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心理咨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部队训练艰苦紧张,军营生活相对单调,给官兵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把心理学渗透到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及时发现并化解官兵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新形势下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心理咨询对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有效的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也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接纳他人,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军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多的强调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军队,以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军队的关系,较少关注官兵心理维度的学习内容如:情绪管理、职业选择、生涯设计等。也就是说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关注、研究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政治思想及其他任何思想的形成与改变,都是在教育和实践的条件下主体积极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心身协调,就容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和谐、融洽、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对其施加的教育内容能在没有心理阻碍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接受,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解决心理问题就成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前提,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对官兵的心理倾向、心理特点有清晰认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心理咨询能促进官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军队心理咨询是针对官兵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如情感挫折,环境不适,人际关系不和,训练、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紧张、恐惧等,帮助官兵减轻由于内心世界出现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克服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中达到心理的健全与成熟。而心理健全发展的官兵,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心理咨询符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心理咨询是根据个性心理状态与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帮助其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心理咨询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心理调适、矫正、发展,具有明显的个;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对个体思想政治品质的提高、塑造、改变,具有明显的社会。因此,把心理咨询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助于发展个体主体性和独立人格,有助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部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看,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交谈、磋商、指导等一系列过程,挖掘心理问题的真正动因,为来访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来访者建立自助能力,以其科学的手段,独特的视角,切实而持续的效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塑造良好人格的具体的、现实的目标一致。
三、心理咨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军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如情感挫折、环境不适、人际关系不和、训练学习方法不当、自信心不足、婚恋冲突等,目的是帮助军人克服心理障碍,以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军人,更易于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的军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也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接纳他人,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达成理解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接受思想教育的认识和情感障碍,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军队心理咨询的开展,还会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从而在工作中保持对工作对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使来访的军人不必担心会受到批评、指责或嘲笑,敢于敞开思想,这就大大减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为接受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内部条件。同时,掌握了心理咨询及相关知识,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不仅受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因素的支配,而且受到性格、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免把一切问题政治化,并及时发现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量工具,客观地了解军人的个性状况、优势、不足及发展潜能,并注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根据军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想工作。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四、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一)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在心理咨询中,除专业知识外,咨询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目标的实现和效果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咨询员必须在社会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他们必须及时熟知党和国家有关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严格要求自己,这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有利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咨询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诸方面的展示。因为心理咨询是建基于一个十分亲密的关系上,无论咨询员采取哪一种理论和方法,他的思想、态度,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来访者有所影响。同时,由于咨询员的身份和地位,在来访者眼中,往往是有威望和权威的,因此当事人会很自然地以咨询员作为个人处事的典范。另一方面,由于来访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咨询员协助他们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使其健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咨询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认识依然模糊。主要是对心理教育的意义、作用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赶时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口头上说重要,心底里并不以为然;有的认为开展心理教育和活动是独立的,没有与其他工作关联起来;有的则把心理教育单方面看成是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
二是教育持续性不够。当心理教育受关注和重视时,能够认真组织开展,但按要求开展了一些心理教育和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后,限于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的缺乏,后期基本上少开展或不开展。开展过程中强调“操作性”,忽视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免不了狭隘、片面、生搬硬套。
三是教育效果不佳。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对教育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同时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以及部队管理学等知识;在工作技能方面要求具备团体教育、个别教育、心理测验与诊断、心理咨询、语言沟通等方面的技能。而目前基层消防部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干部,或由政治干部或聘请医务工作者兼职,对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官兵心理活动的规律还不熟悉,对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技能等也知之甚少,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官兵心理潜能,严重制约了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
几点对策
一要消除模糊认识。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在部队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强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教育及心理卫生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树立起心理教育意识,真正把心理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它对思想工作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过分夸大心理教育的功能,既看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即培养“四有”军人,又看到二者在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具体任务、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不把心理教育当作解决官兵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有机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要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始终把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脱离思想政治的所谓“纯粹”的心理教育观是不正确的。二是遵循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平等、宽容、自我教育。这是心理教育的前提,也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和评价官兵,平等待人,重视其价值,尊重其隐私,帮助其开发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自我心理教育意识,促进其自我教育的能力。由政工干部兼任时,要处理好思想工作者、心理教育者和心理咨询者之间的关系。
1.使道德教育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性传统德育更多关注社会政治层面,强调从政治层面开展道德教育,更多关注政治思想态度方面的教育内容。国内研究者钞秋玲就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种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将道德教育仅仅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之中,过分缩小了道德教育应有的内容和范围。吴俊清在讨论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化时认为,大德育模式下的德育,用一句直白的话说,就是“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思想政治教育冠以德育的全貌几乎成为一种定势。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接受政治思想的内容,过分关注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态度与适应性,而很少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心理-道德教育更加关注道德教育的心理元素,是从心理层次关注道德教育,而不是仅仅从意识形态层面关注道德教育,从而弱化了意识形态对学校德育的限制。心理-道德教育强调从人性的角度面对生活问题,从利于个体内在发展的心理层面入手,引导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从政治思想层面,以要求式、命令式方式教育个体,从而弱化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心理-道德教育摒除影响个体内在判断的意识形态因素,但并不意味心理-道德教育要拒绝思想政治教育,拒绝学校德育的政治价值和社会责任,相反,它拥有一种更为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心理-道德教育既尊重个体发展,又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使学校德育从外部判断标准中解放出来,摆脱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2.使道德教育重新回归人性塑造的轨道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更多关注政治意识形态,强调外部规范标准,没有将人性塑造作为目标,给予人性应有的关注,常常容易使人性发生扭曲。当人无意识地以这种外部标准作为行动出发点,而不是以人性作为出发点时,人性就已发生扭曲。以政治思想作为道德教育指导方向的道德教育,在做每件事时都以是否符合政治思想为前提,符合了才可能去做,不符合或者没有规定就不能去做,这使得人总是将自己的立场规定在政治思想所许可的范围内,而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理-道德教育对人的教育增加了感情投入,更关注人性,既考虑到社会对人的需要,又从人性的层面关注个体,顾及个体自身的需要与发展。它不是用机械的标准规范人,当道德的社会要求过于强大,以至个体自身内在的需求受到压制时,心理-道德教育的心理教育功能就会通过对话这一更为人性的手段,调节社会的需求程度,从而降低其过于强大的需求,以防止社会需求对个体成员产生过度的压制,以致人性的扭曲。也就是说,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个体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与社会价值统一为目标的,它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一旦社会价值需求超越这个目标,使人可能受到不正常压抑,心理-道德教育就会不断调节社会的可能需求,而不是把人看作只能“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善自我。
3.使道德教育解除教育单一化的偏见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宣传在一个时期起到构建规范道德体系的教育作用,但它在很多领域与相应的学科发生思维方式的冲突,造成某些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单一化,限制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影响人的充分发展与潜能发挥。这种思想偏见的产生,使得人们将学术界缺乏活力与创新力的现象归因于思想道德教育,将中国高等教育缺乏思想活力与原始创新力归因于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对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导向的道德教育也开始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分离,使道德教育独立于思想教育,教育就不会被认为过于单一化,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心理-道德教育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可以解决将思想单一化的教育问题,化解思想教育引发个体的抵触情绪。因为它从心理的层面关注个体的道德发展,弱化了创造性的限制元素,从单纯关注意识形态转化为对道德生活的全面影响,从生动的、真实的世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更好地融为一体,使道德教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标准。这样,心理-道德教育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既顾及到社会的政治价值,又考虑到个体的道德发展,缓解了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改变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偏见和误解,提高了学生接受和参与德育过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心理-道德教育具有超越心育与德育的新功能
1.扩大心育与德育功能发挥的范围心理教育的功能发挥局限于个体的发展,缺乏社会性;而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局限于对社会的适应,缺乏个体性,虽然两者都涉及到对方的功能,但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格完善。[9]林教授对心理教育功能的看法,主要在于强调个体人的发展,而没有将个体的社会责任功能体现出来。约翰·马丁·里奇和约瑟佛·L·戴维提斯认为,道德教育是指为了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的目的而进行的行为道德规则教育。[10]他们认为道德教育主要的功能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的人,侧重点在于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对个体自身的内在发展重视不够。心理-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了个体发展的功能,也适应了社会对个体的需要。因此,心理-道德教育既扩大了心理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又提高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发展潜力。心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个性和谐发展、人格完善的学生,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的学生,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和一致的价值取向性。心理-道德教育使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两者的不可分隔性。在心理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是心理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应用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的人,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在心理教育中,总包含着道德教育,因为完善人格本身就具有高尚人格的特质;而在道德教育中,也总进行着心理教育,因为良好道德行为离不开心理教育的支持,两者具有交叉性。
2.打破心育与德育活动设计上的人为界限将心理教育局限于个体自身的内部发展,将道德教育局限于外界的社会需求,这样的人为界定造成心育与德育的教育偏离。李建刚在《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析异》一文中认为: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不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同,教育方法不同,工作机制不同,评定标准不同。这种区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交叉性、渗透性、重叠性,决定了它们的依存关系。只看到它们的区别,人为地将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分离,一方面使得这些重叠的问题在定性上常碰到归属问题,引发争论与冲突;另一方面,不但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人格完整的人,还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将心育与德育目标与内在架构统一起来,化解其间的界限,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人格完整的人。心理教育重视个体发展,道德教育注重社会普遍要求,心理-道德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社会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发展,根据个体的独立性进行社会需求教育,避免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矛盾和冲突,既为了个体的内在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解除心育与德育之分,化解交叉性内容的归属问题,避免心理课或德育课在设计上应该归入哪一科目的人为矛盾,避免长期以来在归属上的理论争论,避免对心理教育课性质认定上的争论,避免因过分强化区别而产生的不利实际的操作,从而将为解决这些矛盾而消耗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3.实现心育技术性与德育价值性的统一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应用目标是技术性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参与活动、心理咨询、情境熏染都是心理教育的教育手段,它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知识;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体验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实质;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使学生从心理指导者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通过情境熏染,传授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应用学习、体验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于道德教育,拉思斯曾经提出四条原则:第一,以生活为中心;第二,对现实的认可;第三,鼓励进一步思考;第四,培养个人能力。从这四条来看,它的中心是“生活”,其真正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德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就是以社会与生活作为个体发展的前提,把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个体的价值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社会遵从性,能遵循社会的价值标准,因此它具有价值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况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并解决问题的一门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优秀品德、健康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深化和细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二者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往往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其根源和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心理问题也会引起思想、行为问题导致违法乱纪甚至影响人生态度。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障碍
1、孤独、自卑心理
现在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求学,面对生疏的校园、老师、集体,部分学生内心易产生难以消解的苦闷和忧愁。其次,由于大学院校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相对自由,强调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与中学或高中有很大不同,很多学生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学习无信心、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等等,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逃避,自我封闭。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问题。
2、嫉妒、报复心理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多数学生入学之前,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一片赞扬声和羡慕的目光下跨入大学校门。然而到了新环境,人才云集,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诸多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不悦、自惭、怨恨的心理。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伤害。
3、焦虑心理
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学习内容的繁简,学习难度的大小,学习成绩的高低,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焦虑,时时感到竞争的压力。有的学生还会有身体上的不适感:头痛、失眠、精神疲倦、食欲不振、思维钝化。有的学生过于担心考试成绩,造成考试焦虑。
4、人际交往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过:“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他人、获得友情和爱情,但受到社会文化、个性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缺少知心朋友或者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缺乏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社交恐惧等困惑、不适情况。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老师和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在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时,也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带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做自我深入探索,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促进教育、诊疗和预防。
2、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教育谈心工作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多是一味地对学生说,而很少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诉说。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能认真倾听,积极关注,真正“听”出学生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就可能知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避免了主观臆断和推测。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有效运用鼓励、重复等参与性技术、适时进行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都是简单有效的面谈技巧,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很有帮助。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教育者能注意非语言传递的信息,通过表情和目光等非语言行为引导学生,传递给他们尊重、关心和理解,减少其焦虑、紧张和不安全的心理,工作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3、优化校园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校园人对校园产生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对那些不愿意咨询心理机构而有需求的学生,可以在校园网页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相关版块。一方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设立在线心理咨询。这一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跨越了时空限制,有利于大学生们自如地表达心中的忧愁与困扰。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调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教育辅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兆方.赵川林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代,培养、塑造、发展、完善学生的社会性为目标和方向,保证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所有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和服务,以保证学生在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培养他们稳定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相同,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抗挫折能力,抗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稳定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会主动找学生谈话,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能会当众批评学生的错误。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所有学生,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注重的是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需要注意学生的隐私问题,不能对外公布求助学生的信息,尊重求助学生的合理要求。因此,保密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应使两者各自发挥出优势,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利用课堂、融入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时,应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堂中,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适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在高校考试月期间召开考前减压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减少考试压力;开设正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教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广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类基础课的任课老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指导和分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高校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有可行性的心理测量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解决困惑,引起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在春夏时节,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变,此时期接近升学、毕业的特殊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更应该多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实现平稳过渡。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方便学生求助。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走访宿舍,通过单独谈话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处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解决困难。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简单易做的心理游戏和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加大教师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强度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高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人员,需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学讲座、培训会等活动,对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教师、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目前,高校的教育存在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也是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在其中接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的教育,逐渐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和人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而对于心理表现异常的学生,要缓解其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激励教育,培养积极、坚强、不屈的个性,帮助其塑造稳定的性格和健全的心智,有利于学生将来融入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把思想政治辅导员培养成为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准确、更透彻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进行思想辅导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使两者融会贯通,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汪绪首,广西农垦龙州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广西龙州5324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91-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势必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给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企业职工心理带来一定失衡,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
(一)企业职工功利化的价值观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加之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诱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等,使职工的道德观念受到扭曲,出现“功利化”倾向,重金钱实惠、个人利益、奢侈享受;轻道德品质等。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面前,只看到局部、渺小的个人小利,不顾他人、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为了钱,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不惜抛弃一切良知、信义和廉耻。价值观扭曲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人心理上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牢固支撑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研究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开展心理疏导,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当前企业允许许多要素参与分配,收入较低的职工、下岗职工成为“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心里不平衡,埋怨情绪多,个别职工甚至对改革有抵触情绪。特别是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使职工无法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少数权势者凭借特权成为暴发户,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普通劳动者被迫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之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社会财富不是全部集中到勤劳致富、守法经营者手中,而少数特权持有者、攀附权势者、者却成了财富的拥有者,那些靠钻国家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造就”的富人,带给公众的是极大不公平感,甚至是愤慨,对职工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此外,辞职、转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待加强。如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或工作方法过于简单,职工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不能得到疏导,势必影响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调整
由于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两面作用:一是互联网信息传递快,信息量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同时夹杂着一些错误事项和不良文化,容易对人们思想造成混乱,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功效。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如何及时充分地运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拓宽渠道,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包括心理疏导,消除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影响,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文化冲突和社会冲突等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职工如果心理产生失衡而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心理疏导,似乎也很难找到平和与宁静的感觉,相反,浮躁、紧张、焦虑、不安、愤愤不平、恶意地看待别人等不理性心理存在于企业当中。这些不理性的心理行为的存在,必然加剧企业和社会的不和谐,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疏导,任其蔓延,不仅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给企业和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心理疏导有助于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中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逐渐增多,这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在对思想工作对象的认识上,既要从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分析,又要注重从心理、生理层面上去分析。目前,企业职工求助的内容除了家庭、社会生活外,必然涉及大量工作内容,其中有一些直接与企业、车间的管理工作有关。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事实证明,职工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中,有的属于政治问题,有的属于思想问题,但更多的属于心理问题。如果单纯从思想和政治上去处理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在处理职工存在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甚至是政治上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心理科学的新视角上,综合地、立体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切准职工的脉搏,才能准确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疏导是促进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疏导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个体和团体咨询、行为训练、举办讲座、集体调适等方式,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事实上,心理反映是职工思想的第一信号,也是检验企业领导各项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职工的心理平衡与否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客观影响,又受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的制约,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彰显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自身个性的相对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职工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在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使部分职工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绝大多数职工担负着工作、家庭两副重担,心理压力巨大,职称、升迁、工作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出现困惑、苦恼、焦虑、失意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极易造成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失衡,从而使个别人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个别人的思想转化仅靠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思想工作,已很难奏效,必须辅之以有效的心理
疏导手段,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疏导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居高临下、强行灌输的姿态出现,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上许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用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有时无济于事或适得其反。相反,心理疏导本着助人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坚持保持中立不做伦理评判等原则,更容易被职工接受。引入心理疏导的办法,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开辟一个新渠道。一方面在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普及心理科学知识,遇到问题时不仅有思想防线,还可以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办法,增加一道心理防线,这样就可以减少事故案件的发生。管理者掌握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克服工作方法的简单、生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要求必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不搞生硬的我教你通;在疏导过程中要先听后说,允许教育对象宣泄不良情绪;心理疏导强调通过各种技巧,尽量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要注意启发职工自己认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矫正方案,通过反复甚至长期的工作达到目的等等。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接受效果。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几点做法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关系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目的的,但是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分析区别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把人的喜怒哀乐当作观察思想问题的“晴雨表”。属于思想问题的,就要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属于心理疾病的问题,就要用心理学和医学的办法妥善处理,千万不能把两者混淆不清,把各自的工作对象搞错了。
(二)正确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
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就可以为解决企业中常见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供全新的心理学的手段。企业领导干部做到“四要”,即要自觉掌握心理疏导的知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要把心理疏导有效地结合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之中,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约了时间;要严格遵守心理疏导工作的特点规律,慎重严谨,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这个客观规律,一切要从“爱”字出发,“帮”字人手,“变”字看人,做到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主观随意;要注重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开展愉悦身心的文化活动,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促进干群的心理健康,确保心理疏导工作健康开展。
(三)借助科学方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运用科学的国内外通用的量表,分部门、人群逐步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依据标准进行ABC分类并建立资料库。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测试得到的结果有的放矢地对个别有心理障碍者及时跟踪疏导。如A类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员,可以主动找其谈心;B类为没有特别的问题但需要时常联系的人员,政工人员可以特别关注;C类为暂时没有问题的人员。引入心理测试,使对职工思想问题的分析更具科学性,对职工个性特点的了解更具客观性,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地发现问题,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依据,提高职工基本素质。
(四)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
首先是加强企业心理疏导骨干队伍培训。目前企业干部在心理疏导方面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心理疏导骨干队伍,把骨干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的总体安排,把心理疏导的最新成果纳入培训的内容中。要坚持骨干队伍建设与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并重,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心理科学开展工作的能力。可以采取外请专业人员辅导、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帮助企业基层干部、骨干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做到会发现心理问题,会分析心理问题,会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是向本企业员工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使职工掌握健康标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五)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练就职工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心理教育、心理调适、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机结合。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就是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抗挫折训练、毅力增强训练、能力拓展训练等,有效地激发职工心理潜能,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实践证明,这些以增强员工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训练不仅受到员工的欢迎,而且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很有帮助。
(六)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