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沧海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
1 识记文学常识;2 理解诗句含义;3 体悟作者情感;4 表述诗词意境;5 赏析诗词语言:6 理解诗词内容;7 分析写法技巧;8 想象景物画面;9 把握景物特点等。
[新题演练]
一、曹操《观沧海》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吟咏的是什么志向?最能抒发这一志向的是哪几句?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前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B 作者写山岛、草木、秋风都是为了写大海,写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变化万千的特点。
C 全诗以一个“观”字统领全篇,写了作者登山的所见所感。
D 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意境开阔。
3 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维《使至塞上》鉴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本诗从内容看属于________诗。
2 本诗颔联既言其事,又写其景,更表其情,言“_______”“_______”之事,从“_______”和“_______”的自喻中可看出作者的抑郁之情。
3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并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_______
三、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没一个“望”字,但句句向岳而望。首联写远望泰山之色――_______;颔联写近望泰山之势――_______、_________;颈联则写细望之景――云气升腾、薄暮鸟归;尾联写出极望之情――______________。
2 请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常被人们传诵,说说它蕴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文论人:本诗写于杜甫年轻时,透过本诗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年轻时有着怎样的理想?
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鉴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本诗通过早春的景物____、____,与暮春的景物____相对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2 本诗中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它所描绘的景象。
4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观刈麦》鉴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本诗作者____,字____,号____,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用得非常好,请简要赏析。
4 诗歌题目是“观刈麦”,除写刈麦者之外,还写了一个拾荒者,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愧”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本诗紧扣“春行”,诗人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是春“水”、树上是春“_______”、空中有春“_______”,堤岸有存“_______”、春“_______”,作者最后以“_______”二字直抒胸臆,又以“_______”几个字表明景物美不肚收,诗人流连忘返。
2 有诗评家指出:中间四句闲笔太多,“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更好。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3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字应作何解释?
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的是早春。“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早莺”“新燕”说明这两种鸟刚刚从南方飞回;“没”表现了花团锦簇的情态。
B 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描绘钱塘湖初春景色。
C 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D 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晏殊《浣溪沙》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作。上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词可以看出词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常见景物,重在抒今日感伤。
2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在于情中有思。请以“夕阳西下几时回”为例作简要赏析。
3 找出本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八、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2 你认为本词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写法和思想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全篇皆是佳句,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仙游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表现词人美好的愿望。
C 词中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的流转,光影的移动,时间跟着推进,让人无眠而情生。
D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古诗文名句默写
朱敏
[锁定考点]
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考查范围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古诗词。题型以填空题为主。默写方式主要有四种:1 直接型默写题。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指定文句,其形式为写上(下)句或写中间句。2 理解型默写题。这类题通常给出要求,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考生不仅要熟悉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回答。3 运用型默写题。设置具体语境,要求考生选择恰当的语句填空。4 归类型默写题。这类题具有迁移性和综合性,答题时要根据指定的类别写出若干诗句来。
要求默写的诗句有以下几类:写景名句、含有某种哲理的名句、抒发某种情感的名句、具有某种特殊表达作用的名句等。
[新题演练]
一、直接型默写题
1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 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 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6 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7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8 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9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 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1 曾子曰: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1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3 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4 苟个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5 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 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17 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 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19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秋天的成语四字成语及解释
1、 秋色宜人
【释义】: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1、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 2、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出处】: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秋色凄怆,松声断绝,百年几何,归于此别。” 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 峻青 《秋色赋》:“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2、金风送爽
【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出自】: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3、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出自】: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4、一叶知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5、望秋先零
【解释】: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6、金风玉露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自】: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7、春蛙秋蝉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出自】: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8、春兰秋菊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9、春花秋月
【解释】: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出自】: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0、落叶知秋
【解释】: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11、春去秋来
【解释】: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出自】: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12、秋雨绵绵
【解释】:指金秋时节的雨,预示着丰收与喜悦。还可解释为心情十分惬意,温柔似水。
13、秋风萧瑟
【解释】:萧瑟 (xiāo sè )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 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出自】:本词语出曹操《观沧海》,全诗如下: 步出夏门行·其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4、西风落叶:
【解释】: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出自】: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15、秋兰飘香
【释义】:秋季兰花飘香四溢.建兰也叫四季兰,包括夏季开花的夏兰、秋兰等。四季兰健壮挺拔,叶绿花繁,香浓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强,易栽培。 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16、秋意深浓
【释义】:指秋天的气息更加浓厚了。
17、秋风习习
【释义】: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18、五谷丰登
【解释】: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自】:《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19、硕果累累
【解释】: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指结的大的果实特别多。也比喻取得的优异成绩相当多。
【出处】七百年来,子孙不息,人才辈出,历代科举,硕果累累 。 霍达 《补天裂》第十三章
20、瓜果飘香
【解释】:描写瓜果成熟时的芳香,一般用来描写秋天。
关于秋天的美句赏析
1.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2.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3. 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棉桃像小树,绽了鸡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黄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银的世界。
4. 秋风萧瑟,层林尽染,一片金黄;阳光下,走在这密林之中,确有一番别样味道。
5. 虽说入秋已久,但今年盛夏酷暑那整天泡在臭汗中的滋味,那随手一摸,一手滚烫的感觉却刻骨铭心,似乎盛夏的余威还迟迟不退却。
6. 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7. 深秋,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黄地毯,惟有鸡冠花不忍谢去,颇有独立寒秋的味道。
8. 千树万树的红叶,愈到秋深,愈是红艳,远远看去,就像火焰在滚动。
9. 金色的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
10. 秋天,红艳艳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小红灯笼似的枣子挂满了枝头;像紫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1. 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枯叶,风一吹,旋转着飞扬起来,又均匀地铺散下去,掩盖了那一条倾斜着盘旋到山顶的小径。
12. 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
13.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
14. 秋天,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
15. 秋风,凉凉的,吹拂着花草,好像一位母亲正轻轻地哼着催眠曲。
16. 秋天,象征着成熟,意味着丰收。
初三六班 张媛媛
转眼间,已在初中度过两个春秋,也渐渐的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学会感恩。而这些,都要归功于我的老师们。
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我前进的动力。而这些,在我初一的语文老师身上得到了印证。
一·开启我心灵的那扇窗,引我走进作文的那扇门
初一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还有些不适应,再加上第一次考试的退步,心情到了低谷。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走在所谓的黑暗中,哪会有光明呢?饶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苦恼。而我的作文也不差,于是老师鼓励我写作文。我真的可以吗_不自信的我想到,可刚一抬头就看见饶老师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眼神,我相信,我可以!于是我喜欢上写作文,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生活充满了希望,而饶老师也一直鼓励我。
二、踏入古诗词的世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课堂上同学们正整齐地念着古诗,饶老师在讲台上用手比划着。开始我们还对饶老师的举动很是不解,后来饶老师告诉我们,读古诗的同时应想到它的意境,这样就很容易学习和记忆了。从那以后,只要一读古诗,就会有很多同学沉浸于古诗词的意境之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仿佛看见了一个中年男子走在小道上的孤独及秋日里的凄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似乎看见孔子在教导他的弟子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隐隐的,似乎有梅花的香味飘来......
三、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相处了一年后,饶老师被调走了,但每次体育课有空,我们都会去找她聊天。所以每次体育课,体育器材室就会有班上同学的身影。她还是和初一的时候一样,和我们聊天时常常拿出她看见的好句子给我们赏析。就像上次饶老师为我们解释“上善若水”的涵义,刚开始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饶老师给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解析,然后让我们想下该怎么将这四个字的涵义组成一句话。在饶老师的一步步提点下,我们终于将“上善若水”的涵义表述出来了。这小小的四个字却有着如此深奥的含义,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文武双全,年轻时的曹操即以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闻名,但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所以社会上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唯知人著称的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以单身刺杀董卓不遂献刀以保性命为始,召集群雄,立志消灭奸党,平定天下。一生破黄巾、擒吕布、除董卓、灭袁术、收袁绍、败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成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文学上,他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不论曹操有多大的功劳,他始终是三国最受争议的人物。汉室未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既灭,儿子曹丕又公然篡汉,加上他贯有的“机谋权变”和素有识人之能的许邵先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自然被坚持正统的读书人所不齿。那么,这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性格奸诈,多疑残忍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最能体现曹操的性格。《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自私冷酷、老谋深算的化身,他幼时就“装疯诬叔”,诡谲奸诈已初露端倪,后又有弃袍割须、梦中杀人、借头抚众、割发代首、许攸问粮、焚书不究、虚设疑冢等,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中奸诈、伪善、多疑的一面;而杀吕伯奢、杀刘姓王室势力、杀边让、杀杨修、杀华佗、杀袁忠、杀桓邵、血洗徐州等情节,表现的则是他性格残忍、阴毒,冷酷的一面。另外,“濮阳之战”他因刚愎自用没有听从郭嘉的进谏,险些丢掉性命;“赤壁之战”他只听蒋干一人之言就斩杀了蔡、张允,等等,这些都是他性格中丑陋一面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他也被世人称为“奸绝”。
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他谋不如帐中荀、郭嘉、许攸、贾诩,武不如麾下李典、乐进、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然而这些天下最顶尖的人才都甘愿追随曹操,忠心耿耿,为曹操打下大半江山,成就了丰功伟业,这得益于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策略。曹操清楚,霸业是济远的船,人才则是船上的浆手,所以曹操曾三次下求贤令,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不但“举”,他还“挖”,还“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就是他从刘备身边挖来的;陈琳,写檄文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但抓到他,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不但没杀,还得到重用。正是曹操对待人才的这种态度,才造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局面,他们为曹操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文韬武略,成就非凡
一部《三国演义》,尽管罗贯中站在“汉”为正统的角度来扬刘逆曹,但谁也不会否认曹操的文韬武略,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才能,最有气魄,最有贡献,最亲民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们无法比拟、望尘莫及的。在政治上,他能“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军事的先机和优势,使得南征北战师出有名;在军事上,他能指挥着几万人马一举歼灭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的几十万人马,以一当十,成为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作为战略家,他能看到袁绍儿子流窜乌桓的危险,不给他机会,不留后患,率师亲征,踏平乌桓;作为文学家、诗人,他回师登临碣石山,面对大海,心潮澎湃,写下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不朽诗篇,至今传唱。另外他还是“建安风骨”之首,著名的书法家。因此史书《三国志》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考题点拨
例1:《三国演义》中_____一战,曹军八十万大部分被烧死,曹操率残余狼狈逃跑,到乌林口被赵云截杀,又中张飞埋伏,几近全军覆没,眼看过了_____就能逃出重围,可又遭遇武艺高强的关羽。绝望的曹操只好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当年曹操对他的恩义,违诸葛亮军令放过了曹操。(2007年山东省潍坊市)
点拨:此题考查《三国演义》中和曹操相关的情节。作为《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应熟知与他相关的、左右时局的、改变命运的情节;作为反面人物,考查多体现他的狼狈相。
参考答案:赤壁;华容道。
例2.死后,有人拟了这样一副讽骂挽联:
_____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善体斯意;
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其中上联中空缺的即是被后人称为乱世“_____”(评价性称谓)的_____(人名)。(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
点拨:此题结合现实考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种题型,既要读懂材料,明确命题者命制试题的意图,又要熟悉《三国演义》相关情节,另外还要注意依据对联格式要求填写。
参考答案:奸雄;曹操。
例3.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对本诗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 ”写的是静景。
4.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点拨:此题考查曹操诗作鉴赏。初中教材共选编曹操诗歌两首,分别是《观沧海》和《龟虽寿》,两文都展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豪情壮志,具有慷慨激昂的特点。解答此题,要做到知人论诗,结合曹操的性格及写作背景来分析。
参考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2.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3.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选段中玄德是_____,该情节是“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选段中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马超奋勇厮杀,数合当中,一枪把李通刺下马。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1)请用一成语概括曹操的做法,并解释。
(2)选段能展现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下面是有人为曹操撰写的一副对联,请欣赏,完成后面的题目。
杀吕奢,借王,出奇兵,布疑冢,攻城善用臣谋,小名为瞒,人言尔诈;
礼关羽,赎文姬,歌赤壁,煮青梅,让县自明本志,大字称德,或见其真。
(1)写出至少两个相关情节。
(2)对联展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请用四个四字句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5.简析《三国演义》“群英会”中曹操中了周瑜反间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2)凡是成为英雄的人,都胸怀大志,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他们都是具有能够容下宇宙的胸怀,吞吐天地的志气的人。(3)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危急时刻巧渡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2.(1)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2)体现曹操机警、能屈能伸,诡谲奸诈的性格特点。
3.(1)示例如: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借王。攻打袁术,眼看粮草快用完了,曹操先授意王小斗放粮,后又借他的人头安抚众怒。(2)既奸诈又率真。
4.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奸诈残忍。
一、以感悟为基础,以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去激发其探究热情,理解语言教材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在诗歌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诗歌内容相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剌激物――一段音乐、一个画面、几张图……都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更浓,理解更深,提高学习诗歌的效率。
如教学同志创作的《沁园春・雪》,我首先播放MTV《我爱你,塞北的雪》。学生欣赏画面上一幅幅壮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听着经典的歌,看着美丽的图画,心中豁然开朗,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从而引出《沁园春・雪》这首诗。再配音范读课文,音乐激越而悠扬,激发学生随着音乐亲自朗读课文的激情,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和雄奇、雪景的气势磅、诗人的大气豪迈。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做个性化赏析。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如《观沧海》一诗的插图:茫茫大海汹涌澎湃,海风吹拂着登山远眺的雄心勃勃的诗人,战袍飘飘……使人如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二、调动审美主体――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诗歌的元素化为自身情感活动的基础,步入诗歌的境界
在教学中,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可以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来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心神“入境”,从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象,领会诗歌艺术的魅力。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如在教学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在课前选择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把学生带到高高的楼顶上,极目远眺。从街上的万家灯火,到空中的满天繁星,让学生尽情想象,寻找天上的“街市――物品”及“天河――牛郎织女”,体会到诗人以繁星和街灯互喻,周环往复,相映成趣,创造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明星”想象为“美丽的街市”,“那朵流星”美化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夜空是那么奇丽动人,那么荡人心肺,犹如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感知就会引导他们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进而引发联想,产生审美想象。
三、加大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入,调动全部感情蓄积,实现审美的把握
1.反复吟诵,感诗韵。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且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诗的语言凝练精辟,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意。如余光中的《乡愁》,此诗具有强烈的建筑美和音律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整体把握诗歌,揭示诗歌的意境。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想而忽视了全诗意境,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诗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景交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2.读出美德
中华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重视道德、注重修养。这些传统美德,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诗言志,歌永言”,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爱国主义是诗人表现得最多的情怀。在古代,爱国往往与建功立业、戍边卫国、歌咏自然等情感融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其代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豪情壮志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让我们看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们总是乐观向上的。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达则兼济天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关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爱情与亲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读出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诗歌创作特别提倡追求美感,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感悟诗歌表现出来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诗歌注重锤炼词句,注重修辞,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形式多样,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反映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中总是描绘中林林总总的形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负,具有独特的情感美。
一、把握情韵,多读多思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注意读的层次和技巧,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情感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一)音读
指导学生音读就是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顿、节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意读
进行意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诵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读中才能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他们去体会诗词的语气和语势,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满怀的惆怅与无奈,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踌躇满志、激情豪迈、壮志雄浑的情感。
(三)情读
情读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在诗词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等技术手段读出来。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思诗词中描述的画面。如学习温庭筠的《忆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渴盼之情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画面,以画面入情,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悟读
经过了音读、意读和情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的同时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于这种理解和感受,学生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言语说明,但是,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能在学完古诗词后明显觉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品读语言,挖掘内涵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语,诗歌的要求就会更高。而诗歌鉴赏则要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会令整首诗生色不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难以形成永久记忆。古诗词中的词语大多都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以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对于诗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坛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山西,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其实不然,它和“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村”意义,都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确切的村庄。诗歌大都比较含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必须跳出诗歌的字面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诗句的内在含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中,“平、阔、正、悬”四个字更是将江面开阔、江潮平静、船帆高悬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诗,学习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说出自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本组的意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分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秋意萧瑟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读法进行诵读,并抽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抽查以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为主,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引导他们去感受诗中的情感内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来表达“愁绪”的词语,如“枯、老、瘦、断肠”等,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时节,使得他们仿佛能看到离乡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秋风中,在静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带着满脸的乡愁向着远方走去。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作品的内部,对曲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阅资料,分析典故
在古诗词中经常会有典故出现。典故能够为作品增加意蕴,但是也给我们的赏析带来了困难。典故大多都比较含蓄,还有很高的概括性,我们必须通过理解典故的出处和原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逐步掌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分析用典”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找到典故的出处,分析作者使用本典故有什么意图。
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通过用典,表现出诗人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两位在政治生涯开始时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色彩美
色彩调动人的视觉。色彩美最易被感知与认同,它是最直观的美的表现形式。例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例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第1句“红”“绿”二字呈现出绚丽的画面与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回忆中的江南美的喜爱之情。第2句中的“绿树”与“青山”勾勒出了故人村庄的夏日情貌,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由田园的由哀赞美。第三句中“清”“白”是飞鸟的背景,它是冷色调,表达了诗人对颠沛流离、老病孤愁景况的悲凉心境。
色彩本是客观的,但它通过诗人的目光落到诗人笔下,就成了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的表征,有深层的美学意蕴。
二、音律美
音律对人无肌肤接触却真正使人心灵震颤。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韵,律和声。”声调的抑扬起伏,音韵的和谐悦耳,节奏的缓急匀称,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乐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
例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飞鸟,时鸣山涧中。”(王维《鸟鸣涧》)例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例3:“上阳人,下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例1诗中的节奏、音调、韵律所造成的平和舒缓的效果与全诗深幽静谧的情调氛围和谐。例2诗中的“黄鹤”,反复出现了三次,“黄鹤”这个双声词连续出现,造成新的节奏感,恰当表现了因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例3诗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在整饰中求变化。句式的错落,节奏的变换,造成感情的的一个又一个迭起,而频繁地换韵,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
三、时间之美
时间表现为过程,事物变化就是这个过程的呈现,其变化除了需要时间流程外,还需要内力与外力驱动,引发人们的思索。诗人发现了,并用一种美的形式展示这种流程,引人思索其隐匿的另层含义。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例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例3:“常恐秋节至,唯竟华叶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例句中的“绿肥红瘦”、“花落”、“燕归”都表示时光迁徙,事物变换,烂漫的春光已不再。叶蓑与水逝还是表现时光流淌且不再回来。人生长路就是时间长河,春光易老,韶华易逝,生命是何其短暂,诗人在这里呈现时间之美,警醒人们珍惜。
还有一种呈现时间之美的,诗人的时间眼光更广阔。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例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例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例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旧时的江流,旧时的飞燕,旧时的明月旧时的边关,既谓之旧就表明已通过了时间长隧,这些诗句自然景物与时间流程作观照。凸显历史的厚重沧桑,以警示现实。
四、空间之美
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诗词将人和事物所处的位置或背景赋予更广阔更深邃的意义,引起读者产生对本事物以外的联想、感受与思考,这就是空间美的实质。
例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例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例3:“二十四桥明月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白石《扬州慢》)例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例5:“即从马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例句中青苔上的树影,三两枝桃花,桥下江面上冷月照射的水波,此三者所占的空间是很狭隘的,它如影视画面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晰而醒目。可就是这有限的空间引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无限的想象,它明确地指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前者如茂密的森林与无边的春色,后者则是漫长的历史与复杂的变迁。至于吞吐日月容纳星汉的沧海,显然是宏大壮观深不可测的空间,正是曹操豪迈情怀的写照,可以理解为心理空间。最后一例中杜甫乘船从长江上迅速穿越四个空间――巴峡、巫峡、襄阳与洛阳。四幅画面快速切换一闪而过。这不短的空间转移并非船之快而是诗人情之切。
五、情趣美与哲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