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公益活动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

第1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对策

学生公益素养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公益素质的提升正通过各种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劳动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调查,调查涉及对公益的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公益事业的期望和建议等。同时提出对发展95后大学生公益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一、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

从总体上看,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完善、国内外交流日趋频繁、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这些变化都猛烈地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对95后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这就使得95后大学生在适应时代变革、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公益精神的理解。在95后大学生的身上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思考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这就使得他们没能深刻理解公益精神。在95后大学生所认识和参与的活动中,公益活动大概就是捐钱捐物、无偿献血、当活动志愿者,参加这些活动就算有公益精神。但是,公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并不遥远,公益就在我们身边,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作为公益。

(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但功利色彩鲜明。95后大学生的主流公益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但是,有些95后大学生在参加公益事业时,真实原因并不是在于公益精神,而是由于自身的利益。目前95后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物质享受和现实世俗生活。因为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作为评奖评优的硬性条件,有的学校将公益活动的学分当做必修学分的部分。如果参加公益活动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参加的积极性恐怕很有可能会打折,真正做到无私奉献的同学很少。

(三)想法很丰富,但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95后大学生对公益更多还是停留在想法层面而很少付之行动。当看到那些弱势群体,会在心里感叹,然后就这样走过,却再也没有下文,不想因此而使自己付出,如财务、劳动等。即使愿意提供帮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

二、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成因的分析

(一)95后大学生缺乏公益教育。大学生的公益思想化为公益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素养值得关注,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提高公益行为主体的公益素养。具备公益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而95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公益行为的重要群体,是未来公民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还不够。

(二)党团组织对学生公益素养提高的重视不够。各级党团组织重视不够,没有把公益活动当成团组织对外的窗口和向外延伸的有力拳头,没有把公益活动作为实施跨世纪青年工程的有效手段,这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缺乏发展机制,因此出现了学生公益素养不够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应该在兼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时还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公益素养。

(三)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冲击校园。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来广。了解逐渐深入,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正侵袭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些学生的“另类”价值观和消极人生观也因此形成。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文化等方面都融入全世界,但同时也刺激着一部分学生的精神思想,使部分95后大学生将公益精神抛之脑后。

三、对提高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95后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当然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也有许多,不止捐钱捐物这种方式,可以关注经济落后地区孩子们的教育情况,尽量带给山区孩子们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也可以一起关注身边环保,我志愿,我环保,环保每一周,健康每一天,宣传环保等等,这些都是每个95后大学生可以做到的非常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关注旁边社区的孤寡老人,每月定期去看望老人给老人捶捶背唠唠嗑。95后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尽早背负社会责任。

第2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大学生公益调查》发现:大学校园里的公益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七成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公益活动,但是,他们与公益多是“泛泛之交”,呈现出参与浅层化的特点;同时,普通大学生的公益积极性和热情还有待进一步调动。作为公益储备人才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领域冷热不均,有些公益领域相对热门,甚至显得“拥挤”,而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公益领域却很少有人问津。而这对于公益领域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来说并非好现象。

六成大学生与公益的“恋爱”不超过一个月

尽管在受访大学生中,有70.5%表示自己参加过公益活动,但其中60.0%的大学生单次公益活动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其中,1周以内的占47.4%,1周至1个月的占12.6%);另有8.2%的大学生单次公益活动持续最长时间在1个月到半年之间,持续参加过半年以上的仅有4.0%。

同时,通过集中对高年级大学生(大三及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大三之后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明显下降。一方面,对于刚从高考压力中摆脱的新生们来说,大学校园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诱惑力,尝试与体验是生活的主题;另一方面,进入大三后,学生们面对考研与就业的抉择,现实生活的压力浮出水面,他们或忙碌于实习、论文、各类培训中,或沉沦在困惑中(见图1)。

社区服务和弱势群体扶助显“拥挤”,救灾、环保、支教最热门

本次调查在问及大学生关注哪些公益领域,以及参与过哪些公益领域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最热门的关注领域,其关注度不超过30%,参与度不超过20%。

一般来说,对某个领域关注的人数比例应该大于参与的人数比例,即关注度大于参与度。但分析发现,大学公益中有两个领域正相反,参与度反而大于关注度。这两个领域分别是“社区建设服务”(6%,14%)(前指关注度,后指参与度,下同)和“帮助老弱病残”(14%,21%)。这说明在这两个领域中参与的人数要比关注的人还多,换句话说,有些不太关注该领域的人也参加过该领域的公益活动,相对显得有些“拥挤”。

此外,从关注度和参与度两方面来看,比较热门的分别是救灾(28%,20%)、环保(28%,17%)和支教(26%,14%)。救灾是指社会或自然灾难的救援和帮助,比如四川大地震等,这一领域在大学中非常热门的原因与其大的社会背景和氛围密切相关。此外,环境保护一直是民间推动比较好的一个领域,在大学校园里也相对具有较高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支教热门的原因则是,它可能是惟一一个学生自发与政府及学校倡导两相结合最好的一个领域,因此大学生校园里的支教队伍可谓层出不穷,甚至五花八门。

多数专业性较强的公益领域参与度和关注度不足一成

令人担忧的是,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热门公益领域,有些公益领域关注的人就要少得多,如扶贫建设(如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帮助病患人群(如帮助自闭症、智障儿童等)、公益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如参与国际交流项目)领域。这些公益领域由于专业性较强,显得相对冷清了许多,参与度基本不足一成。而另外一些领域,如NGO能力建设、公益行业调研和相关政策研究、公平贸易,其参与度甚至不到3%。

究其原因,第一,这些较专业领域本身发展就不成熟,大学生缺乏对这些领域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大学生没有正规的渠道参与这些领域实习或实践。目前国内一些平台型的公益网站,如中国发展简报、NGO发展交流网和环境NGO在线等,正在公益领域实习和就业信息提供上迈出第一步。第三,缺乏有偿实习的机制。而香港社区伙伴的“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正在为大学生提供有偿实习方面做出尝试。

矛盾的是,一方面,许多的公益领域待人问津;另一方面,本次调查中约1/4(24.4%)大学生表示从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其中,57%的人是因为觉得“没有合适的公益项目”(见图2)。

其实,在公益领域内,不论是“不差钱”的基金会,还是“就差钱”的草根NGO,都越来越多地需要能够管好钱和做好事的人。日益发展的公益事业同欠缺的公益人才培养机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许多人才缺口有待填充,如非公募基金会管理人才、非营利组织营销人才、特殊领域的公益人才、网络及审计等专业人才、公益理论研究人才、公益政策咨询人才等等。

大学校园公益的冷热不均正说明了社会资源提供的单一化和大学生对公益理解的局限化,结果是将无法满足社会对公益人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作为公益储备人才的大学生,如果没有适合的渠道或机制参与到相应的专业领域中,中国的公益事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3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通常理解下,公益活动是规模型企业用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美誉度的主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中,公益活动更像传播行业正能量、树立奉献精神主流价值观的“圈内社交名片”。

或许,公益活动并不能回报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公益项目的创新、坚持和执行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长潜力的重要参考。在多数本土企业看来,做公益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关键在于选对项目,有效执行,能让更多人群积极参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就水到渠成,企业也能从中获得不可估量的隐形价值。

从“高大上”到输出价值

多数营销案例证明,公益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公益营销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利益,足以补偿甚至超过其付出的成本。尽管多数本土化妆品企业认为,公益活动最大价值就是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但是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和品牌战略来选择相应的公益活动,并由此带来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参与企业早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在选择公益活动时,公益活动主题首先要与公司实力及资源相匹配。其次,要选取有良好声誉的公益机构或NGO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CEO方玉友表示,珀莱雅公司在日常营销活动中更关注女性的需求和权益,而联合国妇女署并在中国设有相应的女性赋权项目,因此双方很顺利地签订《赋权予妇女原则》。除此之外,珀莱雅十年来在人道援助、科学教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保持着持续投入。

欧诗漫集团特种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伟良也表示,公司赞助“点亮心路”公益项目,也是因为其关注和帮助眼疾和失明儿童重见光明,并带动公众关注弱势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与欧诗漫企业文化高度温和,企业希望通过这项公益活动能够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欧诗漫品牌美誉度也能够获得有效提升。

“参加公益活动最大价值就是奉献,以及由此带来的榜样力量。而且这个价值主要是面对社会,而不是面对企业。”奥洛菲集团市场总监刘秀岑介绍,“因爱而美丽”是奥洛菲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只要是有“爱”的公益活动,在合适的时机都愿意去组织参与。2013年,奥洛菲赞助的“它基金”保护和收养小动物慈善沙龙活动,选择这样的公益活动,并非是通过评估活动价值和实际效益,而是最大程度地去奉献爱心,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奥洛菲未来的公益投入“没有预算、不设上限”,为行业和社会带来“爱的正能量”是唯一标准。

营销及公益活动专家张兵武认为,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选择与自身战略规划和能力最匹配的公益项目。如果两者关联度很低,这样的公益活动很难持续,即使做完也没有太大意义。“另外,公益活动只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一小部分,行动和参与才是最重要的,1%或者千分之一的企业投入都可以,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OK。”

从赞助合作到主导推进

目前,多数本土化妆品企业主要通过提供资金和资源,交给第三方慈善组织的专业运营团队来操作,企业并没有自建团队直接运作公益活动。

从珀莱雅公司赞助《赋权予妇女原则》等公益项目经验来看,方玉友认为,对企业而言,他们更擅长的是市场运营而非公益事业。目前最常见的是与成熟公益机构合作的模式,寻找双方理念和利益共同点,来完成公益执行团队和经营团队的高效结合。他说“有了第三方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和法律层面的保障,可以确保公益项目的公平、公正、透明,避免被消费者质疑。”

“正如奥洛菲选择与‘它基金’合作一样,我们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尽量与知名的第三方慈善组织合作,让企业团队与公益活动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刘秀岑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公益活动的公平公正,依靠更加专业的第三方团队使活动整体执行更顺利便捷,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策划和公关团队的成长。

对于知名度和规模稍低的化妆品企业而言,在公益活动方面则更倾向于锻炼自己团队,结合终端资源,调动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以前的公益活动,公众更像是看客。现在80、90后群体有参与公益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公益活动更应该强调互动性。”诺曼姿化妆品有限公司企划部总监杨华介绍,2012年7月开始,诺曼姿公司主动创意并发起“22厘米希望”公益活动,联合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和立人乡村图书馆号召公众以捐出一本旧书的方式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帮助,而公益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1000多家诺曼姿零售门店。

据了解,“22厘米希望”一开始便自建执行团队,通过系统培训让员工和合作伙伴发自内心理解和认同该公益活动的核心理念。为此,诺曼姿通过严格考核,在两年时间内确定了385家零售门店做为公益活动场所,1年365天不间断接受大众的书籍捐赠。在此期间,参与过“22厘米希望”的零售门店一度曾经达到1000家。

“无论公益活动的受益人是谁,他们都有自己的尊严,我们企业一定要换位思考,注重细节。”杨华介绍,曾经有一名中年顾客到内蒙古梁凤洗化连锁捐赠3本书,希望获得诺曼姿活动购物券,但是公益活动培训老师给了她一个拥抱,告诉她这几本书不适合孩子们阅读,赠送购物券不是活动的目的,这位顾客深受感动,不久之后自己购买了3本儿童读物进行捐赠,现场目击者无不动容。

由于注重细节、全民参与、长期持续,在2013年7月份淡季之中,“22厘米希望”公益活动为辽宁董氏连锁销售的诺曼姿植物修护原液带来单店日销售过万元的佳绩,北京红苹果化妆品连锁也在夏季创造了诺曼姿单店月销售30万元的销售额,而原液单品月销售超过7万元。杨华直言,公益活动门店创造的销售业绩并不在公司计划之内,完全来自公益活动本身对消费者的调动和影响,结果顺理成章。诺曼姿正在申请注册“22厘米希望”商标,将公益活动也做成品牌。

刘秀岑也表示,公益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性项目,它的成功开展,必须在企业一己之力的基础上,再借助行业力量、社会力量,在前期展开鼓励性的号召式宣传,在中期细化活动阶段强化活动组织能力与执行能力,并在后期进行公益结果宣传,不断扩大辐射层面,提升参与度和影响力,达到最佳公益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第三方机构和媒体对公益活动进行效果监控和反馈。

传递企业最强音

多数企业认同,公益是企业感性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牌影响力和个性的积累,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每当出现突发灾难时,那些慷慨投入公益的企业,必定留给外界深刻烙印。每次的公益投入,也会令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感知度、可信度、忠诚度和美誉度呈现无可替代的积极效果。

方玉友认为,企业在公益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不仅限于消费者群体,一些与企业有着共同利益的相关方,如产品经销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也因此更增加了与企业的好感度,提升了合作信心和愿望。

第4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企业公益责任社会责任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作者:吴英鹰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了解度目前除了政府及相关公益组织,很少有旅游企业大力宣传公益旅游产品,调查结果显示:30.7%的调查者对于公益旅游一点都不了解,有听说过的占57.7%,十分了解但没有参与过的占11.2%,有参与过的占0.4%。由此可以得出,对于此类产品的信息要进行重点推广,把潜在的一块市场通过开发专项产品挖掘出来。旅游态度虽然大多数人对公益旅游目前的现状,主要形式不是很了解,但问及“是否接受公益旅游”时,有74.5%的被访者回答很欣赏这种形式,有71.3%的被访者想参与,由此可见:大多数公众对公益旅游持有肯定的态度,参与愿望强烈。选择活动类型受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喜好程度不同。对调查者进行公益旅游活动类型的调研表明:33.9%的人选择了关注留守儿童,15.5%的人选择了参与敬老与志愿服务,22.9%的人选择了支教,46.8%的人选择了生态环保,4%的人选择了其他。出游时间调查显示,参加公益旅游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利用节假日,2—5天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所有休闲时间。外出的时间长短分析(表略)。由此可见旅游季节性是普遍存在的,季节性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在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利用节假日、小长假等推出相关产品。旅游花费公益旅游活动整体消费水平比较低,且有一定的差异性。被调查者愿意在公益旅游方面的花费(表略)要结合消费调查相关数据,提供公益旅游产品的价格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可接近性,将潜在的旅游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市场。

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公益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品设计,专项公益旅游产品的设计既要符合公益旅游者的需求,也要推动目的地公益性建设的发展。公益市场的开发首先要根据公益旅游者旅游行为特征,推出符合其需要的旅游产品,从支教活动、参与环保、知识分享等几大方面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其次,主题定位是公益旅游产品的内核,比较适合公益旅游市场的主要是“环境保护”、“儿童发展”、“志愿者服务”这几块。再次,公益旅游的实施最终是通过项目设计完成的,它既可以是单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和其他产品相结合,针对这一群体可以侧重开发“支教旅游”、“生态旅游”、“慈善旅游”等。公益旅游产品有别于传统产品强调于对“景观”的体验,而更强调活动的公益性和参与度,通过活动的内容完成公益目的。因此在公益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要多考虑的是志愿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与目的地的互动性、社会效益的影响性,使得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来达成公益目的。公益旅游产品定价策略在明码实价的基础上进行实价销售。明码实价增强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诚信度,增强公众参与公益旅游的信心。如果设置多种折扣和优惠,只会增加他们对旅游企业利润的怀疑,会使他们放弃借助旅游企业来安排旅游行程的可能。依据不同的时空特点制定不同的价格。旅游目的地有远、近、偏之分,旅游时间有旺、淡季之分。旅游企业应根据出游时间不同,制定双休日,小长假、春节等不同时间、不同时段的价格体系。根据设置不同活动项目灵活定价。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单独标价,价格偏高的项目不得强买强卖,这样既可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又可让旅游者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旅游项目,使其从心理上更能接受相关公益旅游产品。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尽量挖掘一些可以降低成本的产品组合手段,比如,利用产品公益性的特点获得相关企业、部门、公益组织免费赞助形式的交通工具等,获得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免费提供的住宿。这样通过降低价格,提高公益旅游产品的可接近性,将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从而换取更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公益旅游产品宣传策略产品优势并不等于市场优势,针对目前公益旅游还属于新兴市场这一情况,对于这一旅游市场加强宣传促销尤为重要,针对这一市场宣传的手段也要选择特殊的方式,当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选取的宣传方式也要尽量本着节约费用的原则。积极与公益组织合作宣传。目前,我国国内志愿者、公益组织十分活跃,旅游企业可以充当桥梁和纽带把城市里的志愿者资源和贫困、偏远地区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和这些组织进行合作,利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来扩大影响力。在公益组织利用电视综艺节目、大型表演进行推广时,旅游公益也可以在表演节目中切入相关主题的宣传活动,这样生动的形式公众比较乐于接受。利用网络进行促销宣传。目前处于信息化的这一时代,网络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现建立的公益旅游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面不广,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针对公益客源的集中地学校、社区、相关企业等地,旅游企业选择销售渠道时,可避开一些销售的中间环节,可采用直接面对面与他们接触的销售方式,利用主题讲座进行渗入,讲座过程中大家对公益旅游的社会功能更深入的理解,也就更乐于接受,同时旅游企业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又推广了相应的旅游产品。目前国内有关公益旅游的研究还很少,开发方面也仅仅是定性的泛泛而谈,本文希望通过对公益旅游市场的研究,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参考意义的产品开发策略。公益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对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都有很大好处,怎样发挥此种旅游的作用、获得比较好的综合效益,关键在于进行适当的开发、合理的设计,而开发的基础在于研究公益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市场角度出发,提供给游客需要的服务,对于旅游企业来讲必须要以公益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消费习惯、好恶,为后期公益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促进现代公益活动日益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第6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29-02

一、对象方法

(一)对象长沙医学院大学生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创意性活动现场随机发放100问卷,并通过随机的方法在大一大二大三各发放100份问卷,通过讲解目的和要求后秉着自愿的原则由其亲自填写问卷,同时在创意性活动现场填写问卷的同学不参与后面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1,问卷回收率为97.74%。

2、文献调查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困境各方面的的文献,从中发现当下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并根据相关信息编制问卷。

3、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了相关图表。

4、访谈法

访谈参与“用手编织的诚意”活动的成员,了解其活动前后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看法的差异。

二、结果

本文从对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参与的方式,对其的认识和态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的措施五个方面阐述了调研结果,并对大学生志愿者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

在活动现场外调查发现,对于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有61.5%的表示曾经通过海报,传单了解校内外青年志愿行动,其他同学主要就是通过校团委网站以及义工联组织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而在对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中调查得知,只有21%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如果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还是很愿意的,而从创意性活动现场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中有高达90%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愿意以志愿者、义工身份参与创意性的如义卖义演等公益活动,也有50%左右的同学表示愿意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机构。从中反映出合理而有创意性的志愿服务方式能够更好的唤醒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二)参与志愿服务方式

从调查结果中能很明显的看出大一大二大三愿意参与的志愿服务内容有明显不同(表1)

大一新生与大二学生热衷于社区服务相比较更偏向于从事助老扶幼方面的志愿服务,可能与其阶段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很到关系,大一大二主要是学习任务,而通过现场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大三的学生除此此外,就业压力占主导,支教和助老妇幼等志愿服务的开展既能满足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同时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参加工作前的社会交际和社会阅历。

(三)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与态度

90%的同学认同志愿服务事业是倡导了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给人们创建了一个奉献的平台这一观点,在活动现场外有67%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学会了关爱他人,能宽容和理解,心态变的更好,认为其符合他们认为的志愿服务拥有的是个人心灵上的回报这一对志愿服务期望的初衷之外,更主要的是能使自我感觉到被社会,他人所需要,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与之相比在活动现场的调查中有96%的同学也支持这个观点。

(四)志愿服务面临的阻碍因素(图1)

76.9%的同学表示主要是找不到可以帮助的对象,找不到可供发挥其志愿服务热情的平台,其次他们认为是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再者是经济因素,参加志愿服务还要花钱的占53%,而有35.4%的同学以社会因素,多数人对志愿者有偏见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压力造成的。除上述因素外,了解志愿服务渠道的狭隘,服务方式内容以及本身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态度在不同程度上也可能会成为阻碍因素。

三、讨论

(一)创意性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

通过对参与组织“用手编织的诚意”义卖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访谈了解到,在开展具体志愿服务前后最大的思想差异在于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评估程度。就其原因,经过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不够完善,宣传和平台构建等客观方面的不足,在正式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觉得你不从心,同时在心理上还要承受大众怀疑甚至质疑。但是在问及通过这样的活动的收获时。大家都表示就个人而言,收益匪浅,首先,能使自己的志愿服务意识更加强化,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得认识,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组织能力等。有97%的同学表示创意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能吸引他们。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公众对于志愿者的了解还不广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方面做得不够,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少,学校只是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校园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根据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应顺应国际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我国志愿服务纳入到公民社会的视野之中。作为志愿服务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掘身边可以进行的较为实际的参与方式,并投身其中帮助他人。21世纪中国在发展志愿服务时,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继续发展多元的志愿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克服以往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种,在访谈中了解到像开展类似于义卖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大学生自主设计和动员的志愿服务活动能深层次激发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思考,同时对于其长远稳定的志愿服务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得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还能尽早背负社会责任心。

(三)阻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因素

问卷调查中发现,过半同学对公众诚信度缺乏信心,对需要帮助者积极参加公益者都产生了怀疑的心理。公益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诚信度的缺失、对公信力的下降。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本次义卖活动采取的是实名制义卖,在活动后期及时公布经费的去向和用途,做到资金的透明。访谈中同学都反应这点构思很到程度上加强了其对这次活动的可信度。志愿服务结构应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志愿事业的现状、参与途径等信息了解甚小,并且极少主动关心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他们通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才会参加,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则完全不理会,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五、建议

(一)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大学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高校中开展的志愿者活动日益增加,形式多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在志愿服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志愿服务的主体认识到可以和应该发挥的这种力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角度: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做好宣传。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青协等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

(三)社会角度: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的各项相关制度,应该努力吸收大学生这一阶层,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得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M].中央民族大学,2011.1-2.

[2]赵银侠.公民社会视野下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与社会支持性因素探讨[J].理论导刊,2009,(9):42-44.

第7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公益旅游;定义;比较分析

一、公益旅游的产生背景

(一)大众旅游带来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众旅游成为旅游的最主要形式,旅游业也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以经济利益为重心的大众旅游还是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于旅游者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娱乐、考察探险、增长见识等等,均属于利己动机的范畴。由于在享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相关费用,所以旅游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满足其效用最大化;对旅行社、饭店等旅游经营者而言,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服务,获得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成为其主要目标。这在经济活动中是正常现象。但旅游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旅游者过度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和旅游经营者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给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拥有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损害其利益。如,在很多旅游城市,旅游者乱扔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旅游者的游览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旅游者到旅游城市的消费会推高当地的物价,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2]。

(二)业态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大众旅游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专家学者们以及实践界不断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立足于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寻求一种对目的地环境损害最小化的旅游方式,是学界备受推崇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一有益于环境的旅游很受旅游消费者关注。然而,旅行社抓住了这一需求,开始大张旗鼓地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开展规模化的大众旅游。现如今,生态旅游已不再“生态”,与大众旅游除名称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生态旅游传入中国有一定的变异,专家们的理解不同,加上旅行社对大众的误解,生态旅游被很多人认作是旅游者到未受污染的原生态地区享受天然生活的旅游,从而受到追捧,生态旅游在中国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3,4,5]。

(三)公益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由于大众旅游的侵蚀产生泛化现象,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说到底,生态旅游仍然侧重于旅游者,期望旅游者在对目的地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同时满足旅游需求。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形成的公益旅游,则更加注重为目的地居民生活或环境带来利益。

公益旅游的权威研究学者Wearing认为[6],公益旅游对新殖民资本主义的大众旅游以及很多由西方国家控制、目的地居民很少享受旅游利益的一些选择性旅游形式,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替代方式。Wearing主要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角度来阐述,将大众旅游看作是新殖民资本主义,很多选择性旅游也是由西方国家控制,目的地居民缺乏应有的权益。事实上,如果把范围放大,我们仍然会有类似结论:对一般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客源地往往是发达地区,或者说旅游者往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强势的文化背景,旅游目的地居民经济水平低,文化相对处于弱势,所以旅游发展会导致目的地地区的物价上涨,当地文化被旅游者文化侵蚀。而公益旅游的发展,则是更多地考虑了处于弱势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旅游形式。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斐然,国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旅游消费者。但经济收入在地区间的分配差距明显,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富人阶层增多的同时,仍有很多人处在贫困线之下。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可进入性差,不仅发展旅游不便,其他产业也由于交通瓶颈而难以发展。而很多贫困地区也有一些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人迹罕至,基本未受污染;植被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具备生物多样性;很多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其服饰、语言、生活方式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人关注,很多已经濒临灭绝。基于此,我国公益旅游在借鉴国外公益旅游发展经验和通过本土调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二、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

(一)与国外相比我们公益旅游的不同之处

公益旅游源于美国,由学者Stephen Wearing最早提出[6]。公益旅游最初是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强调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做出贡献的志愿性。志愿性甚至是国外很多公益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之一。目前国外最流行的公益旅游项目为保护濒危生物的多样性及相关的科研考察。另外,在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也有很多人前往公益旅游,为其提供帮助。

国外的公益旅游与生态旅游尤其是生物考察旅游息息相关。但这种形式的公益旅游在我国并没有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外经济发达,很少有人处在贫困线以下,而且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做保障;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大众主要着眼点在提高收入,对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多,并不热衷于考察科研旅游。相关科研考察多有经费支持,科研的助手不但不用出资,反而会有一定的费用补助。加上普通大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往往不能参与其中。所以公益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侧重点,即以改善贫困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以及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为主。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和张晓松教授创办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

(二)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代表案例

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是公益旅游在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由民间发起,倡导旅游者在出行前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并强调通过旅游者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知识和能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通过 省略给出的公益旅游定义(3)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方面,比较科学。广义的定义可以看作是志愿旅行(不一定是旅游,如志愿者异地服务),狭义的定义强调志愿服务与传统旅游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有点过于苛刻。在我国并非如此。比如“多背一公斤”组织的公益旅游,旅游和公益是两个部分,并没有有机结合。

第(4)个定义强调了公益旅游的公益性质,并把公益旅游看作是冒险旅游和文化渗透旅游的分支,还解释了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通过服务深入了解目的地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但并不是所有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都是如此。应该说大多数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旅游和帮助目的地社区居民的目的。

定义(5)的广义定义和定义(3)的广义定义一致,而其狭义定义无非就是定义(1)的另一种说法。

(二)文章对公益旅游定义的界定

我们认为,公益旅游是一种包含了公益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活动;公益旅游者参加公益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减轻目的地的贫困(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贫困),帮助灾后重建,扶持弱势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与目的地居民交流等等(这里的目的强调的是公益的目的,与普通旅游形式相区别,当然还有普通旅游的目的);参与的意愿可能是积极主动的自愿行为,也可能是“被组织”的被动行为。如,企业为了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组织员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旅游活动,让员工意识到当前生活和工作的珍贵,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另外,在很多新闻媒体中对公益旅游的解释存在极度泛化的现象。如,(1)新华日报报道[14]:苏州市2009年12月31日在省内率先启用以12301为呼叫号码的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提供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提示、旅游救援四大功能,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旅游服务需求,并可同时接受中文和英文咨询。(2)大河网报道了“郑州要发亿元公益旅游消费券 可抵扣景区门票”的新闻[15]。很明显,以上两则报道的公益旅游是对旅游者的公益,超出了学术上公益旅游的范围。我们认为,公益旅游是针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利益而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不赞成将公益旅游像新闻媒体中那样泛化。

我们不赞成公益旅游概念的极度泛化,但也不认为要把公益旅游限定为一种带有严格公益行为的旅游活动。在公益旅游的实践中,有人认为公益旅游中应该是公益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例是1:1,这未免太过苛刻。我们认为,公益成分大到完全的异地公益活动,小到将旅游作为一种公益,都应该属于公益旅游的范畴。另外,以上定义并没有把公益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列出,而是以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活动来界定,这不太确切。仅仅旅游者参加的公益旅游难以保证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公益旅游的有效实行需要旅游者、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政府及企业和目的地居民共同参与来保障目的地居民的利益。

由此,我们将公益旅游定义为:公益旅游是指在贫困落后等需要帮助的地区开展的,由旅游者、旅游组织、目的地政府、目的地社区居民和目的地旅游企业中的几方共同参与的能够保障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一种旅游形式。该定义要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在贫困落后等需要帮助的地区,二是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也就是说,在发达等不需要帮助的地区开展的旅游或者不能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旅游都不能归为公益旅游的范畴,而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可以是纯粹的异地志愿服务,可以是志愿服务与旅游活动的结合,也可以是目的地发起的“旅游即是公益”以旅游提升当地居民福利的活动。我们认为,这样定义公益旅游有利于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450-477.

[2]孙诗靓.资源保护型景区——社区开发中的矛盾与对策优化[J].旅游论坛,2007,18(3):387-390.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4]李凤娟.关于生态旅游的现状及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4).

[5]尚丽娜.心理学视角下生态旅游泛化问题新探讨[J].传承,2010(3).

[6]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7]多背一公斤官方网站[DB/OL]..

[9]Stephen Wearing. Volunteer tourism: 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2001,224 pages. By Ross K. Dowling. Book Reviews / Tourism Management 24 (2003) 116–118.

[10]MARK ROGERS. Voluntourism is on the Rise.TravelAgent. September 17, 2007: 20-24.

[11]Voluntourism官方网站[DB/OL]..

[12]Globalvolunteer官方网站[DB/OL].

http://省略/faqs/default.asp.

[13]戴玉秀.公益旅游的概念探讨[J].中国商界.2008(10): 93.

第8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

从1998年的全面禁止到2001年的承诺开放,再到现在的立法,中国的直销业在经历了一阵混乱之后,又再次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不论直销立法给觊觎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在这里只探讨直销企业所采取的公共关系营销手段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给直销这个概念进行界定。香港直销协会给直销所作的定义是:“直销商将商品直接送到顾客家中或工作的地方,为个别顾客或众多顾客详细介绍、示范产品的特点与效能,并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世界直销联盟则将直销定义为:“将产品与服务直接行销给消费者,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生气、迅速扩张的销售管道。”综合上面两种说法,笔者定义为:“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将产品及服务销售给消费者,销售地点通常是在消费者或他人家中、工作场所,或其它有别于永久性零售商店的地点。”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直销的优点在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使企业较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中国在1998年对直销进行整顿后,只有10家企业获得直销牌照,并且他们是在采取了“店铺加直销人员”这种经营模式之后,才取得了合法资格。这几家直销企业包括安利、天狮、雅芳、玫琳凯、南方李锦记、仙妮蕾德等。对这些企业所采用过的成功的公关营销方式进行分析,以期给即将进入直销业的其他中国企业做一个借鉴。

1政府公关

1998年,对于不法分子利用直销行为从事犯罪活动的事实,中国政府给予严厉打击,直销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安利公司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机积极游说,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安利果断实行“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销售”的经营模式。中国政府“投桃报李”,安利成为第一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直销企业。与国家、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安利在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占得了先机。

2公益活动营销,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围绕“营养、运动、健康,有健康才有将来”的品牌理念;坚持“回馈社会、关怀民生”的企业理念,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2002年,安利(中国)公司面对公众郑重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安利(中国)公司要植树100万株,让有安利店铺的地方就有一片安利人培植的树林或认养的绿地。如今,“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绿色”的“安利林”多数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从“安利林”来看,这个创意并不新鲜,每年3月12日就是中国的植树节,全国人民基本都植树的,实在是很普通不过了;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了规模,见到了成效,再辅之以正面宣传,就形成了营销传播的“聚合效应”。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培育并塑造了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公众企业形象、良好的公民形象,并受到了国家、社团及市民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新闻式”、“热点式”的无形软性公益活动广告运用得当,不仅仅是抢了市民的眼球,塑造了形象,更带来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3文化营销:诠释品牌内涵,确立权威品牌形象

玫琳凯是第一家获得中国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国内贸易局等官方部门批准的采用雇佣推销员(美容顾问)经营产品模式的专业化妆品直销公司。“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是玫琳凯为之奋斗的理念。玫琳凯与央视《半边天》栏目合作制作了一个系列节目,讲述了各个不同阶层的遭遇了各种不幸的女性,通过“玫琳凯”这份事业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并且创造了精彩人生的故事。《半边天》是中国最早开办的、在女性心中具有相当分量的栏目,玫琳凯通过与它的合作,让我们身边的普通女性朋友现身说法,诠释“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这一品牌内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将这种理念深深印在了每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心中,从而树立了其在女性化妆品领域的权威品牌形象。

4中国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的现状与不足

中国直销企业对于公共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就政府公关而言,2005年的直销立法过程中,只有少数几家直销企业间断参与,所发挥的影响微乎其微。面对媒体对直销企业的泛妖魔化,所有直销企业更是集体失语,降低了公众对对直销企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直销企业而言,通过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生存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中国的直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公关就在于政府公关。行业协会应该如何主动与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又该如何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中国的直销业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对于建立与社会的公共关系而言,如何协调媒体关系、处理新闻危机、投放公益广告、赞助公益活动等,所有这些对大众传媒施加积极影响以建立良好信誉的举措都是中国直销企业必须掌握的技巧。只有通过长期、大量的有效公关活动,才能为中国的直销企业创造和谐的舆论氛围、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5借鉴与启示

5.1借助公益广告,增加公众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度

公益广告较之硬性产品广告更具传播优势,公益广告不是以促进产品销售为直接目的,而是以提升企业形象为最终目的,与公共关系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公共关系比商业广告更具有传播优势:①更能深入人心。尽管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如火如荼,但并不表示消费者对广告的喜爱,相反,消费者是被迫接受而且对广告存在怀疑甚至戒备心理。相比之下,公共关系的亲和力要强得多,可信度要高得多,会在公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移植到市民的心里;②类型多样,更加主动。广告针对细分的消费群可以制作投其所好的各类型广告,博得消费者的好感进而求得共鸣。而公共关系除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开展活动外,还可以以政府、社区、媒体、员工为对象进行诉求,这都是广告很难具有的优势。相比之下,公共关系更加多样和自由;③有更深远的传播效果。广告的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花费在短时间之内推出产品或者劳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而公共关系产生的效力是长期的、深远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要想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需要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公关工作;它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促进产品销售,而是树立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5.2利用公共关系,维系顾客的消费忠诚

公共关系不仅可以通过活动触摸消费者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且在消费者有疑虑的时候,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真诚客观地传达信息,争取目标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打消疑虑,继续维系原有的品牌忠诚,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增强顾客满意度。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必须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多地为其顾客创造价值。顾客获得较多的消费价值才满意,只有满意的顾客才有可能忠诚于某个企业。企业形象是否鲜明独特,能否感染顾客心理,为顾客许可接纳,直接关系到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到顾客能否建立并维系对企业、对产品的忠诚。因而,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丰满生动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自然地维系了顾客的品牌忠诚。

5.3充分利用“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市场经济经营哲学,实现双赢

“安利(中国)”在中国遭封杀、中国“入世”命运多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中国入世设置障碍和苛刻条件),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有其必然的联系。安利董事长史迪夫·温安洛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中国“入世”、并要求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地位,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机会和条件,这就是“先予之”。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大事件来讲,一个美国财团在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一个中国的副总理访美公关的作用要大得多;然后就有了中国政府采纳变通办法解除禁令的决定,安利这一措施可谓恰到好处。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中国政府对安利(中国)的开禁,不完全是一个“市场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政治行为”。

对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营销,上至政府、下至消费者,一个都不能少,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特别是对那些欲进入非洲、东南亚、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更是如此,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非常严重,搞好公共关系营销,取得政府的支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娅.安利:形象的力量[J].商务周刊,2003(9)

2孟庆强,韩雪.解析品牌个性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4(12)

3郑重.培育顾客忠诚的策略[J].市场周刊,2003(12)

第9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深度休闲 制约因素 参与度 建议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言,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品质。当前上网、淘宝、看电视、逛街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消遣活动深受大众欢迎。但据调查显示,此类活动的参与者从中所获得的愉悦感、满足感通常会随着休闲参与次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演变为对其产生无聊等负面情绪。在人们对休闲品质和休闲体验要求日趋提高的今天,随兴休闲向深度休闲转变,已成为新的休闲趋势。

深度休闲的提出及意义

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是由美国学者史蒂宾斯(Stebbins)所提出。他在2006 年出版的《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一书中,将休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随兴休闲(casual leisure)、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和主题性休闲(project-based leisure)。随兴休闲是一种参与者在短时间内从事的愉快的活动,可立刻达到内在所需的愉快体验和正向的感觉,只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训练,就可以达到愉悦的感受。而深度休闲是在非工作情况下有系统、有计划地从事业余、嗜好或志工的活动,参与者投入如事业一般的专注,并借此机会获得及展现特殊的技巧、知识及经验。

与随兴休闲相比,深度休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通常需要排除阻碍,凭借坚持到底的意志持续及稳定的参与休闲活动;(2)参与者需要特殊的技巧、知识和经验。(3)深度休闲活动参与者可细分为业余级参与者、爱好者和非职业志愿工作者。

深度休闲的参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制约。其中包括个人方面的因素,例如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可支配时间、金钱等,也包括社会人际层面所产生的各种阻力因素,例如周围人的参与度、家庭其他成员是否支持与理解。

人们对深度休闲的参与度不仅体现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对深度休闲参与度的阻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意义,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又可以警惕人们从休闲走向消费享乐主义。

深度休闲参与度调查与分析

参与度数据调查。为了更好的把握分析当前杭州公民的深度休闲参与度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查问卷和分析。首先,在问卷卷首特别就深度休闲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举例说明了深度休闲的种类和形式,确保调查对象对深度休闲概念的了解。所谓深度休闲,参与者包括艺术爱好者、志愿工作者、集邮、运动热爱者等。测量指标被转化为陈述式题项,要求调查对象就该陈述的认同程度进行评分(1=不认同,2=基本认同,3=认同)。

在进行大规模调研前,先利用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试。预试回收的问卷经分析后发现,所选用测量指标比较合理,仅需就若干文字表述进行改进。随后,于2012年5月,在杭州各社区、公共场所面向杭州市民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76份,有效问卷率为92%。参加调查的人员中46.8%为女性,53.2%为男性,各年龄层均有人员参与调查,但以20-30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层参与调查的人数居多。

此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所陈诉的16项可能会阻碍参与深度休闲的原因得分分别进行了求和,分数越高就表明调查对象对其的认同程度越高,也就是制约公民参与深度休闲的主要原因。其中“政府对于公益活动有一定的支持”、“目前政府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支持太少”、“缺乏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的机构”、“不知道如何参加,缺乏参加途径”等这些原因所受到的较高程度认同。我们又通过SPSS对各个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缺少同伴,缺乏经验、休闲时间、组织机构、参加途径等五项因素,是影响公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没有空余休闲时间和缺乏参加途径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是阻碍公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

制约因素分析。从形成的统计结果看,制约深度休闲的主要因素有休闲参与者个人的心理、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支持。首先,休闲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在没有参与活动之前就担心自己没把握去做好,做不好会沮丧,令自己难堪。这些重重顾虑使公民对深度休闲望而却步。相比较随兴休闲活动,深度休闲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需要有经验的积累,这些都要参与者持续地对其进行高经济投入。再次,深度休闲的参与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果只是参与者单方面的意愿,得不到相关政府、单位及社会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休闲活动难以推广普及,公民的参与热情也会日渐消退。

本次社会调查是基于公共休闲服务视角下对提高深度休闲的参与度进行调研分析。与国内以往的研究相比较,弱化了参与者个人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更为强调社会支持是影响深度休闲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满足愈加迫切。现代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上,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福祉,因此,现代政府都将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核心职能,努力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破解深度休闲的社会制约

随着公民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深度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产业发展并没有达到国际同等发展程度地区的水平,基本的大众休闲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深度休闲则更为困难。完善的休闲服务和繁荣的休闲市场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象征,政府应致力于提供公共休闲空间,完善公共休闲管理,推动公共休闲教育,培育休闲主体成长。因此,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明确城市休闲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必需要素,确定对城市公共休闲供给和服务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休闲需求,提高公民的生活品质。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公共休闲参与度。

推进公共休闲服务供给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府对于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均有明显增长。然而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仍显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休闲娱乐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政府就应扮演先导者和规制者的角色, 对休闲供给进行有效的调控。包括对休闲产业和产品开发的促进和推动、对公民休闲时间的布局和调控、对休闲公益活动的预告和调控,以及对整体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此外,提升休闲从业人员的地位,适当提高其报酬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中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休闲服务供给,更好地让公民体会到休闲的精彩。

加大对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休闲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是开展休闲消费活动的先决条件, 直接关系到休闲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 英国文化、体育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值得我们借鉴。有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资助、基金会资助, 以及发行彩票筹集基金资助文化艺术、体育,鼓励企业赞助文化艺术,鼓励全体公民自愿支持文化事业。我国政府可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民间投资,通过整合民间资本和政府资本,达到资本最优化。

另一方面,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要瞄准休闲参与者的需求特征,在满足不同层次公民的休闲需求的同时考虑设施造型的艺术性、统一性以及和环境的协调性,展现出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设计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在设计前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制定详尽的设计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设计和建设,平衡系统和个体、形式与功能、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了我国公民的休闲水平与深度。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休闲活动的参与是一项高经济投入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两级分化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使一部分人群无法参与到公共休闲活动之中。因此,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薪酬比例,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是政府当务之急。同时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广辟筹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营造一个安心休闲娱乐的心理环境,消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休闲活动之中。

培育休闲主体成长,营造休闲文化基调。开展全民休闲教育是提高公民休闲参与度的重要环节。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美国甚至早在 1918 年就将休闲教育、闲暇教育列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而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闲暇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成为“热门话题”。对于中国来说,休闲教育目前更多的还只是个学术话语,尚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去,这就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创造的大量自由时间形成了严重的不对称。休闲教育的缺位使休闲主体对休闲的意蕴、休闲的方式等认识不足,对休闲时代的到来措手不及、不知所措,深度休闲的制约也由此产生。面对如此困境,政府应当及时筹划、实施和广泛普及休闲教育,同时要着意于休闲真蕴的构建与传播、同时不断提升休闲主体的自主选择能力、建构休闲主体的意义世界,以营建休闲主体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家园。

对于许多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来说,如果随意休闲或非深度休闲令人沮丧的话,那么深度休闲将会为他们提供除工作之外的另一种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Robert A. Stebbins 指出,在未来,我们必须成为业余活动者、爱好追求者、职业志愿者。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多数人将会获得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所描述的那种休闲快乐:如果学习是精神的食物,那么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古老的休闲更令兴奋……一个人可以在美好的休闲活动中有道德地、充满智慧地、高尚地成长。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Stebbins, Robert A.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M].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6.

[2] Stebbins, Robert A.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 Montreal: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 1992.

[3]肖望兵.论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限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11)

[4]吕宁.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