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

第1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一、高校学生社团当前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学生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社团主要采用的是由学生来自主的管理的模式,而绝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并未注意到设立负责学生社团管理组织的必要性。虽然学生社团联合管理会存在于一些高校中,但其一般只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对学生社团产生监督管理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社团就是由其社团的组织者或者建立者来实现对其的管理职能。但是学生社团的建立标准里并没有对于管理能力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在负责社团管理的学生中,其管理能力也是完全不一样,但是这种差异没有办法去评价。在此基础上,一些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内部不协调,管理混乱的情况在一些高校学生社团中时有发生,这也使一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生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

(二)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正在高校学生社团中不断显露出来,也就是缺乏学社团发展的明确方向。因为前述的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学生社团并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在学生社团进行换届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上任管理者在其社团成员中挑选自己认为符合要求的继任者,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保证继任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最重要的上一任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对于社团的整体认知等方面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继任者,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社团管理者思维和意识,导致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能够产生,社团也只能保持原有的状态,得不到发展,长期下去就意味着社团的竞争力是在不断的下降的。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时期的管理模式

(一)将专业的教师搭配于社团之中

针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对高校都采取了措施来改进这种状态,并且将相应专业的教师搭配到相应的社团中,起到辅导和辅助的作用。但事实是,由于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并未得到教师,甚至高校管理者的重视,那些分配于社团中的教师并未充分发挥其实践工作的?能,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并不是其工作的重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搭配是具有其优越性的,其能够将学生的统筹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行改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学生社团由高校分配一名与其专业有关的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在社团中利用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协助学生完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中,社团的管理主体依旧是学生,教师只需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即可,教师在工作中将相关的意见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社团处理危机。也就是说,学生依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者,学生依旧负责整个社团的发展和日常运作,包括社团运营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当社团的发展没办法被社团管理者所把握,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时,教师的职责才能够得到履行,为社团的发展贡献自身的能力。只有在将学生社团中管理的模式的各个角色明确出来,学生的能力才能够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其相应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社团中发挥。

(二)部门和社团叠加的管理模式

第2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校;管理模式;图书馆;信息资源

众所周知,图书馆足每所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所进行的一一切服务活动必须考虑能否提升读者.并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读者的阅览工具、剧渎内容和阅读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图书馆文献工作.足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得我们认真深刻地探索与思考。

1中职学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1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图=括馆仍序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

1.1.1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而”,“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f丽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

1.1.2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图书馆管理员认为,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

1.1.3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主要对象是本校师生,与外界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固定型服务模式。

1.2学生素质下降制约着图书馆功能的最大化

近年我国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大部分优秀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较低的文化课素质以及理论课水平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牛不愿意接触纸质文献和文字文献,而是更愿意接触操作实践类实习课。而当前中职图书馆的最大功能就是向读者提供更多传统的纸质文献,明显导致中职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汲取知识的方法与图书馆主要功能脱节,很多图书馆虽千方百计增加文献典藏封,更新上架,提高文献质量,有针对性的改变藏书类别,力求做到贴近读者,但流通量和文献信息的利用率任然依旧很低,这样严重制约着图书馆功能发挥

1.3中职教育工作者主动利用图书馆馆减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图书馆以前是教师学习充电的最佳场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更多教师倾向于在网络上查找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传统图书馆的信息量明显逊色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储存且知识信息滞后难以满足读者对及时信息的需求,同时网络资源可以随心所欲的被读者复制、下载、移动、打印等,使用起来更为灵活方便:但实际上电子信息资源虽然有不町比拟的优越性,但电不能代替传统图拇馆的作用。

2中职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2.1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

图书馆规模、等级和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我们要时刻自觉树市场竞争、时效、创新和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自已的服务意识。这样我们管理人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

2.2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德育工作本来可依托无数高深莫测、抽象空洞的理论来开展,但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快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效果并不好。巾职图书馆在道德教育上应该要有所作为,借助图书馆中所收藏的大量深八浅出、具体详实的资料和实例来开展德育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开辟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拓展拓宽知识,追求进步,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的形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3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

中职学生确实存在不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的问题,学生基础差,容易厌学也是实情。但教师自己远离图书馆,惟恐避而不及,实属不该,教师应该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时下这些读者,罔书馆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将服务送向学校的任意角落.改变当前的服务模式,比如: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定期推出文献推荐目录、图书导读,公布在学校公告栏、校园网等,这样既方便读者择书也激发读书欲望:针对不同专业分类制作图书目录方便读者快捷检索借阅;改变为寻求安静将图书馆孤立在教学生活区以外的一贯做法,将馆落在教学核心区,最可行的是将图书流通区和各类阅览室设置在读者最容易接触的地方,因为很多时候书只有你在跟他面对面接触的时候,才有想拥有他想去读他的冲动。 转贴于

3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中职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网络图书馆在使用上比一般的图书馆更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1)查询上的方便快捷等。(2)读者可以任意把浏览过后的图书资料做任意的处理、保存、打印等。(3)用户费用低廉。为保住用户,现阶段网络信息向读者收取的服务费很少或者是免费。所以在中职校图书馆管理中,网络化资源服务应是图书馆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与运行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效果,保障网络服务的质量。职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应是:根据学校的未来的办学方向、科研、主要读者群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系统文献等资源布局,制定图书馆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形成自己独有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化资源服务体系

3.1加快图书馆网络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现代职校图书馆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动化网络系统,把服务模式从“简单服务”转变为“信息加工”,把信息服务推向科研以及广大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联机采访、联机编目、联机检索及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加强分工协调资源与信息网共享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检索中心和咨询中心。

3.2强化增值服务,发展网络图书馆技能

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能够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高信息增值服务的综合能力。

3.3注重个性化需求,构建读者资料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为了提高职校图书馆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我们必须研究读者心理,挖掘读者需求。在了解读者的知识需求、期望的同时,也要为图书馆跟踪和挖掘读者的知识需求提供便利条件,为个性化服务打好基础。读者在馆内活动,处处都可留下个人资料。如:读者借阅文献时会留下借阅数量、类别及阅读倾向等资料;读者上网检索将会透露其学术兴趣和知识偏好等倾向;读者在查新、定制服务的过程中会留下在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等细节。图书馆应将读者各种分散的信息和资料整合为“读者资料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模型,使读者的需求和行为模式显性化,以便培养和识别忠诚读者,并通过不断推出新的、超值的知识服务项目来赢得读者的忠诚。

3-4注重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3.4.1网络阅读导读是指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认知、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的行为。图书馆馆员要强化信息导航来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比如: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读者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促使读者的网络阅读能力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3.4.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对读者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

3.4_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读者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冈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第3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中心化;思考

医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整体医学教育水平。实验中心的作用不仅是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它还应成为能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性实体。

一、我省医学院校实验管理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运行体制主要以“从属学科、以科设室、封闭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系部——教研室),这种体制对加深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实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已暴露出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1.存在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实验内容单一”等现象。使本已有限的资金投入分散,造成实验室年投入明显不足,现代化教学设备引进困难。另一方面每一学科的教学实验室仅上课时开放,大量无课时间则闲置,这样既造成了实验场地的资源浪费,也造成设备重复购置、分散的实验室布局,也给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带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负担。

2.实验技术人员只是简单的实验准备,不参与实验教学,教学任务完全依赖相关教研室承担。但教研室由于自身承担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承担实验课程一般没有明确的任务额度标准,因而往往承担实验教学多为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由于刚从事本专业,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问题,在承担实验课程前其自身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系统培训,使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在实验课课程建设上,各学科各自为政,实验教学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实验课程亦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性验证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大大削弱了实验课的目的。同时又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动性。

二、实验室中心化管理的建设思路

本着“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成立医学综合实验中心,可以对医学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把原来医学院实验统一整合,划分成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两个模块,使实验中心不仅要实现场地、设施的简单重组,更要实现功能重组和效益重组。

1.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和高效益的实验室是高校教育上档次、科研上水平的关键所在。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制约,实验技术人员一般只负责实验准备工作,而忽视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抽调教龄较长,实验技术熟练,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使他们最大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指导实验教学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学科的发展。同时实验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实验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

2.实验教学上,实行“一人多能。”由担任原学科实验任务的实验员轮流主讲,实际操作,培训本中心的其他人员,使中心每位实验员都熟悉操作相近学科的实验技能,互相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上,实行“各有所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省内外著名的技术人员,培训科学实验技能,把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纳入教师培养计划,使其精通一两种科研实验技能;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改善实验队伍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

3.实验室建设上,实行“一室多用”。将实验内容、技术、各方法相近、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整合,打破“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原有模式,使实验教学既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又具有实验课自身特点独立教学体系。如机能实验(生理、药理、病生),解剖形态实验室(解剖、组胚、病解、微生物)。可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逐步走向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减少投资,进而提高办学效率。

4.实验教学学科建设。实验中心的建设以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论证,取消低水平不适用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实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在更新实验内容、充实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分层次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室中心化管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思考,如探索与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发挥实验室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事实验管理人员应具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通过配合、协调和沟通,探索出更多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实验室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研究滑动摩擦力”,思考现实生活中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一些现象。2.每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准备一个方型的木质盒子或其他材质的硬盒子,四个表面平坦完整。3.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根弹簧测力计、两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4.教师针对性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体现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略。)

2.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想过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讨论一下。学生开始讨论,过了几分钟,老师随意请学生来说出自己的假设,众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教材中描述的两个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下来课堂就静下来,老师提醒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假设,下面冷不丁地喊出:“物体滑动速度。”老师面带微笑,继续鼓励学生,学生显得较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物体质量、接触表面积的大小。”

3.教师把学生的这些假设全部写到黑板上,然后提问:现在我们要来证明这些假设的对与错,实验要如何设计?请大家讨论一下。

4.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提醒学生要用纸笔记录讨论过程的心得体会,并注意先前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是如何对多个变量进行研究的,提示学生从中总结研究方法。终于有学生激动地冒出一句:控制变量法。教师给予鼓励,并提醒学生要运用控制变量法。

5.教师观察学生设计基本完成后,开始请两位学生各自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形成数据处理表格体现在黑板上,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审查、改进、完善。

6.讨论过程中,重点逐渐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定?(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表面积的关系时,实验如何设计?(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实验如何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逐渐形成对每个问题的认识:问题(1):让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据二力平衡知识,可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2):让学生注意如何把“控制变量法”从单纯的理论体现到具体实践中。讨论中许多学生只是空洞地表述“保持压力、表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表面积的大小”,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处于水平面上时,质量与压力的影响不能区别,从而提醒学生要改变思考方向,能够区别质量与压力的影响。

7.上述讨论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和教师分发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数据。

8.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

案例分析与反思

1.重视科学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论。纵观教学过程,强调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质疑――猜想――假设――验证――分析――结论,而且跳出了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习惯性地以教材为蓝本,在假设时通常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不敢超越,怕引起教师的批评,这是以往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地位留下的后遗症,本节课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出现这种情况,这时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后论证,经历了一个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在假设与论证过程中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假设与结论,只是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2.教学逻辑性强,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节课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的同时又进入崭新的问题探究之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究过程客观上忽略面向学生全体,过于重视学生个体的表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老师认识比较深刻而又难以改变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4.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本节课中,实验的猜想、假设环节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实验论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时间显然很紧张,只有少数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来不及处理数据,有的甚至没有完成实验。由于探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时间的紧缺往往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问题。很多实验探究是轰轰烈烈开始,急急忙忙结束,所以我觉得老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注意方法论的指导,注意主要问题的分析,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第5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半封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85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与此同时,众多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复杂,广大职教工已深切感受到来自学生管理方面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结合我院情况,谈几点思考。

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包括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学生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三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1.1 三年制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

三年制学生基本是未能考入本科院校而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的大专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受管教、不够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

1.2 五年制学生与三年制学生区别

三年制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整体上心理已经成型,与其相比,五年制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年龄小,自制能力弱。在五年一贯制的前三年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区。这一时期,他们想法偏激,待人接物常自我为中心;抽烟、喝酒等无所不学,情绪亢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第二,相对经历过高中的三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学习成绩更差,且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校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里,更加放纵自己,学习上应付了事,上课睡觉、聊天、考试作弊,对未来迷茫没有目标。第三,大多数五年制学生都热衷于社会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施以教育,往往会收到预料不到的良好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开放、宽松的,相对依赖学生自我管理的高校模式,这一模式对于三年制学生尚且还行,但对于年龄尚小,自学、自控能力很弱的五年制学生来说,他们就有了放纵的空间。针对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半封闭式管理模式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半封闭式管理,一般是指学校为了加强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从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无特殊情况全天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其生活、学习、活动等一律在校内进行,仅在某一特定时间(如星期六、星期日)允许学生出校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

2 基于半封闭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及严格执行监督机制

介于高职院校生源层次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单纯照办或模仿其他高校或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远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部分制度虽适合三年制学生,但对于自制能力弱的五年制学生却过于宽松,有些制度适合五年制学生,但相对于有较高自控能力的三年制学生又显得过于约束,导致他们对半封闭模式下的管理更加抱怨,学习积极性大为削减。所以,我们应结合其他院校和本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实际经验,迅速、高效地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管理制度,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院校整体教学管理质量。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执行时,也往往由于缺乏有效质量评价与监督制度,尤其如我院建校初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贯彻落实不彻底的现象,造成学生误认为学校制度不严格,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违纪升级,学习懒散。因此,对各种学生管理制度应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对学生课堂玩手机、睡觉以及生活作风问题必须常抓不懈。同时,对学生管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考核及评价制度,十分重要。

2.2 加强校同“家文化”与“半社会化”建设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外出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处于青春期好动心、好奇心较强的学生来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抱怨,十分正常。如何既能让学生遵守校纪,又能让学生感觉管得不是苛严,更能让学院总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这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社会化校园中生活。所以,我们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建设,满足学生各种需要;支持学生各类社团的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加强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情感交流;坚持老师走访宿舍,关心学生生活,树立校同“家文化”意识,让学生感觉到在半封闭管理下依然有“家”的感觉。

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热衷社会工作的特点,广泛开展校内实训,校内勤工俭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使学生感觉到半封闭校园中社会仍然与他们无限接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3 加强希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未来的三年或五年基本都在校园,与外界沟通变少,加之学生人生目标原本模糊,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学习后期,对未来更加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了进入社会前的忧虑与恐慌,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学院应拿出一套详细的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进校之后,对未来三年或五年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避免出现走一步看一步、总感茫然的状况。学院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尽快形成实际合作机制,满足学生想实训、要实践的心理需求,增加对学院与自身的信心;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生活,举办研讨会、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及时了解形势发展,引导和教育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作报告,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辅导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希望教育,让学生在半封闭式管理下更加自觉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目前,我院也正处于开办初期,学院半封闭管理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我们相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套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一定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第6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四个融入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林燕(1973-),女,浙江德清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波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校企合作双主体视角下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YGH136)和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二级建设项目“医药产销人才培养专业群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编号:Y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4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具备应职应岗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四个融入”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收到良好的成效,有力地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择业竞争力,连续9年毕业生就业率高居96%以上,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15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站之一。2010年底我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正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积极寻求突破点

(一)学校的主动性与企业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已成为产学合作育人的有效形式,但实践操作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校企双方没有将校企合作作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结合。针对产学合作尤其是实践环节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一头热、一头冷”的实情,“四个融入”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力图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在校企双方教学融入、管理融入、师资融入、文化融入的产学结合情境下全面成长,成为受企业和行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使产学双方真正找到实践教学的兴奋点和连接点。

(二)教学规律性与资源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实践教学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需要根据一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来完成,并依赖仿真或真实的实践环境去实施这一计划;而从我国产学结合实践看,在高职教育领域,国家并没有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设稳固的“桥梁”,企业不进学校,学校就无法把企业改造成“教学工厂”,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大多是劳动力,教学管理不能进入企业,也无法渗透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把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环境搬到学校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对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资源依赖性”。因此,建构一种对企业和学校都有合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校企的教学和实践资源,成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就非常具有迫切性。

(三)学校教学普适性与企业需求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学校的主观意识强,从专业技能角度考虑面面俱到,对企业的需求和实际承受能力考虑不周或者考虑较少。而企业在生产旺季或者最需要人的时候,学校又处于教学环节,无法安排学生去参加实习。校企双方“普适性和特殊性”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产学双方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在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的互相融入,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从而为将来的职场发展奠定扎实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构校企双主体视角下“四个融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找好“结合点”

(一)“四个融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见下图)的主要内容特点

1 教学“融入”,让特色课程“重”起来。校企双方合作首先应体现在教学上的“融入”。早在2006年,我校就与全国医药行业的大型企业“海正集团”联手开办“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海正班”。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胆进行探索,化药“海正班”增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原理”及“生物制药技术”三门课程,药剂“海正班”增设“生物药剂学”和“化妆品药剂学”两门课程,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弥补了教材实践性和时效性的不足,使之更加符合“海正集团”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采用普适性与特色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特色性课程即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相应的课程或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教学需要,或由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经过学校认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有选择性地完成。通过普适性实践课程与特色实践课程的结合,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加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上的“融入”,是学生技能培养实现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前提条件。

2 管理“融入”,让企业角色“浓”起来。管理融入是实现产学真确“水融”的重要保障。浙江省是医药大省,有众多全国知名的医药大型企业和食品药品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学校行政上隶属行业管理局,产学合作有丰厚资源和广阔空间。在实践中,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储备需求提供岗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每个企业的实习名单;在合作机制上建构“订单式”“准员工式”“集散式”培养,商定合作内容和方式,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共同负责人才培养。连续几届的“海正班”“华海班”“新昌准员工班”,学校都非常重视做到企业和学校在这些班级的“管理融入”。在“海正班”,学校教务处、药学系和海正集团的人力资源部联合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同时出台相关保障性制度。在教学管理中,学生在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第一阶段以完成由学校提供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普适性实践课程计划为主,第二阶段以企业人才储备需求进行适岗特色实践课程训练为主。学校选派专业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和学生进行沟通,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情况,在第一阶段普适性实践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发给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并与毕业文凭相结合,联手企业完成学生普适性实践课程。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执教,做到人员到位、制度到位、精力到位,真正实现管理上的“融入”。

3 师资“融入”,让双师队伍“强”起来。高职教育从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出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符合,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技能形成的实践性特

点决定了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因此校企双方的师资的密切合作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双导师制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实践教学指导方式,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师资的“融入”,打造能担负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师资队伍,是我们实施“四融入”的关键所在。

师资的“融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为了保证真正地“融入”,学校在政策上规定,每个专业团队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下企业考察,进行专业调研;一年三次安排教学、学生管理领导、一线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进行实习走访;年轻教师必须保证按规定“536计划”的时间(5年分3次共计6个月时间)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知识与技能结构。通过实地参与生产、管理、工艺革新、技术研发等实践培训,提高结合实际为学生授课的本领。同时,学校通过长期聘请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兼课教师;企业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选派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企业文化讲座和就业指导。“海正班”等的订单班经常可以看到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身影。如今,我校13个专业拥有65名企业技术骨干校内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中的“双师”比例已经达到53.16%。这样,大大地优化了我校的双师结构,促使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元化、技能化、专业化。

4 文化“融入”,让职业素质“硬”起来。我校实施的“四个融入”,文化融入是它的核心。只有把以“质量诚信为本、效益生态并重”等企业文化精华有机地与“青春、时尚、高雅、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潮流融合起来,才能培植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把学生塑造成为忠实践行“厚德厚朴、励志远志”校训精神的一名忠诚、敬业、创新、有为的职业人。因此我校将荣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的“远志职场训练营”作为一个企业文化展示的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升华的载体:每年开展“中药文化节”“职场技能风采展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大张旗鼓地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用“海纳厚生、正道修远”和海正精神去感染和陶冶学生情操。用“以仁为本,创业创新、自我驱动、专业协作、务实求真”HISUN核心价值观去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感知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和历练,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企业团队协作、质量管理、市场开拓、技术研发、品牌价值等内在的企业文化精髓,确立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接受企业精神熏陶,自觉地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紧迫感。校园里每年的“十佳励志学生评选”“感动我们的身边人和事的评选”等青春激情涌动的举措,有力地引导着药校学子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二)“四个融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成效和现实意义

1 “四个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主导作用更加彰显。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学校对“四个融入”的认识逐步深化,学校领导层把它提到了实施“创业兴校、创新强校”的战略上来抓。不论从合作企业的选择、特色课程的建构、实践教学课程的制定和认可、产学合作的渠道和形式、学生理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都更加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履行学校在医药食品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医药及相关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医药及相关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中心,医药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孵化中心和医药文化培育发展中心。

第7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6-01

1 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了解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点:

(1)财务管理是一门管理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又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它是一门综合运用的管理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并且在学习财务管理时能够综合运用。(2)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务实性比较强的学科,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这些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投资与筹资方法、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投资决策分析、筹资决策分析运用的综合能力。因此,这就对高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方式加以了解和学习,还规定学生能按照真实状况对这些理论方法和知识进行灵活使用,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3)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分析、利润分配决策等方面,内容多而繁杂,各知识间的联系不容易掌握,这让学生们感觉内容无头绪,杂而多,难以找到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也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基础和公共知识以及专业知识教学)。在教学期间,教学形式,措施以及内容上没有凸显高职教育特征,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全部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核心进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教学,都是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才开始实践课,先把教科书为中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课程完成后才开始模拟实践。所以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就会非常棘手。(2)课程内容有所重叠。例如,有两门课程都包含会计核算的办法和理论知识,分别是《财务会计》以及《基础会计》。另外《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这3本书有很多内容都是交叉重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都涉及现金流量,货币时间价值,项目投资以及本量利研究等。除此之外,成本分析的内容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中都存在。(3)没有围绕就业岗位要求开办课程,导致上课内容,课程安排不符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要求,而且学生考证通过率下降,对口找工作较难。学生日后参加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会计证。学生在学校时,就要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不过没有设置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2.2 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的问题

经济业务用文字反映,会计账务处理由丁字账户说明是传统会计教学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粉笔加上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上课很累,学生也无法全部理解,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时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偏重理论讲授,不过对实践环节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虽然开设了实践训练课程在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不过很多实训都是上课老师借鉴不同版本的会计教科书,提出假设的企业业务,还有的是直接从外面订购会计实践训练教科书。这些虚拟业务没有明确指出让学生研究和评判企业会计业务。

3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3.1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而且还是一种教学指导理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支持学生提出疑问,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比如,在讲关于资金时间价值含义的知识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通常情况下,多数家庭在购买房产时,能选取的付款形式有很多,最普遍的是一次性和分期付款。假定银行利率为7%,分期付款每年初付20万元,连付5年,一次性付款只要支付82万元,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2 借助于网络及多媒体教学

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等有关信息。比如,在讲关于分配股利的常用方法后,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列出四川长虹之前每年的分配方案,并写出四川长虹使用的分配股利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原因。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现金流、评价业绩指标等内容与四川长虹的分配股利政策统一起来分析,因此,加强了学生将知识结合起来,还有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教学方式和措施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考评体系的改革

当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对财务管理献宝的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相组合的形式。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上课考勤和学习态度三大部分所组成,占学生总成绩的30%;闭卷考试的成绩占70%;这种教育考评体系的主要弊端在于闭卷考试比重过大,势必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并存的考评体系,以配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考核体系建议采用撰写报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作业等方法,对学生考核也应以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实践活动为上,占总成绩的70%为易,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具体而言,根据学生平时在案例资料收集、案例讨论分析以及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由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给出某一学生的成绩,然后再按相应比例进行折算,与按相应比例折算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合计,算出该学生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多样化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改革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8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为什么我在从事公办教育四十年以后,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私立学校的办学之路呢?这是因为我与私立学校有着不解的情缘。

我六岁半时入私塾启蒙,读《三字经》《百家姓》,打下了初步的文字基础,学到了一些社会常识和做人的道理。一年半以后转入公立小学,开始接受新式的教育。三年级时随家迁入北京,此后都是在私立学校读书。小学毕业考入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三中的前身),这是一所教会办的私立学校,该校有三百多名住校生,一部分宿舍就在恭王府大戏台的大房子里,我就在这七十二人的大房子里住了两年多,整个宿舍由一名舍监神父管理,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学校很注重体育锻炼,棒球队、足球队都在北京市居于上游。我的生活规律和自理能力以及锻炼身体的习惯,就是在这一时期养成的。

辅仁附中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数学老师讲课严谨透彻;化学老师对我后来读化学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实验室的条件与大学相当;文科老师授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外语课更是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初中毕业时,教历史的金老师给我的留言题词是:“人要立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

1951年,我进入辅仁大学化学系。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私立学校一律取消,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决定了我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道路。

1955年我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十九中、第三师范学校、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从化学教师、班主任做起,到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校长,历经学校教育的所有台阶。1982年任海淀区教育局副局长,1992年任局长,直到1995年退休,我为公办教育服务了四十个春秋,为首都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

1993年,中央下达文件,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已经停办了四十年的私立学校得以恢复。这一年,海淀区批准了几所民办中小学校办学,我还参加了21世纪学校筹建的全过程。那时,民营企业办学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我的长子王志泽在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之后,决心办学。他把校址选在昌平龙凤山麓,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里背山面水,远离闹市,很适宜办学。

学校第一年只招收了30多名学生,第二年增加到100名学生,第三年超过200名学生。我1995年退休后,先到汇佳学校做顾问。1996年6月,为了学校能快速进入规模,我主动担任校长,转眼就是11年,到2007年我已76岁,才“二次”退休,担任总督学,算到今年我在私立学校干了16年。如果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是私立学校哺育了我,特别是在辅仁的7年,为我一生的做人与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从1993年起,我开始“反哺”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公立学校一样也是教书育人。《论语》一书的主题其实就是一句话:教学生如何做人。积四十年的办学经验,我切实体会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地围绕着教书育人这一中心运行。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基于上述思想,并且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实际,我为学校的定位是:新型、高品位、国际化。校训是: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对学生的要求是:自尊、自律、自强;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必须会游泳、钢琴、电脑、英语;还要有文明行为、科学头脑、健康的身心、艺术修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即“一人、三自、四会、五有”。另外,学校还推行小学的“5+1”模式,并得到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全面实施管理模式、学科教学、跨国教育的综合改革试验。

我也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养成教育。这个观点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成功教育的主要特征。子曰:“学而时习之。”“习”字的繁体字为“習”,本义是鸟“数飞也”,引申意义为反复。一个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遵守法规道德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欣赏高雅艺术的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一是文化课的传授。十六世纪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他还说:“学问入于性格。”这些论断,既说明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也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中心环节。二是科学的管理。汇佳学校有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到位,有助于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私立学校又不同于公办学校。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办学经费要自己筹措。因此,汇佳学校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还要尊重产业的市场规律,即要有社会需求、产品质量、成本和服务的意识。高学费要求高质量的办学水平,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又吸引更多的生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和公办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受到现有体制的束缚较少,这就为办学者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办出学校的特色。到了2000年,汇佳学校已经有了优美的校园、先进的设施、稳定的师资和员工队伍,有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部年级,学生数量已达到学校设计的规模,生源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学校实行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后又发展为双语、双文化。1997年汇佳加入国际文凭IBO组织,是我国开设IB课程最早的学校之一。学校规模、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人数都名列前茅。汇佳学校的健康发展和蓬勃生机,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北京市基础教育界中出席这次大会的共有三名代表。其中,公办学校的代表来自北京四中和景山学校,私立学校的代表就是汇佳学校。我有幸以唯一民办中小学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教会。这是汇佳的荣誉,也是我的荣誉。

第三次全教会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同时也明确提出国家教育要以政府办学为主,形成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此中央还发了14号文件,3年后(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参加全教会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更加坚定我办好私立学校的决心。考虑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汇佳在建校初期即重视外语教学并聘请外籍教师任教。从一年级起即把英语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渗透东西方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培养开放性的思维能力。还提出“有中国心,做世界人”的培养目标。我们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汇佳学生的游学足迹遍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发达国家。汇佳还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开设了海外教育中心,学生可以到那里进行为期三到十个月的学习。在当地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体验西方文化。在基础教育系统,汇佳学校是全国唯一连续十七年向美国和连续十年向澳洲派出小留学生(六年级学生)的学校。2004年,北京市教工委和市教委命名学校为“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或指导工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006年3月,我们请到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之一的巴里·马歇尔先生来校演讲,并和学生当面交流。国际知名学者的治学态度和风采,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要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在国际视野、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至毕业院校的结构等诸多方面趋向合理,特别是要有若干知识渊博、敬业乐业、富于人望的名师。由于现有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这个问题仍然是汇佳教育结构的短板。汇佳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第9篇: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教育券;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57-02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张平(1963-),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 经济与管理研究;何霖俐(1980-),女,四川绵阳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学校财 务管理研究。

教育券(也称为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 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1955年提出的,并得到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尔与怀斯曼的发展的一种 教育学费(补助)的凭证计划。

我国最早试行教育券的是浙江省长兴县。该县于2002年共发放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类、职业教育类、贫困学生助学金类三种类型的 “教育券”156万元,惠及3220名学生。

一、教育券制度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现实价值

1.有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家长择校需求

教育券计划实行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将竞争引入公立学校,并通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来保证教育公平。教育券的发放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直接拨款支持教育的做 法,通过发放教育券,学校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样,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竞争中发展,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来满足家长的择校需求。教 育券制度的好处在于,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享有对最符合他们需要的学校教育服务供应者的选择自由; 对学校来说,通过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来收取相应的学费,在教育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它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系统,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变成无限的选择权和流动性,从而刺激学校类型多样化发展, 增加学校制度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教育系统内的滋长,逐步培育出教育创新的动力。

2.有利于帮助和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

我国目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虽然国家制定了实施义务教 育免收学费的政策,但辍学的学生最主要原因还是交不起学杂费。政府向经济困难地区的学生及家长发 放“教育券”,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他们完成基本的学业。对弱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条件和 机遇,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限制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保证社会中生存条件最差的人口群体享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3.有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

民办学校是靠自筹资金办学,不享受政府的教育投资。民办学校有了教育券可以向政府 换回等额的教育经费,作为学校自我发展的资金动力。有了资金动力,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便有了物质 动力和精神动力。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政府财政资助,有助于扶持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教育券计划将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私立学校,有利于民办教育与公立教育的公平竞争。另外,通过私校公助,还能引发人们对“什 么是公立”和“什么是私立”的重新思考。任何学校只要它服务于公共利益并对公共机构承担最终的责 任,就应该获得公共教育经费的资助,在这一定义之下它便可以贴上“公立”的标签[1]。这种 将公共税款适当投入私立教育机构,“权”与“钱”在公立、私立学校与公、私立机构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与 转移,正是教育制度重建目标中的“竞争机制”的体现。

4.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创新

教育券计划通过将教育经费按学生平均折算后发放给学生,让学校在竞争学生手中的教 育券而获得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这种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是对传统的政府直接向学校拨款的教育投入方式 的一次制度性创新,是解决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一剂有效良方[2]。现阶 段,在基础教育财政投资中,政府资金投入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是稀缺资源。因此,从教育投资体制来看,一个有 效率的投资体制是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方式。教育券作为教育投资的一个支点,构建了政府和 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平衡体系。以一定量的教育财政资金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不仅为受教育 者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保证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而且也提高了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5.有利于在我国建立良好的教育治理结构

这种竞争观念和市场观念要求在择校制度中,注重消费者的权益,在教育上通过市场将过去就近入学的行政权力性规定改变为学生家长按需要 自主择校的市场权力选择。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教育券派发为主体的机制等 手段间接调控教育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动,并让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让学生家长和学 校都参与其中,改变过去国家一揽子包干的局面,扩大家长、学校的自和自由选择权,实现教育资源配 置主体多元化,让学校、学生家长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地位[3]。在多权力中心的构建中,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核心任务在于权力的转移与重新分配,在于制定与其他社会单元 合作的规则并执行规则,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结成长久的伙伴关系。由于学校的权力配置已由过去的一 元中心转变为现在的多元中心,家长和社会要求和应该具有更多以前被忽略的权利,所以政府对学校的控 制应当从“既掌舵又划桨”转变成“掌舵而不划桨”[4]。

6.“双轨制度变迁”保证教育券计划在中国的广泛实施

教育券在中国的实施,不是对西方模式简单的“拿来”,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况,依据已有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规模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条件渐进地实行。具体来说就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在教育券计划预期收益的驱使下,推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由实验到推广 ,由点到面地展开;最后国家从宏观制度层面上通过立法等强制性制度建设推行“强制性制度变 迁”来保障先前的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制度环境[5]。这时,可将教育券的实施范 围推广到更多的领域,如从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由通识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成人教育;从东部地区 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从对学生的资助到对教师的资助;从对再就业工人的资助到接受培训人员的 资助等。当前,政府应加强对学校评估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等方面的建设步伐,通过各种中介 组织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和详实的教育需求、选择等方面的信息,改变学生及家长所处的信息劣势 与信息不对称地位,从而更好地择校和购买教育服务。

二、在中国推行“教育券”的政策策略

1.转变社会公众观念

“教育券”在我国还是一项正处于尝试中的新生事物,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真正意义,因此要与家长、学校、社会沟通,就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理由、意义和对教育 事业未来的影响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特别要引导家长正确使用“教育券”,为子女负责任地择校。 对于家长来说,实行“教育券”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赋予他们公正

的学生选择教育机会的权利,这需要 家长有着较好的教育素质,否则“教育券”政策将效果不佳。

2.创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基金

“教育券”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保证有政策实行的组织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都要各尽其责。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定公正可行的“教 育券”政策,按时提供“教育券”,严格审核参与“教育券”政策的学校标准。学校的主要责任在于为 学生和家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防止片面追求效率和功利,避免短期行为。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及 政府财力能力,确定义务教育最低标准,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最起码的平均教育经费,设立专项 基金。

3.政府成为“资助者”

政府与学校相对分离,打破义务教育的政府垄断格局。政府按义务教育最低经费标准向每个适龄儿童或家庭直接给予“资助”,而不是将经费拨付给学校。学校只是向 社会“提供”义务教育的机构,并非政府的附属品,它依其对社会提供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而向学生收 取所接受政府“资助”的最低标准经费的“教育券”,凭此向政府换取办学经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已经没 有根本的区别,学生或家庭以“义务教育券”可以任意选择学校读书。

4.政府当好“裁判”

“教育券”政策的落实,可以分别由政府、社会、家长等主体进行监督,通过评估等手段检验政策实施效果,但政府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角色――裁判员。“教育券 ”政策评估要尊重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分辨影响政策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对实施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 评定。对学校进行质量评估,划分等级,并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可以超过政府给予学 生“资助”的最低标准收费,其超过部分由家庭承担。对办学水平差的学校,政府可以令其停办整顿或撤 销。

制定“教育券”政策并不能推卸政府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只是将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委 托给了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在平衡利益群体的关系中重新定位,承担起新的责任。同 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现阶段发展义务教育的关键还不在于推行“教育券”,而是要加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 的经费投入,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通过政府手段解决教育经费向高等教育过 度倾斜、城乡及地区教学条件差别悬殊等问题,使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真正成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战略的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凌,黎辉.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7).

[2]赵宏斌.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创新[J].教育与经济,2 003(2).

[3]周玲.“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

[4][12]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 等教育研究,2003(2).

[5]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3).

[6]文新华,等.关于“教育券”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7]杨伟广.教育券的均衡价值[N].中国教师报,2003-02-26.

[8]周飞.教育券,能否洋为“中用”?[N].中国教育报,2002-10-2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