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设计美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美学原理

第1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一、形式美学的规律

形式美学是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流,对于现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在美学现象、美学实践中的重点就是“形式”。美的本质是同一的、抽象的难题,而形式美则是多样的、具体的事物存在的普遍状态。形式美学一般可划分为构成形式美学的感性质料和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两部分,感性质感就是人类可感知的自然的形状、色彩、线条等,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即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如比例、和谐、关系等。对于设计作品来说,形式美学通常是以视觉特点和装饰风格为对象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于视觉符号的形成与研究。在包装设计的具体审美要求中,必须从美学原理角度去把握它。在包装设计中,美学的艺术规律包含在各个细节当中。艺术化的设计效果是当今包装设计的重要特点,是一件作品成功的关键点。在设计中,整体的大效果与局部的小效果是映衬作品的着力点。在包装设计中,整体的设计效果包含色彩、符号、标识等一系列元素的组合。在一件艺术作品中,变化与统一被运用广泛,也是创意的具体特点,主要形成于整个作品的色彩变化,造型变化,以及色彩统一与造型统一中。在包装设计中,变化中的色彩与统一,以及图案中的变化与统一会成为包装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同类产品的亮点。对于当今的产品包装设计风格多样化的情况下,变化中的产品是时代的重要特点,也是包装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比例大小和尺度的选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点。比例和尺度的规定,一方面要考虑艺术品的实际需要以及美学的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作品的欣赏者所要求的范围。在包装设计中,包装自身的比例和尺度由产品自身的大小所要求。在整个包装的符号化设计中要注重大小与造型之间的匹配,在美学中进行规划和排列。在艺术作品中,对称与均衡的形成是由于艺术的形式化中有此种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对称的艺术设计是会给人规律性。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对称式的包装设计给人安全感和踏实感。在众多的产品包装设计中,对称式的设计运用在色彩,造型以及商标的使用上,加强设计效果的规律性和顺序感。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对比和调和,大多是指色彩、造型之间艺术化结合。色彩包含红、黄、蓝等基本的色彩。在一个包装设计中,所选用的色彩之间要有对比,如红与绿的对比、黄与蓝的对比、紫与黄的对比等等。色彩之间的对比度是影响整个设计的外在效果的重要一方面。色彩与色彩之间除了对比,还要有调和,调和是为处理色彩之间强烈对比度后的整体总结。对于包装造型中的对比与调和是与同类产品之间及产品的功能之间的对比。好的音乐总是有自己的一个节奏和韵律特点。在艺术设计中,所有的艺术活动也要符合美学原理的的节奏和韵律。节奏是指产品包装设计中造型、图案、色彩给予的艺术效果。在包装设计中,设计的节奏和韵律要保持在消费者和产品本身所能接受程度,将艺术化的效果运用到产品包装的设计当中。

二、形式美学的设计价值

由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当中产品的造型设计以及包装的特点和风格,形式美学逐渐运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形式美学包括:造型、色彩、设计符号。造型在包装设计中要遵守产品的功能要求,消费人群、产品的品牌文化等特点来确定设计方案。艺术美学是人类最初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观察逐渐形成的美学规则,也由于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逐渐得到应用。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文明的发展。设计方案的确定,是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特点及产品的功能通过美学的定律完成的。一个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在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基础之上,遵循美学原理。美的东西首先是给人美好的感觉,让人们能联想到美好的事物,注重色彩之间的搭配,图案造型之间的结合以及造型是否符合人们使用的习惯。在经济市场下,包装设计要遵循社会需求的特点,满足社会的文化特性,以个性、特色为设计目标,对包装进行归类设计。创意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是设计的灵魂。在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创意支撑着整个设计的文化底蕴。创意来自生活的启迪,来自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对事务的一个定义。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意,首先要符合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突出产品的特点;其次要满足艺术美学的设计规律,从包装中的色彩、造型找特点,要突出产品的品牌文化。

三、结语

第2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关键字: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美学原理;渗透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for the pursuit of beauty is increasing, for all areas of life 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design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especiall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use of color, shape and appearance to highligh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In this paper,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how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principles will penetrate wher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achieve the perfect blend.Keywords: aesthetic princi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principles; penetration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就是对于景观的配置,即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排列组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景观的特色充分发挥。一般情况下,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很好的融入美学原理能够提升设计的品位,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那么如何将美学原理渗透于园林规划设计中呢,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美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感觉,主要是以艺术为对象进行的审美研究,美学艺术既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也要具有社会美,因此说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的运用美学原理,并将其深入贯彻在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必须要实现三美合一。

要将美学原理充分的渗透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就需要对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掌握清楚。

美学原理的内容首先表现在对立与统一的变化。美感不仅体现在统一的庄重感上,还体现在对立的灵活和多彩感上,这就是美学的魅力所在。一味的追求统一,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而过度的追求变化,又会给人错乱的感觉,最好的美感表现就是要找到二者的中和处,既体现出统一的庄重又不失对立的灵活,这样才是美学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最佳状态。

其次,黄金比例这一概念也是美学原理中很重要的一点。符合黄金比例的事物比比例协调的事物更符合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更能符合美感需要。将这一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好的突出园林整体的形态美和各部分的协调美。

再次,色彩美也是美学原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色彩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冷暖色系在具体应用时将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对比色和同类色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美感。不同色彩的应用能够带来不同的美感享受,也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人们创造者多姿多彩的美感世界。

最后,美学原理中的对比方式也是表现美感的重要手段。对比能够更好的突出要表现事物的美感,能够使景观美感更为突出。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形态和色彩的对比,还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凡是能够表现美感的一些反差事物都能够成为对比的对象。

二 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各种景观,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并按照美学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将原理充分的渗透在设计中,使方案给人一种形象美、生态美、自然美、人文美以及实用美的感觉。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一)对立与统一的具体展现

对立统一的美学原理广泛的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这样既能够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又能够在整齐庄重的感觉中略显一丝欢快的气氛,形成多彩与灵活的空间感觉,这就是对立与统一的魅力所在。就像哲学中的矛盾一样,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在美学原理上,即庄重和灵活的对立与同一,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够展现出园林规划设计的魅力和吸引力。

(二)黄金比例的运用

园林中的景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形态不一,颜色各异,但是每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在配置的过程中很好的渗透了美学中黄金比例法则,将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道路景观以及假山喷泉等按照黄金比例法则进行设计,保持了景观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尽量凸显美感,既不突兀又尽显特色,既不单调又独具魅力。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小型景物的视距为景物高度的1.7倍,大型景物为3.3倍。

(三)色彩美的充分体现

园林规划中需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元素,规划设计出色彩丰富充满生机的园林景观。色彩有冷暖色系之分,也存在对比色和同类色,每种颜色的表现形式不同,应用的方式也不相同,在设计中需要充分的掌握每种颜色的特色以及其对美感的表现程度,这样运用的才能够得心应手。

首先从冷暖色系来说,暖色系的色彩感觉比较活跃,能够给人一种热烈明快的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用于表现一种欢快的气氛和场景的,能够提高观赏者的观赏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暖色系能够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也具有迎接远方来客的意思,具有很好的象征性。而冷色系则给人一种较为冷清的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应用在边缘设计中,以增加空间上的深渊感觉,也能彰显一种幽静明朗的感觉。

其次,色彩中对比色以及同类色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对比色主要就是补色的对比,因为补色的对比在色相上面差别较大,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强烈的效果。这种色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用于广场和游园中的主要入口出,能够通过强烈的图案和形态的对比凸显出欢快和热烈的气氛。而同类色则是色相的差别不太大的颜色类别,也就是比较接近的色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这种色彩,能够在植物组合和景观配置中展现一种层次感,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和自然美感。

(四)对比方式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增强要表现的物体的强度和鲜明度,对比强烈,相得益彰,尽显景物的魅力。对比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种创作手段,景物的疏密程度以及空间的幽曲和宽阔,自然景观的大小和虚实,明暗和高低,色彩和形态等,都是经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凸显美感,提高园林规划设计整体水平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充分展现景物中的主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美学原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动静对比上。通常情况下,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能体现美感,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就是动态美比静态美更能展现景观的特色。例如园林规划中合理的利用“水”这一动态元素,展现奔流而下的磅礴气势,或者是缓缓而流的缠绵之美,这些动态之景和平静的水面相结合,能够更显水的灵动之美。

虚实对比也能够凸显美学原理在园林规划中的渗透和应用。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园林景观的布置需要实现疏密有当虚实结合,这样能够展现一种变化多端的艺术下效果,也能够增强园林的层次感。

结束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设计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创新思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美学原理进行充分的渗透,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够充分的展现美,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对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应用做了论述,希望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应用美学原理,彰显园林景观的人文美、生态美、自然美和文化美。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浅谈美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05期

[2] 莽虹 莽昆仑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2期

第3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理念;技术流程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1-0071-06

社区学院发端于美国,也兴盛于美国。一百多年来,社区学院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朵奇芭’”[1]、“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革新”[2]等。社区学院的卓越成就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众多的因素中,其别具一格的课程设置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有必要深潜其中,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剖析。结合在美国加州社区学院三个月的访学经历与体会,笔者对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理念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相关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启示。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

如果把学生比作顾客,那么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产品”,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的“服务过程”。产品和服务的好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经营理念,而课程设置的好坏也同样取决于办学和教学的基本理念。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可以高度概括为:立足社区,面向市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多方寻求共赢合作,为各类人群实现各自不同的“美国梦”充当“人生加油站”。

(一)立足周边社区,服务社区居民

社区学院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深深的社区烙印,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周边半小时车程(25英里)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入学条件很低,只要求申请者具备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力,年满18周岁以上即可。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要求申请入学者具备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力。每一天,社区学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课表安排,从家里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来学校上课,上完当天课程后又驱车或乘车回家。全美现有1700多所社区学院,分散在各州不同的社区群落,已经初步织成了一张辐射各个城乡社区的社区学院网络。社区学院不仅可以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社区居民提供包括通识教育、学位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闲暇教育等种类繁多的课程,还面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图书资源、体育设施等,俨然是一个社区化的公共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活动中心。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繁荣社区,引领社区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宗旨和使命,也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紧联时代脉搏,呼应市场需求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高中扩张期、初级学院期、社区学院期、综合社区学院期和新型态社区学院期[3]。这五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社区学院在追求职业化、开展学历性职业教育的同时,又开始了社区教育,为失业工人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开设了汽车维修、装潢、饮食服务等大批实用课程[4]。二战结束后,几百万退伍军人的就业与就学问题成为当时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联邦政府相关政策和法案的支持下,社区学院积极行动起来,专门为退伍军人开发了大量课程,为他们提供转学教育或职业培训,使他们尽快从军旅生活转变和融入平民生活。这不仅避免了战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出现,还造就了几百万各行各业专门人才,从而大大增强了美国国力。20世界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源源不断新移民和留学生的到来,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方兴未艾。虽然绝大多数社区学院都是公立性质,有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社区学院的繁荣发达与其自身面向教育市场需求,通过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不断趋利避害是分不开的。

(三)提倡开门办学,追求共赢合作

以开放求发展,以共赢谋合作。社区学院的这一办学理念也同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课程设置上。社区学院每年都要召开1~2次校企对接课程研讨会,按专业分组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主要听取用人单位或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和实习中的各方面表现,指明在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商讨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何去弥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由于市场和企业自身都在不断变化,所以课程的调整也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止境的过程。社区学院非常看重来自企业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或工程师,常常让他们直接参与相关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编写,甚至还吸收他们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让他们把生产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直接带到课程中去,使学生所学及时跟上企业实际,最终实现“适销对路”。在设立新专业或开发新课程时,社区学院也常常会征询来自同一区域兄弟社区学院的意见,如果同一区域有别的社区学院提出反对意见,就很可能会撤销或终止本专业的申请,此举可以避免社区学院之间的无序竞争,避免专业课程过度重叠影响学生就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社区学院之间还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课程的开发,开发出来的课程可供各加盟社区学院使用。开放办学的做法,使得社区学院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满足个性需要,提倡终身教育

在美国,社区学院不仅被称为“经济发动机”,更被广大社区居民誉为“人生加油站”,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接受社区学院的教育最终实现了“美国梦”。这一点已被美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教育经历所证明,就连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曾有过青年时在社区学院求学两年的教育经历。社区学院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求学动机等各不相同,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针对许多学生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上班一族,许多社区学院除了美国全国性的重要节假日,一般都是全年无休,每天从早晨6点到晚上11点都有课程安排。此外,还有远程课程,为所有学生根据自身家庭和工作情况自如选择上课时间提供方便;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想中止学业,社区学院可以为其保留学分,当其返校或转学时这些学分依然会被承认;许多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出于兴趣或是职业发展的需要也热衷于到社区学院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类课程或者单纯学习一门技术;开设种类繁多的闲暇教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

二、美国社区学院课程的种类及职能

在终身教育和个性自由理念的指引下,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门类繁多、职能各异,既从纵向保持了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又从横向发挥了教育的统合性,通过多样性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及个性自由选择。从学生选择课程的目的角度,可以把社区学院的课程分为以下五类:

(一)转学教育课程

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的一大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也是一大创举。以转学为目的的学生一般在社区学院修读两年完成转学所需学分后即可顺利转入与社区学院签约的四年制本科大学,继续后两年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可获得转入的本科大学文凭。据统计,80%刚进入社区学院的高中毕业生会把转学作为第一选择,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真正成功转学的比例却只在20%到40%之间。尽管如此,社区学院一般都会向高中毕业生大力宣传这一项目,和本科大学争夺生源。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转学教育课程,社区学院的生源就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转学教育可以为部分因各种原因没有在第一次高中毕业分流时顺利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第二次升读本科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学院学费比较低廉,一般只有四年制本科大学的1/3,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学生来讲,可以节省不少学费和食宿费用,选择前两年入读社区学院不失为一个减轻经济压力的好办法。

(二)学位教育课程

90%以上选择社区学院的高中毕业生都想获得副学士学位,这是一种介于高中学历与本科学历之间的文凭,拥有此学位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般要比高中生强。美国社区学院一般开设文科、理科和应用科学三种副学士学位课程,有的还设有商学副学士学位等各专业领域的课程。文、理科副学士学位课程与一般四年制本科大学前两年课程相同,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升入本科大学的三年级,也可以直接就业。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课程则偏重于应用,毕业后多数学生直接就业。

(三)资格证书课程

证书课程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社区学院的又一特色,也是其强项。社区学院非常注重与行业、企业和国家相关行业指导和标准管理部门在资格证书课程上的合作,严格按照国家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开发了许多社会急需、企业实用的资格证书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毕业后经过测试或考核获得证书的学生可在本社区或社会上就业。这类课程满足了部分学生在短期内希望掌握一门技术以便就业的需求。除了一些高中毕业生会选择资格证书课程外,许多失业者和在职者也会选择某一证书课程,以为重新就业或换岗作准备。

(四)技术培训课程

技术培训课程又称为无证书课程,是社区学院最为灵活的课程形态。招生范围更为广泛,任何人包括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社区居民根据个人兴趣或者发展需要都可以随时来社区学院选修相关的职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或工作技能。课程种类极为丰富,从家庭烘焙制作,到办公软件使用等应有尽有,没有学制,没有学历,没有证书,只是单纯的传授一门技术。技术培训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共同构成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又称生计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各社区学院的主流课程。

(五)社区教育课程

广义的社区教育课程涵盖了社区学院所有课程,社区学院的各类课程基本上都是针对周边社区居民而开设的。狭义的社区教育课程是从提升社区文化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协助完善社区治理等方面考虑而设置的,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但社区学院都把服务社区的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这也是社区学院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这些服务包括: 为没有达到中学毕业水平的学生提供补偿教育,使他们具有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为西班牙裔学生开设西班牙语言短期培训班;为家庭妇女开设家政专门技能培训;开设各种不计学分、更新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课程;协助社区制定长远规划,等等[5]。

三、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程序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美国社区学院一般都要依据一定程序组织各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以确保每一门课都是按需设置、合理设置,即每一门课都有很强的存在必要性。同样,每删除一门课,也都要经过严格论证,确认删除是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笔者重点考察的加州Norco社区学院为例,新专业及课程的设置程序和删除程序如下: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一般程序

1.校内专任教师提出新专业(项目)初步设想并进行相关研究;

2.新专业(项目)设置建议提交校学术委员会(Academic Senate)第一次评议,获批准后进行下一步;

3.新专业(项目)设置建议提交战略规划委员会(Strategic Planning Council )第一次评议,获得初步批准后进行下一步;

4.接受来自当地企业咨询委员会会议(Industry Advisory Board Meeting)对新专业(项目)的各种意见和相关文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前6步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进行此项操作,即行业和企业的咨询和建议可以随时进行;

5.委托地区课程开发网络平台(CurricUNET)组织开发此专业(项目)所有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案例、课程成绩考评等;

6.委托地区课程开发网络平台对新专业(项目)进行详细设计,包括专业(项目)培养目标、课程排序、专业(项目)学习成绩考评等;

7.安排学科组对以上方案进行第一次检查和评议;

8.按照学科组提出的修改意见对原方案进行修改;

9.学科组成员再次审阅新方案并进行投票;

10.系部对方案进行第一次审查和评议;

11.按照系部审查和评议意见对方案进行再修改;

12.系部对修改过的方案进行第二次审查并投票;

13.系主任批准课程方案;

14.院校研究部门审批课程方案;

15.图书资源部审批课程方案;

16.教务处审批课程方案;

17.二级学院院长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审查课程方案,但无批准权;

18.残疾人服务中心审批课程方案;

19.所在地区技术审查委员会(Technical Review Committee)审批课程方案;

20.学校课程委员会(Curriculum Committee)第一次审查课程方案并进行评议;

21.按照学校课程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改;

22.学校课程委员会对修改后的课程方案再次评阅并投票;

23.区域联盟(Regional Consortium)(由本地区各社区学院的二级学院院长组成,每年召开6次会议)第一次审阅该新专业课程方案,评价其对区域的影响和同类课程市场饱和度状况;

24.按照区域联盟所提修改意见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改;

25.区域联盟对修改后的课程方案再次评阅并投票;

26.学校副校长从资源影响角度审批该专业课程方案;

27.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进行第二次评议并获最终批准;

28.提交战略规划委员会第二次评议并获最终批准;

29.提交校长审批;

30.提交地区社区学院委员会主席审批;

31.在地区战略规划委员会备案;

32.在地区课程委员会备案;

33.在地区学术委员会备案;

34.提交校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进行最后表决;

35.向州社区学院主席办公室(State Chancellor’s Office)提交完整的申请并随附签名页和附录;

37.向社区学院认证委员会(ACCJC)提交实质性的更改建议报告;

38.新专业(项目)及其相关课程才可以添加到学院的招生目录中,以供之后各学期学生报名选择。

(二)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删除的一般程序

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规要求社区学院的专业(项目)需每两年审查一次,以确保每个专业(项目)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标准:一是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二是在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不存在不必要的重复设置现象;三是专业(项目)及其课程的设置及开展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其他成才成功方面有明显的成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的专业(项目)应在一年之内终结并从招生目录中删除。专业(项目)及其课程删除的一般程序为:

1.通过专业(项目)的周期性审查或专业教师投票淘汰启动课程删除程序;

2.工作组全面审查专业(项目)及其课程相关数据;

3.举行社区听证,听取社区居民意见;

4.同社区居民和学生进行广泛沟通,详解专业(项目)及相关课程删除原因;

5.董事会决议专业(项目)及相关课程的删除;

6.修订学生培养方案并报相关委员会备案。

需要说明的是,已经设立的专业及其课程每隔2年都要进行一次常规的系统性检查,但并不表示所有专业都要等两年才进行全面检查,在这两年中间任何时段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启动专业及课程评估,以决定专业及课程的存续与否。

四、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技术和方法

课程设置是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其牵涉到诸多人员和部门,考虑周全,论证严密。为了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课程,社区学院需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这项系统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一)将职业技术类课程设置与国家技能标准对接

美国政府于1994年建立了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NSSB),意在创建一套灵活、统一的国家技能标准体系,以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技能标准旨在确定个体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技能标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工作进行描述、指导企业的员工招聘、评估员工能力、制定专业人员职业发展计划、为教育和培训工作提供支持以及指导课程开发等[6]。美国社区学院大多数课程都是职业技术类课程,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其他无证书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直接胜任相关行业的工作,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与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一个常规的做法就是把职业技术类课程直接与国家技能标准对接,把国家技能标准的相关内容作为安排课程进度及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就使得职业技术类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校所学正是行业企业所需,教学评价与企业技能考核遵循同样标准,课程成绩与实际能力对等,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以职业群分类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群是当前美国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开发普遍应用的一种新模式,是把一些普通的职业按照其宽泛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将数种性质相近的职业视为一个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并对其进行组合,以此为依据构建基于“生计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职业群体系下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某一职业群共同的学术、技能和该职业群包含的相关职业的入门技术,以帮助学生随着心智的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进行职业发展自我定位,为将来进入某一特定职业的深入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职业群课程模式强调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的结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整合,比以往更重视为所有青年生涯发展做准备,这种准备既是帮助青年升入大学或获得适合的工作,也是为青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7]。加利福尼亚州早在2005年就基本构建了15大职业群课程体系,分别是农业与自然资源,文艺、媒体与娱乐业,建筑业,教育、儿童发展与家政服务,能源与设施,工程与设计行业,时尚与内装修业,金融与商贸,保健学与医学技术,酒店、旅游与休闲娱乐业,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与服务,公共服务,交通运输业。加州社区学院基本都以这15大类职业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科体系,划分专业部门。职业群实施分四个阶段,先后依次是职业了解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抉择阶段和职业训练阶段,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就是针对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计划除了技术应用和以工作为本的学习外,还包括了高水平的学术性知识。这样的课程体系既保持了与7~12年级职业技术课程的连接性与延续性,又充分考虑到学生从社区学院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等多样性选择。

(三)采用DACUM分析法进行课程设置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是通过职务分析或任务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的系统方法。最早主要用于开发培训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目前仍然是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尤其是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的开发中,如顶岗实习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等,社区学院经常会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员工或管理者一起分析、确定与描述某些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更具体、准确。

(四)从一些课程开发机构引进或“购买”相关课程

鉴于单个社区学院资源有限,几乎难以独立开发某些社会急需的时效性很强的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州、县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建立了各类课程开发中心或地区课程开发网络平台,这类中心和平台除了主要为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开发相关课程,也对外部地区“出售”课程。例如,始建于1973年的跨州学术和职业课程联盟(MAVCC),是美国最为知名的跨州课程开发中心,主要为加盟的各成员州开发课程和学生教材。一般在社区学院比较集中的地区都会建立这样由政府财政支持的课程开发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协助当地社区学院开发急需的相关课程。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远程教育课程

近些年来,社区学院还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校学习的居民以及本区域外的一些对本校某些特色课程感兴趣的居民,这些居民可以称作社区学院的“潜在学生”。针对这些学生无法到校的客观实际,社区学院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远程教学,开发了许多网络课程、视频课程等,将越来越多的“潜在学生”转变成“注册学生”。对学习者来说,可以任选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对社区学院来说,除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还会降低教师聘用的生均成本,而且由于一般都是让最优秀的教师开展远程授课,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课程及学校的美誉度;而在远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更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由此出现了教学向导学的转变,促进了教师向导师、教练、顾问、学习过程的管理者等身份的综合体的转变。

(六)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

在美国教育领域,曾经在很长的时期一直存在着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产方式呈现出高度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界相关人士认识到单一的学术教育或是职业教育都无法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多变工作环境的职业人,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社区学院通过课程改革更好地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社区学院开始广泛研究如何通过课程整合实现“STW”(school to work,学校到工作)到“STC”(school to career,学校到生涯)的转变。目前美国社区学院在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方面主要有四类基本模式:一是融合职业内容学术型课程(Infused Academic Courses),就是在传统学术课程的基础上渗透不同程度的职业内容,从而使得传统学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导向性,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学术课程和补习课程三种模式;二是融合学术内容职业型课程,就是在职业课程中融合更多的学术内容,包括跨学科的融合学术内容型职业课程和融合学术模块的职业课程2种模式,使得职业课程在职业倾向的基础上更具人文意义的性质;三是综合型课程(Comprehensive Courses),与前2种课程类型不同,综合型课程不是以既定的学术或职业课程为基础,而是通过建立1门或1组整合的新型课程来融合职业与学术内容的课程方式,包括融合学术视野和职业关照的交叉学科课程(multi/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和个性化的高级项目课程(senior project)两种模式;四是模块型课程(Module Courses),这种课程类型是围绕某一职业集群和领域而设置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相互补充的整套课程体系,融合阅读、写作、数学等学术基础性课程和特定职业学科领域课程的内容于一体。允许教师使用至少1门其他课程的材料,从不同的视角产生相似的主题,发展共同的例子和应用,在1门以上的课程中同时进行的项目,或者依赖于其他课程来传授必要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修完事先设定的所有课程。根据课程数量规模的不同可分为串联式、集群式、学习型社区、校中校或学园模式和磁石学校5种模式。

有人把课程比作高等教育的“黑匣子”,透过这个“黑匣子”,可以了解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历史变革以及与外界的种种联系等,继而可以从中领悟成功的经验,也可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

参 考 文 献

[1]Cain, Michael Scott.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the Twenty一first Century:A Systems Approach[M]. Boston Wa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1999:3.

[2]Brint,S. and Karabel,J.. The Diverted Dream: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America,1900-1985[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5,212.

[3]陈微.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宗旨、课程规划、师资要求及经费来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4-56.

[4]续润华.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5]李宇红.终身教育框架下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职能分析及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13-16.

[6]马君,潘海生.基于美国国家技能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4):80-84.

[7]闫红,毛祖桓.美国职业群课程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12):87-91.

Abstract The main ideas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include community-based, market orientation, close ties to social practice, seeking win-win cooperation, to be a “gas station” for those American people who wants to realize their“American Dreams”. All the processes of courses setting are very strict and formal. There are many popular models of course-setting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such as docking vocational courses with national skill standard,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group classification, adopting the modal of“DACUM”,introducing and buying some courses from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er,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 integrating academic courses and vocational courses, and so on.

第4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理逻辑思维 形式美学

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非常迷恋于抽象的数字,古希腊文明包括其艺术创造的辉煌灿烂达到人类艺术的一个高峰与这种理性的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希腊古瓶、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完美的造型中,数学思维的设计所产生的和谐、稳定,给人以秩序性的形式美体验。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塔和园林,也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的比例分割造型,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宁静、庄重的气质。所以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的美学形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从形式美的几个规律来考察其中的数学思维。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中体现的数理逻辑思维

变化与统一从而达到和谐是艺术设计形式美的重要法则,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就是强调设计各个局部形式也就是变化的多样性在整体中的共同性和协调关系,体现设计整体形式的同一性和秩序性。变化和统一的和谐也是秩序的和谐,所以数学思维是统一和变化理性的和谐。而很多物象的美就存在于矛盾的对立与调和的理性统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波纹层层扩散,非常美,这也是数理逻辑的美的形式。同心圆的逐层扩大的确是和谐的,圆的相似和半径的渐渐增大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共存于一个形式中。其他如雪花状的数学结构、各种涡线等多样性的统一的数学造型在设计中有很多的应用。人们对这种理性结构变化统一的形式美的感受是天生的也是共通的。数学思维体现的统一多样性原则也能呈现丰富性。单纯造型的埃及金字塔以棱锥体为原型,体现出稳固、坚定、浑然一体的形式美感。同时,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也包含复杂的几何构成,结合不同的数理逻辑思维形成变化多样的形式,同时,由于其理性和秩序而统一于一个整体的理性架构的形式美。

二、均衡对称的形式美特征中的数学造型

均衡对称体现在设计艺术中的视觉重量的平衡,这一原则体现在设计构图构成造型等不同方面,要求设计物符合视觉均衡,表现有秩序的形式美。逻辑思维下的数学造型设计运用其特有的理性化、量化的本质进行均衡的处理,可以形成均衡的形式美特征。如“S”形结构,能形成一种分割的动态的均衡样式,在设计中能进行多种设计应用,像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和现代雕塑的各种“S”形造型,都给人以视觉均衡美的感受。均衡体现在视觉中的对称形式(左右上下对称、旋转对称、平行对称等)都有数学思维的应用。

1.规则对称,就是对称中心两边上下左右完全对称。这种对称形态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对称规律,人们对完全对称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美感。它可能源于人们对自身身体形状的美的感受。完全规则的对称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数学造型数理逻辑的精密设计构成。这在纹样设计、家具设计、器物设计中有多种应用。

2.放射旋转对称,这是大自然的花卉中体现的结构。旋转对称在数学造型中的基础原型是这样:以一点为圆心画圆,以圆周等分出一定角度,旋转,配置出造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变化在设计中也有多种应用,它的形状多以平衡中显出运动的态势而富有表现力。

3.扩大的旋转对称,以自然界海螺的生长形式为原型。最基本的还有层层同心圆的箭耙形等,数学基本造型是这样:以两点等间隔画法,直线上任意设定A、B两点,以A为中心、AB为半径,画半圆弧B1,以B为中心、B1为半径画半圆弧1、2,如此反复于直线上求出3、4、5、6……画出连续半圆形即为旋转线形。这种对称多以涡线的形式出现,如阿基米德涡线、正方形法涡线、渐进法涡线等。数学的造型使得对称均衡富有秩序,同时充满变化。

另外,平行对称、移动对称等多种均衡形式也体现了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造型中的应用。

三、数理逻辑中的比例与尺度在形式美中的应用

早在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和比例”的观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指出“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出如痴如醉的和谐比例”。19世纪80年代,德国美学家费希那通过实验发现黄金比例最能使人产生美感,而研究发现大多数传世的艺术杰作在构图中也遵循某种比例关系。所以,比例尺度是很重要的美的形式法则,而比例尺度遵循的就是数理逻辑规律。我们来看看几个应用,体现形式美的数学比例。

1.黄金比例,它的比例是1:1.618,用黄金比分割的线段组成的矩形称为黄金率矩形。黄金比例是只有两个量构成的关系式,极具简单性、肯定性、和谐性,被公认为最美的比例而广泛应用。

2.整数比例,它是以正方形为基础派生出的一种比例,这种比率可构成一系列整数比的矩形图形。由于正方形形式肯定,派生出的系列矩形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具有明快、均整的形式美。

还有均方根比例、中间值比例等,这些比例关系都体现数值关系明确,形式肯定,过渡和谐,给人以比例协调的自然和形式韵律感强的美感。

3.模度理论,它是建筑师柯布希耶根据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某种数理原则的支配而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这个体系以人的基本尺度为基础,在建筑中为调节建筑各部位的构造、尺寸和比例关系而拟定了一种尺寸单位,现在逐步推广到其他设计中。模度系统中的几何网格模度可以控制所有的线段尺度,找出最好的比例关系。这一系统能应用于各种几何图案的设计、版面设计,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隔扇和园林的花窗,现在还应用到计算机的设计中。

四、数理逻辑能体现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自然现象中充满着循环、变化、跃动的规律,如四季的变化、泉水的声响、人的呼吸。由于人的联想,许多符合这些规律的重复与变化的形式给人以美感。艺术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指的就是运用形式的重复与变化使造形物符合审美要求。节奏韵律是自由的形式美,不能简单地量化,但它也有其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数理逻辑的表现。不少渐变的节奏中,可以找到数学中数列的规律。数列也称“模数”,是按照一定规律的级数排列,有等差模数、等比模数、费波那齐模数、佩尔数列等,它呈现一种内在的有序性,表现在外的是富有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在设计应用中,这种模数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渐变秩序感。在西安大雁塔、布达拉宫、古希腊的柱廊、哥特教堂的天拱造型中,都能找到这种模数关系。在平面构成中,通过这种不同数理变化形成的重复渐变交替的节奏韵律充满着各种变化,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形成多样视觉形象的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我们在通过形式美规律构建设计美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思维。依据数学这种纯粹理性思考所做出的造型,具有数理的秩序性、韵律美感,是我们进行设计时所不可缺少的思维模式。但艺术不是公式,理性代替不了感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美主要是人们感觉上的,不能绝对化和精确化,这会导致艺术设计的完全僵化。所以数学思维只不过是我们进行形式美设计创作的一种思维,决不能完全依靠。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艺术造型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第一章 关于CAI……………………………………………7

第一节 CAI课件的设计……………………………………7

第二节 多媒体的应用分析………………………………11

第二章 3DS MAX的介绍………………………………………13

第一节 三维动画设计所用软件…………………………13

第二节 建立命令模版……………………………………13

第三章 Authorware的功能特性……………………………21

第一节 Authorware的概念及特点……………………21

第二节 Authorware的编辑………………………………23

第三节 Authorware的功能特性…………………………25

第四章 具体软件制作………………………………………32

第一节封面的设计…………………………………………32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35

结束语……………………………………………………………48

参考文献…………………………………………………………50

感谢信……………………………………………………………51

摘 要

随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总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与Authorware的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控制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思想,制作方法和功能等。该教学软件适用于《智能控制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或课外自学,可有效的解决《智能控制原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达到了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论文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对比指出了结合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开发MCAI软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述了采用何种软件开发MCAI系统等问题。

2.先后介绍了多媒体与MCAI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论述了MCAI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最后就开发MCAI系统中存在的研究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3.介绍了多媒体编辑软件Authorware的功能与特性。

4.作为MCAI的一个应用举例,作者详细的介绍了《智能控制原理》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功能及特点,以及其结构框架的设计思想,开发过程等问题。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开发经验。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5.结束语。作者提出并回答了如何评价一个MCAI软件好坏的标准,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衡量来逐渐改进《智能控制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

第二,三,四部分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控制原理,MCAI,多

:23000多字

4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第6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一、在线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在美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线课程发展迅速。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校区、北岭校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便开始发展在线学习,目前在线课程数量已达总课程的一半。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继续教育学院,从1999年开始发展在线课程,现已开发1465门在线课程,网上注册的学员达到18898人。在该学院,85%的学生顺利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87%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和面对面学习一样好,甚至更好,89%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另外的在线课程。瑞航德社区学院,网上班级在2005年秋季是55个班,2009年春季班则达到165个。瑞航德学院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线课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研读对我们有用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自我测试,回头查找学习中的问题”;“在线学习使我更好地安排时间”;“在线学习可以省汽油、省钱”。

在线学致可分为学位教育、准学位教育、(资格)证书教育、短期培训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在线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对于证书教育、短期培训的在线学习而言,学员从注册到完成学习可以都在网上实现。学位教育和准学位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为严格,必须是在线教育和面授相结合。教育机构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的艺术、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学科,较多采用在线教学且效果较好;而医学、护理等学科需要大量实践环节的课程,则较少采用在线教学。

有的学校采取同步学习模式1,明确要求学习时间和内容,学习者为学校注册的学生,学习地点不限,但教师在学校指定的在线教学室授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协助。例如,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的在线教学即采用此种模式。异步学习模式在各学校应用更为普遍,学习者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与地点。对于学位教育的课程而言,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均有明确要求,定期举办同步在线辅导、讨论及测验,最终要定时定点考试。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校区以异步学习模式为主,但从注册到考核完全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课程仅占5%。

二、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在加州州立大学、瑞航德社区学院,开设在线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要经过学院老师或者教学委员会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且要经过两个学期的试讲才能正式上线教学。通过论证的课程由课程主讲教师与教学设计人员、多媒体开发人员,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共同开发。在线课程开发完成后,课程交付各学院使用,由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学生的在线学习。美国在线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主、技术为辅”,可归纳为六个环节。第一步是分析教学条件。主要任务是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教学的技术条件、教学管理和相关政策,为设计课程和开展教学做准备。第二步是制订教学目标。主要任务是制订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并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单元和每课时学生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第三步是选择策略方法。在这个阶段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第四步是选择技术手段。选择媒体技术的标准是最合适的而并非最新式、最先进的。技术选择时应遵循明白易懂、合乎逻辑、针对性强、简便易用、兼容度高、容易获取的原则。第五步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尽量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活跃的师生认知、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第六步是评价反馈调整。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前者旨在改进教学设计,后者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目的是促进教学效果。设计者在每个设计环节结束时都进行反思和调整,并在设计结束时对整个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设计的各个环节,再作必要的调整。

三、在线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其教学组织与实施也有较大区别。在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北岭等校区,学历教育的入学条件、教学内容、考试标准对在校学习的学生和在线学习的学生完全一样。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交费后参加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线提问、讨论、完成作业,老师可在线批改作业与答疑,也可视情况不定期组织学习者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交流学习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课程的学习者,可申请考试,学校将根据学员分布情况,在不同地区设立考点。考试当天,考点周边的学生前往考点参加考试,学校派老师在考点监考。通过考试的学生,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修完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可申请获得相应学位。通过在线学习获得的学位证书与在校学习取得的学位证书完全一样。

瑞航德、曼哈顿社区学院开设有准学位教育、技能培训的在线课程。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才能从事在线教学。各院系在专门技术部门支持下组织在线学习。每位老师的资料,如视频的自我介绍等可在课程管理系统中查看。社区学院的学生一般来自一定区域范围,如曼哈顿社区学院的学生基本是在纽约市,距离学院不会太远。即使是在线课程,学生每学期也要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以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因为学院学生数量太多,组织在线学习可省去教室、校舍,降低学习成本。是否参加在线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在曼哈顿社区学院,学习者的注册、毕业证书是统一的,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学费、学分、考试也都一样。在有些院校,在线学习仅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即教学并不完全通过远程教育来完成,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分布情况确定什么课程什么环节采用在线教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提供各类职业培训,即证书教育。每门在线课程有两位教师,一位是授课教师,另一位是课程主管。在线课程学习对象基本为成人,课程内容强调实用性,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不以考试作为评价和衡量学习者的唯一指标。

美国的在线学习,重视师生的互动。远程教学互动包括学习内容、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个别辅导和作业批改是学习支持的核心,是师生教学交互的主要内容。美国大学利用互联网,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的交互性,如通过“公告板服务”、“讨论组”系统,建立高效、迅速的通信联系。学生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难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查询电子信箱,批改作业或回答学生疑难,进行“异步――非实时”的教学交互。学校还利用传统媒介,包括电话、电视会议及面谈、课堂面授等方式,满足师生信息交流的需求。实践表明,一些在传统课堂上不大愿意提问的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联系,增强了教学互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许多在线课程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四、在线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与使用情况

美国远程教育院校基本上都采用支撑在线教学与管理的智能平台,如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Blackboard”以及开源免费软件“Moodle”。Blackboard是一款商业软件,没有特殊的文件格式,任何文件都可以在里面张贴,即使没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创建课程,在互联网上提供学习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和进行在线测验等。使用者只需掌握简单的上传、下载和数据导出即可。Blackboard允许教师为某门课程建立一个学习空间,控制访问群体、张贴讲义、课件、布置批改作业、评分写评语,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答疑解惑。学生可以下载讲义,在线参加并提交测验,多重互动、完成作业、提问、查询教师反馈等。通过Blackboard可以统计课程的点击数、每个学员登录和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Blackboard目前已有汉化版本,使用时需要购买,并按使用人数和年度付费。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马丁・多格玛斯博士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持开发的开放源码的在线教育平台。Moodle的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发送E-mail通知、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Moodle易于安装、实施和使用,并且完全免费,近年来发展迅速。Moodle与Blackborad功能类似,但在在线课程的制作上,不如Blackborad强大。一些教育机构也自主开发在线课程管理系统,如加州州立大学北岭校区自行研发了课件制作模板Polaris,具有导航、检索、跳转等功能,提供了各种学习工具,并且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媒体资源。

启示与建议

在美国培训期间强烈感受到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也看到农广校体系在线学习的发展前景,结合学校学习现实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制定在线教育发展规划与在线课程建设规范。为推进农广校体系在线教育的发展,鼓励体系内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并使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建议学校制定在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应包括在线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在线教学的具体措施、在线课程建设步骤等内容。为统一系统内在线课程开发标准,实现在线课程在系统内的最大化共享,建议尽快制定在线课程建设规范,对在线课程设计脚本的内容和在线课程制作技术进行严格规范。其中,在线课程脚本内容规范应对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课程测试、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线课程制作技术规范应对文本素材、图形(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视频类素材的规格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

二是选择适合的在线课程管理系统。任何一所准备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的机构,首先需要拥有支持在线课程设计开发和在线教学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与论证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育投入、课程类型、教学方式等因素进行。目前,“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方案有自主开发、购买商业软件和使用开源软件等3种形式。对于农广校而言,不具备自主开发实力,只能从市面上众多的课程管理系统中选择一款适合于自己的。上海师范大学曾通过网络查询、对比分析、试用各种课程管理系统,最后发现,Moodle从课程内容安排、考试设计、教学评价、师生互动,到丰富的资源、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等方面都是在线教学尝试的首选。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开始引入Moodle,作为教师培训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课程管理平台。考虑到学校在线课程建议学校首先采用免费的Moodle平台,逐步探索在线课程设计开发与在线教学组织管理。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成熟的课程管理系统,如Blackboard。

三是准确定位,抓好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在线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也不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和所有科目。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需要考虑技术支撑力量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目前,学校专职教学设计人员数量有限,技术力量还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在线课程,需要统筹考虑,有所取舍。首先要抓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在线课程开发,课程学习对象广泛,课程的设计无需过于复杂。其次要准确定位,抓好在线课程的设计和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由教学设计部门综合协调,聘请课程内容专家与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做好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在线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公司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的答疑、反馈与技术支持可由课程的内容专家、指导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完成。

第7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太阳出来了》。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了》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用复调手法创作而成的四部童声合唱歌曲。歌曲以跳跃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优美的旋律与语言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生动鲜明。教材中所呈现的歌曲是教材编写组在四部童声合唱歌曲的基础上根据本学年的教学要求,以三年级学生的演唱能力而改编的。歌曲结构规整,为三段体,首尾两段基本相同,中段为根据节奏念歌词,音乐形象鲜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整体来说,学生较为喜爱音乐课,肢体动作比较协调,创编能力较好,有个别同学音乐修养很高,课堂上,设计问题可以稍微有点深度,拓展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基本修养,在演唱时,填词部分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填入,教师把伴奏放慢即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彝族歌曲《太阳出来了》,感受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认识反复记号,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够创编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对彝族音乐的喜爱和兴趣。

难点:认识反复记号,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

师:请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彝族)

介绍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妇女较多保留民族特点,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披肩),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他们最著名的火把节,彝族人们点火把除恶害,盛庆丰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

【板书】

三、

新课展开

1、学习歌谣

(1)找同学有节奏的读一读这段歌谣。

(2)老师完整的唱一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是如何读歌谣的。

(3)听完找同学手打恒拍,读一读歌谣部分的节奏。

(4)全体手打恒拍读节奏。

(5)按节奏读歌谣。

(6)同学们看一看歌谣部分出现了什么特殊节奏型?

X

X

X

XX

前八后十六

【板书】

(7)请同学们手打恒拍跟录音按节奏读一读这段歌谣,演唱部分仔细聆听。

2、分析歌曲

(1)师: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歌曲以跳跃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的演唱顺序。(找同学按顺序读歌词)

提示:同学们看一看歌曲中出现了什么记号?(反复记号)出现了几次?(三次)

从头反复

仅反复记号之间部分反复

【板书】

(3)演唱部分有几个乐句?(三个)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相同)

3、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乐句歌谱

a、师带生唱一遍

b、注意色块中跳进音程的音准。

c、全体唱一遍第一乐句(加反复记号)。

(2)学唱第二乐句歌谱

a、师带生唱一遍

b、注意色块中跳进音程音准,第一、二乐句第一小节对比。

c、全体唱一遍第二乐句(加反复记号)。

(3)全体把一、二乐句歌谱连起来唱一遍,加上反复。

(4)学生自己演唱最后一个乐句和结束句后,师指导学生唱结束句(结束句稍慢,2唱三拍,3唱一拍)。

(5)学生跟琴完整演唱歌谱,歌谣部分手打恒拍读出来。

(6)同学们自己填入第一、二乐句歌词,注意反复记号。(师慢弹伴奏)

(7)同学们试着填入最后一个乐句加结束句歌词,老师指导结束句演唱。

4、歌曲演唱处理

(1)这首歌曲与旋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

总结:本曲一字一音较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注意结尾的放慢和回原速度

(2)跟伴奏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词。

5、欣赏视频

休息一下,让我们来看一段彝族姑娘小伙儿们载歌载舞的视频。

【放视频】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跳一跳?下面就让我们为《太阳出来了》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吧。

(1)请几位同学上台跟音乐即兴编动作。

(2)全体起立,跟老师的一起做一做动作(师唱),

(3)跟音乐做动作。

2、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四部童声合唱《太阳出来了》,感受一下四部合唱作品与单声部作品在听觉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声音更有层次感,更加饱满、动听)

五、总结

彝族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彝家娃娃真幸福》,还有《赶圩归来啊哩哩》等等,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自己可以学一学,好吗?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唱起《太阳出来了》,在欢快的歌声和舞蹈中结束今天的彝族之旅吧!

【播放伴奏】

【板书设计】

太阳出来了

X

X

X

XX

前八后十六

从头反复

⑵﹕

第8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浅谈美学与现代设计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产品必须具备全面的质量特征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而要具备全面的质量特征,那么就要有美学原理和科学支持。美学原理是设计中有关产品形态美学要素表现的重要方面。设计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美学原理,才能正确地运用美学原理来处理产品设计中的各类美学因素,有效的实现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的美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它们是产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产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时,产品才具有真正审美的意义,才会有美感。在当代,由于生活本文由收集整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要求就随之提高。产品设计的美学法则主要有比例与尺度法则、统一与变化法则、均衡与对称法则、稳定与轻巧法则、对比与调和法则、节奏与韵律法则。美学在设计中所处的地位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科学在设计中的作用。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艺术是感情的表达;理智的分析,却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这样,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是的,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前者是以阐释现象为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点感情也没有。因此,说某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艺术作品,是恭维的话了。问题是,仅仅是美而不能解释现象的,是美中的不足,失却了科学的功能。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就是“技术和艺术和谐统一,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的水平,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是人类对客观自然地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手段、形式、材料,创造比真实是世界更、完美的和谐世界。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人类设计史上,科学技术往往是通过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就是改造环境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技术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有前提的。一种技术必然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是客观的,科学规律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技术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显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技术是有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技术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没有目的,技术就不成为技术了。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正如设计师用牢固的钢结构展现水立方,电子业的产生开拓了电子乐及摇滚艺术。技术就是批量生产、没有过多的创作性,有纯熟的技巧。艺术需要创作性,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或技巧。艺术包含技术,但不等于技术。艺术在工业设计里面的最明显的最关键的作用就是美感,偏感性.例如外观\造型美感; 而技术, 则是工业设计的内在核心,它包括结构和各种科学技术等一切理性的东西。工业设计不等于艺术创作,它除了欣赏,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人类使用,但它需要艺术的成分。好的设计,既是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必须把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比如: jacos kjaer设计的一款椅子,是用陶花心木和皮做成的。此款椅子是专为位于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它是丹麦家具的典型代表。尽管它的框架非常纤细,还是保持了牢固的结构并且拥有优雅的造型。木制扶手采用了包皮结构,使此椅更为舒适。此款椅子,就是将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出的经典之作。艺术带给人以享受,并受到技术和科学的支持,所以经典会诞生。反之,如果在设计中只有其中一项,艺术或技术,那么制造出的产品就是不完美的,只能成为普通的创造。

第9篇: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口腔正畸美学;矫治;颌面部;临床教学;美学教育;美学认知

1口腔正畸美学的理解和认知

口腔正畸美学源于美容牙科学,其评价标准与规律符合美容牙科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1正畸美学的范畴和内涵更加广泛:Sarver把口腔正畸美学归纳为解析面部美学的宏观美学(macroesthetics),涵盖微笑美学理念的微小美学(miniesthetics)和研究牙齿美学要素的微观美学(microesthetics)等三个范畴[6]。可以看出,口腔正畸美学不仅关注牙齿、牙列和牙龈形态的细节,也关注唇齿位置,并且更加关注面下1/3高度、上下颌骨的发育关系,面部正侧面整体形态等面部美学的内容。因此,正畸美学不仅包含牙列美学的概念和内容,还涉及对面部形态特征在动、静态状态下的整体美学评价,以及面部美学评估中黄金比例的应用;此外,面下部比例、鼻面角、颏颈角及许多其他与面部审美相关的比例和角度研究也是面部美学定量评估的重要部分[7]。显然,口腔正畸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更加生动具体。

1.2正畸美学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性:尽管美学概念和美学评价标准相对宽泛,但在涉及牙体修复美学和牙周美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试图用相对确定的数值来衡量和界定美学标准。例如,目前广为流行的前牙美学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软件,就把前牙宽度比、前牙高度、前牙色泽、牙龈弧度和高度等描述牙齿细节的数值作为美学标准加以运用并体现在微笑美学设计中。与之相比,颜面美学的定量测量则更多地体现在侧位头影的硬组织分析中,而软组织形态受动态特征影响明显[8],且审美方面受民族、区域、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等主观方面的影响更大,因此涉及颜面美学的评价指标仍然相对模糊。

1.3正畸美学目标的预测性与长期性:正畸矫治除了可以对排列不齐的牙列进行矫治以改善牙齿微观美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引导或改变颌骨的生长方向,对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调控。多数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往往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颌骨生长潜力。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和发育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改善颌面骨、面下1/3甚至整个颌面部的外形特征。因此,这一宏观美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一定的可预测性。此外,这一正畸美学目标的实现是随着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有着相对的长期性。这也是口腔正畸美学与美学修复的主要差异之一。

1.4更加强调功能与美学的协调稳定: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美观、协调和稳定。因此,口腔正畸美学也更加强调在通过正畸改善功能的同时,实现美学目标的协调和稳定。通过正畸治疗可以逐步实现颅面与颌骨、颌骨与牙列、牙列与牙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与单纯的牙齿美学相比,口腔正畸美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可调控的范围更大,因而,也更容易实现口腔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从而促进二者的协调稳定。

1.5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正畸美学:正畸治疗可使牙齿在生理性矫治力的作用下,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旋转和移动,这为牙齿美学的改善和实现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现手段。通过正畸矫治,在牙齿美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牙齿间隙的调整、咬合关系的协调和改善等方式,在一定基础上为牙齿美学的实现提供了更为符合生理并有效的途径。

2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

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能在更广泛的颅颌面区域实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指导学生始终把握口腔正畸美学的标准,对于正畸矫治的设计、治疗和矫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口腔正畸专业课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对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树立发展学的观念,以发展的观点预测正畸美学变化: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目标的确立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预测性,其变化趋势和程度与患者的个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中,首先应树立发展学的观念,在掌握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发育特点,进行合理的矫治设计。例如,对于口呼吸习惯引起的前牙深覆盖患者,在治疗设计时即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错牙合形成的机制,由于张口呼吸习惯导致颊肌张力增大,唇肌松驰,引起上牙弓宽度不足,切牙唇向倾斜,继而导致前牙深覆盖。在此基础上,分析上下颌骨、牙弓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骨性关系等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在矫治过程中充分观察牙弓关系、颌骨关系的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面部生长发育在矫治中的作用。

2.2以功能为中心,实现功能和美学的协调:正畸矫治中,功能的协调是稳定和美观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功能基础,再高要求的美学目标都是不稳定的,都可能随着牙颌功能运动而复发。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设计时,始终强调从功能角度出发,在符合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最佳的美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正常牙合标准时,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正常牙合的特征,更应该理解这些特征与功能的关系。同样,在理解和掌握静态下的咬合特征基础上,还应理解在动态的功能运动中牙、牙列牙合关系,在牙合-颌骨-颅面系统整体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实现牙、牙列乃至颜面部的美学[9]。基于对功能的深入理解,实现功能的美学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口腔正畸美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2.3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美学标准的掌握:正畸美学与牙体美学修复相比,涵盖范围更广,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正畸美学首先也应满足一般审美中的对称均匀、单纯齐一、协调反差、比例匀称、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常见表现形式[10]。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还应具备丰富的颅面、牙颌解剖结构知识及对容貌美的理解,将美学思想贯彻在整个矫治理念、矫治设计、矫治过程和疗效评价中。对每一位具体的患者结合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具体条件,将性别、个性等要素具体加以体现,维护和再塑面下1/3高度和形态,使治疗后的牙列和面部外形既有良好的功能、美观、稳定,又具有动态美、魅力和个性,把牙颌畸形矫治从单纯的牙齿排列,提高到创造容貌美的新层次。

2.4正畸诊疗训练中美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在制定矫治方案时,应基于美学的矫治设计与医患沟通,相对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心理预期,充分了解患者对面部美的理解和正畸审美心理状态对矫治结果的期望,制定切合实际的正畸美学目标[11]。还应看到,正畸诊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牙齿、牙合曲线、咬合、颌间关系的逐步改正渐进地实现矫治设计的美学目标。短时间的牙颌变化可能不一定能即刻实现美学目标,甚至由于牙齿的逐步排齐出现暂时性的美学效果变差。因此,在正畸诊疗临床培训中,着重训练学生对治疗过程的预见性以及对最终治疗目标的整体把握,不因一时的牙列形态变化影响诊疗过程中的决策;始终确立和强化美学目标,向美学矫治目标逐步逼进。依据美学评价指标评价每次复诊的美学变化,逐步树立牙颌变化与颜面部美学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现最佳的美学矫治效果提供保证。

2.5计算机辅助美学评估、设计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口腔美学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12]。随着数字化牙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放射技术、3D摄影及相关软件程序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分析软硬组织的数据;也使得数字虚拟三维排牙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计算机技术远未成熟,与传统人体测量学和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存在缺乏大量正常数据库,无公认客观的面部标志点等不足[13]。因此,正畸美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及对新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这一新兴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为将来在正畸临床中不断实践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美学评估、美学设计中的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