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第1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关键字: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我国教育系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但是发展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培养模式。但随着小学教育的社会关注和群众对于小学教育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尽早完善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的专业的小学教育人才。

1.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问题

1.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由于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基础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等、感情、人格、修养、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基础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且由于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同时特别容易效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成长中的很多方面都极易受外界的影响。作为除了家长以外,和该阶段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小学教师,就必须从言行、知识积累到道德品质、思想感情都要必须严格符合作为小学教育者的各项要求。

1.2在人格上要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

处于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其情感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承担对其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格观和情感观。所以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要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人格上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不仅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和蔼可亲、能够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亲切的、可以依靠的老师。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也是十分关键的。

1.3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要采取引导教育和吸引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性思维。所谓的技能性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知识从学术的层面,转化到教育的层面,将展示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能力转化成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这点要求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较之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但是处于小学尤其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弱一些。这就要求做为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对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锻炼,以及艺术感的培养。

1.4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

作为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但是作为成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必须要养成其思维模式的儿童性。只有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该阶段的特点等。同时,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键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中级师范院校。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而且的确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中级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接受中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其起点也相对不高,所以经过长期发展导致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需要提高。这也是导致必须要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

建设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高等院校开展。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综合性的教育平台。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环境,以及国家扶持等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水平的。因此要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植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沃土。

2.3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要做到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队伍,开展小学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养和小学教育的逐步改革相结合,是最主要的也将是有效的措施之一。职前培养其中就包括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前为其提供的实习教育等。现在个别城市开展了小学和大学联合的培养模式,小学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为在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结束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办好小学教育,才能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为祖国未来的兴旺发展提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威. 教师专业化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J] .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 (1)

第2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教育是一切高层次教育的基础和前奏,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未来的长远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小学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环节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改善发展?本文将在下面进一步分析探讨。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育设施不完善。总体来说,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处于落后状态,教学设施的缺乏、陈旧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农村很多地方的学校,学生们甚至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那更不用说“多媒体”了。教学设施少,使农村学生课外知识非常少,基本与外界失去联系,他们所能知道的一切只能来源于老师的“说”和电视里的“看”,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学也只能更是“望洋兴叹”。

(二)师资力量依旧薄弱。要想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要有一支稳定、健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80%是中师毕业或民办转编,正规师范院校大专以上的教师很少。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育的德、智、体、美的培养中严重缺乏专业型教师,一直是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上课,严重的会出现一个教师同时上多门课程,专业性不强的教学将 会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老中青三代所占的比例来看,青年教师人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足,出现了老龄化问题。

(三)教学方法落后。由于教学条件的有限以及教师知识面的问题,使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依旧沉浸在黑板、粉笔、课本三者之中, 而音乐课没有音乐器材、体育课没有体育器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学方式的改进。

(四)教学管理落后。农村小学制订计划时都是以评估标准来确定本校的具体工作,上级评估什么,学校就制订什么样的计划。而评估的终极目标也往往是升学成绩。如教师的工作成绩的评价仍以学生的考分为主,学生的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教师的教学好,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采用不良的方法,如给学生考试范围等方法,来求得高分,这便给学生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违背了教育的遵旨。

(五)培训机制尚未建立。贫困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水平较低。教师的教学能力层次不齐,有高有低,这就很需要专家在业务上加以指导。

(六)生源越来越少。生源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市教学环境的优越,使得部分孩子有机会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二是一些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家长,把子女转往条件更好的县城小学或贵族学校就读;三是还存在部分家庭由于贫困,加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不够,导致学生过早辍学,也使生源流失。

据调查,2012年秋季我乡的八所小学,除了乡中心小学招收了30多名适龄新生,另外几所小学一年级新生都是个位数,还有一所小学只收了一个新生,而且二年级到六年级每到开学都有学生流失。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建设农村小学教学点。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兴建中心小学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中心小学设立应该综合考虑,如地理位置的选择应该全面考虑到学生上学及教师上课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能 够全面布设到几个村落小学生教学的同步进行,环境状况是否符合学校建设要 求等。同时,农村中心小学的建设应该合理考虑到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同步建设,从而为离家远的同学提供住宿条件,方便学生上学,也才留得住远方的教师,使他 们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心小学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分配。小学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给专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到农村小学任教。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真真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以新课程、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主动联系政府,提出农村教师与县城教师相互交换一段时间的建议,不仅给向农村小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增加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见识,从而达到取 长补短的作用,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三)加大农村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上级领导应该注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农村教育资金,从而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完善的教育设施才能更新教育模式。同时要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的贫困学校一些鼓励。“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雪中送炭”更是可贵。

第3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应有别于传统师范实践教学,它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应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逐渐完善的教学过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改革了实践教学,在落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见习、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同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主要体现在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总量、拓展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在大实习之前安排了总课时为四周的三次见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毕业前“一次性”大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安排,其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大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我们称之为小实习,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这一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文、数学各一节。另外还通过说课、评课、“拜师学教”、课件制作、创新实验、四年全程性培养与考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兴趣小组、“园丁杯”活动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拓实验、实习基地,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校、院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确定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师范类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考核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进行,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实施学生实习准入制度,即考核项目没有达到规定的学生不能参加大实习;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此外,学院划拨重点建设专业专项资金,投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组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辅导,通过各种比赛,如“园丁杯”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颇具时代特色的“四化”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专长化。

1.“教学行为模拟化”: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尽早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能力。

2.“角色体验提前化”:推出“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安排学生长期与重点实践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课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将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纳入制度化轨道,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技能训练全程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每学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据此与学生的考评及今后实习准入制度挂钩。

4.“课件制作专长化”:从重点建设专业中,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课件制作”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长加以重点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拜师学教”活动

在开拓实验、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开展“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拜师学教”活动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熟练,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具体做法为:从二年级开始至三年级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实习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结对子,每个指导教师带三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整个过程分四步走,第一,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第二,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与评课等等;第三,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第四,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根据小学教育对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我们对学生“拜师学教”的科目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使学生接触小学语文、数学及其它一些科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现代小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拜师学教”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儿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掌握启迪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儿童学习理论、掌握指导儿童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拜师学教”活动,可以尽快使学生熟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关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今后的大实习及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4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 培养

一、引言

小学教育在每一个人发展的人生轨迹中占据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成败。以创新精神为基础加强小学教育的改革,才能提升整个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在现下的教育环境下,拥有极其优秀的数理计算能力,但是到了后期的学习阶段,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弱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严峻的教育形式给国人敲响了警钟,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缺失创新能力的人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整个基础教育的阶段,重点在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整个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认知能力不高的情况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整个知识的传递。然而,为了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才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之后,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完善学生的受教育的能力,提高整个学生的教学成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在我国的古代教育中便有所体现。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坐下有学生三千,孔夫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工作,从而使这三千人名扬天下,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颜回是一位很讲仁义的学生,在进行日常生活中,根据礼仪的原则进行行为处事,然而,却不懂得变通。孔子根据颜回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变通性练习,弥补了颜回的性格遗憾。而对于口才很好但是谦虚度欠佳的学生子贡,孔子加强了子贡的品德性训练,提高了子贡的道德修养。这些例子说明,老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的弱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关的因材施教活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发散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我国的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数理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的升学压力重,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着形形的辅导班。纵观美国的小学教育形式,虽然他们的教材内容非常浅显,但是涉及的知识面却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了自然科学,也包括了政治以及军事等内容,甚至,更包括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提高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进行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一门学科的学习,认真研读相关的知识和教材,从而联想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社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社会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挑战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是指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外出的参观,旅游等一系列地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培养热爱自然的精神。各个小学应以当地的社会资源为基础,增加学生接触自然以及了解社会的能力,经常参加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相应的主题公园的活动,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在整个大自然的环境下,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整个人文知识,了解创意的来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社会提供的一系列可用资源,将整个学习形式以及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认识力以及创新性。以小课题的形式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尝试着解决旧有的问题,直到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需要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得出相应的结果,对于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培育方式要求较高。

(四)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增加激励教育的比例,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不同点,以这种形式提高整个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及努力。以行为过程为导向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进步。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安排不同的书目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习兴趣,逐渐建立起勤于读书的习惯。通过知识的不断积极,扩展整个思维能力以及提高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结论

总之,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也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这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非常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一、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内涵及其表征

1.集群理论与集群式课程模式

所谓“集群”,按照《辞海》的解释,是指“旷地上星散分布的由单种或少数种组成的植丛,是群落形成的早期阶段”。[1]“集群”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指生活在同一栖所中不同的种群,且这些种群是以“共生关系”的形式存在。此后,“集群”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并获得长足的理论创新。“集群”不仅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而且越来越多地成为诸多国家和组织发展区域经济所倚重的政策工具。归结而言,出于研究旨趣的不同,研究者对“集群”的研究视角同样多样化,如区域的视角、产业的视角、信息的视角等,从这些不同角度也衍生了众多有关“集群”的概念,如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区域集群、创新集群等等。集群式课程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基于当时的市场经济特点和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借鉴MES、CBE、“双元制”等国际职教模式,在批判性地吸收我国传统的学科分段式课程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核心在于打造“精一门、博一片”的复合型人才;精髓在于“宽基础,活模块”。[2]所谓“宽基础”是指集合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系统组合成课程提供给学生,使其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活模块”是在“宽基础”所奠定的基础上,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设计的课程单元,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2.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应然表征

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是适应新时代对小学教师的全新要求而开设的,旨在培养一批既拥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又掌握扎实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牢固的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的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基础宽”、“方向活”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特色。然而,在传统的“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并没有凸显应然目标。这一方面体现为过于注重对教师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熏陶与培养;另一方面体现为过于注重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缺乏对诸如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能力的关照。此外,“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差异性同样关照不够。

集群式课程模式是对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批判性继承。在吸收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优势之基础上,集群式课程模式还应体现如下特性:(1)“双重需求”的关照性。集群式课程模式应当同时关照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全面发展为培养理念、以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专业扎实为培养导向、以实践锻炼为培养重点。而这要求课程设置要研究社会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人才规格变化,并以此灵活调控教育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学生的需求主要是生存发展需求,这意味着课程要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今后就业需要什么、未来发展需要什么,并把这些需求内化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2)“多元能力”的统整性。作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旨趣的新型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应当树立“能力本位”取向,并使学生的多种能力达成统整发展。就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而言,集群课程主要指向于学生宽泛的知识底蕴、扎实的专业本领、较强的科研水平、丰富的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除了在横向上要关照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外,在纵向上,集群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务必做到多元能力的有机统整,即各种能力的培养应当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而不是脱节的。(3)“弹性灵活”的动态性。基于集群理论而设置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要彰显“动静结合”,其中“静”是基础,“动”是特色。集群式课程模式要做到“静中有动”,一方面要使课程内容具有可变性,即课程在结构上可以根据社会的实时需求和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弹性地增加或删减一些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课程模式还要彰显灵活性,尤其“活模块”的“活”,不仅应表征为模块数量、种类、内容的“活”,还应表征为学生选择、时间安排和考核要求的“活”。

二、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结构与内容

“宽基础、活模块”是集群式课程模式的精髓,集中表达了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核心特征。为此,在“宽基础、活模块”的理念指导与实践启示下,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将构建“两个板块、六个大模块、十三个小模块”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1.“宽基础”板块的模块设置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中的“宽基础”板块着眼于把学生培养为“博一片”的人才,关注学生的发展“后劲”。如前所述,“宽基础”板块所学习的内容,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之所以如此,“其哲学基础建立在认定任何一群相关职业中,都有一套通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适应于这一群职业中的任何职业。学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既可使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对第二阶段的模块加以选择,也可使学生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有较高的应变能力,还为今后的转岗或继续教育奠定基础”[3]。“宽基础”中的知识部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必要构成知识;二是教育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通用技能也分为两类:一是多数职业所需要的,如计算机和外语应用等技能;二是教师行业所共有的,师范生均应掌握的诸如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等能力。为此,可以将小学教育专业的“宽基础”板块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和教师技能模块(如图1)。

(1)公共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实,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评价,其课程门类、学时均有明确的标准,因此,我们对公共基础模块无法作出相应的调整。

(2)学科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主要由学科基础理论课和学科基础技能课构成,这些课程是教育学类各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共同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旨在为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搭建知识和能力平台,为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科基础模块在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少、透、厚”。“少”即内容要少,要摒弃“宏大叙事”思维,力求精简。在内容上,该模块主要开设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生理学、中(外)教育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透”则要求对精简后的课程在教学上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由课程内容的“少”,达到教学上的“透”,最终实现学生有效知识“厚”的目的。

(3)教师技能模块。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实现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有效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扎实能力基础,为专业实践作好准备,专门设置教师职业技能模块是必要的。在内容上,教师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修养训练两个小模块。其中,教学技能训练小模块主要包括教师语言表达技能(教师口头表达技能和教师文字呈现技能)、课堂教学综合技能(教案的设计技能、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和说课的技能等等)、教育技术运用技能和心理教育技能等。职业修养训练小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礼仪训练及艺术养成训练。在实施上,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要把握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既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也要保证训练质量。此外,该模块在实施上应当创建开放式、多样化的活动体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如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普通话专项比赛等等,提高师范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2.“活模块”板块的模块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中的“活模块”板块着眼于把学生培养为“精一门”的人才,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活模块”板块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小学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活模块”课程板块可分为三个大模块及六个小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1)专业理论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旨在提供从事小学教师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应该了解的知识,旨在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奠定既扎实又宽泛的专业理论基础,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小模块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小模块重“深度”,其内容突出“少而精”,主要囊括从事小学教师行业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如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班主任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研究专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成为未来小学教育领域的“多面手”。此外,必修课程小模块还要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二度分流”打好基础,即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清晰、准确地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选择选修课程模块,从而做到“精上加精”。选修课程小模块重“广度”,其内容突出“宽而广”,是必选课程的扩展和补充,主要关涉小学教学论方面的课程(如小学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论、教学评价等)、小学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如初等数学、现当代文学、美学与美育等),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小学教育技术等),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课程(如现代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等)以及小学教师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如音乐欣赏、儿童舞蹈等)。

(2)专业实践模块。与“宽基础”板块中的教师技能模块不同,专业实践模块直接指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该模块同样由两个小模块构成,即教学实践小模块和毕业论文小模块。教学实践小模块又具体分为微格教学、教育教学见习、教育教学研习和教育教学实习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可单独实施,也可整合实施,如教育实习可以采用实习与见习、研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而发挥专业教学实践的最大功用。毕业论文小模块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彰显“学术性”的重要模块,是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研究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载体,通过这一小模块,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中用”、“做中学”,既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又可在实践中发展提高所学。

(3)自主创新学习模块。在集群式课程模式的价值理念中,学生“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尤其就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本模块同样由三个子模块构成,即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及名著选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假期深入社会,尤其深入基层小学进行相关调研活动,一方面获得对社会(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切感知,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学习期间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与院、校两级机构组织的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活动,使其感受创新、学习创新、发展创新。名著选读活动贯穿于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旨在使学生通过“读名著、品经典”,提升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培育创新能力。

3.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是由不同课程板块、课程模块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要发挥课程系统的最优价值,在课程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则要处理好三对矛盾关系:(1)“宽”与“专”的关系。“宽”与“专”的关系实际上是“宽基础”与“活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知识、能力总体的“宽”与专业发展的“专”的关系。要做到“宽”与“专”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明晰“宽”与“专”的尺度标准,即“宽”到什么程度,而又“专”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要糅合“宽”与“专”的实施过程,即在“宽”的实施中要体现“专”的特色,而在“专”的实施中又诉求“宽”的功用。(2)“静”与“动”的关系。“静”与“动”的关系主要是各个模块之间以及各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关系。“宽基础”板块的课程模块应当做到相对的“静”,凸显核心知识、关键技能的牢固地位,而“活模块”板块的课程模块则可以适当地“动”,可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生现实发展需要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或课时安排。(3)“分”与“合”的关系。“分”与“合”的关系核心是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要做到“该分则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有机地把理论教学诉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与实践教学强调的“怎么做”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的相互渗透。

三、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保障与实践

毋庸置疑,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构建将有益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这种优势并不会随着理论层面的构建而实现。要保障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必然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根据具体实际,我们主要探索并实践了如下保障途径与方法:

1.建构“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型

基于集群式课程模式对于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切合、学生需求和能力培养的整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等问题的深切观照,我们建构并实施了“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师范生培养模式,并尝试应用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之中。所谓“双实”基地,是实习实践基地和实验研究基地的结合;而双边联动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与小学之间的联手互动。从起点来看,“双实”基地建设旨在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而双边联动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学与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路径;从运作来看,平台建设是基础,双边联动是过程。第一步,通过学校或学院的牵线,为小学教育专业联系2~3个具有内外在差异的小学(如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等)作为“双实”基地,签订协议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二步,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实施要求或自身的现实发展需求,可以到“双实”基地进行教育见习、教学实习教育实验研究;第三步,在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之中,师范生、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构成“发展共同体”,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的。最后,从效益来看,“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师范生培养模式以师范生实习、实验基地的构建为平台、以师范大学(学院)和小学之间的互动为形式、以师范生的实际行动为切入点、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准则,从根本上符合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2.施行“双导师制”

与传统的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相比,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必然对专业培养机构的师资素质、过程指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双导师制”,旨在集群式课程模式架构下能更有效地促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成长,切实保障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所谓“双导师制”,是指为一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来自校内,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将其称为“校内导师”或“学术导师”;另一个导师来自校外(即小学),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以促使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可将其称为“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4]由此可见,在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框架内,“双导师制”的配备可以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同时受到不同专长导师的指导,从而达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等多元能力的统整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双导师制”遵循“导师与学生结对子以‘导学模式’为主的指导活动以‘导教模式’为主的指导活动以‘导研模式’为主的指导活动‘双导师制’实施评价”的技术路线运作,旨在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的专业指导。需要指出的是,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应当是“双向选择”、“双向适应”的,且三者之间应当构成“学习共同体”,从而真正有效地促动“双导师制”的运行。

3.搭建“学术创新平台”

第6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一、什么是小学教育特色专业

这是每一个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在从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既然是事业,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弄清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就成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特色,《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①。通俗地讲,特色,就是特殊的颜色,是独特的个性。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特点,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所独有的。专业特色是指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个领域的特殊价值、功能和作用,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而形成的独特模式及其所培养人才的特殊素质和价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也指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自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个性。换句话说,在高校的专业体系中,不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也可以创造和建设自己独有的特色,即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风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体现着一个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独特风貌。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不是抽象的、笼统的,更不是空洞的。它是由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程的各部分、各环节共同构成和支撑起来的一个庞大的专业大厦。具体来讲,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包括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的特色等。把握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必须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才能使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共同趋势。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要受到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制约。

1.学制不同。我国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从学制来看,主要有四大学制,即“四年制”本科学制、“三年制”普通专科学制、“五年制”专科学制(即中专、大专一贯制)、中师学制。中师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小学师资培养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升级换代,它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消失,在其他地方也将很快消失,所以,在这里主要讨论前三种学制。既然三种学制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不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也就不同,本科有本科的专业标准,专科有专科的专业要求。既然学制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方式也会有很大变化,以满足不同学制设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

2.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很大差距;北部、南部地区有不同的文化风格,甚至在语言上都存在方言的区别;发达、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差别也是很大的,有的地方已经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并开始酝酿和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摆在每一个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输送优质的能够满足地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师资。

3.民族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每个民族也都有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独特需要。从全国的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三种地区的民族构成不同,文化特点也就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其一,汉族地区的教育大都比较先进,重点要加强和完善南方地区师范生的普通话教育工作,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在一些较为发达的汉族地区要适度加强高学历、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满足这些地区对高质量小学教育的需要。其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注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特别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其三,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要特别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多元文化保护意识、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各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

4.学校特点。我国共有高校2263所②,其中师范院校所占比例较大。根据其管理性质、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等的不同,大学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如重点大学、普通大学;综合大学、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学院、非师范大学/学院等。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学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和劣势,如何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每所大学都要认真研究校情,明确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为学科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要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就要努力挖掘和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一条根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下这些实际问题。

1.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为此,小学教育的需要应是多元的、丰富的,既需要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的师资,也需要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等非工具性学科的师资;既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也需要能干的管理队伍;既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教育技术,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学校文化;既需要有充足的生源,也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既然小学教育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就必须实行个性化办学,注重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小学教育服务。

2.从生源特点出发。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所招收的生源差别是比较大的。首先,不同层次的学校生源情况不同。比如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生源素质有别。其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生源情况也不同。如本科大学和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生源情况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再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校生源情况也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各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工作者在办学时必须研究生源情况、了解生源特点,以增强学科特色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比如来自高中毕业生的生源和来自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就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高中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和宽广,对普通文化课程的接受能力较强,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但高中生源也有其局限,比如他们音体美技能的训练难度就较大,可塑性较低。相比之下,初中生源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广,也不够扎实,接受学科文化课程的能力相对差一些,这会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些困难。但由于他们尚处于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时期,因此在音体美等知识技能方面可塑性较大,有利于培养出能歌善舞、拥有音体美等特长的小学教师,一些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就有这个特点和优势。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可否采取七年一贯制或六年一贯制学制,直接从初中招收师范生进行小学师资的培养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生源的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性别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等。针对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学校要注意实施差异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出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小学师资。

3.从民族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义务教育,因此,小学教育要满足各民族每一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承担起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如有些民族地区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进行教学的师资,有些地区需要掌握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如花儿、唐卡、马头琴、冬不拉等)的师资,这些都是开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4.从地区条件出发。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条件差别很大,甚至有着天壤之别。基于此,不同地区办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本地区情况,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师资。如大城市教育发达、人口众多、设备先进,小学教育需要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学教师,希望小学教师是某一个学科的教育专家,能够开拓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城市小学教师应该按照“一专多能”的模式进行培养,为其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也就是说,“一专”是培养城市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小学更需要“多能一专”的小学教师,多能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一专则是其辅助能力。这是由农村地区人烟稀少、学校稀少、教师相对较少的实际决定的。能够全面胜任小学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即能够包班教学,甚至能够组织和实施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典型需求。当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情况差别也比较大,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别正在缩小,或者说,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的正在走向城市化。可见,准确了解和研究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平原与山地的条件和需求,是办好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办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基础。

5.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内部情况都是各具特色的。比如,一般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师范大学都属于同一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但各校的条件和办学情况却相差甚远。首都师范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建立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和通州师范学校基础之上的,由于有深厚的中等师范教育基础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等七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比较齐全,课程体系比较完整。而其他地区的师范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却比较少,课程体系结构也不够完整。有的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方向等几个专业方向,有的只开设了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这从表面上看是专业方向数量的多少,实际上也显示出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特色建设工作的开展。比如有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缺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师资,在培养学生音乐美术等艺术素质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学校条件,除了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以外,还包括设备、场地、校园文化等因素。在进行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必须研究自己的校情、院情、系情,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要扬长补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如何评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

一个专业有无特色,应该有其评价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师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专业定位。专业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办学目标的定位上,如果定位正确,那么特色的创造和建设就有了宝贵的基础。因此评价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首先要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恰当。一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符合国际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符合这一发展方向,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师资队伍。专业特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没有特色教师就不可能有特色学生③。评价一个学校有无特色,首先可以考察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如果教师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这就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才特色。学校是专门“生产”人才的“工厂”,所以学校所“生产”人才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生产”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确立学校独特的地位。因此,评价一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成绩,必须考察其培养人才的质量,考察其培养的人才是否有个性和特长,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专业建设特色最重要的载体。

4.服务对象。一个专业有无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察其能否提供特色服务,也就是看它能否对特殊的对象提供一些特殊服务。比如,前面提到的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服务的小学教师,这种教师要了解和熟悉该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一些偏远山村、海岛等人烟稀少地区的小学需要教师具备复式教学的技能;再比如国际学校的小学,希望小学生能够尽快熟练掌握外语,需要小学教师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等等。可见,特殊的服务对象,也是特色专业存在的前提。

5.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也是衡量一个专业有无特色的重要标志。一个有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应该能够培养优质的师资,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应该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服务水平不仅表现在其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教学质量上,而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上。因此,评价一个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不仅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特长的多少及水平。只有具备突出的特长,才能具有较高的特色服务水平。

第7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涵义及培养重点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其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为基础,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条件,以从事研究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这种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资料、问题、表达三方面,资料能力包括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五方面的能力;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包括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创新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事教育研究所必须具有的三方面研究能力。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端于好奇的天性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本体意义在于它的生成性,是新体验、新认识、新观念、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同时必然伴随着“人的生成”,伴随着研究者智慧的积累、视野的拓宽、精神的陶冶、人生境界的提升。[2]故研究必然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3]可见,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对教育研究价值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教育研究兴趣、热爱教育研究的情感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范围看,主要涉及小学教育、小学教学、小学管理等方面,因而其研究主要包括小学课程、小学教法、小学儿童、自身专业成长等;从小学教师实际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类型看,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等。由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其一般能力和小学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他们关注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初步具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思路,即以研究性态度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具有课题研究能力、教育叙事能力等。

2.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凸显过程性,在“做中学”

以往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活动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后果出现研究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抄袭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获得的。而学习教育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体验如何做教育研究。因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而忽视教育研究实践的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全程实践的机会,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并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持续的训练。

(2)倡导模仿性,提供有效示范

一定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始于模仿,但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应有的模仿意识与能力,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该怎样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示范,却不会利用,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来做。所以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中倡导模仿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研究示范,以便成为大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提供大学生优秀或不成熟的研究习作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模仿;引导他们在研究问题过程中自觉寻找、发现模仿对象,并能在分析、参照模仿对象过程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3)构建系统性,形成培养合力

在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中,尽管已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大学生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但因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没有形成培养合力,其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等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教育实习为本科生提供了首次、直接、真正接触小学的机会,为他们观察小学、思考小学问题、反思在校所受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将这些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形成“123课程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探索的重点。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只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并不能承担起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改革这一课程设置,形成了“123课程模块”,即课程模块由一门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质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和三次以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组成。课程设置节奏与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毕业论文活动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分设在大三上下两学期,专题讲座由大二开始,贯穿大二至大四年级。整体设计教育研究课程模块内容。其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侧重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课程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深层化,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所必须掌握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如在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前,组织“如何选题、如何写立项申请”的讲座,在科研立项后,组织“如何开题、如何实施”的讲座,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组织“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开展教学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探索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行动研究的重点之一。经实践检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依据课题研究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从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按照课题研究的逻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针对小学教育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小组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他们在自拟课题的引领下,采取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系列作业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形成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有两个重要操作环节。一是搭建互动平台,除了师生课堂上互动、课下辅导外,建立网上资源库和网络课堂,形成网络互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建立网络资源库,包括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有关网络资源的链接、教师文献库学生案例库、每一种研究的经典范例等。利用网络学堂上传课程课件、研究文献范例等资料,在网络学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课程学习体会等。此外,建立与小学互动平台也是必要的,可以利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改革考试方式,变以往以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为系列实践作业,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作业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做教育研究的实习作业,从选题、开题到收集资料,从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具体实施,从文献综述的撰写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中期汇报到期终汇报,设计一系列实践作业,确保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多渠道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探索

1.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院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地位,依托这类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开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布置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小学德育实践论”课程为例,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和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的方式。叙事教学法是指以叙事为抓手,通过借助、分析、撰写、分享叙事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教育叙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课上十分钟时间,由二至三位学生讲述德育故事,其他学生评析;二是任课教师以德育故事为抓手,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带入德育理论;三是讲授并指导学生撰写教育叙事,从中训练他们教育叙事能力。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提纲的设计,调研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德育问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课所学知识设计访谈提纲;二是调研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访谈一位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写出初步的访谈报告;三是调研报告的分享与修改,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之后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报告,在此过程中指导调研报告的修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

2.将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小学,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开端阶段,对本科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教育实习任务主要是教学,并没有教育研究的内容。在教育实习中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新尝试,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任务之一,需要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活动,如要求本科生在实习期间注重对小学的观察,尝试发现小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教育理论在小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并写成实习日志、小学教育问题报告、教育实习故事等;实习结束后,组织他们开展讲述教育实习故事、做教育实习报告、展示教育实习作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本科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由于就业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找工作中。在此情况下,要求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期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克服了这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第8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应受到重视。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专门针对小学教育的专业,为小学教师岗位提供人才。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体制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培养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专业教育和职前培训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注重专业课程的讲解,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好;也有的学校重视对小学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讲解,这类学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两方面互补发展,即既要关注对专业课程的讲解,又要针对小学教育这一特殊专业进行训练。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进入学校,需要一对多、面对面地传授知识,但是高校更侧重于理论方面的讲解,学生并不能亲自感受,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知识并不难学,但如何将这种理论和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高校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确定“怎样教”比“教什么”更有难度。小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体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学生产生了反作用,将错误的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甚至有些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打骂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给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

重视教学实践,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对此,学校可以进行分散实习:例如在寒暑假时期组织统一集中实习,在平时利用零散时间实习。让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义务教学活动,如支教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教学经验,又能参与公益性组织,一举两得。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过硬,一般本科高校会开展关于高等数学的专业课程,所涉及内容以高等数学基础理论为主,这也是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便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扩展选修课学习范围,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因此对小学数学的教育要更加细腻,把握住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的心理,纠正这一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课程。

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小学教育针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刚接触初等义务教育,心智刚刚萌芽,对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玩心较大,更喜欢一些艺术活动,类似于讲故事、笑话、歌曲等。所以小学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多才多艺,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可将教学融入讲故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循序渐进中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的正轨,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自身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起带头模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结语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技能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不断提高教学的技能培训工作,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创新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核心成分的养成策略[J].江西教育,2008(Z2).

[2]彭红琴.从“课本”到“生本”――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J].中国教师,2012(9).

第9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90-01

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列入国家本科专业序列中,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小学教师培养。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学习优势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开设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小学教育本科要求需定位在“小学”,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系数较低,但教学中方法引导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专业素质,但是对于小学“教”的素养却缺失很多,师范专业自身的素养高低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教”的能力高低,因而教学中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本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提升其培养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小学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有着本质联系,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对小学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是专业化培训的起点。

2、培养目标定位的措施。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定位,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转变数学专业的培养思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本科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基础的学位,那么小学教师就要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发展取向。这种冲突给专业定位带来矛盾,因而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师,在自身素质得以提升的前提下,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协调好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培养中重点关注问题

1、加强数学专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需要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以适应数学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专业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需要加强数学教育专业的特长,不是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的削弱。小学数学教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理科学生的数学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对知识不断感悟,并且把这些感悟转化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2、数学专业知识内涵的注重。教学中“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中能够看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要培养学生广博高深的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中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连续数学知识的引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系统性,也有关于数论和离散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延伸学习。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水平后,学习数学的思维和学习的学习方法,因为人任何知识学习都要清楚的了解一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数学教学内力培养的落实。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脱节,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很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例如,国外为培养小学生开展的有关“小学数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该课程的开设方式是让学生借助计数、有理数运算、几何学等相关数学知识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定义,在活动中考虑数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讨论数学和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门课程主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更是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各项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培养的核心是落实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意义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忽略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求面向专业,在实际对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的非常吃力但是还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等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前提下,体现出高等教学对教师的培养作用,并且在教学的时候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了解课程设置目的,对教育专业开展相关要求,达到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师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像数学本科那样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通过学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高等教学和小学数学方面的知识,深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且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得以提升,数学素质的提升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时比较多,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运用语言知识讲解,对于数学和思想方面的渗透较少,有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忽略,只不过是在课程教学中偶尔提及,但是这些思想和精神的提及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职前教学中学习很多相关的思想知识,但是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有较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结合课程专业设置特点,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需要不断的提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维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讲授过程中课本内容的融入,对数学思想中的精神和人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全方位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并且具备开展数学研究的能力,整体上提升数学专业素养的发生,在小学专业优势发挥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厉害。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学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获取高素质小学教师能够获取的科研教学。虽然专业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但缺乏对初级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彻底。因而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前提下,适应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