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对学生学好概念至关重要。
1.从数学本身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从数学内在需要引入概念是引入数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之一,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小学里学习的“数”的基础上,为解决“数”的减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入负数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单纯的有理数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引入无理数。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1=0显然没有解,为了使它有解,就引入了新数i,它满足i■=-1,并且和实数一样可以按照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于是引入了复数的概念。
2.用具体实例、实物或模型进行介绍。
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密切联系概念的现实原型,使学生在观察有关实物的同时,获得对于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进而提出概念的定义,建立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函数”概念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炮弹发射时,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单位:s)变化的规律h=130t-5t■;(2)温州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1990-2008年梧田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当面对一个概念时,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因此类比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空间向量往往有赖于平面向量的类比。通过类比教学和训练,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够升华。
二、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数学概念是多结构、多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因此,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应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概念链,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
1.分析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对定义的内涵要阐明三点:①x、y的对应变化关系。例如在“函数的表示方法”一节例4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并强调每位学生的“成绩”与“测试时间”之间形成函数关系,使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解析式,由此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对应法则”的认识。②实质:每一个值,对应唯一的y值,可列举函数讲解:y=2x,y=x■,y=2都是函数,但x、y的对应关系不同,分别是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再通过图像显示,使学生明白,并非随便一个图形都是函数的图像,从而掌握函数图像的特征。③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构成函数的三素,缺一不可,但要特别强调定义域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式较早,比较熟悉,他们往往因只关注解析式,忽略定义域而造成错误。为此可让学生比较函数y=2x,y=2x(x>0),y=2x(x∈N)的不同并分别求值域,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得出:三者大相径庭。强调解析式相同但定义域不同的函数绝不是相同的函数。再结合分段函数和有实际意义的函数,引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抓住要点,促进概念的深化。
揭示概念的内涵不仅由概念的定义完成,还常常由定义所推出的一些定理、公式得到进一步揭示。如三角函数定义教学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规律、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都是由定义推导出来的,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的依据,反过来又会使三角函数定义的内涵得到深刻揭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展开对它所反映的数学模式作深入探究,以求更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与运用
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是为了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它,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更进一步地深化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运算、推理、证明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概念。
1.通过开放性问题与变式,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这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如在“等比数列”中设置问题:
例:已知{a■}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请你构造出新的等比数列,并指出它们的公比。
变式:已知{a■},{b■}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p,q,请你构造出新的等比数列,并指出它们的公比。
通过讨论与辨析,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抓住契机,创新教学内容,体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抓住契机,适时的调整,创新教学内容。
案例1 关于“正弦定理”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都学过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短暂的沉默之后,经交流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回答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同学们争先恐后,从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到勾股定理,到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甚至说到三角形的五心,林林总总,他们不求全,知道啥就说啥,自由得很,
生: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ABC=1/2absinC=1/2bcsinA=1/2acsinB。
师:很好!把它当面积公式看,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对称美,如换个角度看,把等式变形一下,则有a/sinA=b/sinB=c/sinC,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正弦定理。
好一个“换个角度看”,这正是数学灵感的源泉,换个角度看,如果三角形中的∠C=90°,直角三角形的正弦边角关系,其实就是正弦定理的特例;换个角度看,其实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它的外接圆中,角的正弦与边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转化成圆内接直角三角形来研究,于是正弦定理的另一种形式a/sinA=b/sinB=c/sinC=2R就出现了。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走向内化,为个性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应坚持长期积累,不断实践得来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通过问题来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够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把求知当作乐事,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倒2 关于“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教学
正弦函数y=sinx是奇函数,正弦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即原点是正弦函数y=sinx的对称中心,除原点外,正弦曲线还有其他对称中心吗?如果有,对称中心坐标是什么?另外,正弦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的方程是什么?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释上述现象吗?对于余弦函数y=cosx和正切函数y=tanx,讨论上述同样的问题,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从中发现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周期性来研究其对称性,同学们经过合作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对称中心都是曲线与x轴的交点,即平衡点,对称轴都正好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值取到最大(小)值,而正切曲线对称中心包括曲线与x轴交点,还包括一些其他在x轴上的点。
三、激发兴趣是教学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对某学科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学习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的浓厚与否,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通过一些数学故事,设计数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
案例3 关于指数函数的教学
在讲授指数函数这节内容前,我先拿出一张白纸说:“虽然这张白纸只有0.1mm,但经过反复对折27次后,其厚度超过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惊奇,疑惑不信,论证一下:对折一次厚度为0.1×2=0.2(mm);对折两次厚度为0.1×4=0.4(mm);……当对折第27次时,其厚度为0.1×227=13421.7728(m),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m,再比如,教师在讲授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这节课时,先讲少年高斯速算1+2+3+…+100的故事,既吸引了学生,又为探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埋下了伏笔,通过这种紧扣教材又生动有趣的问题解决,把学生引入诱人的知识境界,求知欲望由此激发,从而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四、关爱有加,数学教学无差生
【摘 要】无论是概念的教学、定理的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都应该凸显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教学策略;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要点。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概念教学设计范例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教学策略,这必须教师们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上做出积极革新。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于各类数学概念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数学基础,这些内容的教学也能够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能够在看问题时形成更为广阔的视野与角度。在概念教学中实施“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教学策略时首先需要教师们“教活”概念,要让概念的讲授过程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们理解与接受。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发散与延伸,让学生们能够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准确与透彻。这些都是好的概念教学的教学思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形成的教学设计必然能够让“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教学理念得以实现。
在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对于“分米”与“毫米”形成更有效的认知,这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引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能够为本次课程的概念认识提供铺垫。在课堂上我首先会向大家提问:老师手上有一张纸条,如果要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呢?学生们纷纷思考起来,脑海里也在不断形成各种答案。这时,我继续向大家问道:你们能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吗?鉴于大家对于厘米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这个任务。随后我对大家说道: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可以用dm来表示。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根长1分米的纸条,牢牢把这一分米的长度记在心里。就这样,透过从厘米到分米的过渡,学生们很好的认识了分米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展开对于毫米的教学: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3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所学的知识量一量咱们的数学书的厚度。不少学生都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可以用mm来表示。就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实现了对于本次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也在一点点得到构建。
二、定理教学设计范例
关于定理的教学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定理都不复杂,然而,对于这些定理需要学生们对其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定理的教学发挥实效。同样,教师在选取这些定理的阐述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层面,教师要尽可能的简化知识点,同时,从生活中找到这些定理的体现实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也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吸收,是“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教学策略的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
《平移和旋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与分辨是这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在展开这两个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我会让学生们先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普遍现象。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简单界定,并且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叫平移,用符号—表示;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都是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叫旋转,用符号表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都很容易接受,对于相关定理的认识也在慢慢形成。小学数学课本中学生们接触到的一些定理都并不复杂,然而,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恰当的指引,让大家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宽与延伸。
三、解题教学设计范例
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好的例题教学中同样能够让“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教学策略得以显现。在解题教学时关于题目的设置很重要,教师不仅要考察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考察学生的基础数学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要让学生们逐渐具备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我经常会给学生们设置只列式不计算的思考题:
1)某机关精简后有工作人员75人,比原来少45人,精简了百分之几?
2)甲乙两地相距40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多少小时,这辆汽车就可以到达乙地?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体。滚筒直径1.2米,长1.5米。现在滚筒向前滚动120周,被压路面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
这类习题非常凸显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察,能够让学生们专注于思考过程,是对于大家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数学复习;现状调查;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100-04
一、研究背景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同时是学生达到查漏补缺、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而中考数学复习教学的时间有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多,不同板块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效益最大化,复习教学策略的构建这一迫切的问题就摆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面前。
新课程实施后,中考中数学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认真地复习讲解了概念、定义和公理定理等,学生也进行了记忆,但是有些学生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是会发生困难,特别是在综合运用一些概念、命题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到底应该运用哪个概念、哪个定理或公理。教师也时时会感到困惑:是什么原因呢?
基于此,笔者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
二、研究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学和考试的一个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总的纲要。它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体现出国家对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生活学习中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发挥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的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针对当前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对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学生调查问卷设计的主旨是了解当前初中毕业生数学复习的方法、效果,复习计划的安排,特别是复习时命题概念的复习情况。重在了解学生复习时知识网络的建构情况、数学知识的梳理方法。并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在中考数学复习方法上的指导情况,学生希望教师在复习中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等。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复习策略的构建提供实践依据。结合相关理论,教给学生知识网络构建的方法,建构适合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提高中考数学复习教学的效益。
调查对象是我市某中学九年级6个班的学生。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据此制定了中考数学复习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1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是98%。
三、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现状及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对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处理和分析,具体统计的结果如下:
1. 学生复习计划和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调查。调查问卷的1~4题主要是调查学生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对数据统计,如图1:
问卷的第1题调查学生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情况,39.9%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复习计划,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33.6%的学生选择了“想过一定的计划,但没有书面的复习计划”,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复习计划”的约13.4%,只有13%的学生既有短期的单元复习计划,也有长期的学期复习计划。在被问及“什么因素最能影响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时,选择“老师教学的方式”影响学习兴趣的学生最多。
关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遇到困难时的做法,从第3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直接请教同学或老师的近一半,而能主动改变解题策略,积极寻求其他解决方法如构建知识网络、反证、画图等的学生较少。第4题调查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选择“问题已经解决了,不再思考和总结”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能够思考“这个问题能够变式为其他的问题吗”的学生最少,主动思考“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会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以后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调用”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
2. 学生复习方法的调查。问卷中的5~8题主要是调查学生中考数学复习的方法,如图2:
图2表明,学生现在的数学复习方法,主要还是采取“听课、做练习、考试”的最多,达40.5%;选择“听课、做练习、考试,偶尔看看书”的近33%,能够“课前看教科书并梳理知识要点”,再“听课、做练习、考试”并“反思”的不到10%。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复习方法比较盲目――“没有主动去寻找好的方法”的学生最多,近30%;而“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数学复习方法”的占23%。当问到 “你认为你适应现在的数学复习方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很适应的学生还不到15%。
3. 数学知识梳理和网络构建情况的调查。问卷的9~11题调查的是学生复习的时间安排情况,如图3。
第9题“你在课下会对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吗”,选择“比较少”和“从来不”的学生达62%,每天都及时进行知识梳理的只有10%;从第10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周末时能够对本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学生不到40%,大约50%的学生很少自觉主动进行复习,大都是在单元检测之前或者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才复习,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复习。问卷的12~19题调查的是学生数学复习时的知识梳理情况,如图4:
问卷的12~18题,分别是“在复习的时候你知道如何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吗”、“你在复习时一般都整理哪些数学知识”、“你在梳理知识时,能分清主次、难度,把握住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吗”、“你在梳理知识时能自觉地把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吗”、“你在复习时会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吗”、“你在梳理知识时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吗”,从以上系列问题的调查结果看: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部分学生不知道要整理什么知识,能主动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整理对比,将知识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不到50%。而从 “你在复习时的做法”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75%的学生在复习时只是翻翻课本,或者连课本也不看就直接做题。
4. 学生希望的教师的复习教学方式的调查。第20题调查的是“我希望在数学总复习中……”教师怎么做,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希望“老师能够给予复习方法上的指导”的占3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给我们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然后再讲”的占25%;希望老师主要讲重点的知识、方法以及不易弄懂的知识的占34%。
四、结果分析
对问卷统计的结果以及和教师、学生的交流访谈中得知,目前的初中数学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如从问卷第8题的调查结果看:67.91%的学生在记忆相关知识时都是理解了再记忆。当然,当前复习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在复习中很被动,感到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的复习很被动。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可知,复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复习方式单一、枯燥。中考复习几乎就是“听课、做练习、考试”。主动在课前看书并梳理知识的只有10%多一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2. 学生的知识梳理复习不及时,不知道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学生重视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重视对各种典型的例题、习题的演练,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梳理,更缺乏对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绝大多数学生不整理或不知道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很少有学生能够去思考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能自觉地把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进行比较的学生很少。
3. 教师对学生数学复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复习的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复习时教学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和练,对学生在复习方法上的指导不足。学生复习的参与程度不高,这也挫伤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多留给他们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而不是直接讲解。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可知,多数老师感觉复习的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去引领学生系统的整理相关知识,这也说明了老师对复习在认识上的不到位,对复习的整体把握不够。
4. 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足。许多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能够重视知识的结构和方法的传授,但忽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复习中教师往往忽略对概念和命题的内涵的复习,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在学习、复习了概念后还是不能灵活使用,不能辨认其反例,主要原因是没能把握概念的内涵,对于概念的变式就更难以理解了。当学生学习了一个命题,特别是学习了一组命题之后,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些命题。
五、思考
1. 复习策略和方法对提高中考数学复习课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后,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感觉到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将复习课等同于练习课。比如不少教师认为:“加快平时教学进度可以增加复习的时间,而扎扎实实的复习就是‘练习、批改、订正,再练习、再批改、再订正……’,复习课就是要有时间做保证。”所以很多应该初三第二学期学的内容在第一学期就已经学完了,而中考复习就是机械重复的题海鏖战。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的表达过少甚至于没有。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某些程式化的训练、证明或运算,更多的是一些解题模式的重复训练,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很少能激起点燃思维的火花,学习中来自于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很少,思维方式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好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对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重要性。
诚然,不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例题的搜集、挑选和编排方面体现了他们对考试要求、重点、难点的很强的把握能力,但是这样的复习课功利性较强,教给学生的往往是表面的模仿和操练,短期效应明显。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机械地做大量的练习来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大量的强化记忆下疲惫不堪,常常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提高对复习的兴趣,厌学思想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对于复习的内容很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和质疑,创新的意识就更谈不上了。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课 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55-02
一、基于解题教学任务设计例题教学流程分析
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一般分为巩固知识、领悟思想和优化认知这三个阶段,解题课例题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这个任务过程来进行的。在解题课的各个任务阶段中设计相应的例题以及例题教学策略如分析实例、归纳内涵和梳理关系等,来突出教学的有序性和层次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一)变式延伸,巩固知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解题课教学中最重要与最基础的首要环节,为了能够牢固地掌握这一环节知识,例题教学中主要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变式的层层递进的变式拓展的教学策略。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与结论互变、条件与结论互换等等。
(二)点拨渗透,领悟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说真正掌握了数学内容。那么在例题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其中有效的策略是逐步渗透。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时,可以在数形结合思想的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分别有目的的设置例题,通过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层层渗透的方法领会和掌握该方法。
例:己知a, b, c R,且a+2b+3c=6,求证:a2+2b2+3c2 ≥6
常规是利用比较法证明:由a+2b+3c=6 a=6-2b-3c得
a2+2b2+3c2-6=(6-2b-3c) 2+2b2+3c2-6=6[b2+2(c-2)b+2c2-6c+5]=6[b+(c-2) 2+(c-1) 2]=0得证。
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配方法得多项式的值恒非负,难于想到,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将上式设为关于b的函数助)=b2+2(c-2)+2 c 2-6c+5,问题转化为证明函数值恒非负,则只须
进一步,又有学生通过观察条件与结论,发现a=b=c=1时取“=”号。由此构造了更简单的证法, (a 2 +1)+(2b2+2)+(3c2+3) ≥2(a+2b+3c) =12,a2+2b 2+3c≥6在此过程中解法一次次得到简化,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其中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也是一种求易的心理,其中有直觉思维(如第三种解法)起了关键作用的,只不过与前面的区别是他时刻有严密的逻辑演绎作后盾,确保了成功。
(三)分层归类,优化认知。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设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打通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了有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分数、整数后,可以利用分层归类的方法把它们整合为一种关系结构图。
二、基于解题教学任务确定作业内容设计
要按照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来进行设计,以突出设计的针对性和核心性,避免设计的机械性与重复性。
(一)在巩固知识阶段,实行阶梯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具体表现在设计形式上是首先为基础题,然后为巩固题,最后为提高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在领悟思想阶段,实行核心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时首先选定某个数学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数学思想方法来具体设计实例。比如让学生领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时,设计的具体实例可以出数到形,也可以为出形到数,从而促进学生对该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
(三)在优化认知阶段,实行生长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生长排列,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有序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知识脉络的干线和分支,从而有利于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基于作业内容设计选择作业讲评策略
对解题课作业进行讲评时,主要依据作业的内容设计而采取相应的讲评策略,以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避免评价的单调件与低效率。
(一)对于阶梯式作业设计,采取变式拓腿法讲评。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和结论皆变等。变式的方向可以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平巾到主间、从有限到无限、从猜想到验证答,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学据得深度。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无底长方体盒子的模型,增强学生间的共融性和合作意识。接下来提问:
变式1:如何制成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在硬纸板的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变式2:若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得到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该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多少?[长为80-2a,宽为60-2a,底面积为(80-2a)(60-2a)]
变式3:若做成的无盖纸盒的底面积为1500cm2,则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
讲评中,通过变式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思考利用列方程的思想得以解决。设小正方形的边长x cm,那么盒子底面积的长及宽分别为(80-2x)cm及(60-2x)cm,根据题意,得(50-2x)(60-2x)=1500,整理得:x2-70x+825=0。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来复习方程的“元”和“次”的概念,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对于核心式作业设计,采取归类砰祈沈讲评。对学今的典型错误进行列举,对数学典型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具有相问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或相同错误解法的题目进行归类,以提高讲评的效本,实现“讲一题、通一类”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生长式作业设计,采取分类讨论法讲评。生长式作业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层分类排列的,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重要,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弄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要理清有理数的知识时,首先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利负分数。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文献:
[1]许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11
[2]陆琴,深化 反馈 巩固 迁移――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思考与探索,江苏教育研究 2013/29
【关键词】数形结合 有效 策略
“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形诗》。在诗中我们体会到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习的各阶段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实际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像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但是在初三面对中考的特殊环境下,如何在总复习课中的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种美妙而重要的方法呢?下面结合题例,对若干有效教学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有效认识数形结合
(1)了解数形结合发展史
(2)寻找教材中数形结合实例
为了落实好上面两项任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外查阅数形结合的历史资料。
策略二:以班为单位开展分享会,展示学生收集和整理的内容。
策略三:老师点评,给予鼓励与肯定,并在讲授新课时展示和补充。
例如: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加法法则,我们利用数轴,规定向东正,向西为负,运用数形结合法探讨了两数相加法则;巧用图形来证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的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由数形结合法想到把n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将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成几个三角形的内角总和,从而得到多边形内角和(n-2)180;列方程解应用题利用图示法帮助分析,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定理都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我们发现,教学过程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小组的收集、讨论、决定、总结、展示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比起老师的满堂灌要深刻得多,有价值得多。
二、有效激活数形结合的应用
在分享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数形结合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教师能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题型,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关键。
①以数为形
“以数为形”就是将代数问题的条件及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表现出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来探索数量关系,由数思形,数形结合,从而拓宽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直观、简捷地找到解题途径。
②见形思数
解析:本题的设计以教材内容为背景,考查学生是否认识到:从“数”的角度看,函数与方程描述的是同样的关系,从“形”的角度看,它们对应点(解)组成的图象相同。处理方程问题时,把方程组的解看作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处理不等式时,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着重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解法一是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最常规的方法,直接从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出发,用含变量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矩形的长与宽,列出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值。解法二是在图2的启发下通过三点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再求最值。解法三是最妙的做法,体现“形”“数”互变,运算简单。这三种解法会使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伟大力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会使解题手段从“单一”走向“灵活”,体会到数学之美,从而感叹数学之精妙。
三、有效体会数形结合的局限性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感受到“数形结合”它直观、形象,可避免繁杂的计算、证明,获取出奇制胜的解法。然而,它并不是“万能”的。图形虽然直观、形象,但它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甚是有些图形是有误差的,并不准确,所以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不能简单地根据图形就获取答案。在画草图时要注意一些细节,不能马虎应付。
总之,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潜而默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策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到解题的妙法,才是最有效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更新观念 科学预设 动态生成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特别的数学课堂,并通过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观念。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明显,正是这种课堂的动态生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学生配合、适用教师,而是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适应目前的新课改,努力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共同的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一、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科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对课前科学预设进行重新定位,处理好科学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每个问题精心进行开放性教学,对学生可能的各种反应要有充分估计,以更有效地抓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效益。在实施条件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刚开始看起来数学课堂是乱的,教师往往也会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从学科价值上分析,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要有宽容的态度,多年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表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正是激发师生智慧潜能,课堂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可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二、掌握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促进有益的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波利亚说:“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在得到题目的解答,并且将整个论证简捷的写下来以后,也会合上书,去找其他事情做。”目前我们推行学案先行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第二天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学生早已预知的,如果教师只是机械重复,势必使课堂枯燥乏味,所以我们要注重课堂生成,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教师课前的预设再完美也是静止的,带有教者较大的主观性,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预设,善于抓住并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课堂效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1.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动态生成辨析题,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透彻。进入高中后,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对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对数学概念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地讲概念便无实际价值,此时教师要注重课堂生成数学概念的辨析题,将数学概念习题化,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真正理解。
2.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动态生成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更灵活。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习题课教学中,如果把每个题目都讲解分析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可以选择重点题型进行一题多解或者对重点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这就相当于把一个题目变成了很多题目,而这些题目有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教师让学生辨别这些题目,提出不同的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了辨析能力。此外,可通过多题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到,数学也只不过是这几个题目,它们太相似了,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信心和做题要精的学习观念。
3.教师对数学问题精心组织有效提问,让学生从提问中思维能力层次更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精心组织的数学问题为中心精心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自然也是动态生成的主人,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实际上是直接带动课堂各环节的运作,包括课堂的有益动态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很能体现教师功底的,是课前科学预设的重头戏,教师的有效提问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创造一个充满延伸力的问题,自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角度、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层次。
4.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必须做出即时评价。当学生的思维受挫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评价,点拨学生引发思考,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定能达到最大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不再怕学生讲不清楚,不再怕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不再反对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再阻拦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处理好课前的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善于运用教育智慧,充分从多种途径实现动态生成并合理运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然能达到崭新的高度,也必将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增保.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齐峰.对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的几点认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3).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4]吴春燕.中职数学CAI课程调查分析[J].成才之路,2010(22).
一、引言
说课在教学设计交流、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职称晋升等多种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尤其是2010年全国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1]教科书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后,关于新教材使用的教学研讨常常以说课形式进行交流.由于说课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说课的内容、方法.虽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试行)》[3],但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尚无系统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与可操作的评价表.2012年5月11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所颁布的《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修订版)》[4](简称《新标准》,以下同)重新修订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但仍仅为一个指导性意见.虽然文[5]发表了说课评价表,但已是2008年的观点,评价内容与《新标准》要求的内容差异较大;网络上也有许多说课的研究,但不仅内容与《新标准》要求的差异大,而且仍缺乏系统的评价要点.总之,到目前为止,如何评价中学数学说课,尚无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可操作的评价表.这里根据《新标准》,博采众多文献的观点,论述了中学数学说课评价指标、评价要点,并设计了评价表,供中学数学教师说课与评价参考.
二、说课评价的一级指标与权重
1.一级指标
综合2008年以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参考文献[5~10]的普遍观点,中学数学说课的主要环节应为:(1)教学内容解析;(2)教学目标;(3)学生情况分析;(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5)教学策略;(6)教学过程(含作业安排)设计;(7)板书设计介绍.《新标准》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师专业素养(数学素养、教学素养、教学基本功).所以,根据《新标准》的要求,中学数学说课的评价表可按上述7个说课环节,再加上对“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设计8个一级指标.
2.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何分配,应当根据该指标在整个说课内容中的地位来确定.因为说课的中心是介绍教学设计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设计应当是说课的重点,在说课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应当最大.由于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来展开,而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及其编写意图,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来确定.所以,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是说课的重要环节,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较大的权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教学步骤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学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选择教育技术等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措施.所以,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和教学策略分析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一定权重.《新标准》在“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标准”中设置了“数学素养”、“教学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具体要求,而说课者的这些专业素养应当在说课过程中体现.所以,“教师专业素养”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一定权重.所以,上述8个一级指标各有不同评价权重,具体分配见附表(高中数学说课评价表).
三、评价要点(二级指标)
按照上述一级指标,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各一级指标的评价要点(即二级指标)可如下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的评价要点
教学内容解析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不但要向听者介绍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而且更要介绍如何认识、把握该内容.因此,教材分析应当分以下3个层次介绍:(1)准确地介绍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教材版本、册、章、节及第几课时),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以及这些知识与前后有关知识的逻辑联系.(2)正确阐述本节课内容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3)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所以,对教材分析的评价应当以这3个方面为评价要点.
2.“教学目标”的评价要点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应当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二是陈述应当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在相应课程标准[1~2]的指导下,分层次叙述,明确指出学生经历哪些过程,掌握哪些具体知识与技能、会进行哪些具体的判断或推导、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
“当前,教学目标的表达比较混乱.”[11]高中阶段有的按“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12],有的按照“教师用书”[13]中教学案例的分类方法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初中阶段有的按“教师用书”中教学案例的分类方法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15],也有的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6].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教学目标的评价要点设计一方面是看其是否体现了学生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内容,二是便于量化评价.所以,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类设计评价要点,既符合“教师用书”[13]的模式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7],又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3.“教学重点”的评价要点
教学重点一方面是教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一节课(或一部分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教学重点应当包含学生通过该节课学习,应当经历的重要过程或着重领悟的数学思想、掌握的重要方法.所以,对教学重点的评价要点应当看其内容是否准确,理由是否充分.
4.“学生学情分析”的评价要点
《新标准》对学生学情分析要求,除分析“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基础’与‘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 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外,还在“教学素养”中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便于评价归类,可将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分析评价放在学生学情分析中.所以,对学生学情分析的评价要点可包括“已有的基础与需要的基础”、“已有基础与所需基础的差异”和“学生身心特点”3方面.
5.“教学难点”的评价要点
“教师备课时应仔细分析教学信息中元素的个数及元素间相互作用水平,教学设计不要让学生必须同时注意太多不同的元素,即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散难点.”[18]所以,对教学难点的评价应当看其“是否符合内容特点、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6.“教学策略”的评价要点
“就学校教育而言,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必要指导绝对对立起来就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向其他人(包括教材与其他书籍)学习,特别是教师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因为,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已有文化的集中体现.”[19]《新标准》对教学策略分析的要求包括“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等5个方面.所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之一.
因为“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3个方面的介绍,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内容分析叙述,更能具体地体现教与学的组织策略.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在这一部分的评价要点可只含“教法选择”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两个方面.
7.“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
“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20]教学步骤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选择教育技术等具体的教学策略、措施、手段都将付诸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说课的重要环节.《新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等7个方面的要求.为了便于评价的操作,结合评价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可以从“课题引入设计”、“核心内容教学策略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练习反馈设计”、“总结”和“作业安排”6个部分来评价,评价的重点为“核心内容教学策略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
8.“板书设计”的评价要点
板书设计的评价主要看整体布局和板块安排是否科学.
9.“教学基本功”的评价要点
《新标准》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包括语言、板书、教态和信息技术工具与各种教具的操作技能.说课评价当然也要评价说课者的教学基本功.而“语言”应当包括汉语语言和数学语言;“板书”应当包括字符与图表,属于语言文字范畴;“仪表”应当服装整洁、端庄;“教态”应当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所以,对教学基本功的评价可分为“汉语语言”、“数学语言”、“教具操作”和“仪表教态”4个方面.
四、评价表
为了便于评价操作,根据上述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以高中数学说课评价为例设计评价表(见附表),供说课评价参考,其中各级指标权重与评价记分标准亦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初中数学说课评价表可参照编制.
重要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我们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科学合理的策略
和方法,以追求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让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正反两面夹击;教具灵活使用;错误真实再现
笔者在平时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当然也包括我)抱怨:“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呢?这种学生真是没办法教啊!”但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的,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先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切实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后来,我就仔细查找我们教学准备的每一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等等,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终于恍然大悟.下面就对我触动最大的几个案例谈谈我对数学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反思,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案例展示
案例1 正反两面夹击,把握数学概念——灵活运用
函数一直都是大家公认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去精心备课,把我认为所有该讲的知识点全部都融入了其中,而且设计了一些授课技巧,可我还是不放心,总觉得欠点火候,于是,我就带着“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该怎么讲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怎么才能使学生学完本节内容后能够灵活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去向备课组的王老师请教.我把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讲给王老师听,即: “同学们,满足什么条件的函数我们就说函数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紧接着王老师还等着我继续讲其他的问题呢,结果我却告诉他:“没有了,这就是我本节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老师用诧异的眼神望着我,并语重心长地问我:“如果你这样上完课,学生遇到形如‘已知f(x)是定义在(0,+∞)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f(x)>f[8(x-2)]的解集.’这样的问题会解吗?” 我顿时恍然大悟!王老师的这番话突然打开了我心里的另一扇窗户:在学习单调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已知某一函数的单调性求其中某些变量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我一直为这种类型的题目发愁,不知该怎么跟学生讲“如何把单调性的概念倒过来用”,现在终于明白了.
那天晚上回去我又把备课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在讲解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同时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单调函数,而且让他们知道了给出函数单调性又是如何用来解决问题的.后来在讲解上述疑难问题的时候就变得轻松多了,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变得相对容易了.
反思 听说有人落水,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情况,巧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搬起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做数学题目也是如此,不仅要能从正面理解数学概念,也要能从反面钻研和推敲.只有把握住概念的两个方面,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概念,才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堂课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在以后 “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重逆向思维的灵活应用.比如:在函数的奇偶性、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我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解得就更加透彻了,而且用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案例2 教具灵活使用,便于学生理解——形象直观
周老师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解题的严谨性方面一直都是我非常佩服的,当然他在一些教学的技巧方面也不逊色,有一次他在讲解一道形如“求二次函数f(x)=x2+4x+3在区间[t,t+2]上的值域”这样的函数最值题目时,随手拿起了身边的黑板擦作为道具给学生模拟了题目中的区间是如何变化的,甚至当时还请了几名学生亲身感受了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一个复杂的题目就变得不再复杂了,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这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还懂得了许多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的,当然许多解题的思想也是离不开生活的.
反思 如果现在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做做课件,甚至连板书也不写,完全由电脑代替,那么教师不就变成“放映员”了吗?而教学也就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脱离实际的教学是不会有活力的,更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绝不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粉笔、黑板、三角板等这些传统的教具,因为这些不需要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直接就能拿来使用,方便快捷,而且能够锻炼大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课堂的氛围.
案例3 错误真实再现,学生如坐针毡——知错就改
之前我评讲作业时,只是将学生犯的错误轻描淡写地描述一番,然后就直接给出正确的做法.可当我听了李老师一堂课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简单化.在这堂课中李老师用数码相机不厌其烦地将学生写的“原版”拍下来,然后做成PPT,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分段函数的图像问题.例如:求函数f(x)=|x|在区间[-2,2]上的值域.下面是其中一名同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作的图像.
上课时李老师边放映之前用心做成的PPT边让学生找“茬”,学生就像在玩小时候在幼儿园里玩的那种“数青蛙的游戏”一样,越找越兴奋,李老师此时也没有闲着,而是把学生找出的错误一个一个列到了黑板上:(1)作图题应该用铅笔.(2)直角坐标系的三要素没有标出.(3)更不在乎函数的定义域,在他们眼里函数的大体模样这样就够了.(4)关键点的坐标没有标出.(5)画出的曲线应该是光滑的曲线……直到把所有的错误全部找出.学生看到自己竟然能够找出这么多错误,不禁有些尴尬和惭愧,但是也为自己能找出错误来而感到信心满满.
后来我也曾多次尝试着在自己的班里采用这种纠错方法,发现效果的确非常好,比我以前单纯地翻来覆去地强调要明显好得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苏联文学家、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曾经说过“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所以,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不能正确地指出错误,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而李老师的方法却像一盏指明灯,指明错误的方向,并且让学生再一次看清题目和解题过程,这样学生们不仅能亲自实践和动手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且会去自觉地改正,这要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因为如果这些问题是老师给他们找出的,也许学生会习以为常,印象不深刻,尤其对那些调皮或者原本就非常粗心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中,可这些错误既然是他们自己找出来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等到下一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就会更加小心谨慎.
二、几点感悟
1.的确,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实践.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其实质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力,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等,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上课的质量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好,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很多的变数,正是在处理这些未定因素的过程中注入了教师们的智慧和思想,也使得教学变得精彩和富有挑战性.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正如案例3,学生们能独立地找出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体现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加以引导,使学生敢想会想,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乐园里生根发芽.像案例1那样,运用逆向思维传授知识,让同学们理解得更加透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原则.要情感化和人性化,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乐学者,从案例2可看出教具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冲锋.课堂教学应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3]田俊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反思.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4]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