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旅游资源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规划

第1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关键词:胶东半岛 滨海旅游资源 规划与开发 SWOT分析

一、SWOT内涵

“SWOT分析”是对区域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确定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竞争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面临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主要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个英文字母缩写。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可能影响。文中优势、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区域的可能影响上。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SWOT分析

胶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面。其它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重要的城市有日照、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

(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胶东半岛三面临海,在全长3121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这里沙洁滩缓,水清浪柔,主要由中细砂组成,砂细坡缓,平展宽阔,海水清澈,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气候宜人

胶东半岛多是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分明,年均日照量2826h,海陆风有节奏地交替,形成春秋长、夏季短、冬暖夏凉、近海而干爽的特点。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较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场所。

3.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鲜明

地理区位优势独特。胶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胶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2)交通区位――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劣势分析

1.水平不高――产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景区缺乏综合经营管理,现有旅游发展战略重视了游客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收益问题及产品与市场的匹配;缺乏联合促销;缺少重点品牌和形象建设战略由于景区管理体制等原因,经营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些景区经营管理者对旅游产品存在替代现象的认识不足;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追求门票收入,忽视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产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水平上忽视了滨海旅游的战略目标,追逐近期利益现象明显。

2.力度不够――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规划与开发欠火候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半岛200多个海岛除威海刘公岛开发较好,田横岛、灵山岛等初步开发外,其他绝大多数岛屿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3.不平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旅游业发展趋势脱节

首先,受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作为全省划定的海滨旅游区,并未实现区域整体性规划开发。长期以来旅游开发始终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因区位条件、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资源及融资渠道的差异,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滨海国际旅游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少数大中城市,日照市起步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但近期发展势头正猛,其它滨海城市旅游业规模很小。

其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业的规模较小,尚未成为滨海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主要是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突出,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经营较粗放,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线路短,内容较单调,多为短期观光旅游而开辟。缺乏非观光型的滨海旅游产品。

第三,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且很不平衡。山东可供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但开发主要集中在三大热点城市附近。长岛、刘公岛、田横岛等因距烟台、青岛、威海较近,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其它大多数海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这种地区性差异导致了整个滨海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机会分析

1.胶东半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 胶东半岛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9%左右,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地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据统计,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则进入全民旅游阶段。胶东半岛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必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2.奥运契机

2008奥运帆船项目落户青岛,这是胶东半岛经济以及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难得的机遇,届时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必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产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盛事带来的机会必将使胶东地区相关产业享受一顿饕餮大餐。相约北京,青岛,紧紧把握机遇,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做大作强。

3.大型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旅游集散中心将游览、购物、休闲等旅游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将滨海旅游景点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类似旅游“超市”的服务大厅,规范服务、集中管理。解决游客来半岛后缺乏系统服务的问题,使国内外游客游而忘返。旅游集散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国有旅游企业,吸引民间等资本参股,实行股份制。车辆、导游、门票等统一管理,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成辐射状的旅游网络。

4.日、韩出境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胶东半岛与中国第一、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韩国一衣带水,市场区位极为优越。开发“黄金海岸”,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主攻日本、韩国市场,与日韩共筑国际旅游“金三角”,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威胁(挑战)分析

1.市场的挑战

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胶东半岛的一些旅游资源与辽宁半岛地区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的部分。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需求市场略显不足。同时在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的风度和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上,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胶东半岛都可圈可点。

2.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所以,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SWOT分析结果表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形势,权衡利弊,在此提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策略。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对策

(一)区域“硬核”的建立

强化青岛的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核心作用,均衡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整体发展,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增强胶东半岛滨海区域旅游协作的稳定性。青岛作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其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这从滨海旅游带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是由青岛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折射出山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区域合作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合作中应当把青岛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出来,明确确立青岛的核心地位,青岛也应当加强与滨海旅游带其他城市的合作,起到核心城市应当起到的作用 带动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区域旅游协作机制的健立

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建立行业监管体系,从中关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构建产业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上提升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统一、明确的形象定位,将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突出各市的资源特色。

(三)统筹的思想的建立

统筹区域发展是整合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之一。一方面,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发展应当加强与环渤海旅游区各城市的合作,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定位,同时学习国内为先进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经验,吸取海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旅游项目的创意,参与大范围的竞争和区域性合作,为半岛滨海旅游带提供更稳定的客源基础,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其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与半岛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冲突,促进滨海旅游地和半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强化旅游业内生能力和外在潜力,实现半岛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这一极富价值的旅游品牌,有效提高抵御各种经营风险与危机的能力。

(四)合理开放的投资开发政策的建立

制定海洋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旅游资源配置与开发应更加市场化,打破传统的由资源所有者和所在地组织开发的格局,实行统一规划下的成片租赁开发、委托开发、招标开发等方式,试行企业集团整区、整岛开发的建设模式。广辟资金来源,提高投资效益,胶东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在争取省和中央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的同时,成立开发投资公司,对有发展前途的景点和开发项目,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股份制投资形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同时重视利用外资和侨资。在资源开发方面还需要一步考虑收取“旅游资源开发费”。目前,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体无偿地享受着旅游资源利益,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因此建议对位于主要旅游街区、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线上的宾馆、饭店、商店、交通、个体摊点收取定量的旅游资源费,其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鼓励全社会共同办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旅游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提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柴寿升.青岛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山东.蓬莱的滨海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3).

[4]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第2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关键词:剑川风景区; 规划;设计;历史文化。

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和丽江毗连,总面积2250平方千米。剑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只要山脉有老君山、金华山、盐路山等,山区面积87、87℅;水系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等。县内著名的坝子有金华、沙溪、马登、上兰坝;高原明珠剑湖镶嵌在金华坝。县内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低悬殊2300米。气候属南温带季风型,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2.30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地方。

一、游区背景要素分析

1、文化赋存

文化被认为是旅游业的灵魂,它不仅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产品,还是旅游形象的内核,也是旅游活动生机勃勃的精髓。秦汉时期,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及东南亚各国进行交流。剑川自古就是滇西北交通要衢,北经丽江、中甸,可达四川、西藏;南由大理可至南亚、东南亚,是印度、缅甸等各国与我国汉文化、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数千年的历史交汇让剑川在剑川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剑川形成了众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优势。

2、资源特色

人文自然景观:剑川湖光山色风姿绚丽,石宝山是国家级风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有大量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石刻艺术珍品。石宝山雕塑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线条细腻、造型优美,其中佛像艺术造诣最高,南诏王雕像更是生动地展示了南诏时期宫廷生活场景,是游人了解南诏历史的主要实物资料。高原明珠剑湖镶嵌在美丽的松花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价值独特,沙溪镇寺登街区域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宝相寺、景风公园等元明清古建筑引人入胜,满贤林世界双绝工程千狮山和狮王已成为旅游新热。多姿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足以让旅游者应接不暇。

民族文化艺术:剑川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白族

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较为丰富集中。木雕工艺巧夺天工,远销海外,国家文化部命名剑川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万人对唱的“白曲”已成为国际歌团;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白族服饰、白族民居特色浓郁,“本主”崇拜引人注目,“阿吒力”乐舞令人陶醉,古老的东山打歌、本子曲、木匠故事等民间艺术灿如繁星,剑川被誉为“文献名邦”和“白族文化聚宝盆”。

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剑川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相差极大,所以由此带来了丰富独特的物产,造成了诱人的饮食文化。剑川境内仅珍稀野生菌就有20多种,包括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不论烹、煮、炒、炸均是美味可口,受人欢迎。羊乳饼味道鲜美,富含维生素。地参形似虫草,甘甜香脆,堪称山珍。剑川芸豆,品种纯正,获“aa级绿色食品”证书。石花菜、龙须菜、白杜鹃花用不同的做工,可品尝出不同的风味。“碗”荤素搭配,烹调有序,味美可口。得姆勒资汤,汤味独特,极宜入口。不同的民族对不同饮食材料有不同的做工,所以独特美味的饮食在剑川旅游中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3、市场要求

当今,由于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高楼林立,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聚集、环境恶化。同时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步伐越来越快,精神日益处于高度紧张集中,“城市病”充塞人们的耳鼓。很多城市居民为了逃避城市生活每天紧张的节奏,暂时疏松以下喧闹的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迫切的追求回归自然,静谧优美的旅游景区就成了他们向往的胜地。因此,富含优美环境与绚烂多姿民族风情文化的剑川毫无疑问的就成了旅游者梦中的追求胜地。

二、规划设计理念和总体构思

1、规划设计理念

首先,宏扬民族历史文化。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素有“白族之乡”、文献名邦“的美誉,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古老的《山海经》即对剑湖有过描述;明代杨升庵、李元阳、徐霞客对剑川景物风土人情有过赞美和考察;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曾履迹于剑川。其

次倡导游与学相结合,让每一位来剑川的旅游者可以在观赏人间仙境般的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尽情的沉醉于其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寓游于学,相得益彰。再次,剑川设计旅游景观时务必注意淳真自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民族历史,达到观赏与享受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总体构思

空间总体布局:剑川旅游区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文自然、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三大设计理念,采用步步推进的总体构思,分成三个层次布局:①人文自然层,以石宝山石窟为核心部分,以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寺登街“茶马文化”—景风阁、满贤林、宝乡寺为主轴线,融人文自然为一体,此层构自然层。②民族风情层:此层在人文自然层之外,以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为主体,让旅游者感受独具民族特色的口承文化、民歌文化、古乐文化、民间乐器文化、民间舞蹈文化、民间曲艺文化及戏曲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此层加深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领略,让其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轻松自如的游赏;同时促进白族文化的传播与工艺品的销售。③饮食文化层:与以上两层相衔接,在连续旅游观光之后,选择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宾馆或饭店,在幽雅的葫芦丝声中去品味诱人的美食,既可让一天的疲惫尽情的放松,又品尝了甘甜可口的美食,可谓一举两得。

总体景观设计:剑川旅游区是印度、缅甸等各国与我国汉文化、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无独有偶,剑川寺登街又形成了一种既连接高原又相通平原的独特的过度带文化,即引人向往的“茶马文化”。所以整体设计既应体现汉文化,又要展限民族文化和茶马文化。风景区设计应以雅致、朴实无华、独特为手法,体现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与汉文化相交融的特点。风景区自然景观以原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突出自然、人文、生态保护的原则,既要彰显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展示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坚决避免纯商业化的旅游倾销。

第3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4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关键词: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户外运动; 探索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09-02

在社会进步和日益都市化的今天,自然和社会、健康体魄与饱满精神的联系的社会需要、时代的要求。户外运动它是一项广交朋友的社会休闲性体育项目,朋友们在户外都可以尽情参与、相互交流,共享人生,并在户外运动的同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1 贵州省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独特的旅游资源。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有雷公山,东北境有梵净山,西部高耸乌蒙山脉。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绮丽,山石、水景、洞穴、林木风姿独特,是迷人的天然“公园省”。有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舞阳河、荔波漳江、赤水、马岭河峡谷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花溪等40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原始森林、茂兰喀什特原始森林、赤水桫椤、习水原始森林和威宁草海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为中外游客提供极为丰富的户外旅游方式,如野营、登山、攀岩、漂流、探险、游钓等。

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户外运动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独特且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贵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黔北遵义更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军事战略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以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遍及全省。期间,为贵州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活动遍及贵州省68县(市、区),是召开、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会议的所在地,是强渡乌江、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的组织地。据统计,贵州共有红色旅游景点160余处,具有可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景点50多处。

红色旅游在贵州发展至今,已形成会址、烈士陵园、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批著名的红色旅游品牌,并成为国家A 级旅游景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把户外运动融入红色旅游当中,使旅游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对人民群众进行再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旅游与户外运动合而为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

1.3 独具特色的贵州户外旅游。贵州省山地资源丰富,贵州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全省。同时,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有300-330天可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是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贵州省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依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了许多大型户外体育旅游赛事,如全国山地运动会、国际漂流赛、亚洲越野跑比赛、贵州紫云格凸山地极限挑战赛、六盘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遵义娄山关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荔波全国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兴义万峰林野钓及户外运动节等各具特色的户外赛事。

贵州目前拥有贵州登山协会、遵义登山协会、起点户外、优山美地户外等十余家户外俱乐部,其中起点户外、优山美地户外两家为全国十佳户外俱乐部。有贵州户外论坛网、贵州起点户外网、贵州山水户外网、贵州骑行户外网、贵州驴友之家等宣传网站。对贵州户外旅游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围绕建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目标和“推出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休闲产品”的要求,为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的结合,提出了大力开展山地运动,打造山地运动品牌赛事的重要举措。但由于贵州山地运动开展时间短,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层次不够深入,赛事水平和知名度有待提高。如参加户外运动群体的危险意识不高、户外运动组织机构缺乏资质、户外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打造地区性户外品牌意识不高等。唯有立足实际,找准差异,打造赛事品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黔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黔北红色旅游区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其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是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期间,为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会址、山革命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故居、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余庆回龙场战斗遗址等。由于黔北地处西南山区,属第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崎岖;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湿润,为生态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如赤水风景名胜区的十丈洞瀑布、四洞沟瀑布、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绥有中华第一长洞的双河溶洞,地球同纬度仅存的绿色宝库宽阔水原始森林,还有被誉为“贵州地质博物馆”的喀斯特景区红果树,以及露营者天堂、原生态结构的峡谷景区观音岩;遵义县云门囤景区;余庆构皮滩峡谷景区;湄潭县天门峡景区,习水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景区的具有共同特点:河谷跌宏、溪流湍急、河湾静溢、山高水青、森林茂密,景色秀丽、风韵无穷,集洞、林、山、水于一地,发展户外旅游得天独厚。

3 利用黔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户外运动

3.1 合理开展户外运动赛事,开发红色文化户外运动场所。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及娄山关战斗遗址的盘山公路山地自行车公路赛成功的举办,为黔北开发红色文化户外运动场所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绥阳县枧坝镇观音岩风景区根据户外运动的特点,现已打造出集露营、山地自行车、攀岩、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户外运动场所。还应根据黔北独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在赤水河流域及大乌江流域开发适合漂流的户外运动场所;在宽阔水原始森林、习水国家森林公园、平挑原始森林景区开发适合定向越野的赛道;在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四洞沟瀑布等原始森林开发适合野外生存的基地等。也可充分利用黔北地区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建立一系列的红色户外运动基地。例如建立红色户外旅游基地、红色拓展训练基地、高校红色军事训练基地等。这些符合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每年组织的定向运动、拓展训练、攀岩、漂流等相当数量的户外运动赛事的要求。

3.2 抓住政府对红色旅游扶持的机遇,争取户外运动及红色旅游的双赢。200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的颁布为黔北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增添了推动力。遵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确定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近年来,遵义红色旅游快速发展,2003―2006年全市累计接待旅客12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4.85亿元,年均增长46.8%和72.3%,其中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总量的40.5%和38.5%,旅游从业人员从3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红色旅游已成为遵义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精心培育旅游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此前景下当地体育局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借此把红色户外运动打造成一个品牌,一个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有力因素。使其因为红色户外运动,名扬全国甚至全世界,而户外运动也因有了这块红色热土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

3.3 利用户外赛事品牌打造户外运动旅游市场。借遵义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文化、绿色生态、国酒文化、地域文化四大旅游品牌的机遇,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发户外运动的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甚至可以运用影视、歌曲、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有效的宣传形式,提高当地红色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增强户外运动旅游宣传实效。对于当前正在开展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及娄山关战斗遗址的盘山公路山地自行车公路赛的各种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要立足办出规模和影响力,以期创办出红色旅游特色,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户外运动传达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3.4 注重户外运动专业人员培养,建立完善的后勤配套设施。由于户外运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各个项目对场地设施及运动技巧的要求都非常高,且参与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户外运动既要精通旅游业务,更要精通户外运动的安全知识、风险防范和急救技能。目前,贵州高校仅有贵阳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针对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如攀岩、拓展、漂流、定向越野等项目。

贵州省户外运动旅游救援中心、救援保障体系及户外运动专项保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让从事户外运动旅游的参与者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4 结语

黔北的红色旅游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绥阳县观音岩景区着力打造的“洞、林、山、水,乡村旅游生态发展”的品牌,正成为黔北红色旅游文化与户外运动有机结合的典范。但在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建设更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不仅要做到能承接日益攀升的客流量,也能承办各种民间活动及各种级别的户外运动赛事。

在实现黔北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户外运动开发利用的关系,使黔北地区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和后天的红色文化特色,具备发展红色户外运动的自身优势。并要继续深化黔北的生态体育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遵义,魅力遵义”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致力搭建营销平台、拓展全市旅游业向纵向发展,促进旅游地产、景区景点国家级发展,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全面推行旅游产业化和标准化,共创红色旅游资源与户外运动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洁.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展户外运动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36.

[2] 唐兴国.加快贵州体育旅游特色发展的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05).

[3] 钟金贵,杨娟,余昊等.遵义红色旅游转型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4] 胥思省,龙茂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4.

第5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一、正确对待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历史文化是中华K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歲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历史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关系,提取其中积极优秀的部分,并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借开发旅游资源之机,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许从事违法乱纪活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也是促使宗教历史文化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掘宗教历史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一些古老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使其为旅游业发展,为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亊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五、改革相关的旅游管理体制

第6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一、影响旅游资源的因素

1.建设性影响因素

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

2.生产性破坏

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

4.游客本身的破坏

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

二、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保障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

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

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第7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承德森林公园为例,浅谈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1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与不足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有效认识到自然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1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河北承德地处燕山山脉与蒙古高原的交界过度地带,是山地丘陵地势。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得到小部分的开发,与皇家园林资源的开发相辅相成。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还有人工林的分布种植,人文气息更加浓烈,适合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带来巨大的贡献。河北承德处于京津冀的经济区中,便利的交通优势,巨大的客流量都成为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1.2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开发创新上具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河北承德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政策法规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法规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加上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管评价机制不到位,导致在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中不能科学的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在基础设施方面还不够完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结合发展方面有待改进,不能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发展战略探究

2.1整合创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其可持续发展中应大力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资源开发与管理,总体规划与设计其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拓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空间。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开发,有针对性的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合理分区分层利用,做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完善森林资源发展的整合与升级。

2.2加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建设。

进一步加强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大基础性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人文本为核心,开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评估游客量,做到接待游客量的科学有序状态,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设施,整合森林自然资源与其它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督评价管理机制。

在完善现有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相关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针对性、目标性的管理法规,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开发、运营、服务等行为。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切实做好森林公园旅游景点的科学调查、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规划,增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评价。完善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在资源开发利用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影响。

3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发利用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交通信息、人文景观等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陶冶性情、科普文化的功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文化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增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滨.浅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J].经贸实践,2015(06):47~48.

[2]程理,林奕汉,宋春喜.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优化与开发策略探究[J].南方农业,2015(27):78~79.

第8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县范围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

本规定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能作为旅游项目,并由*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评估、界定,向社会公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应当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注重温泉之乡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是我县旅游业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旅游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统筹、协调。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及村庄规划的原则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

第七条鼓励内资、外资和各行各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开发建设旅游区(点),包括旅游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饭店等建设项目,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九条各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区(点)的环境保护、卫生设施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第十条兴建或改建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编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报县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初步评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

(一)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

(五)市政配套设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八)安全、消防防护配套设施;

(九)客源市场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预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一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初审。

建设单位应凭县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评审意见书”,按建设项目基建程序依法向发改部门办理立项等审批手续后,再报有关部门审批方可动工。法律、法规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开发和建设经营性旅游项目必须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项目规划必须服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经营性的旅游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发经营,并负责组织编制该旅游项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和建成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经县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城管、环保和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评审,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应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和建设、城管、文广、水利等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实施。

第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或非法买卖、租赁景区土地及旅游资源。

禁止建设单位非法转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闲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对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开发建设的项目,由县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条在旅游区(点)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开发建设前,应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观、文物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对已建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迁。

第十七条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宣传封建迷信活动的设施。

第十八条在规划开发建设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点)内,严格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爆石、爆鱼、电鱼、捕鱼;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环境;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拦河或筑坝;禁止砍伐树木、土葬造坟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点)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保持地形地貌景观。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限期整治恢复。

第十九条旅游区(点)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区(点)内应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第二十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一条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点,开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区(点)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

第二十二条对潜在的旅游资源,县旅游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统一调查、评审,纳入保护范围。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四条对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不编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县旅游主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组织初审;报告书内容不实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发给初审意见书,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第9篇:旅游资源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