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

第1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65-03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5] 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7.

第2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1-0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out a mode which aims at training mast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ho have strong pol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terviewing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and sampling test method we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①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②Constru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③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to classify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④Introduce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e a modular assessment, explore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 set of train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it provide 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raining reference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urricula system

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特色人才模式。当前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同类院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状况,高校之间如果优势与特色体现的不突出,极易造成“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变为“万人一面”,特别是以中医药办学为主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专业辐射面相对较窄的专科学校,在办学实力方面将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培养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的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M足中药行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缺乏详细、规范的培养模式与历史经验,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研讨与探索的领域。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1 修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国内各用人单位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全面了解21世纪中药学科学和中药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导向,选派相关人员分别深入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地走访、调研、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确目标、充分调研、凝炼特色、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坚持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评价-临床中药学服务”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体现“高、新、精、现”原则,反映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1-3]。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2.1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围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开展进行,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中医药信念,“德”字为先,加强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识[4];开展义务支教、“中医中药龙江行”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2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我发展需求的学业生涯规划,遵循自我选择,定位R笛习的突破口[5]。教师根据中药学专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定讨论主题,将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学生进行高校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人文素质、实习实践与效果、三创活动与成果等6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改善以讲教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缩短硬性的课堂教学学时,“解放”学生,使之能遵循自我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发展[6-8]。

2.3 动手实践、开拓思路

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寻求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实验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的设置也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适当调整在理论课中出现。规划专门的时间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9-11]。

2.4 突出自我、张扬个性

选修课设置科学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扩大选修课课程涉及的范畴、数量,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让学生体会大背景下科技发展的力量,结合自身寻求突破。

3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中药学人才。

3.1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创新以实践为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为主已延续多年,应彻底动摇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理论课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个别实验,形成综合性思维[12]。

3.2 以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生产、科研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是科研实习,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新思维,增强实验动手能力,为中药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生产实习,学生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指定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加强了解,为学生从事中药学生产、质量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3.3 建立综合性实践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控、考核制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体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较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研究生实践实验进程与效果的操作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

强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考核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一是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与生产实习;二是生产实习考核以学生出勤率、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带教教师考评作为依据;三是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被公开发表、是否有新的创建。同时制定其各项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4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1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4.3 推广应用多媒体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13]。

5 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模式改革

科学合理地改进具有创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考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行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1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单独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进行要求和评价,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论文写作、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1 构建突出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多样化程度高,需结合课程特性改革创新,为不同课程灵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探索形成多维立体的考试模式,可综合参考传统闭卷考试、开卷测试、现场面试、分组测验、课程论文等形式,从而改变“一次闭卷考统天下”的局面。考评体系应立足于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将考评贯穿于学业课程开设的始终,使学生在平时就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进程有节奏有层次,也变向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导教师指导的小组作业,社会实践等评价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相促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考评保障[14-15]。

5.1.2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命题的方式及角度决定了考试的导向,命题时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控制题量及命题难度、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提升命题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性、能力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脱离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的旧模式,在试卷中多设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鼓励有创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精神。

5.1.3 逐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全程监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更新“一卷定输赢”的局面,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认定应该扩大时间维度,成绩应分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倡导学业教学全程考试,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认定中的比例,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围绕不同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特点,综合应用随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外作业、综合性论文的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教学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接受度[16-18]。

5.1.4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进取精神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高效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课程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19]。常规管理必须要严格执行,使考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必须配合反馈改革机制和评价奖励体系来进行,以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作用[20]。

5.2 探索模块式考核模式

专业技能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生产实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模块式考核方式[21-22]。

5.2.1 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模块考核模式 适用于参加了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检验评价、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岗位实践的研究生。

考核常见中药饮片及中药固体、液体剂型的生产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SOP)。

质量检验评价、新药及保健品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考核采取现场实践考核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开展中药新产品、保健食品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相关工作,或具备组织实施GMP管理、认证相关工作的能力。

5.2.2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块考核模式 考核学生对UV、TLC、HPLC、GC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标准操作、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药质量评价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等内容。

5.2.3 中药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模块考核模式 中药药效评价:考核中药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4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熟悉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药临床应用:应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掌握约200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药禁忌;掌握约150种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掌握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熟悉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熟悉中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药材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能够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的使用,收集、分析、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

5.2.4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模块考核模式 掌握中药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结合品种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促进中药新药创制和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5.2.5 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 掌握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引种驯化、栽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掌握中药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纹图谱、蛋白质图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品质等评价方法。熟悉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是所有中药学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坚持以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努力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与基础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教育,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药学技术,使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亚飞,袁玉梅,任金玲.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2,28(5):4-7.

[2] 李斌,朱卫锋,利益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70-7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15号,2010.

[4] 王术玲,曾元儿.构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药房,2013,24(16):1534-1536.

[5] 史亚飞,房财富,潘华峰.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7):69-71.

[6]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7] 周春阳.美国药学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2,23(48):4602-4605.

[8] 陈大忠,王艳宏,张洋.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响应面的正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6,27(15):2153-2155.

[9] 李斌,朱卫丰,刘新亚.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4,30(1):4-6.

[10] 朱磊,史亚飞,潘华峰,等.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69-272.

[11] 方芳.关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152-154.

[12] 吴文如,林小桦,曾元儿.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44-146.

[13] 黄金宇,高慧.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12-14.

[14] 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 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3.

[16]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17] 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

[18] 朱晓芸,杨潮.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04-108.

[19] 刘国瑜,李昌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特质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2-65.

[20]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 张越,马媛媛,梁倩君,等.中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评估量表的构建[J].西部中医药,2015,28(10):86-89.

第3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中药制剂专论;教学改革;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药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我校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涵盖:制剂与新药研究、中药检验与分析、医院调剂与制剂、药事管理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较强中药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中药学专业实际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为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学位-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注重学生中药生产、产品研发能力的培养,中药制剂专论是研究生的重要课程。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中药制药工业、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大力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高中药制药的理论学术水平,深入研究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为新剂型与新制剂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保持中药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提取纯化、制备工艺等相关研究,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药制剂专论主要包括: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中药制剂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中药药剂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鉴于授课对象为研究生,为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我们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前沿性、实践性、应用型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讨论教学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的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多为中药生产、产品研发,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中医药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教学”,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学以致用。如:在制剂新技术一章授课时,我们以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为例引出章节,以“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为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技术、微乳化技术等制剂技术,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阐述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成果、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向,做到学会、学深、学透,并能够学以致用。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为切入点,以质量可控为例,阐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工作范畴即原辅料、饮片前处理、工艺、包装、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质量可控性评价对象为药学研究资料中有关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资料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质量均一稳定、控制已知的安全风险。并以清开灵注射剂的研制历程、临床应用为例启发学生对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身临其境

进入车间实地教学制剂技术、辅料、生产设备是药剂生产的三大支柱,其中制药设备的发展进步对制剂生产保驾护航,并对制剂技术的推广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为理学学士,工科知识薄弱,对于生产设备构造、使用,生产车间布局等方面知识欠缺,为此我们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车间设计,设备的构造、使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如我们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处方,充分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具有较为全面的口服固体设备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提取、浓缩、制粒、干燥等环节,对超临界萃取、多功能提取、微波干燥等设备有更加深入了解,认识到设备改造更新换代的重要性。并分别选用摇摆制粒机、挤出制粒机、快速搅拌制粒机、流化床制粒机、干法制粒机等设备,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感冒清热颗粒,并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质量检查,使学生对各种制粒方法的特点、设备构造、适用范围、局限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深入医院和制药企业见习

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学生在医院药学部、中药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进行见习。通过见习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巩固深化、运用知识的目的。优良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将“影响质量的危险应减至最低限度;把人为的误差降低到最小限度”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药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的科学管理方法。生产企业通过:生产和管理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工艺、检验、售后服务等硬件、软件多方面的控制达到GMP认证要求,开展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在企业见习,学生学习了从原料药购进到产品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实施,对GMP实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对生产中“写你所做的事,做你所写的事,记你所做的事,分析所记的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工艺条件发生偏移是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信号,及早发现、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方可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见习前要求学生对所去医院、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优势及特色。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等系列中成药,是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到该企业见习,学生提前学习企业的产品种类,特色品种,特别是六味地黄浓缩丸的生产过程,关注饮片炮制、提取、成型等工序,特别是干燥、灭菌环节,感受微波灭菌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由药房、制剂室、制剂实验室等组成,制剂室拥有国内较先进多能提取、外循环浓缩器、喷雾干燥器、有机无机膜超滤器、纳滤器、高速离心分离机、二级反渗透制水等设备,按照GMP要求改造的制剂车间有颗粒剂、水丸、蜜丸、胶囊等近10个生产线。通过见习学生对调剂(饮片、中成药)、煎药室、特别是具有医院特色的相关科室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生产、质量检验等环节有直观的认识。

4借助产学研合作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依托合作项目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工作,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依托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银花深加工产品金姜颗粒、银花含片的研究”,培养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政策、生产、销售状况充分了解,强化学生对保健食品剂型选择、制备工艺优选、质量标准起草、中试生产、申报材料撰写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布置设计型作业,开展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出解决方法和实现手段,课程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6结语

通过教学反馈,研究生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表示赞成,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了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增加了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双师制,将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的导师做专题讲座。在合作单位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导师,不定期到校给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特别是在开题、答辩环节,聘请其作为外审专家,对研究课题提意见、润色、把关,提升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并使学社在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实现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吕东勇,邝卫红,王宏,等.发展中的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78-80.

[2]朱志军,白娟.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9):16-17.

[3]徐莲英,陶建生,冯怡,等.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J].中成药,2000,22(1):6-18.

[4]白东亭.深刻领会GMP的实质是实施GMP的前提[J].中国药事,2003,17(2):128-130.

第4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he superiority,feasibility,deficiency an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 talent to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tity;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breeding;talent cultivation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药用植物的使用在不断增加,在使用的50 000种药用植物中大约有2/3来源于野生品种。由于过量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因此,药用植物的栽培驯化与育种是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1药用植物育种现状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印度[1]。日本十分重视药用植物的质量和品种改良工作,把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脱病毒技术和生物新技术育种作为药用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日本育出的甘菊四倍体品种,其甘菊环酯含量是二倍体的1.2倍,花体积是二倍体的2.3倍。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中草药的种植生产中,多沿用地方老品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药材的地道性,但往往产量低、质量差,有些药材人工繁殖困难,影响了种植效益。随着中药材高效种植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中药材品种逐渐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中草药育种及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3]。

但是,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尤其在药用植物有关品质性状和化学成分调控机理的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几乎空白。在栽培的多种中药材中,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多;一些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没有很好地推广,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人参新品种,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中药材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远远落后于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生产,这虽然与中药材栽培引种的历史和难度有关,但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是其主要原因。育种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一批掌握现代育种技术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2高等农业院校药用植物育种专业和学科建设现状

到2003年,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这些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大都侧重于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草药育种等方面,以致于长期以来,药用植物的育种和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研究落后于中药业发展的需求[4]。从农业教育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分析,传统的种植业中本来包括中草药的生产,但是,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绝大多数农业院校中未设中药学专业[5]。

药用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优良药用植物品种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中,吉林农业大学是我国开设中药学专业较早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9年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2年增设了中药学专业;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也开展了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到2003年,已有12所来自农业、林业、海洋类大学或学院开设了中药学专业,对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

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 146种,常用栽培药用植物约200种,经选育的优良品种不足20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我国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不无关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加大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高等农业院校开设药用植物育种专业的优势和可行性

3.1育种技术体系完整

经历了优中选优的传统育种,在孟德尔遗传规律再次发现以及摩尔根等创立染色体遗传学说后,作物育种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杂交育种成了最主要,最有效的育种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作物的常规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为核心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6]。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染色体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这些已经成为现代遗传育种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了株型育种,品质育种,高养分、水分、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理遗传育种等新的遗传育种研究方向[7],完整的育种技术体系,能满足培养药用植物育种创新人才的要求。

3.2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完备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增产增收措施。目前,农作物已形成了配套的种子管理、良种选育、良种生产和种子经营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业院校在良种繁育推广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由其培养的药用植物育种专业人才更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也符合新农村建设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

3.3教育教学规律相近

药用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多以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大田作物和园艺类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5]。例如,我国植物类南药资源有3 500多种,依据地带标志、气候环境、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等可分为8个南药资源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下的华南亚热带、热带区,包括海南省、台湾岛及南海诸岛、福建省南部、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云南省南部[8]。许多著名传统南药,如沉香、降香、檀香、千年健、鸦胆子、狗脊、使君子、白豆蔻、丁香、肉豆蔻、胖大海、马钱、乳香、没药、血竭、番泻叶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显然,同区域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专业人才。

总体而言,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机制不健全、推广应用差[9],而这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所在。

4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4.1师资问题

对于基础课所需的师资,目前的农业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比如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可由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例如土壤学、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等农业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业院校的特色或专长,例如栽培学、农业推广学、植物保护等。农业院校真正缺少的师资是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药理学等部分基础专业课或专业课教师。而这部分师资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本校师资外出到中医药大学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广州地区石牌六校(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实际上,农业院校在药用植物育种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别于传统药学专业,应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有所取舍,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2实验及教学实习问题

在实验室设置、仪器设备方面需要增设专业实验室,而有些常规仪器设备可以共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教学实习场所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都有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农场,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很大便利。诸多农业院校,如华南农业大学,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用地,但是需要规划专用场地,以建设药用植物标本园,种植教学所需的药用植物,以满足教学实习、实验、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之用。

4.3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可以立足当地,研究中药资源,开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等。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最有效的训练机会和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研与人才培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学和教育的最佳途径。

5参考文献

[1] 高山林.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6):58-63.

[2] 罗光明,邓子超,杨世林,等.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现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15-18.

[3] 杨春霞,朱培林.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5):61-65.

[4] 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21(3):8-10.

[5]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6] 王彦霞,王海波.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1,5(2):62-72.

[7] 张正斌.论作物育种的科学与艺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229-233.

第5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针对中药学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提出了关于中药学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鉴于不同指标对于评估总体具有不同的信息含量及不同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将熵权法应用于中药学教学效果评估的思想,指出熵权法的特点与优势。熵权法能够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客观反映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 熵权; 中药学; 教学效果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整体,由许多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教育教学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评估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工作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教学工作的评估包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的要求,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的内容范围所涉及的人和事,都是一种整体性的要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教学效果评估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素质的高低[1],因此各类学校都希望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教学评估涉及因素复杂,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争议性大的工作,所以需要尽可能在详细实在的资料、客观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就中药学教学而言,国内各学校目前大多由多位专家所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评价指标量化,结合学生给教师评分,进行加权求和的评价,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中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药学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传统文化色彩,同时中药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及中药其它专业学科的枢纽,中药学的教学地位和意义突出,因此中药学教学效果评估模型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完善评估中医药学科学生教学效果的基础[2],为进一步体现中药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对中药学教学工作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人们平常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一般是利用所设置的统计指标,首先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然后再对指标加权平均,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估总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要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看法。尽管权重是按重要性给出,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各指标提供的信息量,人为给出的权重显然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因而势必会导致对某一指标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管理的真实水平。同时,也会诱使被被评估对象粉饰或片面追求权数高的指标。因此,寻找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一种客观赋权方法——熵权法来进行中药学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2 中药学教学评估的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教学评估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评估体系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 方向性原则

中药学教学评估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相一致,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方针,推动中药学学科建设和学校改革,增强中药学在新的文化、经济形势下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②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要求实事求是,评估标准力求科学合理,对评估对象一视同仁。

③ 全面性原则

教学效果评价应防止过分地强调一方面的因素而将评估引向片面性,要全面收集教学过程和环境中各方面的信息。

④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教学效果评估的方案和评估指标具有可比性,操作简便。要注重中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评估作为导向,将培养对象的基础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优化到最佳状态。

⑤ 激励性原则

教学效果评估不单纯是现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育人质量,并将评估体系与教师奖励政策相结合,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

3 中药学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考虑到模型的综合性、通用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建立中药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① 师德 (U1 )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U11;高度责任心 U12;注重素质培养 U13;批评不良现象 U14。

② 教学态度 (U2 )

认真备课 U21;严格要求学生 U22;课堂气氛活跃 U23;激发学生求知欲 U24;耐心辅导与答疑U25;无迟到、早退、随意调课U26。

③ 教学内容 (U3 )

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得当 U31;与教学日历同步 U32;授课内容饱满,重点突出U33;理论联系中药学实际应用 U34;根据中药学学科发展动态,确定调整教学内容 U35。

④ 教学能力 (U4)

中药学专业精通 U41;了解中药学科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 U42;能够因实际情况制宜,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U43。

⑤ 教学方法与手段 (U5)

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 U51;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U52;开发学生学习潜力 U5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U54。

⑥ 学术水平 (U6)

知识丰富,掌握中药学学科前沿知识 U61;具有创新能力 U62。

对于教学效果评估,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评估的基础,为评估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然而,不同的评价指标反映不同方面的信息,各个指标对于评估总体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怎样以客观的手段充分发掘已有信息,并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进行评估的关键。

3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后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中得到应用,是一种多目标决策的有效方法[3]。熵是系统状态下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当系统可能处于n种不同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i=1,2,…,n)时,该系统的熵为:

E=-ni=1pilnpi ,其中:pi满足0≤pi≤1; ni=1pi=1

条件熵的定义为:设系统A、B统计相关,则E(A/B)是系统B已知时,系统A的熵或称为条件熵。

在整体教学评估体系中,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待评标的,Xik是待评标的k的评价指标i的计算值。X*i是评价指标i的理想值,X*i值大小因评价指标特性不同而异,对于促进教学发展的指标(如,授课条理清楚等),X*i越大越好;对于不利性指标(如,学生逃课率等),X*i越小越好。

定义:当X*i=max {Xik}时,dik=XikX*i;当X*i=min {Xik}时,dik=X*iXik(1)

根据熵的定义,评价指标i对待评标的的相对重要性的不确定性可由下列的条件熵来度量:

E=-mk=1dikdiln (dikdi) (2)

由熵的极值性可知dik/di(k=1,2,…,m)越接近相等条件,熵就越大,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当dik/di(k=1,2,…,m)相等时,条件熵最大,即Emax=lnm,用Emax对式(3)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表征评价指标i的评价标的重要性的熵值为:

e(di)=-1lnm mk=1dikdiln dikdi (3)

为了便于综合评价,由e(di)确定评价指标i的评价权值θi为:

θi=1n-Ee[1-e(di)](4)

其中,Ee=ni=1e(di),且满足:0≤θi≤1, ni=1θi=1。

评价权值θi取决于待评标的的固有信息,因此,同一个评价决策指标对于不同的待评标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权值θi。对于多目标决策不能忽视评价者(如评审专家、学生代表等)的经验判断力,并按下式将两者合成为一个实用权值λi:

λi=θiωini=1θiωi(5)

其中λi满足0≤λi≤1, ni=1λi=1。

对于待评标的k,所有评价指标的接近度与待评标的的理想接近度差的加权和Sk为:

Sk=ni=1(λi(d*i-dik) ,其中d*i=max{dik}=1

Sk=1- ni=1λidik(6)

显然,Sk小的待评标的优于Sk大的待评标的,即Sk中的最小者在所有教学效果评估标的中为最优。

4 熵权法应用于教学效果评估的优势

熵权法能够客观衡量待评估对象在各个评价指标下的信息重要程度,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

① 各被评价对象在指标上的值完全一样时,熵值达到最大值,熵权为0,这也意味着该指标向决策者未提供任何有用信息,该指标可以考虑被取消;

② 当各被评价对象在某些指标上熵的值相差较大时,总熵值较小,熵权较大,说明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同时还告诉我们在该问题中, 各对象在该指标熵上有明显的差异, 应重点考虑;

③ 指标的熵越小,熵权越大,该指标越重要;

④ 作为权数的熵数,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并不是在决策或评价问题中某指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权数, 而是在给定评价对象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各个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激烈程度系数;

⑤ 从信息角度考虑,它代表该指标在该问题中,提供了有用信息量的多少;

⑥ 熵权的大小和被评价对象有直接关系。

教学效果评估的实际操作是一个大系统,需要通过长时间、各部门的同力协作,积累数据,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计算,形成客观、可靠的教学评估体系。

5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关于中药学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指标对于被评估对象所涵盖不同的信息量及不同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提出了将熵权法应用于中药学教学效果评估实践的思想,指出熵权法的特点与优势。熵权法能够使有限信息得到了最大利用,客观反映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达到促进教学方法改进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春霞.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制度的策略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 2003,3:67.

第6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第7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第8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11-0016-01

我院虽然是一个二级甲等县级基层中医院,但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人次在全省同等级中医院中名列前茅,是山东省特色专科中医院之一。医院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特色专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运用中医理论治疗专科疾病的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品种多、剂型全,其组方都是以医院临床医师几十年的经验方为基础,结合制剂生产工艺要求,联合研制开发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服用方便,真正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水平。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法规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施行,药品法规及其监督机制得以不断完善,对医院制剂生产和检测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基层中医院存在着制剂批生产量少,循环周期短,患者服用量不确定性大,制剂有效期短等问题,在实际生产操作中难以克服,直接影响制剂室的生存。以下就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生存现状提几条建议供探讨。

1 重软件轻硬件

国家药监部门对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的监管应主要从原料、包装材料的来源,制剂生产记录的登记,制剂人员的素质和应接受的专业培训等软件上严格要求,中药制剂室硬件不必硬性规定要符合类似制药企业的GMP 条件。

2 按剂型用途、按安全危害程度分级监管

按剂型用途分为一、二、三级监管 : 一级中药注射剂、眼用溶液剂、眼用散剂,二级合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片剂、内服散剂,三级外用膏剂、外用散剂、栓剂、透皮贴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药剂科

剂。按安全危害程度分为一、二、三级监管 : 一级注射的、二级内服的、三级外用的。

3 建立区域中药制剂室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增加中药的报销比例,有省级药监部门批准文号的医院中药制剂室的自制制剂全部进入报销范围。因此县级基层中医院应该发挥本区域的龙头作用,带动乡镇卫生院以及村级卫生室中医中药的普及和发展,降低药价,造福于民。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以拥有较多药学技术人才为重点,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成立区域性中药制剂室。该制剂中心应按GMP 要求进行修建、管理,生产的各种医院制剂,除满足本医院供应外,允许以优惠价格供应本区域内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级卫生室。这样既节约了大量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设备的利用,提高了药品质量,发挥了中药优势。

4 加强人员培训,改变用工现状

第9篇:中药学专业优势特色范文

根据近十年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历程,从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中药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共建班级文化、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总结校企合作订单班办学的实践情况,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专;校企合作;订单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订单班”逐渐成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共同选择。近十年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中药学专业,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对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实践情况

(一)校企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订单班的办学宗旨是服务社会和行业,为合作企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中药学专业是我校省级特色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办学问题上,专业委员会事先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在选择合作办学的企业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和协商。本着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同意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协议内容涵盖培养层次、学制、专业、人数、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管理、奖助学金管理等,明确校企双方在订单班培养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总体上既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色、又体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企业运营特点,在课程设置、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实习环节等方面充分体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目标,而不是在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简单地修改。

(三)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流的职业教育,取决于一流的职教师资。通过校企合作,改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师来源上以高校毕业生居多,缺乏行业工作经历的局面[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药剂,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比例,提高专业课程对接社会岗位的必需内容,引入企业高工,在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同时定期和校内专任教师开展专业技能交流;学校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也为企业人员考取教师资格证提供支持,学校也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不同企业进行每年不低于两个月的实践学习。通过上述措施,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校企“双师型”队伍。

(四)校企共建中药实训基地

专业实训基地是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3]。我校中药学专业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也是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方式将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彻底打破原单一实训内容的实验室格局,建立体现工作环境、岗位能力的综合实训基地[4]。实训基地的校外师资主要来自合作企业的业务骨干、医院专技人员。实训基地按工作环境布置,如千金药业将社会药房模式直接引入到原校内模拟药房,如和附属医院药剂部成立炮制加工车间,承接合作单位的代加工、和部分炮制任务,通过学生在药房实训,在炮制车间实训,学生既能在指导老师带教下学习岗位知识,又能通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患者,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日常教学实训和企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实现校企双方、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5]。

(五)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管理特色,中药学专业订单班建立了“双班主任制”学生管理队伍。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名人员参与学生管理。学校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生活进行管理,企业班主任负责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企业文化和协调企业与学生、学校相关事务,校企班主任通过深入学生群体,实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能够掌握学生的综合表现,为学生进入合适岗位进行前期介入培养。通过“双班主任制”管理,对订单班学生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将学生管理由“批量式”培养转变为“个性化”培养[6]。这也充分调动了订单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具备中药学专业各岗位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六)校企共同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培养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订单班是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班级文化建设上有其自身发展特点[7]。首先体现在班级的名称上,通过企业冠名班级名称,如老百姓大药房班、九芝堂班、千金湘江班等,将企业名称融入班级中,体现与普通专业班级的不同。其次,企业文化进入教室,如在订单班开班前,由学校和企业人员将教室适当布置,通过KT板将企业简介、发展理念、产品等内容在教室墙面展示,定期出企业动态的黑板报,建立微信交流群。让企业文化进课堂,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每个学期安排一门企业课程,讲解企业文化和发展规划、员工养成及产品介绍等,如《初识老百姓》、《千金药业用人之道》等课程。同时,在学生穿着上,合作企业为订单班学生量身定做了印有企业标志的衣服,用于学生出席校企双方的活动或比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

(七)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考核

根据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订单班的教学质量考核工作,这有利于订单班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8]。订单班学生的每学期考核分为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两部分。在结束理论学习并参加完学校考核后,合作企业组织公司专业人员组成订单班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企业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学校考试成绩、操行表现等确定学生名次,为后续淘汰及奖助学金评定提供依据,只有通过校企双方验收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企业实习。

二、思考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问题上,我认为考察合作企业一定要慎重,避免用工需求量小、发展不稳定、社会责任感差的企业,以免为后续合作及学生实习和就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要在责任、权利、义务上体现校企共同参与,企业不能什么都不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企业课程,并且纳入学分管理,进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优势,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在学生管理方面,以前采取辅导员直接管理,与普通班级无异,由于辅导员工作压力大,管理力不从心,导致合作企业对订单班缺乏管理,学生无法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对岗位的要求,对企业的认同感也较差,进入岗位后还需要重新学习适应工作的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双班主任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校企合作订单班工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制定良好的合作制度、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辉,陈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2014(1):80-81.

[2]王瑜,夏明兰.深化校企合作拓展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0(6):141-143.

[3]吕美巧.基于订单班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10-212.

[4]许良葵,聂阳.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校内中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0):11-13.

[5]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42-50.

[6]孙朝阳,杨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0-12.

[7]金根木,经莉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6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