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本质范文

生物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的本质

第1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 本质 以人为本 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95-01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以物业管理为生存之本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说,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物业管理质量,把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提高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正是企业的根本出发点。为了搞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本文试从物业管理的本质、物业公司管理运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谈起,就如何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

《物业管理条例》中对物业管理做了明确的定义: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管理合同,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保养、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由此可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物业管理就是根据合同为业主提供服务。就其关系来说,物业公司和业主在法律意义上双方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业主是付费方,物业公司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因此,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关系的内涵是服务与被服务的。按照合同,一方付费,另一方兑现服务承诺,业主出钱买的是物业公司的服务。在这对关系(矛盾)中,业主天然的是主人,物业公司天然的是“保姆”,而服务是保姆的天职。可见,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

物业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其管理的类型有何不同,物业服务的内容大同小异,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两大类。公共服务有:清扫、保洁、绿化、保安、维修等;专项服务有:商业、金融、家政、社会、福利等。分析物业公司的服务内容,可归纳出其如下特点:一是服务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服务在服务过程的约束和服务交付的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例如,维修与绿化就存在着时间上的不一致性。绿化工作因植物生长的周期原因要有一定时间的延长;服务者训练和所需的知识技能不同又决定了物业服务之间的差异性;此外,顾客参与程度的高低与服务的程度也有一定关系。二是服务生产率和服务质量难以度量。由于物业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不仅包含着不同专业的服务内容;而且每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业主的差异和主观评价不同都是难以量化的因素。三是物业服务的收入与管理费具有的特殊性。物业管理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泛,同时又有社会公共服务和个两种,因此,在物业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时,必须结合物业服务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只有先搞好服务,管理才会得心应手。而在这种对“物”的管理与“人”的服务的生产运作中,必然存在着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与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是市场定位不清。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不同的市场进行细分,也才会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差异化战略。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产品同样也存在市场定位问题,但许多物业管理公司却忽略了这点,单独套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管理商住楼的方法管理企业内部的住宅型物业,在业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物业消费观念的内地,超前地向业主推行物业管理所具有的投资特性。在多数物业还是本企业内部住宅区的情况下,没有把中低档物业需求作为正确的市场定位。

二是对服务在物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满意度的提升。服务工作到位,小区业主的满意度就会逐步提高,反之,服务意识缺乏,服务内容单调、服务质量低下,其工作展开一定不顺利。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收入来源的物业管理费也会出现难以收取的尴尬局面。所以,从行政管理色彩十分浓厚的房管部门转制改建为物业公司的企业,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如为业主设置服务热线,创建物业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全天候服务,保安实行工作24小时巡岗等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

三、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团队。人才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加强人才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为此,不仅要引进一些具有相关知识与经验的高层管理人才,更应该重视企业青年职工的培养,通过培训和委托培养等手段,提高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员工的素质。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管理手段的加强,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具体地说,高素质的物业管理团队主要应从三方面去加强,即保安员应大量吸收部队转业退伍军人,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服务人员应聘请有酒店管理经验的人员,他们规范的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证了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领导者应是眼界比较开阔,并具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他们具有很强的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提高全员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只具有服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荣誉感和服务意识,有助于员工自主地开展工作。员工有了责任心,各项日常工作如保安、工程、卫生、绿化,社区文化建设等都会主动完成。

第三,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管理服务中的差距,增强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要努力改进服务过程中的不足,系统地记录,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整个住区的物业管理质量。

第四,要完善业主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服务窗口,要促进和谐社区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带动整个服务工作,要使数字化、微机化管理与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形成体系,努力提升物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五,要营造社区人文氛围,使业主与业主之间,物业管理员工之间融洽沟通。一般来说,许多矛盾纠纷都是由于双方缺乏理解与沟通造成的。为此,物业公司应主动为业主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人文氛围,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组织一些社区文化活动,邻里互动活动等,开辟具有社区特点的宣传栏,挑选一些精彩的文章、散文、诗歌以及儿童壁画等,介绍一些消灾逃生、防震知识等,使大家彼此增进友谊,增进了解,从陌生人变成朋友。

第六,要了解业主潜在的需要。要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挖掘出业主的各种需要十分重要。要尽量做到一切想在业主前,做在业主前,使业主感到有这样一个物业公司为自己服务使自己省心不少,那么物业公司就一定会受到业主的欢迎。

服务是物业管理企业的立足之本,而保证质量的服务才是企业品牌的生命之源。所以,只要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管理程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那么,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和谐,安全保障的社区,一定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并将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2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资本论》;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27-03

生态危机由来已久,生态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探索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由于我国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因此,生态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物质变换”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因此研究和挖掘这一思想既有理论必要又有现实意义。

一、“物质变换”思想的历史沿革

物质变换一词在《资本论》中多次出现,但物质变换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希比和生理学家、哲学家摩来肖特都有关于物质变换的阐述,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一词的渊源问题,大致也就形成上述两者不同的观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支持哪种观点,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物质变换的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是马恩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的创新。

物质变换来源于德语stoffweschel,德语stoffweschel本身只有一个自然生态方面的含义“新陈代谢”,并且必须符合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李希比的“归还的规律”。然而stoffweschel一词又由两个词构成,stoff和weschel,前者表示“物质”,后者表示“变换”、“交换”,这样合起来就是“物质变换”,但是这个含义只是隐藏在stoffweschel背后。在马克思之前,并没有人发现并使用“物质变换”这层意思,马克思第一次用它来表示商品的交换过程,赋予了stoffweschel一个社会经济含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在“新陈代谢”和“物质变化”这两种意义上使用stoffweschel一词。“新陈代谢”表示自然生态含义,“物质变换”表示社会经济含义。单从词面上看这两个意思并不能等同,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甚至是对立的,其对立在于是否符合“归还的规律”的问题上,“新陈代谢”符合“归还的规律”,而商品的“物质变换”违背了归还的规律,但是因为无法找到一个词包含这两层含义,所以在《资本论》中,所有的stoffweschel都译成了物质变换,从语词含义的外延和内涵大小而言,物质变换的外延比新陈代谢的外延要大,亦即“物质变换”包含了“新陈代谢”的部分内容。当人们过分地关注其外延时,就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其内涵。所以,《资本论》中stoffweschel的一部分生态含义丢失了,被掩盖了,造成了一些人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误解:认为马克思不关心自然,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空场或缺场,近而忽视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

在《资本论》中物质变换有三种含义:一是自然界的物质转换,也就是说,作为先于人类存在的客观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二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即人从大自然中吸收以满足他们生存的外部物质,然后又将废物排到体外的生命活动,在这一变换中,人们以劳动为中介,通过生产、消费和废弃来进行。三是社会的物质变换。即以货币为中介的产品交换。在上述三方面的含义中,马克思特别关注以劳动为中介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资本论》“物质变换”生态思想详述

仅仅从词源上来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生态思想似乎不够说服力,只有回到马克思的著作中,通过认真研读其著作,才能探寻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真谛。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一)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内涵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议,在《资本论》中,马恩认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的变换过程”[1]207-208,在这段话中,马克思首先说明了劳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化的过程,其次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主体,是主动的,自然是受动,人中介、支配、调整和控制着自然界,再次这种物质变换过程的出发点是人从自身出发来考虑自己的需要,并且不断满足这种需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积极主动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自然物质,不仅从自然界中获取自然资源而且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劳动工具改变自然的状态使按其预期的目的来获得使用价值,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马克思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的,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显然这种断定是片面的,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般的理解。

从全面、整体的视角来看《资本论》这篇著作,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已经被充分揭示,马克思主张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应该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征服和被征服,主客二分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首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于人而言具有先在性和人的对象性。“不承认自然的先在性,意味着否认人之存在的自然根源性和前提性,人不知从何而来;不承认人的对象性,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互为对象关系,在人的本质中不包含自然的本质,如此就会得出人无法相对于自然进行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结论”[2]。其次,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双向性是一种自然必然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类活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因此人类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也就以何种方式对待自身,破坏自然也就破坏自身。“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换,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是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208,这即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时,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基于规律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换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所以人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然,自然就会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人类,人类行为在向自然索取和排泄的过程,要合乎大自然的固有的内在规律性,实现人和自然的双赢。

(二)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出现的危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物质变换的反自然的本质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现了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笼罩下物质变换形式的异化。

在资本笼罩全社会的条件下,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的物质变换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是在资本循环和构成这个循环的一个阶段的商品形态变化中完成的。”[3]167马克思从商品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入手来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特殊性。即商品成为了社会物质交换的媒介,成为了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工具,以商品为媒介的社会物质变换不仅发展了劳动的物质变换,而且使整个人类社会的联系不断发展起来。“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1]134这样一来,马克思通过把物质变换置于资本循环中考察,揭示了不受当事人控制的社会联系即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异化现象。

第二,资本笼罩下物质变换目的的异化。

“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1]56。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首先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内容和实质,其次物质变换的目的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占有和剥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1]384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质变换的目的不再是满足人的种种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服从追逐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使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商品的价值总和”[1]217。所以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资本家就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更加无偿地占有和肆意掠夺自然界,同时也加大对工人的剥削,从而破坏自然危害人类。

第三,资本笼罩下物质变换结果的异化。

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被物与物的物质变换关系所掩盖,而资本的逻辑又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怪圈,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追求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物质变换被纳入到资本对利润的疯狂追逐中。“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区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并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因子”[1]50,这种“量的差别”使得物质变换的频率被极大地提高,违反了物质变换的合规律性和目的性。

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结果造成了人的异化。“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不是工人把生产资料当作自己生产生活的物质要素来消费,而是生产资料把工人当作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来消费”[1]359,工人作为活的劳动,不仅被资本家疯狂无情地掠夺,其自身的发展也成了片面的了。不是工人支配工具而是工具支配了工人。“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地,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1]487。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1]579,总之,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同时是对劳动力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发挥作用的正常条件的剥削”[1]532。此外,不仅造成了单个人的异化,也造成了任何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

(三)解决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危机的途径

“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928-929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清楚地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出现危机的途径,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将自然纳入进来,而不是单纯以人为主体去征服自然,让自然和人一同控制他们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行为要符合人类本性和人道主义。

在《资本论》中,有两个循环圈形成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基础上,一是在自然的生态含义基础上形成的生态循环圈,二是在社会经济含义基础上形成的商品循环圈。马恩通过严密的分析,把这两个圈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生态循环圈出现了危机,其根源在于商品循环圈,因为它从根本上违反了物质变换的基本规律,使得物质变换出现了异化。生态循环圈出现了危机,应该从商品循环圈上找原因,而商品循环圈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剩余价值的存在。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三、《资本论》“物质变换”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首先,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解决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参考。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的生态思想要求我们关心自然,注重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本、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盲目和自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比较随意,导致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这些人为的生产活动干预和破坏了现有的生物圈的正常循环。因此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启示我们,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能以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的态度,要将人类行为合理控制在符合规律的范围内,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1]97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的视角为我们看待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和途径。控制自然,异化生产和消费,资本逻辑和资本制度是当今理论界关注生态问题的焦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批判的思想阐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资本对自然的异化,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使得自然被视为僵死的被动的物质对象。社会生产率越高,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我们就越应该重视人周围的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企图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也就破坏了人本身。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被破坏又具有不可避免性,所以对于这种不可避免性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无法弥补的裂缝,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解决,我想只有回归到理论本身,回到马克思的著作中,才能发现其根源。

最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进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越来越重要,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指明了道路。生态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所以生态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但二者并不矛盾,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双赢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这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必须实行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将现代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在一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出现了生态危机,所以他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具有事后性,而我们则不同,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如何将现代化造成的破坏自然等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值得我们思考。《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表述,为我们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方向,因为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资本、生产和消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对待资本、技术、生产、消费,我想只有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建设,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资本技术生产消费理论为支撑,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符合人类利益,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英姿.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J].求索,2012(5).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第3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景观配植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人类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变化、人口聚增、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1]。通过学习我觉得植物配置是植物造景的基本技艺,它不同于纯功能性的农田防护林带或经济用途的人工林,果园,苗圃以及花圃等等,它的不同就在于艺术两个字。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包括各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也与其它的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与功能相结合的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2]。

2 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3].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3.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我觉得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3.2调和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3均衡的原则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那么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3.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如广西凌云县的水源洞洞边植物配置就是一例。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种植一棵高大的枫香,则沿洞边游赏时就会感到不那么的单调,人如走在画中,有一定的韵律感变化。

4 植物配置方式

4.1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

4.1.1孤植

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4.1.2丛植

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4.1.3群植

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4.1.4带植

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4.1.5对植

对植即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在自然式种植中,则不要求绝对对称,对植时也应保持形态的均衡。

4.1.6列植

列植也称带植,是成行成带栽植树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或规则式广场的周围。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5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比较适合。

6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第一,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

第二,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5.5至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洒金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植7.5至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要根据树种对太阳光照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

第四,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柳州市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在粉尘较多的工厂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

7 结论

总之,通过学习我觉得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都是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苏雪痕.1994.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7页。

第4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集体备课;导学案;小组合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本智慧大课堂”理念。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1)从“学”定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学情、需求、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订教学方案(教什么,如何教)。(2)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教学方案由“教案”变为“学案”,由“研教”变为“研学”,把“讲堂”变为“学堂”。(3)以“学”评教。以学生最终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1)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善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悉心呵护,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巧妙启迪思维,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大胆鼓励求异,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全面达成“三维”目标:(1)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2)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我们物理组在构建“生本智慧大课堂”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集体备课:实行教案资源共赏,老师再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进行修正,使之更适合班级学生需求。在分析所教班学生情况后,寻求一种最佳设计的导学案落实到课堂上。这样从备课环节上为课堂的趣味性、多元性、互动性、实效性提供了可靠。

(2)导学案的使用:在课前自习时间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物理课的学习任务、训练目标,先进行自我探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老师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物理知识的储备情况和物理知识的迁移、物理知识的创新情况。

(3)在课堂上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优差搭配、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重点难点的解疑也是合作小组学习的主要目标。座位排好后要求小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同时又互相竞赛。再通过对小组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

(4)在物理课堂上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使物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物理课堂当成自我展现的舞台,敢于表达,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物理知识,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质疑中锻炼思维的方法,在展示中获得自信与勇气,在评价中学会判断,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探究知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激情得到激发。

总之,构建物理生本智慧大课堂还在探索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改进不足,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第5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舞蹈;基本素质;教学方法;培养

舞蹈是一种融音乐、动作、服装、道具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舞蹈教学包括素质、道德、意志与情感等多种因素,而舞蹈素质的培养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结合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充分加强学生在兴趣、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感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一、通过感性认知,提高鉴赏能力

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是通过大量肢体动作的展现,从而反映出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内涵,展示艺术美的魅力。对于处在培养基础能力阶段的学生来说,反复的规范动作是枯燥无味的。经常会出现学生在努力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但是却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此阶段尚不了解每个动作对于整个舞蹈作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剧目课来赏析舞蹈作品,使学生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掌握舞蹈作品欣赏的方法,了解自己所研习的基础动作的适用。同时,想要通过感知与练习相结合,达到基础阶段的“形神合一”的效果,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结合剧目课进程选择适当赏析作品,讲解舞蹈欣赏的规律和方法,特别要讲解学生正在练习的基本动作在作品中的应用。第二,剧目课应结合在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找出主题和主体动作,讲解这些动作在该舞蹈作品当中的主要含义。另外,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还应对作品的编导者、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特征以及主要表演者尽可能予以简要介绍。第三,舞蹈剧目课应结合老师对作品分析点评及学生谈体会来进行。

如赏析《木兰归》、《梁祝》、《霓裳羽衣舞》等舞蹈精品,能够使学生体会基本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基本功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作品赏析对于素质培养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比如,古典双人舞《萋萋长亭》优美、婉约、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舞者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具深厚表现力的肢体完成了这一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爱情双人舞。舞蹈《萋萋长亭》没有“因”的铺陈,也不见“果”的延续,而是聚焦“长亭”,浓墨重彩地向观众细诉“自古伤心多别离”的那一送别场面。

二、身体力行示范,提高训练效果

舞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老师的示范表演,让学生准确地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象,通过老师对动作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揭示动作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立体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表情的进行表演。进行表演和示范的教师要有较强的表演能力与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基本能力和准确的节奏、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这一基本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用优美的动作打动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做到有表情的跳,用心的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譬如在基训课中老师在讲授手位时,除讲授手的基本位置、手型及注意事项外,可以通过示范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动作不仅非常舒展具有线条美,而且还发现做手位不止是做七个手位动作那么简单,原来还需要用气息来贯穿始终,从而产生对枯燥基本知识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强调舞蹈学习过程中要点的掌握,比如,舞蹈当中的身体重心呼吸、表情等问题,鼓励他们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将训练的状态和舞蹈的感觉结合起来,注重美的、规范的动作及表现力。加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能够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美,使学生更快的在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协调灵活得多,气质也更优雅大方和自信。

三、适时激发感情,提高艺术素养

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多数学生娇生惯养且又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又紧密的与艺术素养连接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激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把爱融入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阶段,感情的培养与激发尤为讲求方法。

艺术所体现的情感是具有提升性和持续性的美感的力量。艺术就普遍性意义而言乃是体现情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就是要透过具体的形象,把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喜怒哀乐诸情感引发出来,掌握情感发展的线索及其意义,并用美的艺术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情境与情感,产生共鸣,进入一种审美化的情感状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进入到设计课堂的情境中去。多难兴邦,继5•12四川大地震之后我国又经受了多次大自然带来的伤害,但同时出现了很多的感人的人和事。在舞蹈表演教学中不妨设计出“救死扶伤,舍生救人”“绝望恐惧,等待黎明”等情景。这一用情感激发实施的舞蹈体验,气氛庄重而神圣,既有助于情感的提升,又有助于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的增强。这样的艺术教育,由现实到体验再到理解,可促使学生更自觉地用心灵去感悟人生。

成功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法。关于学生基本舞蹈素质培养的程序、方法,就像艺术本身一样,是多样、多变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供普遍遵循。上述所列举的方法,只是提供一些思路,每位教师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参与艺术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第6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 生本教育 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7-01

中职生,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于分数低,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就读。在进入中等职校学习的学生中,普遍的基础文化课水平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厌学的现象。

一、传统中职商务专业课堂教学的弊端分析

培养会动手的、高技能的、服务于一线的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中职商务类课堂中,要求培养出有较强的营销技能和广泛的商务领域知识的学生。但是在传统的中职商务类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主体,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抱怨知识枯燥,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学不到技能,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丧失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功能。因此,改变以老师教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开展以学生为本的主动教学,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郭思乐教授说:“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育往往在回避这个问题,它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是把学生当作是“容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往这个“容器”灌注知识。而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为本的教育。从其核心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本教育中,教师不再以“主讲人”的角色实施“满堂灌”,反而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生本课堂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融洽的、互动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极表演灌输和学生被动静听接受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一个舞台。但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对老师非常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退化了。因此,要开展好生本教育,就要从加强自主学习开始。

三、开展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级思考

深入认识了生本教育之后,我便思考着怎样在商务课堂里开展生本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基本上属于被动,落后的,而且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生本教育,这些都对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埋下了阻力。开学初,我在所教的班级都进行了分组,从开始上课的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灌输了生本的理念,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多多提出问题。比如在讲到,商业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时,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商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小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到了举手来小组汇报的时候,没有人敢举手回答,我就鼓励,不管答对还是答错,都可以加分,而且回答得好的话,整个小组加分,在这样的鼓励下,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如果没有商业,我们穿的衣服,吃得东西就没有地方去买。我对其进行了肯定,这个说法很好,就说明了商业对于个人能够满足个人需要。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同学们越来越有兴趣讨论回答。在实施生本教育,学生多说,老师少说之后,我确实感觉到学生们有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班级慢慢涌现出来一些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一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生本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定位在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激励上,所以特别是让后进生,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学习的快乐。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不厌其烦地去引导他们,关爱他们,细心呵护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纠正有碍于他们进步和发展的不良习性,使得后进生的人格、自尊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尊重,使他们逐渐地感受到原来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被激发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爱学习。同时,生本课堂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培养与提高各种能力。是生本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后进的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之路上奋飞了起来,只要我们做老师的有那份耐心、那份鼓励、那份期待,相信这些后进的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小结

生本教育让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同时开展起来也会有一些困难。比如,在小组学习方面,小组内部之间水平相差比较大,问题讨论不起来,小组同学之间,本来是讨论问题,后来慢慢变成聊天,还有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些学生,让学生预先学习前置性作业,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不能准时准确完成。这些问题,还要好好研究,才能更好的继续下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虽然走以“学生为本”这条教育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还是要坚持对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刘声扬. 谈中职课堂教学[J],贵州教育,2004年,第7期。

[3]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9(21)。

第7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药学教育;生物药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8-03

一、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物药学类人才的支撑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被称作“朝阳产业”,“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想见,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考研30%,出国20%,医药行业30%,事业单位6%,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中,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以每年10%速度递增,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也基本没有侧重点,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如大二或大三阶段),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王巧琳,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2011,(5):57-59.

[2]谭雄斯,王景,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92-96.

[3]周鸿立,杨英杰,金星,钟方丽,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77-81.

[4]赵卓,郭刚,邹全明,吴超,鲁东水,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42,1753.

[5]宋凯,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90,29.

第8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屋顶绿化;基质厚度;地被植物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ith Buddha a grass (Sedum Lineare), Silver water Sue (Stachys' Silver Carpet '), gold leaf road yellow (Lysimachia nummularia 'Aurea') and by pink (Dianthus plumarius) as test material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atrix thickness (5 cm, 10 cm, 15 cm) of the above cove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ts used as roof afforestation tested the effect of plant material.

Keywords: roof afforest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matrix; Groundcover plants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的工作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是城市绿化,而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城区缺少土地,屋顶绿化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日渐被人们所关注。屋顶绿化能够开拓城市空间,节约土地,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1-3]。

目前比较常用的屋顶轻质材料是草炭、珍珠岩、蛭石等。在基质相同的条件下,基质厚度又是一个影响屋顶荷载及植株生长很重要的因素。本试验采用园土、草炭、珍珠岩以1:2:2的比例混合均匀作为参试植物的培养基质(容重为0.3312 g/cm3)。设置了3个不同的厚度(5cm,10cm,15cm),对4种地被植物(佛甲草,银水苏,金叶过路黄,地被石竹)在此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其目的即是通过对参试的4种地被植物在不同基质厚度上生长状况的测定分析,以确定适宜其生长的基质厚度,并对其是否适合用作屋顶绿化植物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因此,本试验对于筛选适合屋顶绿化中栽培的植物类型,促进屋顶绿化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试验材料准备

插条和种子的准备:佛甲草和金叶过路黄采用扦插播苗木。选择长势相同的植株,取长度在8cm左右的插条。注意,在剪之前要喷足水,剪后要立即放入已经喷过水的塑料袋中,并不时的多次喷水,以保持插条湿润;银水苏和地被石竹采用的是种播苗。其种子采集于天津农学院地被植物园。

试验方案

试验于2007年9月——2008年3月进行。试验设置基质厚度、地被植物种类两个因素。栽培基质采用园土、草炭、珍珠岩以1:2:2的比例混合均匀。对混合好的基质进行称量,测定基质的容重(0.3312 g/cm3)。基质厚度设3个水平(即5cm,10cm,15cm);植物种类处理分为4种类型(即佛甲草,金叶过路黄,银水苏和地被石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共12个处理组合,每小区至少20株。

处理方法

用统一规格的培养盘和培养箱装入不同厚度的基质。将参试植物扦插或播种于不同厚度的基质中,对4种植物进行相同的日常管理。在扦插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喷水,以保持湿度。扦插或播种完毕后,浇透水,然后扣上塑料小拱棚,遮阳网。之后进行喷水,通风等常规管理。扦插期间保持棚内80%以上的湿度,40°C以下的温度。

试验指标测定

在扦插6周后开始对根总长度、根数、根鲜重、植株生长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1)植株生长量动态测定:每隔7天进行一次测定,连续测5次,以最后一次生长量减去第一次生长量的数值做方差分析。银水苏和地被石竹测株高,佛甲草和金叶过路黄测最长的新梢。

(2)根系总长度:采用坐标纸法。

(3)根的数目:扦插苗根数以从插条上直接抽生的不定根为准;种播根数以从主根及直接着生在主根上的二级根为准。

(4)根的鲜重:将植株带回室内后拣根、冲洗完立即用滤纸轻轻擦干称量,记录。

以上各项指标均以每小区随机抽取5株的平均数作为小区观察值进行方差分析。

对参试植物植株生长量的影响

对参试植物植株生长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看出:金叶过路黄与地被石竹的植株生长量极显著的高于银水苏和佛甲草,银水苏又极显著地高于佛甲草,佛甲草最小。这4种植物在15cm 的基质厚度下植株生长量最大,10cm次之。但15cm与10cm的差异不显著。5cm下的植株生长量极显著的低于15cm和10cm。

各处理组合植株生长量的显著差异测验结果可以看出:这4种参试植物在5cm基质厚度下的植株生长量均极显著或显著地低于10cm与15cm基质厚度下的植株生长量。10cm与15cm基质厚度下的植株生长量差异均不显著,只有地被石竹的10cm基质厚度下的植株生长量大于15cm。

不同植物间根系数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4种植物中银水苏和佛甲草的根数极显著地高于地被石竹,银水苏的根数最多,佛甲草次之,地被石竹 的根数最少;同种植物在15cm的基质厚度下根的数量最多,10cm次之,5cm最少;15cm与10cm的差异不显著,10cm与5cm差异不显著。但15cm极显著的高于5cm的。

总的来说:银水苏的根系总生长量、根鲜重、根数均最大,这与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特性有关。对于不同基质厚度来说,若采用5cm的基质厚度,其植株生长量、根系总生长量、根鲜重、根数均较小,与10cm和15cm的基质厚度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10cm和15cm的基质厚度下测得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对参试植物植株生长量的影响

金叶过路黄与地被石竹的植株生长量极显著地高于银水苏和佛甲草,金叶过路黄的植株生长量最大,其次是地被石竹,佛甲草最小。金叶过路黄属多年生常绿宿根蔓性草本植物,枝条匍匐生长且生长迅速,长势强健,株高约5cm, 长可达50~80cm。而佛甲草多年生肉质草本,全体无毛。茎纤细倾卧,长10~15厘米。因此金叶过路黄的植株生长量最大,佛甲草的植株生长量最小,是它们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对参试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在测定各根系的指标中,银水苏的根系生长量、根鲜重、根数均最大。可能是由于调查标准和本身特性导致的。银水苏本身根系庞大,粗根多,且根系发达。佛甲草的这几项指标均小于银水苏,也可能是因为它的自身特性决定的:佛甲草的根系较细、扎根浅、须根多。从不同基质厚度对参试植物生长的影响来看,各种植物在5cm基质厚度下测得的根系各项指标均极显著或显著地低于10cm与15cm,说明5cm的基质厚度从营养,生长空间,满足不了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15cm和10cm基质厚度下的各项指标极显著地高于5cm,说明10-15cm的基质厚度可以提供给根系的伸展空间大,能够更好的生长发育。

结论

综合各分析指标及植物外部形态表现,本试验可得以下结论:

5.1参试的4种植物均适合作为屋顶绿化植物材料。

5.2 银水苏和地被石竹不适合在5cm的基质厚度下生长,因此在屋顶绿化中当选则这2种地被植物作为屋顶绿化植物材料时,不宜采用5cm的基质厚度。

5.3金叶过路黄和佛甲草这均能在5cm的基质厚度下正常生长,基本能够较好地表现它们的生长特性,但在10cm和15cm的基质厚度下能够更好的生长发育。

【参 考 文 献】

[1] 陆文妹,张云生.我国屋顶绿化发展综述[J].生物学教学,2005,30(9):53.

[2] 吉文丽,李卫忠,王诚吉等.屋顶花园发展现状及北方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与种植设[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80-183.

[3] 胡一民.城市“热岛效应”与绿化对策[J].园林,1995,(3):3-4.

[4] 周伟伟,王雁.北京市的屋顶绿化[J].中国城市林业,2006,4(2):36.

[5] 骆建霞,史燕山.发展多种地被植物 提高园林绿化水平[J].天津农林科技,2002,10(5):31.

[6] 史燕山,骆建霞,王煦等.5种草本地被植物抗旱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5):130.

[7] rgjkc.百度百科[EB/OL]./view/95083.htm, 2007-6-7.

[8] 冰封者.百度百科[EB/OL]. /view/78026.htm, 2006-8-9.

第9篇:生物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 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

[2]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