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career
WANG Ke-ying,WANG Xiao-ke,WANG Run-chuan,PANG Xia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4,Jiangsu,China )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ct, nowadays,medical imaging students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for themself has become the key guarantee for a good future . In Xuzhou Medical College, our group let 154 students of Medical Imaging who a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rade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After that we Analysis、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Basing on the analysis,we can give the most reasonable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about how and what they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our surve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Career dir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医学影像学专业包括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影像诊断专业以培养临床诊断型医生为人才培养目标;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理工学知识的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另一培养目标[1]。那么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哪种专业呢?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医学生学习培养周期长,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加上日常生活费,每年开支至少需12 000~15 000元;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来说,是较重的经济负担。在发放的154份调查问卷中,因诊断未来收入前景好而选择诊断专业的占36.92%,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因素对影像学生的专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1.2医师资格证 对于基层规模较小的医院,技术与诊断是不分工的,在较大的医院,技师与诊断医生分工明确。执业医师法与职业医师考试规定,一旦从事技术工作就无法再考取医师资格证,不能做出作出独立的诊断报告,这对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影响很大。
1.3辐射因素 国家早期有关规定,有关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为有害工种[2],不少医院放射学工作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龄,增加公休假期,给予合理的津贴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了医学生对放射防护安全性的担忧,而选择诊断医师则无需担忧此问题。
1.4就业压力 在现有的医学影像行业中,各医院对诊断学生学历要求逐渐变高,县级医院以上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检查影像设备进行了大的更新,而目前的影像技师队伍无法达到现代化与数字化的要求,故需充实新的高实力技师[4],大部分本科技术学生可以就职于较好医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择影像技术的有17名学生,其中70.83%是因技术就业率高影响其选择的。
1.5考研热潮 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诊断本科生大部分进入县级医院,许多学生对此不满意,因此想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个好的职业前景[4]。这就导致了"考研热,随大潮"现象的出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由于考研因素而选择影像诊断的占48.05。
由此看出,考研已经成为影响影像学生未来选择方向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影像技术的学生,除去暂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之外,就业压力小,工作风险低以及就业率高也在他们选择影像技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与对策
2.1家庭经济问题 对于因为家庭负担重,暂时不能考研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医学生,可以先选择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后,再去完成自己理想。
2.2执业医师资格证问题 有些人会认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不能考医师资格证表示着社会地位不够高,但这只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不同,作为医学生需认清自身情况,对自己做好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专业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2.3辐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射线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铅墙、铅围裙、铅围脖的制作,技术人员操作室与病人射片室的分离,以及每年对影像科室人员的体检等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很好保证影像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辐射因素在影像学生专业选择上影响越来越小。
2.4就业压力问题 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就业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法则,医生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更是高。所以作为医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心理抗打击能力,并积极投身到竞争中,刻苦专研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影像专业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长,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影像学生可以选择在医院从事诊断或者技术工作,还可以去飞利浦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2.5考研问题 许多医学生在面临毕业时,都会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而纠结。其实,考研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自身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跟风,尽量做到考研就业两手抓,以免错失就业良机。
参考文献:
[1]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网站http:///WebSpecF/EnrolDetail.aspx?id=61996.
[2]吴佩岩.2007年,等卫生学校招生的瓶颈[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34-04
特色专业是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优势的集中展现。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源不足,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生源问题必然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重中之重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当前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之一。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彰显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呢?笔者认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向纵深发展。
准确定位的同时要有前瞻性
为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前瞻性,既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在创新中保持优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常规放射学、CT、MRI、超声、DSA、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等操作技能,能够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面向城乡社区的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培养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学生必须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培养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
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方法,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向上,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相脱节,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建设,而不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方针,特别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临床不同影像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校外评价”机制,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及时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制定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目前,本专业要重点建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CT摄影与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2部专业特色教材,完善2部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讲义;校院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料库,完善和健全人体各系统正常结构影像与临床典型病例影像电子图片和传统胶片等教学资料库。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着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我院进行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前要求每位学生技能训练都能过关,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辅导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以实现本专业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覆盖长三角的1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再扩充建设2~3所教学实习医院,形成教学、实训等功能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分组完成X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等专项顶岗实训及综合项目顶岗实习,确保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构建一支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
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实施特色战略,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我院采用“外引内培”模式,加大经费投入。对紧缺的教师岗位,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逐步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不断创造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的机会。每年我院都要求特色专业骨干教师到临床一线挂职锻炼至少2个月,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3)专业课教师除了有教师证外,还必须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晋升。(4)建成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依托合作单位,从医院聘请在医学影像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1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引进专业骨干教师1~2名,重点培养兼职教师8~10名,实现院内外师资互动和互通,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组建一支由多名影像一线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为特征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特色专业发展,同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学院已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外出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和评优以及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没有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教师及时给予批评,并限期达标;要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做到让教师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中获得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采用聘任制,并且纳入教师考核行列,对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外聘教师通报到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做相应处理,并不再聘用。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且表现优秀的外聘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支持。
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依托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制教育模式 我校依托有资质的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已经开展的有心理咨询师、妇幼保健员、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教育,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鼓励学生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获取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该专业多证书教育覆盖面近100%,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能力。
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技能比武 技能比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技能比武,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技能,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为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比武,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薄弱环节,同时也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引领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技能比武的引领作用,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密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标准密切结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目前,我校每年都开展相应的技能比武,比武项目以省级或国家级技能比武项目为蓝本,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武,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创造社会效应。我校还成立了相应课程学习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常态化的活动。
完善高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形式 为高职专科学生升本科建设绿色通道。目前,我院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二是引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考试前给予必要的考前辅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本专业的优势地位。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建设,也可以与相关院校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网站维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两门已经建设成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正在逐步地精品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验收和评审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切实以精品课程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提升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特色专业的宣传,争取使之成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是自封的,必须为社会广泛熟知和认可。虽然不能照搬工厂宣传产品的做法,但可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通过一系列载体和必要的包装进行宣传。我校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特色专业宣传册,放假前一个学生一本,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长和周围的人看;加大学院网站对特色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技能比武平台进行宣传;再加上特色专业本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我院成立了“特色专业建设督导组”,该组成员主要负责督促检查:(1)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并及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责任人。(2)对专业带头人的管理要制度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保障有力。特色专业带头人在特色专业经费使用上拥有自主权。(3)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课程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评监控等。我院每个教学单元都设有以学习委员为成员的教学反馈信息员,实行周报制,通过这些信息员能够及时发现、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员通过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的问题,使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4)每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督导组成员不定期参与。
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合作单位和专业资源开展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同时,要建立应用技术研究的导向和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能力。还要注意“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不能以科研代替教学。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结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变革和创新的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还要紧跟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步伐和市场需求,坚持抓内涵建设的同时拓展外延,争取达到“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以推进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曲家惠,程秀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3):30-31.
[2]卢玲,巴山.培育特色专业 实现持续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2(6):115-116.
[3]郑蕾,尤凤翔.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7(12):1-4.
[4]李义兵,余英宏.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54-555.
[5]李翠莲,喻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17.
[6]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影像学 人文教育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是20世纪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当今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经由单纯以形态学改变进行诊断转向以组织、器官的功能及代谢的改变进行诊断与治疗方向拓展,由过去单纯的辅助检查发展成为集检查、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临床对医学影像学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重,因此,对医学生的影像学教学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意义。
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大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大夫特别是年轻大夫,缺乏医学人文知识及技能,缺乏沟通,缺少关爱、同情之心,不合理诊治,以利益为中心等一些社会现象无声地渗入校园,对医学生单纯的心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医学生誓言面前,大家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虔诚的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包括人文关怀,生命教育,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文、史、哲、艺术、伦理等人文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性教育,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塑造人格品质、熏陶人文气质,培养德性、完善心智的作用。人文教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强化人文教育,并通过人文教育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德育。
针对医学生,我们应该在医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欠缺表现在:对患者缺少关爱、同情之心,在医疗过程中未能体会患者的痛苦,未能努力做到减少患者的痛苦与损害。人文技能欠缺主要表现在:与患者沟通能力有限;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不能寻求法律途径进行诉讼、维权;等等。沟通交流技巧的欠缺,往往容易导致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催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医学影像学医师。但是,我们还对非医学影像专业如生殖方向、法医方向、基础医学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在影像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兼顾学生的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解剖等知识进行讲解,理解医学影像与人体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而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涉及X射线,如果大夫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加分析地不合理应用涉及X射线的检查,就有可能导致X射线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损害,而产生医患纠纷。
我们既是医学影像学医师,又是医学院校的教师,作为“双师型”的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时,肩负着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医学影像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面对生命的责任感,同情心,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人文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至职业生涯中。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内容上
精心制作高水平课件,利用VCD、实物图片及PACS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疾病,如何应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达到有利于患者方便、快捷、经济而不重复检查,特别是对妇女、儿童的医学影像检查,能够避免使用涉及X线的检查,应当尽量避免,而选择无X射线的检查如核磁共振、超声等。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放射防护意识,重视自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放射检查过程中,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影像学工作者应积极采用屏蔽防护及距离防护措施,正确进行放射操作,定期检测所接受的剂量。对患者而言,应对其选择恰当的放射检查,每次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除诊治需要外,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投照时,应当注意照射范围及照射条件,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用铅橡皮加以遮盖。
2.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优良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情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保持学生的兴趣及课堂气氛活跃;适当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适当提问、展开讨论,启发、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讲解临床病例的时候,适时地穿插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用实例进行教育,如有一位临床医生,病人找他看病,病人说全身痛,医生不仔细对病人体检,就开全身的CT及核磁共振等高级检查,既浪费病人的时间、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又浪费卫生资源。以此为例,教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病人,仔细体检,掌握检查原则即方便、经济、简单,一切以病人利益最大化。
保持学生的兴趣。讲述一些影像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让故事启发学生。如放射的历史起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并命名了X射线,他将夫人别鲁塔的手放到照相底板上用“X线”照了一张照片,这是人类的第一张X线照片。X射线的发现是他为人类奉献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为人类利用X射线诊断与治疗疾病开拓了新途径,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鼓励学生保持一颗不断专研科学的心,努力学习与探索,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引用生活事例。对影像学术语进行讲解时,生僻的术语往往让学生疲惫,联系生活事例的形象比喻,往往让学生牢记于心,如雨天老人滑倒,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多考虑股骨颈骨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老人上下楼梯或斜坡,能伸手搀扶一把,举手之劳,但是对老人,却是很温馨的关怀与帮助。
3.开展注重实践、回归社会的课外医学人文教育活动
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和技能。制定医学生课外医学人文教育计划、措施及适当考核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例如:
(1)学生每学期留一些时间参与义务护工,到社区,基层医院或乡村做义务护工,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见习期,跟随优秀老师认真了解几位病人的诊疗经过,了解病人因为病痛所受的折磨,感受老师为治病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树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意识;
(3)每学期写一份实践记录并做汇报,将对病人疾苦的感同身受升华为工作的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医学院教师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不断升华自己,让医学人文精神渗透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才能真正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进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并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并在职业生涯中真正履行医者仁心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山,军斯汗,王红,彭丽.三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407-409.
[2]秦自强,李孝华.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2010,(5):252-254.
[3]叶德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58-60.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沟通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16-02
近些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也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
1.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内涵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沟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通常人们所说的医患沟通是狭义的。从狭义上说,医患沟通是指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通过诊疗服务的方式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是构成单纯医技与医疗综合服务实践的基础环节。
2.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2.1 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职业教育的要求
早在1989年3月,《福冈宣言》中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2]2008年9月,我国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和交流的技能。[3] 针对该问题,本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地区各级医院进行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查,收回98份有效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一般职业能力方面,100%的用人单位均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也一致要求能够尊重患者,并以优质服务来获取病人的理解和信任。由此可见,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国内外医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用人单位的该专业从业者的要求。
2.2 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由此导致的医务人员流血事件亦是不断出现,医患关系极度恶化。通过本人的调查及访谈,各医院影像科有超过半数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引起的,其比例远高于医疗差错或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医患沟通,使医务人员更了解患者需求,有助于加深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但是纵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加强医患沟通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防范日后工作生涯中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患者不但希望接受高质量的诊疗技术,还希望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希望能够获得医务人员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同时,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中也需要获得患者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在诊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3.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途径
3.1 在校学习期间的培养
第一,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强调了医务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本身,除了关注疾病治疗外,还应关注患者作为人的社会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赢取患者的信任和配合。[4]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医患沟通,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尊重患者的想法。这个过程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很高,其修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条件。
第二,增设医患沟通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目前本专业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只开设了相关课程《人际沟通》,该课程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且学时数也较少,操作性不强,对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不足。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收到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定期带学生到医院参加社会实践、举办专门的案例分析讨论会、观看临床中出现的各种典型正面事迹的录像视频等等,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
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影像设备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可借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医学素质,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以获取真实的教学反馈;其次,注意选择真实的符合情境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病例的真实性,使其融入其中;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正面引导。总之,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学生能够进入具体情境中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答案可以不是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第四,加强学生法律法规的学习。
在我国,对医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法制教育则相对滞后。但在我国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务人员已属高风险职业,医务人员在给病患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称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4]通过开设《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要规范自我的医疗行为,保障病人的合法权利(知情权、隐私权等)。例如,影像检查过程中,病患要求做正当的防护时,不应该置之不理,而要满足其合理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只有学会更多的医学法律法规知识,规范医疗行为,依法从医,在与病患及家属沟通中恪守法律原则,依法处理医患矛盾,才能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2 临床实习期间的培养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院就成为他们学习和体验沟通能力的重要基地。这一阶段中,要同时注意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医风医德的培养,要明确新的医疗模式下应该做到“懂病懂人”,要善于与患者沟通,尽快转变角色,获取患者信任。因此,临床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工作中的点滴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5]
3.3 学生的自我培养
不管学校和实习医院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最终的目标都必须回到学生个体,每个学生才是沟通能力的载体,最终能否实现自身沟通能力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因此,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要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强化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外界力量的帮助,主动地对自身潜能进行补充和提高,促使自我进步。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医生高超的沟通能力是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剂。我们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习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关爱病人,获取病患的信任和理解,以此营造整个社会的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医学发展需重视人文素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6:1-2.
[2]宫丽娅,韦运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94-96.
[3]彭丽,冉素娟.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与反思[J].重庆医学,2011,40(25):2594-2595.
AbstractTo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o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for clinical speciality undergraduates,and to explore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Teaching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影像学和比较影像学知识,熟悉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实现对各种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定的影像医学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条件[1]。基于此,大多院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现状和问题
内容多而课时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医学影像学》涉及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等各种影像技术,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讲,该课程非主流课程,安排的课时仅有64个学时,具体到每种影像技术,课时量非常少。比如,有关MRI的内容,仅有4个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不合理: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课程早已由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集X线、CT、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体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术岗位分科设置和临床影像学专业分科管理的现状,目前课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检查技术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或教师承担,常常导致教学内容一方面时有重复,另一方面互相割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某种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施较落后: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平均每班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余名,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验课程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充分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的趋势,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经费问题,大部分院校没有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多数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课件讲授理论,选择性地开展影像学读片、实验阅片等教学实践活动。
实习教学效果差:《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不做影像科医生,因而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实习;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带教工作。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是走过场,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课程规划: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质量,院校必须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软件建设方面,要选配医学理论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线教学任务,适当增加理论课时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影像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努力开设系列专题讲座课,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和内容。硬件建设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新型影像综合教学实验室,开辟网络教学新途径,与相关院校探索合作开展远程教学的新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大影像学”的概念,与国际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接轨,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知识整合为一体,进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传授规律的基础上,可突出课程内容重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压缩疾病相关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解剖表现等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练、系统。具体来说,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块。一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X线、CT、MRI、超声、介入等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优势。二是分论部分,可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头颈、胸、腹、盆腔及骨关节共6个模块,以具体疾病为线索,融多种检查技术为一体,整合各种影像手段,重点讲授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加强比较影像学知识的教学,在病例教学中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而罕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非常用检查技术(如支气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现可简单讲授或由学生自学。讲授具体疾病时,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学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图片,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病理出发解释影像学所见,最后结合临床情况简要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三是拓展部分,简要介绍当前医学影像学的热点或前沿知识,如64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MRI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上的应用等,使课程教学能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库:授课教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广泛搜集有明确诊断的典型病例,整理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图像、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及随诊复查等各项资料,将影像图像与临床资料按照6大模块进行汇总存档,建立信息完备的病例库。同时,要重视搜集常见病典型影像学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资料,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病例库的内容。此外,要紧跟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时更新充实病例库。建立病例库,可以为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开展案例式随访教学,学用相长,提升影像医学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重视实习教育:影像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影像思维能力和实践诊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场所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带教老师要狠抓实习环节,注重师生沟通,强化管理,达到帮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目的。首先,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的临床诊断习惯[3],利用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了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的各种表象,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教会学生基本的读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读片讨论、病例追踪回顾等实践活动,教学相长,分析影像诊断正确与错误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学会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影像医学知识的广泛了解、熟练掌握及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广泛存在的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较落后、实习教学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个院校、各个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做好课程规划、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病例库、重视实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一定能结出硕果,在培养全面过硬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凯.关于临床医学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1-122.
作者:王露露,陈影
一、医学影像学教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
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优化组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现代教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使教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针对医学影像学科的特点,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效果明显。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内容非常形象直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配合教师进行讲授,多种媒体相互补充、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视听教学效益,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信息量大,可视性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中可以集成大量的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比如在《影像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有近千幅各种图片。一个断面同时用标本图、线条图描述,再结合CT、MRI图对照,可以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断层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文字多个方面理解和记忆。这是多媒体课件独有的优势。
(3)交互性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除了用于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外,也可供学生课外自学,或供临床医生参考。学生可以通过对人体结构的交互性认识,帮助理解,加深影响。通过图形和文字测试,可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4)解决学生多,标本少,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医学影像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在面临着学生多,而教学资源紧张,损耗损毁严重的现实矛盾,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矛盾。
三、多媒体教学工作体会
在影像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接受形象、直观、生动的图形和视频及音频等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发挥作用。在影像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所引发的心理效应和情感效应。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变成主动的“需要型”。
【关键词】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R318.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6-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SKS02)
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最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虽然将高等职业教育仍定位于ISCED5为“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但是作为“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资格证书”(not leading directly to an advanced research qualification)获得的教育层次,它将初版中分属两个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原ISCED5)和本科(原ISCED6)以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原ISCED7中的博士前课程部分)纳入了同一层次之中,从此突破了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中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瓶颈,为各类职业教育建立本科乃至硕士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1]。与普通本科教育并行的“立交桥式”发展之路由此拉开序幕。目前我国由于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医学本科院校在医学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水平上均高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将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国内外现状为例,来探索职业教育互补于普通医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1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提供新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技术学科。
1.1 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步入新起点 50年代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初期,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间的交差、渗透是从临床医学开始的,其中尤以人工器官的出现,可视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在经历了60年代的早期发展和70年代以医学影像技术为代表,所标志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除继续向临床领域横向扩展外,开始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出现新的转折。如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DSA、E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装置、图像文档与通讯系统等;出现了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体外碎石机和除颤器等治疗装置以及微波、射频、激光、超声等各种治疗技术。
1.2 90年代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 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学科间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前沿科学。所涉及的组织有软骨、皮肤、胰腺、肝脏、肾脏、膀胱、输尿管、骨髓、神经、骨骼肌、肌键、心瓣膜、血管、肠、等,其中皮肤已有初步产品进入临床应用。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成为国家的重点支持项目。生物芯片: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DNA微探针阵列的基因芯片是最重要的生物芯片之一。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析大量的基因,实现生物基因信息的大规模检测。微米/纳米技术:是指量度范围分别在0.1?100微米(?m)和0.1?100纳米(nm)内的物质或结构的制造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们将按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小于10nm)、分子团,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等等新的高技术群。我国在大尺寸纳米氧化物材料制备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态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从而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日本研制出的“万能医用微型机器人”,可在不损害任何人体器官的情况下,沿着血管或胃肠道行进到发病部位进行检查,医生可指令机器人取组织样品、直接释放药物、清除血栓、切断或接通神经和进行细胞操作等精细手术。家庭保健工程(Home Health Care, HHC):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均已将HHC作为重要内容列人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发展战略,成为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即将家庭保健管理系统、疾病早期预报、家庭治疗和康复仪器、家庭急救支援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我国开展HHC的研究与开发以家用治疗产品为最多。通过采用电话传输监护网的方式进行心脏监测和急救,已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展起来。
1.3 生物医学工程学传统领域的发展 生物材料:自50年代出现合成高分子材料以来,生物材料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今,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用金属材料,无机生物医学材料,以及由活体材料和非活体材料构成的杂化生物材料,几乎在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导致了标志着本世纪现代医学重大特征之一的人工器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90年代生物材料又在向着复合/杂化型、功能型和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像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红外线等物理源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已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所涉学科尚有生物力学、医学电子学、人工器官等等。
2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调数理科学、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除数理化及工程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生命系统分析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波,工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列课程等,并开设多个专业课程设计,做到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目前国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一部分是医科院校,一部分是各大综合类院校。排名前十的有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而在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由工程学院与医学院合办,学生将学习到有关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原理,理解不同类型的先进医学工程系统之设计和运作,掌握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医学职业教育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寻找“立交桥式”发展契机
医学职业教育类院校,应该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应该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理论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医疗仪器研制,产品开发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等问题,同时也能胜任其他领域的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3.1 生物信息技术 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发展生物信息高通量、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发展疾病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发展研究药物与靶标作用的新方法,发展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和结构基因组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等,提高生物信息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为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奠定基础。
3.2 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 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医学物理等,以及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形成了新型学科。
3.3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研究、纳米生物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计算模拟。
3.4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用于人体、器官的诊断、修复、替换或增进其功能。
3.5 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
4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探讨医学职业教育的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授予学位是工学学士。就业前景良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机构中医疗器械的维护、使用、销售和和医疗电子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辅助医生观察、诊断、治疗疾病。职称由卫生部组织统一考试评定,颁发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等)证书。
医学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需要在技术类专业中大胆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或者没有走出规模的路。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具有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也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②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医学应用技术类人才培育专业群的建成,将为地方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④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直接相关。斯坦福大学在成立之初不被看好,但坚持将硅谷建设与学校成长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世界名校就是例证[2]。
5结语
在国家拉动内需、教育优先的有利政策指引下,在医学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医学应用技术专业是切实可行的。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为地方医学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创立医学应用技术专业基本原则是按照专业设计,分步骤解决专业基本格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最终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在全国众多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同质化办学的现象非常突出,上海医疗仪器高等专科学校涉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外,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专业[3]。现代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庞大的医疗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基础上的,急需医学工程技术的大量人才。只有大力拓展医学相关技术领域的办学,才能真正在传统医学专业之外办出既有生命力又有制高点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Issenberg SB,Mcgaghie WC,Petmsa ER,Gordon DL,Scalse AJ.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cad to effective learning:a BEME systemic review.Medieal Teacher,2005;2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