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海洋技术类专业课教学的困境
海洋技术是众多涉海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中极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涉及物理学、数学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体系,且在海洋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高校新增海洋技术相关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而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有待系统完善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教学需求,结合笔者自身主讲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课《水声探测技术》的相关经验,就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融合教学方法等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专业课程教授是整个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拓展专业素质的最重要环节。与高校其他类型、层次的课程教育相比,专业课更加强调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改变教学理念,师生互动为先
《水声探测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繁多、物理意义明确、理论性强、体系复杂,课程诸多知识点均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分析,对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基础要求较高。也正是由于上述课程特点,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输型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且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新教学理念则着重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为目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希望通过《水声探测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水下声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常常涉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都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从专业特色上看,海洋技术专业主要关注水下探测、海洋资源监测和海洋工程等涉海应用,专业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测量学》、《声呐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覆盖面广、各科教学内容深度交叉融合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而《水声测深技术》作为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水下声学方法测量水中物体的位置、形态和描绘水下地形,其课程内容也包含了《声学基础》、《声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知识。因此,无论是从学科发展的趋势,还是从专业建设和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出发,都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贯通各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从笔者所在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一般对《水声探测技术》中《声学基础》的相关内容较为熟悉,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其他几类课程的内容相对陌生。因此笔者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从学生熟知的知识领域讲起,由基本的声学基础引出水下声学;从对水下声学的应用引出声呐设备的开发;最终由声呐设备的分类给出水声探测技术所关注的学习内容。讲授的内容由“熟”到“生”逐步递进,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亲切感,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因为授课内容陌生、生硬而带来的厌学情绪。
3.紧随专业研究动态,科研、教学相辅相成
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技术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海洋技术水平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对涉海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亦日益提高。如仍“照本宣科”、以向学生机械传授课本知识为教学目标,势必造成本专业培养人才质素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脱节。为此,笔者首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尝试将水声学前沿研究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水声通信”课堂教学中引入对“蛟龙号”深海通信技术的介绍;在“水下观测”课堂教学中引入“海底观测网”技术的介绍等。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尝试可以发现,在引入前沿科研成果补充课题教学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都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同时,为保证课题内容能紧随专业发展动态,势必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需补充查阅大量的课程相关最新文献。而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拓展了思路,也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思路。真正体现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这一辩证主题,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4.结合案例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
国内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授课教师讲授课本理论知识,学生则处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这一现象在相对更加枯燥的海洋技术专业课程学习中更易产生。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学更强调对学生综合概括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也很难同时兼顾上述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把抽象的专业理论、概念融入实际的应用案例之中,使学生能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水声探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在“水深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某次海上实测过程的介绍及对测量数据的结果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操作方法;在“水下目标探测”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最为常见的水下目标探测设备――“鱼探仪”的介绍和使用,使学生对水下目标的探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过硬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够熟练地将课程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所有这一切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案例式教学引入课堂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工具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内容拥有了更加丰富、直观的表现手段,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引入,使课堂中所能包含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传统的板书教学法,则能将授课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经历融入教学,特别是课程中的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应用板书教学具有更好的示范性与启发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一一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
专业就业如下:
1、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环境保护、卫生防疫、水产增养殖、渔业管理、海洋管理以及技术开发、生产贸易等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
2、部分毕业生可以胜任海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调查、水文调查分析、水声通信、海洋遥感、海岸工程等部门的工作,并可在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海洋大学的材料专业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一个以研究为主的机构,经过几年的建设,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筑峰人才教授1人、山东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5人,研究院现有教职工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材料科学学科被确定为中国海洋大学211和985建设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院现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达 7100余平方米,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制备和检测仪器与设备,X-射线衍射仪(120万)、多功能陶瓷烧结炉(140万)、铁电压电测试仪(40万)、荧光光谱仪(50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40万)等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制备、分析测试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案例教学法;保险条款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5年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国际贸易与经济;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及2014河南省品牌专业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章节特点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是以货物和船舶作为保险标的,把货物和船舶在运输中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及费用作为保障范围的一种保险。海洋运输保险是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中非常重要的章节,本章中对于一些保险常用概念做了详细解释,这有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在实务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保险条款,进而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本章内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本章是学习理解保险条款的基础。海洋运输保险通常采用中国保险条款(CIC条款)或者英国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ICC条款)进行承保,这些条款里有很多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本章详细介绍了其中一些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内涵,是学习和理解后面章节中保险条款的基础,例如我国现行《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中的平安险,其责任范围之一是“共同海损的牺牲、分摊和救助费用”,本章就详细介绍了共同海损、共同海损分摊及救助费用的概念,所以不理解本章概念的基本内容,就可能会出现投保人不清楚自己所购买的保险保障什么,以至于保险事故发生后容易产生纠纷。所以,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实务上,本章都是非常重要的章节。
(二)教材内容编写依据法律条款或保险条款。本章大部分内容的编写依据是海商法、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和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例如关于自然灾害和共同海损的定义等,法律和保险条款的严谨性使得教材有大量类似法律条文的名词定义、符合定义范围的条件描述等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单独采用讲授法,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枯燥,也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保险理论和贸易实务联系密切。购买了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之后,当保险标的遭遇了风险,保险公司需要审核的内容很多,其中必然包括遭受的风险是否属于保险公司责任范围,遭受的是什么损失以及损失是多少,发生了哪些费用,然后再做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大赔偿责任的决定。而这些问题又是实务中最容易发生争议的地方,因此有大量的案例和本章理论知识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而在教学中借用案例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基于本章内容所具有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章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案例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保险学教学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既是保险学的内容,也是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重要章节,同样也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它是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选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现场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特定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时,可能因为所教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讲授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关于案例的选择问题
首先,选择案例要具有针对性。案例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本章所涉及的是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基础知识,侧重于概念的理解,所以在选择案例时,案例内容要和书本相关内容高度一致,能使学生借助于案例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保险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目前教学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很少有C会参与实践,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在实际中已经发生的真实案例,这样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案例选择涉及的内容要有一个由单一知识到综合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运用案例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案例的选择尽量与此知识点紧密联系,不要涉及太多其他知识点的信息,否则会因案例太复杂、涉及问题太多而不能集中解释教学内容。在本章内容全部讲授完毕之后,学生有了知识的铺垫,可选用涵盖知识点比较全的综合性案例对本章知识做总结。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属于保险和贸易结合的知识,贸易专业学生保险知识的欠缺,需要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选择案例、分析案例以及得出结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在制作案例过程中,可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若干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这些思考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考题的难易程度要拿捏好,过于简单的问题,答案一目了然,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如果题目过于复杂,学生无从下手,只能消极地等待老师的解释,也没有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也是素质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于学生的参与主要以鼓励为主,答案的正确与否最好放在次要位置。
三、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
(一)选择较为综合性的案例作为导入。在介绍本章知识之前,先导入涵盖本章若干知识的综合性案例,并设计若干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本章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好本章知识的积极性,为以后顺利开展教学做好基础。很多教材在介绍本章知识点时从“保障风险、保障的损失以及保障的费用”三个方面来阐述,所以选择导入案例时要注意涵盖以上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导入案例之后就要进入本章新知识的讲授,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真实案例来解释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保障的风险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保险业所指的各种风险,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在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保险人需要确认导致保险标的发生损失的近因是否属于保险合同承保的风险,并且风险要符合保险业专门术语的定义,教师可选择2003年“正祥”轮船保险合同纠纷案为例进行讲解。
本案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涉案事故属于搁浅还是座浅,如果是搁浅,属于保险人责任范围,如果是座浅,则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原告对于“搁浅”的定义提供的是《辞海》的解释,即“船舶因水浅搁住,不能浮动”,认为该案事故属于“搁浅”。而保险业对于搁浅的定义是,指船舶在航行中,由于意外与水下障碍物,包括海滩、礁石等紧密接触,持续一段时间失去进退自由的状态,构成海上保险中搁浅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意外发生。法院判决认为应从行业及专业角度理解“搁浅”,因此《辞海》的解释不能作为证明事故属于“搁浅”的证据。涉案事故因船舶吃水超过港口水深限制导致船舶底部触碰海底,该事故可以通过港口水深和船舶吃水进行预测并加以避免,不具有海上风险的一般特征,属于“座浅”而非“搁浅”,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支持保险人的主张。
(三)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本章知识讲授完毕之后,结合导入案例和设计的思考题,对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思考题,让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表小组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结合知识点寻找并分析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寻找案例,并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过程,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课下结合所学知识点寻找相关案例,并把此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共享。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设计期末成绩考核体系,对于课堂参与活动在考核指标方面加以体现并予以鼓励,并最终体现在期末成绩中。
(五)教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备好课、搜集相关案例,更要做好对课堂和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用案例是否有更合适更新的可以代替、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安排能否接受、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等等,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栗丽.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潘永,李宝奕,廖佳.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1.引言
前些年,世界航运市场迅猛发展,航海类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在国家高教扩招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不仅原有航海类院校的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一些非航海类院校和机构也陆续成立了航海类专业。其中很多院校只在学生考证通过率上下功夫,而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很低。加之,近几年受到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大幅减少,航运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对船员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使得船东对船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高职航海类院校如何加强航海类学生职业能力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2.航运企业对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及现状
2.1 崇高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指个体在从事自己主导的活动时,展现出专心致志、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敬业精神能够充分地体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海员在海上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工作的过程中较陆上职业相比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海员的敬业精神对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成为航运公司在选择船员时最注重的指标之一。国内的航海教育向来不重视敬业精神方面的教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缺少敬业精神。
2.2 现代化专业理论知识及实操能力
船舶集合了大量的现代化的机电设备、通导设备、救生设备、消防设备等,船员要想有效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这些设备,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通过教育改革,已有很大改观,但远未达到航运企业的要求。航海教育实践投入巨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实习船,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完成海上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十分欠缺。
2.3 出色的英语交流能力
船员职业是国际化的职业,国际航线上的船舶往返于国内外各个港口,船员经常要与国外的单位及人员接触,即便同一艘船上也有可能工作着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员,工作和生活上交流全部都使用英语。
2.4 团队合作精神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海上,每位海员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互不替代,这决定了海员职业的独立性;同时,海上工作又是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海员之间协同作业,这又决定了海员职业的团队性。
2.5 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
船员属于高风险职业,劳动强度高,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精神压力大,伤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随时面临海上风浪和海盗的袭击等。因此,海员应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应急情况下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航海类学生都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精神,增强体魄,还可以训练学生应急反应能力。有的院校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学课程,成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6 安全和防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与意识
为了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世界海事组织(IMO)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决议,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
3.加强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能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敬业精神缺失、英语交流能力薄弱及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3.1 国家设立《船员法》保障船员合法权益
中国虽然号称海员大国,但却没有专门的船员立法,使得船员的许多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不利于船员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巨大的变化需要法制的不断完善。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才进行,因为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针对高职院校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任务重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开设并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同时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另外,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3.3 重视英语教育的持续性,加强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高考招生环节,加大招生宣传,让更多的考生了解海员这个职业,并在招生要求中适当提高英语的要求。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注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课后引导学生组织多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积极营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航海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航海类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航海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海上工作经验,才能满足专业的要求。学校应定期将现有专业教师送到航运企业挂职1~2年,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
3.5 建立区域性的航海类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航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海上实践教育,但由于实习船建造资金大、运营维护成本高、单所学校使用率低等原因,我国很多航海类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实习船,导致学生的海上实践教育严重缺失或不足。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日本航海教育的海上实践教学经验,可以由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牵头,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共同出资,逐步在大连、青岛、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建立几个区域性的航海类专业实训教学基地,集中完成区域内航海类院校学生的海上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朱玉柱.论船员劳动的特点.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
[2]陈雪峰,陈俊华.高职航海类毕业生的能力培养.航海教育研究,2010
[3]王小海.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析.航海教育研究,2008
[4]朱国锋,杨赞.海员应对能力评价.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
[5]郭军武,许乐平.中日航海类专业海上实践教学的比较分析.航海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交叉学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39-03
《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5月8日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其中一条重要的思想是较大地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智能制造”就必然要加强对该学科卓越工程师在制造业、计算机、自动化控制领域等学科的综合培养,提高卓越工程师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
一、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为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该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其目的在于全面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以“三海一核”为特色的重点大学,是该计划首批申请并获准实施的院校之一。经过几年以来的改革和试点研究,目前已经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突破。
在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目前,以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趋势。船舶制造也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世界造船强国已经提出打造智能船厂的目标。为了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海洋资源开发乃至为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其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创新能力主要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形成物质产品或非物质产品的能力。而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智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就应该不仅在传统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掌握全面的知识,发现或提出新问题、新概念、新见解、新方法,更应该通过对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知识的学习,通过创新活动解决智能制造的新问题、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实现船舶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2]。
本文将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讨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问题。
二、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创新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其本质就是突破,即突破思维定式和陈规旧律。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即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创新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现实事物当前状况的更新,二是对现实事物当前状况的改变,三是创造新事物替代现实事物[3]。近年来,学科交叉创新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如何培养学生实现深层次上的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实现创新性成果的高效,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历来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含船舶与海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等多个学科,并在这些学科和学科交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卓越工程师,实现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智能制造”,已经并将要采取以下改革和试点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课程体系大体上按学科建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点选择和安排方式,涉及工程实际应用和多学科知识应用的环节相对较少。这就使学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也限制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卓越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建立基础专业和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方向的课程,它们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强度、船舶结构规范设计、船舶波浪载荷、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等。这些课程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在进行系统教学时,也须以整体综合的观点,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处理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它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课程为中心,加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与构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强度,船舶结构疲劳,船舶结构规范设计,船舶结构系列实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英语,船舶振动,结构可靠性等十余门课程共同组成[4]。另一方面逐步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建立了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提高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教学培养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前沿开设了一大批选修课:例如潜艇潜器操纵与控制、潜水器设计、遥控潜水器技术、水下目标探测识别技术等,这些课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海洋空间综合立体观测系统研究海洋的系列装备和技术”,围绕海洋无人平台和无人潜水器的前沿技术,以船舶操纵性和潜器设计为核心,涉及力学、结构设计、流体力学、自动化控制、液压传动、计算机科学、传感器与环境感知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作者主要负责遥控潜水器方面的课程,它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潜器设计与控制为中心、向遥控潜水器所涵盖的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液压传动、水下通信与探测等多方面扩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注重考虑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对课程中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的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完善专业课培养体系的同时设置国际化课程和前沿性课程,通过国际性课程的专门学习讨论和学术主题的专题性报告使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及时了解国际上科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利于日后在国际环境下工作。同时,选取成绩优秀的学生专门采取基础课小班授课,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业目标,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以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拓展了视野,了解了学科前沿、船舶和海洋工程知识在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基础。
(二)增设实践环节,培养与加强实践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步进入海洋经济时代,社会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卓越工程师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培养人才时加强与企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为此,哈尔滨工程大学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等问题,通过实验课程、创新训练项目、参与研究项目和社会创新实践等多方面改革,使卓越工程师的时间培养环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实验课程方面增设船舶类专业和海洋工程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并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5]。船舶类专业课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船舶性能实验和船舶结构试验两方面。其中船舶性能实验船模阻力实验、船模耐波性实验、船模自航实验、船模操纵性实验和螺旋桨敞水实验;船舶结构试验主要包括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和船舶结构力学实验等。在海洋工程方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学院在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三个方向,开设实验课程,包括海岸防护工程方面的模型实验、海洋平台及立管方面的模型水动力性能实验、潜水器方面的模型水动力性能和控制实验等。在试验教学模式方面尽量依托科研项目,采取产、学、研的开放教学模式,通过在科研项目中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研立项,开展创新试验研究。创新实验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主申请,专任教师指导,实验中心组织专家对学生立项进行评审、立项。通过提供实验经费、场地、仪器设备和实验指导等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尤其鼓励学生在立项和试验的过程中尽量结合学科前沿、强调学科交叉,争取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的科研立项。作者在指导学生在潜水器方面的创新实验过程中,注意以学生的兴趣和所学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结合自身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体会,从已有的科研项目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掌握潜水器方面的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进行项目设计,通过把握学生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与实践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的科研立项。
毕业设计是大学在校四年学习的收官之战,是学生通过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总体应用并在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重要意义[6]。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在船舶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学院的指导教师以实际承担的课题为研究内容,使学生带着设计的问题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等,并运用所学过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基础知识解决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以提高卓越工程师的新性思维(表1)。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龙头,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上,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创新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依托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立项支持、加强教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教师出国培训,组织教师根据科学研究和教学需要对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进行学习,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的作用,工业界的优秀科技人员也应该是理工科大学教师的重要选择对象,对学科发展确实需要的优秀人才应实行国内外招聘。在全校范围择优选拔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支持培养,力争培养100名左右进入国际学术领域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30-43.
[2]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4]任慧龙,冯国庆,李辉,李陈峰,刘宁.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5-66.
摘要: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前进,旅游英语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凸显。本文针对旅游英语人才市场现状,分析了当前高职旅游
>>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工学结合构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对策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海南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建设 基于高职商贸类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案例分析的高职艺术与传媒专业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夏冠男.海南:国际旅游岛严重缺少外语导游人才[EB/OL].
[3]范洪军.海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7).
[4]汤佩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特点探讨[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9,(1).
关键词: 海洋学 课程教学 探索 实践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各海洋院校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培养模式。《海洋学》作为海洋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海洋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海洋学》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海洋学》是海洋物理、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进入高层次海洋研究的基础。《海洋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与海洋有关的最基本的现象、概念、理论、观测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最新进展。该课程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抽象思维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内容庞杂、理论众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许多海洋现象、规律都要运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知识进行解释,所以《海洋学》应开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海洋学》课程,如对海洋学科的学生应开设64学时左右;对其他学科如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2学时左右;对于函授和渔政管
理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二、选用优秀教材
是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在选取教材时考虑到海洋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了面向21世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中科院院士冯士笮等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课程教材。
三、正确选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海洋是由海水这一特殊流体和它的边界组成的,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过程,通过海水的运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以研究海水运动为中心的物理海洋学,成为联系海洋各学科过程的纽带。《海洋学》教学以物理海洋学为中心,并有机结合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较全面认识海洋。《海洋学》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全部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时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海洋学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接受,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方法,每次上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在这一前提上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发表个人思想、见解的条件与机会。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每堂课结束前留7-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再作点评,总结归纳本次课容易出错的地方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需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等。教学实践表明,几分钟的归纳与总结对于从综合角度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总结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海洋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同时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受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提高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仪器构造复杂、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增强感性认识,做到直观易懂,易学易用。
(四)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为配合课程教学,结合海洋论坛学术活动,我们聘请在海洋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给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前沿及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
(五)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布置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及文献目录,指导他们通过阅读巩固、拓宽自己的海洋学知识,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
(六)采用加强课外辅导的方法,将本课程的课堂很好地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课余时间进行答疑和辅导。另外我们进行了海洋学精品课程建设,将海洋学课程的教案、备课笔记、思考讨论题、作业、课程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进行网上,通过网上讨论组、E-mail信箱、电话回答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线学习和个体化教育的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的网上教学模式。
(七)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环节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不稳定的,无异于空中楼阁,尤其是海洋学这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海洋学校外实习基地,及时购置GPS接收机、海流计、测深仪、自动采水器、水色计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并为教师从事海洋观测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习考勤、实习表现、仪器操作考核、实习报告等多种方式评定海洋学实习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海洋观测和调查项目,同时结合学生开放性科研课题、毕业实践以及教师研究课题,开展课外科研训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八)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为配合教学改革,在课程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方式,避免一卷定成绩的情况。除了正常布置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海洋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追踪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撰写课程论文,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海洋学》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期末考试我们尝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深入开展《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基本具备了进行海洋观测和调查的能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精心调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0137.
[2]张耀军.李永超.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山东农业教育,2008,1:1-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4]杨斌,梁燕茹,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6):156-15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