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第1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中学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1.在新授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新授课教学中,师生主要依据教材和一些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材料总存在着发散与拓展出不完美之处。我们可在这些地方实施研究性学习。

另外,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列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一次在讲棱锥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纸做了一个模型,送到了讲台上。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坚持正方形的同学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同学们心服口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在习题课、复习课、评价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在习题课、复习课、评价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式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空间,便于因材施教;数学开放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在“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学数学新教材将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入一些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有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中学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用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应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在社会实践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例如“洗衣问题”:给你一桶水,洗一件衣服,如果我们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或是将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洗一下,哪种方法效果好?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我们借助于溶液的浓度的概念,把衣服上残留的脏物看成溶质,设那桶水的体积为x,衣服的体积为y,而衣服上那个脏物的体积为z,当然z应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第一种洗法,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多少?

第二种洗法,第一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多少?第二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多少?

我让学生计算。通过计算,证明了第二种洗法效果好一些。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能否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完全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2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数学教学;实践

一、前言

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省”等具有反思意识的至理名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而学会学习,首先必须得先让让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1]。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师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性的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

二、反思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反思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在此简单研究两种。

(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反思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一些教材和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教材总存在着发散与拓展之处或不完美之处,可在这些地方实施反思性学习。如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反思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和“圆锥曲线”两章时,可以对平面向量在这两章的运用反思性学习。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反思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例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展开反思性学习[2]。

(二)在习题、复习和评讲课堂中实施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反思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完善

要使反思性学习更好地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师生从中受益,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反思性学习。

(一)反思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反思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作为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又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倡导“反思性学习”就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因此,反思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二)反思性学习的实施要做到大众化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反思性学习中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学生因参与度不够而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不到改进学习方式的必要,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不能确保反思性学习的质量。因此提出,反思性学习的实施应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准备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大批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教师要积极开展反思性学习

首先,教师反思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3]。

四、总结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参与。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意识。教师提高教学自我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这样,数学教学将会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江西教育科研.2002,15.

第3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沟通;交流;成长;个性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不断积累,也是教师成长道路中的基石。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时候觉得思路不顺畅,通过反思,常常豁然开朗、思路顺畅。因此,我坚持每堂课一个小反思,每个月一个总结性反思。通过不断的总结性的反思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发展,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材进行对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的增强和故事性的缺乏,相对来说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是复杂的、枯燥的。所以,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可以和时事相联系,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从今天的事件中看到历史的影子。比如,在涉及香港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1860年的《》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今天的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在讲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和第二次相关的知识,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引入当今时代的一些战争做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爆发是交战双方国际、国内环境共同造成的。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历史学科在中考中不是考试科目,许多学校没有正式进行历史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开历史课,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较差。高中历史课堂如果单纯由老师讲授,学生走马观花,印象淡淡。而如果在有限的45分钟内,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寻求解答),归纳重点知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仅起引导和点拨总结的作用,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大大好于教师单纯的传授和讲解。

当然,这一方法也并不是适合于所有课程和所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等,会出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的不等。而且,有的课程中,知识比较难以理解,仍旧需要教师进行重点式的讲授。总之,课堂教学还处于不断的实践当中,作为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水平,多做尝试,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鉴于这一学期我校资源的具体状况、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有了初步的具体构思和规划。

首先,导课部分力求生动,展示课程标准。讲授新课之前,进行简要的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复习。新课的导入上多下功夫,尽力寻求吸引眼球的方式。课程标准在导入新课之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接近高考。做任何事情好的开端至关重要,对于课堂授课来说,好的导课是成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方面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具体授课方式要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而定,比如:理论性很强的内容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就多些,教师居主讲地位;理论性较为浅显的内容教师起引领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有的内容实例较多,没有很深的理论,可以酌情让学生提前准备,由学生来进行讲授,教师整体驾驭课堂,进行重点点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还掌握了课标知识。

再次,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堂上主体内容部分结束以后,对于知识的检测时间要不少于十分钟。选取本节课涉及的典型题进行重点知识的考察,做题的时候注意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尤其是班中的学困生,如果他们都可以解决这些典型试题,那么说明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全体学生都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属于文科,所以有一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进行识记,累计知识的。所以,每堂课尽力抽出几分钟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课标知识的识记,当然这个情况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课后作用的布置着重于课后的自我测评以及练习册。

以上内容是对于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的整体规划思路,在讲授课程的时候视每堂课和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多多实践,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拓展专业成长的学习反思

第4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第5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实践 研究

新课程理论要求教育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题。现阶段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创性,思维途径狭窄,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明白透彻,课外实践却难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质疑研究一拓展练习一精讲释疑一实践评价反思”四步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质疑研究。恰当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求知的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抓住疑难问题探究、带问题研究课文的自觉性。通过读书解疑使他们随时得到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地、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因此,问题的设置必须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击中重难点,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解疑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问题一读书一思考一探究一解答”的积极认知状态,才能达到质疑研究的目的。

2、拓展练习。思维从问题中来,真知来自于实践。实践可以“融化”经验,使他人经验变为自身真知。学生通过质疑研究基本上理清了所学知识的逻辑,但由此获得的知识大多数还是感性的东西,因此必须紧扣新课标要求,依据所学知识重点精编适量的拓展练习。题目设置由浅入深,富有开拓性、指导性、研究性,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使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验创造能力、综合探究技能,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变通性、创造性,使学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有效方法掌握知识成功的乐趣,同时贯通知识脉络发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上的一些偏差,及时进行校正,不断完善知识,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逻辑思维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地壮大成熟自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精讲释疑。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定势,突破解决疑难。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体现这些主导作用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精讲应突出以下内容:

3.1 重点讲透,难点分散,知识逻辑理清。

3.2 因材施教,注重讲解有“梯度”,以便拔优扶差,整体培养。激起其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3 针对拓展练习作业,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探究释疑解惑。注重题目设计的知识逻辑分析,深化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批判性的回味自己的实践过程,透化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3.4 导出知识网络,总结知识规律,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以致用。

第6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9-01

前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社会与实际生活,有目标的选择研究课题,通过组织地理研究活动来搜集信息,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潜力得到全面培养和发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广泛性。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包含了自然现象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学科的广泛性特点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地貌等方面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是通过将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去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比如,在开展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现场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

(3)趣味性和实用性。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过程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以及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学生在观察水循环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播放的相关视频,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演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各种支流流向大海。通过开展这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加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而创造性思维又依赖于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这些,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轻言放弃,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学习和探究知识,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学生个性、道德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并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和引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2]。

(2)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研究性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教师的地理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课堂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以及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看法和见解,并且要能够接受学生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质疑和探索。同时,教师还要平等、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能够彼此信任、尊重,互相帮助、共享快乐,从而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实验研究体验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地理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地理成果的交流和表达形式等。比如,在整理、分析地理资料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几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原则[3]。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能够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看清自己、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结语:总之,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到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更多能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学习技巧,使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伟洪.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4.

第7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学 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0-0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地理教学焕然一新,让平时的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应试胸有成竹,使地理教学这门艺术不留遗憾,独具魅力?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以下是我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地理创新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尝试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必修一“月相”这一内容,是作为课外活动要求部分。在课堂上,我针对该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亮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乡镇中学,地理基础较差,所以很多同学顿时感到很迷惑。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天气晴朗的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和农历下半月下半夜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亮面的朝向,然后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观察,大多数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可见,月亮在西半天空,亮面朝西;农历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月亮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有几位同学经过合作,用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他们对月相的观察结果(如图),很有创意,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好评。

教学反思:月相的变化这一地理规律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观察实践,而是直接由老师来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月相变化规律,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不必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尝试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着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指导高一(2)班某小组确定的《墨江河水质污染问题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很受启发,并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在结题过程中撰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课题报告。

此外,我还与学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调查学校家属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实践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材料,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及新的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尝试三: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充实教学内容,活化地理课堂

第8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绘画与研究性教学 和谐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美术技能的学习,到底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什么好处?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在时间和效益上、方法和结果上是否具有更高的价值?对此我想做一番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有关理念

我们今天研究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兴始与20世纪80年代,其形成的背景是在世界范围内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传统的“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日益被“终生学习”的理念所取代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参与的氛围中,在一种变化着的没有陈式的,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规律特点的情景中,学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经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和判断,使其具有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和创造力,象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在现代教学理论上可称为“研究性学习”。

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不同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目标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形成人们“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则旨在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研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能力视为人的本性,视为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不是与个性割裂的单独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当今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 “研究性学习” 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内容,比如:布鲁纳、斯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就是“学科结构”,而且其内容主要是理科的学习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和社会中选择问题,其内容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是把科学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论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应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素,严格遵守这个模式,即可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能力”;而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所以它应该适应每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美术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学要求

研究性美术学习的一般程序是:问题(任务)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准备实施方案实施研究反思并调整方案形成阶段结论。但本人认为研究性教学不应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应因人对课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应该以小课题研究或项目为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现出来,教师的指引以及合理的归纳和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研究性学习要立足于学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形式都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但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都研究,向外发展和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核心,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因此,执教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改变:(1)要从“领导者”变成“组织者;(2)要从“独唱者”变成“伴唱者”;(3)要从“茧式”变成“整合式”教学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才能修成正果,产生效益。而要做到这三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不要过多的干预,不要过多的包办代替。教师要认识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由于天赋和后天教育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后天智能和个性特征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教师要尽可能留给学生研究的时空,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学生扩大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第9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

首先,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再现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亲身参加研究的体验,并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再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启迪.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中很少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发展和学生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有的中学教师总以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应由大学老师、教授去承担.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它不分时间和阶段,只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人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中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作适当的点拔,主要是方法上的引导

1.交流整合

学生个体或小组经过思考、讨论、探究之后,形成了初步成果,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奇异想法(即使很幼稚)也要予以肯定和赞扬,鼓励创新.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将修改后的结论以论文形式表示出来。

2.深化总结

师生交流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讲一讲研究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情况,讲一讲交流后的感受、启示.本课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一般操作程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等等.通过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学生逐渐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研究。

3.类比应用

在交流、总结之后,教师给出给出相同类型的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独立解决,学生在自主地完成任务之后产生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从而更加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推广延伸

在完成上述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继续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无限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要能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应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参与研究,通过参与研究的过程获得体验。

2.层次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区分不同的层次,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研究。

3.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原则

要使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4.可研究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蕴含较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使学生都有所得。

5.合作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需要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有学生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

6.小型化、多样化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题材应当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还不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更需要所研究的课题尽可能小一些,以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7.递进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开始不要定得过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还处在朦胧阶段,可由案例研究开始,逐步转化为课题研究,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