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良好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良好思维的培养

第1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奠定基础;思维深刻;思维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1-01

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培养的课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触类旁通,才会举一反三和进行类比、对比。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他们学习数学就变成了笨学。“笨学”,学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和取得相应的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做到思考独到、有条理、有顺序。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增加思维奠定基础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还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成语、熟语、谚语、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精心设疑,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们感到学习充满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第2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素养 思维能力

大学数学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还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甚至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数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在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民族文化素质、社会进步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生需要数学文化的熏染,缺乏数学素养,将成为学生毕生的文化缺陷。

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问题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再加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许多教师只能采用讲解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从的接受,而缺少一个主动去思考去参与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近年来,教师虽然采用了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引入一些直观生动的试验和例子来说明问题,但新鲜过后,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即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那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研领域都是真真切切要用的东西,这样有了动力才会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主动要学好数学。

2、培养良好数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人类进入了21世纪,数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数学物理,数理化学、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理地理学等。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文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学学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增加学学数学的原动力和自觉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但很多高分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行,像这样的学生高分有什么用。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

1、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志指出:“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比如,数学中曲线和直线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直可以化曲,曲可以化直。具有渐近线的曲线是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例证。曲线y=f(x),若当x8时,该曲线充分接近一条固定的直线:y=kx+b,就称其为曲线y=f(x)的渐近线。在有渐近线的情况下,曲线完全化成了直线,正如马克思所说:“直线和曲线在微积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再如函数的连续与间断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例证。这些,对于在思维上的初学者,往往一开始不太适应,这时,可突出对立统一的观点。

2、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的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3、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类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如一元和多元微积分、各类级数与广义积分、各类微分方程法求解等等都具有很丰富的类比性。又如中值定理、微分和积分的几何类比、物理类比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将类比方法引进教学与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更加具体化。实践证明,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通过类比而引申出新的概念,不但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类比思维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比如,在高等数学中就可把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行类比,将两个中值定理的条件、结论、几何意义相互类比,然后再说明各自所处的地位、环境及应用,这样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和柯西中值定理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在理解柯西中值定理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

4、关于量变到质变规律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在发展形式上,都必须遵守量变质变的规律。在高等数学中,有许多比较典型的量变质变的过程。如求曲边梯形面积过程中体现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曲边梯形aABb的面积是这样求出的:首先,将它分割成无限多个小曲边梯形,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都以一个小矩形面积代替,然后求出这些小矩形面积的和Sn,最后求出当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时Sn的极限,就得到了曲边梯形aABb的面积S。这种“分割、近似替代、求和、取极限”的过程其实就是微分向积分的转化过程,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小矩形的面积总和Sn只是S的一个近似值,当小矩形面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成为S的精确值。辩证法认为: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转化为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将曲边梯形分割的过程即量变的过程。当分割达到“无限细致”这个度时,所有小矩形的和Sn这个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即求出面积S。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他们对数学这一领域的延续性探索,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数学界的明天才能更有希望,数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才更能更深入、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影.数学教学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

第3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1 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基本数学教学思想

因为,数学所研究的是现实数量关系和逻辑可能的结构关系,是由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语言、数学概念术语以及数学表达模型而构架起来的。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采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概率与统计思想和必要的哲学思想,将实际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组织化,将陌生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已经会解的数学问题来处理。而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才能正确地掌握应用这些思想化的数学材料,才能恰当地体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良好的思维品质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成败。

2 确立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

2.1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数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数和符号。要用数学命题,公式法则和相关的图形来正确刻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必须以准确鲜明的数感和符号感为必要的前提。

2.2 发展学生的数学信息感。数学信息感不仅包含教材所提供的常规数学模型,还包括关于解答问题,探索规律,学习知识等方面的思想方法。数学信息是抽象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关键因素。

2.3 发展学生的数学过程清晰感。数学过程清晰感,包括对观察、分析成果的清晰表述,对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对思考理由的清晰阐述。学生具有数学过程清晰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

2.4 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感。质疑意识感,包括提出中间问,确定中间结果,制定解题计划,明确复杂问题可分解为成的简单问题,提出对“双基”知识的理解障碍点,体会学习数学中的心理问题。较强的质疑意识感,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

2.5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感。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自律习惯,能与他人交流思维成果,自觉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随时评价优化学习方法。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感,就会发挥利用积极因素,自觉加强思维品质的修养。

3 精心营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活性剂。因此,教学双边的思维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积极活跃、心理负担适度、施教过程自然、师生感情融洽的环境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从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中,从学生思维的失败中,培养学生急切体验成功的情感。给学生思维以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能在一种激活状态中优化自己的思维。

4 切实培养学生的下述思维品质

4.1 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变式练习和多题一思等强化训练活动;要使知识呈现方式和教学讲解方法体现多样性;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活动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灵活运用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方法、步骤和技巧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取向和学习价值取向。

4.2 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思想上,要建立有关速度、正确率、状态调整的目标体系;要注重提高快速感受“双基”知识、数学经验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数学反应能力;要注重提高几何语言图形化、空间观念形象化、相关概念系统化、数学模型与现实情境相转换的直观感应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增强师生双方反馈信息的灵敏度。

4.3 思维的逻辑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展示对于概念本质的抽象过程;注重展示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注意展示相关判断和数学命题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数学方法对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遵循认识规律、坚持理解记忆的凭据推理的自觉性。

4.4 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取向上,既要重视顺向理解,还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考技能;既要把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的本质特征讲深讲透,还要适时展开多层面、多方位的强化训练;既要重视教材的编排体系,又要进行教材的再加工;既要要要求学生把握知识本质、把握知识内在关系,还要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第4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因为教师在他们的心中是伟大而神圣的。他们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家长戏笑说:“幼儿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衣帽柜里放衣服时,我要求孩子们把衣服折叠好再放入柜子里。有一次我看见柜子里的乱扔着几件衣服,就拿出衣服询问:“这是谁的衣服,怎么没有叠就乱扔在这里了?”只听见一个孩子小声咕哝:“老师也是这样放的。”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但是仔细一想,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真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能为幼儿提供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能力 。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它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二、着眼小事,逐步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重视孩子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幼儿熟悉的身边小事抓起,分阶段有目标地帮助、指导、督促幼儿逐步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通过幼儿身边的一些小事让他们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会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会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上下楼梯、洗手、做操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发现优点、及时鼓励,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自我控制力差,很多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明显的指向作用。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地观察分析幼儿的一言一行,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以强化幼儿正面的、积极、良好的行为。我班有一个幼儿,名叫王文,他很可爱,是老师的小帮手,经常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可上课特别爱和小朋友讲话,影响了老师的 课堂 效果,做操的时候喜欢插队,喜欢和别的幼儿打架,老师经常批评他,可不一会,他又犯同样的错误。但有一次伴乐活动做操时,我发现他站得特别好,做操也非常认真。我立即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并鼓励其他幼儿都向他学习。他开心极了,后来只要他表现好的地方,我都及时鼓励。他也表现的越来越好。所以,及时地发现优点,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好表现的欲望。而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而达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效果。

四、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5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标下,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深度为侧重点,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强化数学问题实质的揭示,在过程中求深,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及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在思维过程中有较高的逻辑水平,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往往死记,生搬硬套,缺少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生成过程的理解,导致解题过程应用不熟练,一知半解,过程不完整。一个数学概念,不仅应理解引入它的必要性,而且应理解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清楚这个定理或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例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教学,学生学完后都知道这个公式好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直接代入就可以了,可是,往往有学生最终只记住公式的应用,却忽视了公式的由来,不清楚公式中的b2-4ac表示的意义。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更要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本质,从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二、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应以思维的广度为侧重点;以多向思维为核心,强化知识之间的渗透,在变换中求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思。提醒学生在解题时不必急于动笔,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应全面、整体地看问题,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不仅能从形式上发现特点,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含条件,既要注意主要条件,又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多想。应注意概念、定理、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既要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注意知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头脑中知识井然有序,脉络清楚,易于联想。

3.多解。教学中还应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与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定式思维习惯和诱导学生转化思维角度,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维的敏捷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速度为侧重点,以思维的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特殊与一般的结合,在熟练中求快,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选择。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在正确前提下的速度训练。经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概括出规律,并通过应用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产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敏捷性又与概括性紧密相连,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种“结合”:

1.笔算与心算相结合,在运算中求快。

2.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相结合,在翻译中求算式。

3.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在对比中求捷径。

4.数与形相结合,在对比中求思路。

5.书面画图与闭目构图结合,在思维中求直观。

在以上“结合”的推进中,应加强解题运算的训练,加强知识迁移的铺垫训练,力求增大跨度,提高效率。平时可通过运算速度赛,智力试题抢答赛,最优解法评选等形式加强培养。

四、思维的独创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新度为侧重点,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在探索中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和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对已有的数学表述和论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形成活泼气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不受定式思维的束缚。例如:60人举行乒乓球淘汰赛,决出一个冠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常规解法:每场需两人,则有30+15+7+4+2+1=59人(场),而有学生提出这样创造性解法:每场淘汰1人,应淘汰59人,才能决出冠军,故需29场。像这样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教师应多加鼓励,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知识和技能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中所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挖掘、渗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6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堂行为;制度培养;家教培养;五会;课堂艺术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性的学习,这一时期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而且会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说明有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因年龄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学校、家庭、教师以及学生自己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适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课堂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学校利用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定的其他规章制度,这些都需要小学生遵守。但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对于这些条条框框的内容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把各种行为规范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儿歌,帮助他们牢记,并教育学生付诸行动。如上学可唱:“按时上学不迟到,见到老师问声好,大家夸我有礼貌。”课前可以唱:“铃声响,进教室,伏桌面,静等候。”课中可唱:“专心听,认真想,响亮答,大家夸”。下课可唱:“不追逐,不打闹,团结友爱乐陶陶。”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在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这就要求学校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渗透学校制定的各种制度。如果学校层面忽视了制度的要求,重教书而轻育人,对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放纵自流、姑息迁就,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家庭利用家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包括课堂行为习惯在内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教方式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家长利用家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要做好三点:一是家长要叮嘱好学生。例如,家长平时要反复叮嘱孩子写好每一个字,上好每一堂课,在学校里做好每一次值日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上不断督促他们,克服困难,磨炼出坚强的毅力,培养好课堂行为习惯。二是家长要率先垂范,创建“学习型家庭”,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以学为乐。三是家长要与学校加强沟通,做到双管齐下。因此,家长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校里与老师互相交流、沟通。这样做,既能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也能与老师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学生利用“五会”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课堂上学生一定要做到“五会”,即“会听、会看、会用心、会用口、会用手”。

“会听”是指“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一位俄国教育家曾经形象地比喻:“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听讲时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忆,要专心听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只有上课认真听,积极思考,才能真正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看,首要是要注意看,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眼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有激情、要幽默、要有吸引力;我们还要提供有趣的教具、准确鲜明的板书、引人入胜的课件等。另外,要培养孩子看题时能抓住关键词。

“会用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那么他的注意力也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

“会说”是听、看、想的直接验证和最终汇总。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所以“说”能有效地促进“多听、多看、多想”。

“会写”指书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讲,课堂上要写的内容少之又少,因为少所以我们更要精细,让孩子从小养成动笔认真、出手有神的习惯。

“会听、会看、会用心、会用口、会用手”是听课的五个基本环节,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实践表明只有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把这“五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

四、教师利用课堂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教师要改进教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方式也是有选择的,只有当自身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以饱满的状态投身于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支持学生的决定;意味着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学生,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要细心地观察,倾心地交谈,悉心地照顾,耐心地帮助,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要多和学生说悄悄话,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坚信学生有上进的愿望。

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坚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注意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运用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前进目标,萌生“经自己的努力也能行”的信念。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我们的行动。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并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方法,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第7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初中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1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和构建知识结构网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习习惯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扎根、成长和发展。但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此,思品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习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每个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网。当学生心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以后,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约束。因此,初中思品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习方案,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每上完一节思品课,都会让学生整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把结论性的观点、重要的思想和基本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初中生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短,主观意识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课堂随大流现象严重。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设开放、探究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有合理规范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统筹发展,与时俱进。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差异和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让上等生发言,促进他们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班级的优等生率大大提高。而对于容易解答的问题,教师则可多让后进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开动脑筋。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优秀品质

在初中思品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生感受并欣赏自己的成长进步,营造健康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而且会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所以,思品课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还要在学习上多给予学生帮助,及时辅导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在生活中多给予学生关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印象。

四、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

思品课教学时间有限,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使思品课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初中生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初中思品课要与学生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让每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或者家乡的习俗,通过做游戏或者表演等方式在班级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作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品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听,多练,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引导生活。总之,我们思品课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做到学习与运用并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告诫学生遵守纪律并珍爱生命

初中思品课主要以学校、家庭、公共生活和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仅依靠课本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思品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身心得到锻炼。比如,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引入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做文明市民。此外,初中思品课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把实践活动评价和课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氛围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主要的渠道。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高中教学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课改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正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同一信息当中探索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可以利用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情节,设置短小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要丰富,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重视多媒体、图画、卡片的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课堂讨论,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熟悉故事发展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和合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编,并在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积累丰富的素材。很明显,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素材,就很难进行积极思维,那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将无从说起。第三、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重视思考和讨论,这样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进行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稀奇的想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而要发挥创新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5、认真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除了在教学、评价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之外,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学习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能。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养成写周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生活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细节,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认识周围的人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组织学生表演短剧来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完有些课文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话剧。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不只文中所介绍的,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总结和创新,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艳国.对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J].文科教学探索,2006(6)

[2]施青濒.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0(6)

第9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习惯;提高素质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极具可塑性,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曼思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地说明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坏习惯的难克服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价值观,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生终身受用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些数学教师忽略课前的预习,认为数学课预习不预习不重要,而不像语文课要提前进行查字典、识生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想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低年级儿童由于识字量较少,要他们进行单独预习,不符合学生实际,我采取了每次上新课前先引导学生把课本看一遍,对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中年级的学生采取教师提预习要求,学生围绕要求进行预习。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

3.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独立进行预习。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发展,理解力较丰富,教师可放手进行预习,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可采取自学。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四、培养认真检验的习惯

在每次做完练习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检查时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看有没有正确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在审题时,要看明白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2.培养学生不同题目的不同检验方法。每位教师都看到过,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所谓的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这样的检验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培养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如果有条件,教师尽量做到面批,让学生说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再检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