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精神文化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

第1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是时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所谓职业素养,不单只是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理念等多个方面,它决定着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也是个人未来发展成才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培养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当下,从往常只重视经济建设已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对经济产业的升级、对高新技术的要求、对高精尖仪器的创新等都需要自身素质优秀的人才,而职业素养则是考量这一指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满足社会对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汽车类产业升级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产业升级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高精尖端行业转变。汽车工程行业也是如此,以往我国国内汽车多为进口,如今国产汽车、工程车辆、特种机械等领域快速发展,行业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汽车维修人员,在汽车产品研发、汽车概念设计、汽车制造、应用研究、技术服务、销售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都需要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对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的需要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是大楼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牢固,大楼必定坍塌。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本身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会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当中,也会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团队当中,会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十分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水平。良好的职业素养会让人从全局看待问题,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故步自封,无论是自身技术工作能力,还是待人接物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二、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不足

(一)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有限,办学理念缺失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尤其是汽车工程类专业,更是侧重于优良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因为条件所限,许多高职院校因为自身条件不合格,导致其必然无法培养出具有合格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发展问题,在办学中更多地是强调就业,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许多高职院校的校长、教师本身在教育观念上便存在缺失。所谓教育是教书育人,如果只教书、不育人,从理念上便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培养出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学生,必然难以提高其就业的能力。

(二)只重视就业,忽略职业素养的培养,顾此失彼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以往更多地强调就业,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只要学好技术技能便可。需知,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汽车类行业所需要的不单单是技术类人才,更需要职业素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强调就业者不但要有合格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执业操守、善于交际、富有团队精神,能够为自身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的人才。假如高职院校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本末倒置。

(三)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环境锻炼

学习成长是需要环境的,培养就业能力更需要环境和平台,而汽车类工程专业对实际的锻炼能力要求更高。当下,大多的高职院校要么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要么是行业特征十分贴合的公办和民办企业。它们校企合作不深,平台搭建不完备,致使学生缺少实际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又或者没有完备的实践机制,许多外出实习的学生与校内教学相脱节,导致无论是职业素养的教育上,还是专业技能的实际培训上均不到位,时常会出现职场礼仪不合格、不重视职业规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退岗、被遣返,或者是难以适应企业文化频繁地进行工作变动,到头来自身技能没有太多地提高。

(四)就业压力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下,各行业产业趋于饱和且随着大量高职院校的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涌入市场,就压压力逐渐变大。为此,大量汽车工程类的学生将学习目的仅仅局限于找一份好工作、谋一个好的出路,片面强调自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学院也因受到社会大的就业环境的影响,日常在对学生的教学教育上渲染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没有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改造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解决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改善学校条件,转变理念,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要从教学条件入手。日常的教学硬件设施要过关,须知汽车工程类专业对硬件的要求相对很高。良好的学习场所、专业先进的学习器材都是学习汽车工程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客观基础性条件。其次,要转变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向适应新时代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立德树人理念中去,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建设道德优良、技术操作规范、富有团队意识的优良校园文化环境,在整体文化上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

(二)转变学习就业理念,增强自身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类的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自身就业的思想上着手,认识到当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对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自身的成长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次,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类的学生还要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还要有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自主培养日常有关汽车维修工作习惯、与别人合作意识等都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参加工作后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上,还是学生的学习中,都要将自主学习、自我领会、自我促进、自我提高作为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授其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一大特点就是校企合作,这是与一般本科大学的区别之一。对于汽车工程专业类来说,实地进行的工作更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采用的是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年多的学习,然后再到企业进行近一年的实习。教师要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实习的重要性,使其紧抓实习的机会,培养职业素养。因为学生只有切身地去企业参与工作、实地学习,才能从根本了解工作是如何展开进行的,才能融入企业文化,才能磨合与同事的配合,才能从思想上做出转变,明白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上的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实地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工作人员、能工巧匠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前辈不但在技术上过硬,而且在日常的操作规范、职业习惯、团队配合、精神教育宣传上也十分契合当下企业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借助企业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企业也可以在招收学校实习生时获得了成本低廉、富有朝气的年轻职员,表现良好的可以直接在毕业后签约录用,省去了在社会招聘的繁琐和新员工的磨合,这样校企合作便可以互融互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第2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阶段人文素质培育现状和重要性

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培养、塑造健康、阳光、积极、宽容、完整个性的最佳时期。这是由儿童、少年成长期先天缺陷性、先天模仿性决定的。当前,小学阶段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机制推动下,人才培养的工业化模式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养列在最重要、最主要的位置,排斥、忽视人文素质、身心健康、体能健康成长等各类成长性教育。这在小学语文教学规范中表现十分突出,完成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指标任务,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指导理念。完全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关爱成长、志趣成长、人文素质成长。

2.语文教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无可替代,优秀文学作品对成长期人性、人格的陶冶作用无可替代。尽管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但是语文课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不可小视,现场感悟模仿,会影响人的一生。语文科的人文感动,会使人在一生中,不断回味。

3.儿童、少年成长期人格、人性的先天缺陷性,决定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儿童、少年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客观存在发育性格、心理不完整,人性、人格缺陷,是生理性关爱需求期,生理性无意识或意识盲动冲动期,生理性好奇渴求知识、技能期,这一切源于生命成长的竞争本能。在这一阶段,如果强化工业化生产链式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教育,就会使大部分孩子形成长期心理性厌烦压力,会对人生后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做好积极的导向,使学生内心得到感触、灵魂得到净化,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的使命。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因为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一定是和人格教育、品质教育、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

教师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语文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感染、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在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教育管理部门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措施;树立一批学有所成的典型,通过适当的媒介加以宣传,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在中小学营造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把学历水平和教师的实际效益挂钩,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经济时代强大浪潮的冲击,从而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要为广大在职深造的教师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小学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实行适当的倾斜,要把它当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来抓,给那些业绩突出、爱岗敬业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物质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祖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呕心沥血、竭尽所能。政府部门还可以帮助学校扩大融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切实解决学校在深化语文教学教改中的经济难题,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百年工程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设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展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诗词背诵、书法展览等。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认真参与、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以活动促教学,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促发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体会,从而引发学生对诸多方面的思考,开拓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

师生话语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话语的品质是课堂教学品质的直接表征和集中体现。由于语文课程与师生话语的联系更紧密、内在,因此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开阔的话语空间,自由的交流情境,真诚的表达氛围,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由课文中潜在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活化”成现实的艺术情韵,美的陶冶、思想的渗入、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激励,尽在其中。

第3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医院文化正在成为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成为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着医院长远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可见,构筑优秀的医院文化,对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医院人文素养,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古时,医学和文学是不分家的,曹雪芹、关汉卿、王安石等都是医术高超的人,鲁迅、郭沫若也是先学医再学文的。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经过反复认知和长期实践,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在职业活动及日常事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医务人员崇高精神世界的折射,是良好综合素质的表露。

一、塑造文化形象,提升仁爱之心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医院通过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设立便民措施,方便病人,设置配送中心,加强人员配置,增加服务功能;为急危重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设立老年人、军人优先照顾窗口和惠民结算专口等。

院内科室均使用了明亮清晰的标志,建筑平面图、各种引导标志清晰、醒目。注重细节,在可能存在风险的地方都张贴提醒牌。门诊大厅为病人安置了座椅,配备了轮椅和推车;室内大厅和走廊有盆景花卉;设置专职清洁员14名,院内卫生实行24小时动态保洁。

医院多年来集全院之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通过每年的职代会向广大职工征求意见,将提案编入医院新年度规划中。并为职工解决衣食住行的难题,发放职工食堂就餐卡,切实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意指两个人的关系。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有足够的爱心,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儒家学说证明了仁爱带来的感动会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并在自己的同类中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幸福感。尽管“仁爱”的内涵无限丰富,可以通过各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来表达,但没有一种职业比医学更适合表达仁爱。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医学一般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开端和末端;仁爱,乃是医学之魂,是义务工作者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

二、丰富文化底蕴,提升学习之心

建立医院网站,安装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让每一名职工切实了解医院医教研等各项工作发展的动态,增强使命感,提高业务水平,并搭建干群之间、职工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职工营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让每一名职工在工作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亲切感和归属感。

任何一个医院发展的唯一理由就是能救治患者,一个医院有好的环境而没有好的医疗技术是很难长足发展下去。可以说高超的医疗技术是一个医院的命脉,是一个医院的招牌。随着近几年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同时为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医院不断派出医护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引进新医疗新技术。先后购进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磁共振、320排CT、DR系统、飞利浦CV数字血管减影机等一大批先进的高静尖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以HIS为主导的高效信息系统,构筑了市领先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平台,为高效率的医疗服务,腔镜微创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心脏搭桥等高新技术的大量开展实现了医疗技术与上级医院前沿的接轨。

同时,为了有效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健康水平,一方面增设文体活动,结合各类庆祝活动,举办文艺汇演,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还组织了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每年为职工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

医学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的特点,其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身处于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学科之中,只有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借鉴别人的有益经验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患者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三、培育文化精神,提升责任之心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医疗服务行业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医德失范的现象。有些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医学技术主义所遮蔽,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医疗人员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多年来,医院选派年富力强的一批批医学专家投入援非、援疆、和支持社区工作中。各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利用健康日、卫生日等广泛开展义诊咨询服务活动,各支部也利用开展主题党团日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开展义诊联谊活动,将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能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将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们。

面对天灾,特别是在汶川、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以及防治手足口病、“甲流”等工作中,医院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派出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深入一线,救治病员,将以人为本的大爱凝聚在灾害、疾病发生的现场。

无论在什么时代,医生都负有“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不能借口客观条件或原因放弃对“仁心仁术”的追求。作为医务人员要有责任之心,要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负责,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这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

第4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一、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应该注重数学知识方面的培养,更加应该注重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视频画面的强大优势,制作成一个动画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周率的发展及推导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不仅能够粗略地了解到圆周率的相关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够深深地体验到祖冲之所具备的数学精神。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智慧的光芒,感受到祖冲之数学思想及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满足于现状,更应该不断探索,让数学史中折射出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索的兴趣与激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心情受到陶冶。

二、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做好数学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文化底蕴是影响教师文化素养的基础。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数学文化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对数学文本的解读,影响着教师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在数学教学活动方面的组织能力。因而教师要加强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学习,以确保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理论文化素养,进而不断提升数学文化素养,使教学方式得到创新。

三、深入挖掘数学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数学独特魅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发掘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并在注重数学科学之价值的同时也注重它的人文价值。一是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文化魅力,从著名的数学著作、数学成就等,让学生受到数学历史文化方面的熏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二是充分整合数学家的名人趣事、数学故事等,让学生通过数学家的相关故事等,感受到数学的文化素养的趣味性、人文性。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童年的故事,了解他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能极大地鼓舞学生,拉近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确立奋斗目标。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泊法、巴舍法;介绍“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路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智慧,激荡着他们的心灵。数学把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文学的形象化又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补充了我们的数学理解。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名题等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从心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认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作用,提高数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实践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数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天真活泼,而数学活动正好满足其心理特性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人文性,以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性,创新数学活动形式,以促使数学人文素养不断地提升。

大力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人文素养。一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个人的形式,让各个学习小组为了活动竞赛的成功而通力合作。这样的竞赛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不仅能够巩同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技能,而且能够从中受到人文情感方面的锻炼。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方面知识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剪拼这些图形认识这些网形,掌握这些图形特征。课外作业就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图案。在拼一拼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从中丰富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熟识这些平面图形,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当我们努力把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与活动时,数学教学就会透过文化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他们的人格个性、情感体验获得和谐发展,每个人的数学文化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

第5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使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重视理科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广博深邃,富有哲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爱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是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很多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有着高超的小提琴造诣,从音乐中他得到很多灵感,大大推进科学研究。苏步青、华罗庚等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更是道德超群的优秀学者。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等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成才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创新灵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内圣外贤”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来自经典,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兼顾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凝结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方法,拓宽视野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教学侧重于工具性,免不了题海战术、应试策略。教师备课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但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

(三)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各类体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四)加强教学,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是古典文学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重塑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发挥古典文学作品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开设古典文学教育要求教师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文的趣味欣赏。

(五)寓教于乐,激发机智

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这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进大自然及社会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第6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

根据各类工具书的注释,“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出自《文心雕龙・宗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阐释。而“典”即典范的意思。因此,文学经典就是承载着关于天地人生永恒规律和哲理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本文所谓的经典,就是指文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著作等。“经典诵读”,主要是指背诵或诵读文学经典诗词著作等。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素养。

二、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经典诵读是一个对话过程

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对话过程,每一部文学经典都呼唤不同的读者的对话与理解,让读者叩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超时空对话过程,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主动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经典的意义的多次对话,通过反复诵读,读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进行对话,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得以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和强大。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经典的意义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经典诵读是一个感悟过程

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和本源的意义,它是旷古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经典诵读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没有限制性和先期条件的诵读过程,读者可任意进行多元的理解和透视。面对同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个性化的解释。文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感受、体验进而感悟中国文化的过程,它能让人走进一个特定的精神体验世界,感受美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激发生活的热情,寻找人生的梦想等。

(三)经典诵读是一个建构过程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经典是一个典型的召唤结构。因此,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还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文学经典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它的特质相对来说是恒定的。它是人类精神成果的最高标准和典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大浪淘沙最终积淀下来的经典之作,牵引着人类的精神向度,唤起了后人的师法和实践。经典诵读的终极意义便是建构读者的精神家园,建构自我的灵魂和人格,建构自我的生活与人生。

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

(一)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经典诵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角度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从生活角度看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经典诵读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高职院校特有的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的院校精神建设,其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这种风格与气质表现便是一种院校精神。诵读经典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构建和谐诗意的人文校园,让经典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在校园里传播,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让每个学生得到同化与塑造。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渐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思索升华,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长期坚持诵读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作品,可以使高职学生全面了解中华经典文化。高职学生诵读经典可以增强语感,掌握诵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深,大大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高职学生领悟经典,可以开启心志,砥砺意志,培养情商,完善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培养远大理想和博怀。总之,经典诵读可以整体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

(三)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

经典诵读活动的精神成果能够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而其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其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受过良好的精神文明熏陶的高职院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化的技能,而且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他们勤奋肯干的精神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型人才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将成为行业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引领行业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品牌建设和大学精神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充满人文气息,丰富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经典诵读与高职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参考文献:

[1]潘丽.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

[2]刘礼佳.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3]袁和平.经典诵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4]陈梅.诵读经典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J].教育管理,2015,(1).

[5]饶冬婷.弦歌四起应吹笛――学生诵读经典之我见[J].云南教育,2011,(11).

[6]胡轶文.在经典诵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科学大众,2015,(1).

第7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人文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初中美术教育问题分析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忽视对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升学的压力,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的重视,对美术教学存在很大误解,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积极地主动完成,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缺陷,学生对欣赏的作品、作者和作品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放弃学习和思考。

3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融合的建议

3.1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将美术教学同人文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如在进行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素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真正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思维,使学生慢慢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

3.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中美术教师整体水平。初中美术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传达给学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欣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欣赏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应对文化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3.3重视美术教育投入:学校应平衡升学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引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未来优化初中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结合课外、校外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增加学校图书馆美术学习资料,开设美术长廊或展馆,展示大师美术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同地方的美术机构合作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演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或动画,引入课程或作为作业布置,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课程学习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观看画展、进行户外写生和生活体验等,使学生真正的爱上美术学科。此外,由于美术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同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如音乐、历史、文学文化等,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可以增加趣味的游戏,如联想描写色彩的成语或诗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束语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数学、语文等科目作为教育目标的重点课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美术课程的学习,相反,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缓解学习的精神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对“主科”的学习。因此,应促进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作者:黄征朝 单位:湖北省鹤峰县中营镇民族学校

第8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医学高校 学生管理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47-02

中国传统文化以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等主体形式广泛存在,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一 传统文化在当代医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师授千知,铸魂为本;生纳百识,做人是根。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秉持“人文铸魂”的理念,以重行为、养习惯求发展;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高扬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着力丰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推动整体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对整个青年一代民族精神的整理、挖掘和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族精神、高扬的生命意识、健康的思想道德等优秀成分,在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同时,进一步融入鲜明的医学高校的办学特色,使学生提高生命意识,拓宽广大学生的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在广大学生之中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力争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陶冶,在思想上获得升华。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能够促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人文素养的提升推动学风建设。以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在自我综合素质提升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促进学生思想的自我升华,变“知得失”为“明事理”,变外因为内因,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自发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从而自觉加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在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同时,应深入学习贯彻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促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个人梦的精神力量,感悟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从而自觉自主地提升自我。

二 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应注重的问题

第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两种集体主义精神,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而高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位点,在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和需求。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会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的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而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而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而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对他们进行的集体主义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热爱朋友、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第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尊师重教、尊重生命教育,树立博爱的精神理念,增强师生群体的沟通与联系,提高整体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让学生突破“小我”的禁锢,更使大学生融入大学的“大我”之中,能够与“大我”同荣辱、共进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生活往往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们既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生活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加剧。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也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促进学生群体保持高度的团结一致,提高院系的向心力和整体竞争力,从而在学术及科研创新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倡导学生借助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知,深刻剖析自我,从而激发出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的自主、自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着对“天理”和“人欲”的辩证、理性思考。如今传统文化中“存天理、灭人欲”等压抑人文素养的思想已被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思考所取代。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人们更加简洁明了地以“智商”代表“理性”,以“情商”代表“感性”,单纯的“智商”、“情商”高低在当代学生的综合发展之中已不起主要作用,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是“智商”与“情商”的相结合。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但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弘扬这一理念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智商”或“情商”的高低,忽视两者的结合,致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出现各种消极心理状态,对院系的正常教育管理存在抵触、厌恶的情绪。因此借助传统文化对于“天理和人性”的辩证思索,更能够在促使学生深刻反思自我、多角度剖析自我、重新认识自我的同时,引发其不安于现状、努力突破自我的意志与动力。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加强对这种自主性、自觉性的引导,激发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第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以汗水换实力,以实力换成果。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慎言力行”。“慎言力行”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因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不仅对加强学风建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推动院系的整体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且对学生将来的建功立业、成长成才,都极具重要意义。

三 结束语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在西方现代教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起着极为重要而关键的作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应该是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推进力量,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努力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的过程,这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些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和真心珍惜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之中,并以此为契机,打开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9篇: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

一、展示成语典故述评,文化“悟”人

学生通过媒介走进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及古书经典,在“一检一索”中甄选自己有得的,不在太深而在有悟;在“一述一评”中6人合作交流,不在专有而在共享,产生“6×6”的多维渗透效果,即如博观而约取。学生亦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中,自成重德轻利、弘文泊名的趋异。有时学生在讲解时不乏独到见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文化情趣,甚使老师耳目一新,可谓教学相长。这样既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更是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文悟人,胸藏万汇凭吞吐,则人为文德之人。

二、展示古代诗歌鉴赏,文化“润”人

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网络进行诗歌鉴赏准备,对所选作品进行研究赏析;课前3分钟以正楷将诗词书写于黑板上,其他学生抄录;上课时鉴赏者尽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画面及思想情感,之后做对比鉴赏:前人之鉴与自己之鉴。教师予以点拨,让学生在一“入”一“出”中主动渗透,主体审美;在一“鉴”一“赏”中我的鉴赏我做主,昔今融合,个性展示;台下是我的借鉴我致用,斗志昂扬,欲待我鉴。在整个诗歌玩味过程中,鉴赏者以老师身份当堂解读,其展示的文化底蕴、审美倾向往往超出了平时,台上台下互动浸透,情绪激然,赏析更入微,自然细至深处见文化。长期以文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则人为文知之人。

三、展示课前短文演讲,文化“引”人

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学生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组织两周一话题(如“时事针砭”“历史新说”“我看生活”等)演讲或美文欣赏。学生演讲后同学点评,点评者“讲一点优点,评一点不足,提一点建议”,以此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目的;其后,教师进行简洁点拨,引正示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课前演讲激发了语文课堂的热情,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也锻炼了其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写作及演讲的水平。常态以文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则人为文青之人。

四、展示课堂外文品读,文化“怡”人

文化从读书肇始,“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教育当如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有数量的规定,又有质量的要求,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势在必行。教师有序引导课外阅读,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由易而难地过渡,如先由《读者》《青年文摘》始,再过《创造自己》《文化苦旅》等时品美文,再渡大家佳作,而或古文名作。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又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和无序,又能引导学生预防文殇远离文化垃圾。同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加强课外阅读,放飞了学生灵动的翅膀,尊重了其文化选择,培育了其读书,彰显了其人文精神。其效果正如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的调研: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习惯以文怡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则人为文气之人。

五、展示看报办报互文,文化“修”人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在传统和时代文化熏染下的人。在相对单一的校园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报办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意识是新课标内涵体现。学生在“一看一思”中感触文化的厚度和时代的宽度,在“一品一得”中探寻思想的触点和心灵的接点,一周一报评,一月一办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可喜之处不仅在于学生增广见闻,锻炼思维记忆,提高精气神魄……更在于学生劳逸结合下主体意识的觉醒,文明文化的自觉,民生道义的担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体系的熏陶树立。顺时以文修人,世事洞明皆学问,则人为文弘之人。

文化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融通人心。学生文化展示,既有利于培养其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为学生自己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高一新学期始,教师要挤时间做示范,要指导课代表做计划抓落实,循环进行,形成习惯,自然就达到了敦厚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