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航天科技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科技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科技的发展

第1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有人说:“贫困地区不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太白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陕西省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因为过去发展缓慢,植被和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反倒成了发展的优势。

资源优势带动百姓增收

现在的太白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最高之城,最高海拔3771米,县城海拔1543米,是全省107个县区中海拔最高的;最绿之城,太白绿色植被覆盖率95%,森林覆盖率91.96%;最凉之城,年均气温7.7℃,夏季平均气温19℃,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城”;最奇之城,太白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既有北国风光,又有江南秀色,关中、陕南两种文化相互交融,风土人情奇特,生态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170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57种,素有“天然植物园”“天然医药宝库”之美称。

有了丰富的资源,就有了发展的机遇,特别是2002年,航天科技定点帮扶以来,太白更是像一艘已点火的飞船,腾飞在陕西大地。2002年,太白县人均纯收入在865 元以下的村有61 个,贫困人口达3.5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8.2%,全县当年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万元。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4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63元;完成贫困人口脱贫3584人。

“数据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表现”,航天科技挂职太白副县长张伟利说。 航天科技扶贫人员深入田间查看航天设施蔬菜生长情况

张伟利也像以前的挂职干部陈杰初等人一样,成功的从“天上”转型到了“地面”,从一位技术人员,变为了代表航天人的帮扶干部,他不仅要实施好航天科技的项目,也要为太白的扶贫开发以及太白经济的发展鞠躬尽瘁。他说:“ 2011年,我县共有贫困人口19708人,截至2014年底,累计实现脱贫8592人。现有贫困人口11116人,计划从2015至2017年每年脱贫3200人。”一个“我”字透露出张伟利对太白饱含的深情,一连串数字流露出他对太白扶贫开发工作的熟悉。

扶贫项目彰显航天技术优势

航天科技集团定点帮扶太白县,由航天六院牵头,一院、五院、七院、八院、九院等院参与,开展定点帮扶。据六院工会主管扶贫工作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始终秉承“真扶贫、扶真贫”宗旨,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济困与助推发展并举的工作方略,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发挥科技优势,在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发展、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等方面倾力扶持。据统计, 2003年至2014年,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投入资金1041万元,实施定点帮扶项目37个。2015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投入资金220万元,在太白县实施光伏发电、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等帮扶项目6个。 航天科技出资170万元扶持陕西太白县修建蔬菜育种大棚

航天科技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造血”功能为核心,在帮扶项目实施中,注重发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优势,结合太白实际,加强与太白扶贫部门的沟通,以创新思维和整体概念规划协调帮扶项目,用航天高科技服务于太白产业扶贫。太白县扶贫办主任严天录介绍,航天科技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方式,突出发挥了航天育种、航天光伏、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技术优势和产业经验,投入帮扶资金440万元,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先后扶持建成300吨汽调冷库,解决了全县蔬菜外销预冷难题,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钢架结构日光温室大棚10栋,为成功推广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提高蔬菜持续供应市场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建成鹦鸽镇棉寺坝村核桃示范园2300亩、黄柏塬镇中蜂养殖合作社、王家僬蜓猪示范小区、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园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2015年,航天科技集团充分发挥航天科技优势,与推动扶贫产业相结合,继续投入扶持资金120万元,计划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和电商扶贫项目,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其中,56户“三无户”光伏发电项目已启动建设,每户建设3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 航天科技扶持修建的数字图书馆

航天科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太白发展,关注民生福祉,心系贫苦百姓,充分利用航天科技产业已有发展成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条件改善。投入帮扶资金179万元,先后扶持建成县城第二水厂、西街桥、通泰桥、靖口镇黄牛河桥、大沟塬航天移民新村、农机具棚库、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项目。2014年为鹦鸽镇5个村集中移民点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有效解决了327户搬迁户夜间照明问题,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新能源推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扶持资金40万元,为12个“三无户”暖居工程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各新建20平方米公共浴室和15平方米公共卫生间1座,提升太白县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水平;拟扶持1000万元用于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张伟利透露,航天科技计划利用2015-2017年三年时间在全县52个贫困村启动实施三大类82个路、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关注文化教育事业,强化智力扶贫。航天科技集团高度重视智力扶贫,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支持太白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投入帮扶资金432万元,建成杨下航天希望小学,捐助书桌100套;支持县电视台采编播设备数字化改造和广电无线发射机房建设;在全县7个镇56个村和4所中学建设“电子农家书屋”工程,搭建了文化生活及群众信息平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2015年,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宣讲,培育学生的探索意识。

奉献航天大爱 实施社会救助

第2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第3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增进业务交流,提升干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提升各成员校校长的管理能力,我们建立了教育集群干部队伍实践研究机制,每年组织区域交流研讨活动,共同研究教育集群的发展建设和各成员单位自主发展的方向,打造了一批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突出的后备干部群体,促进了学校管理经验的交流,提升了干部的管理水平。

集群教师在“共享资源、共创特色、共谋教育、共育英才”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资源,以及学校间的联片教科研活动,通过开展以航天教育为特色的校本研训,涌现出一批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教师。《我爱航天》科技实践活动在2011年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活动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群搭建的成长平台,离不开集群创造的科教氛围。

借助地区特色和人才优势,共同打造科技教育特色

依托本地区航天部一院高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我们邀请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永志以及众多航天专家定期参与集群开展的活动,进行专题讲座,传承航天精神。

充分挖掘集群师资、管理和品牌潜力,让业务骨干对集群师生进行培训辅导,达到师资互补、教学互补、经验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存量的利用率,提升教育集群内科技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成立,不仅为学生感受航天科技铺路搭桥,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科技类知识搭建了平台。集群成员单位还成立了电子、模型、生物、机器人等兴趣小组,并积极组织科技竞赛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发展鲜明的航天教育品牌为共同目标,同时发展各自专长的科技活动的区域科技教育特色。

依托课程开发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集群成员单位的科技教师们一起研讨校本课程的设置、科技活动的开展及辅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在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开发出如《航天人物传》《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等科技活动课程。从航天中学建设航天科普教室“问天阁”,到集群开展科普讲座、体验互动、创意设计、实验探究、科普剧演出、夏(冬)令营,再到“科学在身边、科技进万家” 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师生达5000人次。教育集群让学生了解了科技发展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爱国情怀。

在东高地教育集群阶段性展示活动中,余梦伦院士为首届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小院士颁发证书与奖品,小院士均是多次获得市级一、二等奖或前6名的北京市科技特长生。

加强对外交流,展现教育集群的辐射力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发展使得学校特色突出,办学效益明显,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加,提升了区域教育知名度。

第4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中国航天实施“超级计划”,未来可能建立月球基地.机构看好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以及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两大集团旗下科研院所改制带来的资产整合前景。航天电子(600879)实控人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运载火箭核心供应商,现有技术和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型号产品领域,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中国卫星(600118)实控人为航天科技集团,主营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航天工程(603698)控股股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执业药师缺口巨大,阿里健康推出“共享药师”服务.鱼跃医疗(002223)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将自身的医疗智能设备、医疗影像、医疗医生资源管理、互联网健康服务等各板块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同时,利用阿里的生态系统,积极开拓市场与客户。万东医疗(600055)子公司万里云拟通过增资方式引入阿里健康,合作开展2B、2C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及相关服务,并构建医学影像大平台。

菜鸟全资收购5家配送合作方,直营化直接对标京东.嘉诚国际(603535)与菜鸟网络签署经营合同,为浙江菜鸟提供保税仓储服务。湘邮科技(600476)实控人中国邮政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国内首个无人驾驶基地或落户粤北,广汽华为腾讯等参与】日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涂高坤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时透露,省经信委已跟华为、阿里、腾讯等合作,在广汽集团开展无人驾驶实验,广汽集团正准备打造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的汽车示范基地。

第5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中国航天科技人员为“仰望星空”付出诸多努力的同时,也并未忘记“脚踏实地”地顾及民生大计。以近来备受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为例,其中多项高新科学技术经过二次研发与创新,已实现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航天科技转化的领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火炬的研发。我国的航天科技人员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使中国未来太空经济蕴含了无限的产业前景。

履带式特种作业机器人就是航天科技转化中的一项成果。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需求巨大,大量项目涉及危险作业,履带式特种机器人在这些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履带式特种机器人的市场基础低,几个主要应用方向市场容量巨大。

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社会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国家对服务型特种机器人有着很高的需求。因各种专业领域应用的特殊需求,特种机器人分为了极为精细的产品类型,包括军事、医疗、运输、清洁、建设、水底系统等等。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核电高压电缆等行业采用的机器人以进口为主;发动机检测、特种救援、排爆等应用方向上,亦尚未出现具有成熟技术的应用厂家,国内自有特种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总体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以上,前景十分可观。这意味着,无论是在细分领域的独立研发,还是涉及到通用模块化的设计,任何一个领域上特种机器人的突破,都可能意味着打开数百亿元的市场空间。

作为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项目孵化平台,履带式特种机器人的开发者将中国新一代航天科技与高端装备制造相结合,利用Astropulsion自身的流体机械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优势,以集成创新为重要的创新手段,培育出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板块在国内拥有巨大市场潜力,是国家重视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Astropulsion履带式特种作业机器人项目获得了徐汇区商委的“徐汇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课题支持。

第6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对于一所建校不到2年,拥有9个班级365名学生的新小学来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更离不开我校师生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求知精神。

未来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我校自办学以来,为了争一流、创科技特色,特聘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姚爱英老师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姚老师的热心辅导下,已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一股“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文化热潮。

2008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完成空间出舱活动,令全世界华人为之欢呼!阳光小学的孩子们更是激情满怀:“我以后也想做个太空人!”“我将来要乘神舟号飞船去会外星人。”“地球上资源太少了,我们要搬到外星球上去居住!”“神七飞天,真了不起,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强大了!”……孩子们用童稚的话语表达着他们对未来最美好的祝福。而此时,正值中国宇航学会为举办全国第四届太空画展向全国征集太空美术作品之时,乘着这股航天热潮,学校积极行动起来,组建太空画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参观科技馆、气象台;去图书馆查阅航天科普资料;上网搜索航天科技信息;小组成员一起探讨航天科技话题等,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一幅幅表达着孩子们对宇宙万物和未来人类太空生活遐想的太空美术作品,终于在孩子们的创想中诞生了。

第7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货运飞船。该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天舟一号”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按照其设计指标,“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起飞重量约13吨,拥有约6吨的上行物质运输能力,同时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从功能方面来讲,“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能力。而更大的一个亮点则是“天舟一号”具有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的能力。“天舟一号”的在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这使得“天宫”系列空间站乃至中未来的大型空间站的在轨运行时间能够得到极大的延长。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加油站,是快递员,更是中国航天迈出发展建设重要一步的象征。

回想前不久,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同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成功释放。“天宫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在开展了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释放伴飞小卫星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发展,使得“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组合,成为了一款成熟的空间站。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展本身则多了民众参与这一层意义。“天舟”这个名字的诞生凝结了广大公众的集体智慧。时光回溯到2011年4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向公众开放未来中国货运飞船的征名活动。截止到5月20日,该办公室共收到5万余个名字。当年7月8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座谈中国中央电视台时,揭晓了入选前十的入围名称,它们分别为:“天梭”、“鲲鹏”、“天舟”、“神龙”、“龙舟”、“神骥”、“天马”、“云梯”、“神驹”、“行者”。2013年10月31日,中国首款货运飞船正式定名为“天舟”。“天舟”,这个由“天宫号”空间站和“神舟号”载人飞船各取一字组成的名字,获得了“TZ”代号,成为了中国航天器大系统中的年轻一员。

第8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商务部拟放宽企业跨国并购程序

在2008北京国际并购研讨洽谈会间隙,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透露,目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放宽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程序,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

杨益表示,包括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协商研究放宽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条件的相关政策措施,但杨益并未透露具体内容。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卫东表示,由于此前中国审批环境不透明,国内公司并购海外企业时,在同等的情况下,出价要比别人高2%~3%才可能获得机会,这是并购过程中付出的制度成本。

监管曾重启IPO先排雷

部分排队待上市企业被劝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层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企业传递一种信息:如果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经营环境发生明显恶化,建议公司不要再继续排队等待过会,被“劝退”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

从企业类型上来讲,出口型企业是最被“关照”的,此外部分受影响较大的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净资产、资产负债率、民间借贷年利率等财务指标变化情况也被高度关注。

监管层希望能够尽可能细致和详细地获得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情况,甚至连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在广告和研发方面的投入变化也被作为判断企业经营业绩变化情况的参考。如果对于企业当期及未来业绩预期不是很乐观,监管层就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劝退”的意思,当然这种“劝退”只是一种建议,并非强制。

“如果这家企业上市之后明年就亏损了,甚至今年就可能亏损,那根本不符合上市标准了。”申银万国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认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如果银行都不敢贷给它钱,那资本市场就不应对它敞开融资之门。国信证券黄飚也认为这种预先的筛选企业对于目前的市场是有积极意义的。

VC业绩50%难达标

创业投资资金大幅减少

除了银行更加注重控制风险以外,面向小公司的风险投资资金规模也是今不如昔,这让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更加难以为继。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说,“去年全国大概有32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资金,而今年上半年只有13亿,下半年下降的幅度更大。”

风险投资这一行业的生态链很脆弱,投资者挣到钱了他才愿意放钱。“如果这个资本市场迟迟不改善,或者创业板再过十年也不出来,我想很多人也不敢投钱。所以第3季度以后,风投资金量还会有大幅度下滑。”

更糟糕的是,在戴卫正在研究过冬问题时,能够提供融资的另一渠道――资本市场却提前冬眠了。戴卫说,去年这个时候,中关村有20 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其中大概有16家是在境外,有4家是在国内;但今年,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只有5家在境内外上市,其中3家在境外,2家在境内。然而,“就是这2家在境内已经获得批准的企业,到现在还没有发行”。

航天投资获11亿元注资

金融海啸无碍航天业发展

全球金融海啸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无碍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航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航天投资”)近日获得11亿元注资。

日前,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先后向航天投资注入现金,使成立仅10个月的航天投资的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到21亿元。

第9篇: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五、四、三、二、一,点火!”,0号指挥员摁下按钮,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塔矗立的火箭底部,腾地升起一团火焰,瞬间火焰膨胀,伴随震耳欲聋的声音,巨大的烟雾铺天盖地,而火箭已经离开地面,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等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朝着浩渺的太空去……

霎那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指挥大厅里,掌声如雷,神舟九号发射成功的喜悦让所有人都为之激动欣喜。

然而,谭永华那颗悬着的心,仍然没有落地。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谭永华深知,只有等到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航天科技六院为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研制交付的近百台发动机,才算真正完成了使命,那个时候,才是六院职工庆祝的时刻。而这一刻,伴随着6月29日3名航天员健康“回家”。谭永华的脸上,才真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火箭、飞船和飞行器的动力之源,是人类问鼎太空的“天梯”。航天科技六院是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航天液体动力研究院。从神舟九号点火升空,准确入轨,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到航天员返回地面,六院研制了近百台功能各异、性能优越的全系列发动机,确保了此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发动机是火箭和飞船的心脏,也是最容易“出事”的部位。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就与发动机有关。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航天六院所提供的发动机成功率达到100%。人们不禁要问,航天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如何确保中国航天员在天地之间来去自如的呢?

1992年3月22日的惊魂一幕仍然历历在目: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捆绑火箭托着“澳星”耸立在发射架上。随着倒计时的喊声,8台助推发动机和一级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喷出烈焰,但又猛的收缩,开始熄灭。长二捆火箭只是轻微的一晃,并没有腾空而起。紧急关机,但火箭泄漏的燃料烟雾仍笼罩着整个箭体,400多吨重的火箭只靠着一个支点撑着,就像一颗巨大的炸弹。如果爆炸,发射场将成为一片火海,半径6千米内地面的氧气将被夺去,靠肺呼吸的生物将窒息。

“难道是发动机出了问题?”远在千里之外的航天科技六院一万余名职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事后经过分析,发动机没有问题,是负责点火控制的程序配电器有铝质多余物,导致发射未能成功。

液体火箭发动机,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高温、高压、高热流密度的复杂系统,融合了热力、气动、燃烧、流体等多个学科,涉及到机械、材料、化工等多种行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六院科研人员介绍,人命关天,作为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安全。就发动机来说,有“两怕”,分别是堵和漏。特别是飞船的动力系统,有些管路口径细到0.2毫米,特别怕堵。而推进剂方面,又害怕漏。漏了,主动力就达不到要求,无法把飞船送上预定的轨道。与神舟八号相比,神舟九号飞船发动机防堵防漏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比如一些交叉焊缝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够,容易受震后发生断裂等情况。他们就通过结构改造,用整体锻造的方式,减少了几个这样的交叉焊缝,提高可靠性。另外,把一些铝制的部件,换成钢的,提高了强度。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交会时,六院科研工作者发现在真空中发动机外面有一层红色的光圈,说明真空中发动机的热量很高,通过增加热防护,顺利实施了对部件的保护。

在飞向太空的征程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疑永远是第一位的。从火箭点火开始,最大的震动源来自于主发动机。航天员会感受到震动,如果震动加剧,对航天员产生的影响很大。这促使六院科研工作者力求让发动机的燃烧更加平稳。于是在燃烧装置生产试验过程中,他们对部件进行优选,比神舟八号的要求更严。优选后,燃烧装置的淘汰率达到50%,可以说是在合格产品中优中选优,被淘汰的部件其实在一般的火箭发射中是完全可以用的。

在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最惹眼的,莫过于3名航天员在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内来回进出和多次交会对接了。而事实上,确保交会对接的精准可靠是最难的。对接靠的是动力,要求精准度,不能有偏差。而这次交会对接,与2011年的无人交会对接不一样的是,就是增加了手控功能。

其实,从神舟八号与天宫的对接来看,对接是非常平稳的,是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的,因为系统能够达到对接的要求。但是,为了今后建设空间站的需要,这一次神舟九号特别安排了航天员进行手动操作,增加航天员自我决策的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飞船上的发动机不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显得更加忙碌起来了。特别是在几次大的变轨后,就要进入小调整阶段,比如400米和140米停泊点,这时需要飞船上的小发动机工作,进行姿态调整,比如减速、平移、俯仰等等,确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精准对接,完美交会。

安全返回,一路保驾护航

航天科技六院不仅研制生产了火箭的动力系统,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的动力系统也是由六院设计生产的。无论是飞船的姿态调整,还是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交会,特别是飞船返回舱的安全返回,都需要发动机的帮助。

神舟九号飞船的推进分系统,由返回舱推进孑系统和推进舱推进子系统组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一次次精准的定位、靠拢、调节均要靠控制飞船上大小不一的姿控发动机来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动机大小不一,其作用也各不相同,大的发动机能产生2500牛顿的动力,而最小的发动机却只产生25牛顿的动力。正是这些推力不尽相同的发动机组成的合力,才能帮助神舟九号飞船完成交会。

神舟九号飞船推进系统共配置48台推力从25牛顿~2500牛顿的5个品种姿态控制发动机,提供推进舱、返回舱俯仰、偏航和滚动所需的动力,也可以说,在航天员操作交会对接全过程之前,这些小发动机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安全,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动机部有备份,对于航天员来说,他们都要学会故障排除模式,也即当一个发动机出现问题时,航天员要通过指令,让备份发动机开始工作。

在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人们最牵挂的,莫过于3名航天员完成对接任务后,能否安全返回?

而在航天员安全返回的漫漫征程中,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推进系统发动机,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后,神舟九号推进舱发动机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工作。待轨道舱与推进舱分离后,由推进舱上的发动机制动点火,进入返回轨道,实施姿态调整。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搭载3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开始进入到自由滑行阶段。

返回舱在滑行到离地面140千米,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发动机开始启动,将返回舱调整到再人大气层的攻角,保持一定的姿态,使返回舱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这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动机一系列精准可靠的工作,返回舱始终保持稳定的姿态进入到大气层,一直工作到降落伞安全顺利打开,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推进系统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从这个意义来说,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系统发动机是航天员安全返回的根本保障。

未来天路,更加顺畅美好

尽管火箭名称不同,但它们的动力系统却有着良好的继承性,就像优秀的基因一般,被“遗传”下来。目前我国的火箭发动机水平,与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常规动力来讲,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改进,我们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非常好,能够完成现今的发射要求与任务。

然而,目前总推力600吨的现役火箭,远不能满足未来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的需求。仅以此次神舟九号飞船来说,目前的二号F火箭只能发射9吨左右的有效载荷,而分配到航天员工作的轨道舱、返回地球的返回舱,其空间大小可想知。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航天科技六院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通过国家验收,推力比我国现有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60%以上,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后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其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使我国的航天运载技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使用新的发动机技术,就能使我国的火箭动力系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新一动机将从一次使用变身为可重复使用,而且使用的是无毒环保的能源,其应用的领域会更加宽广。现阶段我们便用的发动机单台推力是75吨,火箭的运载能力是9吨左右。而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了120吨,比如五号火箭,就将使用这种新型发动机,能够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到20吨。届时,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路将会变的更加顺畅,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当今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载人登月、登陆火星和深空探测已成为各航天大国活动的热点,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是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无毒环保、操控性好仍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实现“快速、廉价、可靠”进出空间是航天运输系统持续追求的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