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雕刻入门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入门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刻入门教学方法

第1篇: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1.职业院校的核雕、刺绣工艺特色班,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已把核雕、刺绣放到了最主要的必修课地位,他们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传承核雕、刺绣手工艺。而我们搞的工艺特色课程教学,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特长为基础,属于校本课程设置,没有改变规定课程和增加课时,不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也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我们的特色教学仅是对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种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尝试。

2.职业院校的工艺特色班,是中考招生时专设的专业,生源一般都作筛选,招进的学生都具有美术这方面的一定基础,学生和家长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学习核雕、刺绣技艺,使之成为今后谋生的手段)。而我们的工艺特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作任何筛选,通过教学不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让学生拥有一手工艺特长。

二、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师资培养

核雕、刺绣,是一门手艺,并不是美术教师的专长。课程开设之初,除了配备文化课教师讲授核雕、刺绣的历史、文化地位,讲授核雕、刺绣门类,学校从校内物色会刺绣技艺的教师承担刺绣教学,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业务指导,聘请校外核雕工作室的师傅进入教室传授技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没有自己的师资,终究不是个事。学校还专门让美术老师参与核雕课程,跟随师傅学习,了解核雕技能并动手实践,渐渐拥有核雕特长。

三、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

核雕、刺绣,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从未有过劳技教材将此收入。既然开出了课,就需有教材。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实情和教学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自行编写内容选择和体系安排上具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材。特色教学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教材可参考怎么办?只能靠自己编写。通过寻找资料,翻阅参考书上,编写成了《核雕入门教材》《苏绣艺术》两本教材,正式作为我们核雕、刺绣特色教学的校本教材,现已投入试用。在编写核雕、刺绣特色教材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教材要切合当前形势,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符合新课改精神。

2.教材应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核雕、刺绣虽是古老的传统艺术,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通过核雕、刺绣教学不但学习传统艺术,而且还可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

3.教材编写应侧重知识性和审美性,但也应兼顾实践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4.教材不可能一稿达到完美,必须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边总结、边修改、边完善,力争做到三年一个循环下来,出好教材、出好经验、出好论文、出好人才。

四、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教学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名家范作的欣赏,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增强对核雕、刺绣艺术的美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在教学步骤上,采用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

3.在工艺方法介绍时,要采用口头说教和动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在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注意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学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5.在教学评价上,不同于常规的课堂管理、作业批阅和成绩测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课堂管理”、“自由选择作业内容”与“民主参与成绩评定”的实践机会,营造一种突出“主体”、倡导“自主”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

6.在教学模式上,以素质教育、学科知识和发展特长为三个基点,构建一个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立体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推动学生广泛参与特色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学有所长。

第2篇: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临摹是每一个学艺术的学生进入艺术领域的敲门砖,而临摹究竟是什么?百度词条的解释为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临摹为了学习技法,侧重临摹的过程。为保存、修复、展览、出售而取得复制品,侧重临摹的结果。临摹首先当然需要观察原作,研究原作。包括原作的构图、色彩、肌理以及技法等等。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临摹在油画创作课中的作用以及它的重要性。看似最基本的入门课程,却奠定了未来油画创作的发展宽度。油画是西方绘画中的重要画种,也是各大美院的重要教学课程。作为美术学院的课程而言,油画虽不及中国画教学的历史久远,却迅速因中国的世界化进程而显得举足轻重。作为绘画教学的中流砥柱,学生在学习油画过程中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而临摹则在西方传统绘画的进阶过程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

2 传统西方绘画中临摹的历史脉络

古希腊、古罗马乃至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艺术鼎盛发展的黄金阶段,绘画和雕刻都被看作是低级的职业,虽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得到王公贵族的欣赏和资助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但是由于其身份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发挥。而那个时期更多的人都是在做希腊雕像的复制,以及对早期绘画的临摹。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大师大多数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改造和研究。那时的学徒制则是最好的证明,学徒向师傅缴纳学费,跟着师傅临摹或者仿制师傅的作品,继而沿袭师傅的艺术风格。这是临摹的早期形式。而土耳其的细密画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细密画是一种插图艺术,主要作为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的插图。它兴起于蒙古人统治伊朗的伊儿汗王朝时期(1230~1380),在帖木儿王朝时期(1370~1505)达到巅峰。在文学著作《我的名字叫红》一书中对细密画有很详尽的描述,后代画师为尊崇早期画师的作品,尽可能一笔不差的将其技法、用笔、色彩以及构图毫无差别的描绘出来,以此为荣。

以上这些足以证明临摹在西方绘画中是一种必修课程。不仅如此,他们以临摹为对前人作品的尊敬以及传承。阿尔伯蒂在1434年发表了《论绘画》,其中表达了他认为需要用临摹教学来作为重要的手段和途径。达芬奇的绘画心得笔记也如是说:首先,临摹名家,师法自然的素描作品。其次,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尊浮雕作品,反复进行素描临摹训练。第三,临摹适当的模特,此后应该进入创作实践阶段大师的心得体会为我们做了最好的例证。而素描临摹、石膏像临摹和写生以及模特写生的教学程序被认为是自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核心教学法。德拉克罗瓦曾经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可见临摹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多受重视。虽然二战之后,各种新的艺术观念层出不穷,观念艺术取代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浮躁之后人们还是更怀念在架上泼洒颜料的,对着古典大师的作品孜孜以求的岁月。绘画从来不曾死去,只是在人们的欢呼的背后默默沉寂,还是有前赴后继的学艺者进入学院接受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经典的艺术教育,求知若渴地像当初的我们一样观察着、临摹着那一幅幅经典作品。

3 中国油画教学中临摹课的重要性

50年代,中国油画受前苏联的影响,呈现出各种方笔摆色块的统一形式。随着80年代中国国门的打开,逐渐有机会观看到最经典的欧洲油画名作。然而,时至今日,在发表过的教学大纲里,只有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的教学纲要里才出现临摹课字样:临摹课,根据有条件有选择地临摹优秀的油画作品使学生能了解欧洲传统油画各流派大师的技法和材料使用的知识。作为西方最普遍最平常的艺术学习方法,临摹几乎是每一个西方艺术学习者乃至艺术家的必修课。然而在中国,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对于油画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教学中,临摹一直是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在书法及国画中沿用至今,然而对于油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尚未意识到临摹对于油画教学的重要性。毕竟,所学有限,以及自己学习绘画的教学程序是否科学都成了临摹课未能拥有其应有教学地位的限制条件。很多学生在接触油画之初多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阶之后则快速跨越到表现主义中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很难找到最初可以临摹的笔触、技法。然而到了表现主义时期,又认为绘画是一种任意妄为的行为。故而很少能找到可以学习临摹的切入点。学院派绘画中,老师在教授学生临摹课的时候也多半会从前苏联或者印象派入手。如此没有系统脉络的教授方法,无怪乎临摹在中国油画的课程中始终显得可有可无,无甚重要。

在一个教学思维清晰的老师的指导下,临摹教学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需要教师自己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系统的西方美术史知识。将临摹和写生相结合,从古典绘画的形体结构完成学生对于结构和造型的把握;从印象派中获取对于色彩、光线的感知;从现代主义绘画中汲取表达情绪以及对于内心世界探究的养料。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对于工具的认识和熟练的运用,哪些画作需要用到何种工具。在学生熟练掌握作画工具的前提下才能更有自信地对于名作进行临摹。在西方,艺术院校的老师会带学生直接进入美术馆和博物馆,对照原作进行观察和临摹。中国虽不具备如此的先天条件,但是尽可能地去将高质量的印刷品带入教学中,以及在国外绘画原作来中国展览的时候带学生进入美术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3篇: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欣赏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十分欣赏自己雕刻的一座象牙少女像,每天都深情的凝视少女雕像,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她当作真人,最终这座雕像获得了生命,并与国王结为夫妻。这则希腊神话蕴涵着的道理便是赏识效应所拥有的巨大力量。说明了对一个人表示出适当的赏识往往能有效的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并促进其发展。

    近年来,赏识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许多教育工作者运用其思想,采取积极的教育策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赏识非常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其自信,自然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声乐学习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事情,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通过锻炼能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认可,这样,有助于保持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幼儿声乐教育就更加复杂了,学生年龄很小,面对枯燥严格的学习很快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学服务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运用赏识教育策略非常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赏识教育,实践表明确实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错的效果,教学工作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下面对此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我有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在五到八岁,有的上幼儿园大班,有的刚上一年级;一部分学员已上了一学期声乐,另一部分是新学员,从未上过声乐;有的新学员刚开始胆子比较小,不太自信,练声,唱歌声音都比较小,更别提让她们单独唱歌了。而学唱者的自信心与决心,往往是她获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她们尽快摆脱这种不自信和胆小,首先需要她们在心理上的放松,于是我根据她们的年龄特点,和她们一起先做律动,如:跟着音乐扭扭腰,摆摆胯,跳一跳,然后鼓起腮帮子让气在口腔里转圈,手指向上放在肩膀上,感觉布谷鸟站在自己肩上唱歌,并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还可以设想又跑来一只小狗发出“汪汪”的声音,通过这些带有儿童特色的前期活动,再加上老学员的带动,新学员逐渐消除了紧张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轻松愉快的歌唱。

    二、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家长对学生浓厚的赏识氛围之中,时时感受到师长的关心和体贴

    以亲切、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在我的课堂上,家长是观众,学生是演员,老师则是导演。家长喜欢看自己的孩子表演,也愿意和其他孩子做比较,这样家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处与短处,帮助孩子扬长补短;而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识谱能力强的很快能背唱;嗓子条件好的唱的很洪亮;表情自然,唱歌有感情的,大家一起向他学习;有舞蹈基础的,给歌曲编配动作很快,老师要一一提出表扬,并让大家互相学习,而家长们坐在旁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与点滴进步早已乐得不可开交,同时也很欣慰,我甚至能看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交流和鼓励。每一次下课,学生都围在我身边不愿意走,说还没有唱够,而私下里有的家长也给我说,她们最愿意看我给孩子们上课,她们也最感谢我从没有拒绝过她们听我的课,我的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这样也鞭策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

    三、保护自尊,树立自信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教师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很欣赏并抱有高度的期待。这种超常态的输入,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直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较高期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传达对学生的爱和暗含的期待。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刚学了半年就去考级,结果所有人都过了就她没过,打击很大,她妈妈也对她有点失去信心了,但其实这个孩子条件不错,悟性也很好,就因为考级时有点紧张,有两句稍有点跑调,再加上学的时间短,上台机会少,心理素质不够好等因素,所以没考过,并不是因为她不适合唱歌。通过我的分析,她妈妈答应让她再学一年,在这一年中,她很用心,我也经常鼓励她,要求也很严格,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她进步很大,唱得越来越好,今年七月份的考级很顺利就通过了。这些鼓励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它犹如催化剂、兴奋剂,使歌唱肌体兴奋、积极、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和学习热情,激发她们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课后仍处于其乐无穷的心态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扬长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音乐才能,关心并培养每一个学生终生热爱音乐,这是我们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初学声乐的孩子在发声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时马上指出其毛病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势必影响其情绪,导致其发声缺陷更难纠正。排除学生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最佳策略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挚的正面鼓励和引导,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当学生唱的不好或感觉不对时,应该用温和委婉的话语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她们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但对于嗓音条件较好又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就应当及时指出她们的不足,并让她们欣赏一些高水平的光盘和演唱,激发她们进一步努力学习,使其学习更快提高。只有长期在好的歌唱“态度”下训练,才能造就出较高的歌唱水平。

    五、把握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期待和要求,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可以获得成功。声乐学习由于它的特殊性,许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太胆小,是想让孩子练练胆量才报名学习声乐的。如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再一个劲的批评或说明小孩完全不适合学习,这不但打击家长也伤害了小孩的自尊心。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有些小孩入门很轻松,也有些孩子因性格或其他原因入门较难,这些都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着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也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发声方法,应当根据各自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通常要做到气息深,位置高,喉头稳定,打开喉咙,让声音集中,明亮,靠前等。为了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它,还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决定教学方法。哪些学生练开口音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哪些学生练闭口音容易进入状态?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程度和嗓音特色,适当的选用一些较新的歌曲作为教材,因为这是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就更为主动,认真,较容易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特点,更自信。

    通过以上论述可看出,老师对学生的赏识是多么重要。声乐教学过程的因素变化多端,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所引起的心理效应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一定要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到“兴趣”二字,同时还要让她感觉到你赏识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所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听众是积极的,你自己就应积极起来;如果你希望他们对音乐表现出兴趣,你就要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这种兴趣;如果你希望他们爱上音乐,对音乐的爱就应该活在你自己的心中;如果你希望他们理解音乐,那就要和他们共同思索,不要用宣读事先考虑好的讲稿去代替自己活生生的思维活动。每学一首新的曲目,一定以自身去感染、吸引学生,以激发其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积极心态的力量》

    2.《金铁霖的声乐教学》

第4篇:雕刻入门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思路;创新思维

建筑环境模型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一种介于设计图纸和实际室内环境空间的一种形象载体,是设计思想凝固化和形象化的修正、丰富和拓展,目的是为了研究、深化、表现建筑设计方案。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建筑产业中,模型的设计制作日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它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设计方案立体直观的视觉形象。特别是建筑模型中声、光、电效果的应用,更加增强了模型的艺术表现力。一件优秀的模型作品从各个角度形象直观展示环境氛围、设计创意、理念,有利于增进设计者与业主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双方审核、评价、推敲和解决建筑环境内部的造型、结构、采光等问题,为设计、定案、实施提供了表现设计效果、传达设计理念和交流的最佳平台。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建筑环境模型设计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造型设计能力、整体操控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从建筑环境模型细部到整体,从单元到环境,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思维得到进一步认识,建立从二维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的形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建筑模型制作由于认识水平及工艺水平的限制,建筑创作构思与表现中的模型制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以开设计算机三维软件来取代。虽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但总体课时偏少。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刚开始进入课程思维入门状态,课程就匆匆结束。还有诸如条件如大型雕刻机等设备的限制,使得却无法将设计理念在模型中很好的表达出来,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的。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的几点思考

在国外欧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视模型的作用,将设计转化为模型,并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与优化设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作为学生与教师进行方案讨论、沟通交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对于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过程”

由于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本身的工艺难度,致使一部分学生刚接触该门课程的时候,会遇到一段二维思维向三维思维转换的瓶颈期,在这段瓶颈期内,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课程初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在建筑模型设计的初期,以概念模型为主,以简洁、抽象表现为主,方便快捷地激发建筑者的灵感与创意,在方案的深入阶段,以美观、具象表现为主,不仅要突出和准确表现建筑空间比例、尺度、色彩及结构构件关系的实体形态,还要统筹周边的环境氛围。从设计命题开始,让学生去收集整理一套图纸,从平面图、立面图开始,从底座制作、墙体搭建开始到最终装饰设计制作的整个从二维图纸到三维实物教学过程,一步步地将其他设计的创意想法付诸实践。教学过程由易到难,从单体小户型模型制作――复式大户型模型制作――别墅模型制作――建筑群体模型制作,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逐渐进行思考解决。教学成果要求学生通过公开汇报展览的形式来检验教学质量。

2.关于“小组合作”

由于模型设计与制作本身的手工操作性,会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建筑模型设计和创作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课时有限,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容易粗糙。教师在布置相关项目训练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目标导向活动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法组织与开展中,小组组员之间要明确组内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分工不均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小组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消极应付、偷懒或因能力欠缺、不善合作而受到冷落和忽视的不协调现象。小组组员之间要相互讨论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从讲台走入学生小组中,对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一些知识盲点的咨询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和指导。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互助和竞争的多向交流模式。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以后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图)。

小组合作

3.关于“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电脑3D效果图有着相当的依赖,在设计中甚至连草图分析环节都予以省掉,忽视模型制作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与表达而直接予以电脑设计、出图,缺少原创性和严密的推敲性,导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脱节。而模型制作课程是基于各种材料、工艺、设计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深入表达和协调整体创意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类设计者来说,建筑模型制作就是一种三维的空间训练的很好方式,把建筑设计形体、空间关系、质地、色彩、光影、对比等元素载体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加以运用、研究、比较与推敲,是提高设计者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设计者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及对建筑本质研究来创造设计更好的建筑作品。

在体验、分析、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也是反映一个设计者的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建筑模型其具体、直接、清晰的展示形式便于师生间推敲和交流建筑空间的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元素,思考设计本身,培养对建筑三维空间形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整体的多面化的思考,并能对复杂的自然形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新的三维空间形态。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形态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对训练学生空间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4. 关于“校企合作”

近年来大多高职院校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借助企业的技术资源,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在实训中,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操作,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以真实项目的形式进行“真题真做”,有效缩短了学生与市场的距离感,把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操作实践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把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依托校企合作的诸多资源与优势,开展工学结合,进一步推进“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校依据企业所需求人才的市场信息反馈,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设计来引导、促进企业文化向深层次延伸,同时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企业将一些研发的项目引进学校,与教师进行共同设计开发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结语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模型制作来增强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设计思想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整体策划力、观察力和设计力,从中认识和体会到更多有意义的价值,最终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空间思维能力、职业素质的平衡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科诺,马丁・黑辛格尔[著],华岳[译].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英)邓恩[著],费腾[译].建筑模型制作[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 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范凯熹.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与制作[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