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第1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教学意境,使学生自主开发,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分组实验对比研究,以求证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对学生掌握技术、巩固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论证。

1.关于支架式教学

1.1支架式教学的起源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1.2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1.3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1学习支架的作用

1.3.1.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以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1.3.1.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更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1.3.1.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1.3.1.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自己的学习。

1.3.2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2.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1.3.2.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1.3.2.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1.3.2.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2.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2.1传统教学思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2支架式教学设计

我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间,主要负责2014级共9个班的教学任务,试验主要针对14级数控班(24人)和2014级楼宇智能班(19人),2014级数控班使用支架式教学,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最终对比试验结果。

2.2.1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设计步骤

2.2.2第一阶段:教学导入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本课程主要基础知识点,并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方法。

导入项目:单手肩上投篮。

授课重点:单手肩上投篮身体协调性的控制,手指手腕对球体的感觉和各项技术动作的掌握。

设计思路:单手肩上投篮具备简单、易学但涵盖本课程模块所有知识点的特点,因此是作为课程导入的最佳项目。通过让学生直接具体实践第一个项目,使得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和问题――即关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点及它们的使用场合和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刚学到的知识点立即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考核评价: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做出的结果。

成绩处理: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投进4个球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并由考核成绩高的同学组织项目组(每组10人);考核成绩4个球以下的继续第一阶段学习,直到满足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2.3第二阶段:教学提高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开发与研讨活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锻炼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积累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导入项目:采用项目讨论方式,由教师有关的资料,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根据教学情况解决困难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兴趣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补充,引出学生兴趣点,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短片,分析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出现的动作错误,并由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授课重点:对照教师上课时的动作示范,通过各项目组的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积累实践经验,并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短片等,学生结合在项目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发现的问题通过项目组研讨、交流等方式,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本课程能力,并不断总结和提炼。

考核方式:提交项目组分析资料,发现问题,集体讨论。

2.2.4第三阶段:教学综合实践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综合实践――单手肩上投篮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

授课重点:分析技术动作错误,在各项目组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点和实践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进入本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和运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本阶段重点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技术动作分析的积极互动、探讨活动。

2.2.5第四阶段:课程综合考核阶段

所有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习的同学,才能参加本课程综合考核。

考核方式:分组测试,一分钟定点投篮,重点考察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

2.3试验结果

两个2014级教学班,教授单手肩上投篮,2014级数控班运用支架式教学(A组),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B组),共授课2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90分钟。第三周测试。测试内容:一分钟定点投篮,罚篮线前一米处。

最终测试结果:

2.4试验结论

A组柱状图分布均匀,A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7时产生峰值;B组柱状图分布分散,B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6时产生峰值。A组整体进球数高于B组。A组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完成程度较高,投篮命中率高于B组,符合这一教学进度的要求,A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主观能动性较强。B组有一部分学生的技术动作达不到课程进度要求,投篮命中率较低,投篮动作的连接性较差,B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需要教师督促。

第2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成熟,计算机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计算机网络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自主创新,课程单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师生缺乏互动交流等。因此,必须找准当下计算机网络教学面临的问题,完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灌输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一致,即材、统一进度,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属于灌输式教学。在这种组织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很明显,理论知识占有的比重很大,相关操作实训少。实际教学中发现,尽管讲授的概念和原理课时多,但由于这些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缺乏兴趣,感觉枯燥进而有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太好。另外由于实验实训体系缺乏,相关的实践应用较少,学生很难将抽象的概念如协议、标准等与实践环境相联系起来,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l生较强的学科,但目前尽管教材种类多,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基本相同,都是理论教学比重远远大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基本首先是网络基础知识和通信技术,然后讲授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网络互联、网络操作系统和广域网理论,最后用少量课时进行一些实验实训。这种教学内容的实验实训设置不多,使得学生很少有实践练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现有的一些实验实训也是验证性、单项训练的多,综合性、全面性的少,都属于侧重知识传授,而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

3.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传统单一。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单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的PPT课件演示讲解,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师学缺少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交流。这种讲授方式教师可以传授更多的知识,但学生接受这些知识时只是表层记忆,很难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知识;另外当前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是以试卷为形式考试,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方面占有的比例过低,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设计与改革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适应国家大力提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被很多教师使用,其基本理念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相较传统教学方式其优势是教学目的明确、理论与实际结合密切。项目划分时按照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实践来规划,项目和任务在课程中的顺序采取由简而难。每个项目又可细化为2~4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可在1~2个课时中完成,而概念和原理分散到每个任务过程完成中引入和讲解。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完成时掌握到相应的理论知识,激发并培养了学生兴趣,可以看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使用慕课线上学习,丰富现有教学方法。慕课的发展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其理念决定了在高校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以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教学模式,很适用于创建混合型教学课堂。慕课的整个学习过程能使教学更好地围绕学生进行,不再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慕课平台学习授课视频,了解要做的项目和任务,对视频中的概念原理和嵌入视频中的实践部分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当前任务涉及的概念原理和操作关键步骤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按小组展开项目任务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错误原因并改正。对于小组合作还没解决的任务难点,课下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教师分析帮助。

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了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建设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丰富有趣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项目任务规划、实际案例等各种形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应用很多教材中没有,这些新知识也需要在视频课件展示出来。要让学生很好地进行线上网络学习,就需要根据项目和任务制作很多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为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释相应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内容生动并嵌入实践操作,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来展现,激发在线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培养学生学习乐趣,使教学主体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迁移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3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自主学习;自我概念;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55-02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大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创造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从高考中走出来的中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进入大学后,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成为能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创新型人才。

1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目前,一般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自主进行监控和评估的一种主动性的学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在学校教学管理下的一种相对的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是一种非依赖型的学习方式。

2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

2.1 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中。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力系统。心理学家伯恩斯指出,人们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实验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成绩都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有强大的动力,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只有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才会信心百倍地去主动学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我效能差,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显得十分重要。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认识过程,大学生要以哲学中认识论思想作为指导,要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如从老师、同学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比较,来客观衡量自己;用自己的体验看待自己,即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自己。认识论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循环反复才能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是一样,只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一定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能增强自己的信心,为自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设计和选择自主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学习活动开展过程赖以持续的条件,包括支持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和非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氛围)。自主学习环境是为支持自主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者学习能力发展而设计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自主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效率呈正相关。

自主学习,其首要特点是自主性,学习者能够自主设计和选择学习环境。为此,高校的基本建设应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时间,尽可多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是自主学习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调查研究表明,有一些211工程大学,硬件设备比较完善,有现代化的教学楼,有信息化的图书馆,有开放的实验室;软件管理比较先进,如教学管理方面,学生自由度较大,每学期学生可自主选课(选择课程、选择老师、选择时间、选择教材),有些学校的学生在大二时还可自主选择专业。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环境元素进行选择、优化、组合,设计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环境,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2.3 合理的自我监控和归因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包括三部分: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监控。所以自我监控是保证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的关键。自我监控,就是平常说的一种自控能力,一种自觉性。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常对照自己设计的自主学习目标和计划,监控学习的进度、方法和效果等。这样,自主学习活动就能持之以恒。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6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其他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归因对其自主学习能否持续进行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归因理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合理归因,如把自己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更容易激发自主学习,并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当然,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失败次数多,则会极大地打击自信心,怎么归因意义也就不大了。这就要求大学生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2.4 将日常化的自主学习转变为自动化习惯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有研究表明:一件事情连续重复20天以上,就可形成暂时的习惯,其后还要反复给予刺激、加强,才能形成定型的习惯。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地制定计划和作息时间,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即将自主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坚持完成当天的任务,并进行自我监控。这样,自主学习活动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并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强化,逐渐将反射弧之间暂时的神经联系转变成永久的神经联系,形成自动化的条件反射,自主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2.5 将自主学习习惯升华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训练项目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大学生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创新训练项目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能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将自主学习行为转化为自主探索行为,渐渐升华为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16-17.

[2]孙灯勇,郭永玉.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39.

第4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学习进阶;高中物理教学;加速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专业(物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物理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建设”(项目号:YJG2015-A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88-03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简称LPs)也称学习进程,是目前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本质是围绕学科中对大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构建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进阶路径。目前,我对学习进阶的研究仍缺乏大规模的教学实践探索,针对某一模块的学习进阶的构建的文章相对较少。为研究学习进阶理论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及物理学习方式所起的作用,文章将以构建学习进阶理论下的有关高中物理“加速度”核心概念模块的学习进阶为例,尝试应用学习进阶理论探讨有关加速度的教学,期望能对学习进阶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些启发。

一、学习进阶的基本组成要素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将科学带入校园》报告中提出,学习进阶是描述学生对于某个主题连续的、更加熟练的思考方式,这些思考方式能随着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学习和探究依次连续发展。

学习进阶由进阶起点、中间水平、进阶终点构成。学习进阶的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习进阶思想认为,学生对某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许多个不同的中间水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依靠恰当的教学策略而逐渐发展、不断成熟的结果。学习进阶定量化地描述了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时不同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它通常会关注学生的“错误思考”,进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各水平“阶”的发生,然而这种进阶途径又并非是唯一的。依据学习进阶的定义,一个完整的学习进阶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①进阶变量:追踪学生对某一学科核心概念的阶段性发展;②水平层次:学习进阶发展路径的中间步骤,用来描述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阶段;③学习表现:描述处于某个特定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成就,包括各中间层次表现和目标表现;④评价:用于跟踪学生的学习随时间推移的发展是否与假定的进阶一致。

二、“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是将运动和力联系的桥梁。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速度之后,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了为什么提出加速度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从加速度的定义式认识加速度的本质,探讨运动学的规律;然后再将加速度概念纳入牛顿定律体系中,帮助学生体会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深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得加速度学习进阶的构建有迹可循,据此,笔者将“加速度”的学习进阶构建成如表1所示。

三、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思考

表1反映出学习进阶能够描述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发展阶段,依据学习进阶路径,有助于教师分析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错误理解。在加速度教学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1. 立足学生前概念并逐渐加深学生的概念理解

学习进阶反映的是每一进阶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加速度有关现象的感性认识,在理解和运用的时候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而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时,都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知识,发现学生的能力层次及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要依据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依次介入课程,确保教学的连贯性,进而不断加深和纠正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认识。如以为何提出加速度的概念为进阶起点,可通过对比“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方法,结合一定的教学手段(图片、实验、生活事例等)呈现出物体由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速度在发生变化,而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随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对“加速度就是使速度增加,是速度的增加量”这些错误理解。

2. 优化设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虽然在“一标多本”的课程建设下,不同教材对加速度概念的构建有所不同。但是,关于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形成过程及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是环环相扣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深入连贯地理解加速度这一核心概念。因而在确定了学习进阶后,需要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进行组织及细化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环节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或生活现象分析引导学生去感受加速度,感受运动和力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教师也可以通过搭建物理概念图示、框架等策略,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加速度概念理解到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状态,再到加速度大小、方向都改变的简谐运动情景;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到动力学研究的过程,逐级向更高水平阶段发展。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概念和知识间的关联

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明确了为什么提出加速度概念后,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掌握物体运动的规律,然后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掌握加速度从恒定到变化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进阶的中间水平路径中每个“阶”的形成。此外,针对各阶段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不同物理情景问题,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掌握问题分析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建立各阶段的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完成概念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会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4. 反复测评以优化教学

依据学习进阶所记录的成就水平及各水平层次的预期学习表现结果,有助于观察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和思维发展层级,为总结和设计各学段的评价工具(试卷、作业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教师可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进阶上相应学段的预期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阶段结束时,选择一种“有序的多项选择题”形式,即通过提供代表不同“阶”的几个选项,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判断学生所处的进阶层次,或是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判断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再通过反复测评的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习进阶在教学方面的实践研究可以从单课时的教学设计向单元教学、模块教学的层次发展,设计更加结构化的课程教学环节。本文以构建“加速度”的学习进阶为例,探索了学习进阶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在实践中体会到,依靠有效教学策略支撑的学习进阶是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教学实践出力的;然而,实际教学情况下,关于各部分“阶”的确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进阶以优化教学过程仍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翟小铭,郭玉英,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4):47-51.

[2] Alicia C.Alonzo,崔小铭.学习进阶:描述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J].物理教师,2015(11):73-76.

第5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概念图可以采用徒手方式绘制(例如:粉笔、黑板、纸和笔等),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办公软件绘制(例如:Office、Word、WPS等)。针对概念图的特点,人们开发了多种专用的概念图制作工具软件,如MindMapper、Inspiration等。

一、概念图软件iMindMap5

(一)iMindMap5简介

iMindMap5.0是托尼・布赞团队开发的最新版的思维导图软件,也是目前最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之一。在教学过程适当地运用这款工具软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iMindMap5的功能特色

较之于笔者所用过的其它思维导图工具,如MindMapper、Inspiration等,iMindMap5一些独有的功能特色使它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得心应手。

1.动感时尚的工作界面

工作界面与Office2007办公软件类似,我们早已熟悉Office2007办公软件的工作界面,iMindMap5软件的这个特色可以使我们更快地熟悉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轻松上手。可以说这个软件适合零技术基础使用。

2.概念图的分支易画易调整

只需要按住鼠标左键拖动概念图中上层概念的末端出现的红点,就可以轻松画出上层概念的下层分支,分支的形状既可以按照“设计”菜单栏里设置好的画,也可以选择手绘分支或框图分支,在“开始”菜单栏的绘图区单击相应的按钮即可。画好分支以后,分支上会出现几个蓝点,鼠标左键拖动这些蓝点即可调整分支的弯曲形状,操作简单方便。

3.多种形式视图

一个文件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视图方式,既可以像之前常用的一些概念图软件那样,实现二维平面视图,也可以项目视图、3D视图、文本视图,全屏演示文稿视图。各种视图方式的转换可以点击“开始”菜单栏里文件视图区的相应按钮实现。

项目视图可以呈现概念图的详细工作表,完善任何类型的项目规划。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

iMindMap5软件是全球首个3D视图的思维导图软件,以一个全新的全局方式放大和搜索不同的区域。

3D视图可以让思维外推,将思维切换到一个全新的三维视图。

文本视图可以将概念图中的相关概念层次清楚地分级罗列出来,相关概念的级别关系一目了然。

从上而下一张一张观看PPT演示文稿会感到平淡乏味和枯燥。iMindMap 5的演示文稿模式是一项全新的视觉艺术。以动画呈现观点,更能吸引观众。

4.多图

关联和联想是思维的核心。iMindiap可以在画布上创建不同的思路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能动态显示的,能将复杂信息更易消化的导图。可以把概念图看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将无限数量导图部件组成的一张纸。

在这里可以插入电子表格、流程图、手绘。通过点击“插入”菜单栏里的智能区相应的按钮,即可弹出相应的编辑窗口,编辑窗口操作简单,与我们常用的同类软件类似,例如:电子表格编辑窗口与Excel工作环境类似,流程图编辑窗口与Visio工作环境类似,手绘与画图工作环境类似,可以将它当做是这些专业软件的简化版。

5.将文件导出为PDF格式、PPT格式

制作完成后,可以导出PDF格式的文件,也可以导出PPT形式的文件,方便我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示和保存概念图,实现与其它软件的兼容。

6.iMindMap5在线

iMindMap在线是一个和iMindMap整合的新平台。它是一个在线协作工具,它可以完全的自由连接,用户可以用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或作为桌面版本的合作伙伴,只要到iMindMap网上进行注册就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人进行实时协作。

二、iMindMap5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演示文稿视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呈现二维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方法。学生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概念,又看到了教师的思维过程,通过概念图展示出各种表达方式及其特点。教师利用概念图的层级关系来呈现教学内容,这种展示不仅做到了知识的可视化,而且使教师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可视化,不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还能使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概念图的全屏演示文稿视图,这种边讲解边动态地呈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讲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把学生牢牢吸引在信息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注意与理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常用的演示软件PowerPoint在这方面的操作则显得有些不方便,必须一页页地翻看,有时内容多了就难以记住,又不得不往回翻,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容易被打断,且PPT跳转显得凌乱而无序,容易打乱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难。

概念图作为一种合作学习活动,能成功地引发并支持学生围绕中心概念的对话,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口头描述常常会因为思维混乱而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文字的描述也无法清晰地呈现所要表达的涵义,概念国是通过图形来呈现概念间的关系的,与冗长的文字描述相比,它能更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概念的意义。所以,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绪,整理观点,将学生的理解有条理地展现出来。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概念图也能很容易地发现自己错误的观点,通过不断完善概念图,及时修正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概念图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中介,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功效。

三、小结

第6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为了配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自1998年开始了一个由音乐家、教育者和研究学者组成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Learning Through Music)”的研究项目?穴简称LTM?雪。这项研究在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的一千余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绩评价的量化与质化研究结果,为其改革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践性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转换;提问与探究;反应与联系。并坚信这五个基本过程不仅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

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的顾问和实验学校音乐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习领域、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下面介绍的系列音乐教案,就是LTM研究项目在波士顿实验学校学前至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教案。

一、 概述

1. 教案目的综述

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各种概念加以联系并加深理解。从学生熟悉的旋律(其已在音阶图表中格式化出来了)开始,学生边唱边在音乐表格中辨认出所唱的旋律线条,并在表格中能找到旋律音高的准确位置;反过来,学生根据表格旋律验证他们的演唱是否正确。

由此,依据所演唱的歌曲和音调与科学、语言艺术课程发生联系,如对数的概念、图表的功能、诗歌的韵律、提前阅读技能、大线条和精细的动作能力、倾听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学习,并通过学生在集体中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和倾听者的不同角色的体验,发展和培养社会联系和情感。

2. 基础的学术性重点

科学:天气和季节变化;

语言艺术:运用诗歌或歌词理解和巩固关于季节的概念,并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阅读技能;诗歌或歌词的韵律和结构;

数学: 数、概念、数的点数、图表理解技能、模式认知。

3. 基础的音乐性重点

通过多种演唱和指挥活动使学生学会认知旋律、节奏性和织体性模型;获得对音阶中音级概念的理解,音乐中的高和低、强和弱;为一个熟悉的音调填新词;通过指挥、表演和倾听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发展对实践价值的理解。

4. 基础的社会/情感结果:

通过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发展学生批评性倾听技能、尊重他人、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还要学习真诚地、富于思考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能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评论;使学生有机会作为一个个体或集体的表演者。

5. 主要活动和反馈性活动及终极结果:

主要活动:

歌唱、阅读、倾听、理解图表、识别旋律、节奏、指挥以及了解织体中的旋律线和模式;解决问题和创作。

反馈性活动:

通过参与倾听,进行学习评价;通过倾听音乐作品和观看表演及课堂讨论进行词语反馈性评价;通过写作、绘画和总结性讨论反馈课堂活动的顺序。

终极结果:

学生跟随课堂要求的能力是有益的,但不是必须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主要的中心是:使学生适应集体活动、进行自我和集体评价、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评论、对同伴表演的积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LTM项目摘要

(Learning Through Music)

1. 项目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1) 跨学科共用基础:

共用策略――数、阅读、问题解决、模式认知、倾听、合作;

共用表示法――图表、数字、词语、概念;

共用评价工具――个人测试和集体讨论的表现评价;

音乐――数学――科学

共用概念――模式(算术/旋律;节奏和季节;生

物钟)

比例 (音高/数的关系;高和低;强

和弱;快和慢)

图表/排列坐标/计算(数;音级;指

挥图示;乐句节拍;节奏记谱)

音乐――语言

共用概念――诗歌/词的韵律/歌词;音乐和语言

中的情绪;

共用策略――左至右的阅读;阅读认知/固定音高;

共用表示法――词;概念;节奏和数;

音乐――艺术

共用概念――音乐;绘画和动作;

音乐――社会/情感的发展

共用策略――批评性倾听技能;相互尊重;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真诚和富有思想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演;给予和接受建设性评价;提供机会作为个体和集体的表演者。

(2) 跨学科的基础学习过程

倾听/感知

音乐: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音节音级的计算和歌唱技能、音阶排列的视唱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在演唱中倾听和辨别旋律学习新歌曲;演唱/敲击节奏;有节拍地进行歌曲演唱、游戏并通过观察指挥者的指挥进行演唱的力度变化;参与各种角色的活动;根据所见所听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科联系: 倾听和辨别诗歌和歌词中的节拍和韵律;根据理解的情绪做歌词和风格的观察和解释。

社会/情感发展:学习认真仔细地倾听和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表演。

表演/表现

音乐:通过视唱、演唱、即兴和指挥,解释和表现指挥者的意图,探索歌曲内容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情绪去表现。

学科联系:有节奏地朗诵诗歌和歌词,并根据对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情绪。

社会/情感发展:学生作为一个表演者在读谱、指挥和演唱等活动中,学习尊重别人的表演,积极地、有建设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学会合作学习和工作。

创意/转换

音乐:在指挥全班进行那些有关的音级的视唱和阅读活动中,学生能进行他们自己的即兴练习;在音级表格中进行自己的旋律创作;并创编动作为自己的演唱伴奏。

学科联系:将熟悉的歌曲通过改变歌词进行跨课程内容联系。

社会/情感发展:当一个学生进行独立的创编活动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学习伙伴的方式,帮助和支持他的创作、即兴等活动,直至他有自信独立地创作和表演。

提问/探索

音乐:学生可以通过歌唱、倾听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猜测、想像和创作下面乐句的音高或旋律,进行歌曲奥秘的探索活动,并验证和检查学生对歌曲学习的体验和对音高掌握的正确与否。

学科联系:学生对数值与音高之间的关系有所联系(较高的数,代表较高的声音),并能判断出增值的幅度(多高?很少还是很多?);提问和讨论自然季节变化时会产生很多变化的原因。

社会/情感发展:通过倾听进行个人和集体评价,并讨论造成表演质量的原因,探索实践对表演的影响。

反映/联系

音乐:回忆并运用熟悉的旋律为新歌谱旋律;运用音级表格进行述职和音高的图解与联系,并运用已学习的节拍和节奏的知识对应乐谱和指挥图示。

学科联系:通过对歌词意义的讨论,学生能清晰地表达他们对天气、变化的季节和语言的情绪所积累的理解,并通过音级表格的数和级的理解运用联系对模式和比例的理解。

社会/情绪发展:学生应能获得对实践、批评性倾听技能、积极地鼓励自己和他人等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形成性的集体和个人评价,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学习中进行扩展性的运用和理解。

三、 八个教案的教学顺序和内在联系

第一课

课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数数?――通过音乐进行学习

结果:复习数数的不同方法,运用数字、音级表格以及表演者、指挥者、倾听者的不同作用的概念介绍音高和音级的唱名。

第二课

课题:探索音乐的奥秘――发现构成旋律的不同模式

结果:探索和识别其旋律进行的前后关系。

第三课

课题:“下面是什么?”――感知更大更多的旋律进行模式

结果:辨别其旋律和节奏模式;在特定的歌曲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想像和动作,并演唱。

第四课

课题:“作曲家是什么样的?”――使用音级表格创作自己的旋律

结果:集体分享学生的创作,讨论作曲家的工作,并个人创作自己的曲调。

第五课

课题:作曲和反映――如何像视唱一样地阅读?

结果:复习歌曲,视唱学生的作品。

第六课

结果:学习新歌,挑选四首学生创作的歌曲编辑一本新歌本,装订并为封面涂颜色;复习所学的歌曲,归纳有关的歌曲概念。

第七课

课题:“指挥者还能做什么?”――扩展指挥的作用

结果:课堂讨论节奏和节拍;理解节奏记谱意义;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并在新歌学习中使用;学习指挥小组歌唱。

第八课

课题:“我们已经学到了什么?”――复习、反馈、记录

第7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定位、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主题设定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本着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适合推向市场、服务社会,在设计中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利于多个情景位面的表达。因此可以结合现今社会提倡的共建文明社会、打造和谐家园的思路。确定短片(实验)以公益类型广告为主体,围绕公益类型确定各个不同范围的题材,如讲文明、讲礼貌、安全知识、科普知识等,可按小组或班级确定不同的题材。公益类的剧本信息收集,设计情景可按舞台剧格式(文字剧本)编写剧本,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整体划分为三个情景时空:古代社会(各种文化)、现代社会(各类文化社会)、异时空(种族、风俗随意)。

(二)分组讨论与集体创意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学生按3至5人一组。首先,学生确定角色造型计划,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归纳,制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按照商业化项目标准进行策划、创意,然后完成实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以“古代社会”(宋朝)为选定的主题:1.展开联想。以文字表述进行构思,先对宋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了解宋朝人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整体造型,归纳总结出其特征。2.设定路线。从宋朝人物造型特征这一中心点出发,设定出若干不同的设计风格线路,让思维充分打开,在各条线路上尽力展开扑捉特征的元素。3.发散思维。将具备宋朝人物特征的多个元素进行新的发散,开发出有趣的元素进行重组,并考虑能否与其他不同的事物结合,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结果,能否转换原有的概念。4.确定主题。经过发散性思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宋朝人物特征的深刻认识,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所选风格尽可能不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5.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互提建议,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6.主题呈现。选取最适合自己且最易于表达的设计风格和视觉元素,绘制出结构概念草图。7.深化主题。选取并确定更多的元素丰富造型,绘制出角色造型设计图。最后对造型进行细化、调整,使造型更加生动、完整。

(三)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案例针对角色设计中的剪影特点、风格处理与制作方法等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参照企业完成项目流程,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开拓设计思维、熟练运用方法、灵活运用技巧。实训前,教师先讲解角色设计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基本要领,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相应的角色概念草图、三视图(五视图)、肢体动作图、表情指示图、口型图等,方案由指导教师检查后,进行制作。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体相互结合。

(四)岗位现场教学例如,在完成“角色概念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我们按需要会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企业角色设计的工作环境与方式,围绕角色概念设计的各个环节,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技术高层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企业制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设计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察课,我们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结合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意设计。严格要求将学生作业的过程记录,通过作业过程记录反映学生创意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实行学习项目阶段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总评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整套角色设定册的分数组成,各占50%。内容包括四个主要角色的设定、结构概念草图的绘制、三视图、表情设计图、动作设计图、色稿、版式编排等。要求:1.剧情及人物性格分析明确、角色体态特征明确;2.人物角色设定草图,结构比例明确合理,设计具有原创性、趣味性,个性化特征明显;3.人物角色设定成稿,线稿、三视图、头部表情图、肢体表情图、角色比例图完整;4.人物设定的标准应用版式合理,画面安排美观。此外,课程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开设角色概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习题与模拟题、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网站建有师生交流园地,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余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专业教师收集各类网络资源,以专业班级QQ群为载体,拓展交流平台,就专业学习安排、信息资料收集、作品点评进行了深度沟通。下一步工作交流将逐步向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转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结语

第8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技术的改进。现今世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全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仍将是人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能源。但是,这类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在未来百余年间将无力支撑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关能源问题不再仅仅是专家们讨论的热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以这样一个主题作为项目,有利于将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手段和活动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资源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实现学生综合智能的发展。

二、项目设计

本项目立足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将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四个专题:“认识能源”“燃料篇”“电能篇”“化工原料篇”。首先让学生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在探索化石燃料作为生活中稳定能量来源原因的任务驱动下,先从宏观角度认识化石燃料的燃烧性质,建立能量观、发展变化观,再深入微观本质认识化学反应――燃烧反应提供能量的本质原因,最后定量认识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小;之后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弊端,通过探索氢氧燃料电池能否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转化,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利用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变化守恒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化石燃料为原料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的基础化工原料甲烷、乙烯、乙醇、乙酸及苯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工方面用途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的方法,形成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应用的科学素养;最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对解决能源问题及对能源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对能源有全面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

项目具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三、项目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1.项目教学内容分析时,要确认教学内容的基本观念,建立项目中事实性问题、核心概念知识及核心观念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1)理解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建立从微观结构的变化看化学反应与能量观。(2)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本专题以“研究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本质原因”为中轴线,辐射到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探讨,为核心概念知识的落实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事实性问题。本专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时涉及的核心概念知识及这些概念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的作用来安排教学顺序。其具体联系可用图2来表示。

2.以观念为核心分析学生在主题知识内容与基本观念方面的发展程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由关注物质变化转向关注能量变化,拓展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如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第三,通过实验,定性地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从物质结构角度认识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定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第三,通过计算,定量地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总之,从整个专题看,要求学生的认识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并且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

3.教学中要想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必需理清事实、概念及观念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性内容,教给学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孤立零碎的、毫无联系的知识教给学生。

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而且伴随着能量变化。从能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量观”“变化观”建构的重要方面。

4.教学过程中,以核心概念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核心观念。

本专题以“化学键”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学生核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相关具体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本专题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发展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过程,这也是解释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5.教学中需要立足学科的整体高度,利用学生多次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机会,在化学事实和相关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维不断拓展和深化能量观。

整个专题一围绕“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一学科基本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和方法,进而转化为学生从能量角度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四、项目教学在概念原理学习中的价值

第9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模式

前言: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繁杂、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内容侧重于“偏”、“难”、“怪”,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倚重“填鸭式”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学改革面临很多挑战,必须依靠多样化的教学改革项目,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义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将先进思想、实践知识、新式教学方法填充进来,使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超出知识范围以外的全新体验。首先,拓宽视野,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多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题,以突出课堂主题;其次,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应将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不要颐指气使的站在权威的位置上“指挥”学生学习,应放低姿态,“陪伴”学生学习;最后,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如情景课题、多媒体动画、故事导引、知识问答等,并合理安排应用方式和时间,尽可能在不影响正常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二、专注于兴趣培养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面对高中数学复杂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必须以“兴趣培养”为支撑点,挖掘课题项目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并适时的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被知识丰富、能力多样的“数学”吸引,开始主动学习。同时,由于数学知识是关联性紧密、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难免会对大量理论概念、公式、推导方式感到厌烦,形成理解、记忆障碍。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教学案例,把概念、公式、推导方式作为一项融合专题,与案例完美结合,在“目标式”学习方式的引领下,数学教学专注记忆、背诵,刻板、固定的学习特性会被大大削弱,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教育优势。

三、提高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与语言、英语、历史等学科不同,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最少,低年级数学侧重于计算和思维能力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计算生活元素的价格,体现事物的增减含义。但是高中数学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内容却严重违和了实践教育的宗旨。为此,教师需创建生活化场景,根据自身教育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主动找寻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集,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项目”,让学生主动探究、调研。如电脑游戏程序设计与数学逻辑定理关系,分析成本收益、彩票球赛的输赢与排列组合的关系,装修设计与平面几何的关系等,这些问题虽并不常见,但只要教师合理利用,用心装饰,创设的生活场景,设计的教学课题,还是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

四、加强学习引导

高中数学内容虽然分为代数和几何两大板块,但是其逻辑性思维方式却大体相同,探索能力培养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已逐渐脱离了高中数学教学,相对于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面临的困难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学生探索激情、能力不足引起的。由此可见,强化学习引导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基于高中数学的过渡特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教学内容其他特征,使其具有探索脉络、效益和局限性,以供学生培养自身的探索能力。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主动、独立探索,围绕一个数学项目课题,根据探索思维,得到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掌握抽象思维逻辑意外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团队协作,设计探究小组,组织学生就一个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自由交流。学生拿到议题之后,或是分工合作,或是团队协作,总归会竭尽所能的发挥自己的知识、思维能力,这种合作中夹杂竞争因素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探索能力培养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不仅要在过程、目标上做出改革,其理念也需要创新。因为高中学生对数学文化并不了解,并没有产生深刻的认识,所以,高中数学教育必须从理念入手,改变数学教学定理式、定律式、逻辑式的思维内核,使其成为体系更为完整的学科项目。这需要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注意揭示数学发展的规律,还能根据数学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阐述每个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此外,教师还应把文化和历史内容填充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去,注重合情推理的应用,让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产生理念、文化、精神色彩,通过讲述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提高其产生、发展的价值。

结论:通过上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模式探究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重,教学项目知识点繁多,对学生心智考验能力极强,教学创新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将每一个教学改革项目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教育创新模式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张子君,董明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3(103):186-190.

[2]肖金枝.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15):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