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第1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南涧县 农作物品种管理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35-02

对农作物品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多样性开发,还能在研究中分析出适应环境的优秀品种,从而大量种植适宜环境的农作物,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使种植户获得丰厚的收成。

一、南涧县的大致状况

南涧县是云南西部的一个区域,全县人口只有二十二万左右,但是农户就有二十多万人,是个以种植业为生的地区。我县的地势形态是高中山地区,大部分都是由河谷、坡地、山峦等构成的山区或者是半山区。因为南涧县处于热带,并且是属于海陆季风区域,所以有着鲜明的干湿区分,但是四个季节的气候差别却并不太明显。由于是山地区域,在同一竖直方向上,光照、温度以及水分都不能呈现合理分配,因而会出现同一山脉上四季显现的情况。山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耕地资源短缺,土壤类型层出不穷,因而种植的植物种类就比较广泛。然而,山区最为头疼的便是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高海拔地区缺水,植被的覆盖面积也不多,造成水土潜力隐于其中不能发挥出来。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公路、客运站等公共设施都日趋完善。农业在科技进步的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都被研制出优良品种得以推广,全县农业收成大幅度提升。

二、南涧县农作物品种发展前景良好

自从我国农作物的品种审定制度确立后,我国各地区的有关农作物品种的管理也一步步走上了更加规范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南涧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粮食农作物的品种得到优化,质量提升显著

粮食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把关与研究,例如水稻之类的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与探讨,新品种的水稻具有了高产量、优品质、高效抗病、节约成本以及适宜大型机械工作的特点。诸如大豆和玉米这些本来是以粮食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农作物,现如今已经逐步转向充当菜蔬的类型。它们在品种类型、品质要求、商品属性这些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令人注目的是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的研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增加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除此之外,油菜这类特殊农作物也在技术团队的研究中开发出适应环境生长的品种,使其含油量大大增加,油的品质也在提高。

2.菜蔬等农作物的品种多样化程度加深

南涧县的菜蔬之类的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研发,研制出多种品质优良的瓜果蔬菜。诸如番茄、辣椒、花菜、大白菜等农作物,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研究出适宜南涧地势生长环境的蔬果,从而增产效果显著,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多样化的瓜果蔬菜,使得从事种植的农民可以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特点而种植相应的蔬菜,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活水平。

3.茶叶种植优势突出

南涧县有针对茶叶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专门组织全县茶叶的生产规模化、提升全县茶叶的生产质量、大力宣传茶叶的品牌知名度,从而使得茶农的经济效益得到飞速增加,进而推动全县的茶叶产业的平稳发展。南涧县茶叶种植原本就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充实,形成大大小小许多互相关联的茶场。由于我国对农业方面的重视度加深,近年来南涧县正在加快茶叶种植的集约化管理与组织化管理,积极研制茶叶的优良品种,推动南涧县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南涧县农作物品种管理出现的问题

1.农作物管理程序不完善

对于影响很大的农作物进行品种审定的过程中,相关程序并没有十分完善,参加审定的品种的真假与否还尚待检测。不但如此,在管理的系列程序中,缺乏高效的甄别技术与辨别手段。例如玉米之类的参加试验的品种,其具有许多相似的品种,甚至还是相同的品种。对于作为参照物来说的农作物品种,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双方共同的利益。就如一些并不是以本身农作物作为参照的品种,常常会出现纯度较低的情况。在区域性的农作物品种试验中,参照品种出现退化现象的时候,参加审定的品种性能自然显得更加优势突出,可是将其投入实际生产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地方性的试验站点运行不通畅

地方性的试验站点的建设,是我国中央以及相关农业部门对专门的申报项目和站点的基础设备投入一定资金,当这方面完成后便交由地方管理。可是由于这是一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化工作,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农业部门并不会在其中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整个试验站点缺乏了运行经费,直接导致农作物品种审定的运行不畅。

3.试验分析人员变动频率过于频繁

农作物的审定是一项要求规范的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工作的严谨有序。当人员变动过快时还会造成人才流失、试验质量问题严重等现象。

四、针对南涧县农作物管理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1.制定严密法律法规,确保公平共正

根据试验站的相关工作内容,制定出有利于试验站良好运行的机制。依照农作物品种管理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保证管理的公平公正,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各样的风险。借助于不同农作物的参照物,逐步提高参加试验的农作物品种的相关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种风险防范制度,加深农作物品种管理的监管力度。

2.确保充足的财政经费的支持

对于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地方性的试验站点在基础设施得到经费保障的同时,对其的审定工作也要有足够的财政保障。站点的日常运行和试验程序造成成本费用,都要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支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普及

对于新研制出的优良品种,要积极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民能从中受益,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各地得到大范围种植,从而推进我国农业行业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农作物品种管理与农民的生产效益息息相关,与农业的生产安全问题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稳定,有效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世贤.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J].中国种业,2010,04:5-8.

第2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风沙和干旱侵蚀下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土地含水量不断减少,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也在不断锐减,越来越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这对于农作物增加复种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术

通过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作物的灌浆期,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通过松土、垄作、地膜覆盖、灌溉等会直接对土温和气温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 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 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我国化学肥料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导致当前许多农户对于土杂肥及绿肥缺乏重视,为了片面的追求高产,往往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从而导致土壤不断恶化。不仅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较为严重,对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则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在当前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以往的农作物栽培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对栽培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了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3.4 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 结束语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则在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对栽培环境进行改善,努力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农作物栽培理念的转变,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作物科学栽培,严格管理,从而确保农作物能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云南农业,2010,5.

第3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S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6

1 土壤的作用

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从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酸碱度及活性铝、锰的含量来分析,这些元素是都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必要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合理可以促进蛋白质、氨基酸在农作物中合成,进而增加了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成熟后的农产品营养也更均衡,品质更高。而酸碱度对土壤也有影响,酸碱度酸度过高会出现烧苗现象,使农作物枯萎,不同农作物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这就要求在农作物种植前要根据土壤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土壤适合农作物正常生长。

2 肥料的作用

2.1 无机肥料的作用

以氮、磷、钾等不含炭的营养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统称为无机肥料。氮肥是最常用的一种无机矿物质肥料,它是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的重要组成元素,氮肥的肥效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作用,如常用的尿素不仅可以调节作物开花期的花量,还可以疏化花果、防治虫害等。

钾肥也是具有主要养分的肥料,在农作物生长中能促进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形成,并可以促进酶的活化功能,钾肥的肥效具有增强农作物抗病、抗干旱、抗倒伏的作用,在薯类或含糖类的农作物中,适当施加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中淀粉和糖的含量。

磷肥对农作物的影响与氮肥、钾肥相当,磷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过程都很关键,施加磷肥可以促进植物的早熟、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无机肥料营养成分较简单,但养分含量高,且大多肥料都易溶于水,肥效发挥作用快,在施用和运输时也便利,无机肥料适合绝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有机肥料的作用

含碳的有机物质被称为有机肥,指动植物代谢产物或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合成的含碳营养物质。它可以提供作物生长过程所需的全面营养,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肥料的肥效。合理利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增加农作物的营养物质。

3 合理使用

3.1 保护土壤

对农作物最有效的生长方式是利用土壤的自然环境,在自然条件下,保障土壤水分的适宜,遇到干旱时期可以人为灌溉,采用水井或其他水源,保证农作物生长必须用水;还可以采用梯田式或覆膜式保证水分不过多流失。对土壤中的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以实施不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以利于农作物的良性生长。

3.2 科学施肥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农作物生长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及土壤特点,采用不同肥料以提高肥效的利用效果。

4 合理种植

在选择农作物种植时,以先进指导理念为参照,应先做好市场的前期调研或考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根据土壤自然条件及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种植品种;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环境,发挥本地区优势,采用环保、健康的适合农作物生长方式,依据植物生长习性、成熟周期,合理种植,科学管理。

5 减少污染

土壤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势必会对生长的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减少污染,避免污染也是当务之急。要减少工业的污染,对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要进行合理有效处理回收,尽量减少任意排放;农药的使用会使其大部分在土壤中残留,从而影响土壤的原有环境,使农产品的营养和质量遭到破坏,因此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合理控制,应尽量或减少农药的使用。肥料施加的过多或面积过大也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肥料过多,会使土壤营养过剩或盐分过高,导致农作物枯萎。所以,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6 结束语

肥料不仅对土壤的自然属性有着影响,对农作物的生长也很关键,因此合理利用土壤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使用无机肥料及有机肥料,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种植、管理、监测理念指导实际,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如成.浅析丹徒区耕地质量现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4(6):55-57.

第4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艺技术;现实社会;重要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对农作物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以保证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继承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方法,促进了农艺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变了农业生产环境和技能。

1 农以技术的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占全国经济的主要位置,基于此种情况,只有推动农业进步,发展新型农艺技术,才能实现农作物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农艺技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新型技术书充斥着我国农业建设中,科学种植农作物,运用新的农业管理办法,是农业的新要求,通过各类农业实验,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素,用在实现农作物最大化的生产上,满足农作物生产。除一些内在因素外,还要对土、肥、光、温、水、等各种不同外在因素加以处理,实现新型农艺技术,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 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促进农作物生长还要考虑到作物栽培期间间隙的合理规划,这样才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作物间隙合理化,间隙的宽与密会出现以下问题:(1)影响作物生长;(2)产量降低;(3)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4)野草疯长现象;(5)农作物间授粉困难。对此,农艺师要提前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和空气流通问题,以保证植物适当的空隙并促进生长。

2.2 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

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多种因素,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外部环境因素,促进农作物生长。改变生长过程中,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延长光照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2.3 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4 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

植物出现病虫害会造成减产和死亡,对作物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质量的选择。所以,农艺技术人员要积极采取适当方法治理病虫害。人们常用的防治手段是利用化学药品除虫害,虽然有一定的效果,却会留下后患,农作物上残留化学药剂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3 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关系

农业机械的实施给农业发展和农艺技术的提高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农以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操作和需要,精心培育出适合机械操作的新型农作物品种,使农业机械便于操作,解决了由于资金受限,技术缺乏等因素的困扰,从而满足农业机械的可操作性。(2)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地形地貌是影响农业机械开发的重要因素,紧密联系农艺与农机的关系,发挥农机应用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4 我国农艺技术水平提高策略

(1)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生产率提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农业机械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使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达到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提高。

(2)农以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农艺技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农艺技术人员,而且,他们是直接参与者,技术的高低水平决定了农艺技术的发展,改进了技术发展水平,在这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a.对于在农艺方面有所贡献的技术人员,政府要给予嘉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才能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b.吸收农艺技术专业人员回乡就业,运用各种方法留住农艺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农艺技术。c.设立农艺技术培训体系,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艺技术水平,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

(3)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5 结束语

我国农艺技术不断增长,人口数量逐年递增,我国土地种植面积却在不断减少,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却大大增加,这样,提高农作物产量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种原因,只有通过培养农艺技术人才,促进农艺技术水平提高,才能真正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幅度提升,达到维持国计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连.农艺技术在现实社会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16).

[2]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第5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积极研究农作物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良遗传因素 要想使得农作物取得高产增收,就要重视粮食种子的优越性能,因此,在新时期要选择培育那些坑病虫害、稳产高产的技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育种,积极改良农作物的株型,进而提高整个农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从而让农作物的成熟期变得更加的适宜,为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关于农作物的育种途径以及育种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常规的育种为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运用,提高育种的技术。

1.2 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潜力 对于农作物来说,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要适当的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进行套种、间做等,使得复种成为可能,还能增加农作物收货的面积。要选择肥沃、透气的土壤,酸碱度要平衡,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土层进行清除。积极延长生育期,多补充一些人工光照等。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光合的面积,比如,合理的密植,进而增强光合的效率。还能通过透光或者通风作用,增加有机肥或者其他肥料来使得农作物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光呼吸进一步降低。

1.3 提高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的提高包含的有土壤的耕作技术的提高、施肥技术的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等等。要创造比较好的耕种结构,保持合适的空隙比例,对于农作物土壤中所含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积极协调土壤中各个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表面的杂草清楚干净,积极疏松表层的土壤,为农作物高产打基础。要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土壤类型,依据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肥力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和育种的品种,还要选择合适的配制比例,运用现代化的施肥方式,进而充分的发挥肥力效能,为农作物的高产和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2 常见的栽培技术

(1)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子,加上合适的育苗与移植措施,还要选择配方合理的肥料,进而提高土壤的肥力。(2)旱地农作物技术,主要是修筑相应的农作物种植梯田,要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的耙压,做到节水播种,还要进行合理的轮作,采取化学抗旱之际等措施。(3)玻璃温室栽培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模拟技术、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地产地区增产技术等等。

事实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栽培技术,都跟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关系,要严密把握栽培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保证通过相应的栽培技术来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还要集合多种栽培技术,把那些普遍使用的技术措施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来加大农作物的行距空间,进而让农作物充分的吸收水、阳光等资源,加大技术管理力度,这样既省时省工,还能够相应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3 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3.1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 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农作物的栽培观念,做到栽培的科学有效性,积极强化农作物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回去其高产稳产的特性。要注重有机肥的运用,做到配方施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效力,可以把农田变成海绵田。在对农作物的保护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方针。积极配合新技术以及常规技术,使其做到相辅相成。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耕,积极除草,要进行相应的灌溉工作,还要注意排水。运用合理的措施来对病虫害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对于有的比较贫瘠的土壤,需要进行定期施肥,从而改良土壤,保持土壤的生产能力,能为农作物补充生长的营养。

3.2 明确高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部分农户对于土壤杂肥以及绿肥的重视度不高,要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这些农户就不断的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使得农作物出现病毒、长势不良的现象。这就需要认清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杂费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采用综合措施,把一些病残体清除掉,还可以进行秋耕冬灌,选择那些抗病虫害的良种,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要强化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明确常见的栽培技术和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品种的选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秀东、林玉娟、王海云.关于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2(12)

[2] 何志义、胡奎奎、昌晶.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2(03).

[3] 黄佩民.对于农作物栽培高产增收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国农业科学,2012(09).

第6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第7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4

1 提高绿色植保理念的认识

绿色植保理念即绿色植物保护,顾名思义,其宗旨在于建造绿色生产环境,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保障下保护植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防治策略

2.1 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政策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环境

由于传统小农农业的种植规模的制约,家庭种植的模式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和实施难以全面落实,在原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政策下,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适合当地生产力的土地经营模式的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营造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的大环境,为保证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落实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2 规划农业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乡镇政府对于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下拨的农业生产补助款统一规划,对于涉农补助款要确保专款专用严格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落实防治要用农药的用量和效果等具体的指标。从预防开始,对播种的土壤进行早期的消毒处理,选取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或杀菌剂拌种的处理来进行灭菌,消灭病虫害的发生环境。加强定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用量。例如春夏之交的烟粉虱的控点保面和压前防后的防治策略,大容量的远程高压喷药技术,都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防治的效果。尽量推广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提高化学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对难以防治的玉米螟、玉米穗蚜,推广使用非常规的烟雾剂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虫害蔓延和危害。控制病虫害的发展,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应维持在85%左右,这样是为了给虫害的天敌保留足够的食物。实现化学防治的专业化、科学化。

2.4 推广非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的弊端,非化学防治的推广势在必行。

2.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减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2.4.2 加强农作物的物理、生物防治

利用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引进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长期有效的抑制虫害的发展,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例如利用性诱剂诱杀鳞翅目类(如玉米螟)和食心虫类(如梨小食心虫)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蚜虫等。推广新型绿色防控产品消灭害虫,开展绿色防控模式,建造绿色农作物示范基地。

3 结语

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在其理念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要增加投入,促进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价格优势,在时效和便利性上做突破,让农民群众加强接受主动性。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推广力度,出台有力的保护措施,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第8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种植因素;农业种植结构;影响;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85-02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国家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前提。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自然生态坏境的破坏情况十分严重,资源过度使用、环境遭受污染,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季度破坏的严峻情形,对农业种植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影响农业种植的各因素进行有效掌握,充分利用积极的种植因素,优化种植技术与水平,以此减少消极种植因素的不利影响,最终实现农业种植事业的优化发展。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影响农业种植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力求找到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农业和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切实需要[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类污染的加剧,农业种植的土地、环境都受到极大破坏,然而土壤、肥料、环境以及植物营养等方面都会对农业种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农业种植的因素对于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多是十分不利的,为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这些农业种植因素的控制力度[2]。

1 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农业的发展需求

农业种植对于土壤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农业也遭受十分巨大的影响,制约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当前亟需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全新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以应对如今的环境形势[3]。有机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趋势,为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在有机农业的种植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污染较小且不会对周边种植环境造成影响的化肥与农药。

此外,众所周知随着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农业种植可不通过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就能实现农业产量的提升。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也决定了农业种植必须朝着低污染的水平发展,并在种植过程中强化监管,真正为百姓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4]。在优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植物影响因素,提高产量,增强土地的生产力。除了通过无毒害低污染的有机化肥、农药的使用外,还应强化植物抵御天灾的能力,在保证不减产的前提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种植理念,利用生态管理技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提升产量。

2 影响农业种植的不利因素

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但这一进程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就因此对农业种植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我国农业种植在机械化、现代化、总产量等方面更是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但与此同时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现阶段农业种植受到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板结的情况严重,而土壤板结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营养不良等情况。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土壤残留,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与产量。三是化肥使用不当或是过量,则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骤减。

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舆论,危害极大。从种植结构角度来看,各类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其中不仅有制约农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部分,农业种植户可借助这些积极因素来不断提升土壤生产力,利用有机化肥、农药与先进的土壤和种植技术,发掘农作物的生长潜能,弱化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为保障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与绿色生态理念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

3 基于种植因素影响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中,为了提升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增产,但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弱化了土壤肥力。久而久之,造成了农作物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因农药、化肥的影响被大大弱化,如果不使用农药与化肥,则无法治理病虫害,同时也不能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充足的养分,而采用农药与化肥则会加大农作物的依赖,加重土壤负担,进一步增加对农药化肥的依赖[6]。但最终造成成本越来越多,但产量却难以提升。因此,农业种植必须充分利用种植因素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合理运用新型技术,摆脱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3.1 土壤及植物保健

土壤对于农作物种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农业产量,不断发掘土壤潜力十分关键。充分利用新型农业技术强化土壤生产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尽量采用污染小的化肥。通过土壤保健,提高土壤性能,进而使土壤调节机能不断增强,以此为农作物提供一个营养物质丰富的生长环境。

土壤保健技术的核心是优化土壤结构,而土壤结构也正是培养土壤无机有机胶体的重点。利用土壤保健,通过有机胶体复合体的培育,促进土壤中已经结板的结构能够恢复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7]。实现此种技术的重点在于先要提升土壤中的无机胶体与有机胶体的含量,并以阳离子等土壤调节剂作为搭桥物质,促进有机无机体的复合。除去以上功用,土壤保健对于土壤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改善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土壤保健的同时还应结合相关化学技术,起到提升净化的作用。

农业种植过程中,通过植物保健技术可开启植物的次生代谢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农作物获取次生代谢中所需要的各类营养元素,从而使农作物的防御灾害能力得到大幅强化,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加快成熟,增强免疫力,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及副作用[8]。除此之外,还可以改进传统农业技术,如多次收割以及育苗移栽、微生物非豆科以及豆科的固氮农业技术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有效氮,加快新陈代谢,并通过施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总之通过植物保健以及各类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不但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还能使土壤结构改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一举多得,真正为社会提供绿色放心农作物。

3.2 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种植结构优化

水资源在农业种植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但可实现节水节能,还可促进种植结构的优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种植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科学计算来实现。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当地总面积约为78 km2,耕地面积约为4 260 hm2,当地耕地率约为54.2%。共管辖25个行政村、7 426户,水资源主要以坝塘供水与小水库等为主,平均年供水量约为1 290万m3。此外,降水也是当地灌溉的重要水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本着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应当先通过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设计灌溉计划。以保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等为前提,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先计算出当地农业灌溉的目标函数,见式(1)、式(2)。

max f1=810A1+766.92A2(1)

min f2=430A1+84.5A2(2)

其中A1是水稻的种植总面积,A2是旱作物的种植面积,A1+A2≤4 260,当地种植区域42%为岗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因此A1≤4 260(1-42%)。计算时先把多目标函数向单目标函数进行转化,构建评价函数:

maxQ(x)=α1 f1(x)-α2 f2(x)(3)

仅对灌溉区的最大净效益进行考虑,对式(3)进行求解,基于LINDO语言的求解结果为:

f1=49 126 516元,f2=15 251 124 m3

A1=1 902.6 hm2,A2=2 350.7 hm2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明确当地水资源优化利用与种植结构的优化设计规划,并根据以上结果,实现当地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供给的合理配置。

3.3 引入高科技手段,强化农作物科学管理

要想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先进技术不但能改变农业种植结构,还能实现土壤、肥料等外界因素的优化调整。为使我国农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手段,力求利用高新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潜力最大化挖掘出来。

农业技术的创新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的结构,包括种植成本、土壤成分、植物营养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优化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也就需要不断强化生产技术水平,在倡导高科技应用的同时,还应强化农业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做到以人为本,以此为农业种植的高科技方向提供群众基础。这样才能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到先进技术,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农业种植对于土壤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农业种植中,为了提升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增产,但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弱化土壤肥力。但农作物种植并非是只能通过有毒害的农药、化肥才能保证生产质量与产量,而有机农业必须保证生产环境的无污染,因此必须严禁采用有毒有害的肥料化肥,种植过程一定要做到全程监控,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让农作物可以在无污染的土地中健康成长。

4 结语

首先,应当明确地了解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民生的基础保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强化农业种植影响因素控制力度的重要性。在农业种植期间,会受到各类种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则可能会使得种植结构难以维持平衡,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保障我国经济与社会民生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减少农业种植中各因素的不良影响,确保国家稳定长远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青.试论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2,3(1):17-19.

[2] 周旭升.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4,12(7):27-28.

[3] 李超,潘忠芬,代萍.试论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3,12(6):258-259.

[4] 王玉宝.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 郭永奇.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6] 徐万林,粟晓玲.基于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的农业节水潜力分析――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1-5.

第9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应用

1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的调配、灌溉用水的输送、浇灌和作物吸收是农田灌溉的基本过程。然而在水资源的输送和灌溉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如土壤蒸发、输送渠道出现渗漏等,使农作物实际获得的水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进而使农作物减产,效益降低。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输送水资源的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减少水的蒸发和泄漏。在灌溉的过程中,使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降低,提高灌溉质量,减少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做到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田的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采取合理的灌溉方法,提高用水效益以及农作物产量。

1.1 减少输水过程水量流失

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灌溉技术也不断发展起来。挖土成渠是农业灌溉中所采用的主要灌溉方式,这种方法较为传统,在输送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蒸发和渗漏的问题,从而导致灌溉用水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输水环节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1.1.1 渠道防渗。为减少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防渗材料,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是目前节水灌溉工程所采用的主要防渗材料。对于渠道较小的混凝土护面,为提高输水流量,可以采用U型混凝土渠道,从而达到减小过水断面的效果。

1.1.2 管道输水。导致水资源损耗的因素很多,渠床杂草和水面蒸发就是输水过程中造成水资源损耗的主要原因,而利用管道输水则可以使蒸发的损失降低。采用喷灌、滴灌进行灌溉时,需使用高压的输水管。

1.2 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的应用

1.2.1 喷灌技术的应用。喷灌技术具有保证灌溉面均匀的作用,其原理是利用管道来输送水资源,在压力的作用下,输送水资源到需要灌溉的农田,接下来使用喷头将水均匀地喷射到农作物上,喷到农作物上的水量较为均匀,因此能够实现节水的目的。

1.2.2 微灌技术的应用。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灌水器、水资源、灌区首部和输配水管网组成,是在滴灌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小管涌流管、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方式。微灌技术主要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灌溉,具有灌水流量小的显著特点,灌水的周期相对较短,一次灌溉的时间长,其优点就是能够准确控制水量,可以直接输送水分和养分到农作物根部的土壤中,节水效果非常好。

1.2.3 步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以电力和农用机械作为灌溉的动力是步行式灌溉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提高移动灌溉的适应性,并且能够结合配套的灌溉设备使用。简单的说,步行式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地融合了机械化技术和节水技术的优点,所需的配套设施较为简单,流动性和适应性强,采用组装的方式装配机器,能够很方便地对急需作物和地区进行灌溉。该技术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较少,同时还能确保灌溉的有效性。

1.2.4 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应用。自然降水是灌溉用水的有益补充,雨水集蓄技术有助于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通过采用工程措施收集自然降水,并利用管道来输送雨水到田地。该项技术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利于农民种植模式的改变。在干旱和季节性缺水的区域尤为适用,既补充了人畜饮水,又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1.3 节水灌溉的系统制度

1.3.1 不充分灌溉方法的应用。为提高单位水量的收益,可以采取不充分灌溉的方式。与之相对比,充分灌溉的方式,其单位水量的收益难以保证,虽然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单位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却不高。

1.3.2 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应用。长期以来,水稻的种植一般采用漫灌和串灌的灌溉方法,使水稻的灌溉保持在较深的水层,造成水肥的严重流失。目前研究的水稻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具有很好的灌溉效果和节水效果。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就是利用薄水插秧,返青时是浅水灌溉,在分蘖前期保持田间湿润,分蘖后期要进行晒田,水稻拔节抽穗时薄水灌溉,乳熟时要田间湿润,水稻黄熟期湿润落干。

1.4 田间灌溉节水处理

各种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而选择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就是确保农作物生长和吸收的需要,使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保持湿润的状态,而中耕保墒和麦秆覆盖就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中耕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是通过切断水分蒸发的毛细管道来实现的,需要在灌溉后将土壤的表层耙松。麦秆覆盖方法减少水分的蒸发是通过覆盖表面来实现的,需要在土壤的表层覆盖上切碎的麦秆。

2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应根据罐区的具体情况,如农作物类型、农田的水土条件等,科学选择相应的灌溉技术,防止因灌溉技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甚至造成环境的破坏。如果资金较为充足,条件较好,可以选择需要较高投资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对于一些投资较小的灌溉技术,如膜垄沟灌技术等,也应该加大应用和推广的力度。根据农作物的类型选取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大田粮食作物,其产出效益较低,因此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时应以地面灌溉为主要方式。

2.2 依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的调整确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和变化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就是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压缩耕地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以及扩大耗水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耗水高农作物的种植而积,以此来选择和确定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单位用水量的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产出。

3 结束语

每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自身的特性,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此外,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科技的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华.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思考[J].中华民居,2011(12).

[2]刘汉进.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2(12).

[3]尹利海.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

[4]王连春.阐述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