题、应用题、附加题等等。初中的数学课后练习题和测试专题是初中数学复习和巩固的主要资料,只有让初中学生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可以逐步加强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初中学生在遇到数学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的时候具有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要目标明确的进行相应的训练,而不应该盲目的选择一些题目却不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最后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五、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

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一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例如: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做有理数的加减的时候分不清正负,像7-9就不知道是多少,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教他们当两个数相减的时候,用大的那个数的数字减去小的那个数,符号取较大的数的符号就可以了。此外,老师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初中学生在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做到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五、结论

简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还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很多。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长期督促学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练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的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再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出示“ + = , + = ”问,这些题目做得对吗?谁能说出它“病在哪里”?请你来当个小医生给它医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第9篇: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大动手操作的分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发思维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之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地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开始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趣味性设问。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有趣有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悬念性设问。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能够深思,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拓宽思路,才能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启蒙教育。应用设问制造一些悬念,无疑像离弦之箭,可射向学生思维的深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开展逻辑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初始阶段是从动作开始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而逐步发展过渡到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思维的起点。作为小学阶段,形象思维还是占主体地位,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以教具、学具(实物、图形、课件等)的演示或情境的展示等手段通过具体形象思维这个平台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个体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五、巧设练习。强化思维

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练习中突出关键

教师虽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讲解,但也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善于根据疑难问题,抓住关键,专项设计练习,突破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

2 练习中抓本质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而学生辨别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知识易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针对情况进行进行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3 练习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