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这节教材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目时,我是如下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吉林通化地区空气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第48页“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目,然后做《走进地理世界》里对应的练习。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空气质量好坏高低的标准这一知识点产生了一 种非常强烈的去了解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需求,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倡导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图知识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实际作图能力,我将七年级(5)班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分组时充分注意到各种特长生的合理搭配,并要求各小组准备好绘图的必备工具,针对我校校园面积小的特点,要求各组在一个活动课里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活动开始后,各小组都表现了极大的活动热情,进行了恰当的分工,测量、记录、换算、画图、复核,就这样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通过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为了达到速度和质量的双层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异常着急急、兴奋,不仅流下了劳动的汗水,有的同学甚至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心灵之间进行了碰撞,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内的集体力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是指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西部。本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前后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多地舍去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这三方面内容,突出欧洲西部的人文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分析这三方面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如“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时,就有必要补充:什么是峡湾、峡湾的成因、极昼与极夜的知识等。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掌握知识的衔接与补充知识的尺度。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欧洲西部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及其经济状况;运用图表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等。让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掌握该地区工业中心多且分布密集、地区差异明显的高水平农业、发达的对外贸易、繁荣的旅游业等概况,了解形成原因,扩展眼界,增加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欧洲西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工业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欧洲西部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工农业特点;发达的乳畜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方法:读图分析法、发现法、小组活动辩论。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组欧洲西部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
(学生)欧洲西部。
板书:第四节 欧洲西部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教师)观察课本P59图8.15欧洲西部国家图,在图中找出欧洲西部著名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并在学案空白处填写。
(学生活动)读图填写。
(练习巩固)展示欧洲西部空白图,教师指国家,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教师)同学们,刚才填写了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对欧洲西部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怎样?人口怎样?②从填写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众多,稠密,发达国家)。
(教师归纳)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教师承接)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阅读课本P55“欧洲联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①欧盟宗旨是什么?②总部设在什么地方?③欧盟使用的统一货币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②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③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其中17 个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EUR,惯用符号为■)。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联盟――欧盟。欧盟的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相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欧洲西部经济发展又是怎样的?
板书: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以后同位交流。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大国有哪些?工业特点是什么?
板书:1.发达的工业
(学生活动)完成问题并同位交流。
(教师)欧洲西部工农业非常发达,但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其特色产业。阅读课本P56阅读,你能否用最快的速度将欧洲国家与特色产业连接起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连得最快。
瑞士 造船业、汽车和机械制造
瑞典 钟表和精密仪器,闻名世界首位“钟表王国”
丹麦 海洋渔业,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挪威 畜牧业发达,素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荷兰 花卉种植业,郁金香驰誉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抢“连”。
(教师)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农业在欧洲西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欧洲西部农业有哪些特点?主要农牧业国家有哪些?
板书:2.农业特点及主要国家
(教师承接)人们的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欧洲西部餐桌上常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是乳畜业的主要产品,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你能否从自然或社会因素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完成后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代表回答:①欧洲西部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较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②人们有广泛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板书:3. 乳畜业发达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异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板书:三、繁荣的旅游业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主要有哪些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列举说出。
板书:1.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总结)欧洲西部有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千年古都” 罗马、“音乐之都” 维也纳、“艺术之都” 巴黎;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意大利的狂欢日、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等,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引导阅读“阿尔卑斯山区风光”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假若你要到欧洲西部旅游下列景点,应到哪一个国家去?看谁说得最多!
? 乘船游览雄伟的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
?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音乐
? 游“水城” 威尼斯,参观庞贝古城
? 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世界表都” 伯尔尼
? 在罗浮宫欣赏名画“蒙娜丽莎”
? 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墓前献花
(学生活动)结合景观图回答。
(教师)欧洲西部还有许多“袖珍国”,它们面积很小,但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结合课本P59表格,你能否在欧洲西部国家图中找出它们?试一试,并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查找“袖珍国”、分析位置特点。
板书:2.主要旅游大国
关键词:初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和作用。尤其,初中地理开始作为考查科目出现在初中教育阶段之后,初二地理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作为教师应结合初二地理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一、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构建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其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主要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如,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进行交流等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一特性,采取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平台,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诱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借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学习“中国的旅游业”教学内容时,笔者鉴于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爱好,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之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对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收集、讨论、总结。充分尊重学生,渗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整合、优化地理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在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上或者教学内容选材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地域特征有些不切合实际,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作为教师应以教材为基准,结合学生、地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重组,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认知和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的认知规律、需求、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性,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坚强后盾。如,初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顺序是: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的,因此,笔者将其顺序进行调换,将“中国的行政区划”作为开篇来教学,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以互动、朗读、抢答等动态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突破地理知识的难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三、强化初二地理作业的设计
作业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一环节,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发展等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作业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在作业设计上倡导“高效课堂”模式,即: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作业的完成时间上设计多元化的形式,如,采取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提纲问题作业;在新内容教学结束时,设计课堂训练作业;对于课堂巩固知识设计基础性的地理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知识的主干,如,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世界最高的山峰、高原等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中国的陆地面积、行政区划的等级、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等这样基础性地理知识,笔者采取听写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只需写出关键词即可,花费时间短且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笔者则以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为背景来设计开放性较强、答案不统一的作业,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创新性等等,引导学生多角度、以地理的眼光去分析实际问题,升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初二地理教学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上有初一的地理知识基础,下连接着学生的地理考查。新课改倡导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借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芸先.初中地理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设计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些传统上专门致力于旅馆经营管理的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都已将《旅游学概论》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借鉴了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现在,各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无一例外都开设了《旅游学概论》课程。然而,由于目前对旅游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学概论》时碰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及手段等各方面差异较大,《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很多问题尚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课程。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政府的旅游政策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懂得旅游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了解旅游者的类型,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原则,了解世界及国内旅游市场情况,世界及我国的主要旅游组织,以及旅游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掌握旅游业的构成、性质、特点及各旅游行业的业务范围及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目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围绕旅游与旅游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效应、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叙述,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又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涵盖面宽,深度不够。
二、教学手段选择
(1)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根据《旅游学概论》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要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电子课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光盘或其他电子存储介质,为学生进行旅游业的实践演示,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2)为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相对不足而提供的网上课件。网上课件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更全 面。
(3)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组织的实验室和网上模拟实验。《旅游学概论》应用性强,要想学好,只靠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
(4)为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而进行的课后答疑和网上答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并可能对后面内容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及时进行课后答疑是非常必要的。网上答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1)专家教学法。在“旅游业”这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实际运作的基本情况,给学生多一些了解和接触行业成功职业经理人的机会,树立从事旅游职业的信心,专门邀请旅游企业高层管理者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授课。同时,每学期至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开设2~3次讲座。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旅游概论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多种方式,既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主要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辩论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意识,例如就“旅游开发重于保护,还是保护重于开发”论题,模仿全国大专辩论赛举办课堂辩论赛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效果很好。
(4)影视教学法。因旅游学涉及社会的许多问题,在旅游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引发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等共生影响的关系;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而且对将来从事旅游职业的学生来讲,具有美学欣赏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讲授中将大量的信息直接、立体、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采取“看片子、评片子、谈想法”的启发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大量专业知识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地考察法。因《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安排学生到旅游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一定课时的专业认知实践学习。在本课程的开始与结束阶段,在校外实践基地可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
(6)实景模拟教学法。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创设旅游活动的实地条件,模拟再现旅游业实践中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旅游活动的过程,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层次从简单的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体验。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1)教材编写。依据课程规划方案,进行《旅游学概论》的进一步修订工作。新修订的高职教材将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要求新修订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新教材强化了教材的基础性,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删除以前教材中那些次要的、陈旧的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建立充分体现“应用能力第一”的知识体系。与《旅游学概论》配套的《旅游学概论习题与案例》、《旅游学实验指导教程》等系列教材也在完善中,形成《旅游学概论》立体教材体系。
(2)教材选择与内容调整。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决定了课程内容体系、大纲基础以及和后续专业课的衔接。随着旅游业、旅游教育的发展,本课程的教材日益丰富,但各种教材都是编者根据本时代、本学校,甚至旅游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编写的,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因此必须首先抓好教材建设,选定优秀教材。本课程教材选择确定的标准是:①符合本系旅游专业培养计划;②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情况;③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④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为突出实践技能,要创造较好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条件一流的校内实训客房、实训餐厅、模拟导游实训室、形体房等实训基地。校外有稳定的产学基地:我学院已与北京昆仑饭店(五星级)、福建大厦(四星级)、齐齐哈尔的天马、中信等三十几家旅行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与各种类型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保证所有专业课程均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专业实训室都拥有多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课程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五、考核办法
(1)平时考核(20%)。主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和问题的态度等进行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听课情况、在小组和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以及情景设计现场模拟时的操作情况 等。
(2)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50%。
(3)实践考核。采用教师、单位共同评价的方法,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30%。
最后,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出本学科的总评成绩。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在摆正师生位置、理顺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在教学中优化学生主体活动,促使学生发展,是我们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因为,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其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学生获得发展,一般落实为其主体结构的完善和丰富,它是主体活动的产物,是活动内化的结果。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活动能力。尤其是在就业指向明确、学习应用性强的职业学院,教师更应注重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培育他们的职业观念,又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总结、提高,建构自我认知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积极互动,重在增效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以“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为例,这是一门地域性、知识性、应用性强,乡土气息浓的课目。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参与实践,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技术的平台和挑战、展示、提升自我的舞台,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设计的聚焦点和创新点[3]。
2.1精讲导引,布置任务
笔者将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于“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中的“师傅”(即导师)。在课程一开始先由教师进行导入,对广东全貌进行概述,如广东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地理地貌、粤语的形成、粤菜的产生发展、广东三大民系形成及特点等,首先让学生对广东这个自身成长的大环境有全面、整体的了解,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发学习兴趣、热情。根据学生大都来自于广东各地,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广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概况、旅游资源、特色民俗、饮食文化、建筑艺术等的实际情况,笔者要求学生们原则上按家乡所在地级市,分别组队学习担任“宣传大使”,分头准备,届时集中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目标,讲述自己家乡的相关知识,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课时分别由各组成员自编、自导、自演,设计并展现出风格形式各异、充满新意和创造性的城市介绍,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渊源、旅游资源、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介绍。
2.2小组学研,充分准备
全体学生按照老师要求,通力合作,兴致勃勃地投入“自编、自导、自演”的准备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组建小组按生源所在地或籍贯归属进行划分,来自相同专业、不同班级但来源地相同的学生组成一支支团队,或三五人、或八九人一组。各组经自由推荐或毛遂自荐并民主评议后产生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及时向授课教师汇报有关活动情况,保持密切联系。由于各组学生都来自同一地区,很容易相互认识、熟悉并产生亲切、认同感,从而较快地形成攻坚克难、共同完成任务的凝聚力。
2.2.2学习研讨在组长带领下,各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共同学习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并结合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酝酿讨论各组供“大课堂”学习交流的集体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团队自主学习研讨,犹如开展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的思维都异常活跃,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并畅所欲言,交流碰撞,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统一要求,坚持不对任何设想作终极性评价的原则,既不简单肯定,也不草率否定某个设想,以不影响自由畅想、充分讨论的良好氛围,对创造性思维产生束缚抑制作用[4]。各组在汇集诸多建议的基础上,再让组员反复切磋筛选,最终确定本组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2.3角色分工头脑风暴结束后,各组由组长牵头,根据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对全体组员进行分工,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如有的策划文案,有的制作PPT,有的制作道具,而拟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则根据各自角色的要求,抓紧熟悉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景点景区、民风民俗、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作好演示准备。
2.2.4全员演练当各方面基本准备就绪后,即通过排演合练对作品进行“组装调试”,促使大家不断加深理解内容,各环节间进行磨合,协调理顺角色间配合的关系,同时在此过程中对内容、形式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查漏补缺,并寻找作品闪光点进行放大凸显。
2.3交流共享,相得益彰
当准备工作完全就绪,一个凝聚师生心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作就可以正式登上“大雅之堂”了。在一堂课两个课时共90分钟的时间里,每堂课展示一个地级市作品,课程教学方式以小组作品展示、自我小结,与评委学生点评和教师总结相结合。
2.3.1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概述(5分钟)在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内容简介的短短5分钟里,让各组员“精彩亮相、闪亮登场”,组长则以诙谐而精练的话语概述作品,使全体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即被吸引,大家饶有兴致地期盼到底该作品会如何展现在面前,课堂学习的氛围即刻被“点燃”。
2.3.2小组演示作品(40分钟)在最关键的课程作品展示环节,各小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纷纷出台:模拟情景剧、角色扮演、小品、相声、知识问答、互动游戏……新颖、奇特、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口头和肢体语言,将满堂学生深深吸引,不仅认真看、听,还时而参与互动。相关职业理论知识自然而然融合渗透在作品里,寓教与学于无穷乐趣中。
2.3.3组长小结及学生评委点评(25分钟)作品展示完毕后,先由当堂展示组组长作一小结,介绍本组对作品内容要领的理解及准备、展示过程的经验教训、自我评价等。随后,当天参与作品打分的8位随机被挑选出来的评委学生,依次上台点评,谈观感、体会,提意见、建议,既激励、帮助展示的同学,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既提升了自身胆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大家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类型;原则
一、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地方课程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划:地方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国家管理政策,由地方自主进行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地方的校本课程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相关内容。
小学毫不例外要涉及建设校本课程和开发地方课程的问题。而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明确地方课程的种类和基本开发原则。
二、地方课程的基本种类
地方课程种类繁多,在本文中试图以范围、存在方式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分析。
1.按地方课程资源的范围来进行划分
(1)校内地方课程资源
校内地方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辅、教参、学校场馆、礼堂、球场、景点、绿地、学校网站、信息中心、校容校貌、人文资源、校纪校风等。这些校内资源包括可以反映学校文化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这些地方校内课程资源大多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设计上方向大致相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小学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对课程种类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校内课程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还丰富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天真的时期,学习舞蹈、歌唱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地方课程资源
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人文科技馆等)、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具有不同本领、不同技能的各方人士。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一定要发挥地方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有限的缺点,开发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指导课程开发的校外力量引入到学生的工作方案中,为学生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们青岛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展览馆参观活动,带学生到海底世界、极地海洋馆、海洋军事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准零点等人文景点,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死板、不灵活的缺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经常有机会到课外走一走、看一看,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
2.按地方课程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
(1)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学校的场地设备、学生用的教材资料等。在开发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简便得多,较容易开发。
(2)无形资源
无形课程资源指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办学经验、教学传统、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光荣传统、历史故事等。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m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开发过程中,教育力量要善于利用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本土化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着眼于“地方”这两个字。在开发过程中,学校教育力量要注意关注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边远地区校内设施、教师队伍都不占优势,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重点开发乡土资源。民间手工艺人、能工巧匠、当地风俗、乡土文化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投入开发。例如,广西宜州市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选择《宜州旅游资源开发》《刘三姐与宜州山歌文化》《宜州地方酒的生产情况》等资源,开发了大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方课程,还给当地旅游文化、企业文化带来不菲的效益。
2.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集中站,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使地方课程的开发工作高效进行。教育力量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共享中心,包括校际资源的共享、专题课程资源的共享、社会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学校可以利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建立、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资源。这不仅可以改善地方课程资源短缺的局面,还可以培养教师、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的意识。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小学“校校通”工程,要求各地配“高速路”“高速车”,建好“车站”,都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
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一定要根据地方课程具体情况,遵循开发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开发种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