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文物修复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修复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修复与管理

第1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持续 温馨护理 离退休患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工程时代[1]。我科根据离退休老干部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临床特点,以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文明规范的行为,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沟通和一切生活帮助,使患者以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去积极地配合治疗,自开展持续温馨护理服务以来,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率保持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选择本科离退休住院患者750例,其中男性640例,女性110例,年龄62-95岁,平均年龄73.6岁。

1.2 方法

1.2.1 创造温馨环境,减轻病人压力 老年人性格孤僻, 内心抑郁, 生活自理能力日渐减退, 加之躯体疾病的痛苦, 常常产生沮丧、无用感、恐惧与绝望感[2]。许多老年病人长期住院,容易对医院环境产生抵触感,影响治疗。持续温馨护理过程当中,我科首先从创造温馨的环境做起:从病区基础设施、病区整体护理建设、病区人员职责和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护理技术操作、安全管理等六项做到规范化。病人非常满意。

1.2.2 采用温馨语言,持续人性化服务 我科病人均为离退休老干部,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在持续温馨护理的过程中,我科护士十分注意对病人的称呼。在各种检查和操作中,也十分注重使用具有安抚作用的温馨语言。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在充满亲情、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治疗。

1.2.3 做好温馨巡视,加强护患沟通 针对我科病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多有视力、听力等衰退的特点,在开展温馨护理中,我科要求护士随时巡视病房,留心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病人的治疗状况和护理要求,并耐心地与病人交谈,用简明、清晰的语言与病人多进行沟通,不仅限于关心病人的病情,还要多关心病人在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积极和病人家属交流,倾听他们遇到的困难,接受他们指出的在护理工作上存在的不足、需要改进的问题,合理可行之处立即改进。

1.2.4 坚持温馨帮助,温暖病人心房 老年病人比其他年龄段病人更需要关怀和照顾。自开展温馨护理服务以来,我科要求护士在病人入住病房时就要主动为病人提供帮助。为病人送上住院提示卡,主动向病人和家属介绍住院环境、探视陪护、查房、饮食、护理服务等住院制度。同时,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仅在护理工作上力求完美,还需做到在生活中随叫随到或者主动服务,给予病人家人般的照顾和关怀,对无家属陪护的老年病人更要多加照料。此外,针对老年病人并发症多、病情相对复杂、身体机能老化的特点,我科还尝试开展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生理和心理状况,结合其家庭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个人健康教育,受到了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欢迎。

1.2.5 完善护理制度,改进工作流程 持续温馨护理服务同时,首先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护理流程等进行完善,主动查找护理服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在风险,关注病人的就医需求和期望,并做好分析处理,努力为患者提供温馨护理服务。

1.2.6用双向承诺卡营造温馨服务 (1)医务人员承诺:遵守医德规范,不开搭车药,不收受“红包”、“礼品”、“不吃请”,不乱收费,为病人提供温馨服务。(2)患者及家属承诺:遵守住院规则积极配合治疗,不送“红包”、“礼品”、“不请吃”。有了双向承诺,营造和谐氛围。这样构建医患关系和谐,减轻患者和家属心理负担。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见表1)

表1 持续温馨护理服务主要量化指标

2 讨论

2.1 提高护士职业素质。

2.2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2.3 形成超越自我的护士队伍。

2.4 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荣誉感。

综上所述,持续温馨护理服务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是先进护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竞争手段。护士很好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服务理念,必然带动优质的服务行为,在病人心中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也有助于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发挥个人潜能,为病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惊喜服务,实现医患双赢。

参 考 文 献

第2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家顶层方案到文化需求,挖掘、修复与保护文物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文物保护修复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性、历史性,能够进一步实现社会与自我认知,从而反映出文物保护修复所面临的挑战及传承的必要性。

一、文物价值及保护修复理念

第一,文物价值及存在现状。文物是具有悠久历史,且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古代遗产,其体现出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思想与精湛技术,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从而被社会认可,且赋予其一定的价值,并具有观赏或使用价值。文物不仅具有外在的艺术之美,同时蕴含着社会性、历史性,还有科学美、文化美。而目前,研究者未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文物科学性,其科学价值对文物价值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为今用”思想,就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文物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趋于文物认同感。文物修复的工作认识也在加强,但是多数情况是从文物病害及复杂程度来进行解读与探究文物价值。一方面,文物修复包含很多意义,促进我国的历史发展,且能够提升社会向心力,从而使文物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重视文物修复工作,对宗教、民族、地域文化及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精神层面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文物价值及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对此,文物修复,首先应考虑到文物自身承载的历史价值及稳定性,在平衡社会、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其本真价值。并且,文物明显特点是真实性与高价值,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不重视文物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景区的不恰当行为,导致文物的价值、完整性受到影响。对此,应采取合理方式保护、修复文物,用科技弥补历史文物缺陷,促使文物达到完美境界,同时也使其生命力更加鲜明[1]。第二,修复理念及现状。现代文物的修复理念兼并文物修复和保护理念,以及观念、意义和方法,存在科学认知。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起源于19世纪,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了一套系统且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项工作的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文物修复既要还原文物真实性,同时还要保障其自身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小概率影响。并且要区别看待艺术作品和文物,文物是不同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性,超高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征明显。对此,应小心对待出土文物,尽量保留与还原其原有信息,如历史与艺术等特征,进而才能促进相关历史、科学、艺术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已出土文物,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保存,还应“延长”其寿命,保障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相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物来说,在修复中应该去伪存真,弥补文物不足。文物修复也是赋予古文物新生命的过程,相关人员在修复中,应从文物原有生命的角度进行技术研究。

二、文物保护修复对策

第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中,文物自身、原生环境、历史原貌、历史信息等,促使其共同维护文物保护标准。而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坚持“保护兼修复”的原则,促使其延续历史文化。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是进行简单或机械的技术性保护,而是需要保持文物和保护修复技术的平衡。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环境监控、灾害防治、历史考古等,且包含文物信息展现工作。并且,文物保护修复中,修复技术人员应了解修复材料的性能,促使保护修复效率,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古文物的保护,需要研究新修复技术,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一种延续形式。因此,要制定科学步骤及技术,针对不同的文物性质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非常重要[2]。但是,缺少新的、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会影响修复技术发展。对此,提升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第二,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加强文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与生命力,新技术和传统技艺的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受到保护与传承,其精湛的工艺符合文物修复需求。文物保护修复从传统技艺上入手,是比较好的突破点。相对来说,传统技艺对修复文物有尽善尽美的作用。但是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技术落后也不利于文物保存和修复。对此,不能完全依靠传统工艺,而要结合文物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形态,并利用现代材料筛选、修复检测等手段保障修复效果。这一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如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之前,利用现代电镜微扫描、X射线等技术,了解文物结构,为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提供支持。采用传统技艺发现的新信息,为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提供了参考。按照科学技术检测结果等采取针对性办法,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第三,加大文物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因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及珍贵性,增加了工作难度。文物保护同时也是文物修复,资金支持是保障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文物保护与修复支持。尤其是博物馆建设,应调动各主体的参与活力,扩展文物保护的资金渠道,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博物馆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论是当地的旅游建设,还是人文的传承与发展,都应保障其建设资金的充足。第四,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考及引用文物保护数据,并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数据库。一是相关单位从数据库中,可以便捷地查询与提取文物信息,有利于为相似类型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并且,根据不同文物的差异性,还能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改等数据操作。二是在线评估文物修复的质量。智能数据库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人工操作环节不能省去。对此,建立专家评估部分,借助于数据库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针对情况复杂的文物修复保护,应对比新旧数据库,再进行方案的编制。三是输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信息,并建立导出功能。按照不同性质的文物及保护修复技术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或查询,其形成的文档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将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如TDS/TCS/WORD等文档,导出PDF或视频格式,便于展开不同工作的需要。四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知识的图谱。按照文物类型、材质及年代等,还有历史文化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手段进行文物知识图谱的架构,提出文物及文化保护的排序算法。五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同文物自身所建立的信息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知识库一般应用分区化处理原则,数据处理效率会更高,处理结果也更加准确。利用PHHON等技术采集处理WEB中的内容,分析其对应的数据。对于ETL处理技术,通常采用HADOP、框架及风暴技术平台,选择是否进行流处理和批处理等管理技术,促使其完成数据提取、清理及转化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从而加强信息知识的查询与分析功能[4]。第五,科学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流程。在文物保护修复上,因文物自身性质与年代等不同,工艺及艺术价值或破损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与保护方式非常重要。首先,在文物前期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自身的保护价值及修缮情况进行分析,精准判断文物真实情况。同时,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尽量还原文物自身属性而对其进行适度的修复工作。设计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可按照调研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其次,编制文物修复文本。前期采取总结、归纳的修复文本编制方法,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指导。文本编制应明确文物保护原则及目标,提出详细的修复步骤与建议,避免后期因意外事故影响到文物保护修复效果,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损坏。最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基于客观条件反复确定修复方案,对于无法探明的问题,可先进行部分研究,再进行修复工作,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切实可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要求工作者应扎实地掌握不同时期的美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知识,这些维度的差异导致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特征等不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之前,还要透过文物所处的年代判断文物价值及其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因此,思考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意义,可保障在修复工作中,不会减少文物自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舒光强.文物修复保护制度建设的紧迫性[N].中国文化报,2021-01-04(3).

[2]周希婧.对可移动文物修复中涉及法规、标准与原则工作思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338-343.

[3]平小娟.论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60-62.

第3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一、分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藏品管理思维的限制

目前,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思维来管理藏品,不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加强对藏品的保护意识,不会学习先进的藏品管理理念。同时,忽视大力宣传藏品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来更好地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等。

(二)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偏低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忽视对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管理,尤其不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其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藏品管理技术能力也不重视,同时,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型策略的实施。

(三)忽视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

近几年,大多数人都不重视对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本身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管理所的结构不合理,忽视基层文物管理所内外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对藏品的危害,同时文物管理所的结构也缺少一些现代化的科学设计,因而大大减少了藏品的保存期限,使得藏品损坏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四)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

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模式中,一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案,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例如,缺少先进的技术力量的输入,藏品的信息安全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等。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藏品众多,一些藏品的早期资料已经缺失,每个藏品没有自己特定编号,导致信息混乱。

二、浅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加强藏品保护意识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基础要结合我国对藏品保护措施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藏品的保护意识。首先人们意识到藏品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知道基层文物管理所对于藏品保护的关键性。尤其,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学习先进藏品管理模式的积极性,勇于创新,不能一直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思维或者模式来管理现在的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尤其是重视一些关于古代字画、书籍的基础知识,同时,知道藏品对于博物馆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学习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管理藏品,注重藏品的养护和修复,同时可以重视学习国内外在这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再者,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等对如何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以及保护文物、藏品等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到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于我国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二)加强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

我们要全面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从而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奠定基础。文化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适量增加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人员的引进。尤其,重视高薪聘请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提高基层文物管理人员的文化底蕴,加强管理人员对藏品的管理和养护。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地聘请国内外藏品方面的教授或者专家举行讲座,相互交流,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对一些藏品的识别能力、保护技巧能力以及运用先进的养护方式来保护藏品等。平时,基层文物管理所也要注重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先进文化、技术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基层文物藏品管理人员要注重自己本身的语言学习,最起码要掌握一门外语。每年可以派管理人员参加中外藏品交流大会,提高管理人员对于藏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素质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要拥有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服务大众的积极进取精神等。同时,对于自己本身的工作要尽心尽责,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技术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重点注重对文物管理的技术培养。首先,管理人员要懂得藏品分类。重点强调对于古代字画、书籍、碗、甲骨文等的分类。再者,基层文物管理所要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按照专业不同分配不同的岗位。同时,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

在构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时,我们要结合我国对于藏品的保护的内外环境,全面综合分析,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第一,注重保护基层文物管理所所处的环境来保护藏品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就要注重周围环境,重点避开湖畔、河流等临水区域,尽量减少基层文物管理所受湿度的影响程度。同时注意避免矿区、市区等繁华的地区,时常保持基层文物管理所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灰尘。尤其,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周围多种植绿色植物,保持环境良好,使得文物管理所空气湿度保持一定的范围。第二,建设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全面重视管理所本身的设计,尤其注重墙壁的设计,可以适当地加厚墙壁。其中,窗户一定要有严密的设计,最好是双层设计。其次可以将房顶设计成顶棚或者吊顶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为文物管理所养护藏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基层文物管理所一定要认识到文物保管方式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各种客观因素,考虑被损坏的藏品怎样进行修复。所以,管理人员首先要弄清楚藏品被损坏的原因,从而运用科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或者手段进行藏品的修复。修复时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尽最大努力保持藏品的原始形状,不可以掺和过多的杂质,如果保持不了原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具有价值值得修复,对于无法拿定主意的修复藏品,一定要与自己的同事或者请问上级,是否要进行修复等等。所以,在进行藏品的修复时,对于技术人员是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的,平时要对于技术人员的保存管理方式及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加以重视。

(四)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全面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首先,基层文物管理所要运用现代科技,完善整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中的全部信息,同时运用力量和技术计算机先进管理技术,建立一体化藏品信息资料搜集库,并且统一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里面的全面藏品的信息代码。同时,全面保障藏品信息的安全性,对于计算机管理一定要设置密码,防止重要藏品信息的泄漏,并在计算机上下载360或者电脑管家进行定期杀毒,防止病毒或者黑客的侵入,保证藏品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对藏品的搜集、整理、储存、输出、输入、管理的一体化,在保存和管理藏品的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再者,对于一些藏品的入账信息或者相关纸质材料要妥善保存,禁止管理人员乱改信息,以输入计算机中的信息为准,同时也要永久保存。另外,对于每一个藏品都要制定自己的藏品单号,禁止单号重复,同时要用仪器扫编号进行核对。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全球对于藏品管理模式中先进技术的使用,汲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更好地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由上可知,本人结合自己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展开了以上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新型的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创新模式等。重点强调了我们要重视基层文物藏品管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来合理、科学地管理它们。然而,本人所学的知识有限,就此问题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借助本文引起大家对于此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斌.博物馆文物藏品定名规范的再探讨[J].科技展望,2014(22).

[2]周泉.博物馆文物管理藏品资源汇集的完善措施[J].丝绸之路,2015(08).

第4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Data Matrix二维码;门禁系统;博物馆信息化;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70-02

Data Matrix二维条形码原名Data code,由美国国际资料公司于1989年发明。二维条形码是按一定规律使用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的符号,它从质的方面提高了条码技术的应用水平,从量的方面拓宽了条码技术的应用领域,是条码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二维条形码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这些特性特别适用于表单、安全保密、追踪、证照、存货盘点、资料备援等方面。Data Matrix是一种典型的二维条形码,应用很广泛,国内一些博物馆已将二维条形码运用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但是仍然不够广泛与深入。本文以Data Matrix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博物馆门禁系统构建和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一、二维码在博物馆门禁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服务于广人民群众。同时因博物馆开放性的特点,馆内工作人员、参观人员较多,所以如何验证门票信息、统计庞大的观众人数、提升博物馆的安保系统,成为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仅借助传统的引导和查询管理系统,不能完全达到这一目的,或者说至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引入电子门票管理系统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

(一)取票部分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采取凭票参观制,即使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这样的机制依然是观众进入博物馆的主要凭证。为了方便观众和增加博物馆的安全性,可以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将观众个人信息录入二维条码中,由制票点制作电子门票,在博物馆门口设立类似自动取票机的设施,观众在网上订票以后,在该设备上通过刷身份证即可获得包含自己信息的博物馆门票,实质上是将博物馆门票实名制化。Data Matrix 二维条码需要进行的基础数据采集包括个人信息和门票信息。个人信息即为了保证博物馆的安全性,需要在二维条码中标识有关身份确定的数据,包括国籍、照片、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此类信息为购票人员进入场馆之前需进行重点检查、确认的信息。门票信息是为了便于管理方的管理和观众申领使用。

(二)检票部分

等观众拿到门票之后,即会按门票上提供的信息,在预定的时间手持门票前往博物馆。在进馆之前,首先要经过检票门禁系统。观众持票到验票机前,将条码门票放在入闸口机读卡器上扫描,计算机立即读出二维条码的信息,确认其身份,并判断门票是否有效,若有效方可进入。

二、博物馆器物标签的二维码信息化

在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有一项基础性工作――馆藏器物的标签制作。器物标签一般由工作人员手工制作,但是往往会出现标签遗失等问题。为了便于器物标签的制作与管理,本世纪初有一些外国学者尝试用一维码制作器物标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基于一维码的某些缺陷,并不能够很好地实现文物标签的数字化。由于二维码具有面积小、储存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将二维码引入博物馆器物管理已经成为现实可能。

文物的数字标签与纸质标签并无二异,只是将纸质标签的信息内容录入为电子信息存档,但是因为原先在考古现场制作的纸质标签体积小,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有限,所以除了录入标签上原有的信息外,还要对器物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以保证尽可能将器物的特点记录完整。标签数字化以后,能够避免标签遗失、重复、模糊不清造成的信息流失,但是还要定期更新。

三、二维码与古籍藏本的静态信息构建

利用Data Matrix二维条码的特点,将文物信息录入其中。包括文物的基本参数、图片以二进制储存在Data Matrix二维条码中。当博物馆观众需要了解文物的相关信息时,只需用手机拍摄该文物的Data Matrix二维码并上传到相关识读软件上,即可立即得到该文物的所有信息。对于经卷、古籍善本来说,由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经卷、古籍善本通常是书封或者是其中的一两页,并不能展现全部内容。Data Matrix二维条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对于经卷、古籍善本等文物来说,Data Matrix二维条码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比如,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可将敦煌文献的内容录入Data Matrix二维条码中,对该文献感兴趣的学者或观众无需拍照,拍下该文献的Data Matrix二维条码上传至相关识读软件即可阅读该本文献的所有文字,并从中摘选需要的内容。

四、博物馆整体信息系统的二维码建设工程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发展迅速,迫切需要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为广大公众服务。为此,可以建立大区信息系统下的个体信息方式这样一种模式。

首先,对所统计的每一件文物建设其二维码信息内容,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二维码,这样在一个类的二维码信息下便产生此类文物的若干二维码信息。其次,由若干类的二维码信息组成一个系统的二维码信息内容库,就形成了县级博物馆这样一个小个体的整体二维码信息库。以此类推,每一个博物馆建立这样一个信息库,以市为单位的文物电子信息库建立,继而建立以省为单位的二维码二级信息库。最后,汇总为一个全国性的二维码一级信息库。具体来说,在一个博物馆中,可以将藏品按质地分为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金银器、漆器、书画等种类,给这些大类分别建立二维码,然后将本馆属于该类的具体器物的电子信息二维码录入到其中,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同类的信息堆积到一起,在录入的过程中要采取器物型式演变与历史演变顺序相结合的方式。

五、二维码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陶瓷器在史前文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若要做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有完整或比较完整的陶瓷器,考古学家和文博工作者会尽可能拼接残损的陶瓷片,如果遗址堆积复杂,陶瓷残片丰富,则需花费几年时间来做,才能做出完整的发掘报告。这样浩大的工程,势必花费文博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工作效率还很低。虽然文物修复也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继续借鉴传统文物修复方法的前提下,逐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最显著的就是利用红外光三维立体扫描来复原文物,但是由于其仪器设备报价较高,短时期内还不能普及到各地文博单位,也不能尽快地应用于大量陶瓷残片的修复工作。

鉴于二维码具有储存字符、数字、图像等信息内容的特性,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国内部分文博单位将之运用于建立残品信息库。在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库时,对每一件文物残缺部位的大小、尺寸、形状,以及对小块零散的文物残片进行数字记录,精确地掌握一件残损的文物所缺信息内容。残品信息库建立后,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对所有残品进行甄别,如果发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文物残缺信息相匹配,便可将其挑出,进行粘接修复。从而减少了人工肉眼识别的难度,工作人员可以直接用已经甄别好的残片进行修复过程,而不再是传统的通过观看外形来寻找合适的残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物修复的效率。此外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将二维码与其结合,将会在文物修复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将Data Matrix二维条形码应用于博物馆存在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博物馆控制人流量。在博物馆参观的高峰期,诸如“五一”、“十一”黄金周,博物馆可根据通过统计门禁系统的Data Matrix二维条码,计算单位时间入馆人数、在馆人数最高峰值等众多参数,对制定控制人流量预案具有建设性意见。第二,有利于博物馆的安保工作。通过门禁系统可以采集到入馆人数的个人信息,相当于博物馆门票的实名制,若发生文物丢失,即可配合监控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控制犯罪嫌疑人。同时又提高了文物自身的安全级别,不给犯罪嫌疑人思想上任何可乘之机。第三,有利于完善博物馆考核体系。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其运营的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导致部分博物馆因为经费来源已经解决,不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其发展,也就失去了把博物馆办得更好的动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大力支持而发挥得更好,这是因为文物主管部门没有制定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不能通过有效的考核来发放适当的补贴。博物馆门票实名制以后,观众的人数可以很准确地统计出来,由此文物部门就可以根据参观人数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来决定给博物馆补贴的数额。这既可以促使各级博物馆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又在无形中形成了竞争,使博物馆在竞争中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第5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藏品保护;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藏品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和自然标本,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藏品保护这个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都已经毁灭消失,保存下来的仅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受损的原因,应归于人类自身和大自然。人是文化财产的创造者,也是长期保存历史遗存的最大威胁者。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破坏行为,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如为了城市建设,随意将古建筑拆毁,用新建筑取而代之,为开发旅游,不适当地在名胜古迹兴建机场、公路、桥梁和人造景观,破坏文化古迹的环境面貌,乃至破坏文化古迹。交通发达所引起的频繁震动,破坏了地质构造的稳定,影响着尚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的保存。在博物馆、文物保存单位附近建设工厂,烟囱林立,烟雾弥漫,污水废弃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腐蚀文物。旅游业发展观众倍增,由于观光旅游者文化素质、道德风尚之欠缺,对文物随意触摸、图刻造成危害,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利,而造成的危害。因管理不妥,疏忽失职而造成的损害等。上述人为损坏文物的情况,至今仍未消除并时有发生,因此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中,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迅速惊人的,包括地壳运动、地震、洪水、台风等。这种灾难性的巨大破坏力,往往难以预防。另一类自然破坏力,它虽不如自然灾害那样来势凶猛,但却持久地侵袭着文物,这类自然力包括: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这种破坏力虽然进行得缓慢轻微,但日积月累的破坏力绝不可低估,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文物向衰败、损坏、消失的方向转化,金属腐蚀矿化、砖瓦酥碱粉碎、石雕风化剥离、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文献字迹模糊等等。总之,各种文物都在不断发生质量变化,逐渐向毁坏方向演变,造成对文物寿命的严重威胁。

对抗人为的破坏力,是藏品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保护文物意识日益提高和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的情况下,人为破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现象是可以日趋缩小乃至基本制止的。而自然力对文物和自然标本的破坏,应依靠科学技术。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肃的法律效力,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无现代化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即使人为破坏已被控制,也只能面对其自然衰败毁损现象而束手无策。因此,健全和发展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是博物馆事业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博物馆现代化水准的标志之一。

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持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只有保存本来面貌,才能保持其珍贵价值。因此,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其原状,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主要包括这几项:

1.分析藏品的结构。博物馆一切藏品都是由不同的材料所组成,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护材料。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通过对藏品的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组成、物质结构和物理性能,探索藏品劣化变质的内因,以寻求保护藏品的途径。

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由于藏品成分、性质的不同和外界自然因素的差异,其发生的劣化变质现象也各自有别。掌握藏品的质变机理,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历史文化遗存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考古发掘时突然转入大气中,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文化遗存的质量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和之后的劣化变质。为了揭示文化遗存在地下期间保存环境的奥秘,以便出土后的长期保存,需采集墓室内外、遗物周围的土壤、液体、气体的试样进行分析测定,获得地下的原始资料,并观察记录出土时文化遗存的保存状态。

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博物馆应研究选择各类质地藏品所需的最佳保存环境,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监测调空。加强博物馆环境管理,消除有害因素,改善控制库房和陈列室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则应对藏品实行按材料质地分类保存的方法。

5.藏品的保养方法。藏品保养是为了维护藏品的质量,阻止或延缓藏品劣化变质而采取的防护技术措施。博物馆需对藏品进行日常的科学维护,保养工作包括: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腐蚀、防糟朽、防变色、防老化等。保养方法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又重视民间传统收藏经验的总结与继承,探索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保养方法。

6.藏品的修复技术。运用化学的物理的技术手段,对已损藏品进行修整复原的工艺为藏品修复技术。通过修复处理可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复,劣化现象受到控制。

7.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断定藏品的确切年代,可为探索藏品的构成材料、制作工艺、质变规律、保养措施、修复方法等提供科学资讯,是藏品保护科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8.藏品的复制技术。藏品复制是依据藏品原件进行重新制作。复制品必须忠于藏品原件的原状,要具有真实性,为保证复制品的质量,不可随意改变和创造。对一般复制品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做到在外观上保持与原件完全一致,使之真伪难辨,以满足藏品陈列需要。对高标准的复制品,除具备上述外貌上的一致外,在材料质地、化学成分、重量、硬度、手感等方面也应与原件相同,达到乱真程度。复制品是为了保护藏品,发挥藏品的作用。复制工艺过程须确保藏品安全无损,并以此为准则衡量复制技术的优劣,对有损藏品的复制方法应制止。

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为完好地长期保存从自然界采集的动物、植物标本,应采用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技术加工,以便在博物馆收藏陈列。生物标本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不及时做科学处理,很容易腐烂变质损坏。加工制作后的生物标本,必须保持原生物固有的形态、色彩和外观特征。生物标本制作方法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包埋标本。在自然标本中还有属于无机物的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土壤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标本。自然标本制作是科学和艺术相融的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的优劣是标本能否长久保存的关键。

第6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馆藏文物;馆库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馆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事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

1、建设高标准馆库

展厅、库房是馆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标准建设安全度高的馆库势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当地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惨遭损毁,绵阳市博物馆在地震中虽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损2件,这不能不说是库房的功劳。

2、配置高质量装具

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装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长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绸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绵、泡沫、纸等软材料来填充,可使文物缓解外部的撞击。囊匣是文物保护、存放中不可忽视的防具。

3、实行专库存放

根据藏品分类存放的原则,设立专库,分别存放陶器、瓷器、实质类、金属类、纸质类、服装(饰)类文物。库房中的设备也应根据所存放藏品的特质和藏量要求而配置。专库存放的原则,在大多数展厅内获得施行,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物库房中还存在混放的现象,亟需改进。

(二)高标准安防装备是馆藏文物安全保护的保障。

安全是馆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馆舍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安装出入口导示牌、紧急疏散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装监控探头,设立监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报警系统、自动化的消防预警系统。简单明了而细致入微、智能又自动化的现代化安全、消防设施的建立,为馆藏文物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统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藏品管理办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鉴定、区分等级制度

文物藏品根据其具有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价值,区分为一、二、三级及一般文物、未定级文物等,其中珍贵文物必须重点保管。馆藏机构可根据《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对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则、征集范围、入藏标准与程序、藏品征集与鉴定等组织、人员及制度作详细规定。

2、分类放置、专库专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类放置。珍贵文物、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陶瓷、书画、钱币等文物,可根据藏品质地分库保存,以利于温湿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档案制度

文物藏品从入库开始应当建立相关记录档案。一是对文物的征集、入馆(库)、鉴定及区分等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应做好科学详实的记录,填写凭证、清册。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帐工作,落实《办法》中对文物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年代、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分类账、总账。三是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记录藏品的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藏品管理办法》精神,各馆库单位可以制订《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藏品出库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销及化验、修复、复制等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5、丢失、损毁上报制度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第48条对一、二、三级文物做了具体规定。

(二)完善文物人员管理制度

馆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设立专门保管机构,配备专职保管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库房人员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文物库房,并制订库房管理人员规定,如《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非库房工作人员入库守则》等。

2、安全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馆库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行为,内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部、室签定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带班和查岗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消防对组织管理制度》,规定消防队员的组成、职责,进行消防培训、演习等。还有《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三、文物保养和修复

(一)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

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二)加强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运用

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温湿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是文物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功能调控微环境的储藏与展示柜,研究与建立一项对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检验与评价筛选的技术,以实现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的目的。

四、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文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的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文物保管、修复等岗位,并确保其专职性和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第7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物遗址档案;建设;作用

我国对于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工作十分重视,在多年的潜心研究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条例等,这些工作对文物档案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已经积累下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以及专业理论,本文重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快对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充分发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 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

1.1 对文字资料的征集

要想对文物遗址档案进行建立,首先就要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都是档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中涉及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当前的保存现状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革,这些文字资料都为档案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管理依据。以蒲峪路故城遗址为例,其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保存现状是评判遗址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重要依据,如果破坏程度不严重,那么其便具备重大的研究价值,但是相反,如果受到的损害十分严重,就会影响到其进一步保存以及对档案的建立。所以说在实际档案中,应该明细遗址的现状,针对实际的面貌进行如实描述,以作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文物遗址档案中,还应该收录遗址的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根据文物遗址保护的相关规定,遗址主要分为三个重点的保护部分,首先是特别保护区,其次是重点保护区,第三是一般保护区,每一部分的保护区都具有不同的保护范围,同时不应影响到当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在文物遗址周围增加新的居民区以及建筑。档案中还涉及了对文物遗址的挖掘过程,每一次挖掘都应该详细记录在案,如果遗址曾经有过维修的经历,也要体现在文字资料中,作为文物遗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资料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也为今后的维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便于在今后维修工作中更加有目的性以及有计划性。这些资料内容在档案中都属于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具有一定的价值。

1.2 对形象资料进行征集

在文物遗址档案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只具有文字档案,那么并不具有说服力,如果加上图片内容,则更能令人信服。但是由于文物遗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要想得到图片资料并不是十分容易,这就需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收集。形象资料中不仅包含了图片资料,也包含了图纸资料、拓片资料等。对于图纸资料的主要要求就是需要具备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图、对于修复过的遗址应该具有保护规划图,还包含总平面图以及保护标志的位置示意图等。在图片资料中包含了在不同角度对遗址所拍摄的全景,航拍的照片,还有修复前与修复后的遗址照片等。拓片都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制作的,上述形象资料需要尽可能的面向大众进行收集,以还原文物遗址的原貌,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3 立场

在收集完文字资料以及形象资料以后,就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立卷了。具体的立卷中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如文献保护单位的登记表,在历次挖掘工作中的进展以及维修状况,对于文物遗址中重要藏品的登记情况,还有就是历史文献以及图片与照片等。将这些资料收集在一起,以单卷或多卷的形式立案,称为主卷。政府相关部门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合同、建立关于文物档案立案情况的调查,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副卷。除此之外,在备考卷中,应当收录相关领导的批示以及涉及主副卷内容的资料,将这些内容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收藏。

2 文物遗址档案的作用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文物遗迹档案是文物管理部门在围绕文物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并按照一定的档案管理规则和要求集中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通过文物遗迹档案,国家可以充分掌握各类地区各种文物遗迹的相关信息,便于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遗迹进行管理保护,也为各项文物遗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物遗迹档案可以为博物馆陈列宣传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使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文物遗迹档案还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社会各有关部门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原始依据。因此,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弥补文物损失的重要依据。文物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时刻遭受着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的威胁。文物遗迹档案系统科学地记录了有关文物自身的详细情况,充分反映了文物的发掘、研究、利用等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客观事实,是文物自然面貌与各项业务活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考据意义和保存价值。文物遗迹档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揭示出文物的时代、材料、制法及文物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原貌,当文物损毁或消失时,文物遗迹档案是文物修复的关键依据,对于文物遗迹实现有效保护有重要意义。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目前,在文物档案的建设、管理以及查阅利用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将与文物遗迹有关的档案资料全面收集并规范整理,还要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并科学编目,以便于利用者查阅。同时,制定相应的档案查阅利用管理制度也很有必要,可以通过建立“借阅登记簿”的方式,将查阅日期、查阅目的、所查藏品的档号等逐一详细记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中的应用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只有通过对档案文献的前期处理工作,将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才能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予以揭示,这是因为文物遗迹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复杂,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文物遗迹档案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保护我国文物遗址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文物遗址档案保护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对文物遗址档案进行建立,在建立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相关材料,并且还进一步介绍了文物遗迹档案主要的作用有哪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这一问题予以更加严格的重视,为促进文物遗迹档案的保护工作作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艳玲.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方法分析[J].丝绸之路.2015(04)

[2]李涛,郭琳娜.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与实践[J].雪莲.2015(20)

第8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姚远:明故宫虽说是重点保护遗址,可的确前些年保护不力。最近几年政府最新出台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案,使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这对明故宫这样的遗址保护十分有利。明故宫现存3座城门城台,午门、西安门和东华门,但其城楼都已不存。现在保护规划计划“加顶”恢复的仅仅是午门城楼和重建角楼。这次规划主要是为了建设一个遗址公园,而非要重建整个明故宫遗址。此次做的遗址公园规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何修复午门,确实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至于明故宫的保护修复的意义,我认为这并不仅关乎城市历史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文物保护、规划的透明度、公示度问题:目前规划编制中,关于文物保护规划的方案和决策过程不够透明,文物保护和规划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我认为这才是此次讨论明故宫如何保护的意义所在。不管是哪里的遗址保护,公众的参与和公开透明的规划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好的程序,才能带来好的结果

《东方养生》:我们看到一些您针对明故宫修复问题的文章,您主张保持明故宫的原状,维护历史变迁在遗址上留下的“残缺美”,而市政方面则主张要复建。也有声音称,大多数人不知道明故宫就是北京故宫的蓝本,若不进行复建,公众人无法了解其原貌和历史价值。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姚远:所谓“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范本”,指的是《明实录》中提及的:“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但是具体建筑是怎样的,可能和南京故宫不完全一样。事实上也有考古发现,明朝时南京的午门和北京、中都(凤阳)的午门就有所不同。今人无法确凿地了解当年故宫的原貌,如今要修复,也仅是对历史的推测。还有就是明故宫城楼之毁坏,遭受了历代的自然灾害破坏,经历了战争洗礼,这些历史上的毁坏也是明故宫承载历史的本来的一部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遗址的历史就是它被毁掉的过程,而我们要保护的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过程。有的建筑专家认为要“复原”,这是和文物保护法律的基本理念是相冲突的。

《东方养生》:您提出的遗址“残缺美”,重在“遗址保护”而非“复建”。但从2006年起,明故宫就已经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遗址进行保护,可保护的效果、以及民众的支持度都不容乐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实问题?

姚远:确实前几年在遗址管理、保护上不是很乐观,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比如明城墙、明故宫的保护管理并非仅仅是文物保护部门在做,而是进行多头管理,例如归属于旅游、园林或是建设部门等,不是每个单位都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遗址进行恰当的保护。但是,这几年南京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多次民间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公众参与,制定了不少重要法规,让古城保护有法可依。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规划条例落实。

《东方养生》:关于明故宫的遗址保护问题,您还提及“将真实的遗址融入城市空间体系”,应该怎么做?请具体谈谈。

姚远:这很简单,因为南京现在有多处历代都城遗址,发现一处重要遗址就应该原址保护,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这样周围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遗址变成一条路径,一个公园,或是和某个历史街区进行配套,将遗址和周围的历史景观融入在一起。让遗址不仅仅是一个“死”的被保护对象,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市民生活、休闲,可以互相交流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

《东方养生》:目前公众关于明故宫遗址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您对“申遗”有何看法?姚远:明故宫目前暂未纳入申遗名录,它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已足够。南京市申报世界遗产的是明城墙,并不包括明故宫部分,至于未来是否会申报遗产,这涉及到政府决策,但目前没有该计划。明故宫午门其实是南京明代四重城郭的一部分,是南京宫城城墙的城门,如果明故宫遗址保护整治好,是可以同南京城墙,作为南京都城的一部分来申报世界遗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将明故宫的真实性保护好。

《东方养生》:有些人都将明故宫的修复保护同奈良平城宫迹做对比。平城京当时已经完全毁坏,却在日本政府努力下,遗址成功还原复建,也申遗成功,这似乎和您的主张相违背。您曾存日本学习生活多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姚远:有关该问题有两点:首先,日本的平城宫并没有完全修复,仅恢复了其中的朱雀门等极少部分。平城宫迹保留大量宫殿的遗址原貌,比如一些建筑基址等,只是复原了很小的局部而已。第二,平城宫迹的修复在国际的文物保护界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申遗并不是平城宫一处,是奈良若干文物点作为“奈良的文化财”进行捆绑的遗产申报。

至于平城宫迹的修复对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的参考价值,我认为首先应该按照中国的文保法规来保护南京明故宫。日本文物保护的经验,有好有坏,也不乏出于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政治考虑,而非完全出于保护目的。

第9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矛盾;开发;对策

一、历史文物遗迹进行旅游开发的背景条件。

在国家倡导大众旅游,推动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今天,旅游者已不再将旅游景区、农家院作为游览休闲的单一目标,当今的旅游方式更加多元化而且在不断的更新中,如自驾游、探险游、户外游等多种游览方式的出现,对旅游区域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承德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境内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成为摆在政府决策者和文物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对推动承德文化旅游的发展发挥丰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之间的关系。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是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的促进作用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部门必然会注意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发展旅游还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旅游景区应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建立一种文物古迹旅游开发的修复补偿机制。发展旅游还可以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文物进行旅游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二是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文物的维修与保护不专业不能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实际上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名为保护实为破坏。三是旅游业对文物周围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旅游景区内人、车、建筑物密集,排放出大量废弃废水严重污染了文物古迹周边的空气和水源,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四是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三、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

由于文物所在地所特定的环境性质,导致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使得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开阔文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控制高层建筑,聘请有关专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分层次开发。对特殊的、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又极易损坏的古代文物必须保持原状,并要控制参观人次。

(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

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在开发的同时就要重视维护及修复文物,要制定旅游开发中文物保护的中长期规划,文物保护不能走经济发展那样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要实现开发与保护共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应建立协调一致,部门联动的文物保护机制。由于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涉及到计划、规划、文化、文物、宗教、国土及旅游等许多部门,因而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文物旅游部门应该把文物保护纳入旅游事业的长期规划中,在旅游促销和旅游活动中应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对破坏文物者应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制裁,这样不仅树立了文物旅游的形象,还强化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管理。

要使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利用达到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进出色的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特别人才。在加快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现有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其传统的经验、技术能够得以传承。

愿文物旅游事业能够越来越多的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让我们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璀璨的文明。

【参考文献】

[1]李景瑞.《承德古代史》.民族出版社,2009(5):1-11,

[1]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2]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新疆经济与文化,2007(6):37-41.

[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61-63.

[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3).

[5]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7(1):40-41.

[6]岁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