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掩耳盗铃的寓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寓言教学;有效开展
有效的寓言教学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寓言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联系现实,理解寓意
一般情况下,寓言多采用拟人、夸张或者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谈论古今、拿小比大或者借物喻人等来表现一些想法。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对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或者说只能停留在描述的表面。例如,在三年级学习《掩耳盗铃》寓言时,有的学生只能从中读到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说话认为别人就听不见,是一种笨的表现形式。这样认为的学生往往是不能真正了解寓言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寓言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为了后人方便理解和运用,将这些积累的经验教训编成生动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给予人们启发,方便后人汲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些苦头。寓言是鼓励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写作特点。只有明白寓言的写作特点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类比。通过列举一些类似的现实例子之后,学生会找到寓言故事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更加理解寓言故事的真实道理,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
二、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寓言与其他文学不同,其语言的魅力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一般情况下,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而且手法独特,有比喻、有象征、也有拟人等。通过形象的表述告诉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寓言故事当中,往往会塑造一些生动的寓言角色,比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或者掩耳盗铃的人等,这些角色的设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发人深省。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层次地理解寓
意。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寓体形象,在深刻感受之后才能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结合简笔画、剪贴画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进行寓言角色的设置。再加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使寓言人物烘托出鲜明的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和感悟。
大树上住着天鹅一家,有几根细藤正沿着大树向上生长。老天鹅发现后,要孩子们赶快弄掉藤蔓,被孩子们拒绝了。几年之后,藤蔓长粗了,也长高了,一个猎人顺着藤蔓爬上了大树,并在天鹅的落脚处放了套子,结果天鹅一家都成了猎人的俘虏。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则寓意型的材料,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天鹅和小天鹅,而猎人、藤蔓是次要对象。材料可概括为:小天鹅未听从老天鹅建议弄掉藤蔓,使天鹅一家成为俘虏。按照看结果找原因定主意的方法,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
一、从小天鹅角度
小天鹅没有听从老天鹅的建议,一意孤行,最终成为猎人的俘虏。
立意参考:
1 要善于听取忠告;
2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3 要居安思危,要防患于未然;
4 不要养虎为患,放松警惕;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从老天鹅角度
老天鹅告诉小天鹅把藤蔓弄掉,但并没有告诉其原因,所以被小天鹅拒绝了。
立意参考:
1 “育”人以道,“管”之以“道”;
2 教育需要手段。
三、从藤蔓角度
藤蔓初长时不被人注意,但天长日久后却成了天鹅一家的致命隐患。
立意参考:
1 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
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从猎人角度
猎人发现了缠绕着大树的藤蔓直通天鹅的落脚处,就顺着藤蔓爬上了大树,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天鹅。
立意参考:
1 善于抓住机遇;
2 善于发现并利用有利因素。
在写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易犯的错误:
1 穿鞋戴帽。如“细节与成功”,着重论述因为注意了某个细节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材料中的“细节”却是不好的方面,所以容易出现套题现象;又如“用望远镜看世界”,着重论述了要有远见才能成功,而没有与忧患意识联系,有转移话题之嫌。
2 立意偏题。如日积月累,掩耳盗铃,善于观察,坚持到底等。
3 引议失当。论证中缺乏对材料的分析,没有做到引议结合;或者在原材料上打转,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4 堆砌实例。一味地罗列事例,缺乏分析,不能更好地论证观点。
一、“春风一缕拂心尘”,幽默语言是剂
教学幽默像剂,它能滋润尴尬的教学,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从难堪的处境中解脱出来,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而且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庐山云雾》的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去庐山,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我想尽情地观赏庐山美景。
生:我想带上摄像机,拍下这人间的美景。
生:我要把庐山云海画下来。
生:我想娶个庐山的姑娘做老婆。
(这一惊人之语顿时把教室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大笑起来)
师:(和颜悦色地)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愿望。庐山山美、雾美,那儿的姑娘一定也很美。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娶了一位庐山的姑娘做新娘,然后在飘飘悠悠、缠缠绵绵的云雾中举行婚礼,那将是多么美妙、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不过,我想现在你最重要的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断丰厚自己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你说是吗?
(那位学生红着脸,腼腆地点了点头)
都说孩子是天使,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为师之本,就是要让这些天使心更明、脑更聪、体更健、品更高。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说出“我想娶个庐山的姑娘做老婆”这样的话语时,无异于在课堂上投掷了一颗重磅炸弹。此时,教师如若厉声呵斥、严加指责,无疑是既自损了形象,又棒杀了学生的想象,还极有可能对后面的教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欣然面对课堂上的“意外之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并直言告诫学生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番不激不厉、幽默平和的话语像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透露着教师对那位学生的无限深情与殷殷期望。
二、“夏木阴阴正可人”,幽默语言是催化剂
教学幽默像催化剂,它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它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想象,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片断: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非常洪亮,没有读出杂草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你呼吸困难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
于老师面对学生朗读的不足,不是强硬说教,而是说了一句“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这样的幽默语言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更让课堂增加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巧妙使用幽默技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反应”,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三、“一声梧叶一声秋”,幽默语言是清新剂
教学幽默像清新剂,具有清新教学“空气”、清醒头脑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体验偏离正确的航线,教师就应及时引导,予以匡正,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航道。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正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言:
生甲:这个人真蠢!我有盗铃高招!(语气无不自豪)
师:呵,那就把你的“高招”细细说来。(幽默不失温和)
生甲:我有三个高招!我可以趁天黑没人的时候,轻轻抓住铃锤,不让它因碰到铃铛壁而发出声音,再拿剪刀剪断挂铃的绳子;我可以在街上大喊“来强盗了”,让人们不敢出门,借机剪绳盗铃,使人以为这是强盗干的。我还可以在不远处放一把火,趁人们都去救火的时候盗铃!(该生洋洋得意,其他学生则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办法。)
生乙:后一个办法是不是太过分了?
生丙:(满腔鄙视)偷铃铛的想法都不应该有,还想这么多损招!学习不好,偷东西的法子倒挺多。真是天生的盗贼之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个体自主的品读、感悟、反馈、师点拨指导,师生讲故事比赛,阅读古文原著等方法,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及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及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的读、思、讲从中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及思维能力。
一、激情导入,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文字,悟寓意。
1、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读书,我们知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却非常固执,谁来读一读吴王的话,“谁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但如此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同学们接下来咱们就和他进行一次心灵沟通,请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哪里对你有启发,也可以简单地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此处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样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哎!大臣讲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们来看看。学生自由读:大臣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老师及时引出疑问: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念头。接着再鼓励学生: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他劝得究竟“妙”在何处?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3、生自由读、悟,师巡回反馈信息。
4、生反馈
重点:9节——11节
指导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
①、第9节——11节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②、生读,思考后讨论交流。
③、反馈
a、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b、螳螂呢?“横”、“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c、黄雀呢,“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
④、同学们要使固执的吴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们怎样读这个故事了,练读。
⑤、指名读,叙述的部分,少年、吴王(问:这少年如果王宫花园里有人弹奏乐曲,会不会更有利于你劝说?好!那就弹奏乐曲。)
评价:吴王你恍然大悟了吗?你悟到了什么?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培养语感
1、通过刚才的读书,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咱们来个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先练习一下。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
其余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读你所喜欢的角色的语言。
3、同学们,如果我们去掉叙述部分,只读人物的对话,可能会使故事更吸引人,咱们试一试。
4、指名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朗读表现“感受”。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进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养了学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讲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
1、同学们这样一读使刘老师有所启发,我想如果我们要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那故事讲出来岂不是更精彩。
2、要想把故事讲好,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有信心吗?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的自信也激发了六老师的豪情,刘老师想和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待会咱们都不看书,看谁讲得好。现在开始自由组合练习。
3、生练习。
4、展示。
(设计意图: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去表演把故事表现出来,并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读好,同学之间可互相请教。学生转换促读,以读促理解,互相帮忙,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氛围。在反馈时教师对听的同学提出了要求:现在你们都是吴王了,看你们能不能从少年的故事中听出点什么。听过后,教师可随机采访“吴王”们。这时道理自然地从“吴王”的嘴里谈了出来。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劝言之“妙”。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引导: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吴王之妙?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少年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花园里转悠了好几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湿了也亳不介意,见到吴王,又说要给吴王讲“一件挺在意思的事”。这些做法为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扫除了障碍,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不就是他的心机巧妙之所在吗?)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1、同学们,请看屏幕,读一读,看你读得懂吗?
2、这是从《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节选的部分内容,其实咱们学过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都有相应的古文原著。吟诵这些古文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也借古人的一句话共勉。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特别是遇到难读的字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读课文时,要保证有充裕的朗读时间,千万不要为朗读而朗读,赶热闹,走过场。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便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这是读的基本功。而且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眼看、耳听、口读、心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往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要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读书治学的真理。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写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课文写出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又如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个人明明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就会响,为什么还要掩着耳朵去偷铃铛?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地去读书,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这样读书不仅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品读课文,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体会感情,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可以给学生予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导入课文之后,我怀着悲痛、愤怒的感情,含着热泪范读课文,此时学生已经被教师的激情深深感染,课堂的气氛是凝重的,这就为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 理解课文,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语言的感悟与学生的真情流露熔为一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的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区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乱;然后展示一幅幅由于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在凄婉的音乐中,如泣如诉的解说词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就能人情人境地读好相关语段――“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得以洗礼。
3 抓关键词,反复品析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例如, 《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从两个“才”字,学生体会到了如千斤巨石一般在烈火中纹丝不动,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就能通过朗读把对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4 朗读技巧,适当点拔
有时候,学生即使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无法有感情地朗读。此时,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草原》第一段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看到的迷人景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朗读这句话时,我指导学生把“到处”读得稍重一些,以突出草原那无边无际的绿,满眼的绿。“轻轻流入云际”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把辽阔碧野在远处与蓝天相接、交融在一起的意境表现出来。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令作者惊叹、赞美之情便溢于言表了。
三、创读课文。个性评价
1.看动画学成语
动画视频声音画并茂,能为幼儿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寓成语教学于情趣之中,激发幼儿学成语的兴趣。如教成语“守株待兔”时,我播放成语动画,动画中那懒惰的农夫形象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他们看得十分专注,看后不但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典故,而且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是过目不忘了。瞧,第二天,还有小朋友对老师提出了请求:“老师,我们还想看《守株待兔》。”
2.听故事学成语
不少成语都包含着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不知变通、不肯努力的“守株待兔”,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自己欺骗自己的“掩耳盗铃”等等。我们为这些成语故事设计相关的教学流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在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然悟出其中的道理。为了增强幼儿听故事学成语的情趣,我们还辅之以音乐表演等游戏形式,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听故事学成语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有些成语如“水滴石穿”“雨后春笋”等,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具体感受;又如“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等成语,则在欣赏有关革命志士战斗场景录像的基础上,让孩子说。如此教学,教师轻松自如,幼儿感觉浅显易懂,有事半功倍之效。
3.看图画配成语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追求“诗、音、画”一体的艺术境界,很多成语就是这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文字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横眉竖眼”等。由此,我们设计了画图猜成语的活动,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和老师一起边画边说,或者边说边画:眉眼弯弯,嘴角上扬,很高兴的样子,是“眉开眼笑”;眉毛紧皱,嘴角下弯,一副愁苦相,是“愁眉苦脸”;眉毛竖起来,眼睛瞪起来,是“横眉竖眼”。这样一组图画,情趣横生,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比较中学会了这组成语。
4.看表演猜成语
有的成语故事情节丰富,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请爱好表演的幼儿将故事表演出来,请大家猜成语、说意思。如教“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我让两名幼儿进行了表演。只见一幼儿弯着腰走路,说话尖声尖气,另一幼儿昂首挺胸,大摇大摆。下面的孩子很快就猜出他们演的是狐狸和老虎。接着“狐狸”带“老虎”来到了森林,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当“老虎”恭恭敬敬地拜“狐狸”为大王时,下面笑声、掌声不断,大家也都猜出了他们表演的是“狐假虎威”;又如教成语“画蛇添足”,我先让一个小朋友上台来画一条蛇,之后再请他在蛇的身体两边添画四条腿。下面的小朋友看了都叫了起来。错了,蛇是没有脚的。这时我就出示成语“画蛇添足”并告诉这个成语所代表的寓意。幼儿在直观中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成语。
5.大自然中找成语
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感觉季节的变化。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受学习成语。如在“阳春三月”带着幼儿外出踏青,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弥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飞舞的蝴蝶,从而告诉他们这样的天气就是“春光明媚”。暖洋洋的阳光下,花朵竞相开放就是“春暖花开”,整个公园处处都是春天的景色、处处充满春天的气息就可以说是“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时让幼儿拿着冰棍儿,体验着片刻的凉爽,他们自然要“望穿秋水”了。
6.随时随地说成语
成语教学可以是随时随地的。随机教育使得成语出现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境中,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并为幼儿正确运用成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如某某小朋友在做练习时非常认真,这时教师可以表扬那位小朋友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写字,榜样的行为可以令幼儿轻松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体育运动之后幼儿满身是汗,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是汗流浃背呀!”于是幼儿很自然地学到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今天天气非常好,老师可以说:“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到户外去散步吧。”让幼儿知道阳光明媚就是天气非常好的意思。生活中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成语教育意识,都可以发现和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我们就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成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成语词汇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成语接龙、成语抢答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边玩边积累成语。有一些由数字构成的成语,如“一呜惊人”“二话不说”“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飞雪”“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二虎”“十全十美”……孩子们拿着卡片找一找说一说,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关的游戏规则,自由轻松地体会着玩游戏学成语的快乐。
论文关键词:神话,反讽,颠覆
一
古希腊的现实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相去甚远,古希腊人的心态与现代人的心态更不能同日而语。但在西方,人们熟悉的希腊神话可以说是其文学的主要源头和基石之一。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中古希腊神话的古典象征意义已失去它的普遍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矛盾,并且在这种难以克服的现实历史背景下对他们的重新理解和阐释的努力又重新开始,人们企图通过对神话的解构以实现对现实的批判,找到灵魂的自我救赎和精神的栖层。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评论家T﹒S艾略特认为“神话的运用只不过是一种控制和组织题材的办法,他旨在给予以徒劳感和混乱为特征的现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一种表现形式和重大意义”③。许多现代作家利用古代神话所特有的丰富隐喻和象征来表现现代生活的窘境,把英雄的悲壮崇高的历史和卑劣猥琐的现实之间的差别勾画的更加清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加缪的《西绪福斯的神话》都是借用古希腊神话进行创作的现代主义力作,尤其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在创作中也采用了古代神话所特有的丰富隐喻和象征,在他的神话中只借用其形式,从而开拓新的意境,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他们所生存的那个不详年代的精神特征,也是延续到今天的人们普遍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危机感——现代人那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和绝望挣扎的宿命感。
同时对于神话的性质及主要特点,鲁迅具有他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把握的。他说神话是古代人“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諔诡可观”而传说则系“神化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④者,可以说鲁迅对神话传说特质的这种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故事新编》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故事新编》有五篇是取自神话传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用充满笑料的喜剧性手法来讽刺现实中的假、恶、丑,从而使文章显得轻俏、随便、滑稽,不那么严肃、庄重、认真,带有明显的开玩笑的意味,却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二
无论是卡夫卡的神话故事,还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实际上它们都指涉着两个时代,即古代与现代。卡夫卡和鲁迅在对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观照和书写中采取了一种极为现代的方式,即反讽。反讽这个概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最初,反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提出来的,在罗马修辞学家昆蒂利安的著作中就得到表述“欲贬则虚褒,欲褒则虚贬”⑤。到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矛盾、悖论和异化现象也充分显示出来,特别是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本质的严重异化从而产生深刻的危机感。在人们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种种尴尬关系,反讽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批判手段,也就日益成为了人们认识和描述自我生存状况的一个恰当的方式,同时也就成为人们从观念上应对和把握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所能采取的一种有效方式。反讽从最初的修辞手段发展现代富有时代特色的写作技巧,也就是时代赋予古老的“反讽”的艺术概念。
在卡夫卡和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反讽的特点:反讽是正视并且承认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非理性、易变性和多重性,放弃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绝对观念和整体性追求,采取了一种悬疑态度,在他们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中对世界及宇宙事物之意义和关系现实的那种正视与宽容中隐含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理性精神,其自我表现为故意的、有意识的反英雄民间化特征。
卡夫卡借用古代神话对现实进行的反讽,其表层的喜剧性却涵盖了深刻的悲剧内容。在斯威布所著的《希腊神话与传说》中,赛壬们专门以美妙的歌声来迷惑了过往的客人,她们站在海岸上,当船队驶过海岸时她们就开始曼声歌唱。被赛壬们迷惑的旅人在这里登陆,他们总是遭到死亡。奥德修斯为了欣赏塞壬们的美妙歌声,但又不至于自己被她们的歌声所迷惑而登上岸丧失性命,他用石蜡塞住同伴的耳朵,让同伴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从而顺利的通过了海岛。奥德修斯如同浮士德一样,象征着执著无悔及永恒的超越,他即使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去欣赏那美妙歌声,因为他志在超越并凌驾于那美妙歌声的诱惑之上。而我们在卡夫卡的《塞壬们的沉默》中,奥德修斯却没有了巍巍神祗的风采,他用蜡塞住了自己的耳朵,让同伴们把自己缚在桅杆上,他相信在自己的机巧和聪明之下,塞壬也会为他而沉默。他完全相信自己,并对自己的小手段而感到沾沾自喜。但是海妖们究竟唱没唱歌呢?也许唱了,也许没唱。卡夫卡描摹了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在这里我们已看不到一位胸襟广阔,力挽狂澜的英雄,而是一位卑劣猥琐的不时玩弄一些掩耳盗铃把戏的现代小人。奥德修斯就这样被拉下神坛,我们仿佛没有感觉到英雄的那种崇高、激动,以及可以让人仰望的东西,而是所谓的英雄平面化、庸俗化,是卑微、苍白、渺小,这正是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写照。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作者将人物行为的动机与结果以及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同程度的错位,使之构成了反讽。
《奔月》中将羿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传说中羿是人们崇拜的英雄,他曾射死了封豕长蛇,射落了九个太阳。在这里,平庸的家庭生活成了他每天所面对的无法摆脱的境况,作者通过这样冷酷的方式将那种崇高的精神的理想东西转移到人间世俗的物质层面,使羿成为一个芸芸众生相。羿和嫦娥面临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需求——吃饭,而每天单调的乌鸦炸酱面,使这位曾经的英雄成为一个平凡、庸俗的凡人,成了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的小丈夫。曾经的英雄已不再是英雄,作者让英雄神仙回到凡俗真切的现实人间,从而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反英雄世俗化倾向,同时也揭示出现代人这种荒谬的生存状况,从而隐出现代社会的理性丢失,人类如何才能走出现代社会充满危机的困境。
卡夫卡与鲁迅将反讽的矛头指向人物性格的那种单向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他们通过对人物的心理与动作、动机与效果、言语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暴露现代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分裂性。同时他们以简练得近乎苦涩的笔调,冷静得近乎淡漠的口吻,把古时的英雄拉下威武神坛,并以现代人的灰暗沉重的心理肢解了神话人物,他们的寓意超越时空,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而这种表现手法却如现实主义般真实。
三
颠覆就是把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自明的优先的真理变得可疑,让他陷入边缘和质疑的状况中,从而颠覆其内在的逻辑秩序。颠覆是那种彻底拆除优先等级的在场权威性,彻底消除在场的中心从而确立的一整套的等级制度。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有自己民族所崇拜的神,譬如说,古希腊的宙斯、普罗米修斯、海神波塞冬等,中国的盘古、女娲、后羿等,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崇拜的神,在其民族的心中,他们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但在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却使曾经高大、庄重、威严的神的形象,变成了无能、卑劣、或者是碌碌无为的庸人。他们用反传统、反偶像崇拜的颠覆手法,表现了现代人在享受着丰盈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却陷入了精神生活的极度困境中的绝望和挣扎。
在古希腊神话中主宰海洋波塞冬被称为大地的震撼者,他是宙斯的兄弟;他的威力能与大地无穷的生命力相匹敌。卡夫卡的《海神波塞冬》中,卡夫卡颠覆了这个海洋之神的英雄形象,波塞冬成为了一个事务主义者,整天操持着繁琐的计算,对工作没有热情,每天的工作就是算雨点的多少,什么地方该下雨了,忙忙碌碌却扭捏作态。既声明自己不想再干这个工作,又对改变自己的职位感到反感。如果给他一个与海洋无关的工作,他神圣的呼吸就会变得急促,他古铜般的胸膛就会上下起伏。在希腊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波塞冬是一个体魄魁伟,卷发长须,手持三叉戟的英雄,他居住在金碧辉煌的海宫,常乘着云车巡行在海上。而卡夫卡作品中的波塞冬却从未在海上航行过,事实上,这位活得很无聊,工作也干得三心二意的波塞冬只是偶尔去宙斯那里,为的是调节这种无聊而又单调的生活,并且通常是怒气冲冲而去,扫兴而归。这天地之间,万物之上的超然精灵昔日坐镇万顷波涛,而今却活的寡然无味,不仅十分在乎别人的评价,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十分生厌。卡夫卡对这位曾经海上的主宰者的颠覆,使人们惊愕的领悟到面对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别人的诽谤,以及诸多的生存困境,波塞冬只希望摆脱,他盼望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位现代的波塞冬寻求的是退避、逃逸,乃至完结是现代人面对生活困境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他对故事结尾进行了颠覆,对他所要叙述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弯折、反转或回环,从而体现鲁迅对待历史、现实和世界的态度。在《理水》中,作者塑造了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的那种的吃苦耐劳,以及他的实干精神。如文中所叙述的,在大禹结婚数日便动身治水,后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他查遍了山川水泽,不辞辛劳。文中与大禹对立的形象是那些在灾难中高谈阔论、粉饰现实或者炫耀自己的水利大员和文人学士。而写大禹时则只是干脆利落,话也很少从而表现大禹对这些夸夸其谈的学问家的鄙视和自己的胸有成竹。但在结尾,鲁迅对大禹掌管国家大事后的生活起居的描写是“吃喝不讲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的穿著,是要漂亮的。”⑥显然,大禹自从回京之后,与从前在山川水泽调查时的生活相比,态度改变了。由于条件、地位变了,人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同化,个性被共性所消融,昔日的英雄境也被环境所消融了,不言而喻,作者对胜利者回环出腐化和堕落,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
卡夫卡的神话故事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故事都体现出了对神话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他们都去掉了英雄头上的那种耀眼的光环,颠覆了神或英雄史观,显示出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出了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现实处境,体现了他们在对历史、现实、世界的反讽,思辨中,在呼唤着人性的复归,高扬的是人道主义的理想诉求,突破了传统乃至绝大数现代小说的模式,他重复自己,分裂自己,修改自己,反对自己,他质疑了历史,颠覆了现实,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A]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版,第52-65页。
2 见黑格尔 朱光潜译《美学》[M]第二卷,商务印书社1979年版,第163-169页
3 见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第46-49页。
4 见冯光廉《 鲁迅小说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