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园艺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艺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艺研究方向

第1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相互依存网络; 体系破击; 仿真试验; 量化标准

中图分类号: TN7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3?0077?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interdependence network structure,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a of point?degree value, approximation value, intermediate value and feature vector value is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ructures of dual?layer network and multilayer network. And the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ependence network node in the whole network is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attack schematic diagram, the selec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select the sequence of attack node to attack the network.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roposed interdependence network attack principle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and has the great use value.

Keywords: interdependence network; system attack; simulation experiment; quantitative criteria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的技术网络之间的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单一的独立网络越来越稀少,更多的网络开始在物理上、地理上或者逻辑上相互依存,当然,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还涉及到交通运输系统、金融系统等。学术界在复杂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于21世纪初开始利用工程学的理论系统性地分析各种基础网络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初步评估了这些基础设施系统在遭受突发状况下的脆弱性。相互依存网络理论模型于2010年被提出,从此人们开始从复杂网络的研究转到相互依存网络的研究,开始了新的里程。

1 相互依存网络的基本概念

相互依存网络理论脱胎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在之前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中,主要是单独分析某些复杂网络的性质和功能等,如互联网络、铁路交通网络、人际社交网络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网络系统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需要深入研究由相互作用的多个网络组成的系统,进而对这些系统的运作有全面的理解。

1.1 定义和模型

相互依存网络(Interdependence Networks)是指由彼此之间有着相互关系的两个或者多个网络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正方形节点和菱形节点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网络中的节点,每个独立的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联系用实线表示,两个不同网络彼此间的联系用虚线表示,这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网络的简单结构构成。

1.2 结构类型

相互依存网络的各种特性与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要充分理解相互依存网络就必须对其结构加以研究。通常情况下,根据网络的层次性将相互依存网络分为双层和多层相互依存网络。

1.2.1 双层相互依存网络

如图1所示,是典型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的模型,是指两种不同的网络之间具有相互的连接关系。现实中符合此类模型的相互依存网络很多,比如航线?计算机网络,飞机从一个机场起飞,在另一个机场降落,每个机场之间靠飞机产生联系,然而每个飞机的信息必修靠计算机进行交汇,一个机场的计算机网络保障所有的航班顺利运行。在双层的相互依存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对应关系分为一对一连接关系和多对多连接关系,图2是一个多对多连接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模型。

1.2.2 多层相互依存网络

上文介绍的由两个系统构成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具有的理论研究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由多种设施网络相互连接构成的多层次相互依存网络,如奶源基地网络和奶产品供应销售网络的融合、燃气管道网络和电网的融合等。多层相互依存网络系统主要是指三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的网络相互连接,图3给出了三种多层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构型。

2 相互依存网络破击原理

在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往往攻击一个或几个连接的节点,就可以通过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彼此联系导致其他节点也受到攻击,进而产生“多米诺效应”,最终导致绝大部分的网络甚至整个网络的瘫痪,这就是相互依存网络破击体系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达到“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1 破击目标选择算法

第2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可以直译;不可以直译;近向体;远向体;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36-03收稿日期:2016-07-29

日语中的近向体和远向体是经常困扰学习者们的语法难题之一,笔者曾经在《关于近向体远向体的含义和用法的研究》 和《关于日语中的近向体和远向体与其前项动词关系的分析》两篇文章中进行了部分阐述。前者在总结以往学者对近向体和远向体研究的基础上,分为实意动词和助动词两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归纳总结和探讨,并作为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者则对日语近向体和远向体的含义、用法,及其与前项动词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并针对其助动词用法,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它与不同前项动词接续时产生的不同效果。笔者将通过对近向体和远向体与汉语的“来”“去”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从而梳理出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

近向体、远向体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能和汉语的“来”“去”直接直译。

例子:

(1)Lは草原を渡り、彼女のを微かにeらせj木林にiけていった。(清风拂过草地,微微掠过她满头秀发,向杂木林吹去。)

(2)iみは玉枝の言うままに、上がり口にゴムのL靴をぬいで上がっていった。 (小步按照玉枝的话,在台阶口脱下了长靴,向屋里走去。)

但是,由于一些极为复杂的原因,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往往存在明显的“翻译不均等”现象。

例子:

(3)それは何よりよい方法だということになり、これでF地の人々と接して行くことになる。 (他们只会按照日本的方式方法行事,并把这一套运用到与当地人的交往中(去)。)

(4)「工我工搜谣磨啸幛zをとりにしい影をのぼっていくところまでですねとWを言った。 (我说:“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爬上险峻的悬崖掏鸟窝(去)吗?”)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这种“翻译不均等现象”。因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其本身的含义,还要把汉语的思维方式融入进去。即既要翻译含义又要翻译思想。但是中日之间明显存在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将在本文中进行分析与分类阐释。

一、可以直译的情况 在上面例子(1)和(2)的情况下,近向体远向体能够与“去”“来”进行直接直译。甚至如果汉语译文中把“去”“来”去掉的话,就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而在例子(3)、(4)的情况下,译文中是否加入“去”“来”并不影响其汉语意思。所以,这里我们就把像例子(1)、(2)那样的情况叫作可以直译的情况。从例子(3)、(4)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况下,译文中有时出现“去”“来”更加自然,而有时不出现“去”“来”才更加顺畅。笔者将这种情况称作间接直译。因此本文将在后文中分直接直译和间接直译,对可以直译的情况进行分别的研究。

(一)直接直译

这里所说的直接直译是指近向体远向体能够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去”“来”。笔者曾经在《关于近向体和远向体的含义和用法的研究》一文中,分成由「いく「くる作为实意动词本身和「~ていく「~てくる作为助动词两类,十种用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后文的研究。

1在前项动词之后移动

例子:

(5)自分から外に[びに出てくる(いく)。(自己到外面玩后就会回来(去)。)

(6)お母さん、今ってくる(いく)。(妈妈,今晚我回来(去)。)

(7)独立人生を_拓して行く。(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像例子(5)、(6)、(7)那样,近向体远向体的动作在前项动词之后开始。 如果将“去”“来”从译文中去掉的话,意思就变得不完整了。 因此,在这种用法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翻译成“去”“来”。

2以前项动词的状态移动

例子:

(8)彼が仲gからxれて行くようなr期があった。(有一段时间他离开了朋友。)

(9)息子が最初に中学の同生を家にBれてきたのは、庭の野Bをせるためだった。(最开始儿子带中学同学回来是为了看院子里的野鸟。)

3移动的样态(方式)

例子:

(10)彼がiいてきました(いきました)。(他走着来的(去的)。)

(11)一i一i踏みしめて行く(くる)。(一步一步用力踩着走去(来)。)

正如上面(2)和(3)的例子那样,近向体远向体以前项动词的状态或方式移动。 原文主要想表现“去”“来”的活动。 在翻译的时候,“去”“来”必须译出来。

(二)间接直译

前文中已经提到,在近向体远向体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含义和用法,更有考虑不同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下面就分为译文中最好出现“去”“来”和最好不出现“去”“来”,以及出不出现“去”“来”都可以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去”“来”出现在译文中更加自然的情况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现移动的动词为前项时,能够表示空间性的移动方向。

例子:

(12)「わあ、おいしそうなショウガパンの坊やが走って行くぞ。捕まえて食べてやろう

走っていく坊やをつけて、町の人が叫びました。(看见跑过来的小男孩,镇子上的人叫道:“哇,有个拿着好吃的生姜面包的小孩跑过来了,我们抢过来吃吧。”)

(13)レイコさんはこのxの山のことなら隅から隅まで知っているといったしっかりとした

i{でそのい坂道を上がっていった。(玲子熟练地沿着羊肠小路走上去,一副对这一带地形十分了解的样子。)

人们认为在含有空间移动的近向体远向体的眼前描写的句子中,其含义继承了「行く「来る本身的性质。此时,为了表现出方向性,“去”“来”是不能省略的。

2“去”“来”不翻译出来更自然的情况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表示量的渐进性增减,或者以相应的他动词为前项时,表现变化的进展。

例子:

(14)この子は私一人の力で育てて行きます。(这个孩子要靠我一个人养大。)

(15)梅雨が明けて、日照りがAくと、土が固くなってくる。(黄梅季节已经过去,太阳直射地面,土质一天比一天硬。)

在汉语中,往往用“变得+形容词”来表示渐进。因此,此时如果用“去”“来”来翻译就显得不自然。所以应换成表示渐变的词语。

3是否出现“去”“来”意思基本上没有变化的情况

第一,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现人的动作的动词为前项,表示动作的方向性。

例子:

(16)いつのgにか他のクラスの先生も加えて、「乙武をどのようにしてBれて行ったらいいか。というg踏に浃铯盲皮筏蓼盲皮い俊#ú恢何时其他班的老师也参与进来,变成在考虑如何把乙武带去(带着)。)

(17)そうしたL者が押しかけてくる前に、|大助には一つしておかねばならぬことがあった。 (在这些来访者杀到(杀来)之前,|大助有件事必须办妥。)

――学科窗――2016年10月

――学科窗――

第二,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示出现、消失的动词为前项,强调出现、消失,开始、结束的意思。

例子:

(18)言~は生活の中から生まれてきます。(语言产生于生活。)

(19)わたしたちは、生まれてくる前のことを思い出すことはできません。(我们无法想象出自己出生(生出来)之前的事。)

第三,作为助动词,表示前项动词和移动同时进行。

例子:

(20)子供をつれてくれば(いけば)、よかった。(要是带着孩子(来、去)就好了。)

(21)大声で怒Qって行く(くる)。(大声叫着走了(去、来)。)

(22)私は、トランジスタ`?ラジオを持って行きました(きました)。(我带着半导体收音机(去了、来了)。)

像例(21)那样,日语句子中如果不加上「てくる的话,就表现不出“语言”“出现”的过程。但是在汉语中,无论加不加“去、来”都不影响中文含义。

二、不可以直译的情况例子:

(23) それはWを原始的にd^させ、巨大な力でWを押し流れていった。(这使我产生原始的冲动,一股巨大的力量劈头朝我压(去)来。)

(24)どんどん花が_いてきました。 (花渐渐开了。)

(25)一人っ子と幼稚@、保育所とのかかわりについて、これから述べて行く。 (我们接下来谈谈独生子女和幼儿园的关系。)

(26)新しいQ光地としてk展させて行く。 (作为新的观光胜地来开发。)

像例子(23)那样,根据说话的人的角度不同「ていく翻译成了“去”或“来”。也就是说,这是由于说话人在空间性的视点上的不对名称性造成的。 像例子(24)那样,近向体和远向体表示反复,这时是完全不能够简单地用中文的“去”“来”来翻译的。 这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对反复动作在意识上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而上文中的例子(25)和(26)则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在过程意识上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总体上来说,“不可直译”主要就是由于这三种原因而产生的。

如例(25)、(26)那样,近向体和远向体表示持续、继续的过程,如果把“去”“来”放进去的话反而不通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中近向体和远向体都是不能直译成“去”“来”的。

1空间视点的不对称性

例子:

(27)彼は、面白くないから面白い部分をいくつもつけて行く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ちょ

っと得がたい才能を持っていた。(他有一种从无聊的说话中找出(找出去×)有趣的部分来的能力。)

像例子(27)那样以自身所处位置为参照物的时候,可以说“つけてくる”;然而,当以「面白くない作为参照物的时候,就也可以说成「つけていく。那个参照物也就是视点。但在汉语中「找出去的翻译就会显得不自然。

2过程意识的不对称性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可以表示持续、继续的过程,前项动词是过程性的动词。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持续(「ていく),或从现在到未来的继续(「てくる)。两者都表示过程。

例子:

(28)ゆっくりとLいrgをかけてそれは通り^ぎ、あとにgい痛みを残して行った。 (等待这番袭击的过去,而这要花很长时间,之后还会丝丝缕缕的疼痛。)

(29)やっているうちに、この仕事が好きになってきた。 (在干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一行。)

(30)私は、自分のしたことを反省して、このことわざの意味がわかってきた。 (我在反省自身所做之后,才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

除了连续性、持续性之外,也产生了心理上的方向性。 尤其是跟空间、时间性的移动相比,在表示心理变化的情况中往往会使用「わかる「考える等表示感情、心理上变化的继续动词。日语非常重视过程意识,而中文却不会特别强调“过程”。

3反复进行的动作在意识上的不对称性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能够以表示多次性的动作的动词作为前项,来表示动作的进展。

例子:

(31)彼は今日まで皆にX蔑されてきました。 (至今为止,他一直受大家蔑视。)

(32)彼女は、自分の胸の中に育ててきた芽を、ぼきりと折られたような悲しさをえた。(她感到在自己心灵中一直培养着的萌芽,“咔嚓”一声被折断了似的悲哀。)

在汉语中,常用“反复”“一直”等词语来表示反复。这时也不能够直接用简单的“去”“来”进行翻译。

综上可见,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考虑能否把近向体和远向体直接翻译成“去”“来”。而是应该根据中日语言习惯的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Zの特|[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会,1991.

[2]古R悠太郎移釉~『行く/来る文と日本Z者の点一中国Zとの照研究を念^に置いて一〖=C〗中日理言Z学研究会k表Y料,2012.

第3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思想;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89-01

转化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运用这种思维可将未知的变为已知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或者构建数学模型来解题。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们比较棘手的模块,将这种思想迁移到这里会很有必要。传统的求根通式虽然是万能的,但是往往会增加非常大的计算量,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授转化思想尤为重要。

一、数图交融,灵活解题

一元二次方程都对应着相应的抛物线图像。方程的根下既定的区间内,借图来研究端点的正负、顶点的位置和判别式,可将根的条件转化成方程系数的问题,用多个条件来限制,进而准确得到答案。以基本方程ax2+bx+c=0为例,a的正负号代表着图像的开口情况,a大于0即开口向上,反之向下。图像的对称轴为-b/2a,往往题目中会限定x的区间,简单画出图像将会大大减少思考的难度。以上图为例(图略)α、β为区间的两个端点,由于α、β的不同,根的包含情况也不同。下面看一道题目,如果方程(1-m2)x2+2mx-1=0的两个根一个小于0,另一个大于1,试确定m的范围。这是一道求范围的题目,首先联想一元二次方程,公式里面出现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有两个解,说明>0,但是如果用公式就出现m4,这是答题者不愿意看到的。再看题目中的条件,(1-m2)的正负不知道,当它大于0时,开口向上,此时x=1时,(1-m2)f(1)

二、开方熟记,类比解题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用类比的思想来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b±2ab=(a±b),配方法需要五个步骤。第一,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第二,式子的两边除二次项的系数,使其变为1,再将常数项传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方程的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开始配方,式子的右边为常数,左边是完全平方式。第五,开方求解,注意常数项的正负。如果可以将式子的左边通过变形成平方的形式,右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面来解题。这种类型基本有三种形式:1)x2=a(a≥0)、2)(x+m)2=n(n≥0)、3)(mx+n)2=c(m≠0且c≥0)。这些都是开方法来解题的通式,如果能将式子变成这样,那么就能剩下很多时间。比如(x-5)2-36=0,这是变形后的,将它复原成一般式x2-10x-11=0,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可以变成平方的形式,基本上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况都可以用开方的方法来求解。同样,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如2x2-10+25=0,可以进行变形(x-5)2=x2,这样就要求一次项和常数项的系数了。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观察出配方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将这种用有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渗透给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因式降次,快速解题

因式分解要求的层面更加高,这些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技巧。因式分解同样用到了降次的思想,以整化归,只要掌握技巧,那么这类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一般的因式分解需要四个步骤,首先将等式的右边所有项移到左边,接着将方程的左边化成式子想乘的形式,然后让每个分解出来的因式都为0,最后去解两个式子中的x。因式分解中的提公因式相对简单,如2x2+3x=0,x(2x+3)=0,即x=0或2x+3=0,即得方程的解为0和-2/3。在因式分解中,比较难的是十字相乘法,它也是运用了转化思想,以下图为例。

十字相乘法是借助了十字交叉线来分解,首先是将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都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将四个数并排排列,使其交叉相乘,再将相乘的数加在一起,看是否得出来的数是一次项的系数。若不是,将排列方法变换或将系数换成另外两个数的乘积,再算;若是,就将分解的式子按横的方式书写,进而求解。比如6x2+16x+15=0,首先将6分解为2和3,将15分解为3和5,2×5+3×3=19,即这种方法的分解是可行的。在书写因式的时候,要将2和3结合,3和5结合,即(2x+3)(3x+5)=0,解得x=-2/3或-5/3。其实,因式分解可以解决所有的式子,一般情况下出题人会优先考查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因此学生要多做题才能生巧。

四、结束语

总之,一元二次方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攻克的难题,如果学生慢慢研习这三种方法,一定可以在数学上有所提高。这种转化的思想影响着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融合;计算机系统;用户计算机机接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74-01

当前,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院先后完成了放射影像PACS、HIS、检验LIS系统的建设,医院HIS系统主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由病人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组成,放射PACS用于管理病人的放射检查图像报告信息,检验LIS系统用于管理病人的检验报告信息,心电网络系统、B超和内窥镜PACS已上线,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医院各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院HIS,PACS,LIS系统在此之前都是互相独立的,HIS和LIS是同一家公司的,PACS是另一家公司的,病人的信息不能在三个系统中互通,病人看病时,需经过医生开检查单、护理员接送病人、登记排队、做检查、等取报告等流程,没有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方便病人和医护工作人员,我院对三个系统做了有机融合,现谈谈融合建设中的一些体会。

1 融合建设目标的设定

我们做融合,首先要有融合建设的目标,医院信息化融合建设目标是通过统一的规划,标准化、规范化的接口,优化的流程,对内优化和整合医院内外相关资源,为临床及管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本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整体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打造现代化的数字医院,实现以下目标:

1.1系统集成化信息化融合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集成,减少和解决信息孤岛现象。

1.2系统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后,可以通过智能应用,减少人工环节,增加辅助支持的功能。如:医生开方时的检验、检查危急值智能提醒;电子病历上对检验、放射等结果的查阅。

1.3无纸化、无胶片化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电子申请单、医院放射科数字阅片中心和诊断工作站、医生工作站、电子报告等应用融合使医院各级业务操作逐步走向无纸化和无胶片化。

1.4流程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融合,优化系统流程方便病人,方便业务人员。如:通过在HIS中预约检验检查、医生开方后的直接排队、智能分诊,方便了病人,减少了医护工作量,提高了准确性。

1.5管理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融合互通,可以从各个系统中大量获取医疗卫生日常业务工作中的重要数据,同时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挖掘其中新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医院的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系统融合的桥梁

融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应用HL7实现,二是通过中间表实现,三是通过COM接口实现,下面具体分析各种融合方法:①HL7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是由HL7组织制定并由ANSI批准实施的一个行业标准,HL7是从医院信息系统接口结构层面上定义的一种接口标准格式,并支持使用现行的各种编码标准,HL7应用消息传递方式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互联互通,类似于网络的信息包传递方式。②通过中间表实现,在HIS或PACS\RIS上创建一系列公共的中间表,HIS可以通过门诊或住院医生工作站下达医嘱,然后通过中间表结构的方式把病人信息以及检查信息传输给PACS\RIS,在PACS工作站审核检查、预约,再通过中间表结构以消息的方式把审核信息传输给HIS,然后将检查消息通过WORKLIST传输到检查设备,影像科室医生在PACS工作站查看图像,完成报告。临床医生通过临床医生站查看病人图像。③通过COM接口实现,COM接口的方式通过PALS\RIS系统与HIS划价模块集成,HIS划价模块启动时,RIS\PACS将同时启动,接受用户ID,但RIS处于隐藏状态,当HIS划价模块退出时,RIS将同时退出,系统登录后,见到的只有HIS划价界面,影像科室医生进行检查申请、修改申请、添加药品和材料等操作。当确定将要进行某项检查时,点击预约按钮HIS登记界面显示,此项医嘱的所有病人信息、检查信息通过COM接口送到HIS登记界面,当登记人员完成预约后通过调用HIS的CUM接口返回,同时标记该检查已预约,避免再次预约。三种方法的比较:对于应用HL7实现融合的方法来说,HL7开发相对复杂开发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其技术成熟,符合国际标准,有很好的扩展性。应用中间表的方法,开发简单,只需要把病人检查信息与病人信息放人中间表,HIS基本上不用修改源代码,技术也非常成熟、稳定,开发时间较快。通过COM接口融合,同样的HIS开发简单,只需增加一个COM组件,并通过HIS工作站将信息直接传给PACS\RIS登记模块,开发时间短,技术非常成熟、稳定,系统集成紧密无缝,而系统集成实时胜好。综合以上分析,我院应用了中间表方式。

3、未来的系统融合趋势:基于集成平台的信息化融合

通过标准的规范和接口、申请单等的建设,我们实现了信息化的融合解决了信息孤岛,带来了“无纸化”和“智能化”。但是随着全面的信息化,必然带来系统的增加、接口数量的增加,给系统融合的工作量带来指数级的上升。影响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加了系统的藕合度。当集成的一方程序更新换代时,要求与其集成的其他方接口也要跟着改动,更是增加了医院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思路,打破常规,采取统一的集成平台方式来进行信息化的融合。基于主数据管理的集成平台就像一个“插排”,以统一集成引擎、HL7引擎为基础,形成统一的应用集成框架即“插口”,包括服务、适配器、目录服务、共享交换服务、流程服务、安全服务、信息服务、协作服务等。支持异构应用系统的集成即“电器插到插排取电”。并且提供方便易用的配置工具,为数据采集和交换提供的基础服务。同时,基于主数据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目标是提供通用性的、分层次的信息和应用集成能力,提供统一的内外相关信息系统集成环境。平台着重实现以下四类功能:①实现医院内部各种信息的集成,包括互通、整合处理和统一的信息门户。②实现医院内部各种应用的集成,包括HIS,CIS,LIS,PACS,RS等业务软件和办公软件(OA)、知识管理(KM)软件的应用集成。③实现医院内外应用的集成,提供统一的对外集成环境,包括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疾病直报信息系统、医保管理信息系统等外部信息系统与内部相关应用系统的集成。④实现对外服务的各种数据和流程的集成,提供统一的对外交流合作和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 赵玉兰.医院信息化系统中HIS与PACs的集成技术[J]信息技术,2011.

第5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结构方程;绿色出行意愿;多因素整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akes the increase of private car holdings in 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and convenience of private cars make people more inclined to regard it as the primary mode of travel,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Urban residents are the main bodies of traffic, the way how to travel they choos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ity's traffic conditions. Based on multi-factor integration model put forward by Bamberg and other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travel intentions b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aim is to optimize the urban traffic travel structure, guide the residents' green travel reasonably, relieve the urban traffic pressure and create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economical urban travel environments.

Key words: structural equation; green travel intentions; multi-factor integration model

0 引 言

20世纪50年代以恚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交通”应运而生[1]。绿色出行指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的出行,即出行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例如自行车、公共汽车、步行、地铁等。与传统出行方式相比,绿色出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强调出行的环保性和资源的节约性,对发展城市绿色交通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关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很多,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来引导合理的城市出行结构,如控制小汽车的使用率等。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出行成本和出行时间等方面,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还未有过系统的研究。因此,以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为出发点,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行为过程,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对出行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最早采用的是集计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个体出行者的行为不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研究的加深,学者们提出了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非集计理论,并不断的被丰富完善。Daniel Mcfadden(1974)重新对Logit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最终构建了非集计模型的理论体系[2]。随后引入随机效用理论,提出每一个出行个体都会选择效用最高的出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日后为众多学者引用的MNL模型[3]。Stephan Krygsman等(2007)认为出行工具的选择会随着出行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通过构建改进的MNL模型分析了收集的数据,发现出行活动的改变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4]。

随着出行研究的完善,学者们逐渐引入了用于多元数据分析的结构模型。Golob(2003)着重分析了出行距离这一变量的影响程度。其从家庭出行时间和出行动机角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出行活动次数有相关关系[5]。李海峰(2006)对影响出行者出行选择的自身特征变量做了深入研究,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变量选取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以居民自身特征变量等数据变量作为输入变量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6]。

也有一些学者从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Pross(2008)认为,影响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出行距离、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年龄、家庭拥有交通工具情况等,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法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7]。黄树森等(2008)以北京地区为例,通过对相关出行数据分析,指出出行时间、出行者属性、交通特性、出行地区特性等因素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8]。Joachim Scheiner(2012)认为女性驾车出行比例要小于男性,且小汽车拥有量与家庭人口的关系影响该家庭交通出行方式,小汽车拥有量小于家庭人口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公共交通[9]。

Bamberg等人通过整合计划行为理论、环境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提出了一种多因素整合模型[10]。研究认为个体行为会受到环保意识、道德规范、内疚感、态度、社会规范、内在归因、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环保行为意向这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各因素不仅会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中介作用的影响。

2 指标体系建立与假设设计

绿色出行与传统出行方式既有共性也有不同,更强调绿色交通理念。本文以Bamberg等人提出的多因素整合模型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研究,减少其中不必要因素,提出了如下几个指标并做假设。

(1)绿色出行的态度。行为态度指的是个体对某项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即对进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喜欢程度。总的来说,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态度越消极,则越会放弃该行为;反之,若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则越会实施该行为。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的态度作为一个指标。

H1: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的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则其意向越强。

(2)绿色出行的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时,那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对于个体是否执行目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出行者在面临出行工具选择时,来自他人的意见可能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将主观规范作为一个指标。

H2:出行者的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越强,出行者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3:出行者的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越强,出行者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3)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段文婷等(2008)指出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反映了个体对促进或妨碍目标行为的因素的知觉[11]。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控制因素,指个体对于执行目标行为的信心或其所感知的困y程度,其与个体技能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外部控制的因素,指个体完成目标行为能力,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作为一个指标。

H4: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4)环保敏感度。Bradley(2009)认为环保敏感度强的家庭拥有更少的车辆,而且车辆的能源利用率也会更高,车辆的使用频率更低[12]。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引入环保敏感度这一变量。

H5: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环保敏感度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6: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环保敏感度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5)绿色出行认知。张玉玲等(2014)借助NAM模型研究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指出环境后果认知对日常环保行为的间接影响[13]。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认知作为一个指标。

H7: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8: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6)政府政策。谌丽(2014)通过设置不同的政策背景,分析居民对不同政策的响应情况,并根据模拟政策的实施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14]。本文将人们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反应作为变量引入到模型框架当中。

H9: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政府政策越鼓励,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10: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政府政策越鼓励,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影响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因素,选择武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数据分析。

3.2 量表选择

本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用1~7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同意、完全同意。

3.3 数据收集

本文问卷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77.2%。

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1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组成信度)和Cronbach's Alpha来检验变量的信度,以AVE值检验变量的效度。由表1可知,Cronbach's Alpha值和CR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信度良好;每个维度的AVE值均大于0.5,说明聚合效度良好,问卷能够有效地反应居民出行意愿的整体情况。

4.2 模型的拟合度

问卷数据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说明比较适合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依据相关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对于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影响。本研究的模型拟合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模型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为1.596,说明模型拟合十分理想;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39,说明模型接似拟合;比较拟合指数、递增拟合指数、非规范拟合指数均大于0.96,拟合优度指数大于0.9,说明模型拟合十分合理。

4.3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随机变量、结构参数和非随机变量组成,根据所描述关系,可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测量模型主要研究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x――外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外生指标与外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外生指标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ξ――外生潜变量;δ――外生指标的误差项;y――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Β――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η――内生潜变量;ε――内生指标的误差项。

结构模型主要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Β――内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Γ――内生潜变量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ζ――结构方程残差项,表示结构方程中无法被解释的部分。

根据上述研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将问卷数据带入AMOS17.0中,得到结构方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4.4 结果分析

路径估计值的显著性小于0.05,可认为显著影响。由表3可知:

(1)绿色出行态度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384,则绿色行为态度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1。该路径系数最大,表明在绿色出行意愿影响因素中,出行态度起着主要作用。

(2)主观规范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065,其显著性为0.226,则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态度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拒绝假设H2;主观规范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56,则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3。这说明主观规范对于绿色出行意愿的影响是直接的,出行者在出行时可能受到他人建议影响而倾向于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但是其对于绿色出行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3)知觉行为控制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46,其显著性为0.003,则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4。出行者出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不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状况差,公交线路与自身通勤路径不一致,换乘次数多等,可能会导致出行者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

(4)环保敏感度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151,其显著性为0.003,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5;环保敏感度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09,其显著性为0.001,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6。环保敏感度直观地反应了个体对于绿色出行的态度,影响其出行选择。

(5)绿色出行认知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149,其显著性为0.001,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7;绿色出行认知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25,其显著性为0.663,则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意愿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拒绝假设H8。这说明出行者对于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其态度也会变得积极,但是在其选择出行方式时,影响力较小。

(6)政府政策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211,其显著性为0.004,则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9;政府政策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41,其显著性为0.009,则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10。这说明政府在绿色出行指导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绿色出行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5 结 论

本文以Bamberg等人提出的多因素整合模型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城市居民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绿色出行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和绿色出行态度、绿色出行主观规范、绿色出行知觉行为控制、政府政策、环保敏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5个影响因素中绿色出行态度起着最主要作用,因此绿色出行推广的关键在于让出行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加强宣传以提升出行者绿色出行认知,完善公共交通、道路规划以实现绿色交通现实基础,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以引导绿色出行等,都有助于绿色出行的推广。同时,由分析结果可知认知的加深并不意味意向的倾斜,因此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广而告之方面,如何加深出行者对于绿色出行的认可才是宣传的重点。他人的建议虽然对于出行者出行态度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于出行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在绿色出行推广方面应重视集体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玖菊,李永玲. 我国绿色交通研究综述[J]. 福建建筑,2012(9):56-60.

[2] Daniel McFadden. 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105-142.

[3] Daniel McFadden. A Method of simulated Moments for Estimation of Discrete Response Models Without Numerical Integration[J]. Econometrica, 1987,57(5):995-1026.

[4] Stephan Krygsman, Theo Arentze, Harry Timmermans. Capturing tour mode and activity choice interdependencies: A co-evolutionary logit modeling approa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7(41):913-933.

[5] TF Golob.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or travel behavior resear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 2003(37):1-25.

[6] 李海峰. 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Pross. Traffic dynamic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 2008,22(6):421-435.

[8] 黄树森,宋瑞,陶嫒. 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交通标准化,2008(9):124-128.

[9] Joachim Scheiner, Christian Holz-Rau. Gendered travel mode choice: a focus on car deficient household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2,24(4):250-261.

[10] Bamberg S, Moser G. Twenty years after Hines, Hungerford, and Tomera: 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27(1):14-25.

[11] 段文婷,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12] Bradley F.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vehicle ownership and us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9,14:272-279.

[13] 张玉玲,张捷,赵文慧. 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49-156.

第6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开放平台;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54-05

一、引言

纵观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末,以松耦合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建设为主要形式,重硬件、轻软件,主要解决“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所建立的业务管理系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系统之间相对孤立、各自为政,逐渐形成了“烟囱式架构”的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态,如图1所示。这些业务系统需求明确,自身获取业务数据效率高,但从校级角度出发,则产生了数据孤岛、管理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第二阶段建设试图解决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开始从校级角度出发,重视软件与用户服务,强调整体设计和实施。但已建业务系统多数已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为保护建设成果,形成了“整体规划、平台建设、系统整合”的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态,如图2所示。以整合数据流、业务流、单点登录、统一认证为核心目标,引入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校园门户等平台,解决数据共享和一站式用户服务问题。为避免新旧系统间接口众多、标准不一等问题给数字化校园后期运行管理带来困扰,部分学校开始采用单公司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建设方式。但单一平台以全面代替合适,过多依赖于固定软件厂商造成某些业务系统适用性能不佳,约束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难以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多样的需求和移动等多样化终端设备接入需求。

数字化校园发展到今天,除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目标以外,还需要突出个性化服务,让各类用户快速获取所需服务。基于开放平台,面向数据、应用和服务的数字化校园重构是化解有限自身能力与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之间矛盾、构建有效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有效途径,也是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向。

二、开放平台概述

开放平台始于互联网行业。国外始于2007年Facebook和2008年Google开放平台战略,国内自2011年开始,互联网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的开放平台,如腾讯开放平台、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百度框计算搜索开放平台、淘宝开放平台等。上述开放平台将不同的服务封装到一系列数据接口中,并开放接口,由此网站不仅可以提供简单的网页接入,还可以进行复杂数据交换。这样,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开放平台开放API开发各种应用,构造生态圈,服务和吸引更多用户,实现开放平台厂商与第三方开发者共赢的目的。

三、基于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校园基本思路

基于开放平台思想重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统一数据核心的基础上,构建共享、重用和连接的系统架构,代替封闭、僵化的传统架构。遵循“用户主控、随需而变、全局规划、整体集成”的思路,以“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为核心,以“数据服务”和“用户服务”为理念,以“全局数据应用和服务”为目标,以“应用开放平台”为手段,通过开放应用接口,使标准数据服务不再受限于某个厂商,打破应用系统壁垒,减少人工干预过程,为学校争取主动权,实现开发者、学校、用户共赢。

“数据服务” 是一种软件服务,它封装了数字化校园关键数据实体的操作。“数据服务”要给不同应用系统和工作流程提供服务。“数据服务”让使用者无需访问或者更新多个数据源,有助于维持数据的完整性、执行数据可视化和访问规则。“数据服务”为数字化校园改进业务需求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基础。

“用户服务” 是一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指在访问网站或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对界面、功能、相关信息的可读性、可操作性、交互便捷性等方面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目前,用户对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从满足功能向方便操作方向转变。四处散落的应用或简单功能罗列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服务体验。用户希望一站式获取服务,进而需要根据与自身身份或任务相匹配的智能推荐。

“全局数据应用和服务”,不局限于数据集成工具和数据共享,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和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

以“应用开放平台”为手段,以“小应用代替大系统”为目标,逐渐淡化面向业务部门的管理系统的概念。通过移动APP或Web APP的方式,将单元化的业务操作APP化,打破传统MIS之间的壁垒。为用户提供统一、快速服务,同时便于拓展移动校园服务。例如,新职工入职的数据输入,以前的做法是在人事管理系统中添加新职工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分发到其他业务系统中。新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如移动APP或Web APP应用程序的服务,直接将新职工数据储存到校园统一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中,其他业务系统通过数据中心开放平台调用或者被推送新职工数据。

四、基于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

基于数据中心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校园软件布局可以描述如下,如图3所示:

(1)规范:包括服务规范、接口规范等,为应用提供标准接口,使遵循接口的应用能够良好集成,也能向第三方开放接口。

(2)平台:数据中心开放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共享、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身份统一管理和认证。

(3)应用:指遵循接口标准的各类应用,包括移动APP、轻应用与PC端应用管理系统。

(4)服务:用户服务从门户获取一站式服务,门户包括PC端门户与移动端门户,为用户提供基于不同终端的个性化服务。

五、基于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校园实现

1.数据标准的实现

数据标准的建立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和核心之一,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否长久发展的一个关键。经过数据标准规范和标准化的数据是数据中心的基石,可以确保各应用系统之间元数据的统一,以标准、高效、交互的方式运行。可以确保各种数据库之间相互操作,降低数据库应用开发成本。

数据标准建设包括数据编码原则和数据标准内容。数据编码原则可将数据规划为信息类规范、管理类规范和技术类规范三类。基于已经制定的数据元素标准和信息分类标准,还要对各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所需共享的数据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使系统间的数据能够进行互联互通,涉及从各部门的数据和共享的需求分析,到各部门的数据格式和权限要求等内容。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标准也必须是一个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系统。因此,学校的信息标准系统建设必须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在我们的信息标准建设时,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内通用的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

2.数据中心开放平台实现

数据中心开放平台采用基于数据服务的建设模式,数据中心为数据提供集中存储,交换与数据服务为共享数据提供一次录入,业务系统承担业务数据的录入和维护工作。整个体系共分为三层,从下到上分别是存储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存储层:包括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建设。基础数据库主要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跨部门的全局应用。数据中心远期将考虑数据仓库的建设。

服务层:包括数据交换服务、数据服务等。承担数据的交换任务;统一为各系统及部门提供数据交换服务;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变数据开放为服务开放,变开放表结构为开放API,减少系统耦合性。

应用层:面向用户和数据提供开放平台,根据工作和流程提供个性化设置。面向开发者提供应用开放,支持多维度检索、权限认证、接口申请、应用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各类业务系统各司其职,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基于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如图4所示。

3.统一身份认证实现

统一身份认证的设计核心是在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中集中储存和管理用户以及用户在各应用系统中权限的信息,实现对用户的集中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是这部分工作的两大任务,前者决定用户是否有权限进入整个业务系统,后者决定用户对哪些业务系统具有什么样的权利。按照树状信息组织模式形成的目录服务,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接口的一种方式。目录信息树中的一个节点对应着信息库中的一个个合法用户,节点的属性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一些认证机制中需要用到的控制信息,因此每个节点所带有的属性,以及这些节点如何组成结构合理的目录信息树,是用户身份管理服务的设计目标和关键。

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校园中,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是数据中心开放平台,而不是任何一个应用系统,这使用户在学校数字化校园中开展任何应用之前都必须先经过统一身份的认证。然后经过统一有线门户、移动无线门户进入各业务系统以及APP应用开放平台。入口唯一降低了需要设置单点登录所带来的开发复杂性,也降低了实际运行中的管理难度。

4.统一信息门户实现

统一信息门户位于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中的最上层,实现数字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服务过程,是数字化校园信息集中展示的窗口,是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服务集成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

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校园中,我们希望用户从统一的有线门户和无线门户登录作为日常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在这两个信息门户上,集成身份认证,用户在登录页进行认证以后,进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俗称内网)进行业务管理。

借鉴互联网浏览器发展的理念,创新性的建设允许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贴合用户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现有的服务体验。

(1)用户服务设计上:区分登录前与登录后的用户服务。登录页面集成部分用户常用网站、新闻列表和通用组件(如天气预报)等,以贴片式、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集成一些学校集中管理、推送信息,如热点宣传、院校新闻、通知公告等等。用户登录完成的页面集成数字化校园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快捷入口,内部的新闻、通知、邮件、流程等,同时个人常用或者现阶段需要用到业务管理系统中的单个功能被抽取出来,根据用户角色呈现在页面上。

(2)页面风格设计上:我们借鉴微软WIN8采用全新的Modern UI,采取扁平化设计风格,可配置内容以动态方块的样式呈现在屏幕上,用户配置采取拖拽式、点选式等互联网常见操作,充分提高可用性。

5.应用开放平台实现

应用开放平台(AOP)侧重在APP标准的建立、APP应用的管理、APP开发环境的建立。功能包括APP 接入流程、APP 附加属性设定、角色管理、授权管理、用户APP展现框架、APP样式的管理风格、APP 接入引擎、独立应用的接入规范、原生态的APP 开发流程,框架、界面开发、跳转关系、服务调用、打包部署、运行监控等。AOP是学校为校内外业务系统、网站等产品创建和维护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允许用户从APP Store浏览、使用一些由第三方或AOP本身提供的遵循AOP开发规范的APP应用。

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校园中,我们希望应用开放平台能作为传统应用管理和教学系统的一个辅助,根据用户的需要和喜好,不断地从传统应用管理和教学系统中抽取适合的功能,在应用开放平台中注册成为独立的APP应用,这样的APP应用同时提供给有线门户和移动无线门户,方便用户依托这两大门户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工作。围绕“数据服务”,转变信息化服务方式,将服务与业务流程剥离,采用轻应用、APP化的服务显示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服务通道。用户不需要再进入业务系统寻找服务,平台根据角色提供更清晰、个性化的数据服务。

当我们确定了APP开发和接入标准以后,两大门户就能成为不断容纳新增应用APP的标准容器。在数据中心开放平台的基础上,传统应用管理系统将逐渐转变成指向性明确的应用功能。标准数据服务不再受限于某个厂商,如选课、查询、报修、预定等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吸引更多的应用软件厂商,甚至可以组织具有能力的学生团体参与开发。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建立用户统一门户网站,如图5、图6所示,在门户上按照用户类型推送或者自定义一些功能应用。

当前的教育资源有微化的趋势,如微课件、微视频等,AOP提出了一种将业务大应用微化的解决方案,使未来的软件开发不再以大的业务方向为单位,而以细颗粒度的功能点为单位,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6.深化数据服务与决策支持

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最初的目的是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数字化校园进程的推进,校园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的查询、检索、统计、报表等日常事务处理的需求。如果挖掘出蕴含在大量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能辅助学校提升教学理念、拓展办学思路、丰富决策手段、优化管理策略、激励教学改革。

深化数据服务能为我们实现个性化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依据与技术支撑。

我们希望数字化校园能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多角度、综合性的统计查询和灵活报表。在以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中,形成了数据大集中的环境,有利于执行这种深化数据服务。比较典型的数据服务是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一生一档”和“一师一档”,以及学校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生命周期管理呈现。我们设计的数据服务以时间线为序将各种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归档数据整合、归类,为学生、教师、资产提供全面、唯一的电子档案,能够完整呈现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情况,或资产的管理情况。数据永久留存,也有利于学校下一步进行大数据分析与用户个性化服务建设。(见图7)

六、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顶层设计。笔者比较了基于开放平台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见表1)基于开放平台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改变了封闭、紧耦合的系统结构,能够将封闭的业务数据、服务能力开放,面向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实现1+1>2的增值生态环境。

未来的数字校园是面向用户的,是服务驱动的。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服务能力的逐步开放,形成开放、合作、共赢的环境,为学校争得主动权和使用价值,为第三方开发者服务拓展提供便利。最终使数据与应用系统松耦合、学校与厂商之间松耦合、持续积累的数据产生效益,应用繁荣带来丰富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辉琼,聂瑞华.数字校园信息门户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2(5).

[2]胡军,何雪松.基于SOA的灵活开放式数字化校园的顶层设计[J].内江科技,2012(6).

[3]张德青,孙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资源的集成统一与管理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

[4]许鑫,苏新宁.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

[5]刘军,邱乐兴,程学新.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 2012(8).

[6]刘旭滨.高校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数据标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第7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城乡生源地 大一学生 生涯规划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群体,其在校期间的生涯规划状况对其今后走向社会、实现自我良好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越是及早的进行,这个规划对其之后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应该在大一阶段就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由于城乡两种生源地大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势必会对其生涯规划产生一定影响。为此, 我们对河南省新乡市五所高校(包括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新乡医学院和新乡学院)的大一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状况的抽样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300 份, 收回问卷282份, 其中有效问卷 272 份。样本涵盖面、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基本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二、调查显示出大一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规划缺乏具体性和完整性

当被问到“你是否进行过职业规划”时,选择“有,但只是大概考虑一下,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的城乡大一学生分别占68%和69%;选择“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的分别占到6%和8%;另外有6%的农村学生选择了“没有,从没有考虑过”,比城市学生高5个百分点。

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七成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还仅限于“考虑”层面而没有形成具体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制定的非常清晰(即短、中、长期规划)的大学生只是极少数。由此可见,大部分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都存在缺乏具体性和完整性的问题。由于职业规划对人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种缺乏具体性和完整性的职业规划势必会对其之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职业方向不太明确

当被问到“你了解你适合往那些职业方向发展吗?”时选择“不太了解”的城乡被调查大一学生分别占65%和60%;选择“十分了解”的分别只占32%和35%。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很小部分同学比较了解自己适合向哪些职业方向发展,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并不十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而大一学生的职业方向不明确,对其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弊处的。

3.职业准备不足

当被问到“你是否为了你的职业方向,抓住一些机遇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时,被调查的城乡大一学生的选择如下:

图1.

可见,城乡大部分学生都较注重现在抓住一些机会,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大一学生选择“未考虑过”的这一选项比农村大一学生高出二十四个百分点,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4.实践能力不足

从图1中也可以发现:尽管有些大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意识,甚至有人还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很多是规划完就了事,并没有自觉的按规划去实现这些目标,即使是农村学生,在充分实践自己制作的职业规划的比例,也只有25%。此外,从城乡对比角度来看,25%的城市大学生从未考虑过未来自己的职业方向。而相比之下,这一比例在农村生源地大学生中只占到1%。

5.职业规划缺乏自主性,易受外界影响

当问及“你是基于什么原因选择所学专业的”时,只有不到四成的城乡学生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大部分都受父母意愿和职业前景等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缺乏自主性的专业选择,直接影响到其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对未来职业有了一定的规划,也极有可能因与兴趣爱好不符而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付诸实践。

从城乡对比的角度看,城市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受父母影响的比重要比农村学生高出八个百分点。城乡两种生源地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父母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作用的差异。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首先,没有直接面临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对职业准备的意识不强;其次,由于处在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过渡的时期,部分大一学生的自我定位和奋斗目标不太明确,受中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在实践方面缺乏主动性;此外,部分学生对其专业和职业前景的认知度不高,这也对制定具体完整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阻力。从其他角度来讲,其一,缺乏家庭和学校的相关专业指导教育;其二,大学相对宽松的校园生活环境对学生缺乏很强的约束力。

(二)关于学习规划

1.学习动力不足

当被问到“进入大学后,你是否确定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时,调查结果如图2.

图2.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一学生只有个大概的学习计划,仅有小部分学生制定了较详细的学习计划,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当调查到“你的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哪些方面”时,选择“用于学习”的城乡大一学生分别只占35%和31%。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来看,大一学生在学习规划方面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等问题。

第8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1-02

一、调查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和访谈形式的进行,共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幼教班在读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收回128份,先后走访了咸宁市30多家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调查内容涉及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素质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45%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比较合理,6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不是很合理,2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非常不合理。其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重复较多的问题,没有从考虑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整合性,不能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6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实训实践时间较少;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技能课设置不够。在改进课程设置方面,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要增加英语语音和视听说课时,45%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等其他技能培养。在本校学生就业单位走访座谈中,80%的单位认为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前培养中应加强英语口语课、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等。

(二)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调查结果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专业知识,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综合知识,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自学能力,7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口头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而在幼儿园教师工作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偏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表现在舞蹈、钢琴、美术等基本技能欠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

(三)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素质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

6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进行课堂全程简单的英语教学,7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9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来调动课堂气氛。

(四)关于改进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的调查结果

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7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灵活掌握专业课程和学生选择自修课程设置,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训实习时间,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应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性;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体系;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中专和大专学习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原因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偏差,对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合理,没有把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机整合与衔接,导致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不协调,也没有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在教学组织上缺乏互动协作、资源共享度低。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上存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合理,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重点不明确,考核形式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短板和弊端,这也是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规格的层次不够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只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以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有明显区别,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护理活动。因此,双语幼教专业人才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能够照顾好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还要能够满足幼儿知识学习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幼儿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掌握较为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引导和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日常活动,打破以往死板的课本式英语教学,尽量使幼儿教学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因此,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较为熟练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英语教学技巧。而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仅仅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是很难全部掌握的,这就需要突出工学结合特色,除了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时间到行业进行观摩、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针对需求,突出课程设置科学。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院校多数是把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简单地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课程,导致课程开设重复,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把两个阶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更没有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般通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应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在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同时,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要通过专业和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举办技能比赛活动等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

第9篇:园艺研究方向范文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设施园艺成果、交流设施园艺新经验、普及推广设施园艺技术和设备、传递设施园艺市场信息。内容涵盖温室工程技术、园艺品种、栽培管理、市场动态和技术交流等方面。本刊主要包括“行业视点”、“温室与设备”、“花卉栽培”、“果蔬栽培”、“植物保护”、“他山之石”、“企业/人物”、“行业资讯”等栏目。

本刊的读者对象包括温室种植者(涉及蔬菜、果树、花卉、食用菌等园艺产品的商业种植者)与管理者、温室设施制造与销售企业专业人员、设施园艺研究与科研人员、设施园艺推广部门及行业主管机构与协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