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教育机制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机制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机制的概念

第1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小句概念结构合成运动事件一、引言

与传统语义学对于词义及其变化历程的集中探讨不同,认知语义学更加关注语言意义的本质,主张在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中,研究语词意义是如何在语用主体的思维空间内被激发为概念网络结构的。在小句层面上,认知语义学通过对其运动事件属性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通过构拟句法成分同概念成分间的对位关系,观察其在各类句式中的投射规律,进而对小句概念结构进行再描述的全新视角。而对于“领主属宾句”等特殊构式形成理据的揭示,更凸显了概念整合等认知语义学研究手段的说明力和解释力。

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出发,观察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整合机制,同时讨论已有相关论著中的小句结构观问题。

二、广义运动事件与卫星动词框架型语言

Talmy认为,可将小句视为一个由若干个体事件组合而成的宏观事件(macro-event)[1](P92),比如“我喝醉了酒”是由个体事件“我喝了酒”和“我醉了”组合而成的。Talmy将宏观事件分为五类,即“运动”(Motion)、“状态变化”(Change of State)、“时间建构”(Temporal Contouring)、“行为联系”(Action Correlating)以及“实现”(Realization),其中运动事件通常由四个概念成分组成:“凸体”(figure)、“衬体”(ground)、“路径”(path)和“运动”(motion)[1](P92~94)。“凸体”是运动(包括抽象意义上的运动)的事物,“衬体”是观察运动的参照系,为描述运动的路径与存在位置提供依据,“路径”是凸体运动的路线、方向或存在的位置,“运动”是运动事件中的运动本身。沈家煊以动结式为主要对象,采用上述认知语义学概念,将小句所代表的运动事件(motion event)用概念化视角加以透视,通过具体构建小句中的句法成分同概念成分间的对位关系,来观察其在各类句式中的投射规律,从而对小句的概念结构进行说明[2](P195~219)。与传统的句法结构分析、句法语义分析相比,概念结构分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提供了一个高效理解语句的全新视角,直观而清晰地勾画出了运动事件中各构成主体间的相对地位和实现关系,所建构的认知场景符合人们对运动事件的理解过程,具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请看下例[2](P206):

(1)a.衣服刮下了阳台。

[衣服 MOVE 下 阳台]主事件+原因[刮风]副事件

b.我把油桶滚进了仓库。

[我 AMOVE 油桶 进 仓库]主事件+原因[我滚油桶]副事件

c.我打碎了花瓶。

[我 AMOVE 花瓶 INTO 碎(状态)]主事件+原因[我打花瓶]副事件

根据Talmy对事件性质的划分[1](P92~94),例(1a)属于“自动事件”(Nonagentive),例(1b)、(1c)属于“致动事件”(Agentive)。现将例(1)诸句的概念结构要素构成情况列表如下:

表1:

句式类别 事件性质 使事 凸体 衬体 路径

a 动趋式 自动事件 ―― 衣服 阳台 下

b “把”字句 致动事件 我 油桶 仓库 进

c 动结式 致动事件 我 花瓶 碎(状态) 进

(注:“――”表示无此项;“进”表示虽有此项,但无句法表现形式)

可以看到,这三类句式都可视作广义的运动事件,都能通过概念结构的分解得到很好的解释。即便是例(1c)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抽象的运动,因为花瓶由事前的“完好”到事后的“碎”,是一个客观物体存在状态的转化过程,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运动。从例(1a)、(1b)的具体运动,到例(1c)的抽象运动,实现统一的底层动因是隐喻,正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上面三类句式才能在广义运动事件的框架下,用概念结构一以贯之地加以解释。上述概念结构分析实际上包含两个互有关联的公式:

公式一:复杂事件=主事件+副事件

公式二:主事件角色>副事件角色

例(1)的概念结构式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公式一的含义,公式二则标示出主事件角色的重要性和凸现程度都要高于副事件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谓语中主要动词的地位。这些传统句法结构分析中的“核心动词”并不是概念结构的核心要素,通常只被列入副事件,作用是说明运动事件的发生方式或原因。谢信一认为如果将“刮下”“滚进”“打碎”等动结式中的结果成分认定为基本成分,就有理由把结果成分分析为谓语中心[3]。实际上,核心动词之所以无法进入主事件、无法取得与其句法结构地位相当的身份,是因为主事件所体现的是凸体相对于衬体所作的位移运动(具体的或抽象的)以及经过的路径,运动事件必然蕴含运动,“运动”这一概念当然就是自来的,不必特殊加以凸显、强调,因而表示运动(或导致运动发生)的动词的价值只在于从方式、原因等不同角度对主事件进行说明,只能作为副事件角色出现在概念结构中。对于广义运动事件而言,“运动”这一概念是恒定的常量,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动词只是机动的变量,可以认为两者间存在着函数的对位关系,但这种对应并不是直接的,因为正如上文所言,许多动词本身并不凸显运动义,只在概念结构中辅助表达运动义。

另外,“主事件”和“副事件”间的关联度还须通过ICM加以验证。沈家煊指出了“递给”和“切给”句法上的对立现象[2](P53~70),如下所示:

(2)a.我递给他一片面包。

[我 AMOVE 面包 给 他]主事件+原因[我递面包]副事件

b.∗我切给他一片面包。

∗ [我 AMOVE 面包 给 他]主事件+原因[我切面包]副事件

这两句话都能进行主、副事件的分解操作,但前一句成立,后一句不合法,这在于由ICM判定的主、副事件间的关联度不同。“递”含有“给”的意思,二者密切相关;而“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可见,能分解出主、副事件只是语句成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果将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作为类型学参项,就会涉及汉语的类型归属问题。Talmy根据小句动词词汇化(Lexicalization)的具体表现,把世界语言分为卫星框架型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和动词框架型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s)两类[1](P94~104)。英语是典型的卫星框架型语言,在运动事件中动词自身包含“运动”和“方式”,而概念成分“路径”则获得了单独表达的机会,如下例:

(3)The River Thames flows through London.

The rain ran off the roof.

核心动词“flows”“ran”本身就体现了“运动”及所采取的“方式”,而主要由介词(如“through”“off”)充当的卫星成分则居于核心动词之后,对运动的“路径”进行详细说明。比照例(1),不难发现这与汉语的实际表现十分趋近,如:

(4)孩子们爬上了天台。

大部队开进了县城。

前文已经说明“爬”“开”之类的核心动词只能进入副事件,用以说明运动的方式;而“路径”则由趋向补语“上”“进”表达。除去词性因素以外,“上”“进”等趋向动词完全可以担当卫星成分,因而Talmy将汉语也划归为卫星框架型语言[1](P103)。可问题是汉语的所谓卫星成分主要是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而趋向动词还可以单独成为谓语中心,例(4)具有如下变换形式:

(5)孩子们爬上了天台。 孩子们上了天台。

大部队开进了县城。 大部队进了县城。

因此,可以认为汉语的核心语和卫星成分的区分并不明显,不属于典型的卫星框架型语言[4]。戴浩一也认为“上”“进”等趋向动词一旦单独充当谓语中心,就可以认为自身同时包含了“运动”“路径”这两个概念成分,后附“了”可以作为旁证[1](P103)。这恰恰符合动词框架型语言对于动词词汇化形式的要求。这意味着汉语同时满足了两种语言类型的认知语义特征。实际上,同此前学界对于汉语是不是作格化语言的讨论相类似,在两可的语言事实面前,经常需要对汉语作出相对明确的类型划分。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认定“爬上”“开进”等动趋式的前一个动词包含“运动”和“方式”,后面的趋向动词包含“运动”和“路径”,二者都参与表达“运动”概念,只是具体分工有所不同。戴浩一也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在语言心理上更关注事件的结果[1](P103),这意味着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似乎可以考虑将结果成分的相对地位加以提升。但是在本质上,趋向动词既可单用,亦可合用的分布特征正是汉语鲜明的类型学特点之一,这决定了汉语的核心语和卫星成分的区分不可能像英语那样显豁,因而说汉语属于典型的卫星框架型语言也就得不到根本上的理据支撑。

三、“领主属宾句”与概念整合理论

多年来,像“王冕死了父亲”一类所谓“领主属宾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看法虽多,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传统的语义语法指明了其主宾语语义上的领属关系以及相关的句法语义特点,但没有深入揭示这一特殊结构形成的底层动因。配价语法以动词为核心,争论“死”的价位、价量分合问题,意见不一。形式句法(如潘海华、韩景泉)认为“王冕死了父亲”是由“王冕的父亲死了”生成的,并用“移位”等操作规则加以解释,实施过程中矛盾之处不少,其中认为话题“王冕”作为语用概念可以从句法的基础结构生成的观念尤其不能令人信服[5]。以沈家煊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运用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重新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认为类似“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是“类推糅合”(Analogy Blending)的结果,下列推导矩阵演示了糅合的具体过程[6]:

a.王冕的某物丢了b.王冕丢了某物

x.王冕的父亲死了y.―― xb 王冕死了父亲

在同目标项y的关系上,源项b提供了y的结构形式,b结构本身也可视作一个构式,整体具有“受损”的构式义;x提供了y的意义内容和词项(“死”和“父亲”)。在类推步骤上,“ab”是“相关”关系,体现了认知上的“相关原则”;“ax”则是“类推”关系,体现了认知上的“相似原则”。这两步推导过程比较起来,显然“ax”更为重要、关键。因为“ab”只是同概念域内表达式间的变换,而“ax”的联系是建立在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将“某物丢失”和“某人死去”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关联起来。正如沈家煊所言,“王冕死了父亲”是用原因(“父亲死了”)来转指结果(“失去某物、受损”),显然,“ax”这一步骤对上述结论的贡献更大,且从实际操作来看,“ax”的类推跨度也要大于“ab”,因为“ab”所代表的“相关”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过渡。

类推源项b中的“某物”是谓词“丢”的宾语和受事,由此可以说,类推得出的y项里的“父亲”也就是宾语和受事,至少带有宾语和受事的性质。将“父亲”认定为宾语,无疑是妥当的,因为从现行语法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出发,将“父亲”认定为宾语,而非主语或其他成分当然更为稳妥,“领主属宾句”的提法就反映了这一倾向性。而把“父亲”定性为受事,也同样具有心理现实性。再看一组与“王冕死了父亲”相类的例子[6]:

(6)他飞了一只鸽子。

他烂了五筐苹果。

传达室倒了一面墙。

就第一句而言,从表面上看,说“鸽子”是受事似乎在语感上有些不好接受,后两句中的“苹果”“墙”也一样,除非说“王冕死了父亲”跟它们在部分性质上存在着不同(诸如“父亲”和“苹果”的生命度不同,抑或是“死”跟“倒”的自主性不同等等)。但实际上,既然上面类推矩阵中y项的生成途径是分别截取了b项的结构框架和x项的词项,那么就不妨认为这是一个向结构槽(slot)内添加填充项(filler)的过程,或是在函数式的对应位置添加常量的操作,既然这一操作过程发生在表层结构,就不一定非要深究其深层的语义属性。从不同结构间的关系看,“ab”是一步句式变换的过程,根据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发生改变的是高层次的语法关系(句式义),句式a表示“某人的某物消失不见”,句式b表示“某人失去某物、受到损失”。而在变换过程中,低层次的语法关系(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角色)一般并不认为其发生了改变,如果将“父亲”认定为受事,那么“鸽子”“苹果”“墙”等同一位置上的“某物”也是如此,同样应为受事。总之,目标项y中的“父亲”所具有的受事性,无疑应是因源项b而来的。

四、结语

语言能力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这早已成为学界公认的事实。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开始的;这些概念按照特定的组织规则联结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最终形成了语言系统。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与传统的语义语法分析手段相比,概念结构分析明显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它引入了一个高效理解语句的崭新视角,直观清晰地表述了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建构的认知场景也符合人们对于小句所代表的事件的理解过程,具有心理现实性,可以对诸多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构成,认知语义学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与蓬勃发展的认知语法学研究相比,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内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多见于外语学界,汉语学界的相关研究则稍显不足,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事实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国外语言学,1991,(4).

[4]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

学,2003,(3).

[5]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

究,2005,(3).

[6]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

第2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2-02

就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而言,课堂仍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对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推动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管理类课程开设普遍

管理类课程在高职经管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在教材选用方面,虽然参差不齐,但在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基本理论入手,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养。

对比高职与本科管理类课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学知识点的选择,还是授课方式,均大同小异。对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选择,容易忽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区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课程设置不多,与传统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目前主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以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强调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对高职学生就业来说,就浙江省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到中小企业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到市场一线做销售员,一些学生会接管家族企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知识,可以很好地于适应中小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地实施管理措施。

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点,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中小企业管理》课程非常必要。不仅如此,为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专业教育应与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合,将创业教育引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当前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滞后

我国各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常用一张试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许多院校《中小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考试习惯,平时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考前突击复习背概念。这往往会出现期末分数不低但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缺乏对具体项目的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整体设计

按照“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在校生调研―内容模块划分、教学知识点提炼―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境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从实际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序化课程教学知识点,完善课程标准。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中小企业的创立、中小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及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每个模块均由若干个具有内部逻辑联系的项目组成。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及小组讨论与项目任务的完成,掌握中小企业创立与运行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地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守住创业成果。

(二)以激发创造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实际操作层面障碍的考虑,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困难,且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对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采取通过对毕业生和已完成授课学生的意见征求与实际授课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改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意愿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注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中的新知划分为几个任务,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或依据课程内容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任务难度适中,要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任务。以模拟公司为课程组织方式,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模块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小组作业:创业计划书、企业环境分析报告和营销策划报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为避免在小组作业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可增加个人作业比例,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新意”展现出来。所谓的“新意”,可以是新的商业模式、商业名词、经济现象,甚至是新的产品和管理理念。其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新的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展示、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工作与职业操守、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传统的“笔试闭卷+课堂考勤”模式逐步转变为“模块大作业得分+课堂‘新意’展现+课堂互动表现”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入学生评委机制。每次作业展现和课堂互动展示等内容均由3名学生评委打分,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程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评的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五)结合第二课堂的课程实践教学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也存在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对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掌握创业实践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但即便已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理论研究学者,缺乏整体上的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搭建教师创业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去创业一线,开展创业型的教学和研究,积累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业经验,努力培养构建一支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优秀的创业人才和行业专家兼职兼课,通过讲座形式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实战经验,丰富课程的实际操作感。

(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即便是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检验,由教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更能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创业氛的围营造,会对学生创业兴趣的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社团、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及创业精英访谈、创业名人讲座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毕建忠,赵恒德.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J].理论观察,2008,(4):136-137.

[3]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N].辽宁高职学报,2007,9(10):6-7.

[4]张景韶,张世凤,李玉波,赵鸿鹞,黄洵.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小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4).

[5]刘小延.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第3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6-01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的人生观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极为重要[1]。新形势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理念、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思政课程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目的,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目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种理念的指导,笔者发现,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施教主体;二是要改革传统的施教模式。

二、创新施教主体

笔者认为在以上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施教者对学生身心成长起到言行身教的作用,会给学生带来极为重大的影响,“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对施教主体进行大胆创新。

(一)注重施教主体从“教师”向“导师”转变

为了有效地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程的专职教师应注重自身身份的转变,这对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成效。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好从“教师”向“导师”的身份转变,就要做到教书和育人两手抓,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做到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健康人格养成的人生导师。

(二)勇于下放思政教育权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逐渐重视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人员队伍却日渐紧张,这给思政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由于教师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要切实做好思政课教学困难重重[3]。笔者认为,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用“课外教学”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具体说就是要调动与集中思政教育的所有积极力量,应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建立起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不应近将思政教育任务局限于专职思政教师,应重视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等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人往往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三、创新施教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与教师队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施教模式有密切联系[4]。现如今,思政课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仍作为最为主要施教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种困难、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单纯的课堂讲授模式已远远达不到社会对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合理地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笔者认为,思政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这也是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已基本实现了由单向教学向互动教学、由理论阐述向案例分析的转化,基本可以做到将知识传授与情景模拟结合起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变革也无法完全实现思政教学的目的,这种现状下,高职思政教学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逐步拓展第二课堂,通过结合校园公益活动、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学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小结

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影响,思政教学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急需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详细阐述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对思政教育改革的影响,望本文对高职思政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29-31.

[2]王华兵,蒋强军.“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240-242.

第4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7(13).

第6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技术转移 知识创造 动力机制

技术成果产生和转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因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科技成果如何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问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技术转移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主体向企业过渡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流通。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通过各个主体的独立、重复的技术创造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互通有无不仅是节约技术创造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动态的供求均衡的必然选择,技术转移问题由此而生。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有关部门对转移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考察与研究以来,技术转移已逐渐演变为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广泛参与的战略。

技术转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技术转移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再实现。按照国际上对技术转移研究的看法,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代表着某种技术水平的一个知识群的扩散过程。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并代表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知识转移的关键是结果的同化和应用。

哈佛大学的罗斯布鲁姆认为,技术转移就是技术通过与技术起源完全不同的路径被获取、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变动过程。该定义强调,技术转移并不是单纯地把技术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而是在这种转移中重视技术与环境的适应性。另一种观点来自美国学者斯培萨。他认为技术转移就是在有组织的工作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必要的技术、信息得以有计划的合理移动。他把技术转移限定为政府和企业的有计划、合理的技术移动,强调技术转移的有序性和制度性。

虽然对技术转移的内涵存在各种学说和分析,但从技术接受者角度,技术转移主要包含技术选择、技术同化和技术再创新的3个阶段的连续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技术选择、技术扫描,涉及企业既有的技术能力资源结构和组织特性,与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相关;第二阶段是技术同化阶段,主要涉及企业的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内外部信息共享,与技术距离和学习模仿相关联;第三阶段是技术跃迁和自主创新,主要涉及R&D投入、新产品产值比重和创新项目数。

因此,技术转移包含3种知识的移动和传递:第一是所谓有形知识体系的移动,比如存在于产品、设备、零部件以及生产企业中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硬件的转移过程;第二是所谓无形知识体系的移动,即专有技术、专利等信息,包括技术数据、标准、技术说明书、技术许可、服务合同等,此过程可以称之为软件的移动过程;第三是存在于国家、地区、企业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的那种宏观和微观的信息的流动,属于该含义的信息比较广泛,既包括引进方需要去理解的该技术的原理和可能效果,也包括其应用过程的技艺和评价,以及对该技术有效使用并不断创新的经验,甚至包括相关的政策问题,等等,因此这类知识的转移也最为困难。

总之,由于技术转移涉及范围广泛,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方向、目的、方式、过程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技术在不同地区与组织之间,从技术拥有者到技术需求者的技术资源的供给与接受的过程。其中可能伴随着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其他资源流动,可以采取合作、指导等不同的实现方式,其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技术转移的特征

技术转移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技术转移的独特特征主要来自于技术转移的对象――技术。作为标的对象的技术,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市场的制度环境和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制度环境和交易行为又进一步决定和影响了技术转移的特征。总体来看,技术转移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技术转移的信息非对称性

技术价值的核心是知识,是可以操作、可以创造价值的知识,即信息。在技术交易过程中,技术合约当事人一方会拥有另一方不知道或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即技术授方(技术转移方)相对技术接受者,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前者对技术所有相关信息掌握的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因此,技术的需求方对拟引进的技术知之甚少,相对处于劣势。

但是,如果在签约前,需求方已经掌握了技术供给方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那么,需求方就不会产生购买技术产权的欲望。因此,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技术转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的非对称促进了技术交易的发展。

(二)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

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一项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支持性技术和关联性技术发生关系。所以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有关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协商往往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而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让渡会对技术转移的成功率起到决定性影响。如何避免隐性知识的损失,一直是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难题。大量的隐性知识蕴藏在所转移的技术中而难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这就极大地增大了交易成本,给技术引进方在技术转移后成功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甚至直接导致技术转移交易过程的失败。

(三)技术价值的非确定性

技术虽然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却具有不确定性。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需求方的知识基础与技术供给方的知识基础会存在差距,技术的需求方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技术的核心、对技术的接受也会有障碍。因此,技术受方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吸收,技术提供方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全部进行转移。

三、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

最先提出技术转移的动力问题,是日本经济学家斋滕优,他比较客观地解释了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原因及动力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需求N(Needs)与该国的资源R(Resources,包括人才、资本、设备、信息等)关系的制约。他指出N・R 关系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需求(N)与满足需求所必需的储备与资源(R)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本国的N・R关系与另一国的N・R关系的互补互动,才能实现技术转移,这种互补互动也规定了一国的产业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方向。

斋藤优的国际技术转移动力机制同样适用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两个主体方N・R关系的互补互动关系。张玉杰(2000)分析了技术流动发生的动力和作用过程。他认为,技术流动的动力来自技术市场需求(企业)和技术市场供给(研发者)两个方面。而技术转移(流动)体系由转移主体,转移客体和转移行为三个层面的诸多要素组成。其中,技术转移主体是具有技术创新行为能力和技术使用行为能力的人或法人实体,技术转移客体是技术本身,是由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技术生产与技术消费同时存在,技术进步推动和技术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促成技术转移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技术转移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业已取得丰富的成果。

魏江(1997)从技术势差和能力势差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转移的动因。由于某一技术在不同国家间技术位势存在“落差”,为了弥合这一“落差”,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组织技术能力的增长,就希望从高技术位势的组织引进这一先进技术,从而使技术转移有出现的可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内各有优势,因此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体技术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转移其它有优势的具体技术。但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积累、知识经验、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较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发达国家的能力位势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两者出现能力势差,因此,处于低能力位势的发展中国家就希望借助于技术转移实现势差弥合。能力势差的存在,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绝对性。

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来看,供求双方是技术转移发生的直接行为人,其性质和行为特征常常深刻影响着技术转移的效率,因而,它们是区分技术转移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技术转移的过程实质是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共同把握合作机会的博弈过程,所以供求双方的合作是转移成功的重要保障。

此外,为了发现更多的技术转移机会和提高转移效率,范晓屏(1995)认为在实践中应重视企业技术体系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摸清企业技术转移的潜在需求和吸收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技术转移的主体不仅指供求双方,而且应包括转移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协助转移双方有效地克服市场阻碍。

参考文献:

[1]乔翠霞.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D].济

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丰志勇.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密集区技术扩散研

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

[3]陈孝先.我国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董正英.技术交易、中介与中国技术市场发展[D].上海:复

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

[5]和金生, 姜秀莲, 汪晓华.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模式探讨[J].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12).

[6]张玉杰.技术转移发生的两个条件[J].中国软科学,2000(2).

第7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军校 任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军校任职教育是多因素、多规格、多层次和多种培养对象的复杂系统,其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因教学对象的特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且不断更新变化。这就要求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相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此,必须建立具有互补效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或教学方法系统,以适应新时期任职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

1军校任职教育的基本内涵

军校任职教育是指在军队高等教育基础上,为适应军事职业和特定任职岗位需要,而对军队院校学员实施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从培养目标看,军校任职教育更加突出应用人才培养

军校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军官任职能力,打牢军事素质基础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是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院校服务于部队的职能决定我军任职教育必须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1.2从培养对象来看,受教育对象类型和层次比较复杂

军校任职教育培训对象包括学历教育后的生长干部、需要晋职或换岗培训的现职干部及专业士官、新装备接装培训或轮训的人员等。学员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区分层次,科学系统地筹划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

1.3从培训内容看,军校任职教育更加注重岗位需要

军校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紧贴部队实际,与岗位需求紧密相联,着眼任职岗位需要,区分不同训练层次,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使学员尽快获得急需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知识技能。

2军校任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法

2.1突出“战例”,构建数字化环境中战例教学方式

数字化环境中战例教学方式通常是指以数字化环境作为支撑,教员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以真实的战争或围绕具体的保障活动为题材,供参训学员进行体验、分析、决策,并激励学员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按以下步骤实施:

(1)精选战例。战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选出的战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作战及勤务保障理论精髓的案例。

(2)分析讨论战例。通过最简单的情景描述,将案例提供给学员自己阅读或教员表述,学员之间相互补充、分工协作,找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对策。教员做好启发引导,也可适当地发表看法,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

(3)点评战例。首先是教员点评。教员对学员的讨论与分析做出中肯、客观地评价,深刻揭示问题背后的基本理论,使学员对战例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扩展、升华,从而得以启迪和提高;其次是学员的案后评论。学员可就案中反映的重点、难道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岗位任务,编写成不同形式的文章,以训练其文字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2突出“问题”,构建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创新思维,使整个教学活动向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方向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方法是:

(1)确定研讨内容。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参照教学大纲,结合部队发展过程中的最新热点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研讨内容,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拟定出研讨题目。

(2)做好研讨准备。进行适当的课堂精讲,为研讨做必要的理论和知识准备。给学员指定查阅的资料,让学员写出研讨提纲,并适时检查和指导学员的准备情况。同时,教员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多考虑复杂情况的解决方法。

(3)组织课堂讨论。围绕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员要把握好方向,灵活处置讨论现场出现的情况。

(4)进行研讨讲评。讨论结束前,教员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小结和讲评。也可作为讨论的参与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给出带有指导性的结论。

2.3突出“实践”,构建模拟演练式教学方式

模拟演练式教学方式是指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实践,将已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直接联系,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和锻炼,提高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方法包括:

(1)技术性模拟教学。借助于技术模拟教学器材,进行技能训练。借助这些技术模拟教学器材,可将教与学、练习与指导融为一体,把要领讲解、实际练习、效果验证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安全、逼真。

(2)战术性模拟教学。学员按一定的战斗编程,分别充当不同职务,在想定情况的诱导下练指挥、练协同、练动作。战术性模拟教学的组织,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借助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模拟实战景况,想定作业按作战时间逐次下达。情况设置要突然、多变、复杂,使学员在各种近似实战的条件下经受全面训练。

第8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快乐教学 热点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1-01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他们对数学学习也就没有太大兴趣,这也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就要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 加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

所谓数学,既来源生活,也体现生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入生活元素,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教师在讲到有关概率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硬币和骰子等贴近生活的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体会数学知识。

例如:某学校为了举办校庆,开办了庆节抽奖活动,马明来到抽奖活动场地,活动举办人对马明说:“这里有M、N两个纸盒子,而且里面都分别装有一些小球,但是你只能从其中的一只盒子中摸球。”

活动获奖规则如下:在M盒中有黄色乒乓球4个,绿色乒乓球2个,一人只能摸一次且一次摸出一个球,若为绿球则可获得玩具熊一个,否则不得奖;在N盒中有黄色小球2个,绿色小球2个,要求一人只允许摸一次且一次摸出两个球,若两球均为绿色小球那么就可以拿到一个电玩熊,否则就拿不到奖品。

那么,请问马明在哪只盒子内摸到两个绿色小球的机率更大些?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把马明从M盒中抽出绿色小球的概率记为PM.把马明从N盒中抽出绿色小球的概率记为PN,那么PM=2/(4+2)=1/3,

马明从N盒中摸出两球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为:黄黄,绿黄,黄绿,绿绿,共4种结果,且4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把马明从B盒中抽出两个绿球的概率记为PN,

则PN=1/4,PM>PN,马明在M盒中摸球获得电玩熊的概率最大。

根据观察分析,此题就是采用了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例题,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会分析:根据把B盒中的两个黄球记为黄1,黄2,两个绿球记作绿1,绿2,马明从B盒中摸出两球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为:黄黄,绿黄,黄绿,绿绿,且4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即可得出答案。

因此,教师要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入生活元素,使得生活服务于数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快乐感

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构建学生的数学思想体,而且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数学的工具。所以教师要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举例说明一下:

例如:已知函数y=kx与函数y=b/x相交于点M(1,y)、点N(x,-2),那么请用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自已的经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求出b+k的值.(2)当x为何值时,kx>b/x.

分析:(1)先根据题意可知M、N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即x=-1,y=2,把点M(1,2)分别代入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b/x.求得b,k的值,所以可得b+k=4;(2)kx>b/x,即2x>2/x,解得不等式即可。

解答:解:(1)因为反比例函数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M、N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即x=-1,y=2。 把点M(1,2)分别代入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b/x,得k=2,b=2,

所以b+k=4;(2)kx>b/x,即2x>2/x, 解得x>1或-1

本题就是利用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综合考查正反比例函数与方程以及不等式等知识点。先由点的坐标求函数解析式,根据不等关系解x的范围,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二:已知关于x的方程|x-2|+|x-3|=b,研究b存在的条件,对这个方程的解进行讨论。

分析:方程解的情况取决于b的情况,而b与方程中常数2、3有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方程解的情况,因此,探求这种关系是解本例的关键。运用分类讨它法或借助数轴是探求这种关系的重要方法与工具,读者可从两个思路去解。

解答:(1)当x≤2时,原式=2-x+3-x=bb=5-2xb≥1 (2)当23时,原式=x-2+x-3=bb=2x-5b>1

这道题运用的数学思想有:分类讨论思想等和方程思想,题中给出了条件,但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是一种探索性数学问题,它给我们留有自由思考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空间,我们应从问题的要求出发,进行分析、收集和挖掘题目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研究.

第9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87-02

Cours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OBE’s Education Idea//SONG Minxia, LU Yi, PANG Mingjun, WEI Anan, PEI Junfeng

Abstract Outcome-based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OBE’s education idea is applied to course reform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OBE idea;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

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以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教育理念,从上至下、自下而上、从始至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四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把所学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过程设备设计、国家标准规范与过程装备制造厂生产工艺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多专业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成果导向教育为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改革,将该教育理念深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 课程介绍

过程装备的制造包括过程机器的制造和过程设备的制造两大部分。由于很多过程机器是过程装置中的关键设备,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和要求也非常高,因此,过程机器的制造比一般机械的制造要求更加严格。很多过程设备属于压力容器,它们的工作条件非常严酷,比如高温、高压、极低温等。另外,它们处理的介质很多是易燃、易爆、具有强腐蚀性的介质,这就对过程设备的制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原则,尝试将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落实在课程知识点和课程能力培养,探索细化可测评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及评分过程。

3 教学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常州大学已经分批次进行几个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要素,涵盖国际通行的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过程原理、装备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在过程工业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督检测、过程控制、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解决过程装备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康、安全、环境责任意识及创新精神、协作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深入调研,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在课程上体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

1)能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获得过程装备制造领域的相关信息,对过程装备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案;

2)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Q过程装备制造中的工程问题。

4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际上是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对讲授时间做出的安排。它规定了每一章、每一节的讲授学时以及每堂课的讲授内容,至于每一章、每一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是什么关系、对达到毕业要求有什么贡献却无人问津,以至于教师“教不明白”、学生“学不明白”。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最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

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确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应对毕业要求问题分析有贡献。本课程制订教学大纲时,针对该条毕业要求设置两个教学目标,并且教学大纲的内容并不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编写,而是按照所涉及的毕业要求而制定的教学目标编写的。这样,对于每一堂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学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因此使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5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和活动是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是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最重要的环节。

1)课堂活动。传统的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板书、幻灯片,还是PPT教学,都是以平面图形和文字的形式把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过程展现出来,难以给学生营造直观印象。因此,课堂上将当今多样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采用板书、PPT、视频等手段,增加?W生对过程装备的具体细节结构、制造工艺过程的直观认识。如教学过程设备焊接部分时,不仅要通过板书和PPT的形式告之各种焊接方法的原理和在过程设备中的应用,还要以照片形式展示各种焊接设备,以工程装配图表示各种焊接结构形式,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制造厂的各种材料的焊接工艺卡,以及以视频录像形式展示最新的焊接方法,从而从各个角度增强学生对焊接在过程设备制造中的重要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过程设备这种特种设备焊接质量控制的理解。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作业。围绕课程学习目标,针对性给学生布置作业,包括问答分析题、计算题,以及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过程装备制造的相关知识信息,更好地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情况。

3)实验。针对本门课程的无损检测部分,采取专业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物及实际操作来更加深入熟悉无损检测的方式、步骤和应用等。

4)考核。围绕课程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性质,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针对学习目标所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测试,可以通过课题报告、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量,这样既可以保证考核目的的达到,又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6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