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过程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实训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切实开展专项训练需要认清实训目标、调整实训内容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企业会计电算化与电脑化管理的调查报告中华会计网校
作者简介:应连军(1978-),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研究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开设有电算化实训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训时间。但效果是否满意是否满足社会要求,还有待进一步证明和探索。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四年多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首先,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其次、我们必须认清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录取过程中,高职是第五批。虽然在一些学校当中,财会类学生录取分数相对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但总的看来他们普遍素质不高。即使是财会专业的学生,从生源上说,普高生和职高生也有区别。普高生相比较而言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好一些,但在会计核算和计算机基础上略有欠缺。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的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的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再次,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湖北、湖南、广东的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甩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甩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的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70-80学时。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这一点应该同企业里的专项突击培训有所区别。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单设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此外,如果有可能,单设的电算化实训最好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工业务做比较,相信这会更好的促进教与学。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一点非常实际也很实用,在对很多毕业生的回访中得到证实。例如,使用Excel处理会计业务前要设定公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具体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步骤,因此它还会提高学生完成其他会计课程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曾经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用到财务管理分析计算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该课程授课老师的赞许。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辅助理解VisualBasic编程的原理,这就使这部分内容学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时间、认识等因素,往往很多教材或教师授课中会忽视这个内容。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简单一种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的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到运用到实际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防止实训内容大而全,不切实际。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高职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该说,校企联合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考虑高职学生及相关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的培训模式来辅导我们的学生,站在ERP的角度,综合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全面铺开,涉及诸如生产制造、物料管理等内容是不妥的。这些都过于专业而且主要针对与企业专业人员,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理解,如果不增加大量课时,至少在目前是不切实际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改进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课,先导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和“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有“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和“成本会计”等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升级,需要高职院校学校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1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有所欠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以各种小问题居多。例如在填制会计凭证的时候,会因为凭证类型没有对应上而产生不能保存的问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主动思考,出现不知如何解决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为实训操作中的小马虎和小失误而出现方方面面不同的小问题。正是由于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欠缺主动思考意识,对学习好的同学或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进而无法也不愿去深入探讨并寻根溯源,只是简单地寻求他人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在一节课中经常遇到类似问题,有的是因为会计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有的是因为对相关软件使用方法不够明晰,但只要能够主动思考一下,有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并不复杂。比如实训中不能保存的问题,通过思考,就会找出其原因是凭证类型或者会计科目不对应,通过进行凭证类型修改或会计科目更正即可完成操作。也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后期解决类似问题打下好的基础。(2)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所欠缺。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强调实践性,并且多是以先讲后练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中会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进行具体的讲解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重复演练。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不同环节的操作方法,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提问环节较少,稍一走神就会错过操作的详细步骤,有的学生因为烦琐和反复的操作步骤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一味追求速度,想着如何尽快完成实训操作,忽视操作背后的基本理论,不重视操作规程,出现错误就找教师帮忙,不仅对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一种影响,也会使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打上折扣。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动手或参与的愿望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被动地跟随教师和书本的操作步骤。由于教授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就会使学生在自己上手操作时产生多种问题。(3)会计理论与实训结合有所欠缺。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学科,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电算化学习中依然存在着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理论知识教授占比较大,而实训和实践相对较少,在让学生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之后,实践性操作却显得更加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涉及的实践性操作仍是以验证性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电算化软件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验证。在实训中,会以一个企业作为案例,通过财务软件对企业日常的工资、日记账、总账和财务报表等模块进行操作,而在财务指标分析模块和资金供求等模块的操作上较少。当学生对相关软件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操作水平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对模拟的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实训。有的学生在遇到这些相对真实的模拟企业经济业务时会产生迷惘,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产生真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有的不能正确判断操作的子系统。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二是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因而不能与电算化实训紧密结合。
2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改进方法
(1)加强课堂引导,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时,多数学生能够按照实践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训练,但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任务之后,往往对所完成环节并不十分清晰,印象也不是很深刻。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引导上多做功课,引导学生在实践环节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一是实施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说就是把每节课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让学生清楚这节课所要学习或实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思想上装着任务去完成实践,也即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第二部分是教师在学生自己操作之前,从积累的问题库中把本节课中常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有所准备,进而更加注重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帮助其找出实训中具有根源性和共同性的问题。(2)加强角色扮演,调动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积极性。理论的意义在于应用,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重在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账务处理过程中,会计电算化系统有若干个操作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操作权限,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时,多是一个人根据教师讲解步骤进行综合演练,这样做虽然能使学生独立完成各个环节,但学生对各角色的具体工作内容的理解不太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一组学生都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角色来共同完成有关工作。例如以5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担任总账会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账套主管和出纳等职务。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学生在各自所扮演的岗位上,能够深入理解由于角色的不同而产生的权限限制。例如出纳只能对凭证有签字权,能够输出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对支票登记簿进行管理,进行银行对账,其他操作权限则会受限。一个角色扮演完成之后,小组内的各角色依次进行轮流互换,直到完成所有的角色扮演。这样就会使学生更主动和深入地掌握各个角色的工作内容以及不同的操作权限,对熟练的掌握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使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为进行熟练操作打下良好基础。(3)加强综合实训,提高“教、学、做”的一体化水平。理论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实践,并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实训内容安排得更合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全面应用到具体操作中,这也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由于教材上的具体应用案例都是以文字叙述为主,所以与学生直观看到的原始凭证是不同的,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要多以企业实际应用的原始凭证来进行综合实训,根据案例让学生做填制凭证、记账及结账等工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并做到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一边听一边练习。通过实践练习,学生能够结合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点,深入理解各种操作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和更清晰地掌握财务软件的整个操作流程。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教师能够进一步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特点,时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进行纠偏,并对易错点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围绕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俊英,刘泽华.科教导刊[J].2016(1):106-108.
[2]孙丽冬.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67-68.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课程设置普及化,但培养模式略显落伍 20世纪90年代,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财政部层明确指出:到2010年的时候,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力争超过80%以上,对于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将有明显的提升。为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全国会计类院校中都有设置,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是稍微调整一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为实现通过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人员的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长期以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习、考核设计等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学不到精髓,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更无法胜任网络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需求。
1.2 师资力量薄弱 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会计电算化在机房的实训教学,与传统的课室环境教学相比,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与不同。
1.情感展现。在电脑前面独立自主、循规蹈矩地安静操作会计软件,学生往往更疏于个人情感需求的表达,更疏于团队合作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力更大,不易顺畅。
2.反馈速度。学生在机房操作会计软件,教师往往无法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等待当中会逐渐减少、丧失学习的热情,更容易导致情感持续的滑坡。
3.内心体验。会计软件操作的个人色彩较浓,在独立操作过程中情感世界更为孤独。按图索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虚无、更单薄。
4.学习方式。面对会计电算化学习内容,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能更自由地掌控实训的节奏、具体内容,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更高。
5.知识表现。会计电算化实训的成果,往往难以用一份合适的账套资料或者以会计档案材料递交上去。与传统的作业成果相比,它具有可抄袭性和时空滞后性。要保证教学效果,就要解决情感缺失问题,找到原因,从根本上解决。
二、情感缺失的原因探究影响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
(一)教师
1.实训教学组织管理观念陈旧,方法不科学,未能有效控制实训教学节奏、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操作,导致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散漫,实训效果不理想。
2.学生考试成绩、技能考证通过率依然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这种教育评价体制必然导致教师无形中重视知识技能认知而忽略情感的塑造及发展。
3.教师无暇顾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一知半解,或者将原因归为“软件兼容性问题”。操作问题得不到解决,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二)学习内容
1.会计电算化教材不统一,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未能同时满足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和学生考证备考的需要。
2.学生实训过程严重缺乏操作过程的细化指导,教材里边对操作问题的指导几乎为零,学生得到的是“鱼”而不是“渔”。
(三)学生
1.社会现实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人们对技能的需求远远大于对情感的需求,导致学生本身对情感获得没有足够的重视。
2.学生的性情、学习的意志及自制力、学习情绪的稳定性,都直接影响情感能量的大小及多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及质量。
(四)实训环境
1.缺乏朝气的计算机机房,造成暮气沉沉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形成低落、抑郁的情绪。
2.会计软件更新换代比较频繁,但机房各项硬件设备、线路铺设,却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调整。经常出现的死机、网络中断等问题,影响了实训的开展,学生怨声连连,直接影响学习情绪,造成了情感缺失。
三、情感缺失的对策探讨解决情感缺失问题,要从态度上高度重视,更要借助于大量的实践措施
(一)教师首先,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关注培养“软能力”,切实将“教书”与“育人”在实训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摒弃“重智商轻情商”的旧观念。从备课环节、现场实训操作,到课后评价反馈环节,教师应更多地着眼于创设融洽快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工作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其次,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实训教学组织管理观念,结合本校实际、班级学生特征,灵活采用各种合适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效掌控实训现场,实施高效教学与指导。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掌控:
(1)列队进入实训场所,以饱满的精神和端正的态度展开实训;
(2)实训前先行检查计算机各项配件、功能是否正常,亲笔签名确认,培养会计责任意识;
(3)以3人组成学习小组,对实训难点及问题先作小组内的讨论和处理,创造人际交往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4)由学习小组成员传授、介绍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提升成员的成功体验,培养个人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
(5)培养几名实训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教师助理”,协助处理电脑故障、会计软件操作以及实训管理等事务,增强学生的工作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实训成就感;
(6)适时、灵活地组织开展小组内部、班级内部、不同班级之间的技能竞赛,激发良性竞争,形成实训情感体验的良性循环。这样,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实训教学管理顺畅,气氛融洽,效率高、效果好,学生们在团结和睦、快乐学习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三,教师自身要勤于钻研业务,静下心来分析会计电算化操作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会计软件系统与电脑操作系统的衔接障碍,常见的有“软件安装问题”、“数据库服务丢失”、“文件冲突及丢失”等;第二类是操作会计软件过程中的业务处理问题,常见的有“账套设置失误”、“数据输入错误”、“操作流程问题”、“业务属性错误”等等,形式多样,原因复杂,处理难度比较大。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笔者将多年积累的实训问题处理经验,汇编整理成“会计电算化操作问题汇总”文件。同时,创造性地设计出一套“会计电算化实训模拟题库”以及配套使用的“疑难问题数据库”。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理念,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系统化、分批次地组织学生模拟处理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操作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了操作难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真本领,体验了成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丰富了内在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学习的良性感受。
(二)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容的建设”、“实训内容的充实”两方面着手处理。
1.目前市场上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教材非常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套较好的手工账套模拟资料,最好安排在手工账套实训结束以后,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这样的“校本化”教材,更具灵活性,更适应本校的具体情况,当然能更为学生所接受。
2.从原有教材有限的实训内容,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难以达到对专业技能的喜爱。如前所述,教师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贯彻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设计一些合适的、有梯度的实训内容,包括EXCEL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充实的实训内容,能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在任务的完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我、体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三)学生学生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关注“生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1.实施“生本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建构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身心健康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合理地布置实训操作内容,通过有效的组织,巧妙引导,激励学生勇于钻研问题,敢于采用新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地挑战自我、鞭策自己、超越自己、实现目标。这种来自内心的情感体验,要比外来事物的影响来得更持久、更稳定,影响更深远。
2.学生应客观了解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意识到现代社会竞争对人才的要求,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及方向,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增强在不同环境下学习情绪的稳定性。通过个体主观的努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提升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学会交际的方法技巧,提升社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这样,学生不断地调适心理状态,主动或被动地、持续地得到积极、正面的心理强化,性格更开朗、心灵更阳光,精神饱满、情感愉悦,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同样影响学生的情绪,流畅高效的软硬件条件为实训操作提供了环境支持。
1.让实训场所更有朝气活力。师生共同营造窗明几净的场所,光线充足、地面干净、设备整齐。增设一些室内花草植物,墙上张贴一些标语、画幅、名人介绍甚至一些哲理小句,文化味更浓、人性化更多。生气勃勃、和谐融洽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心情更放松,精神更集中,性格更开朗。
2.实训场所要注重长远规划的合理性。选用会计软件,应该重点考虑兼容性强、设计缜密周全、安全性能可靠、更新换代简单易行;硬件设备及线路铺设应当从长计议,权衡经济投资与维护、改造的成本,采用易于组合优化的设计方案。
课程的地位和特点,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中电算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培养的相关方式策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技能;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素养,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专业技能突出的相应人才,而学生能否具备良好
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岗位上能否胜任的前提。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
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技能。
一、职业教育及我国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对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受教育者给以从事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亦称为职
业技术教育,有时被称为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比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
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和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
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模式也创新,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再上台阶。据相关人员统计,2007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
学校11612所,当年招生637.29万人,在校学生2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4767所,招生规模达910万人,在校生达3056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和
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电算会计课程的特点
电算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是金融财务管理类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
握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的技能。其主要特点:
1.综合性强
电算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性内容比较多,要以财务会计知道和计算机应用知道变基础,应当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该课程比较
合适,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就重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薄弱环节的巩固和学习。
2.发展速度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入世以后,经济活动要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要符合世界的潮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需要不断的更新、增加和修改,会计应用软件也在不
断升级。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的电算会计课程相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到社会上后可能已经陈旧过时,这样要求电算
会计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外,还要不断给学生拓展新知识、新内容。
3.实践性强
电算会计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电算会计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台需要以当前最流行的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进行讲授,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具备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而不是仅局限课堂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三、加强职业教育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策略分析
1.提高电算会计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
老师要教育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自身必须先要有实践能力和经历,不然所谓的教学实践都只是说说而已了。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前的教学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实践内
容,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提前上级体验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然后,结合自身的体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上机教学目标、内容以及
流程等等项目内容的安排,从而加强教学针对性。其次,电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定期的接受软件公司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再次,电算会计相应专业的教师
仍要注重了解现实企业中的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入到企业中进行有效地考察了解。
2.加强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活动的开展
社会调查活动以及案例教学是用来作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的。长久以来,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经常被忽视,由于案例教学不被重视,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约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诱导以及决策等等有效功能的先进教学方法
模式。我们所说的与电算化会计相关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建立在学生应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知识技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有
效地运用在电算化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重点目标内容进行相关的具体案例编制;第二,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第三,要求学生对案例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除此之外,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还可以采用辩论、公开演示以及模拟实验、小组学习等等
形式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以及乐观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条件的相关专业教师还可以进到企业单位或者会计事务所内部来进行社会兼职
活动,实现自身专业技能的锻炼,这些教学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收集与自己教学案例有关的材料,将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充实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讲理论
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
3.加强构建相应的专业模拟实训室,确保学生的实践基地优良
在进行模拟实训室的构建时,相关教师以及教学实践部门应该以具体的某个企业为模板,以该企业生产营活动中的实际经济为例,搜集各项原始凭证,通过进行凭证的手工制
作,实现模拟实训题的系统形象地编制。与此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还要要求学生依据所选定的企业某项经济业务产生初期的相关财务资料并通过真实凭证、账本来实现完整会计
账簿的构建,整个过程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再到登记账簿,最后得出期末实际余额,编制出相关的企业会计报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整套的会
计业务程序模拟操作来实现对相关制度以及业务的熟悉,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巩固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
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需求,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相关教育部门还要不断完善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这就要求相关学校要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实施教学科研活动
,实时更新电算化会计应用热点,加强教学组织建设;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直接提出用人需求,与学校交流合作,使得学校的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准确,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4.运用各种先进科学化教学方法手段,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教师在进行电算会计教学时,要进行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的实时更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活动的灵活互式开展。
(1)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环境条件,营造开放式和谐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软硬件网络资源。
(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电算会计求知欲望,加强学生意志培养,创建良好学风。
(3)实现演、讲、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室,配置新型教学课件,学用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提升教学性能。
(4)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教室搞好电算会计实训室的管理维护,让学生通过这种无意识活动得到动手的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中的人,他们的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
式、水平。财务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有效开展电算会计的深入实践教学。电算会计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教学工程活动,其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整体的宏观角度出来
,结合实际,通过不断加强电算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金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问题评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04).
[2] 李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3] 雷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3).
1.缺乏岗位设置环节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而设置的职能岗位。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也就是说,在实务中,企业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不同的会计岗位有不同的职责,实现会计资料的传递。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财会学生在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过程中,将全部实训资料发给每一个同学,也就是每一个同学都负责处理企业所有岗位的所有业务,没有根据实训资料设置会计岗位,没有分岗位实训。很明显,这种实训方式是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的。
2.会计业务资料出现传递性错误
财会专业学生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就学习了会计工作的基本作业流程,流程中体现了会计资料的传递性,体现了会计资料处理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先将企业发生的所有业务的会计分录写出来,填制完所有的记账凭证,然后再根据所有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报表。实训过程与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不符。
3.缺乏仿真模拟环境
因为条件的限制,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时,地点一般都在教室,学生在固定位置上处理完所有业务,没有按照企业实际环境模拟,这样学生就看不到业务发生的真实场景。例如,企业去银行取现金,通常使用现金支票,那么现金支票需要准备哪些资料才可以从银行申请拿到;企业使用现金支票由哪个财务岗位员工填写,填写哪些内容;到了银行排队系统抽取什么号,银行会核实哪些资料。实训中缺乏这些环节,学生就无法掌握好这些业务,将来到了企业,也不能尽快融入工作岗位。企业在处理业务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审核、监督。审核和监督其实也是会计岗位人员不同职责的划分,这一职责的划分提高了财会人员的责任心。而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审核监督环节基本上都是缺失,这也是责任心的缺失。
4.综合实训资料不全面
《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过程中练习的业务资料都是以生产企业为例,原因是生产企业业务涉及资金筹集、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和利润核算过程,业务相对完整,并认为只要生产企业业务会处理,其他性质的企业也能处理。实际情况是,通过高职财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就职以中小规模销售企业、服务性企业较多,就业于生产企业的则很少。2012年12月,曾经对三所高职院校2389名财会专业毕业就业单位性质做过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因此,综合实训资料仅限于一般生产企业,不符合毕业生就业单位实际情况。
5.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单一,基本都是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虽然高职院校强调“双师型”,也仅限于会计专业职称,并没有与实践结合;另一方面,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有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将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列入计划,再加上会计资料保密性的特点导致教师无法到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指导的学生相对而言动手能力不强。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中之一则是澳大利亚实施严格而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明确规定求职者应具备的学历、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以及3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我国高职教育应该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综合实训过程中的这些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无法达到实训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改革建议
1.创建全面真实的企业业务环境
创建真实的企业业务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议实训过程中全部使用原始单据,不再出现陈述性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原始资料学会判断企业发生了什么业务,哪些资料是财务部门所需原始凭证,该做什么样的分录,提高学生初辨能力,加强业务分析能力。如联营投资协议书,不是原始凭证,但是在附加附件时,它要当做附件附在记账凭证的后面。其次,综合实训过程中按财务岗位设置,实现轮岗。财务岗位在设置时要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凡是涉及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训过程中将学生有计划地分组,每位同学承担一个岗位,清楚本岗位职责,岗位划分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岗位,岗位设施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如图2所示。同时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接触到不同岗位和业务,全面熟悉业务,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必须实现轮岗。岗位设置的过程也是岗位责任划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审核、监督职能的划分,一般企业不会专设审核、监督岗位,而是通过业务流程来体现。如往来结算会计取得原始凭证后,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传递给总账会计审核,再由财务经理监督。再次,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初始建账阶段,根据实训资料、工作目标、实训成果,学生选择需要购买哪些会计凭证、账簿。在日常处理阶段,会计业务实际处理流程应是学生拿到一笔业务发生的原始资料后,判断出归属于财务部门的原始凭证,在原始凭证粘贴单上粘好,原始凭证粘贴单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填制好记账凭证后,登记相关账簿,这笔业务处理结束后再处理下一笔业务。所有业务登记完相关账簿之后编制报表。
2.补充完善综合实训业务资料
目前,几乎全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时都是以生产企业业务为例,因为生产企业业务较为完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根据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来看,综合实训资料需要补充完善。实训资料以生产企业业务资料为主,补充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有代表性的业务。实训过程可以先分岗位实训生产企业业务,实训过程中用相对较短时间练习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有代表性的业务,加强学生对不同企业业务处理的能力。
3.加强整体性构建
企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财务工作也不是独立的。通过岗位设置可以看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采购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等很多企业部门都有联系,因此,实训过程也不能仅限于财务部门,考虑适当加入其他部门。《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一般到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就结束了。实务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纳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税法》和《纳税会计》课程基本上和《财务会计》课程的开设是同步的,所以,综合实训应加上纳税这一环节。实务中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一般使用电算化软件。《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以手工为主,应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结合。手工处理完会计业务之后,使用电算化软件操作一遍,便于学生检查手工处理结果的正确性,更有利于学生感触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之间的不同,直观感强。
4.转变综合实训教师的角色
综合实训指导教师不再仅限于通通答案这么简单,应积极参与整个实训过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提高的纳税环节,指导教师扮演税务局人员,核实学生计算的各种税的应纳税额是否正确,纳税申报流程是否正确等;再如学生持现金支票取现时,指导教师扮演银行人员,指导评判学生取现业务手续是否正确。
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会计业务的流程和岗位设置以及责任分工的不同,加强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因为会计业务处理错误若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后面的业务处理全部错误,也就是说一个会计岗位一个会计人员的错误会导致很多会计岗位很多会计人员的错误,覆盖面较大。这种流程必然会加强会计人员的谨慎性,避免错误的发生。实训过程中也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制定惩罚措施。某个岗位某个学生出现错误,查找错误原因,并扣减一定分数,使学生认识到一人错误会影响整个团体,从而提高警惕性。
三、结语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综合实训;改革;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99 -03
一、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实施的是“高端技能教育” ,职业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观点已成为各有关方面的共识。在有关省市对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人员工作能力基本要求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岗位操作能力、具备会计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需求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这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相一致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突出职业技能训练。高职会计教育的实践性这一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决定了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全部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会计实践课程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的主“生产线” ,因此强化会计实践课程的改革是基于职业能力视角的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三年级都安排了大型的会计综合实训,一般为期一个月左右,以此作为就业前的实战训练,以期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但从各院校开设的具体情况看,普遍存在实训与实际会计工作脱节的现象。
(一)没有体现会计岗位责任制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是不同的,需要会计人员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严格强调岗位责任制。如财务人员经常要面对许多不规范的票据,需要其认真审核把关,对于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单据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于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原始凭证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上报。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综合实训教材中,教师没有事先将涉及的原始票据精心设计,巧布陷阱,结果学生拿到手的原始单据都是正确无误的。这样实训内容的设计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审核票据基本技能及岗位责任意识的。
(二)没有充分展现会计工作核算流程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每个经济组织单位都会与外单位发生诸如货物购销、劳务提供或接受、资金借贷、税费计算及缴纳、利润分配等经济业务;对内也经常发生费用报销,薪酬发放,成本核算等经济业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就是正确、及时地处理这些业务。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经济业务交易凭证流转的操作规程。现实的会计工作核算流程是自成体系并严密规范的,如办理采购业务结算,经办人员首先要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并由相关领导签字,才能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因此,掌握各项业务办理和结算流程是财务人员最基本的岗位业务知识。现行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却省略了相关手续,这样实训的结果使学生不能全盘掌握业务处理流程,导致顶岗上任时出现操作上的反复。
(三)没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从实际会计工作内控角度来看,会计人员不仅有分工,而且要不定期进行轮岗。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综合实训是由一个学生做一套账,负责所有业务处理环节和步骤。这种安排,与现实工作中的财务人员分工和岗位轮换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距离。
(四)没有还原会计工作的原始状态
现行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普遍存在提供原始单据的同时也提供文字题目,学生的惰性较大,基本上就是看题目,而不是分析原始单据,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并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以至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没有应有的锻炼,到了实际岗位接触种类繁多的原始票据时犹豫不决,不敢下手。
(五)没有覆盖专业能力培养所需的全部内容
目前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所涉及的课程主要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较少涉及《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课程的实训。从工作内容看,也主要是会计核算的实训,缺乏预测、预算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和分析等内容的实训,达不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面认识会计工作的目的。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实战》课程组成员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进行了跟踪调查,在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实训课程《会计实战》,并申报为学院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会计实战》课程开设在第5 学期,是一门为期六周的大型综合实训课程。前导课程是《会计原理与技能》、《出纳基本操作》、《基本经济业务核算》、《特殊经济业务核算》、《税费核算与申报》、《成本计算与分析》、《财务软件应用》、《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跨行业企业、分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特别是对实际会计工作中有关会计凭证传递处理的认知相对贫乏,对不同行业企业账务处理的特殊性要求不够了解,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化技能训练,为此在第5 学期学院开设了《会计实战》课程。该课程后续课程是《职业体验》、《毕业实习》。因此,该课程是职业体验和毕业实习前的实战演习,是一门具有把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融汇的复合功能课程。
三、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不断提高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会计实战》课程借助于仿真的实训环境、真实的实训器材、综合的实训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建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处理、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应用等会计核算技能,努力提高会计档案整理、报表分析、会计工作交接等会计管理能力,强化学生对经济业务的识别、分析、判断处理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如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和职业素质养成( 如诚信、细致、严谨等) 起主要支撑作用,对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职业岗位迁移能力、行业适应能力、继续深造能力等) 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并重”的课程开发观,该课程依据实际会计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后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坚持“三以”原则。即:以实用为原则,选择中等规模企业常规经济业务为设计依据;以原始单据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综合性为特征,选择涵盖企业资金周转全过程典型经济业务。在具体教学项目设计方面,遵循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工作流程,分析典型业务岗位工作职责,通过将会计工作任务嵌入不同工作岗位,按照岗位分工进行账务处理,采取“岗位轮换、任务循环”的模式进行循环实训,仿真呈现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工作规范。具体思路如下:
1、构筑工作岗位与学习任务融汇的“两维”课程框架结构
依据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框架结构如图1:
图1
2、以会计工作任务的准确分析作为课程项目设计的基本依据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项目的设计须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覆盖整个工作领域;二是负载必需的本专业基本知识,也就是说要尽可能把知识点都纳入到实训项目中。实训项目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后精心设计的结果,但是由于实践中有些工作任务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因此需要进行项目分解和取舍,具体操作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项目的典型性,满足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能力区分度。据此设计的课程内容才具有项目课程的特色,其中的学习内容也更具体,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实战》课程设计了职业目标明确、项目任务鲜明、模块内容适当的五个项目。如图2:
图2
3、以手工电算一体化作为课程设计的主线
为全面训练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技能,比较会计手工作业与会计电算化之间的关系,验证会计手工作业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每一实训小组配置会计电算化系统,加深同学们理解会计手工作业是会计电算化作业的基础,会计电算化作业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4、采取“岗位轮换、任务循环”的模式进行循环实训
按照会计岗位的划分情况( 出纳岗、往来会计岗、成本会计岗、总账会计岗和财务经理岗) ,将会计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应工作岗位,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即: 将实训学生进行分组定岗( 每组5人,每人一岗,每岗一周) ,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按照分岗情况由相应岗位的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操作票据传递和相应的会计处理。
四、课程建设实效
针对现行会计综合实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院《会计实战》课程组成员对课程内容、实训组织、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尺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原始单据高仿真,加强学生岗位责任制意识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对票据的审核能力,增强他们的顶岗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一方面根据现行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印制了大量高仿真、彩色的原始票据,取消了文字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迫使学生只能通过审核原始票据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了许有问题的票据,如车票时间与出差时间不一致、发票上没有税务部门印章、住宿发票超标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出差过程中丢失发票、出差补助的计算等相对复杂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前面的单项和专项实训中都未曾出现,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觉比较新鲜,在任务达成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审核票据基本技能及岗位责任意识。
(二)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开展的业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多数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学生是没有自的,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事先编制的程序处理所有经济业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学习兴趣,一是业务处理中增加学生自主设计环节,如某些业务不再规定付款时间和付款方式,由学生自行确定;支票、进账单、委托申请书、收费凭条等全部由学生自行填列;从银行提取现金的时间和金额由学生自行确定,老师不再予以规定,老师的责任是检查企业是否遵守现金支付和银行结算的有关规定等;企业需要的借款,均与金融企业签订借款合同,自行确定借款金额、利率、期限、利息支付方式、本金归还方式等条款,然后由银行划款,到期由企业归还并付息等。二是本次实训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老师不再提供答案。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满足学生对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我们在实训结束时组织了小组之间的交叉审计,审计质量作为老师考核打分的依据之一。从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相互交叉审计这种形式比较欢迎,同时学生也反映不同老师对相同问题的解释不同,导致个别小组之间因对相关问题认识不同而发生比较激烈的争执。争执的背后是学生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加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老师提出了挑战,促使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注重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仿真设置各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提升学生顶岗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对出纳岗位的认识,实训中教师充当银行角色,负责审核学生结算凭证填写的正确性,负责受理各银行结算业务;为了加深学生对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的认识,我们规定,所有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都必须经过仓库部门审核签字才能办理对外付款或委托收款手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顶岗能力,我们结合企业不同情况制定了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不同职务人员在出差过程中的住宿费标准、交通费标准以及出差补助标准;我们还规定了付款审批的额度,5 000元以下(含5 000)由财务经理审批,5 000元以上由总经理审批(老师兼任),使得学生在校实训的体会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的角色转换。
(四)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实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以前的实训中,所有经济业务由教师拟定,教师既要控制实训进度,还要负责提供答案,老师是校内实训的主导者、监督者、裁判。而在《会计实战》课程改革中,付款时间、付款方式都由学生自行确定,部分经济业务如提取现金;对外结算等业务由学生自行设置;老师也不再提供答案,老师还要作为董事长协同学生处理经济业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一般问题不予正面回答,而是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讨论。为了确保实训达到预期效果,对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错误老师要深入分析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再用一句“不符合规范或制度”来简单答复学生,因此在《会计实战》课程中授课老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实训的参与者、协助者。
五、职业能力视角下进一步完善《会计实战》课程建设的思考
从学生实训总结及离校后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会计实战》实训课程的改革成效是比较满意的。通过学生在实训总结及离校后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梳理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实战》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路:
(一)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增设“交易关联、行业循环”的课程实训模式
由于学生就业去向是各行各业,而不同行业企业( 如制造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等) 的经济业务特点不同,其账务处理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本课程组成员深入不同行业企业,与其共同研究,将设计包括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在内不同行业相互关联的经济交易业务,构建仿真实训企业及工作场景,将会计工作任务嵌入各工作领域( 不同行业) 的不同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循环实训,力图改变过去“单一以某一制造企业经济业务为对象”账务处理的不足。如图4:
图4
图中:每个交易区域中每组学生在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处理后转入另一个行业企业,进行行业循环会计实训,如: 某组学生完成制造企业经济业务处理后进入物流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在物流企业中分别担任不同会计岗位的角色并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完成物流企业账务处理后再转入商业企业进行账务处理,依次类推,达到“交易关联、行业循环”的实训目的。
(二)扩大学生自主设计开展的业务范围,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会计实战》课程组成员与毕业班学生进行实训中期座谈时,学生提出能否让小组之间自主开展采购、销售、投资等业务,这样学生在自主开展业务过程中能够更加熟悉并掌握企业生产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的知识,而老师要负责监督、检查学生自主开展的相关业务的合理性。《会计实战》课程组认为学生的这种建议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改革中应尽量增加业务的自主性,减少已知性,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方举措,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实训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具有企业会计工作背景的教师不多,大量的教师只有短期到企业从事会计实习的经历,有的教师虽然从事过比较长时间的会计工作,但是由于所在单位规模以及岗位分工等原因,动手能力也不是很强。由于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很多实务问题没有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导致不同老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不一致。对此,《会计实战》课程组拟采取的措施如下:①组织教师共同讨论、解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以及教师之间也不明确的问题;②组织教师下企业,把下企业锻炼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③要求老师在授课前自己先将实训内容手工和电算化都做一遍,从而确保教师的指导有的放矢,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兰芳,罗立明.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2]马月.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9,(11) .
[3]俞校明,张东志.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 12).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模式;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教育,它以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应为社会培养、提供能“直接顶岗”的高素质劳动者。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至今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直接顶岗”无法实现,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就业或不能对口就业。
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看,许多单位在实际招聘时最看重的是日常会计操作和工作经历,多数企业单位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具有会计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不知从何下手,对会计职业岗位感到非常陌生,根本不能马上胜任工作。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校时接受的实战练习不够,接触的企业实际业务太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日常教学仍然是突出理论、法规和制度学习,忽视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后,对会计岗位职责、任务、程序、内容、操作技能并没有熟练掌握,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这肯定影响到学生就业。而会计职业岗位实训教学的优势就是使专业目标细化,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实训教学势在必行。
一、切合实际地划分会计职业岗位,明确各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一套适合高职会计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实训教学的特色教材
(一)重新组合岗位实训课程
将会计专业主要专业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按会计岗位重新组合,组合后形成下列职业岗位实训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筹资与投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税金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财务分析岗位。
(二)明确各职业岗位的实训教学内容
出纳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和出纳会计实务的内容;存货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中存货核算的内容和财务管理中存货日常管理的内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容;往来款项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往来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内容;筹资与投资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投资核算、筹资核算内容和财务管理中的证券投资的管理、筹资管理等内容;成本核算岗位主要包括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等相关内容;费用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费用核算以及成本会计中的相关内容;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的收入和利润的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本、量、利分析内容;税金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应交税金的核算以及纳税实务中的相关内容;总账报表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报表编制以及会计电算化中的账簿、报表等相关内容;财务分析岗位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中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的有关内容。
(三)明确各职业岗位实训教学要求
实训教学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并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重实训”的特点,采用指导教师耐心教、学生用心学和亲自动手做的教学方法,并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编写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训教材又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但从现状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按职业岗位来编写的实训教材极其匮乏,这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要求不相适应,教材建设已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二、培养新型实训师资力量
实验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目前会计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会计实践技能,且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定期培训和后续教育,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其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加强实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应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会计师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或担任兼职专业实训课教师,以确保实训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把企业里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外,还可以从基层单位招聘引进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来担任正式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
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校内模拟实验流程
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实训的效果,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外,实际操作与模拟效果源自于实践工作中的锻炼。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基地建设与吸纳人员方面具有种种限制,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本文所指的基地建设不是传统意义的基地,而是校企共建的规范基地,并建设完全配套的企业操作系统,业务设置具有训练的针对性。
(一)在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社会关系,再度合作创建几个多样化的、特色的实训基地
(二)参照各个实训基地的具体特点及实训要求对校内实验实训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新设计
(三)应针对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社会化、市场化、行业化和信息化等要求进一步完善、修订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计划,并充分协同实训基地督促执行
(四)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专业协会等的信息沟通,充分做好信息、意见的交流、反馈和相应改进。
四、按职业岗位组织实训教学
通过各职业岗位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各会计核算岗位做到会建账、能登账,能进行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而且擅长电算化核算,使学生基本具备各会计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
(一)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
由于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各职业岗位的模拟实训,侧重于岗前培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培养学生适应各种不同会计核算岗位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介绍过模拟单位的有关情况后,就要求学生完全以单位会计人员的身份进行实际操作,按照实训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实训任务。为了使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学校应配备专用的会计实验桌椅、会计核算流程图、图章和其他专用器具,并根据企业财务部门的核算分工,将模拟实验室分为出纳、工资、材料、固定资产、成本等核算组。实训时,由学生轮流担任财务处各种职务,实现“岗位制+轮换制”的灵活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战演习,走产学合作教育的路子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实验室实训环境的虚拟性、环节的单一性等缺陷,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氛围。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产学合作不仅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校、企共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高职会计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职业岗位实训教学就是这个特色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训教学的比重,改变实训教学的模式,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突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懿.浅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8,(4).
[2]陈兆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想[J].财会月刊,2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49-02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针对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会计操作人员,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把实训教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实践教学是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但是现实的操作并不尽如人意,企业的会计部门具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如果学生进行短期的实训,无法在企业中安排具体的岗位,所以所谓的顶岗实习也就流于形式,学生很少接触企业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往往就是在一旁看看流程;如果实训时间安排过长,又会对正常的校内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实施会计实训,实现培养动手和适应能力强的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或者熟练的社会劳动者,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对会计实训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将原来单纯的顶岗实习改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按照课程进度和会计工作流程安排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训内容,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会计实训教学的教育观念落后。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参加工作以后的主要竞争优势,也是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的立足之本。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上,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做法和观念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只是照搬照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会计就应该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因此在实训的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经济业务,指导学生按照实训的要求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一套会计工作流程,这样使学生感觉在整个的实训过程中比较被动和盲目,对会计实训失去兴趣,缺乏积极主动性,而且这种实训的素材大多数都是按照教材的体系编写,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学生难以领会会计工作生成对企业有用信息的真实价值和真正意义,不能起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作用。
2 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学环境欠完善。在当前情况下,会计实训一般都要在专门的实训室里进行,因此会计实训室是完成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了类似于财务部门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实际模拟和操作会计流程。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会计部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部门,而是和其他部门高度整合进行会计信息共享。因此,在实训教学当中,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手工实训教学时,不能进行涉及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实训内容;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或软件的相应设施的配备,仅局限于财务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更没有配备使用包含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模块的ERP管理软件以及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等。这样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训内容是孤立的,在当前这种企业和社会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用这种实训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 会计实训教材不合理。会计的实训教材应该包括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即不仅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还应包括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主要集中在前三者,后三者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训教材。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训学习内容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会会计核算等基本的操作,而对于如何报税、纳税和合理避税,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以及如何进行内部审计都无从知晓,当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操作能力也就比较差。另外会计实训教材一般只是某一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而现实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实训基本不涉及商业企业、物流、金融、税务、海关、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业务过程,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不符,使学生产生所学内容用不上,用的内容没有学的感觉。再有教材中缺少指导学生运用职业判断创造性地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使实训变成了理论知识的翻版,冲淡了会计实训的应用性和写实性。此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会计实训资料可操作性较差,有的过于强调真实而使实训陷入简单业务无限制重复的境地,而有些模拟资料又与实际相差较远。
4 高职会计实训的指导教师实践经历缺乏。从高职院校会计专职教师的来源看,目前主要是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非常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影响,他们中大部分会计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都处于弱势。再加上从事会计工作,企业的待遇比学校要高很多,因此很多会计学博士和硕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教学工作,也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会计教师缺乏,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参加进修培训,没有时间下厂实践锻炼。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何根据市场需要,改善现行会计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在会计实训过程中,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进行实训的积极主动性。实训方式可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和分岗轮换操作实训。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设立账簿、登期初余额、填制凭证、签字和审核凭证、登账、对账和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实训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及全套账的资料。分岗实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几个成员每人一岗,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不相容分离原则,分设出纳、审核、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等几个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几个岗位协同工作完成上述会计实训的各个环节。小组内的几个成员轮流调整工作岗位,使组内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实训环节都有重点实训内容,通过 交叉轮换以适应不同的岗位。实训结束后每人需提交实训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整套账的资料。从建账、基本制度的订立、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设立与登记账簿直到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随着实训进程分步骤完成。
2 多层次建设会计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只有进行了多层次建设,才能使会计实训内容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有能力的高职院校应紧随市场的变化,建立起ERP实验中心,以及沙盘演练实验室。在ERP实验中心中可以开设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实训课程,也可以和沙盘模拟对抗演练结合进行综合性实训,这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进行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同步发展需求,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既然实训室是为了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那么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体现先进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在实训室的配置方面具有前瞻性,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合作的管理软件公司了解市场动态,改变传统实训室与管理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积极引进和升级最新的管理软件,建立和完善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室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为会计实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建立操作性强适应实训要求的教材体系。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分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对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近年来容纳会计毕业生比较多的行业进行专项的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实训教材的设计环节有针对性地将会计和报税、纳税和合理避税结合起来,使实训的过程更加贴近实际。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和不断完善,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会计实训教学内容也要使用法律法规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将相关法规准则的最新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结合会计专业特点,认真搞好教材建设,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搜集、整理模拟实验所需资料,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合作编写会计实训教材,以解决实训教材更新受到会计法规颁布与实施的制约相对滞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