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医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确因病情危重或有其它合并症,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虽经认真治疗,精心手术,仍在手术中发生死亡或遗留其它并发症等不良后果者,应属医疗意外或并发症。
2.在助产中,观察产程认真、仔细,但由于产妇配合不好,或因难产,如巨大胎儿、臀位产等,发生会阴Ⅱ度撕裂伤需常规修补,或发生耻骨联合分离等,属医疗并发症。
3.感染性流产、滞留流产、有手术疤痕的子宫、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子宫体腺癌等患者,其子宫原有病灶均可增加穿孔的机会,故按正确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刮宫者,发生了宫穿孔属医疗并发症。
4.先天性畸型患者,解剖关系异常,手术中造成脏器损伤后,及时处理,无不良后果者属医疗并发症。
1 胎位异常概况
胎位是指分娩前胎儿在子宫里的位置。胎儿出生前在子宫里的姿势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孕妇是顺产还是难产。胎位异常(也称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腔内先露部分不是头部,而是胎儿的其他部分(臀位、横位、复合先露位、胎头异常等)者,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产妇分娩时枕前位(正常胎位)约占90%,而胎位异常约占10%,其中胎头位置异常居多,占6%-7%,有胎头在骨盆内旋转受阻的持续性枕横(后)位。有因胎头俯屈不良呈不同程度仰伸的面先露,还有高直位、前不均倾位等。临床多数学者认为臀位是产科最常见的异常胎位之一,且容易发生脐带脱垂和后出胎头分娩困难,围产儿死亡率及产伤所致各种障碍比头位分娩高数倍。由于剖宫产率的增高,使臀位分娩的围产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剖宫产仍存在较大危险。对母婴的伤害依然不可忽视。在强调自然分娩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最安全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引起围产儿死亡的胎位不正发生率。是临床医师始终关注的问题。现代妇产科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口服平滑肌松弛剂后令患者取膝胸位,术者双手掌面置于子宫体两侧,轻轻推动胎体同时配合徒手辅助胎体转位的方法,不成功者再行外倒转术,孕妇取仰卧臀高位,术者双手置于下腹先露屈侧,借助孕妇深呼吸动作将胎臀推出盆腔,同时继续旋转将胎头沿俯屈姿势推人盆腔;仍未成功者行双合外倒转术,术者食指、中指置于阴道穹窿部,勿刺激宫颈,上推胎臀,另一手置下腹先露一侧,将其推出盆腔。当阴道内手指感空虚时,抽出双指,继续旋转为头先露。矫正后。下腹毛巾垫腹带包扎固定胎位7-14 d,并限制术后活动。此法疗效欠佳,痛苦大,疗程长,与之相比,祖国传统针灸疗法对于该病有着绝对的优势。
2 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的常用方案
祖国医学对胎位异常的认识多以孕妇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天力促胎调转,或孕后肝郁不舒。气机失畅,胎儿不得回转,以致胎位不正为主。矫正胎位异常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针灸疗法同时配合内服汤剂,疗效甚佳。常用的针灸方案有以下几种。
2.1针灸有效穴位
2.1.1方案一治法:调理胞宫气血。多用灸法,毫针平补平泻。常用穴位:至阴、三阴交、合谷。常用操作方法:嘱孕妇放松裤带,平卧于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采用艾条灸双侧至阴穴15-20 min,每日1-2次,直至胎位正常,亦可针刺三阴交、至阴。
2.1.2方案二常用穴位:少泽、尺泽、至阴、三阴交。常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膝,松解腰带,常规消毒后,以1寸毫针针刺少泽、尺泽、至阴,入针2-3分。调针略和气后,以艾条灸双侧三阴交穴。留针及艾灸30min,7 d为1疗程。
2.2压贴耳穴选穴: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脾、肝、腹。常用操作方法:用火柴棒头在耳部子宫、交感、皮质下、肝、脾、肾、腹相应穴位上找到敏感点,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皮肤,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25 cm*0.25 em的胶布上贴压在上述敏感点穴位上固定。每3-4 d更换一次,左右两侧耳穴轮换贴压,每日旱、中、晚饭后约30 min,依次用指压穴15 min。每晚临睡前放松腰带。取半卧位再按压耳穴一次。
2.3针灸有效穴位配合膝胸卧位矫正常用穴位:至阴、三阴交。操作方法:取膝胸卧位姿势。令孕妇排空小便,松开腰带,俯卧跪在床上,膝关节呈90度角,胸部俯贴于床面上,以着床面为度。双上肢、肘关节屈曲,置于胸前两侧的床面上,承担着身体的一定的重量。同时点燃艾条2支,由家人协助分别温和灸双侧至阴穴(足小趾趾甲角外侧),1次15-20 min,每日2次,至局部有灼痛感,7 d为1疗程。
2.4其它
2.4.1艾灸配合至阴穴压豆治疗方法:孕妇仰卧位,腰带放开,保持心情平静。用艾条同时灸双侧至阴穴,先远后近,先温后热,辩证施量,以使孕妇产生较平常频繁且强劲的胎动为止,随即将王不留行籽按压在双至阴穴上,以胶布固定。并于当晚睡前揉压穴位3-5 min,次日复查。如未矫正,可重复上述灸疗。以3次为限。
2.4.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至阴穴治疗方法:运用现代的低能量氦一氖激光技术,施行穴位照射,用氦一氖激光发生器,将其功率选择到5 mW,光斑直径为1mm,照射双侧至阴穴。照射距离20cm,每次照射10 min,每日1次。
3 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的疗效特点
3.1疗效佳胎位不正的矫治。以补养气血。健脾益肾,固养胎元为法。气血旺、胎元充,则胎体自然运转而安。据《内经》、《难经》记载针灸方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显著,且对孕妇及胎儿均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应用,从现有报道来看,矫正成功率至少的89%,大多在90%以上。
3.2疗程短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的成功率高不仅表现在转位成功者多,还在于短期见效率高,多数报道用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的疗程在一周之内,有的甚至一两次即可纠正异常胎位。
3.3痛苦小较之仅用膝胸位或配合徒手矫位的方法,针灸方法带给孕妇的痛苦要小的多,只需其采取比较舒服的如仰卧位或坐位,或针或灸,基本没有难以承受的痛苦,使孕妇在比较轻松的条件下实现胎位的矫正。
3.4安全性高根据古代医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妊娠不可以刺合谷、三阴交二穴,原因是容易引起坠胎。而实践证明,合谷、三阴交穴在调整胎位方面,穴、法对症。不会有危险。且三阴交穴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具有调整肝、脾、肾及胞宫等脏腑的功能。加之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至阴以艾灸法,温肾通络,转胎安宫。操作过程中无需孕妇有较大的动作或较难,对机体的直接刺激轻微,基本没有导致流产的危险。
3.5经济负担轻针灸疗法本来就以其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特点著称,对施术者要求可高可低,因而所需费用也较少,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患者尤为适合。特别是相对于未能及时矫正而发生难产或须剖宫产的产妇来讲。既减少了痛苦,又大大降低了所需费用。
4 影响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疗效的因素
近年来。人们通过超声发现针灸治疗胎位异常的疗效的高低不仅与取穴准确与否、操作是否得当有关,还主要跟孕周、羊水多少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4.1胎儿在子宫的方位陈英红等的临床观察表明胎儿臀位、枕后位治疗效果优于横位。
4.2羊水量多少当子宫内最大羊水池深度小于4 cm,胎儿在子宫内活动空间受限。不利于胎儿旋转,胎位不易转正。郑子萍等临床观察并做统计学处理后发现,羊水平段在4.5-7.5 cm与小于4.5 cm相比较,矫正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胎儿双顶径的大小胎儿双顶径>8-3 cm时,由于胎儿过大,成功率明显降低。转正效果不明显。郑子萍等观察后的统计学处理表明,胎儿双顶径小于8.5 cm与大于8.5 cm相比,矫正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4孕周长短杨凤琴研究表明。孕周越小。胎儿活动空间越大。成功率越高。孕期及早发现胎位异常。及时加以纠正,对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郑子萍等观察结果统计学处理表明,26-32周与36周以上相比,矫正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5孕妇是初产或经产鞠瑞全等观察表明,经产妇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认为与腹壁松紧度密切相关。初产妇腹肌紧张度高,胎儿转位阻力相对较大。影响成功的机率。而经产妇腹壁较松弛,胎转较易。但转正后易回复,因此对腹壁过松的孕妇在胎位纠正后即行腹带固定为妥。对于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成功率递减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与胎儿体积不断增大、羊水量相对减少。或孕38周以后胎臀入盆较深,不易退出等致使胎儿转位相对困难有关。
4.6胎盘在子宫壁的位置郑子萍等做临床观察结果统计学处理发现,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壁和右侧壁与子宫底相比较。矫正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经营模式;规模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22-02
2009―2014年,我国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蓬勃发展,机构从2009年的31 001个增长为2013年的38 215个。同时,现有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呈现出中医院特色优势突出,数量多但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的特点。2012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中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发展。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道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优势,并在探索中充分运用中医药的优势和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市场运营模式,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
一、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发展需要“医药结合,以医促药”的经营发展模式
云南S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1月,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教学为一体的中医馆。目前在云南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门诊名中医数量位居第一、门诊中药饮片调剂配方数量位居第一。“医药结合,以医促药”的模式表现为与其所属集团的“以药企带医馆”战略关系,高度整合资金、系统、药材购进渠道等优势资源。集团下属的医药零售连锁公司于2005年进入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十强。集团以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由“药”向“医”的一种延伸,实现了“药与医”优化组合的经营模式,从而也形成了由单一的药材经营发展为药材的种植、加工、销售,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中西成药的批发和零售以及医疗、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产业结构。
作为民营的规模化中医馆,其发展离不开集团的资金保障。2005年,集团投入建立的第一家中医馆,在成立的第一年经营惨淡,不过,接下来昆明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医馆受益匪浅。市场升温也促使其在成立十年内先后成立了七家分馆。高起点、规模化的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集团的资金保障下,中医馆没有了后顾之忧,迅速做大做强。
中医馆进行规模化战略,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了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同时,传统中医院运营形式与现代企业化管理手段相结合,通过公司化的市场运作、品牌战略、广告宣传急剧扩张,抢占优势区位,形成了服务网络的合理配置。
在“以药企带医馆”的同时,“以医促药”,即通过医生的诊疗,推进药物的销售。“以医带药”发展模式起源于我国中医药行业进军海外市场建立的模式。据有关资料介绍,像北京同仁堂这样的世界知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其走出国门也是采用了此模式实现的,在其新一轮国内发展中此模式也在积极推广中。中医馆不断强化“以医促药”发展模式,有多名国家级、省级中医专家常年坐诊中医馆。充分发掘中医养生预防,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调养人体“亚健康”等优势;提供中医理疗、推拿、拔罐、艾灸、中医美容、中医足部特色服务。“好药助名医,名医开好药”,通过以上各种特色中医诊疗服务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医馆的中药销售和医馆的营业额。
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引进
除了资金瓶颈外,我国民营中医医院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卫生技术人员的引进与管理问题。众所周知,中医师尤其是名老中医属于稀缺资源,对于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至关重要,甚至是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民营医院人才基础还很薄弱,人才匮乏,选择余地较小而流动性大,这与民营医院迫切需要扩充实力的趋势不相匹配。从遵循中医药本源的角度,也是从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医馆把中医和中药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多名国家级、省级中医专家常年坐诊中医馆,从而提升了中医馆的口碑和声望。同时,中医馆也为这些名老中医提供了多点执业的选择。
三、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文化促发展
成立了“中医中药文化博物馆”,以购买、捐赠的形式面向社会征集中医药文物。为了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资助中医泰斗著书。成立其冠名的中医药学校,通过名医理论授课、经验传授、临床观摩、指导学习计划等言传身教的方式,提高中医师业务水平。
为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广大百姓,中医馆定期到社区提供免费义诊,并定期举办各种讲座,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对贫困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和优惠政策,为患者减免医药费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四、规模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馆突破了传统民营中医院发展中普遍遭遇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和信用危机,保持了建馆十年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中医馆的规模化发展中也遇到了问题与挑战。目前,我国的政策环境非常适合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和细则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完善空间。民营中医院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但现行的卫生人力资源制度,由于科研限制及相关资源的限制,并不利于中医药人才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的流动和在民营医院的长期发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科学管理和行业自律的同时加强监管。
发展是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重任与使命。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协会对全国1 470家民营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民营医院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含量高、管理先进、机制灵活的民营医院将与公立医院展开积极、有序的竞争,逐步在某一地区或学科崭露头角;另一部分则会因为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值此医疗改革向纵深发展之际,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坚持中医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坚持中医中药密切结合,建立包括中医药管理人才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强化执业科目、人员素质、质量控制、诊疗规范、客观宣传等方面的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接受社会监督,持续性规模化发展,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补充力量的积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珞珈.我国民营医院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的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5):396-398.
方法:对基层医疗单位急诊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结果: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结论:只有不断探索、实施护理管理的新方法,才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水平和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急诊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0-02
基层医疗单位急诊部承担着危重患者的第一首抢救任务,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做出最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才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急诊护理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医护水平1。急诊部护理工作繁琐而急迫,对护理人员要求很高,护理人员扎实的技术和良好的配合对于医生治疗的实施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安危,也关系着医院的信誉和形象2。本文就我院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1急诊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急诊护理人员职业热情缺乏。由于我院急诊部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年轻人,生活压力较大,而急诊工作繁忙、琐碎又紧张,工资待遇又比较低,导致大部分护理人员职业使命感较低,缺乏职业热情,对护理工作没有热爱之情。反映到工作上可以看到:护理人员对患者服务态度较差,不能够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关心不足;对本职工作不够细心认真,有时会因为大意而造成医疗上的疏忽和失误。
1.2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技能较低。一是基础护理技术和护理技能不够扎实;二是缺乏与病患沟通的技巧,不善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三是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因为工作压力产生心理问题;四是法律知识欠缺,面对医疗纠纷时,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1.3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急诊护理流程较乱,没有形成流畅合理的急诊护理规范;二是护理人员不能够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出现在其职不做其事的懒散现象。
2急诊科护理管理方法
2.1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热情。急诊部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使命性、崇高性、重要性,树立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3。护理人员应当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关心呵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对某些因生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的患者要进行及时耐心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共同为患者营造一个适于病情恢复的环境。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仔细询问患者的身心感受,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检查结果,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立双方信任,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2.2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①加强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培训:作为一名合格的急诊部护理人员,仅护理态度好是不够的,还要有精湛的护理技能才行,除了要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抢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当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药品的适应症及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护士长应做好带头表率作用,积极传授知识,认真培训技能,并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由护士长进行急诊知识和技能考核,记录成绩,予以奖惩。急诊科还要定期轮转部分护理人员到其他科室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科室的专科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急诊科护理的业务水平4;②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在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是与病患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人员,因此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于促进医疗救治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急诊科病患多为危急重症,很多伴有意识障碍,不能够清醒地配合检查和治疗,而且很多病患是由事故导致,原因复杂,牵扯因素较多,这时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冷静的头脑,能够把病人安危放在首位,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为挽救患者生命节约宝贵的时间;③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急诊科工作量大,病种多,病情危重,容易发生冲突纠纷以及病人抢救不治身亡,因而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承受力要求很高,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学讲座,建立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室等;④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由于医疗模式的转变及医疗制度的改革,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确保人身安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2.3规范急诊部护理管理制度。①规范急诊部就诊流程、护理流程,从病人入院前、住院中、出院后各阶段入手,制定清晰流畅的医疗护理流程;②规范护理人员的不当行为,使其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得随意请假、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不得聊天、上网等。如有发现者,按规章严肃处理。
3讨论
急诊科护理管理关系着急诊科的护理水平,本文通过探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热情、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规范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三大方面对护理管理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护理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提供了更好地保证。
参考文献
[1]史延丽,代仲.急诊护理管理在预防和解决护患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6):135-136
[2]何晓红.急诊科病房护理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探究[J].求医问药,2012,10(1):126
关键词 术前谈话 技巧 医疗纠纷
手术是医务人员及病家都非常重视的一项治疗手段。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正确的术前术后处理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病家是否愿意接受手术,是否密切配合,是否能达到预期疗效,则与正确的术前谈话不无关系。术前谈话的正确与否,甚至同医疗纠纷也有密切关系。因此,作为一个外科医师,掌握与病家的谈话技巧,无疑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事求是交待病情,强调手术的必要性
医务人员所面对的病人及其家属,其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文化素质的高低,千差万别,唯有实事求是交待病情才是唯一法宝。任何夸大病情或轻描淡写都是不足取的。
治疗疾病的手段有多种,手术无疑是有效、快捷、彻底的方法之一。然而,其毕竟是个创伤性的方法,并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意外,因此,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术前谈话才有其正确性,否则,再高明的谈话技巧不过是文过饰非而已。对那些必须借助手术才能挽救生命,减少病残的紧急情况,只有通过手术才能中断疾病的病理过程,如脏器破裂,大出血,明确的恶性肿瘤(能切除者)等绝对手术适应症,应毫不犹豫地告诉病家,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利少弊多,甚至危及生命,这样一定能理解手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主动要求手术。对于那些手术疗效优于其他疗效,或延期手术可能产生并发症者,如胆管结石、某些癌前病变等相对手术适应症,应将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的利弊进行比较,并引导病人认识手术的价值,使其自愿选择手术治疗。需要将手术的目的及产生的快速和有效的结果告诉他们,才能让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
全面分析各种情况,认识手术的复杂性
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疾病更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手术也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因此,即便是“小病”“小手术”,也没有一位医生会“包治”。所以,术前一定要取得病家的同意和充分的理解。要告知病家,人与人是可能不同的,也就是说脏器的解剖可能有变异,这势必给手术造成困难,难免出现意外。对诊断明确的疾病,也要想到可能有并存的疾病,对外伤病人,要想到可能有不止一处的损伤。对多种疾病,要想到可能发生的相互影响。对于恶性肿瘤,要考虑到转移的可能、复发的可能,以及切除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愿意行姑息手术等。同时,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本身有一定的并发症。虽然切除了病灶,治愈了疾病,但切除某些脏器后,不可能不产生一些功能改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功能障碍,如胃切除术后可能发生的营养障碍、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只有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想周到,手术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发生,一旦不幸发生,由于术前的交待,病家有思想准备,不会在心理上造成突然而不理解。如果术前没有很好交待,术后再解释,病家往往会认为是医生在推卸责任,推向客观,不可避免地发生医疗纠纷。
详细介绍周密方案,坚信手术的成功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31-01
一、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持续运行良好,但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这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现实,也是政府决策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都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Friedman[1]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始终存在而且正逐步扩大;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发现: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经过区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发展过程。[2]覃成林[3]的研究结果显示,1970~198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1990 年后,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绝对差异扩大的速度大于相对差异。伍世代[4]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55个地区市的经济发展数据后认为1995~2005年东南沿海三大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水平分布层次不齐,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任建军[5]从GDP、人均GDP 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一)评价指标设计
本文共选取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11》、《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2011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参考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自身情况,选取生产总值(X1)、人均生产总值(X2)、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产值比值(X3)、固定资产投资(X4)、外商直接投资(X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农民人均收入(X8)、非农人口比重(X9)、人均粮食产量(X10)、在校高中生数(X11)等11项经济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6]
(二)实证测评过程
为消除指标数据在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别,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指标数据标准化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如表1。
通过表1可知,共提取两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且前两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达85.959%,反映出提取两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所选取的11个经济指标的信息,可以用2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11个变量。
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根开平方根,求出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从而得到主成份得分。用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可得综合得分模型中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其表达式如下:
F=0.107X1+0.087X2+0.073X3+0.106X4+0.101X5+0.099
X6+0.104X7+0.091X8 -0.07X9-0.034 X10+0.094 X11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得到综合主成分得分,通过按大小对其进行排序,即可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比较评价,见表2。
三、聚类分析法分析过程
本文把原始基础数据标准化后提取的2个主成分得分,看成是反映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指标,采用组间联接法,以欧氏距离平方算法为度量标准,通过spss软件对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为了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聚类分析的,根据得到的树形图,绘制了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
四、结论
本文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1年11个基础经济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非常突出。在聚类分析过程中,若将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类,沈阳市和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单独是一类,而辽宁省其他所有区域为另一类。在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表中,沈阳市和大连市的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在仅有的三个正数得分中,他们的得分是第三名鞍山市的5倍多。
二是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出现显著的断层现象。引入计算变异系数的方法,来检测分类数据的组内相对变化情况,计算可得第一类和第三类综合评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04%和6.29%,均未超过10%,相对变化程度很小;第四类和第五类的综合得分变异系数分别为37.0%和24.6%,相对变化也不大。在聚类分析结果中,只有第二类只有鞍山市,其他类别的区域则分布比较均匀,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前后相对差距太大,出现了断层现象。
三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不均。从整体上看,辽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沿海地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枝独秀,营口市、本溪市和丹东市的情况也比较理想,而葫芦岛市和锦州市的明显滞后。沈阳 “一小时经济圈”内,鞍山市、营口市、抚顺市、铁岭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本溪市、阜新市和辽阳市经济发展明显落后。
2011年12月辽宁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指出辽宁省2011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元,增速有望达到12%。在过去的十年中,辽宁省经济连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自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总量扩张呈加速态势。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核心-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区域发展理论,他们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总是从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进而影响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最终到达实现整个区域的稳步发展。2009年和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分析结果来看,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区域经济核心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其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强化沈阳市和大连市的核心地位,释放其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将是“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E. Maoism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oor[J]. World Politics,1987.39(3):408~428.
[2] 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590~598.
[3]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3):36~40.
[4] 伍世代,王强.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36(2):123~134.
[关键词]医疗救助法律价值经济功效
一、医疗救助的界定
1.医疗救助的含义
“救助”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是指拯救和援助。在英语中用rescue、salvation、relieve或 help来表示,被称为援助或救济。救助一词,有时也称为社会救济,但是救助和救济的含义存在一定区别。通常来说,救济是一种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而救助则更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
目前国内关于医疗救助的界定有 (medical assistanc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疗救助是对所有医疗帮助和支持行为的总称,它不仅指一个国家对本国国民的医疗救助,也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国际医疗救助;不仅包括贫困医疗救助,还包括对海啸、传染病、地震等之类的自然灾害的医疗救助;不仅指政府主导的医疗救助,还包括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慈善医疗救助;既包括基本的医疗救助,又包括大病的医疗救助。狭义的医疗救助则仅针对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救助[1]。当前前我国政府和学术界致力于研究的医疗救助,其实是狭义的医疗救助,即对因各种原因而有困难获得所需基本卫生服务的人群的支持和帮助。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医疗救助是作为政府的责任而给予贫困人群以减免医疗费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低层次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其目的是将一部分生活处于低收入甚至贫困状态的社会弱势群体覆盖在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通过医疗救助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支持,增强贫困人群保障和生存的能力。
医疗救助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便出现的医疗救助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保障形式。在日本,医疗救助制度称其为“医疗扶助”,而我国的台湾地区称其为“医疗补助”。历史上,英国亨利八世于1531年就制定了《济贫法》公认为医疗救助的起源。我国医疗救助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医疗救助的概念主要出现在我国农村扶贫或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且救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形成完善的社会制度。随着城市公费医疗制度向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医疗救助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医疗救助开始面向更多的救助对象,其本身也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责。
2.医疗救助的特征
医疗救助的上位概念是社会救助,因此医疗救助就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构成了我国公民健康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医疗救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义务的单向性。医疗救助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其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享受医疗救助是他的权利,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社会成员没有缴纳费用的义务。第二,对象的特定性。医疗救助对象由法律严格加以规定,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医疗救助的对象并非所有公民,救助行为的实施具有选择性,只是针对那些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的公民或因自然灾害暂时陷入贫困的公民。从理论上而言,医疗救助作为公民生存权是对国家义务的一项要求,所有成员均享有要求国家履行给付义务的潜在请求权。第三,目标的低层次性。医疗救助的目标是应付自然灾害和克服贫困,而并非改善或提高贫困人群的福利及生活质量,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者最基本层次。第四,方式的多样性。医疗救助方式既可采用实物救助也可采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又有民间救助,医疗救助形式的多样性是使社会成员得到有效救助的关键。第五,时间的紧迫性。医疗救助不同于其它的专项救助,被救助对象必须是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疾病导致生命和健康遭受严重威胁,并且无力进行治疗才能获得救助。因此,医疗救助在时间上具有紧迫性。
二、医疗救助的法理价值
医疗救助蕴含深刻法理价值,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既是政府的职责,又是政府促进医疗公平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医疗公平是社会成员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
1.公平价值
市场经济是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运行手段,它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在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市场运行的某些结果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律与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存在,致使部分社会成员在医疗资源占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医疗救助可以让贫困人群的健康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地防止贫困人群因疾病陷入极端困境,可以让贫困人群重返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医疗救助可以促进机会的公平。完善的医疗救助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民族、性别、信仰、年龄等均被强制性地纳入救助范围。因此,每一个医疗救助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内的社会成员而言,是一种机会公平的保障。第二,医疗救助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起点与过程公平。医疗救助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至于因先天不足或某些社会风险的侵害而陷入生存困境,导致发展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医疗救助通过补偿功能,可以恢复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能力,重新投入到社会生活。第三,医疗救助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的公平。医疗救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再分配,而且能解决好社会善款的募集和资助,是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客观上起到了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的现象得到了改善。
2.人权价值
医疗救助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生存权是人在社会和国家中享有的维持自己生命存在的最起码的权利,或者说,生存权是一个社会和国家中人的生命不受任意剥夺的权利。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人道的社会,有责任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贫困人群在患病时应获得医疗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属于公民的基本生存权范畴[2]。生存权就是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的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享受其他人权的前提。联合国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它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 联合国在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每个国家都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人权保障,把公民的生存权、民主政治权和社会生活权利纳入法律和政府职责之中。如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对贫穷人群进行医疗救助,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体现。由于健康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而医疗作为恢复健康,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的手段,就成为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在政府主导下对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救助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的重要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权利,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权利,共同构成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人权的确立及通过医疗救助的实施,表明我国人权保障内涵的深化。
三、医疗救助的经济功效
就当代中国而言,医疗救助的完善与否不仅体现法的公平价值和人权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1.稳定社会秩序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高效率,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调节机制,它的负面效应就会出现,并且危害到社会秩序。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马太效应”――将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3]。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促使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的公平性下降。在卫生资源分配过程中,医疗救助是抑制“马太效应”的有效利器,它的稳定功能实际上就是众多学者常说的社会“内在减震器”和“安全网”。马斯洛(Maslow)把生存作为人类的五大需要中最基本的一种,那么,当某些社会成员连最基本的健康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而这个群体又达到一定数量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就构成一定的威胁。
当前,我国城乡贫困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270万人,农村低保对象为3451万人,农村五保户对象525.7万人,孤儿57.4万人,还有其他农村特困救助对象107万人,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5。贫困人群无收入或低收入导致他们消费水平低、营养状况不良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心理压力较大,贫困人群的患病率比较高;由于医疗费用较高,患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就诊,导致很多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性循环的产生。所以,医疗救助不仅保障了救助对象的生理上的生存需要,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
2.促进经济发展
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医疗救助法律制度的运行都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完善的医疗救助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医疗救助能够对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社会贫困人群提供必要的保护,解决贫困人群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基本看病问题,避免和缓解可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医疗救助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拓宽了社会救济的领域,而且还弥补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功能缺失,从而完善和丰富了社会保障体系。就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只是部分或大部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只有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并承担了相应义务的人才能获得社会保险待遇。这必然使得社会上有相当部分的贫困人群因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或无力支付社会保险费而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就需要通过医疗救助使他们免去生活之忧,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通过医疗救助功能的发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达到社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华董军:医疗救助内涵、特点与实质[J].卫生经济研究,2005(7):第9页
[关键词] 流感;鸡胚;消毒;酒精
[中图分类号] R-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24-02
Influenza vaccine production method of disinfection of raw chicken
WU Shujia
Jiangsu Yansh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2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w chicken influenza vaccine production method of disinfection. Methods: Chicken with alcohol disinfection before inoculation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losing strain, the survival rate after inoculation, and allantoic fluid after inoculation, the hemagglutination titer. Results: 75% alcohol disinfection of chicken with the surface of 120 seconds, the surface was sterile chick, chick survival rate did not affect the chick embryo allantoic fluid harvested after inoculation of the hemagglutination titer. Conclusion: The disinfection of chicken embryo research, proved that with 75% alcohol disinfection of chicken embryos is feasible.
[Key words] Influenza; Chicken embryo; Disinfection; Alcohol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能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流行特点是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迅速蔓延,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包括世界大流行、局部流行爆发及扩散。接种流感疫苗是公认的预防流感发生和传播的最佳方法[1-5]。用鸡胚作为流感病毒生长介质是目前流感疫苗生产最常用的培养基质。鸡胚的消毒方法也是控制流感疫苗生产质量的重点。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动物及试剂9~11日龄海兰白鸡胚,由宁波威达龙禽业有限公司购进;NaCl由江苏勤奋药业有限公司购进;酒精由江苏永丰化学试剂厂购进。
1.1.2毒种3个流感毒种来自NIBSC,具有完整的历史和质量背景资料。即H1N1 A/California/7/2009(H1N1)(简称A1),H3N2 A/Perth/16/2009(H3N2)(简称A3)和B B/Brisbane/60/2008(简称B)。
1.2 方法
1.2.1 鸡胚消毒后收菌将一定数量9~11日龄的海兰白鸡胚, 用75%酒精喷洒2遍,消毒一定时间后,用肉汤琼脂培养皿收菌。在30~35℃的条件下培养48 h后计数。
1.2.2 消毒后鸡胚接种后污染率用A1、A3、B三型流感病毒分别接种于已消毒的9~11日龄鸡胚尿囊腔32~36℃培养48~80 h[6],记录鸡胚存活情况;无菌收取经过病毒培养的鸡胚尿囊液,直接血凝法测定。
2 结果
2.1 用75%酒精消毒后各时间段鸡胚表面菌落数
用75%酒精消毒鸡胚表面120 s,鸡胚表面已无菌。见表1。
2.2鸡胚接种后存活率
用75%的酒精消毒30、60、90、120 s后鸡胚,分别接种3型流感病毒后,消毒120 s鸡胚存活率最高。见图1。
2.3消毒不同时间鸡胚接种后收获尿囊液的血凝滴度
用75%酒精消毒鸡胚的时间长短不会影响鸡胚接种后收获尿囊液血凝滴度。见表2。
3讨论
通过对生产流感疫苗的原料海兰白鸡胚消毒方式的研究,证明用75%酒精对鸡胚进行消毒的方法可行。消毒后鸡胚的无菌及接种后鸡胚的血凝滴度均符合生产流感疫苗质量要求。从鸡胚消毒不同时间收菌结果来看,用75%酒精消毒鸡胚表面120 s,消毒效果最好。从对消毒后接种病毒的鸡胚存活率来看,用75%酒精消毒30、60、90、120 s后鸡胚,分别接种3型流感病毒后,消毒120 s鸡胚存活率最高。从消毒不同时间鸡胚接种后收获尿囊液血凝滴度比较来看,消毒时间长短与接种病毒后收获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无关。
通过以上研究,确定生产流感疫苗生产工艺中接种前鸡胚消毒的方法,消除接种过程中可能由于鸡胚消毒不彻底而造成的潜在污染。利用该消毒方法取得的鸡胚质量可控,适宜大规模生产,同时确定了该消毒方法的最佳消毒时间,为生产质量可靠的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Fedson DS, Hannoun C, Leese J, et al.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18 developed countries, 1980-1992[J]. Vaccine,1995,13(7):623-62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pandemic preparedness plan - therole of WHO and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planning[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forthe use of inactivated influenza vaccines and other preventive measures[J].Weekly Epidemiol Rec,2000,75:281-288.
[4]CDC. Recommended Adult Immunization Schedule - United States ,2002-2003[J]. MMWR,2003,51(40):904-908.
[5]Kemble G, Greenberg H. Novel generations of influenza vaccines[J].Vaccine, 2003,21(16):1789-1795.
[6]郭元吉,程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129-130.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肠麻痹;中西医治疗;综述
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胰酶在体内激活,继而引起以胰腺自身消化为特征,伴或不伴有全身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消化内科、普外科及ICU住院患者常见病种之一。AP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容易并发肠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影响AP的进展和预后。AP并发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胃肠减压、止痛及抗感染等。除现代医学外,祖国医学在肠道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AP合并肠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现报道如下。
1西医治疗AP合并肠现状
1.1手术治疗
近年来,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有较大变革,从以手术为主的清创治疗策略逐渐过渡到目前较为熟知的“经皮微创-内镜下微创-开放手术”的升阶梯治疗模式[1-2]。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开腹手术治疗AP,患者创伤大,花费高,恢复时间漫长,病死率高,因此AP的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在AP合并肠麻痹早期阶段,除出现严重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25mmHg,1mmHg=0.133kPa),且非手术减压措施治疗无效,经过多学科讨论后方可谨慎行剖腹减压手术,否则均不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后期阶段若合并胰腺脓肿和(或)感染、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应考虑手术治疗[3-4]。
1.2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AP并发肠重要治疗方法。黄志强等[5]提出将胃肠减压、给炎症渗出以出路、减少手术创伤等作为SAP手术治疗原则。目前,临床常用的减压方式有鼻胃管引流及鼻肠管减压引流。鼻胃管引流前端置入胃中,主要用于减轻胃潴留,对于小肠潴留等效果欠佳。鼻肠管引流可在内镜引导下置管,越过幽门,插入小肠或采取盲插的方法插入小肠,引流效果较鼻胃管为佳。朱燕辉等[6]研究发现,与鼻胃管引流相比,鼻肠管引流可明显提高胃肠减压的效果,引流量较鼻胃管增加,有效缩短患者腹胀持续时间,降低患者外科手术率,降低病死率。肖都等[7]研究76例SAP患者发现,在持续胃肠减压基础上放置鼻肠管,并给予生大黄注入鼻肠管,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缓解腹痛腹胀程度及降低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5、IL-18水平。
1.3药物治疗
1.3.1止痛药物治疗腹痛是AP合并肠主要症状,疼痛可使胰腺分泌增加,Oddis括约肌痉挛,使已存在的胰管或胆管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不利于机体康复[8]。止痛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减轻炎症的渗出。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AP引起腹痛最有效的药物,其通过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对持续性钝痛和短暂性绞痛均有良好止痛效果。临床上在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可注射盐酸布桂嗪(强痛定)或盐酸哌替啶(杜冷丁),不推荐应用吗啡、可待因或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或抗胆碱药(654-2),因吗啡及可待因等可能增加Oddis括约肌张力,不利于胰液排出,从而加重AP[9-10]。阿托品或654-2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可能加重肠麻痹。胃肠道平滑肌分布M受体,新斯的明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M受体,M受体兴奋平滑肌表现为收缩,因此,其能增强肠蠕动,促使排气、排便,肠道蠕动增加可减少细菌移位,促进肠道功能恢复[11]。1.3.2抑制胰酶外分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直接抑制胰腺外分泌,减少胰液分泌,同时对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间接促进肠道黏膜屏障恢复[12]。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注射液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1.3.3抗菌治疗AP发病合并肠麻痹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因抗菌药物治疗有可能引起二重感染,且加重肝肾功能的损伤[13-14]。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或有明确感染证据的中、重度或重度胰腺炎,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因AP并发肠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肠道常驻细菌,抗菌药物治疗应首选能覆盖上述菌群谱的药物,且应遵从“降阶梯”应用原则,常用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等药物。1.3.4保护肠道功能“肠道唤醒”最先是由PETROV等[15]提出,肠道是一个长期容易被忽视及高度复杂的器官,不仅承担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还包括内分泌、免疫调节、代谢等作用[16]。近年来,在AP治疗过程中,保护肠道功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目前,常用的治疗包括使用开塞露灌肠、硫酸镁导泻等治疗,此外尚可应用谷氨酰胺制剂保护肠道功能。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然而在AP并发肠患者中,是否使用益生菌尚仍存在争议。王茂林等[17]通过对910例SAP的meta分析研究发现,口服益生菌不能改善SAP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并且有增加肠道缺血坏死的风险,然而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廖蕾蕾等[18]通过对100例SAP患者研究发现,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促进SAP患者肠道功能恢复。1.4营养支持AP并发肠麻痹患者应当注意营养支持治疗,急性期因腹胀或呕吐等因素导致经口进食受限,此时可考虑经内镜留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一旦腹痛或呕吐等症状改善,应鼓励尽早恢复经口进食。
2中医治疗AP合并肠现状
AP相当于祖国医学“腹痛”“呕吐”等疾病,还可将其归属于“胰瘅”“胃心痛”“厥心痛”“结胸”的范畴,是一种因气郁、湿热、瘀血、食滞、结石、虫积等蕴结中焦而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枢机不利,湿热内生,湿阻中焦的,以腹胀、腹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该病病位在胰,与肝、胆、胃、肠密切相关,并涉及肺、心、肾、脑等[19]。《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黄帝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多由停滞,治宜通滞理气。”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咽膈不通,胃心痛也。”由此可见,本病属于里、热、实证,病机为“不通则痛”,治则方面,当以“通”字立法。中医药治疗AP并发肠麻痹具有一定优势,疗效确切。
2.1中药内服或鼻饲
轻症胰腺炎患者中药可直接口服,对于中重度胰腺炎行胃肠减压患者,可考虑经胃管内注入中药汤剂,注入后夹闭负压引流一定时间。闫玉红等[20]运用大黄红藤消炎方治疗80例SAP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红藤消炎方可降低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肠麻痹,改善SAP患者预后。赵艳梅等[21]对63例SAP患者研究发现,生大黄剂量越大,SAP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越快,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在治疗SAP时使用剂量可加大至3μg/(kg·d)。蒋爱民等[22]自拟胰瘅清治疗48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9.2%、97.9%。孙凯滨等[23]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及评价技术研究表明,大柴胡汤通过30条相关生物过程及信号转导通路对肝郁气滞型胰腺炎起作用。唐义爽等[24]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大承气汤可减轻SAP大鼠胰腺损伤,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相关。
2.2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无论是单方或中药复方,在AP并发肠麻痹患者治疗中发挥中药作用,临床上应用广泛。韩雪等[25]运用通腑安涤汤治疗110例SAP并发肠麻痹患者,研究发现通腑安涤汤能显著降低SAP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预后。易琼等[26]通过对90例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证属腑实热结证的患者研究发现,加味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可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呼吸衰竭,降低死亡率。栾晓峰等[27]应用清胰汤治疗104例SAP患者,结果表明清胰汤加减辅助治疗SAP可抑制炎性反应,降低MAP1-LC3、TREM-1及胃肠激素的表达,促进患者肠鸣音恢复。
2.3穴位贴敷
《黄帝内经》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是中药内病外治的体现。戈宏焱等[28]应用铂及二氧化硅等20多种金属及其化合物制成的穴位贴外敷胰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等腧穴,研究表明,观察组治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王晶晶等[29]使用1000g芒硝碾碎后置于布袋中,覆盖全腹部,每天1~2次,联合生大黄灌肠治疗82例AP,结果表明芒硝外敷联合生大黄可使患者TNF-α、IL-6、IL-8等水平下降,缓解SAP患者早期胃肠道症状。魏引廷等[30]入组72例AP患者,试验组外用中药如意止痛膏外敷,结果表明,如应用止痛膏外敷辅助治疗AP具有较好临床疗效。郑晓华等[31]通过对80例SAP患者研究发现双柏散外敷联合清胰承气汤内服能明显改善SAP急性期腹痛、腹胀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肠麻痹患者肠道功能恢复。2.4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在镇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重建促炎-抗炎平衡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刘清红等[32]治疗49例AP患者,采取升清将浊针法,取穴足三里、天枢、阳陵泉、合谷、上、下巨虚、关元、丰隆、太冲等穴位,研究发现,针灸辅助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罗艳红等[33]收集68例SAP合并肠麻痹患者,在3d内采取电针干预,结果表明早期采取电针干预SAP并发肠麻痹患者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且早期电针干预效果优于晚期干预。佘昌华等[34]通过对65例AP并发肠麻痹患者的研究发现,选取患者的中脘穴、双侧天枢穴、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及上下巨虚等穴位予以针刺,并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1min,针下得气后需留置20~30min,联合生大黄于鼻肠管鼻饲,可有效缓解肠麻痹,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3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