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1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18-01

一、政府方面: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共责任,完善公共政策导向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是社会在新时期进行转型过程之中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问题,长时期在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根本原因之一。不解决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问题,不仅会让城市失去本身发展所需的支撑和依托,还将会造成城乡断裂之社会现象。推进改革户籍相关制度,将统筹城乡来进行发展得以实现,既是对城乡之间所表现的二元结构进行改变的根本途径,也是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解决的根本所在。

政府应围绕改革户籍制度这个中心,具体来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户籍制度相关法律政策及措施进行积极制定、改革和实施的推进工作,将阻碍城乡进行协调发展的体制消除。对农民工定居的相关愿望进行充分考虑,认真地对城市的相关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使得城乡之间存在的户籍障碍得以淡化甚至取消,促进公平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住房、教育以及卫生等其他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发展。将农民工逐步统一纳入到各项当地社会管理之中,协调城乡、区域以及部门之间对于相关政策的衔接和配合,使得那些流入的务工农民平等地享有权益,并对跟着父母同时进城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障,使之和同龄的城市人一样,在教育和公共服务资源方面进行平等地共享。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就教育来说,虽然投入大量的经费也不是什么都能办到的,但是如果经费支持缺乏却是什么也办不到的,投入经费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解决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对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对于教育经费的相关投入要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要向农村和薄弱的学校倾斜。除了“两免一补”的惠农政策认真执行之外,还要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资助力度加大。其次,对农村主阵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按照各地相关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设施和场所进行建立,争取早日实现D级危房全部消除。另外,对于小学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要加大。从现今四川遂宁市的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让教师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较好的途径之一。同时最近几年,农村生源不断下降,有部分学校被撤销或者合并,针对年龄较小或者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做到准时到校很难。所以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对农村学校寄宿制进行推进和建立,将住宿的规模扩大,改善住宿的环境,切实将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得到良好监护所产生的住校难的问题解决。

二、家庭方面:增强情感交流,转变教育观念

无论父母在什么地方,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根本不能替代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紧密、经常性地保持联系,是让孩子情绪以及行为得到健康发展的最为有利的条件。和留守儿童聊天中,很多孩子都表示“一起与父母吃顿饭就感到已经很开心了”。所以父母要尽最大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将亲情的缺失弥补起来,尽量将因为父母不在所造成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弱化的相关状况得到扭转。

三、学校方面:创造良好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校要及时从片面地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追求的误区中走出来,有效采取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要提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关注。第一,抛弃“唯成绩论”,对留守儿童关注度要提高。笔者认为虽然大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不优异,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对老师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是特别在意的,特别渴望和期待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所以,不能够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去关注的目光,也应多加鼓励和帮助班上的留守儿童,多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以及教育问题关注,及时对心理出现不良苗头的倾向掐断,同时从情感上与留守学生拉近关系,多对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挖掘和肯定,让留守孩子们能够感到自己是被爱的,受重视的,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917-919.

第2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9~16岁中小学生为被试,与父母分离时间至少为一年,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805份,回收有效问卷643份,有效回收率79.8%。本研究重点考查双亲在家儿童132人、双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249人。

1.2 方法

采用心理测验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自编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测验工具。MHT量表是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量表修订而成,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信度为0.86。

2 结果

2.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1.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总的阳性检出率、各因子分比较

在心理健康总的阳性检出率上对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总的阳性检出率上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c2 = 0.026,df = 1,p>0.05)。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寄宿留守儿童的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均高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因子分上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2.1.2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寄宿留守儿童的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均低于非寄宿留守儿童。

2.2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1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量表因子分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留守儿童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2.2 寄宿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考试成绩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非留守儿童的当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均高于留守儿童。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非留守儿童的考试成绩得分高于留守儿童。

3 讨论

3.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的阳性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别,除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上寄宿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留守儿童,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外,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其它因子、主观幸福感和考试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状况上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

3.2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主观幸福感、

第3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留守儿童出现。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暂居者和移居者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6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几十年间都将是我国人口流动快速增长的时期。目前我国约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以户籍为基础的儿童福利政策,导致流动儿童很难享受到正常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目前国内以大中城市儿童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加重。该研究以深圳为主要研究地区,将户籍地不属深圳的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为其心理健康保健干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所公立中学、2所民办学校的四~八年级的1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男776名,女559名),其中常住儿童386名,流动儿童949名。这3所学校都是该地区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并有少部分常住儿童,对于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研究的工具为《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 》[1],适用于综合测验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共有100个项目,8个内容量表、1个效度量表,除去效度量表后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为全量表分。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每个题项有“是”与“不是”2个选项,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该问卷各内容量表、效度量表、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2.2 评价标准 分量表记分采用10分制, 2个等级:0~7分为“正常”,8分及以上为“异常”。总量表:0~63分为“正常”,64分及以上为“异常”。

1.2.3 测试操作 以班级集中方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现场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发问卷答题,按时完成,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况。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数据全部以EpiData录入,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流动与常住男童MHT得分比较 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常住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流动与常住女童MHT得分比较 流动女童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常住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受调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筛查得分异常者约占12.00%~16.60%,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但是根据MHT得分越高心理焦虑状况就越重提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常住儿童差。这可能与流动生活带来的种种问题加上深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造成流动儿童心理不适有关。流动女童需要注意恐怖倾向[3]问题,可能因为女童胆小,更易对新环境不适、担忧、害怕。焦虑心理尤其是学习焦虑是流动儿童普遍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5],学习不仅内容复杂、枯燥,而且过度用脑甚至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引起情绪低落、烦躁,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流动人口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6]等与当地人不同,现实中的不平等造成的排斥、歧视感[7],也可能使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研究提示,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8-9]。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长,学校给儿童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以及校风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流动儿童心理保健必须有学校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家长的良好配合,更需要儿童主动反思、自我保健,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宋传茂,陈伟.心理健康诊断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207-218.

[2] 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9(1):90-92.

[3] 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6(2):153-160.

[4]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常模的建立.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9):114-119.

[5] 陈家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7(3):126-127.

[6] 杨海英,王从杰.Conners父母问卷对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 17(1):51-52.

[7] 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战略与管理,2000(4):95-108.

[8]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 013名儿童少年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15.

第5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1]。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高峰期,生理变化明显,有很多的矛盾心理。本研究试图为相关研究者和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水龙中学初一两个班,学生105人,男生49人,女生56人。其中留守儿童69人,非留守儿童36人。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为86.6%。

(二)研究工具

采用王极盛教授(1997)撰写《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适用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分量表。它们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即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采用5级评分,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三)研究方法

测验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由专业人员和班主任配合进行。所得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结果一:初一学生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问题。男生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而女生仅在强迫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各个因子看女生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

结果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处于健康状态,并不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是完全健康的,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抑郁、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男生仅在人际方面比女生好一点,不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结果三: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在十个因子的均分上看均大于0.05(P>0.05),不具有统计意义。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与分析

农村初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强迫、焦虑是男女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说明都有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总是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强迫症状,也反映被试感到心神不宁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塌实等问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初一学生男女生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P>0.05)。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男女生只是在某些因子上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虽然男女之间存在自己的问题,但是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由于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相同的后天的教育、相同的年龄阶段,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符合一般规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这一研究结果与岳慧兰(200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相一致[2]。情绪、强迫、抑郁、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男生仅在人际方面优于女生,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留守儿童男女生在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上不存在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跟非留守儿童男女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的原因相似。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都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而留守儿童除了这三个方面外还在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单因素方差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样本数量差距太大(留守学生68,非留守学生35)造成的,或许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初见成效,这一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获得实证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提示:所调查农村初一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这对我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者来讲应该是有喜也有忧的事情,喜的是:在我们教育的作用和工作者不断致力预防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有了一定的收获;忧的是虽然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一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并不说明他们不存在心理问题,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特别是要注意消除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抑郁方面改善,比如说,注意提高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不存在差异,但是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所以应该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建议: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参考文献

[1]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71-72.

第6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健康;绘画教学

一、引言

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质可以为我们研究儿童心理提供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绘画作品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他们常常把所见所闻,通过想象、自由涂鸦绘制出来,有时他们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有无厘头的意味,但却直接真实的反映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如何正确深入的理解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语言、正确处理儿童绘画中反映的儿童心理与绘画教学的关系。

二、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

符合儿童心理健康的儿童绘画教学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我从事课外美术活动有4-5年时间,在指导儿童绘画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们信手涂鸦的作品也常常让我发现许多有意思但又有些不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遵循儿童绘画发展规律,探讨出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儿童绘画教学计划。

三、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国外学者鲁宾提出,为了有效地运用绘画来进行交流,重要的是必须要明确如何看,看什么,找什么看以及如何找到现象以外的意义。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孩子表达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儿童的绘画作品最初都是以基本的形式组成的,这些形式包括线条、构图、阴影和颜色。比如: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的线我们常常感觉庄严、正直;自由的线给人流畅、优美生动的感觉。

四、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方法和措施

1、建立档案袋,掌握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放入到档案袋内,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档案袋。另外,我还要求在档案袋内除了放作品之外,还要放入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档案袋的封面,以手工的形式,孩子们自己设计,可以是卡通主题的,也可以是自我介绍,还可以放上自己的生活照。美术学习档案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它还能帮助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一次美术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仔细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恰当地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转危机为转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将例举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案例:一个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性格孤傲的折翼天使她是一个9岁的女孩儿,她的美术作品内容基本都很单一,但是却画得很细,每一条线都是经过她反复的涂抹后产生的,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别的孩子都在上色阶段了,她可能还在画形,最让我印象深刻地一次就是,下课时间到了,别的孩子都陆续走出了教室,唯独只有她把自己的画揉成了一个纸团,仍进了垃圾桶,其实在我看来,她的那幅画已经画得很不错了。从她的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可能性格孤僻、过于追求完美。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调动她的创作情绪,以一推三。在线描画《我的生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日宴会的故事情境,她一下被我的故事吸引住,然后又给她看了一些相关的连环画,最后提问: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生日宴会呢?在课程结束后,我看到她的作品不再是出现单一的蛋糕,还有很多的礼物、蝴蝶样的餐盘,从她的画中,我看到了她的变化,虽然没有太多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但她的画不再单一、元素多了起来,我相信,她在画这幅画时,肯定是快乐的。

2)培养团队意识,融入到集体中,快乐的学习为了培养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协作”的方法,分组完成作品,我安排她和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儿一组,让她在发挥自己强项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这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我鼓励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就同学们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合作下,既完成了作品,也收获了友谊,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与快乐。

五、总结

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实践,我尝试着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绘画教学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骆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泽•弗莱克-班克尔特著,程巍、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虎著.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第7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江西省是劳动力输出的农业大省,笔者借2012年寒假的机会,走访了附近的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的是南溪中学与合田小学的学生,南溪中学随机发放问卷103份,合田小学随机发放问卷171份,共收回问卷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6%。

1.2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进行修订的适合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心理健康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信度为0.91,效度大于0.516)。本文的研究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MHT总量表得分t检验

为了对调研数据作一进步的说明,则需要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两个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前者,具体来说,主要分析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MHT总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得分平均值是37.74,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值是34.33,F值为3.32,P

2.2 MHT各分量表得分结果分析

通过总得分的t检验,我们可以初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然要低于非留守儿童,接着我们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MHT分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三个维度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2.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该部分研究主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统计变量中的性别自变量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统计结果

纵览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性别样本的t检验,在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的得分中,男女儿童的存在显著的差异;就全部的样本而言,男童得分均值为33.87,女童的得分均值35.26,在P

2.4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年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由于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年级的小学生的样本数量过少,而不好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年级差异的分析中,主要是分为两个大类进行,即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统计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到,经过年级分类的T检验表明,在留守儿童中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均值为36.37,中学生的均值为38.58,;总样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非留守儿童中,两者之间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

3.结果讨论

通过上文的各个研究变量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好地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论据与佐证。因此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前文的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与解释。

3.1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结果讨论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很明显地低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相对不利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因为这些儿童没有及时地得到父母的各方面的关爱。长期的分居两地,导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很难及时地获取父母的正确指导与帮助。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对孙辈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等方面难以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代沟问题困扰着祖辈与孙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总之,若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会导致他们内心安全与接纳的缺失。

3.2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在留守儿童中,女童在 MHT 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值要显著高于男童,即表明女童的心理发展状态显著弱于男童。笔者在与一些女儿童的交谈中得知,她们大多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是因为外出的父母只带着男孩在身边,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女童本身就在父母眼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大面积的存在。并且,女性本身对于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也容易导致她们因家长关爱的缺失而经历更多的失落、焦虑情绪。

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小学留守儿童,这是因为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更多的冲突而无处可诉。

4.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若放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不管,则后果会进一步的恶化。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增强父母的养育意识,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真正履行抚养义务。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最后,加强对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农村儿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幼儿园需要将幼儿心理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正确健康的理念,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现阶段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孩子智力开发与卫生保健,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有限,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系统。怎样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心理?采取合适地教育方法进行引导,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以游戏作为媒介,各领域制订活动方案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以体育游戏激发孩子自信心

体育游戏具有良好运动特征及趣味性,与幼儿园阶段孩子好动天性十分吻合。所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方向的作用,对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心理品质与合作意识,让孩子形成包容心理,提高自信心。与此同时,体育游戏作为集体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集体观念。例如,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上,教师可以设置“刘翔,我帮你”的体育游戏,以孩子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打造培育主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内,提高活动兴趣。教??在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应采取设置多层次鼓励手段,从而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相结合,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观念进行培养,提高自身自信心[1]。

2.以音乐游戏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音乐元素相结合之后,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孩子在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情况下,能够产生愉快情绪,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活动形式及方法更加灵活,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自觉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例如,在开展《狮子王进行曲》音乐游戏中,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让孩子成为音乐游戏中的主人公,有效提高孩子参与音乐游戏的积极性。

3.以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儿童交往

角色游戏除具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还能够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得到良好纠正及治疗。例如,“小小主持人”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可以扮演社会中的不同人物,从而提高社会关注程度,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

二、结合书本课程开展心理教育

1.创设愉快的活动情境,营造有效的师生互动氛围

幼儿园可以在墙壁上面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孩子在阅读之后可以将感后感写下来,采取便利贴的方式贴在墙壁上。还可以借助动物形象对心理健康资料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孩子能够自主观看墙壁上资料,愿意看心理健康资料,也愿意学习心理健康资料,能够充分发挥出墙板报的宣传作用。

2.构建多样化绘本课堂,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园需要在“一课多研”基础上,对活动方案进行深入讨论设计。例如,幼儿园在心理指导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我不要嫉妒”活动,了解心理健康资料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身份角色开展活动。在不同场景内,孩子会接触到不同角色,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心理小短剧,分享快乐

第9篇: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家庭因素;儿童心理;教养方式

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来自于大家最为熟悉的学校,它还来自于我们每天所身处的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命运,尤其是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基础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成长的健康、未来的发展来说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关注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同时,也要了解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下面三个因素分别进行讨论:家庭氛围;父母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家庭氛围

所谓家庭氛围,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氛围和环境气氛。研究表明,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开朗大方、求知好学、诚实谦虚、合作合群等良好人格特征。而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冲突不断、家庭氛围紧张,儿童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没有安全感,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形成胆小怕事、孤独退缩、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人格特征。

(一)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婴儿时期,孩子依赖父母的抚养,不但父母喂养、照顾、保护,生理上的满足依赖父母,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赖父母。婴儿由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及信赖感。幼儿时期,父母除了继续抚养之外,还要开始给予适当的管教,让幼儿学习生活上所需的基本知识及做人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逐渐获得管理与控制自己欲望及行动的能力。童年期,父母要鼓励儿童与外界接触,从生活中学习;鼓励儿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的讨论,能以家庭一份子的身份发挥作用。青少年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平行的关系相处。在亲子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父母要始终注意与孩子建立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成长中的困难,做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二)夫妻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如果父亲与母亲相处很好,那么家庭生活就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孩子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比较容易把兴趣指向他人,孩子会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一个家庭双亲不和,父母经常扯皮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只能造成他心灵自卑,感情痛苦,精神压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反之,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

二、父母的素质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对儿童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素质。

(一)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儿童心理

父母的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与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他们往往都会懂得一些教育知识,掌握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会采取恰当的方法,儿童能够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引导,这样一来对于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二)父母的心理素质与儿童心理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与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儿童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儿童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与优秀人格的温床。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系列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在个性、品德及行为诸方面健康成长,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儿童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等不良心理问题。有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分成如下三种类型: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

父母以权威的方式教育子女,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和斥责,甚至经常打骂;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希望惟命是从。在这种教养方式影响下,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严重者或丧失自尊心,自暴自弃,一旦摆脱父母的管制,就可能走上越轨或犯罪的道路;或以父母为榜样,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格蛮横暴躁。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综合运用家庭诸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适宜的家庭环境,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易利红.简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J].云梦学刊,2002,(3).

[2] 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周序.父母文化程度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4] 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 张杰,王美芳.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6] 蒋奖.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7] 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8]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