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第1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伟大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催生崭新的事业。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华民族,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迫切呼唤创新精神推动我国的跨跃式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理解和把握创新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创新精神各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创新精神是指人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有以下八个方面的表现:

1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开拓精神,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从事别人不敢尝试的工作,有敢当天下第一的魄力和勇气。古今中外对社会作出划时代创造性贡献的伟大人才和在某一领域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具有这一心理品质。

2乐于探索、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

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有清晰的自主意识,有打破常规的独特思维,他们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探索未知,他们迷恋于创新,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不停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他们执着于探索、追求科学的真谛,或立志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或努力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力求推陈新观念,创造新价值,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执着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认识真理。创新精神充分包含和体现了人们这种在实践中执着追求、探索真理的献身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真理,献身真理。布鲁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真理,蒋筑英―我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探索、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都是鲜明的例证。

4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即敢闯“禁区”、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权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各种风浪和考验面前充满自信的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都具有这种冒险精神,他们敢于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开拓精神。日心地动说的创立者哥白尼、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者伽利略、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者牛顿、非欧几何的创立者罗巴切夫斯基、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魏格纳等人,这些成功的科学巨匠,无一不具有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可以说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创新精神,所有的创新都是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结果。

5甘于吃苦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本质上表现为为达到一定目的顽强拚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的勇气、胆魄和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人们在完成一项创造性工作时,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那种与命运抗争,困难面前不屈服,不言败,甘于吃苦,逆境崛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寻找避免氧化的灯丝,就试用过1600多种材料,这就是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他能够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源泉。

6醉心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包括工作热情、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对他人极端的负责任,能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创新精神需要执着的敬业精神的支撑,无此便不叫真正的创新精神,也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7服务社会的使命精神

心系天下,服务于人类、社会、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创新型人才都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实践,坚忍不拔,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忘我工作,在颇具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研究中,发现了镭、仆并成功的分离了纯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其动机就是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她说: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她发现镭后,尽管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为了使镭尽快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她拒绝申请专利,公开提取镭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救护伤员,她不顾个人安危,把X射线设备装到汽车上,在战场上巡回医疗,挽救了大批伤员生命。由于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从事研究工作,她患了恶性贫血病,但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她对自己一生的磨难没有丝毫抱怨,也没向社会提任何要求。这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使命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2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数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搞好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与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通过数学的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它主要从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入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尝试发现;运用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探索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彻底解放。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自学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有效性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第3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发散学生思维,顺应了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针对高中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有关看法。

1.鼓励式教学,增加学生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侧重于知识的教授,对于学生的心理很少关注。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状况看,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局限于知识方面也要侧重于学生内心的关注。从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好基础。

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教学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乐于思考,努力创新。因此提升学习兴趣是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演绎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学生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学

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是针对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学生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可能无法适应语文老师无差别的教学方法,造成这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课堂兴趣不高,难以培养出创新精神。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转换教师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先改变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明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从目前中国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在高中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感,对于知识的掌握模糊不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加大高中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高中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在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因次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次重大推动,也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迎合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各种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阐述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性的互动,这充分发掘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

2.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这充分的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好地提升了课堂的授课质量,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全体学生成绩的进步。

3.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展开,深化了教育教学的实质与内涵。

三、总结

第4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有作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了,各种类型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人才,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重视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的核心部分。

一、技工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1、技工院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创造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2、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综合核心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高层次的部分。3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工院校自身改革、求得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技工院校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各类企业,扩大毕业生就业门路,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求得自身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的流动和工作的更换频率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通过对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切实培养,才能使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获得新的发展。

二、树立教育、发展、持久观念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精神奠定基础。2、发展观念。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对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3、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创新精神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第5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从创立的那天起就有了其特定的群体文化,这就是大学文化。文化从狭义讲上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相对于普通的文化概念而言,大学文化付之于大学一词则将大学文化限定了范围,大学文化是一种只有“大学人”才能参与的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是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后加以吸收并融进大学个性的文化结构。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是否有意识地去构建,它都客观地存在着,都在发展变化并时刻影响着“大学人”,且这种影响是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有人认为,大学文化即大学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但当下对大学文化只求表面不求本质的片面理解,或许可以说是对大学文化这一高尚的精神概念的误解和亵渎。因此全社会对大学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显得极为重要。大学文化既不是一种类似于社会文化那种覆盖广泛、易于接受的大众文化,也不是某些小范围传播、鲜为人知的小众文化。它是一种存在于大学内部,经过时间的积淀,历史的熏陶,知识的洗礼,逐渐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的文化,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科学措施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弗莱克斯纳指出,大学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机构中无与伦比的机构。也有人曾做过统计,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组织只有两种,一个是教会,另一个就是大学。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存在的大学,现在多数都还存在,原因就是这两种组织的存在不为物,不为钱,而是有着超现实的崇高使命,宗教是为神而存在,大学是为精神而存在。因此,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的根本,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发展至今,历经变迁,其形式和内容因地点而不同,因时代而不同,但其本质却不曾改变,即在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内在品质和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我所理解的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精神、育人要旨、学术研究。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涵盖创造精神的大学精神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并具有生机的根本力量。大学是传承并引领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而创新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是大学贡献于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创新精神更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本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精神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这就是大学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性,创新性必须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一百多年来,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于大学,而小部分的人多数也是接受过大学教育,大学精神使他们孕育、传承了创新精神,并在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实现了价值。

育人要旨是大学精神的永恒使命。众所周知,育人是大学之本。大学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蕴育人才永远是大学精神恒定的使命。大学作为社会道德的辐射源和社会文化的引领地,务必培养学生使其真正达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而大学精神的实现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要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达到育人的有效目的。师生的和谐互动,能有效促进科学、人文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在心中自觉凝成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使大学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力量和成才的载体,这样,大学精神不仅留在了校园里,更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学术研究是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术研究是现代大学的特征之一,学术精神是教授高深学问、探讨深奥知识、培育科技思想的灵魂。自学术开始进入大学殿堂以来,科研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失去了学术精神,大学精神当然也就失去了真正内涵。同样,学术精神也是使所造就的人才具有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驱动力。有学术精神的大学生,不应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之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学术研究需要坚持学术的真正自由,为行政所主导、为经济所左右的学术绝不是真正的学术,没有真正学术的大学难有丰富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1

第6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学;创新素质;标新立异;激励

德育教学是人的教育,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般思维规律。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它的最高水平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越高,创新精神就越强。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造性教学的方法

创造性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而传统的教学下学生习惯听教师的安排,很少有自主活动、提出问题参与的机会。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并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学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有两种。

1.直接激励法。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或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思维的成果。如在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注意发挥师生之间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进而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间接激励。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设计的轨道,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要提供大致相等的创造思维训练机会。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素质

创造性教学不是让学生的创造潜能放任自流,而是要主动引导,教师要心理上开放,有活力、敏感、自信,能够深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成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了解他们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每一次碰撞都可能引发智慧的火花。”德育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让学生说己之欲,写己之欲,使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在宽松、令人愉快的环境下,充分获得心理安全的时候,才能自由地思考问题,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主人,才能敞开思路考虑问题才能自由地求索,形成创造力。

在教学中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地研究课文,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师生共同研究,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在精神上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诱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共有的互联互动阵地,变“我要你做”为“我们来做”。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要和蔼可亲放下架子,与学亲切交流。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命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发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悟、理解相对于社会和他人可能并不新颖,但对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这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引导总结,同时还应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对学生的古怪问题师生也不能嘲讽,反而要对其胆量意识给予肯定,热情鼓励。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创新教育常用的方法。

(三)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造形象

想象、联想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心理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意向,没有创新意向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众所周知,许多发明创造是借助联想而获得成功的。如阿基米德定理的发现,就得力于浴池水溢出而产生的联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就得力于苹果从树上落地而产生联想。生活中还有诸多例子。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四)鼓励多种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能用新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从而看到事物发展方向,得到新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纵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教每一课,都要让学生理清思路,以培养他们的纵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对教师的讲述、教材的论述、同学的发言等,提出修正、反驳,并讲明道理。让学生大胆思考,哪怕一点点正确的想法都要支持他们,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7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求异思维 尝试成功 文本亮点 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列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实,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众所周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做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教师将一堂语文课的大量时间花在课文的内容分析上,一堂课下来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了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很少动脑、动口、动手,是无法培养创新思维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肯定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维中,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为学生提供受用终身的语文基础性创新能力。

一、注重在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如能引导学生采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往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我的一位同仁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针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的“朱颜”如何理解进行提问,有的学生依据上文认为“朱颜”是故国的宫廷之貌,往日宫中的雕栏玉砌、轻歌曼舞、欢聚畅饮,如今留下的只是冷落凄清,可谓是“可怜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之苦;有的学生认为“朱颜”是指李煜自己的容颜,昔日神采飞扬的南唐后主与今日沦为阶下囚的落魄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可以使我们能感觉到后主的“朱颜改”;有的同学反驳认为此处“朱颜”应是只昔日宫中的宫女,宫女在国灭之后沦为异国之奴,虽然她们依然在宫中,可惜是物是人非,想到国仇家恨,岂能不悲从中来?虽然学生发表的意见各不相同,但都是符合作品的情理的,这些解读是建立在对文本进行充分理解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观的臆断。

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进行思考,不仅使课文的内涵在学生争论中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创造性。这与语文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具有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让每个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发现学生“思维创新”的眼光,多加鼓励,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激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它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让每个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在教授老舍先生的《茶馆》时,没有像以往那样介绍戏剧知识、分析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由于时代较远的关系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一时难以理解,他认为这样授课学生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讲,缺乏认识和“体验”,不利于学生们创造思维的培养,他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提前一周来拍这幕戏剧,有些同学说:我们从来没有拍过课本剧,拍不好;有的说:不要紧,好像有《茶馆》这部电影,我们把它下载下来仿照着拍。他告诉学生:“仿照电影去拍,我不如让你们去看录像,为什么不让你们看录像就在于让你们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我相信你们会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拍出属于自己的《茶馆》的。”学生们点点头去准备了。一周后的课堂演出,虽然布景简单了些,也没有地道的北京话,但学生巧妙地通过人物的独白,人物相互间的对话把故事时间、矛盾冲突交代的清清楚楚,把剧中人物演的是活灵活现:李三的直来直去;王淑芬的快人快语;王利发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他同学在接受同伴的体验中对“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思考探讨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也会消除对创新思维“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课堂教学中把话语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有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慧眼,不能总将眼睛盯在“好学生”身上,无论是创新能力发挥较好的学生,还是创新能力暂时“低下”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哪怕是极其微弱“创新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助燃”,以期形成“燎原之火”,因为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强烈了,才能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挖掘文本的“新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培养教育。语文文本内容十分丰富,在语文课堂上可以使学生们在咫尺间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草原、大漠、沧海,可以洞察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可以领略文坛大家的绝妙好词,欣赏其构筑的倘恍迷离、美妙绝伦的精神境界。抓住文本“新亮点“不仅可以通过课文陶冶了学生情操,纯化其品质,更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好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从高中文本的内容来看,课文选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思维成果,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角度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本,我们如何将作者的思维成果转化成学生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文本的“亮点”,找“亮点”要做到让学生自己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迸发自己的灵感。如有的老师在《将进酒》的教学时,找到的“亮点”是在让学生读出李白诗歌磅礴的气势,从中找到自己所理解的主旨句,在学生阐述理由中针对不同的理解认识李白矛盾复杂的感情,从而体会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在《促织》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描写这个“亮点”来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如果切入点选中了“一只蟋蟀是如何操纵成名一家人命运的”,那么心理描写的“亮点”就脉络清晰了,让学生在乐于动手归纳、动脑分析,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心中来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创新。

文本中的选文,孟子文章的雄浑犀利,庄子的恣肆,屈原的高洁瑰丽,鲁迅文章的深邃冷峭,郭沫若文章的豪放激越,茅盾小说的刻画入微,巴金小说的明朗热情……这些无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这些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的作品单纯地靠我们教师课堂分析是无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到的,而要靠我们引导学生找文本的“亮点”,在“亮点“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去文本内容,深化文本显现的智慧的光芒,这样才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审视作品,去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第8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第9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一、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π/3)]/cos(π/6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α),且cos(π/6α)=sin(π/3α),因此,立得原式=ctg1/2(π/3α)=ctg(π/6α/2)。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三、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