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

第1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实施 打造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法学法改革探索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投入(指教与学所花的时间、精力、资金和资源等)减少,教学效果提高。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精心安排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是一节课的核心。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应该和学生的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中学阶段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女生可安排健美操、技巧、踢花毽、花样跳绳等内容来发展的柔韧、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而男生则可多安排球类活动、对抗性较强的游戏如斗鸡、拍背等,发展他们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在安排辅助教学内容时,更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点燃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学生的学练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本资源,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教案学案备细做足

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课前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备好教案、学案。教学内容要“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教学内容要“可操作性强”,让师生在教和练的过程中,不难理解,便于操作,使“练”、“想”、“讲”结合,以“练”促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备课除了要精选学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还要对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语言进行仔细地推敲。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案”,还要备“导学案”,教师要“导”的不露痕迹,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学”得不由自主,练的渐入佳境。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要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地、自觉地去锻炼,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活”——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产生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练习积极性也有很大帮助。

(一)形象比喻法

恰当形象的比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欲,而且对学生理解动作技术有帮助,使一些复杂模糊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模仿练习。如学生练习篮球运球绕杆时,因害怕丢球而运球不敢加力,导致运球高度过低,节奏慢。我就告诉他们只要你脚步移动能跟上,手眼协调,控球部位正确。适当加力运球,不仅可以控好球,还能提高你的运球速度呢!就像人体心脏的每次搏动,都是血液流速的动力来源一样,每次为篮球稳健加力,才可以保证运球的高度及节奏。

(二)对比试验法

例如在教学生做滚翻时,可用木块和小皮球进行滚动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做滚翻时团身要紧,才能把动作做流畅,做漂亮。篮球运球高度及推球变向的问题,可通过的光的反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篮球的运动轨迹,并提前做出判断以免丢球!

四、场地器材合理布置。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个以身体实践和体验为主的学科,教学过程和场地、器材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规划教学场地,运用体育器械布局的环境美、队列队形的造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运动激情。同时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可缩短队伍调动时间,增加练习的强度和密度,拉长有效练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五、师生情绪调控到位

在体育教学中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施有效教学,锻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是一名有效教师。何为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仅能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而且需富有激情,满怀热情。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因喜欢而信任教师,因教师的感染而阳光,因教师的引导而积极。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教练积极,这样的状态怎能效果不好?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出高效?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节课后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反思,不仅利于教师的成长,还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写出的教学反思,得到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优化今后的课堂状态,锻造更高效的课堂大有裨益。

总之,做好以上几点是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体育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但我们并不能期望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一定是完全理想的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把成为有效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实施有效教学视为自己的责任,把提高课堂效率当成自己的使命,我们课堂上的无效或低效的行为会越来越少;我们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我们的体育课的魅力就会更突显,真正的高效体育课堂的达成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海宁.上好体育课需要和谐气氛[J].光明日报教育周刊.

第2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成都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新、旧教学大纲。

1.2研究方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近10年来篮球课程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我校16位篮球教师、体育系2006、2007级1000名同学和往届毕业生近1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对成都体育学院的相关专家、篮球教师进行访问,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篮球普修的意见及建议。此外,篮球教研室多次召开座谈会对篮球普修课课程改革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

2旧大纲的特点与执行情况

篮球普修课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学习,共68学时。从2004至2008年6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四个年级(2004、2005、2006、2007级)的篮球普修课一直使用2004年修订的教学大纲(简称旧大纲)。旧大纲的教学目标仍然以传统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为主要目标。虽然过去在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下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旧大纲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3对旧大纲实施改革的依据

依据一:篮球运动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最容易开展的项目之一。由于我院培养的体育人才大部分面向基层从事体育教学,篮球普修在教学中地位可想而知。对我院体育系近100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一致认同篮球运动在基层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游戏教学在篮球教学中的重要性。87.5%的认为篮球普修课教学不能满足中学篮球教学的需要,即裁判能力、组织能力等相对较差。依据二:对体育系2005、2006和2007级三个年级的学生针对普修课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有50%的学生认为,在篮球普修课教学中,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对篮球普修课的兴趣不高、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认为教学内容单一,对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

4新大纲实施的可行性

4.1重树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

新大纲的实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核心,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培养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行为、个性倾向等,更要重视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4.2构建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数

调查、访问在校生和毕业生的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及咨询了部分老师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现行篮球普修教学大纲做出初步调整,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扩充。在教学时数上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合理进行分配。新增设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游戏教学,中学篮球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在教学时数上,教学组织能力、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的培养比重得到增大,压缩了整体战术的教学时数。

4.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篮球普修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常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陷入单一模式中,也就是人们常指责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模式使学生很少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且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交往。因此,篮球普修教学模式应从单一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应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合作性学习”、“分层学习”、“范例教学”、“发现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4.4改变以往的成绩评价

过去,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技评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和达标考试的形式。这种评价在实施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忽视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很难反映出学生能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因此,篮球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水平发展的程度及社会适应力水平。为此,在评价体系上新增加能力考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说课情况、教案的编写、教学组织能力、裁判水平等方面进行的。

5新、旧篮球普修大纲的总体构件

5.1总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在篮球普修教学内容板块上新、旧大纲没有差别,都是由理论、技战术、能力培养、考核、机动五大板块组成,但在每一板块内容、教学时数做了充分的调整。新大纲教学总学时增加了4学时,由68学时增加到72学时。理论课时由12学时增加到14学时。能力培养由6学时增加到12学时,增加的课时占总学时的8.3%。技、战术学时,由44学时减少到40学时。

5.2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篮球运动的本质是起源游戏,是集竞技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为了更好的适应篮球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普修课教学中恢复它的游戏面貌。理论课在12学时的基础上增加了2学时,新增内容为多种形式的篮球活动及篮球游戏介绍。

5.3技术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

通过对我校篮球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在篮球普修课中各个技术的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如下投篮运球、传接球、持球突破、防守、移动、抢篮板球。所以在技术教学中应给予投篮、运球、传接球技术足够的学时保证。同时,持球突破、在防守、投篮技术上分别增加了2学时,在移动技术上减少了2学时。学时的调整应突出重点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5.4战术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

调查显示,85%的教师认为应该减少战术课时,70%同学对战术教学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认为特别枯燥,这样的结果表明,篮球普修课战术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对战术课教学内容与学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战术教学时数上却大大缩减,由16学时减少到8学时。

5.5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

能力教学总学时由6学时增加到12学时,教学基本能力实践、教学比赛和裁判实习、篮球游戏分别增加2学时。针对学生的教学、裁判、示范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弱这一普遍现象,增加说课、教学总结、教学文件制定等内容。通过教学说课提高学生教学技巧,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和裁判实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裁判水平,通过“传球接力”、“圆圈追传球”、“运球接力”、“运球抓人”等游戏使基本技术的练习变得多样化。

第3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一、单元设计中的“悦动体育”教学主张闪亮登场,这是吸引体育教师“眼球”的重要因素。阅毕这份单元设计,自然引发了强烈的分析欲,这份设计夺人眼球的倒不在于其形式,整份教学设计进入视野的首要想法便是那4个运传球技术、4个游戏和5个运用的教学核心内容,单元内容自然引发读者去想象和倒推教者的教学主张,我们不妨循着单元设计去揣摩和提炼出教师的“悦动体育”教学主张。

“寓教于乐,快乐体育。”显然,通篇设计无不透析出一名教师对儿童的关注,摒弃了当前体育课“技能至上”“无技能不成为课堂”的狭隘认识;同时,教师并没有放弃篮球技能的渗透和传授,而是将技能学习与掌握通过游戏平台巧妙载入、艺术融合,显示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和设计视野上的高屋建瓴。

“技能介入,体能补偿。”从单元目标设置看,认知目标设置明确地以“知道”“识记”“了解”为能力范围,对小学生不强调运动知识的“牢记”“背诵”“记住”等强难要求,便是对学习主体的儿童的最大尊重。必须承认,教者在技能、体能目标设置上的确费了不少脑筋,前三节体育课上注重体能补偿,后四节课则增加了技能学习和运用的份量,如此编排单元技(体)能目标必然契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内容整合,活动导学”与其说本单元是小学篮球运球、传球课,不如说本单元是小学生的篮球玩乐课,每节课的篮球活动内容重难点突出,有效地服务和指向于教学目标,我以为诸多内容是经过教者精心筛选出的课堂主题活动,这种承载了一定技术要素的介入性活动或以游戏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游戏与活动的引入一方面遮蔽了显性的动作技能传授过程,实质是寓技能学习于活动游戏中,这便符合了当前流行的“活动教学”的诸多理念。

悦动体育本质上符合了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将能否让学生快乐的“悦”予以率先考虑,然后,配以能够带来学生快乐的活动作为实施手段,在快乐活动中有机融合相关体育运动的知能学习要素,不过度强调纯粹的动作技能,但关注课堂的多元活泼和整体实施。

二、对单元设计重点板块的核心探骊。关于学习目标的思考,教者所呈现的学习目标直接细化并精确到课时目标。笔者以为,作为小学体育课堂学习目标应凸显出浓缩、凝练、简短且难忘的元素。笔者对一节耐久跑课学习目标直接给出了六个字――懂跑、能跑和愿跑,如果用于小学体育课那更为妥当。小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更应当用简短便记的词句勾勒出认知、技能和技意等目标,则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操作。在单元第4节课其实所有学练活动基本定位于“传球准、接球稳”这个技能目标上。把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凝练概括成简捷且厚重的短句让学生理解和诠释,那是一份颇具功底和智慧的文本转换艺术。

教与学主要对策的认识: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了3~6点不等的详尽描述,足见教师在单元设计时费尽心机,可以推知,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对策,方法手段就应当是瞄准和服务于学习目标达成所设置的,我们还可猜测,其排列的顺序一般贯穿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作为对策,其目的和作用是用于破解学生学练过程的存在问题的,因此,所设计教与学的对策应当呈现“主要”策略,而不应呈现一般性的“次要”策略,面对次要策略大胆舍弃的行为是需要体育教师作出决断的抉择。另外,在表述上尽量以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分开列举,并且所列举的策略彰显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一个合理的教学对策总能令作为同行的读者觉得如此设计指向明确、舍之可惜且合乎学理。对重难点的定位技法的思辩如何确立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困扰广大体育老师的“心病”,其实,阅读单元设计的内容、重难点、教与学的策略,我们已经发现,重难点的确立是任何一位体育老师对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与学的策略设计中所不能绕过的一个坎儿,重点难点定位不准,破解重难点的教与学的策略便会走偏而游离于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更难以达成。由此,单元课时的横向要素设计告诉我们,“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注定了是一个整体,并且各要素间呈现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关系。重难点的确定并非主观臆断随意订立,其产生有一个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技能水平,学习反馈情况等综合判断,体现于教案中的重点难点也只是体育教师预估的重难点,一般而言,重点体现的是技能学习的普适特质,而难点则具有制约掌握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课型不同,重难点则发生变化;从师生主客体看,有教的重难点,也有学的重难点,从关系上看,重点难点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可独立存在,又互为融合。

三、对单元设计的几点商榷。单元教学设计需作“减法”处理。任何高深的难题都能浓缩为简捷的操作流程或策略得以破解,正所谓“大道至简”,多而广的描述必然难以凸显设计的重点所在。此时是单元设计,彼刻体育教师还有课时计划要写、还有课堂我们要去组织,体育教师一定不能把自己束缚在这种具有想象色彩的教案设计这一环,真功夫应当是走出设计,实现教学操作。

单元学习评价板块需体现“如何做”。循着单元设计的思路来剖析小学单元的评价,此单元设计学习评价内容板块设置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创生意识与能力”等五个方面。笔者以为,单元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合理配置。首先,学习评价内容结构方面,建议这一板块内的内容由知识与技(体)能(即将前两块合并),过程与方法和情意态度三块,技能体能列为一块无需单独分开表达;其次,尽量用较精炼的文字来描述,从板块内的文字看,所描述的大多学生的“能”和“会”“乐”诸层面的目标性标准;第三,建议增加评价方法的设计,读者更期待看到如何评和怎么评,教师不能疏忽了具体评价操作技法的概要描述。

反馈、调整板块的表述需要完善。要么取消,否则应以适当笔墨表述教者意欲达成的意图。如单元第二节课,教师如何引入教学口诀,口诀是教师领诵,还是继续利用挂图,虽然这可以在课时计划中作详尽说明,单元计划中可以适当的文字,标注出“请男女各一名同学复述口诀”,这便是对认知目标当堂检测的一种手段。

第4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目的在于探索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体育课程的优化整合。为此,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职业面向功能,创造性地搭建富有基础课性质、专业课性质、娱乐体育为一体的专门性职业体育课程。同时,挖掘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中间的部分易于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族特色、民间体育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一整套具有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就目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专题分析,以便为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比赛及运动队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农牧一线在岗职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据我院近三年统计,有47%的学生反映自己在体育上没有目标;82%的女生甚至根本不喜欢、没有兴趣;8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一下,对所安排的内容兴趣不大,感兴趣的项目参与,不感兴趣的仅仅是被动参加,有近84.6%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多,教学、生产实习实训任务较大,对体育课无暇顾及,更谈不上系统学习。总体来看,9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单调、枯燥,体育课堂内容均是被动接受。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我院学生特点,适合学院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非常迫切。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在学习中最认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快乐、趣味性体育情感模式,因此,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2.把“体育教学融入生产实训,课堂搬到顶岗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36%的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中有相关体育的比赛和活动,79%的学生认为需要在生产实习中进行体育锻炼,有52%的学生认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有体育老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标准,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目标、计划、内容,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把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使“工”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递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体育课建设的新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示范校课程建设中,将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运动锻炼的手段、实践教学相融合成为了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新的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

1.针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设置学年课程内容

有60%的学生认为素质项目对所学专业身体素质要求最有帮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体育心理、生理教育课等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课堂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重点掌握1-2项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等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主要以“工学相交替”、“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轮岗”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要求开设专项体育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训练课,突出专项体育素质,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2.课程类型的设置与分类

(1)必修课。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完成健康体适能学习任务,获得“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定学习内容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2)选修课。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各项目均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爱自主选择。

(3)职业体能训练课。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整合与专业技能动作方式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职业工作身体行动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内容。比如:兽医专业和动检专业,由于专业特点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就应该结合职业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下肢支撑能力、左右换站立耐久能力等,以提高他们对今后所做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根据其运动特点,重点发展手腕、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和耐力,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2)整合与专业技能反映特点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技能反应的特点需要,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职业技能反应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反应能力。比如:畜牧机械专业,在加强上下肢配合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听信号或看信号迅速反应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特点的需要。

(3)技能技巧项目与游戏的整合。由于技能、技巧项目在教学时单调、枯燥,如果和游戏组合在一起就显得丰富而活跃。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教师可根据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创编游戏运球接力,把运球技术的要领和游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提高了奔跑能力又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4)整合预防一般职业病生成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是在认真研究职业病生成的特点和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职业病生成的原理,强化有关骨骼、肌肉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比如:文秘、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由于经常伏案,低头工作,容易造成弓肩、含胸、驼背等职业疾病,那么,体育课就应该多采用一些俯卧体后屈等动作练习,此外,教学生多做扩胸、体转、体侧等练习,以防止职业疾病的生成。预防职业病,还要教会学生自编徒手操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创造性地编排各种徒手体操、防止职业病的生成。

(5)整合缓解职业性疲劳的教学内容。从长远观点看,就是要掌握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能够经常坚持,要采取身体放松和精神放松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掌握1-2种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单元计划构建框架

各单元计划包括课时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动作技术要领、技术动作的整合、竞赛、游戏等运动形式、运动安全知识、评价指标几个部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体育课程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根据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创建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引导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层次教学法。按照专业建设和岗位能力要求,体育课程分为体育综合素质课、选修课+体能训练课、俱乐部体育活动课、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四大模块内容。对不同体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把该课程分成2-3个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和俱乐部(各单项运动健身协会),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考试也采用分层考试的形式,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同时针对有需求和特长的学生群体,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运动队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

(2)专门性教学法。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要求,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与职业活动相似的辅或针对性练习,提高职业活动时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发展颈、肩部、上肢力量、指碗灵活性和静力性耐力素质。如采用肩部的拉伸、柔韧性练习和指关节操等方法。

(3)网络自主学习法。该方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手段,面向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健身辅导站,将电子教案,部分健身技能视屏教材和讲课录像置入网站,学生根据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健身实践。该方法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达到了课内外一体化互动的教学效果。

(4)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自然环境锻炼法。主要采用与自然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环境,如爬山、野外训练等方法提高机体的适应力水平和抵抗职业活动特殊条件的不良影响。

2.课程组织形式

(1)“三自主”选课模式。学生自第二学期起,按照体育教研室规定的授课内容和时间范围让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不分年级,可凭个人的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以专项体育为内容、在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指导下的专项班课程组织形式。形成了以专项教学组教师为主导、专项教学班为主体、学生专项协会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项教学模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然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堂带课外,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课外成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课堂。据调查有68%的学生希望课外活动时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有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体育课的时空延伸。课程教学中,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并通过指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课内与课外统一。加强早操、课间操的管理,制定两操管理考核办法和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对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尤其是第三学年学生没有体育课,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一个学分的规定,推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的特点,突出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停留在体育课上还要向学生课外活动、课间操活动拓展,以学生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发展为依据,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据调查我院学生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最合理,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评价,只有14%的学生选择自主评价。因此,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体育成绩的考核内容

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

2.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和技能状态,将体育学习的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和上课的认真程度,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能力、锻炼后的技能变化、合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向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换。

(五)高原民族民间和休闲娱乐性体育内容的融入

1.高原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高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取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由于多民族聚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些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因此,探索和挖掘传统体育和现代流行休闲体育项目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已实在必行。它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

2.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

现代休闲娱乐体育是一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运动的积极性,满足对健与美的追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和“健康第一”“以职业岗位素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以社会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深化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提升体育教学内涵质量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歌声.“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2] 李力.高职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2).

[3] 陈勇.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纲要的理论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7).

第5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观;理解;课堂教学;情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3-02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提到,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生活,是人生,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我们要承认,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等。体育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其重要,可以这样说,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是在为学生以后高质量生活打基础。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解

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与追求,可以称之为“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观包含了对教学活动本质功能的看法,也内在地蕴含着对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所谓“好的”教学质量,就是指教学能虼锏饺嗣撬期望的教学效果。一般“好的”教学质量就是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即达成各阶段的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解从单元教学质量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过去我们研究教学质量首先会提到“双基落实”,即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后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说的还是运动技能。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课程目标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注重运动兴趣、个体需要、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以及维护健康的意识、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重心转变。新课程奠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衡量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但是,在现实课堂中,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课时目标,都存在贴标签式地列举目标的现象,课堂关注点还是运动技能的达成,体能的发展,还是关注课堂的练习密度和心率曲线。当务之急,先要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中的隐性情感目标呈现出来,让它能“见光”显性化,在实际呈现中切口要小,否则又走入“大而空”的怪圈。隐形目标显性化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的生成大于预设,因此建议目标的表达由课后补充完善,特别是单元目标的制定,要在单元课时进程中随时调整,随时表达。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技能单元、一个课时的单位时间里完成了多少运动技能教学任务,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是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教运动技能,教技能运用方法,教体能锻炼方法,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情感和生活,只有联系学生情感的体育课堂才能让学生对体育课有亲和力,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在于教师的“兴趣”,因为激情感染激情,兴趣激发兴趣,教师有多喜欢学生,学生便会有多喜欢教师与学习,笔者以为,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上体育课,并把兴趣转移到学生身上。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的许多学生受其感染而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甚至因此走上专业化道路,其原因就在于“我的这些兴趣爱好,或者直接地或者通过教师间接地传给了我们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 [2]。体育教师不仅仅要喜欢上体育课,还应该在很多的运动项目上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上转移给学生。

二、对体育的理解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体育很多时候就是集体对抗运动,对抗的几个要素提炼为:任务即挑战,过程即对抗,结果须明确,态度须自主,交往须合作,这正是我们人生的高度概括。如果将这些要素移植至体育课堂,我们的体育课就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其一,任务即挑战。教师首先要制定清晰的课堂目标,包括情意能力目标,目标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每位学生的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清晰具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挑战性,要通过本人在课堂中努力学练达成,有些是个人技能和体能目标,有些是包括在小组中的集体对抗目标,目标和任务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其二,过程即对抗。在体育课上我们最终所学的运动技能,还是直面对抗,没有对抗就没有乐趣,没有对抗就没有激情,学生走出学校,有兴趣参与的体育活动很多都是集体对抗项目,当然,有些项目是独自参与的,但趣味性就大打折扣。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特点的对抗性项目,小学除了常规对抗性项目,如小足球、篮球、排球,更多的是可以发展基本体能的游戏,中学阶段更多的就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在一些对抗性球类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将技术和实战对抗完全隔离开来,这不符合体育的基本规律,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战对抗。美国小学生篮球教学中不乏对抗的情形,除了正常的比赛对抗外,两位小朋友就可以对抗“斗牛”一打一,三位小朋友就可以一打二,这就是对抗加挑战,因此,我们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时刻要关注实战与运用的情境创设,同样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技能的运用,并适时地让学生寻求对抗练习。打个比喻,在游泳馆里学会游泳的和在江河湖泊中自学游泳的有本质的区别,游泳馆里学会游泳的学生到江河湖泊中去游泳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三,结果须明确。这里的结果不纯粹是比赛的结果,我们将其引申为明确的课堂反馈。学生在课堂中每一次练习结果,每一次游戏比赛,都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反馈,这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承认与肯定,更是参与下一次练习和活动的动机和方向,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即时评价和课后的小结评价。一堂有质量的体育课,如果能满足五个方面中其中两个方面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五各方面都达到,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也很难达到,这只是理念要求,但只要每位体育教师心中有理念,他的课堂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价值判断决定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决定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有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取得真正地提高。现实的体育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还应该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和积累体能,还应当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认为体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有这样的担忧,现在初中体育考试成为必考科目中的其中一门,在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练习时体现价值,连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目标都很难达成,再来要求情感与态度、社会适应等价值岂不是空谈?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情感与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体现在教案上,也不是我们贴标签式的说教内容,而是将这些非常重要的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细节中去,它是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的,不会占用学生的学练时间,做好这一环节,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环节,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比如,篮球运球突破技术运用中一个简单的二防一练习,其中就包含很多的教育价值元素和教W意蕴,运球突破的学生要面对两位对手的防守,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根据两位对手的防守站位、脚步变化,果断作出各种变向,勇敢突破防线;而两位防守学生则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提示,相互补位,共同配合,完成堵截,甚至抢断。这时教师的价值渗透的要点在于合作与补位,协作共赢;教师组织学生骨干示范突破是为了鼓励和激发全体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学生获得参与的动机,教师在学生未能通过防线时,帮助学生分析突破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这就是提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试着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对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艺的更高要求。

当我们认真思考教育的价值以后,当我们真正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课堂,得到不一样的教育,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本身没有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也不会影响整堂课的练习密度,也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要这样做,我们只是设计有效的练习载体,抓住教学的时机,提供适时的引导。在我看来,这就是有效的教育和教学。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如果你(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具有浓厚的教育兴趣,应为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成为好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最重要的是,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境界,我想我们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肯定会增强,身心健康肯定会有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铭.价值引领是高效课堂的灵魂[J].中小学教育,2016(9):68.

第6篇: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关键词:评课;场地器材;课堂观察;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34-04

体育课离不开场地器材,但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器材的使用并非都十分合理、安全、有效,假如场地器材不能充分利用,势必会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观察体育课堂,了解场地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若干现象,及时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完善策略,是评场地器材不可缺少的步骤。但要想评出技巧,还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一、体育课场地器材“五不”现象

在体育课教学中,从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因数量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有的因质量不佳导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因使用不当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是布局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还有的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维护场地器材而使其破损等。各种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1.数量不充足现象

通过观察走访中小学体育课上使用的场地和器材情况获悉,由于受学校人数因素影响,很多学校存在绝对或相对场地不足现象,即小场地较为普遍,尤其是城市学校更为突出。小场地对正常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将产生一定影响,学校人数越多,同一时段上课班级越集中,影响越大。有时同一时段在一个不足200平方米大小的操场有5~6个甚至更多的班级一起上课,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在一所中学,6个班级同时在学校教学前的一片所谓的操场上上课,由于场地小班级多,有的班级在围绕场地外周练习耐久跑的时候,总不时的会躲避正在练习武术的同学和篮球课班级滚动在地上的篮球。有时受篮球场数量的限制,60人以上的大班额教学,尽管有足够多的篮球,也很难让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器材数量的不足也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大部分器材存在数量不足现象,安排相应项目教学时,不仅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很难把握。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在数量上的缺乏,给一线教师带来诸多不便,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难以促进。

2.质量不过关现象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场地、器材的数量不足会产生一定影响,质量问题更不容忽视,因为,质量不过关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而且,有些器材质量问题突出的话,也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练习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例如,一所学校的初二年级的体育课上,教学生跳山羊,老师讲解完跳山羊技术的动作要领后,给学生做示范的时候,上羊推手的一刹那,突然人仰马翻,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吃惊,且有些学生当场表现出不敢再练习的害怕表情。可以看出,练习中有不少学生踏上踏板以后,手扶在山羊上不敢做起跳动作。后来检查山羊时发现,山羊腿软是质量不过关所致。还有些学校购置的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使用不久就破损,有的漏气,有的破皮,影响学生正常练习。除此之外,有些学校的塑胶场地质地差、不环保,经过太阳暴晒后,发出难闻的气味,说明散发出了有毒的气体,师生长期在那样的场地上活动,将对其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存在质量问题的场地和器材,一旦在体育课上使用,要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影响身体健康,要么影响练习活动开展,为此,质量不过关现象不容忽视。

3.使用不安全现象

场地和器材除了因质量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外,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安全隐患也要及时做好防范工作,而且还要从课前借器材开始就要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借器材时任课教师未对其进行检查,甚至有的课因课前安全隐患未及时排除,课上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例如,在一节羽毛球课上,由于羽毛球拍头松动课前未仔细检查,结果导致课上练习过程中羽毛球拍头飞出刺伤同伴脸部的严重损伤事件。又如,一节背越式跳高课上,由于在多个同学跳过以后垫子移动错位,导致一学生过杆落地的时候摔落垫外,颈部扭伤。由此可见,课前检查、课中观察,并作出及时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看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判断任课教师对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是否做的具体和有效。

4.布局不合理现象

场地、器材在体育课上的运用需要认真甚至巧妙的设计,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与安全隐患有较大的关联性。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属于场地较大而选择的活动区域较小,未能充分利用可以活动的空间;有的是器械的摆放过远、过近、过疏或过密现象,假如教师的示范器械放置过远或过近,学生不便于观察,假如学生练习器械放置过疏不便于老师指导,过密的话,练习之中学生会互相影响。例如体操技巧跪跳起课上,体操垫子的摆放应巧妙的设计,出现上述各种现象都不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对于不可移动的器械,如体操的单双杠、跳箱、山羊等,练习中所使用的体操垫子、踏板要远近适中,否则也会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就是球类课上,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如篮球课上只有两块篮球场,各种练习活动如何充分利用这仅有的两块场地要有周全的考虑,班级人数越多,场地的规划要求就越高。就球类器材而言,尤其是篮球课上,假如篮球数量充足,能够达到每人一个篮球,篮球练习前后的取放都要有全面的规划,注意解决好球的自由滚动与取放便利问题。观察中发现,练习过程中篮球满场地滚动,既影响学生用篮球的及时性、便利性,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球类课上事先确定好球的暂时固定方式至关重要。

5.维护不到位现象

体育课上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场地、器材的维护不容忽视,尤其是体育课上要能够充分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保护好所使用的场地、器材至关重要。但是,经观察以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不仅存在对场地的维护不到位现象,而且,也在课上出现有不主动甚至有意损坏器械的情况发生。各种现象造成的后果,有的是直接对场地器材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产生了人为的安全隐患。例如,跳远课上在练习过程中对沙坑的维护就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因沙坑过硬或跳过后坑洼未能及时平整而出现踝关节扭伤等事故发生。球类课上对球的保护也要引起重视,教育学生不能拔羽毛球上的羽毛,不拉拽篮、排、足球上的翘起的球皮等。但是,以前却观察了解到,不仅有的学生无意提拉翘起的球皮,有的还故意揭完好无破口的球皮。另外,还有的学生在练习间歇时间坐在球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上各种不认真维护场地、器材的现象都是一线教师在课上应该重点强调尽量规避的。

二、观察场地、器材的“五大”视角

在看课的时候,不同的看课者对场地、器材的观察或许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所能看到的场地、器材情况会有一定的区分。有的视角确定比较明显,有的是走马观花式的,不同的视角观察效果也会存在差异。为了能够在观察中获取更多的关于场地、器材的信息,便于更好地评课,有必要对观察视角展开讨论。

1.从各部分观察场地、器材

体育课各部分划分方式,大多数采用的是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段式,其中准备部分又包括开始部分和准备活动。也有人将课直接分为四个部分的情况,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无论如何划分,场地、器材在各部分的使用情况都需要做认真的观察。假如从各部分这一视角进行观察,既要从开始部分到结束部分按顺序观察场地、器材的总体利用情况,还要注意分析判断各部分在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有无问题,以及通过观察看哪些环节场地、器材的使用让你眼前一亮。也就是说,场地、器材在某个方面有无创新之处,有的可能是人无我有自制了新的辅助教具,有的是在已有常规器材的利用上做了新的变换形式的尝试。除此之外,场地器材在各部分的使用是否合理,在各部分是否有一物多用、一物妙用的高校利用场地器材现象。相反,哪个部分或教学环节存在场地、器材的闲置或浪费现象,观察的时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总之,从各个部分切入观察场地、器材,不仅仅是要看各部分用了什么,用了多少,还要看是如何用的,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都是我们要观察的重点。

2.从质与量观察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的质地与数量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质地好坏不仅耐用性有所不同,美观度存在差异,关键是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观察体育课的时候,从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各种情况,就能够大致判断其质地优劣程度,以及是否对体育课有负面影响。在评课过程中,针对某一教学现象的发生原因,可以做出综合判断,不排除对场地、器材质地问题的分析。质量差的器材对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效果会产生双向影响作用,因此,场地器材的质量保障极为重要。另外,在分析判断体育课综合效果时,效果是否明显,与场地、器材的数量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场地的大小上,小场地组织大班额活动难度较大,小场地安排形式多样的分组练习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器材的数量上,有的时候,除了看是否有充足的器材确保体育课上练习所需,更要看在现有的场地、器材数量范围内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例如,有一节篮球运球课,每人一球的器材条件,任课教师却未能充分利用,而是大量的采用两人一组一球交替往返运球的方式组织练习活动,等于一半篮球在筐内闲置。这样的组织和对器材的利用,显然是有待改进的。又如一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课,本来有两块篮球场四副篮球架,足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篮球场上体验投篮动作,但是,却始终未能安排该项练习,而是两人一组在模仿投篮动作进行空投练习。这种有场地、器材不利用或过少利用现象,评课时也要重点考虑。

3.从教师教观察场地器材

体育课上,从教师教的角度观察场地、器材时,需要看整个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与教师的关系处理得如何。不仅要看教师的示范位置选择是否得当(需要基于学生和场地大小灵活把握),是否合理利用了场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一节体育课上,任课教师在示范站立式起跑和途中跑技术时,教师选择的示范场地方向与学生观察的方位背道而驰,说明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观察的便利性,而只是考虑了自己示范的便利位置。还要注意教师示范的时候是如何利用器材的,如有的篮球课上,本该用球示范的,整堂课却未见到老师做一次这样的示范,而只是在向学生做徒手动作。评课的时候,就要酌情分析其根源,有时可能会让看课者联想到,教师对自己的技能水平是否缺乏自信等。假如是体操技巧课,教师的示范器械(如体操垫)摆放位置是否便于学生观察等都需要任课教师做全面的考虑。除此之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场地、器材的安全问题的考虑是如何体现的,是否有对学生保护场地、器材确保安全锻炼的教育和引导等都需要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引起重视。总之,教师的教离不开场地和器材,但场地、器材使用不当,会不利于教的有效发挥。为了更为深入全面地评价课堂效果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从教师教的角度观察场地、器材十分必要。

4.从学生学观察场地、器材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无论是田径、体操项目,还是各种球类项目,离开了场地、器材,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就很难开展,说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场地器材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要想深入评析场地、器材,从学生学的角度观察场地、器材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基本部分主教材学习的环节进行观察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利用,更能够体现出场地、器材在课堂上的使用效率。如观察学生在教师示范时的站位情况,是完全被限制的(或固定的),还是可自由走动选择最有利观察位置的。学生的观察位置选择的自主性越大,越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听讲。学生的练习活动更是如此,假如被限定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练习,可能便于老师巡回指导,但是,学生的练习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有些动作就不能充分的施展。因此,学练场地让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有时是需要考虑的。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器材的利用而言,除了前面我们分析的数量,以及是否充分利用现有器材进行练习活动,还不可忽视器材的规格与学生的年龄是否相符,学生是否对器材有保护意识,遇到安全隐患明显的器材学生是否有防范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观察学生在器材借还环节是否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等。

5.从实效性观察场地、器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无论从体育课各个部分、质与量观察场地器材,还是从教师的教、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实际上,都离不开实效性问题。但是,在课堂观察的时候,还不能忽视从整体观看场地、器材在课堂上发挥的实效。这样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分析判断场地、器材的利用价值、综合问题及改进措施。基于此,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要对场地、器材在体育课上利用情况有全局观,即从全课看效果。不仅要看整个课上教师在场地、器材安全防范的系统设计,以及课上的防范实效性,因为安全问题是教师们最纠结的问题。还要看教师在场地、器材利用上的创新设计有无,以及对课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面作用较大,如有的课上自制了新颖的辅助教具,却在课堂上因运用不当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观察分析判断场地、器材在课堂上利用的实效性。

三、评场地、器材把握“五个”关键

要能够在评场地、器材的时候体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技巧,除了前面分析的观察视角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外,还要注意把握几个关键点,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1.事先了解场地、器材的类型与布置

评场地、器材,只是完成了认真观察还不够全面,为了更便于观察,以及评的时候更为准确,评课者需要在看课活动前,事先对任课教师所选定的场地和对器材的布置情况等进行了解。了解方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浏览教案,因为,通过浏览教案,可以初步了解基于不同项目教学,场地、器材的基本信息,如多少类、器材数量,场地大小等。二是观看事先布置好的场地,器材的存放是否有利于教学中使用。三是对于未看清楚或对场地、器材布置存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或其他看课者交流的方式,事先消除疑惑。这些工作做的越具体到位,越便于在课堂上对场地、器材进行观察。有时,在了解这些基本信息的时候,观察者还可以与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事先作出场地器材布置合理与否的初步判断。总之,事先了解环节不可轻视。

2.详细观察场地、器材使用过程的方法

评课活动中要在场地、器材方面评出水平,详细的课堂观察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这一环节,或在该环节未能看出门道,高水平的评课就无从谈起。但该如何观察课堂上场地、器材的使用过程与方法最有效?首先,确定好观察视角,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不管是哪种选择,视角的确定不容忽视。或许有的人在看场地、器材的时候尚未充分认识到确定视角的重要性,结果会出现很多遗漏,有些课堂假象就难以准确判断,结果就看不出场地、器材存在的真问题,评课时甚至会出现与他人完全不同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在观察的时候注重细节,如器械随风倒下的时候,师生对该器械的反应,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反应能够说明很多问题。第三,要能够在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将属于场地、器材使用经验的和问题的事先做一标注,在评课的时候能够便于查找和归纳整理。第四,要用虚心学习的态度进行观察场地、器材,边看边思考为什么任课教师会有这样的设计思路,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等。把握详细观察的几个重点环节是评出水平的关键所在。

3.分类归纳与整理场地、器材观察结果

在评场地、器材之前不可忽略对观察记录的整理,这便于很快理出评课的思路。要体现评场地、器材的能力和水平,绝非是就数量、质量、使用、效果的简单评说,而是要由浅入深,不仅能够挖掘对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感到困惑的源头,还要能够找到解决困惑之根本。这更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区分哪些环节器材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假如没有不合理现象,还要能够从合理场地、器材的布置找到启发。那么,哪些地方布置合理,其合理性突出表现在哪里,是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还是更有利于练习,或是能够规避安全隐患,或是让学生感到新鲜感,激发起对体育课的兴趣等。这就要求在归纳的时候,要边分类整理边分析判断。对于不合理的使用环节,还要能够结合已有经验分析提高其合理性的改进策略。这对完整、深入、系统地评场地、器材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至于在评的时候即兴考虑改进措施。为此,看课后对场地、器材使用全过程观察结果的归纳整理与深入思考不容忽视,看课不能走马观花地看,同样,评课也不能缺少章法的评。

4.灵活确定评场地、器材的逻辑主线

理清场地、器材在体育课上的各种现象及其合理程度,只是便于评课,至于能否体现出评场地、器材的水平,还要能够灵活确定一条逻辑主线。因为,很多情况下,评课活动并非仅仅只是评场地、器材,而评场地、器材更多的是被作为评课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假如是专门研究体育课上的场地器材,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对其进行系统地看评,这样的评课活动便是以评场地、器材为主。无论是作为评课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还是以评场地、器材为主的评课活动,都需要事先确定逻辑主线。只是前者的逻辑主线更具综合性,后者的逻辑主线才会更体现出专题性。就常规的评课活动而言,逻辑主线既可以确定为时间顺序、内容呈现,也可以考虑以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等为主线。评场地器材的时候,可以沿着事先确定的主线将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巧妙地穿插其中,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单独评说,或与其他要评的内容相结合。就场地器材的专题研究评课活动而言,任何一条评课逻辑主线的确定,最好能够围绕场地器材而定,可以选择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特性,如安全性、合理性、实效性、新颖性等展开评说。也可以从场地器材与体育课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逻辑主线进行评课,如逐一评场地器材与课的内容、场地器材与教师、场地器材与学生、场地器材与目标、场地器材与重难点,甚至场地器材内部的关联性都可以作为评课的内容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灵活确定评场地器材的逻辑主线是评出水平的前提,假如事先不确定一条主线,而是随意去评,既不能体现出自己的评课能力,也难以让听者深受启发。

5.巧妙评场地、器材运用经验与问题

巧评场地器材,除了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还要把握好评的语言、评的时机、评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评的过程中对现场各种反馈声音的聆听和回应。首先,评的语言要十分诚恳,包括评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以挑刺儿或批判的语气描述问题,而是应尽可能地考虑评说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所在,而且要体现出一定的指导性,便于他人改进提高对场地器材的利用能力和水平。同样对好的方面的评说,也不可采用过于夸张的语言描述其优点或亮点,依然需要求真务实的态度。其次,对评的时机把握也不容忽视,有些人在评课活动中总是抢先评,有的在听到与他人评课有不同看法的时候紧跟着评,还有的采用归纳总结性评,即在他人都评完以后进行归纳、补充。无论是抢先还是等候,要把握的关键点就是,老问题可以翻新了评,遇到别人都已经评说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评,对于那些未看明白的问题可以以咨询讨教的方式评说等。第三,评场地、器材时对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可以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广不能无边,深不能无底。然而,边与底何在?一般而言,在评场地、器材的时候不能无限制的延伸或拓展,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人的因素追索到设计环节是否缺乏周密的考虑,或课堂上对场地、器材的调控能力有无缺失。也可以从条件因素,分析学校现有条件是否带来了不利影响等。第四,把控好评课过程中的各种语言反馈,尤其是当有人及时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既要冷静,又要积极回应,用什么样的语气也十分关键。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因为评课活动毕竟也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把握评课的技巧,才能体现出超越他人的评课能力,从而评出新意。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