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伦理学目的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项目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培养高端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设置了各种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研项目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示,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针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让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具体形式,项目所具有的众多特点都在它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它有具体的经费,有固定的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周期、有具体的目标,但是相比较一般的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又存在一些特殊性。
1)多样性的目标:由于大学中存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的科研形式和成果千差万别。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利产品,而文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用一致的量化标准去衡量。
2)特殊的项目组成员: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的主体成员是在校学生,由于爱好兴趣的因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与一般企业的项目成员不能相比,所以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动力和激情,在成果量化和考评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
3)不确定的结果: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推出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科研能力相对进行的训练较少,这样的因素也就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1.2 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大学生科研项目虽然现在在中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举办,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引入该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水平有待提升。
1)重视目标忽略过程。现有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更多重视的是立项的评估和结项的考核,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项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项目负责人在做,其他成员没有能够有效参与,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考评机制,项目能不能顺利结项只有在最后环节才能够被知晓。
2)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现有的高校科研创新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有的项目由校团委负责,有的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具体院系负责实施。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申请的动员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实验室的设置、配套设施的提供等。由于单一部门无法完成所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所以抑制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3)管理相对松散。很多学校还是缺乏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重视,认为其属于学生兴趣自发活动,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对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缺少工作量的核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管理相对松散。另外,很多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管理办法和正式的制度去遵守,那么就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督机制。学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结不了项,或者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
2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契合点。如果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相关人员由于科研项目而成为一个团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解散,这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一致。大学生科研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而项目管理的原则是项目组成员为了一致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它们在目标维度上也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是一项高度柔性的活动,这与项目管理的管理客体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存在明显的启动、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过程,这也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另外项目管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合的项目管理工具对科研项目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解决方面的冲突,保证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2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能够解决当前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能够使项目效应最大化。在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践行项目管理理念,能够以全局观念考虑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周密的策划,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科学地协调组织,明确各个成员、各个时间阶段的任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控制和监督方法,能够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项目管理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其它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具有能够与相关利益方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将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划分为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段和验收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利用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的申报阶段。科研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开展前,要有有效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如通过网上平台、海报、宣传栏等,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存在意义和价值,科研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申请立项阶段。申请立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确定,并且对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此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的形式,通过答辩的项目签订项目合同。专家评审和学生答辩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项目能否实施、一般具有创新性和实践研究价值的项目才能够通过答辩,没有经过评审同意的项目方案则被淘汰。
计划编写阶段。通过申请立项的项目方案进入项目计划编写阶段。计划的编写包括编写计划进度表、项目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分工协作、任务的分解、经费预算等。编写计划是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没有计划的项目就好像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后期会有所变化和调整,项目组成员也应尽可能按照计划来逐步地推进项目。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明确的项目研究范围内使项目各项活动协调一致,同时还能确定出关键的活动,努力实现并完成目标。
实施控制阶段。项目实施控制阶段包括时间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人员沟通控制及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是对其进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应对方法,预测未来进度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对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等。现有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有效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中期检查报告在监督和控制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对中期检查材料的审核对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验收评估阶段。到了项目后期,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并评估项目的成果价值。一般对项目的评估采用的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因为科研项目一般成果都是知识性的,很难采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只能把计划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验收评估阶段主要是结题报告,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的材料、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调研情况撰写项目工作总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上交给专家进行验收评审,评估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期望对国内高校现在举办的各种创新项目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迪,张嘉乐.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大学生团队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117(7):138-139.
摘 要:目标管理是近年高校为有效实现学校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探索。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引入目标管理,不但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变化,而且对于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高校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制定、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励与惩罚和反馈结果五个方面。实施高校目标管理需要具备管理者自身素质、目标科学性、目标物质保障等几个关键要素。在实现高校目标管理中应坚持激励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等学校;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1-0149-03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合并和重组,学校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过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逐渐受到高等学校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从理论上弄清目标管理的含义,对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目标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教育管理目的的最终实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美国纽约高等学校教授杜拉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的。目标管理,是指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的活动,是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二是要求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重视每个人在实现目标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首先必须提出明确的总目标,然后确立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子目标或目标体系,说明目标的意义,以及采取的有关方针和主要措施。至于各部门如何去确定自身的目标,如何制订相应的工作步骤,如何具体行动起来,则主要由各部门自己做主[1]。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行政管理部门、院(系)等共同确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其体系,并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单位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自觉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使学校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目标管理使管理中心下移,行政管理部门、院系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利于实现治事与用人的有机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zuowen/
一般来讲,高等学校目标可分为两类:一是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即行为只有宏观指向,而且是弹性较大的目标。比如,“要使学校达到一流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等。这类目标的量化往往较为困难。但是,任何目标都应依据不同的性质落实到相当具体的程度,即使不能量化,也要做到实化、具体化,否则将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二是硬性目标,也就是战术目标,即行为具有具体指向,基本没有弹性的目标。这类目标往往是硬指标、硬任务。比如,“要使学生英语考试合格率达到97%”、“要使师生比例达到1:10”等等。这类目标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易于操作和落实。
实施目标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应当特别强调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战略眼光、战略构想、战略部署,并尽可能把战略意图体现在具体的子目标中。现实中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在总的战略目标体系中,不一定每一子目标都是直接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体系中的战略指向、战略构想、战略意图应当是其核心部分。第二,目标并非越空、越大、越高就越具有战略性。事实上,所谓战略目标主要是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目标,目标的战略性与务实要求可以统一起来,而且也必须统一起来。//zuowen/
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来讲,目标管理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从学校上层、中层到基层,目标应越来越具体,措施与行为越来越明确。级别最低的管理者,其目标任务最具体,目标任务的硬性规定最多,可变动的成分最少。然而战略目标的含义又是相对的,从另一方面看,学校里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总之,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管理者都有各自的全局问题、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素,同时又有各自的具体目标和硬性任务。目标管理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之一,就是将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在不同的管理级别上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要素与路径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由制定目标开始,经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惩到反馈,再到新的目标制定。这种路径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实际上包括了五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目标制定、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励与惩罚、反馈结果。
(一)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总目标的制定和各部门目标的制定。学校应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的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各部门确定目标要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但部门又必须依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将学校目标落实。此外,各部门在明确本单位目标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量化和细化工作,逐级将目标分解到教职工身上。/
(二)目标实施
制定的目标必须通过实施才能产生效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保证部门职责的履行和任务的完成,还要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承担责任和任务的报酬,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三)考评与奖惩
考评是对实施目标的组织和个人所实现目标程度的衡量,也是对目标管理成果的评价。考评的依据来自量化后的目标体系,即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打分,再根据考评结果予以奖惩。
(四)反馈
反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以事实和数据为载体,向各部门反馈考评结果。二是学校针对部门考评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将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部门,指引和督促其改进工作,使学校高效地向总目标迈进。
不过,反馈并不是目标管理的终点。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和部门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新的变化情况制定新的目标,再进行新一轮的目标实施、考评、奖惩和反馈,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现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目标社会价值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根据不同的系统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可以确定相应的目标。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
财务目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相对稳定性
财务目标在一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必须把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外界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适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抓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2多元性
财务目标的多元性是指财务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要以主导目标为中心,协调各目标之间的矛盾。
2.3层次性
按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可把财务目标划分成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的层次体系,以整体目标为中心,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在体现上述根本目标的同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代表观点有:
2.3.1销售额最大化目标
厂商所追求的是销售额最大化。其理由是,经理阶层的工资和其他报酬与销售额的相关程度大于与利润额的相关程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密切注视的是企业的销售额,只要企业销售额扩大并继续增加,银行就乐意向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如果销售额下降,市场份额降低,就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地位以及与对手讨价还价的能力。
2.3.2利润最大化
有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越近企业目标。假定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该观点的缺陷:①它不能区分不同时期的报酬,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公司之间或期间的比较,税后利润最大化不能成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忽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④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⑤会计利润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成本———机会成本。
2.3.3每股利润最大化
通过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可以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
该观点缺陷:股票市价除了受企业经营盈亏影响外,还要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以每股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意味着只要资金能投资于内含报酬率大于零的项目,企业就不应该支付股利,但这种股利政策对股东不可能总是有利。
2.3.4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美国学者ArthurJ.Keown在1996年版(现代财务管理基础)中提出“财务管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有关创造财富的决策。”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生存,那就是不断地将股东价值最大化。”Equifax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我们全部的经营和财务策略的目标。”Georgia-Pacific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任务永远是创造新的价值和增加股东财富。”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股票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它是以一定期间归属于投资者的现金流量,按照资本成本或投资机会成本贴现的现值表示的。
该观点的优点:①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计量;②财富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短期行为。反映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仅有过去和目前的利润水平,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③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各企业都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目标,整个社会财富也就会不断增加;④财富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克服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在考虑报酬的同时考虑风险。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比较好的结合时才能达到最大。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也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因而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2.3.5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目标,但这一目标具有以下缺点:①对非上市公司不能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其价值;②对上市公司,股价不一定能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它同时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从财富最大化的内涵来看,它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业的总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场价值总额来代表。这个目标完全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推出来的,从单个企业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因为它满足了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却是个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目标。这是因为:
3.1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忽视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问题
一般说来,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就是外部性,收到的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比如说,空气污染就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因为它使得很多其他的,与产生污染的经济主体没有经济关系的个体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些个体希望减少这样的污染,但是污染制造者却不这样认为。例如,一家造纸厂排放废气,它可以建造设备以减少废气排放量,但是它从中却得不到收益。但是,在造纸厂附近居住的人们却可以从减少废气的排放中大大受益。
由此可见,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也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富的增长是牺牲整个社会的财富为代价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应减少负的外部性,增加正的外部性,增强企业生产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存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
3.2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削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会违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目标,比如企业会利用各种渠道得到各种资源,尤其是优质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企业获得了优质资源意味着社会在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规模上大大降低。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导致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使企业缺乏改进企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如果企业还是采用集约式的生产,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这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符合企业集约式生产的新要求,应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3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和绿色会计的推行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人力资源增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利益和价值,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核算人力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体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将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贡献体现出来。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绿色价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加强对绿色资源的价值管理。
笔者建议,应将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改,体现出人力资源和绿色资源的价值,而这需要企业不仅站在企业的角度,而且站在社会的高度来定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1(2009年浙江)某同学从标称为“220 V 25 W”、“220 V 300 W” 、“220 V 500 W”的3只灯泡中任选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如图1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标称的额定功率为.
解答160 Ω“220 V 25 W”
本题第一个空欧姆表的读数为160 Ω,一般的学生都能够正确读出.本题的第二个填空,考生的得分率很低,因为大部分考生根据欧姆表的读数,运用公式 ,得到了错误答案“220 V 300 W”.
为什么依据公式R=U2/P进行求解,结果错了?如果考生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碰到这样的陷阱,对“小灯泡在正常工作时的热态电阻比其冷态电阻大得多”的道理不是掌握得很牢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所以该题对考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很好的检测.
个案:有一个考生选择了“220 V 25 W”,理由是照片上的灯泡,从大小和形状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功率不大的灯泡.
假设:在用多用电表测灯泡电阻的实验时,有同学发现测得的电阻与算得的电阻有接近10倍的差异,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这一经历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题立意:让“做过实验的同学与没有做过实验的同学有区分,做与思结合的同学与简单操作的同学有区分”.
例2(2012年浙江)如图2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u=51sin314t 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A.2.0 VB.9.0 V
C.12.7 VD.144.0 V
解答A
本题误选B项的同学非常多.本题初看考查了理想变压器相关公式的计算,但依据理想变压器相关公式的计算结果B项是错误的!当年这道题在教师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教师认为:“大纲的考点是‘理想变压器’,而本题考了非理想变压器,所以超纲了”,也有教师认为:“本题只要能够判断是否是理想变压器,后面的求解并不难,本题对‘死读书’——只会套用公式进行求解的学生是一种警示,是对中学物理教学”既见物、又见理“的导向.”
假设:在“变压器”新授课时,演示将可拆变压器的铁芯上端铁芯拿去,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让学生做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研究变压器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实验时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理想变压器公式有明显的差异,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在全班组织讨论为什么拿去上端铁芯后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那么在考题中再现实验过程时学生的体会与反应会一样吗?
“研究变压器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 这个实验相信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演示,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基本经历与体验,还是只是简单地演示与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两道考题给中学物理教学留下了众多的启示:讲实验是否能够替代做实验?物理教学的结果是否只是让学生留下一些概念、规律和方法?这些考题揭示了物理教学的本质——既见物,又见理.从考生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目前中学物理教学是有缺陷的,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是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传统的“双基”目标只关注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经历与基本思想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只瞄准双基,因此我们的学生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往往只能理想化去处理.
2什么是四基目标
作者:周名海
磷脂与亚油酸、其他不饱和脂肪酸一样具有极重要的营养因子,如胆汁素、氨基乙醇,它们能预防人脂肪过多和动脉硬化以及抗脂肪肝的作用。众所周知,胆汁酸等不仅在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而且在类固醇激素的吸收中有重要意义,胆固醇左生殖机能和代谢调节中是前体。但是,在畜牧业中按常规评价日粮时,首先注意脂肪的能量价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2.4倍。以脂肪形式蓄积的能量作为牲畜机体能量的需要,并与生产力指标密切相关,如恫体中的脂肪与叽肉的相对比例有紧密的联系。这一过程叫三酞基甘油脂合成的有效循环或脂的合成与分解。由于牲畜需要的能量多,生成的脂肪在脂库中以三酞基甘油醋的形式储存起来。
在单胃动物组织中,脂生成利用的是脂肪酸的主要前体一葡萄糖,而反色动物是利用醋酸和日一怒基丁酸脱氢酶。作为不同的消化特征:首先是碳水化合物由消化道吸收并以葡萄糖的形式参与畜体代谢,其次是以挥发性脂访酸的形式参与代谢,其中葡萄搪约占6。%,醋酸盐15%。酷酸盐在瘤胃壁吸收时,几乎全部被日一鑫基酷酸脱氢酶消化。三分之二的乳脂在乳腺中由醋酸盐和日一怒基丁酸脱氢酶合成。为了研究提高奶牛乳脂率的科学理论基础,我们利用了这一原理。查明了醋酸盐(如胆硷的前体)的新机能,同时还看出,酷酸盐能降低具有抗脂肪肝效力的蛋氨酸的分解代谢。在牲畜有机体中脂的生成调节作用器官主要是胰岛素,它能刺激乙酞辅酶A和。A及小H:的形式,以加强葡萄糖的代谢作用。类脂中的脂肪酸和脂肪添加剂能降低脂肪组织中葡萄糖生成脂的强度。这说明,在脂肪酸的合成时,乙酚辅酶A和。A皿小H:接触形成脂的开始阶段,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借助干相巨关系的结构。遗憾的是在畜收业生泣写;践中.关于脂肪添加剂在脂肪组织中对生成脂的抑制作用理论原理利用很少。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错误理解生产中的许多工作,提出在牲畜日粮中加入大量的脂Jjj’f。虽然大量的脂肪饲养猪和禽每增重j公斤消耗的饲料有一定减少,但是导致侗休中过多的脂肪沉积,并提高了产品的成众费用。问题在于日粮中脂肪含量多的情况下,蛋白质的需要量减少,而脂肪的成本比任何其他营养物质高。所以在畜收业中利用脂肪的有效技术应是综合性的,必须考虑牲畜的生长,饲料报酬,侗体肉的质量和生物价值以及产品的成爪费用。必须住意,在脂肪组织中存积有三酞基甘油醋的脂肪酸成份时有一定的生物学价值和脂肪工艺特性。其中包括在含有硬脂酸的三酞基甘油脂的饲料中增加很多反色动物的脂肪,会降低饲料的生物学价值。硬脆酸比其他脂肪酸质量差,但能被人和动物机体吸收。在牲畜脂肪组织的三酞基甘油中增加亚油酸(很多为值物油,如大豆、玉米、向日葵和红花属油等),提高了脂肪的生物学价值。但脂肪的特性变坏,因为它被软化了。在洋芜着油中含芥酸,且是不饱合的高分子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属于海洋哺乳动物鱼的脂肪,刘一牲畜有毒害作用。动植物脂肪的这一特点,在利用其饲养牲畜时应注意。类脂分解过程与生成过程是对立的,在进化中形成,它能保证牲畜在讥饿时有生命力。这可证明世界不同地区粗放畜权业中饲料营养差时,畜体输出储备的脂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能量代谢中葡萄糖与脂肪酸一样进入所有的组织器宫,其中包括大脑、心脏和骨骼,并在其酮体氧化时合成。牲畜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类脂分解供给能量,能量在氨基酸氧化时,由脂肪组织中的三酞基甘油分离而释放出来‘同时在含酮体的肝中进行氧化。乳畜的乳脂能保障幼畜对脂的需要。劣质饲料对于维持哺乳期乳脂的形成不利。但脂肪组织中以三酞基甘油脂的形式的脂肪酸有重要作用。因此后代也能正常生长。脂肪组织中的三酞基甘油醋在三酞基甘油醋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感觉灵敏的脂肪酶激素),同时形成非醋化脂肪酸,以血清蛋白素的复合化合物的形式由血液输入组织,并在组织中氧化。在脂肪组织中,三酞基甘油脂脂肪酶的活性当牲畜饥饿时和其他情况下增强,有饲料时不增加能量销耗。在脂肪组织中的三酞基甘油醋脂肪酶以周期性的单磷酸形式活动,而在邻苯二酚胺、姨岛血塘素、促胰液素、血管增压素和其他激素的作甩下,三吼基甘油酉8}J旨肪酶的含成增强,原因是脉(嗦吟核)酸的活化作用。由此说明牲畜在没采食饲料、环境温度降低和泊粮丹J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以及与葡萄糖的必要增加或干扰葡萄糖合成相联系的生理状况(怀孕、糖尿病等)时,其组织在能量过程中被利用的刀.穿肪酸增多。在上述因子影响下,牛和绵羊对一能量需要量的艺、〕%靠脂肪纹和酮体氧化来供给。在正常生理伏态下,牲畜对能量需要的十分之一由脂肪胶和酮体氧化来满足。从脂肪级的能量价值看出,动物需要的类脂与氮蓄存作用有关。在给猪和试验动物饲喂脂肪时,添加于日粮中,以增强饲料蛋白质的吸收。因在肌肉组织中氨基酸氧化减弱和蛋白质合成作用强度增强的情况下,才以饲喂脂肪为背景:总之,牲畜日粮中添加脂肪添加剂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其理论原理将于实践中应用。、实验资料和实践中的成果证明,反自动物的营养中大量需要脂肪。但对脂肪的需要量不一样,主要取决于年龄、经济用途和乳脂率等。饲养犊牛和羔羊时,特别需要有效地利用脂肪,因为其日粮中的自然乳应由代用品代替。我国饲养犊牛约销耗团%的生产乳,比其他浪多乳牛业发达的国家多好几倍。近年来苏联对犊牛、羔羊沌乳代用品一系列配方在犊牛纯乳干代用品生产工艺乳品厂研制,制作犊牛纯乳液体f勺用品的高效率工艺正在开发。制作的纯乳代用品富含动物脂肪的脱脂乳、饲料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A、D、E。
菜肴、硬骨鱼类和一级食品脂肪作为高质是的脂肪能量来源,其加入量占2。一25%,从向日葵油获得的碑脂精制品占2一5%,作为亚油酸的来源,维生素A、D、E靠合成来补给。同时在磷脂精制品的组成中,磷脂形成脂肪小球的细胞膜,在制作液体纯乳代用品时,脂肪小球作为建造稳定脂肪乳浊溶的主体。按代用品的生物学营养价值和生产效力与纯乳很接近。在改进纯乳代用品的配方时,应从多方面尽力少利用缺乏的动物脂肪。近年来,羔羊的羊乳代用品的生产增加得比较快。对于第一阶段的羔羊,其代用品中加入2多一30%的干物质脂肪,第一阶段加入却%,富含合成短链酸(C。一C,‘)的动物脂肪的可提高羔羊肌体对氮的吸收,加速其生长发育。犊牛断奶后进行培育和育肥时,对脂肪的需要主要由日粮的饲料脂肪和前胃中微生物合成胎肪来满足。但脂肪添加剂(动物饲料脂肪,饲料磷脂和皂化渗出物)仅为干物质饲料的2%,这样有利于生长和饲料报酬。在培育肉牛的日粮中加入脂肪添加剂的效果比犊牛低,因犊牛饲养脂肪能强化能量利用过程。而乳牛合成乳脂的产品中65%的脂肪从日粮中获得。众所周知,反当动物的微生物位于前胃,一方面能分解饲料的类脂和脂肪添加剂,另一方面把部分或全部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氢化作用。亚油酸和亚麻油酸大部分由植物性饲料的类脂脂肪酸氢化作用而产生,并由其形成硬脂酸(C,::.)、异油酸、同分异构体和不饱和脂肪酸。因此,从反色动物获得的产品亚油酸数量比较少,而硬脂酸比单胃牲畜和禽的多。同时,反当动物脂肪、肌肉的类脂中油酸较多,它在脂肪组织和乳腺中借助于减饱和作用装置能强化以硬脂酸为基础的合成作用。瘤胃中的微生物合成在主链和侧链都是奇数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些酸被小肠消化吸收后进入乳的脂肪组织中。为什么这一过程引起生理学家注意呢?因为食物中高水平的亚油酸是预防人动脉硬化的实际方法之一。近年来,在反自动物乳脂、脂肪组织和肉中增加亚油酸含量的科学方法得到提畅,其方法是给反色动物饲喂植物脂肪一酪蛋白脂肪颗粒或含油玉米籽实。因为酪蛋白脂肪颗粒和含油玉米籽实在瘤胃中能保护有甲醛的细胞膜被微生物分解。据有关资料,在给牛饲喂保护性的红花属棉花和向日葵以及其他植物油时,亚油酸的相对数量在脂肪肌肉组织中脂肪增加几倍,而软脂酸和硬脂酸量反而减少,牛奶中亚油酸也相应增加。由于这点,被反色动物合成的产品生物学价值提高。给乳牛词喂保护性脂肪,特别是高产奶牛可提高其产奶量。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分解的保护性脂肪转运后,在小肠分解为脂肪酸,被吸收后组成脂蛋白,再输送到乳腺中,参与乳脂合成。特别重要的问题是在饲养乳牛中利用脂肪。因乳牛日粮的纤维素含量减少,二会出现乳脂率迅速下降的综合症状,可见新陈代谢过程中缺乏醋酸。乳牛饲喂高精料日粮,乳脂率降低,原因是脂肪组织中类脂分解强度减弱,在乳脂合成中,被利用的内原性脂肪酸减少。高精料的日粮,会使合成的葡萄搪减少,原因是扩大了前胃中丙酸的合成,而胰岛素的内分泌物能抑制脂肪组织中类脂分解作用的酶。当出现乳脂率降低的综合症状时,在日粮中加入脂肪添加剂使其恢复正常的泌乳。泌乳母牛的日粮中脂肪添加量为其干物质的3一5%。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在乳牛瘤胃中能抑制发酵过程,所以在饲养中主要利用动物脂肪。在种公牛营养中脂肪的水平和质量极重要。脂肪作为能量的集中来源和亚油酸的主要供给者,其需要量是较大的。实践证明,脂肪添加剂对公牛质量和生殖潜力有良好作用。其日粮中脂肪含量应不低于千物质的4一4.5%,并且作为添加剂必须利用动物脂肪和植物油。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理论知识;项目设置;整合
一、项目化课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层层推进,项目化课程的优势逐渐突显,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如通过加强技能训练使得学生能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是否还需要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项目化课程内容是按照工作任务来编排的,传统学科型的理论知识体系被打乱,是否还需要体系化的理论知识等,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是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解决项目化课程中“如何学习理论知识”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意识到项目化课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形成的必要条件。现代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重复性动作技能训练,而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持的。然而,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一味地偏重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是对现代职业活动的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1]。因此,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加强技能训练,还要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项目化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是依据项目而设定的,如何设计好项目化课程中的项目成为实现“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关键。课程项目的开发与设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存在一些问题:(1)项目太大,给教学组织带来较大的困难。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项目容量很大,包容的理论知识太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又回到学科性教学的老路。(2)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大,覆盖面不够,造成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不管其典型性如何,它毕竟是个案,如何解决项目的典型性和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是项目课程开发时必须解决的问题[2]。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及理论知识的分配
1.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主要应遵循以下步骤:(1)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活动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2)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由课程开发团队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类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行动领域与职业行动能力领域分析表。其中,职业行动能力领域作为学习领域目标表述的依据,行动领域作为学习领域任务陈述内容的依据;(3)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进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4)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解构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将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个的项目。[3]
以《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开发为例,首先通过对专业对应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与分析,获取了药物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对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其职业行动能力包括:(1)能按照药物分析采样原则进行试样的采集;(2)能利用图文资源检索相关标准,根据不同药品类型设计主要指标的检测步骤;(3)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旋光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进行药物的分析;(4)能根据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相应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5)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验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为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以上职业行动能力,归纳《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包括:(1)药物分析的基本程序;(2)不同剂型药品的前处理方法;(3)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4)红外光谱图的解析和液相色谱图的分析;(5)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检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药物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包涵以上应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本课程(共60学时)开发设置了3个典型的工作项目(见表1)。
本课程项目的设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项目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项目一是入门项目,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学生听讲操作为辅;项目二是主导项目,主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项目三为自主项目,主要是学生着手独立完成该项目,教师从旁给予指导。
(2)项目设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项目一为液体制剂,项目二为粉剂,项目三为片剂,覆盖了最常见的三种不同剂型的药品;其次项目一的样品来自于市场销售的成品,属于市场抽查,项目二的样品来自于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属于出厂检验,项目三的样品来自于本系精细化学研发中心的产品,属于辅助研发,三个项目的样品由已知到未知,检验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3)项目内容包含了药物检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项目一涉及到红外光谱、旋光仪、滴定法、pH计等;项目二涉及到液相色谱、卡尔费休水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等;项目三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涉及到红外光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等,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层层推进的。
2.项目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分配
高职项目化课程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并非否定理论知识,而是强调要改变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组织结构方式。对于能力训练和知识学习并重的课程,一方面要训练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应用知识。项目化课程是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表明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紧迫性。
在项目设置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项目设计的过大,涵盖的知识点过多,而导致教学实施中出现教师难以驾驭,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而实质上,项目课程并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逐个完成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事实上,在没有掌握所有知识时,学生也是可以完成项目的,只不过由于不具备足够知识而难以理解其完成过程[4]。
现以《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中的两个主要理论知识点:红外光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来说明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分配(见表2)。
由于红外光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要在一个项目中讲解清楚,则这个项目的容量过大,课时过多,现将其分散至几个项目中,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层层推进,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逐个学习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理论知识在安排上采取“认识仪器仪器操作基本原理实验条件方法应用”的顺序,让学生先操作,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基本原理,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条件,最后总结多次实验经验进一步深化对该方法的理解。虽然这种编排方法不同于传统学科型知识体系,但是适用于高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也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整合
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中,仅仅依靠设置合理的项目还是不够的。项目好比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中包含了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两部分内容,而要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就需要寻找到联系两者的微观逻辑纽带。因此,我们要深入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学习者在实践的过程需要理论知识?
第一种情况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理解实践过程。学习者通过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来掌握技术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技术实践过程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习者对实践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并具有强烈的探索愿望。第二种情况是当实践过程由确定状态变为不确定状态,即学习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在不确定状态中,学习者通过模仿所获得的操作方法已无法完成他所面临的任务,需要他能够深刻全面地了解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这种情况下,虽然学习者的探索愿望并不强烈,但完成任务的需要往往能够迫使他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4]。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倾向于第二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化课程教学注重理实穿插,在微观的具体的教学单元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深度的理论知识采用不同的模式将理论知识整合在技能训练中,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有前置式、后置式和穿插式。前置式:针对全新的学习内容,采用教师先引导讲解,学生再进行实验的模式。穿插式:针对过渡型学习内容,采用学生边实验教师边指导的模式。后置式:针对应用型的学习内容,采用学生先实验,教师后点评总结的模式。下面以《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中红外光谱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例。
四、结 语
高职课程的改革不仅是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而且要保证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职业迁移能力影响深远[5]。在当前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加强技能训练已经初具成效,保证合理分配“必需、够用”理论知识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07,(1):4-7.
[2] 蒋庆斌,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分析[J].职教
论坛,2008,(7):22-23.
[3] 魏丽.关于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9):29-30.
[4] 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
(7):1.
[5] 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3(25):2-4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教学法 人本主义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0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Theory of "Humanism"
CHEN Aiju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How to promot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how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combined with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improve the running efficiency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current occupation education need to explore and solve the. The"humanism" theory of sublim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teaching; human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为多传授知识,“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错误不敢指出,唯有默默听从。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也与“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相去甚远。为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对项目教学法不断摸索,以期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人文情怀”。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马斯洛、罗杰斯等共同提出,其观点与费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1.1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①必须把学习者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②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良好的、气氛融洽的学习情境。③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点看来,人本主义着重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真正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者发现自身独特的品质,发现他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依此,观点独特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其注重人的意愿、情感,尊重学生、关心人的尊严,反对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解除精神压力的面貌出现。
1.2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霍桑提出的“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最重要资源,以激励、调动的方式,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学生学知识,还要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懂得“怎样学”,最终达到情感、技能和智力全面发展。
2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直接参与,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
3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学生先自主学习,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而后教师再讲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⑤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项目教学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⑥
4 项目教学法的特征
(1)项目设定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依托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高职教育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或开发出的一个个学习情境及任务。项目设定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逻辑来构建,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在职业教育项目教学中,任何一个项目都脱离不了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的影响,这里说的情境是问题情境。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项目,它包含着一个真实、复杂、矛盾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项目能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或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今后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设定项目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分析解决学习情境中遇到的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2)项目教学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采集、项目的选择、计划的指定等工作任务时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致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人人都积极参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项目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查阅资料来领会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独立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比传统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在以讲授的方式传递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动性、创造性。其中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相互交流。
(3)项目教学以任务为驱使,注重“做中学”,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与合作学习。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关技术项目,这些项目多有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与实际工作岗位密切相连。
在教学中先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来完成相关理论和技能练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运用知识、转化知识。在“做中学”,边用边学,宗旨在引导学生先体验后主动学习,先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具备真实性、复杂性,致使学生在经历这一复杂过程时会主动发现问题,面对所发现的问题,学生会运用各种资源主动查找,积极主导思考、探究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的成员在遇到问题时,都会集体合作,通过不同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的同时,学生还实现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4)项目教学的目标具有多重性。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对项目教学的目标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项目教学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具体表现在:
学校方面: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建立健全的新课程理念,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教师方面:项目教学法是一套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做决定,自己安排学习任务,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深入学习,自己通过努力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同时这也是教师灵活应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方面: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目标旨在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项目教学是一个具有真实性、复杂性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完成项目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对未来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以人为本”为思想基础,其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突出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内在潜能。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C0390)、湖南省林业厅2014年度林业科技项目(编号:XLK201433)
注释
① 李瑾.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② 任艳.中学生心理特征与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③ 顾明远,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76.
④ 易守华,朱克忆,张柏森.项目教学法及其在《Pro/Engineer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148-149.
【关键词】中学 地理实验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1-02
提起“实验教学”, 大多数教师总会觉得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事情, 因为一些地理现象、过程和规律是无法演示、重现的,在地理教学中无需做实验。其实, 地理科学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超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往往形成学习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而地理实验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展现、模拟、演示宏观世界,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可以说,地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又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可见, 新课标已把地理实验教学提到了重要高度,地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会愈来愈显突出。
地理实验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地理实验类型,其中按使用仪器和材料不同分类,分为真实实验和模拟实验。实际上,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地理过程直接引入地理实验,而只能是利用一些替代的材料、设置一些类似的条件或环境来模拟一些地理过程。可以说,地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是模拟实验。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地理模拟实验实例,从地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出发,论述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和能力目标方面的作用
1.1地理实验可以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有利于地理理性知识的学习
听、看、动手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完全一样。一般地理授课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看为辅,是一种简单的以知识传承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较为有效。但是像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地理原理性知识,单靠老师讲,学生听,很难使学生深入掌握,只能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实验验证或探究才能逐渐被理解和同化。地理实验则是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直接感知对地理事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看、动手这几方面都同时调动起来,这是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现地理过程,这同样是地理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所不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知觉形象,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地理理性知识。例如,在教授地转偏向力时,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加以验证:准备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首先地球仪保持静止,分别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然后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此时再在地球仪上同样的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对比红、蓝墨水的轨迹,学生可以发现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学生由此可以得到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可以说,这种实验的方法要比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记住。
1.2 学生参与地理实验的过程也是其各项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地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和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得到各项能力培养。
如,在教授大气热力环流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大气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利用提供的长方形玻璃缸(长1m,宽0.3m,高0.4m)、胶合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和火柴等材料,先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再用胶合板把玻璃缸上部开口盖严,然后胶合板的一侧开个小洞,将一束点燃的香放进小洞内,要求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并试解释其原因,思考由此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可以说,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器具的制作和实验过程的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式和思考其原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积极观察品质(如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细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又在学生观察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中,结合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了学生思路,启发了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模拟热力环流实验活动中,从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到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十分有益。可以看出,正如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所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地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2.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因此,地理课程也应具有显著的开放态势。而传统封闭型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讲解,学生笔记、个人练习等,整个过程是学生的参与下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的教学,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较缺乏思维和理解。实际上,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以学生记忆和复现课本内容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地理实验课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不但追求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是满足这种地理课程目标开放性的有效途径。同时,地理实验课突出的过程性、体验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例如,可借助物理或化学实验室做一个清除泄漏原油的模拟实验。由2-4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将一只平底锅的一端写上“海岸”,另一端写上“深海”,向锅内倒入3cm深的水,然后把20ml茶油慢慢倒入水中,分别将羽毛和手指侵入油中,观察它们各自沾到油的情况;接着用木棍试着将油挡在写有“海岸”的一端,从“深海”一端轻轻地向水面吹气模拟风和海浪;再用棉球、纸巾以及滴管尽可能地将油从水面清除;最后比一比,在相同时间里哪个小组清除得最干净。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将油挡在“海岸”外面的措施会成功吗?哪些材料清理油的效率高?强风和大浪对清理原油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促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另外,在实验前或实验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全球主要原油泄漏事件,事件对原油泄漏地的环境污染和鱼类、鸟类生存的影响,以及人们处理原油泄漏主要有哪些措施等,使地理实验不仅局限在课堂与校内,而且延伸到整个社会,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体现了地理课程内容、资源与形态的开放势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地理实验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地理实验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地理并初步认识到地理科学的价值。例如,在教授地球自转运动时,课前要求用适当的材料(如乒乓球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绘上一些经纬线(一些重要的经纬线要特别突出,如赤道、回归线、极圈、本初子午线等)。上课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制作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自带小手电作为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辨别晨昏线。学生们通过自己课前的制作以及课上演示,满足了他们探索未知地理知识的好奇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规律及其后果等有关知识。“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地理实验符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地理实验过程中,必定会普遍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使地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扎实,地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中学地理实验有助于学生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协调好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不能不具备生态和环境意识。地理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在前文提到的清除泄漏原油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原油泄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同时此实验还可向课外延伸,要求学生了解本地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光化学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的严重影响,从而在地理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切身的感受中体验出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再次,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 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和创造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探究、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验证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倾向、社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感情世界等在各种各样的地理实验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与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2-174.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目标
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了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目标从而改变学习现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式,通过这种最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科学的、生动的学习策略,培养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下面将对高中历史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案例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才能真正接受并领会一门学科。如果学生从心里上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与反感心理,自主探究将如同纸上谈兵。由此,对于缺少历史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逼迫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熟练运用教材,强化教学艺术性或者巧妙构思“板书”,使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均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目光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设置巧妙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激发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
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而适当引导也很重要。需要带领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历史脉络缕清,降低学习与记忆的难度,告知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概况出不同段落、不同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出历史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深入探究,保证质量
“学以致用”,习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看待历史问题。研究性学习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法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重点不是在记忆知识,而是在于透过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科学探究意识是关键。
二、教学案例探究
1.教学设计
从《》这一课开始会陆续学习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历史,在侵略国疯狂领土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抱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救亡运动,这是学习《》这一课时的纲要,要求学生熟读教材,掌握的产生背景与过程、相关人物、对我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影响等。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每一位同学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或者询问教师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全体同学均参与讨论与学习,均要进行小组讨论,由每组小组长构建知识体系,最后由教师评价并指导。
2.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本课涉及到非常多的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涉及到以下会馆:保国会、强学会;涉及公车上书、、戊戌等个历史事件。
(2)思想教育目标明确通过实施这次变法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经济、军事等造成的影响,其实质是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变法,培养出学生爱国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学习资料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与总结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衔接与整合能力等。
3.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的背景,提出此次学习的任务,概况主要内容,然后展示课件,见图1。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标记处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阅读与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纠正,最后由教师点评与完善。课程接近尾声可由教师总结并号召全体同学,铭记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增强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图1课堂课件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研究性学习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加有序开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衔接与整合能力等得到提高,是值得尝试与应用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