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第1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现状月 构建

一、什么是体育隐蔽性课程

对隐蔽课程的解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多种定义,如:有学者把隐性课程看作“第三类课程”,即“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综合起来,目前基本上统一为: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对来说,传统体育是以技击、保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表现形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与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而体育隐蔽课程是间接的方式呈现。

二、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要使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得以现实,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和构成要素。从定义的解释来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1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学校内部的各种隐性的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2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也更为抽象。主要由实体性精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地理位置、时间空间)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它对师生的在体育锻炼的理念、心理活动和行为,以至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以各种竞赛场面和技战术练习中的和谐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校园体育比赛,参加者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受规则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这种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它所形成的体育氛围和环境、集体舆论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对于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体育隐蔽性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

3.1物质文化要素。结果表明,上课时教师对场地的布置不满意的为54%;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占41%;认为体育场馆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者占61%;对体育场地绿化不满意者占65%;对体育教学环境不满意者占59%;对上课所用器械不满意者占38%;。由此可见,在如沅江市一样的中小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中小学场地设施成人化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学校为了求形象、达标准、迎检查、撑面子,尽管“让中羞涩”,还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体育经费大都用于购置“标准化”、“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体育场馆,而对于既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众多体育兴趣而且也易为学生所接受,又适合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现状的设施。

3.2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品质状况等体育文化。

3.2.1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师生关系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在学校里,其他学科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兼顾道德教育。跟据在学校学生中随机对300名学生的访谈调查,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及体育课进行交往。

3.2.2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堂社会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有个体练习的行为,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练习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想、情感、技术、知识等多种信息的交流。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使团体获胜,同学们往往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勉励。

3.2.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由于依赖性,保守性严重限制了学生有关能力的发展,常造成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气氛紧张,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少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3.2.4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人际交往。一般学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别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数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师只上20几位男生,另一位老师就得上70几个女生的现象。而在班级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为了方便,省时间,通常按小组、高矮分,按这种方式分组:一、一味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的个体差异, 导致体能好的学生产生饥饿感,体能低的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这不光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严重失误。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3.2.5师生比例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在普通中学,一般师生比例为1:40,更甚者1:50或1:60,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它的教学场所多为室外,上课时受到的外界干扰要比室内课大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加以体育课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教师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维持课堂纪律,调动队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难有余力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无法发挥其上课的特点,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得以挖掘。

3.2.6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状况。中小学体育传统文化的形成状况差的占40%;体育传统与气氛对体育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的仅占23%;75%的学校对举办体育节的作用认识不足;学校宣传体育较好的只占32%;65%的学校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近一半的学校体育教师对上体育课时学生的着装没有做要求。

3.2.7体育教师的品质状况。体育教师的品质是体育隐蔽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的顺序是:高度的热心和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技术全面知识丰富,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能以严肃、平静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耐心。以上品质除“技术全面、知识丰富是教师专业能力外,其他都属于职业修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理,更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四、结论

4.1小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

4.2小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还比较欠缺。

4.3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上还认识不够清楚。

4.4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格品质。

4.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2]杨铁黎.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M]

[3]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

第2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四所大学培养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综合培养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杭州师范大学“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综合培养,分向选修”的培养模式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强调“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分科发展”,是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分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使毕业生具备小学(文科或理科)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杭州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有所侧重”,是指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师范生所学的执教学科至少要达到同类专业的水平,同时具备相当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使他们在语、数、外、音、体、美等某一方面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南京师大晓庄学院的“综合培养,分向选修”,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前2年实行综合培养,后2年学生通过方向选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进一步发展专长和拓宽知识面,达到文理交融、通专结合、知行合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本科专业水平,学生一入校就根据个人的专长与兴趣确定一个专长学科方向,进行通识教育和系统的学科教育,毕业生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又能兼教一门其他课程,一门活动课程,一门专长课程。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比较

四所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一致。培养目标表述基本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既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又能胜任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师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都强调了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

第3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一、当前体育教学的特色

与文化教育不同,体育教育主要是进行肢体活动,增强学生身体抵抗力,磨炼其心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迎接未来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1.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有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学、想学、会学,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只是灌输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想束缚。而创新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按照教师要求学习”为“按照自己思想主动去学习”。体育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发挥张扬天性,不被传统思想所束缚,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为其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2.“强国必先强身”思想

“强国必先强身”是张伯苓所倡导的思想。当下,许多学校重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忽视了体育课程,甚至很多学校存在占用体育课为文化课补课的现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要能够学好文化课程,前提就是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体魄,这里就是肯定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所谓真正的健康,除了身体的,还要有心灵上的健康,而在体育课程上的创新恰恰对双方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其心灵健康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3.倡导创新学习方式

创新式体育教育是倡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体育学习,如以游戏的方式、比赛的方式,摒弃传统强压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体育锻炼变成一种负担。在创新性体育教育思想中,倡导将体育课程回归自然,以创新的方式,让小学生找回活泼的天性,使体育锻炼变成开心的活动。

二、体育课程创新的思路

1.思想、观念上创新

体育课程的创新,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这才是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传统体育教学大多数以教师的思想为主,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思想进行锻炼,这样的思想不能说不对,只能说将教师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只会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排斥性。体育教学应该以引导为主,切忌灌输式强压,让学生自主参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科学地定位体育教学。

2.目标上的创新

“增强学生体能”是我国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具体就是希望其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够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下,教师应重视体育理论实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强调锻炼的同时,先让学生先掌握健康知识以及锻炼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爱学、会学的观念和意识。

3.内容上的创新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关系到整个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内容是以教育为目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体育课程的创新中,体育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单一的体育锻炼项目,而且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不应该只是列队、跑步等常规项目,教师应该在课题与课程上加入更多的创新,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如体育竞赛、游戏式锻炼,这样让小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能够放松心情。

4.方法上的创新

第4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其他课程 整合教学

前言

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情况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我在体育课中把语文、英语、多媒体等课程中与体育教学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教学,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在此抛砖引玉,谈谈初浅体会。

一、

把语文的“美感”融入体育课堂

很多语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能陶冶人的情操。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在注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时,将游戏与语文课文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达到寓情、促质。

1、

通过课文题目-----激趣

低年级课文多以动物名称作为课文题目,生动、活泼,学生易读,比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二年级课文《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在体育课上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课文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唱游活动时让孩子们扮演上述角色,用动作表现课文里的内容。如《小马过河》,孩子们带着事先做好的头饰,有的小朋友有声有色的叙述故事,有的则扮演小马、有的扮演马妈妈、老牛、小松鼠。活动开始了,小马带着马***“凡事都要亲自试试”的嘱托上路了,前面有条湍急的小河,小马被小松鼠的言语吓呆了,这时,老牛迈着沉重的步伐走来,语重心长的话使小马又鼓足了勇气,终于过河了。“小动物”们走入了角色,入情入境。通过角色交换,孩子们都体验到了不同人物的活动,个性得以展现,达到了教育与育体的完美结合,这种活动形式非常适合低年级教学。

2、

通过课文内容------养心、育体

有些课文内容流畅、优美,可使人心情愉快,陶冶心志。而体育教学中的放松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可把一些适合的文章借鉴应用。如:《燕子》,它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进而赞美春天的美丽,运用时,孩子们朗诵着文中优美的词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同时一边做着小燕子掠过河面,停歇一处的样子。学生心情愉悦,身心愉快,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还重温了课文的内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

把英语的“时尚”带入体育课堂

双语教学已成教学中的一个“时尚”,在体育课上运用双语教学,为学生构建轻松自然的外语语言环境。往往能把体育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

1、

创编英语动作模仿操

低年级体育教材中有律动练习,我结合学生做准备活动和身体练习时,为学生编了一套练习操,并利用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配合练习。

例: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

If you are tired, shake your heads;

If you are angry, stamp your feet;

If you are sleeping, blink your eyes.

孩子们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边唱边动,一会儿拍拍手、跺跺脚,一会儿耸耸肩、扭扭腰,动作与词意相协调。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记住了英语句子,同时把身体各个部位活动开,做到锻炼与英语学习一举两得,有利于英语学习知识的储备。

2、

在游戏中加入英语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主要由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 的活动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可不失时机地加入英语游戏。如《别迷失方向》游戏时,师:Please pide into four groups and line up quickly. (师把生分成4小组并排好队),1,jump up and down ten times.2.lin on your back,touch your right footwitn your left hand; touch your left foot with your left hand; put your knees together, turn left and right ten times. T: Line up.At ease, Attention, please. Turn right.(向右转) Turn left. (向左转)Turn around.(向后转)。Go!(前进) T:Well done. Now let's do the actions. (生做向左转、向左转、向右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后转、前进的动作) T: Let's have a rest.

此游戏时,要求学生能听懂向左转 Turn left!向右转 Turn right! 立正 Attention!稍息 At ease,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就要能听懂每一句口令。如果输了,就要表演一个英文歌曲或带英语的节目。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都在课下积极学习英语节目。

3、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英语“汉堡包”

所谓“汉堡包”就是在汉语教学中加入英语单词或短语进行表达的 一种方式。有如我们吃的“汉堡包”。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往往底子薄,而这种形象自然的对话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如:师生问好时,教师跟学生进行交流。T:“class is beginning! Good morning(afternoon) students!”S:”Good morning (afternoon) teacher”。表扬学生时常说:You are good! Very good!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复性的语言刺激强化了学生日常英语的积累。在教师的交接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运动知识,而且也较多的接触到了英语。

三、

把多媒体的“酷”引入体育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及活动画面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超酷”的一项技术。

1、

借鉴多媒体特点------激趣、启智

多媒体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调用方便自如,使原来不能搬到课堂上的体育竞赛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等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利用“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意义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模仿练习,作出一些精彩的战术配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展示运动前后血液流动、心率变化、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发挥多媒体功效-------启思、提质

体育运动是讲究感觉的运动项目,只有当学生对动作技能的原理了然于胸时,才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教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因此,在教授一种体育技能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使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摆臂动作是授课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进行教学,且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观看到高级运动员正确的跑动姿势,明白了肌肉构造、跑步动作的生理机制,明白了在摆动过程中各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学生感觉能力的提高使技能课的授课质量得到质的提高。

第5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一)法律课程和德育教学具有天然契合性

法律紧密地贴近现实,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存在,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使其具备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认识基础。同时,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政治性、批判性和救济性,使得大学生们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有效了解社会政治结构,树立政治信仰,增强权利保护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水平。当前的高校德育课程中,普遍包括法律基础内容,这不仅说明了德育和法律课程暗含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说明了法律素质的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明确法律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它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提高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在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教学中,法律课程中的德育效果尤其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主要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同样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由于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工学结合,德育的教学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联系紧密;比较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内化;强调理论的服务性,所以更需要教师提高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实效化的教学本领;高职学生因其社会原因和教学环节原因,较容易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因而教师对其思想动态必须经常了解和掌握,因材施教。这其中,充分利用法律的现实性、利益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德育水平,是加强德育非常切近而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实效,合理确定法律课程中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一)学生对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

德育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知识的灌输。法律的现实性很强,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关心时政,特别是重大的制度建设或者变革;应该学会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认真分析和了解目前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应该在岗位职业实践中怀有合理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主动参与制度更新。这些主动参与的意识,十分有助于成熟公民心态的形成,也是与时俱进地提高德育水平的应有之意。

(二)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和社会大众的服务意识

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与企业和行业实际相结合也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法律强调权利本位,强调人们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同时,法律也强调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合作共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内化合作、服务意识,懂得尊重他人,这是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这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实训环节和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形成必要的服务意识,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学生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严谨、求实、注重客观事实、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和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法律制度的学习,法律程序和法律逻辑的理解,学生应该培养遵章守纪、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这种作风无疑是在职业岗位中所必须的。同时,学生职业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需要这种工作作风。

(四)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性、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当今社会浮躁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加上西方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侵蚀,不少青年大学生感到迷茫无助。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各项法律制度运行原理的认识,学生会逐渐廓清视野,真切意识到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特点和制度优势,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信念和态度的确立,将对其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着眼整体,科学制定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中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

第6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第7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8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一、确立与学生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必须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统一,没有课程支撑的学校特色培养目标定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

(一)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有民族情怀、有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即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又要有放眼世界的宏伟志向;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既能全面发展,又能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主动发展,形成个性特长。

我们拟在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和实现德、智、体、美等具体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达到如下个性特长目标:能在校本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1-2门课程,并为该课程的发展做出贡献;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并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研究;至少还要娴熟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娴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至少做60个小时的志愿者或社区服务;至少要以合作小组形式探究4—8个“五洲文化名城”课程设计,并能明确分工完成巡回演讲或一幕话剧演出;阅读10本世界名著、4本(数学)科普读物、2本英语原著;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德育系列课程,并完成规定学分。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完整心灵成长和完美人格塑造;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德育活动课程化,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成为有民族情怀、有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

课程建设具体目标:

1.国家课程校本化。即通过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重复的内容有效调整,把零散的内容系统整合,通过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国家与地方课程,真正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基础目标的自主实现。

2.学校课程特色化。根据学校实际和老师现状开设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同时通过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德育活动课程化。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努力将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课程化,形成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发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赋予德育活动以生命张力。

二、构建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我们立足于打造以“自主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学校,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在基于政策、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校本特色,突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特点。我们设计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图如下。

该体系有如下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该体系从课程资源的设置、课程实施方略的制定到课程评价的引领,都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思导纲》的设计,实现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二度开发整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切实可行、富有效果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4.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为重点,以诚信做人、习惯养成和感恩励志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系列课程,凸显德育实效。

5.突出课程的自主选择性。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让课程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确立课程实施方略

(一)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1.利用《学思导纲》整合国家课程。《学思导纲》是我们实施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有效载体,更是将必修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学思导纲》的设计,拟将现有课程内容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适度整合和二度开发,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有效性。将预习作业前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将自主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2.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研究课程之间相似、关联、重合的部分,有效进行课程之间的整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如思品课、历史课与语文课、环境课的部分教材内容重合或互相关联。

3.教材内容的系统整合。我们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设计、系统训练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如下整合策略:统筹三类课程整合、进行专题教学、注重实验教学;序列化分解学年段的教学目标;系统化构建单元教学目标;核心化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立足一套教材,吸纳多套教材的长处,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二)因地制宜,有效开发学校课程

第9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

摘要:中小学体育课游戏化教学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培养起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习惯。但游戏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注意游戏选择的针对性,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游戏的辅助下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 游戏化

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呈现多样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而且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从而获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然而新课改以来,新式的游戏化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积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的合理穿插,适当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实现基本体育技能的学习及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一、体育课游戏化的必要性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文化,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总是以极大的兴趣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游戏化能够使学生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愉悦身心以及陶冶情操等。

作为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游戏化有着自身的必要性:

1、 游戏化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体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游戏化教学可以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可以接受复杂的技术动作,使新技术动作不再枯燥。

3、 游戏化教学符合青少年儿童的需要。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生理结构较高中以上学生不成熟,在接受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各项动作,为以后的运动能力打下基础。

4、游戏化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自制、机智果断等方面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

5、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等。但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选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智慧较量,开发脑力进行战术安排,同时在游戏中进行战术配合,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6、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体育课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1、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学场地时要注意:

① 场地的安全性。由于游戏都带具有竞赛性,所以游戏时难免产生身体碰撞等危险行为,所以保证学生安全是首要条件。

②场地的规范性。规范的场地是一个游戏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所以在设置场地时一定要清晰、简单、规矩。

③ 场地的位置。由于游戏在竞争过程中难免会大声喝彩,所以选择场地时要远离教室,从而避免影响其他班级学生上课。

2、游戏情境的设置(以创新性和趣味性为主)

趣味性是中小学游戏化教学的生命。因此,游戏化教学要正确的选取和创建,让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创新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兴趣。因此游戏的选择和创编要出乎学生的意料,只有使体育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跃跃欲试。一些普遍性的体育游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经很普通,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时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比如变换游戏规则或者评价方式,使得游戏更好地使学生接受。

3、 教学手段的选取

游戏化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和老师的教学任务为起点,游戏内容要和教学任务联系在一起,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另外在实践中老师要避免游戏和教学内容的简捷化,在做自发性游戏时,老师要减少自身的介入,让学生运用团结和合作完成游戏。最重要的是,在游戏化教学中,选择和创建游戏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安全问题,在整个游戏中全面的贯彻安全知识,对游戏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防患未然。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原有知识,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安排由易到难、循循渐进的方针,合理科学的设计游戏。

4、 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公平教学。

游戏化教学要想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学生在进行游戏分组时,尽可能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另外还要鼓励弱势群体的参与,并强调比赛重在参与,以学习新知识为目的,从而淡化学生过高的竞争意识,强调团结意识。在进行游戏教学中,要做到公平性,无论输赢,以娱乐为主,不要因此失去信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置游戏时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三、 结论

游戏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基础,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胡小明教授说过“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首先就要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方式, 要发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中不注入游戏的趣味, 学校体育仍然是乏味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依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采用游戏化教学,只有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才能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 才能真正、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8(15):39-40.

[2]陈爱萍.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研新干线,2012,12.

[3]陈浩.探讨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教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