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家庭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概念

第1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学前儿童在家庭教育视角下的实际需求

总体上家庭教育趋向极端化.一是抢抓“教”教育,表现为早学,多学,深学;二是“教”育代替“养”育、关心、关爱,轻视了的身心关怀和抚育。即便是关心层面的,家长也常常用“教”的方式进行。那么,现实中在家庭教育视角下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呢?(一)约1.5周岁之前阶段的学前儿童1.5周岁作为分水岭的依据是此前的学前儿童对母亲有绝对的依赖,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重点是关爱其生理健康需求,避免与事物接触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尽量让学前儿童与亲人一起生活,培养亲情;同时尽可能多地让学前儿童与生活环境接触,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二)约1.5周岁至入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此阶段的学前儿童具备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观念,有自己喜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更为生动,依赖父母动机更为复杂,比如爱与同伴一起玩,爱户外活动,爱玩玩具,对新事物爱观看、探问和模仿等。实践证明,这一阶段的学前儿童有了“你”、“我”、“他(她)”的概念以及万物(它)的意识。那么,家庭教育不能不顾及学前儿童智力成长的发展,减少“家长判定式”教育,从而尽可能多地让学前儿童从玩耍及生活中体验家庭教育。(三)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入幼儿园后,学前儿童对家庭教育看法和态度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学前儿童对教师、同学、学校等概念有自己的认识后,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渐渐削弱,学前儿童倾向于探索好奇事物、选择和偏好某一衣食、与同伴交往、展示自我等。此时,家庭教育不能忽视他们的兴趣,否则就会挫败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因此,这一阶段是学前儿童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事事都得小心,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到学前儿童的智力成长与身心状况。

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模式基于家庭教育“两个极端”和“三个矛盾根源”的现状以及学前儿童的现实需求,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向着科学、实效的“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一)“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关爱”不是简单的“关心和爱护”,而是关心、关切、关注学前儿童的身心,即生理和心理。换句话说,要从身体和心理来关心、注意、关怀、满足、抚养学前儿童,超越了单纯的身体关注或单纯的心理关怀,突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视。“适度教育”不是盲目地进行学前儿童的学识教育,而是要结合学前儿童的成长综合因素来考量学前儿童的教育种类和深度。其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承受力、智力承受力、成长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等实际情况,还包括衣、食、住、行、喜好等。(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与实效性1.“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关爱”+“适度教育”的结果,而是“关爱+适度教育”综合能量的考虑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对学前儿童成长综合因素有充分认识,即在“关注身心”的基础上获取认识信息,选择与学前儿童成长综合因素相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展开教育。同样,“关注身心”也得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渗透,不是单纯的关怀,是关怀中有教育,即“温暖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家长陈旧教育观念与学前儿童成长规律不适应的矛盾慢慢地缓解。一方面家庭教育重视了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满足了学前儿童的成长实际需求,体现了实效性;另一方面结合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了家庭教育,采取学前儿童乐意接收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不仅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增长了学前儿童的学识和推动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性。2.践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能打破现实社会中家庭教育走“两个极端”的局面首先,关心不再是一味地满足物质财富,而是在身体和心理共同关注下对学前儿童进行物质和精神满足。其次,教育不是以成人的主观判断来设置种类与活动形式,而是打造更加天真童趣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样,学前儿童能保持恒定的学习兴趣和拥有健康的身心,为今后学校教育生涯奠定基础。

作者:潘军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第2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7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结构宽,跟原来想象的还真是不同,而且很有料,还是有些震撼的,也对家庭教育指导师思维里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观。

首先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有了更系统的了解,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都是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则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实施的一种教育。同时也清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责范围及具体工作内容。特别感到震撼的是吴干老师指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幸福,活出自己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内化在心中,成为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幸福传递给他人。就是我们在PD里面常说的,我们要活出PD,自己先成为那样一个人。还有那句"你的富有不是你的口袋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能拿出多少东西来给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桥梁,帮助孩子和父母同时学习成长,让这种氛围在回归家庭后得以延续。家庭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无论整体大环境是怎样的,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引导家长关注正面,而不是盯着问题限在那里抱怨指责,要看到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作为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完善自己,有科学、系统、先进的知识体系;正确、适当、有效的实践方法;健康、平和、积极的身心素质;同时有自己的目标,知道我是谁,我能够做些什么,我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建立自己的体系,通过实践,成为自己的智慧。不是面面俱到,有自己擅长的一面,精细化,透彻化。特别是十六宫格的使用,让自己清晰的知道能给出什么,哪里需要补充完善,合理优化,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借助比如绘本、一些活动等载体,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需要引导家长、启发他们的智慧,而不是告知、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必须是家长有意愿改变,帮助他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疏导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其调整教育理理念,增强正向的信念,陪伴、倾听、引导和支持到他们,树立自己的工作界限。从指导到辅导到引导再到自导自引,更要做到知止和客观。

越学习就越感觉自己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自己在某些方面只有一个概念,需要细化的地方还有很多。关于具体案例的解决方案,大致上有了一个轮廓,分析原因给出建议,然后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比如目标倒推法、代币管制法、舒尔特方格以及一些测评表格等,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在建立咨询关系时,尊重对方,表达热情,真诚的情感反射,关注积极正向的关系,不被对方给带走,进而明确主要问题是家长、孩子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关系大于一切,对错并不重要,引导家长从错误中看优点,积极的行动最重要。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罗森塔尔效应、阳性强化与赋义、情绪ABC理论又启示到如何运用到应对策略中。

第3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发展

1.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1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1.2 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1.3 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2.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2.1 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2 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2.3 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第4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 键 词】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5-02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进步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终身教育的摇篮。正因为它的基础地位以及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正日渐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一、终身教育概况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中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这种贯穿于人的一生、贯彻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概念,其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使教育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使得学习与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当下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在当下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个学生要想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全都要靠在学校老师的教育所成就,而应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的结果。一些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学习完全放任于学校管理,认为学校教得好孩子就学得好,这是错误的看法。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注重分数。家长不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只看“最后”的考试分数如何。请家教、送辅导班等等,都是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的分数而采取的手段。为了孩子,花再多的钱、再辛苦劳累也无所谓。还有家长采取的是“放牛吃草”的方式,让孩子自由发展。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家长是“有的放矢”,这部分家长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心得,但另外很大部分的家长是由于过分溺爱或者被自己的工作时间所困而无力教育孩子。当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孩子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养成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不为别人着想的偏执性格。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表现出我国当下家庭教育的缺失。重视家庭教育迫在眉睫。

三、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得到的第一份教育,重要性可想而知。俗话说:三岁看老。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对人的一生非同小可。而且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家庭教育作为人们身边随处可见可得的教育,也随时随地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正是这种基础的、随时发生的特点,表明了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把握好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将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具影响的积极推动作用。学校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教会家长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本身在家教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家长学会不要总是看分数说话,要看到孩子在学习当中的闪光点,带着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把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起来。再者,家长不可随便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旦破坏便很难修复,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更甚者会发生忧郁和自闭等偏执倾向。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长自身要杜绝一些孩子易染上的坏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作为初始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更多的家长加入到家庭教育的队伍中。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本身也是对终身教育的另外一种诠释。在教育界,已经有这样的先例,我们称之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形态,家庭提供成员有效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参与行动,通过个人的学习与彼此相互的分享学习,以促进家庭生活质量和成员全面素质不断地提高。学习型家庭的出现,代表着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下一步就该是如何去推广并传播了。这些也就更为终身教育在社会的全面推广带来了契机。

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终身学习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型家庭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对终身教育的促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尺度,健康地进行家庭教育,给全社会推进终身教育带来的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R.H.Dave.Found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M].UNESCOpublication,1976.

[2]茹文辉,潘传峰.我国家庭教育实施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下).

第5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要想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内在的关系。

1.家庭教育应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由幼儿的父母来完成的,而很多父母对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的并不深刻,从而也就无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家庭幼儿教育的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具有严格体系的学校教育,科学性、系统性与目的性较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使其尽可能的科学与合理。

2.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幼儿园教育想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离开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幼儿园教育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缺失完整性与连贯性,使教育效果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支持

家庭教育针对的是单个的幼儿个体,教育中的随意性较强;幼儿园教育拥有明确的目的和教学计划,拥有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两者各有优劣,只有两者进行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空间。

1.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品格的培养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受教育环境,所以家长自身的品格、德行以及家庭的和谐、平等对于幼儿的心理和性格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的教育多以讲授与游戏为主,对于幼儿的教育是直接的,而家庭对于幼儿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长要充分重视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比如,礼貌待人、言而有信、乐于助人、敬老爱幼等良好的言行等都会在幼儿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促使幼儿高尚品德和人格的养成。

2.家庭教育应该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它对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弥补这类不足。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于礼貌用语、敬老爱幼、文明出行等良好习惯的教育,由于无法将幼儿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所以效果非常一般,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家长陪伴幼儿到公园游玩时,可以用实际行动告知幼儿不能够随意损坏花草树木;在公交车上可以用给老人让座的行为来教育幼儿什么叫敬老爱幼。

3.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兴趣和优势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人员众多,所以老师不可能精心照顾每一个幼儿,也就无法非常精准的掌控幼儿的特点以及优势,这时就需要家庭教育来对幼儿园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对幼儿言行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并适当的为幼儿优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幼儿创造出最好的成长教育环境。作为一名幼儿家长,应该加强与幼儿教师的沟通,及时获知幼儿在幼儿园的受教育情况;作为幼儿教师,也应该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用最真挚的态度取得幼儿家长的信任,让他们相信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2.家长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家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这一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所以,对于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比如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3.家园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劣,两者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比如,幼儿早期成长中家长的生活习惯会对其个性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应该积极地献言献策,共同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水平。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为主体来构建的,想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密切配合,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第6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7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积极调查 正视问题

难则思变,对此通过做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所以不用管理,交给学校好了;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主动花钱给孩子请家教;有的学生去网吧上网次数大增,形成了更多的家庭新矛盾;不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不理解;有的家长把对素质教育的不满反映到上级主管部门。

可以这样说:高中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想,甚至受某些媒体的影响,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只靠老师管理,家校行不成合力,就会出现在校紧,在家松的局面。鉴于此,加强家校教育,创建和谐的家校育人环境,是我们和家长共有有的责任。

二、提高素质 引导参与

首先是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塑造人民教师良好形象,为教书育人奠定良好的学校主体基础。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学生家长为师德建设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更多地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可以说,家长们都愿意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付出,但是很多家长有劲使不上,引导学生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外延的延伸,想法使家长乐于在教育方面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很想知道孩子在学校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很想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很想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要扎实开放教学及活动日,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参与的快乐,一起体验成功的滋味,一起回忆幸福的瞬间。向广大学生家长发出听课邀请书,开放课堂。让家长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什么改变,学习课堂生活状态有什么改观等,使家长了解素质教育课堂新动向,从家长的角度提建议,更好的推进课堂素质教育。请家长在开放日参观、参与、指导,与学生展开互动。家长里面人才很多,他们是学校开展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积极的参与能增强对学校素质教育形势的认识,意识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

三、家校结合 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甚至是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校要实施层次家教课程。学校的领导、教师要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水平,指导家长理解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学校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建设,为学校家教合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坚持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班主任家访等形式。收集和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家长最为关心和感到棘手的问题,确定家校联合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强化家校联合教育的时效性。二是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促进学校发展。要把家长委员会工作做到实处,始终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推行良好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开展合作,使家长委员会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挥实效性。三是学校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室。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家长服务,诸如聘请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学校教师家庭教育讲座等,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交流平台,使家长逐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积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合作措施:1、请家长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家长通过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多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等问题。2、家长要树立对孩子正确的评价观。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学习习惯、团队意识、劳动意识、健康的身体等综合素质都重要。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家庭建立一份孩子成长纪录档案,与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交流。3、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跟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老师。必要时,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向对方的家长郑重作出表示。为了不给“对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

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我就多报忧,少报喜,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8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妇女;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家庭内对于子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或身体上的教育。后者指子女入学前教育,即学前教育,子女入学前由家庭负责,以区别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本文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乃广义概念。然伴随举家搬迁式家庭流动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危机,尽管流动妇女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然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平等。因此加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互助网络意义深远。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M社区是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一个行政村,毗邻昆明火车站,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M社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900余人,流动人口约8.6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接近1∶22。本研究结合问卷与访谈法,针对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状况向昆明M社区进行了调查访问。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204份;访谈流动妇女以及儿童共15人。调查旨在探寻目前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为后续社会工作干预提供策略。

三、流动妇女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灵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

在对昆明市M社区流动妇女的访谈中,流动妇女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出息”,其理解无外乎两种,一是赚大钱,买房买车;二是上大学。这与流动妇女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紧密相连,她们迫切地希望摆脱贫困,寄厚望于孩子。但此期望使得流动妇女将家庭教育的重点让位于学校教育,关注学业成绩。流动妇女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内容是“搞好学习”。另外,很多流动妇女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仅停留在让他不饿肚子,保障基本安全,至于孩子的调皮捣蛋、沉迷网络等显得束手无策。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

访谈中,当问及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普遍反映的是属于说教式为主,言教多于身教。问及“孩子不听话时,您通常怎么做?”50.98%的流动姐妹选择“打他”,35.29%的人选择“骂他”,64.71%的人会选择“好好跟他讲道理”,还有11.76%的人选择生气不理他。而打骂孩子的原因,主要是不听家长的话(占66.67%)、做错了事情(占52.94%)、因为学习成绩(占27.45%),极少部分是因自己心情不好。若和孩子讲理依旧不听,33.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生气,骂他”,45.10%的人选择“打他”,31.37%的人选择“尝试换其他方式讲解”,3.92%的人选择“请老师给他讲”,15.67%的选择“其他”。问及“若孩子有不良行为,如说假话,拿别人东西,您会怎样?”43.14%的人选择“会生气骂他”,64.71%的人选择“批评他,要他改正错误”,2.00%的人“感到意外,但是不会责怪他”,13.73%的人选择“其他”。问及“孩子和你顶嘴、吵架,怎么办?”,45.10%的人选择“好好跟他沟通,和他讲道理”,52.94%的人会“生气,打骂他”,3.93%的人选择“不搭理他,不管他”,11.76%的人选择“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采用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性、不科学性。

(三)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模糊不清,认为是“操持家务”“算账”“让他们注意安全”“要他们好好学习”……参与调查的流动妇女80.39%的人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困难。问及这些困难主要是什么,流动妇女中13.73%认为“与孩子关系紧张,难以开展家庭教育”,66.67%选择“自身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不足,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更好的给予孩子家庭教育”,29.41%选择“环境太复杂,外界不良影响太大,教育起来比较吃力”,17.65%选择“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此外在访谈中,流动妇女普遍反映自己在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足以应付现在日益更新复杂的学校教育。故谈及“自己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时,31.37%的流动妇女认为很有必要,54.90%的妇女觉得“有必要”,她们提到与孩子的沟通困难,管不住孩子,孩子来城里不听话了,学坏了,担心孩子受伤害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另外还有9.80%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3.93%的妇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我们询问她们这样认为的原因,她们觉得自己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性格什么的都已经定型,学习这些家庭教育知识对她们来说有难度,难以改变。

(四)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

访谈中,发现许多流动妇女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单一。当问及您觉得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懵的,她们说“就是该教的教,不该教的就不教”,我们追问,那什么是该教的?她们就说“做作业啊,懂礼貌啊,注意安全啊,这些”,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孩子作业”或者“长大了会赚钱”,所以她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体系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她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而对自己孩子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却置若罔闻,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少受到危害,但是对孩子的保护教育却很有限,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基本的日常的保护,如交通安全,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层面的关注却很少,她们甚至对“性健康教育”表示很反感,说拿到台面上来讲这些,很难接受。

四、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对M社区的调查研究结果,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尝试以流动妇女为实践主体,以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命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服务,以丰富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内涵,增强流动妇女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技巧,增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最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整个干预策略包括如下部分:

(一)以小组工作,协助流动妇女构建自助互助网络

整个小组工作的主题围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进行。根据生命的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维度、精神生命维度和社会生命维度进行设计,采用参与式培训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小组工作等方法对流动妇女进行了7次培训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为避免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角色扮演、场景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场景模拟等,同时我们利用影视声像等资料进行辅助,整个培训活动力求风趣、易懂、易学、实用。整个小组工作,旨在通过流动妇女的参与,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与互助的社会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与资本的提升,满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多元需求,协助流动人口适应环境。

(二)以个案跟踪服务,满足流动妇女个别化需求

组织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对同时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妇女进行个案跟踪服务,即进入流动妇女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现状,尤其对其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难处与问题,通过个别会谈和辅导等方式,协助流动妇女开展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服务,并定期开展见面会,了解流动妇女的收获和困惑,鼓励流动妇女通过相互的经验分享和借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以社区宣传服务,实现对流动妇女的赋权

首先,项目组结合前期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及对流动妇女的跟踪服务,收集和总结流动妇女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以展板的形式在流动妇女人口聚集地区以及社区宣传栏进行呈现。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进驻流动人口家庭,访谈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经验,并对前期的生命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跟踪,收集其有效的家庭教育经验与故事,进行整理,形成相关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最后,项目组结合完成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吸纳M社区内流动妇女志愿者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以扩大服务对象受益面,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赋权。

参考文献:

[1]谭玉伦.谈发展家庭教育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63-64.

[2]王鸿俊.家庭教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0:23.

[3]刘芳,高万红,杨月明,莫佳妮.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妇女健康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33-36.

[4]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9篇: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

1、家庭成员结构差异的影响价值观优化教育虽然面对众多学生群体,但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却更多的是个性化过程。学生从入学到就业选择的过程中等诸多事项背后都有家庭决策的背景。因此,家庭成员结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价值观优化的教育过程。甚至某种程度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博弈”的结果。2、家庭教育观念差异的影响学生家长的教育层次和教育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价值观教育的成败得失。价值观优化教育的整个过程要面对情况复杂的学生家庭背景,分层次分类别的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

二、入学前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由于价值观养成本身具有相当复杂的影响因子和形成过程,因此对价值观的优化更多的应是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活动。学生在入校前的教育背景更是值得关注,学生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会打上之前教育的印记。因此,个人价值观养成中教育背景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开展价值观优化教育工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杆对学生价值观的优化过程探讨

(一)价值观优化的总体方向

优化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和主体价值观逐步切合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宏观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包容性、整合力、引领力决定了其在国家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学生群体价值观优化教育的方向所在。

(二)价值观念优化的目标层次

1、落后价值观念部分的摒弃———着力于清理在媒体时代,消极的价值观念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扩散效应迅猛,形成学生文化中消极的部分。在这一层面上学生群体中的消极文化会消解价值观优化教育过程中价值建构的功能发挥。因此,在价值观优化教育过程中,对于落后的价值观念,要坚决的予以抵制和摒弃。2、价值观念争议部分的厘清———着力于明辨随着社会宽容度的扩展及市场化程度的延伸,关于价值及其选择的讨论及争议也越来越司空见惯。正是因为学生意识和行为的评判主体和评判标准不同于社会主导性目标要求,因此他们与“主流价值导向”既存在符合又存在偏离。争议是社会其他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争议,有代际因素和时空环境差异存在,涉及值观念争议的部分,应在不断的讨论、辩论及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逐渐明晰固定下来。3、核心价值体系标准的坚持———着力于褒扬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整合社会群体共识的价值指引。代表着全社会价值观念的主流标准和价值观优化教育的方向,是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因此,应着力褒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主导和定势。

(三)价值观优化的具体思路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和引领力,突出方法创意性、形式活泼性、过程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应该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文化、观念、制度、载体的有机集合体,要在实践中的学生青年的生活中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职院校具体的价值观优化教育工作中要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具体的活动载体设计相结合,有系统的实施方案,使得广大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认同得了、实践得出。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要突出方法创意性、形式活泼性和过程实践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身和外部社会带来的具体变化,从而内化为当代学生群体价值观的主体部分。2“、政治认同”是价值观优化教育的首要取向价值观教育从总体来说是从促进社会全而进步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而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同时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应该是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性所应该体现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价值观优化教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对政治制度和目标的认同。

(四)价值观优化的几种路径

1、重点运用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化环境价值观优化教育并非封闭的校内体系,为有效嫁接学校价值观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价值观优化教育就必须借用社会资源,以校内教育为理念指导,具体参与社会实际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锤炼和磨砺。借用社会化资源并非意味着脱离学校教育平台,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的适度的介入社会,在感受真实社会获取感性经验的同时,再次返回第一课堂。2、不同教育阶段之间价值观教育的衔接整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调研学生群体入校前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涉及价值观养成的各项活动,有效的进行效果评价,建立在这样调研基础上的优化教育活动才具有可行性。价值观教育活动不能固步自封或自成体系,应有其宽阔的视野。而且,价值观教育的推进已经面临着一个瓶颈,即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向个体教育的延伸,这就需要对入校前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价值观形成的合力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包括家庭人员交流谈心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德育榜样机制、家训伦理机制等在内家庭教育机制是非常需要的。当前,要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4、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群体思想的深度融入教育者应充分尊重青年自己创造的文化,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多层次价值观目标追求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群体创造属于自己的青年文化,多些宽容、理解和尊重,学生青年群体必定可以显现出无穷的创造力。知识型、研究型、实践型德育工作者今后会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因此应充分发挥魅力型优势结合事实与科学的立论依据来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范。首先,教师要改变个人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目的国进行一番深入的了解,改变自己对目的国的刻板的印象,形成一套对目的国更系统更客观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在之前认识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情感反应,要乐于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并且欣然接受目的国文化跟本民族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跟不同文化的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都是为了使教师能够融入到目的国的文化中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跟目的国的人们的沟通交流毫无障碍,甚至可以帮助其他人与目的国家的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除了以上的培训外,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对本国语言和文化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运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别。从而在课上进行重点讲解。

(五)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