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生的教育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

第1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个性 体育教学 个性 人才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14

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给高等教育提供了保障。由于师资力量充足,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辅导,有完善的体育器材可以利用,使得高校的体育课非常具有活力。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校的扶持力度也较大,所以,高校的发展处速发展阶段,给学生带来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在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所以接触起来也比较容易,只要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一定能给高专体育课带来新的生机。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有很多种,只要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都是值得推广的。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体育知识的讲解本身就是一种技能的传递,体育课还是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高等专科学校里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个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高专的学生个性成熟、思维开阔,只要体育教师加以教导,就可以完全激发他们的潜力,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策略,配合学校先进的体育教学技术装备,发挥高等专科学校的优势。个性教育是新时期的教育主流,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在当今社会,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校只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探究高等专科学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个性。

一、体育教师利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形成个性

(一)体育教师工作认真负责

众所周知,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专业化训练,作为培养人、锻炼人的课程,体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增强对教学的重视,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将教学看作是任务,应该把教学看作是责任。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要按照教学要求合理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积极推进体育工作稳步前进。体育教师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每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二)注重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学校里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阳光、健康、积极、乐观的形象,利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每一名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都希望在校园里迅速成长,然后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为将来就业做铺垫,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帮助学生摆脱困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热情洋溢,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给学生在思想上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创造力

要想学生具有个性,体育教师首先要具有个性。因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教师每天要面对很多学生,所以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一种适合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将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体育教学要勇于面对困难,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师生矛盾等问题。

二、在体育教学中真正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在高等专科学校里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千差万别的个性使得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体育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不同的水平安排教学活动,增加一些具有个性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寻找到快乐。我在实际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同一个体育知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要学很多次才能学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堂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那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

由于学生的潜力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的潜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最终决定着学生成长的速度。先天因素的确是影响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关键因素,但是后天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教学、家长的引导、社会的影响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潜力再造带来影响。高等专科学校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对体育倾注的心思也很大,所以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

(三)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的教学体制比较健全,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非常用心,他们希望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生学习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有利条件,将教学氛围调节到最佳状态。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现在很多学生出现厌烦体育课的情况,他们不爱运动,不愿意做集体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会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育课堂。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在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大多是“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发展”,将基础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忽视个性发展。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都有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觉得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工具和内容,争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体育教学值得关注的,网上会传出高校体育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这种做法绝对不会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因为我非常关心学生。

(二)打破传统,营造个性化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体育教学影响学生个性发挥,新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教授学生体育知识转换为教授学生体育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高等专科体育教学的课堂上注重平等和谐的氛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其中运用最广的有趣味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和比赛竞争法等。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当教师讲篮球比赛规则的时候,不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枯燥,这时我会利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给体育课堂带来乐趣。

现代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促进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钱应华.新时期高专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2008(3).

第2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 中等生 关注策略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已深入每个数学教师心中.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抓两头”,注重培优辅差,忽视了对中等生的重视和发展.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中,优等生思维敏捷,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课堂宠儿;后进生也会因不足明显赢得老师的关注和帮助;中等生品学一般则显得平淡无光,最容易被教师的遗忘和忽略.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最多,成绩波动也较大,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又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因此中等生的激活与进步是整体提高班级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应加大关注力度,抓准关注点,寻找有效关注中等生的策略.

二、中等生缺乏关注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无法为中等生保驾护航

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大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庭教育对小孩学习的帮扶不够,而中等生在学习上是最需要帮扶的一个群体,但受制于家庭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家庭教育无法为中等生保驾护航,中等生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前进的步伐较慢.

(二)应试教育阻碍了中等生的发展

农村学校校园小,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优秀的学生容易流向城里,为了要留住这部分孩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等生和后进生身上,搞提优补差,推行“抓两头”的做法.让优等生更好,以应付各种竞赛考试,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尖端人才,为学校争光;帮助后进生,积极推行转差工作,以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中等生既没有学习上的优势,又大都安分守己,自然就难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关注.

(三)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

有些中等生意志薄弱,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习题,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从而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据调查:72%的中等生对自己的性格缺乏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忽视自身优势,只为自己的不足或短处自怨自艾,“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心理”等在中等生中普遍存在.由于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中等生往往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够重视和关心,对老师的“情感偏移”也会感到不满,老师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

三、关注中等生策略的实施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中等生的关注,如何让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呢?什么是我们的突破口呢?

(一)唤醒沉睡的心灵——关注中等生的内心世界

中等生就像一座沉睡的火山,需要老师去关注,我们在关注他们时,首先需要关注其内心世界.

1.让中等生知道:自己很重要——消除配角意识.

一所学校,中等生占约40%,他们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两头”,更要“促中间”,中间学生成绩的提升,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一想法告诉中等生,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被老师遗忘的学生,老师不仅关注他们,而且很重视他们;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2.让中等生懂得:成功不拒绝失败——唤醒成功意识.

中等生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这种性格在学校教育上就表现为:上课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等,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怕失败、怕同学嘲笑.那么在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在课堂中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地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教学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很大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教师要想尽办法唤醒中等生的成功意识.

3.让中等生坚信:凡事还得靠自己——增强自主意识.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学生自己.不管老师告诉他们多少大道理,最后都必须强调: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引路人,起引导作用,有时甚至可以与他们同行,但是要想真正有所提高,向前迈一步,还得靠自己.尤其是数学学科,碰到难题,不要轻易地放放弃,让他们坚信“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数学老师还要经常性地指导中等生自我设定数学学习目标,要求他们确定追赶的对象,榜样人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中等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实现的预设,用较高的目标和要求来增强他们的进取意识.

(二)聚焦课堂——关注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是中等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中等生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到:

1.思维模糊处,点拨.

数学其实是概念相当细化的一门学科,它具有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决定了其学习时必须思维清晰.而思维的模糊处,就是思维还处于混沌状态,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还很模糊.中等生在学习时,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解题往往就题论题,思维发散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解决新问题时,无法找出问题与方法的交接点,思维呈现模糊状态,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一定的思路点拨和方法指导,把学生的思维从模糊处引向光明处,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

例如:下列函数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自变量越大,函数值越小的函数有哪几个?

当k>0时,在图像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

对于函数性质中“在图像所在的每一象限内”理解模糊,导致思路不清.

【教师点拨】

(点拨: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量x≠0,符合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必须是在图像所在的每一象限内.)

(2)引导学生画出草图(由图像可知在每个象限内y是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并不是整个取值范围内)加深印象.

【正解】③⑤

2.思维受阻处,引问.

中等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方向选择往往跟着感觉走,当思维遇到障碍而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要善于洞悉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受阻原因,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关键处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提问,为学生架一座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引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最重要的是让中等生有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例如:如图,直线m∥n,m、n之间的距离为3,A为直线m上的一个动点,B、C为直线n上的两个动点,连接AB、AC,满足AB+AC=12.

(1)请就图中的情形用尺规作出ABC的外接圆O;

(2)设O的半径为y,AB的长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当AB的长度等于多少时,O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试判断此时ABC的形状.

【分析】此题为九年级复习阶段综合性较强的代数与几何一体的实例.考点:外接圆;圆周角定理;相似判定定理;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等.笔者对此题采用两种研究方式,其一是在课堂中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例题来讲;其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课外留做题.但无论哪种形式,通过观察学生做题轨迹及倾听学生做题思路,都表现出中等生思维受阻这一问题.尤其是问题2,大部分学生都会受阻,束手无策.但是只要步步为营,只要理清思路,一步一步落实知识点,笔者认为此题对与中等生来讲还是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具有可做性的.要鼓励中等生研究,让他们品尝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思维受阻表现】

(1)不到半径与AB,AC有何联系?茫然,产生畏惧心理;

(2)对圆周角定理及相关的推论理解程度不够,导致无从下手;

(3)半径y在图中的定位,辅助线的添加成为难点.

许多同学解题思维受阻,常常由于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这时如果再仔细重审一下题意,挖掘出隐含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就有可能打开思路,排除障碍.

【引问】

引问1:请重新审题,题目中的条件用完了吗?

引问2:直线m∥n,m、n之间的距离为3,可以得到什么小结论呢?

(学生思考容易得到ADBC,AD=3,但思维还是受阻,看不到突破口.)

引问3:ABC的外接圆O,能做条件用吗?圆有很多定理推论,对此题有说什么帮助?

引问4:(突破口)挖掘已知条件中隐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1)整理以上问题条件我们发现:有一个RtADB,AB=x,AD=3,那么能不能构造另一个相似直角三角形,有一条边AC=12-x,另一条边和y有关;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可以构造RtAEC,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对,此时若能转换一下思维的角度,就可使思路顺畅起来,从而找到解题突破口.比如:正面解题受阻,可逆向思考;定量处理遇到困难时,不妨从定性的角度想想;一般情形受阻时,可试试特殊情形.有时解题思维受阻是由于数形分离原因造成的,那么,此时若分析题目的数形特征,从形觅数,数中思形,把抽象的“数”转化成直观的“形”,往往能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解除受阻思维.

再如:以下这例题是非常典型的一例从“数”“形”解题思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交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把解方程的问题转换为根据函数图像找交点的问题.

从学生实际的课堂表现看来,大部分学生觉得此题很难,一时间无从着手,思维受阻,甚至呈空白状态.

【引问】教师的引问很简单:“同学们!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去解题?如果没有头绪的话,可能是角度不对,不妨换个思维角度,用图像法试一试呢?”

通过引问之后,学生的思维出现“顿悟”状态,一下子有了感觉,思路打开了.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目的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这个题目,毕竟题是做不完的.但通过这个题目,通过这样的引导,却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3.思维错误处,纠正.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论证,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除错误.

例如:分式复习课中的一个例题计算:

【思维错误表现】

此题对中等生来说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原式=2(x-2)+5(x+2)-4(x+3)=3x-6,这是一种把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的错误.

【分析】分式这章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它是整式四则运算的进一步发展,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分式四则运算时,实质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学生正确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掌握分式运算的关键.所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反复强调.教学中,在学习完分式方程之后,很多学生在进行分式四则运算时出现去分母的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种.

(1)对算理的不清楚.

分式四则运算运用的是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与通分,而“去分母”是在分式方程中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完成的.很多同学在学习时知识混淆,造成失误.

(2)知识的惯性思维严重.

复习课之前刚学习完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应用,复习课上分式四则运算的复习,学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还依然后受分式方程的运算步骤影响,或者说是学生在学习时的一种思维惯性.

四、对实践效果的分析

在实践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在教师的精心教育与培养下,中等生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增强

学生改变了过去的“老师讲,我听,老师写(板书),我抄(笔记):老师布置作业,我完成;老师要考的内容,我就背,我就记”的被动学习、被动思维、封闭式的单一吸纳和传承知识的学习方式,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的效果取决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在课堂上不再是“听众”,而是积极的学习参与者和思考者.

(二)中等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发挥

通过对学生细致的心理辅导,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种学习的内驱力又变为“我能学好”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这些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得到充分调动,进一步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决心投入到学习中.此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遇到困难时已有初步的解决策略,进行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学生身上初步构建了有利于他们积极、自主、持久地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

(三)中等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经过一年的教学,中等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转变,和原来比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正是中等生这股中坚力量的加大,使我任教班的平均分,前三分之一的成绩均远远高出区常模,在优等生的发展上也远远超过了平行班,在期末考试中,优秀(90分)以上的学生两个班有20人,占年级的三分之一还多(实际应是五分之一),这其中归功于有三分之一的中等生转化为优等生.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关注点,有效地激活中等生,不仅让“沉睡的火山爆发”,激活无穷的潜能,而且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学习数学良好形势,中等生推动着优等生的前进,也带动后进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绪培,伊红.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季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注重学法指导,加强能力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中等生、后进生的实际,采用开设学法课、举办讲座、个别矫正等形式,改变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引导他们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在复习、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前提下完成作业;在掌握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就近、自愿的原则,养成学优生帮中等生、后进学生的习惯,组织以计读、做、算、绘等基本技能为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都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与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开发人的智能的功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中等生、后进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中等生、后进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同优等生同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中等生、后进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培养,由解决问题得到提高。一句话,就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学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4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等生;学习积极性;策略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少数学习成绩好的A层学生和一些学困生(C层学生),却忽略了大多数B层学生。而这些中等生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就会逐渐降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沦为学困生。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寻找了提高初中中等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中等生学习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一部分B层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不错,但升入初中后,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教师的影响,还有同学、社会的诱惑,认真学习的思想发生了动摇,行为上也出现了偏差。因而导致了一段时间内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当自己觉醒时,发现已经落下了不少知识,再补时困难重重。于是这部分学生处于常立志,常后悔,最后不思进取的状态。

一部分中等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他们对学习内容比较模糊,不能从“理解意义”入手,课堂听课虽然认真,但抓不住要点。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解题没有章法,无效劳动,无效思维。

也有一些过分自信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会解题了,觉得自己成绩也不算差,就不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自以为自己知道怎样做,在写计算过程或演算步骤时就表现得毫不在乎。当遇到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时就抱住不放,想显示自己的“水平”,这样好高骛远的态度对自己学习是无益的。

另外,还有一个使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客观原因,就是数学课程本身的变化。中等生大多较为马虎,思想也比较懒惰,而初中阶段增加了几何内容,难度上增大了不少,一些学生一下适应不了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和跳跃,因此,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变得自卑,成绩也出现了下滑。这些客观的内部或外部原因导致了中等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2.主观原因

一部分B层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欠缺,缺乏充分的自我肯定,认为自己不聪明学不好数学,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在学习数学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更是不用说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一部分B层学生本来具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可是他们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不认真,能自己做出来的题目却懒得思考,选择抄袭他人的作业;不爱看书,表示看不懂等。

一部分B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挫败感、自卑感和孤独感严重,逆反心理严重。在畏难情绪的支配下,他们表现出了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十分不稳定。

另外,有一些学生由于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方面缺少家长的关心和指导,他们通常在教师的逼迫下才进行学习,十分被动。这部分学生依赖心理强,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维转,从不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也不爱预习,教师上课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但缺乏实际的参与课堂的思考,听懂了例题却不会举一反三,学到知识但不会运用知识。

要提高中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就要针对以上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

二、提高中等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提高对中等生的关注度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教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关注度很高,潜意识中对中等学生的管教不够严格,认为只需要促进其学习进步就可以了。中等生的自我评价通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是被忽略的那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不被教师关注和重视,得不到教师的关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哪怕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鼓励和温暖的眼神,初中生那敏感的心灵一定也会觉得温暖无比,认为自己在教师眼中是重要的,是被关注的。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为了自己今后能够更加引起教师的注意与重视,他们便会主动努力学习数学。

2.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

由于中等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很多,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档案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学习而自主建立的。当然在建立档案时,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弄清楚自己究竟属于那种学习类型,分析其根本原因。师生共同观察学习表现并记录到档案上。学习档案上应体现成绩的变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在家庭作业中,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填写档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课下的表现,找对指导方式。当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后,才能顺利实施指导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身作则,平等对待学生,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内外都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回报给教师以理解和信任,并且乐于接受教师。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高低。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情。

(1)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中等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运用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可以由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引入,也可以由有趣的故事来导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是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关系的,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中等生往往不爱发言,思考的积极性不高,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并且中等生在小组中能够发挥帮助学困生的作用,还能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身的责任感。久而久之,中等生会更热爱数学学习。

(3)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等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设计一系列能够让后进生提高兴趣、中等生不但会做,而且能够使他们通过做这些题目,认为自己也具备成为一名优生的条件的习题。这样,学生才会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利用竞争、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游戏或竞争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且保持了高度的注意力,在实际的参与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且对知识的记忆较为深刻。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组数据进行分辨和判断,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这样学生就很快就记住了有理数的定义,并能够一眼判断出哪些是有理数。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课堂学习中,一些中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部分中等生受家庭环境等影响,对学习并没有耐心,或是信心不足,教师要多加鼓励和帮助。总之,运用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优点,改正其缺点。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中等生往往思维较懒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摒弃传统的、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多留给学生一些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多为学生留一些自我消化知识的时间和探索新知识的空间。只有通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才说明自己开始走入教材、走进课堂中来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听课能力,参与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6.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中等生学习成绩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得快、忘得也快,以致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可以在教学时段通过适量练习来巩固,也可以在知识的教学中不断重现旧知识加以巩固。研究表明,后者对知识的保持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知识、方法的归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研究题目的类型、涉及的知识、方法,做到统一归类,学生才能够在练习中做到触类旁通。

7.完善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对中等学生,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况,鼓励其勇于探索知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也要表扬他们获得成功的努力。这样有助于提高中等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初中生心理较为敏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同时也要多关注中等生,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对其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中等生学习能力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学文.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9(1).

[2]尹莉锋.激活你的课堂:如何调动中等生、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J].高考(综合版),2015(10).

第5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解题能力 数学 中等生 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65-02

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发现,中等生学习认真,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是,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错误,而据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等生相对来说普遍存在思维深度比较差以及开拓力和创造力能力较低的问题,以至于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够灵活。鉴于此,为了提高中等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文章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能力的训练策略进行了分析。

1 加强应变能力的训练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是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防止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综合利用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解答数学题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应有时得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一法多用等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广范围、多角度、突破常规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中等生在解数学题时思维的灵活性;在解一道平面几何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用常规的方法给予证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代数的方法给予证明,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这个问题能够使用三角方法和解析方法来进行求解吗?”“对比以上几种解题方法,你觉得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以上几种方法相互比较来说哪种方法更加简便?”等等,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通过代数方法、几何方法以及三角方法和解析方法等多种解题方法的运用,实现了以上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深化巩固,使得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2 加强“通解”基础上的“巧解”训练

“通解”和“巧解”都是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其中,“通解”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解决某类数学题的常规方法;而与“通解”相对应的“巧解”指的则是相较于常规的解题方法来说,想法更为独到,证法更为巧妙,计算更为简便的解题方法。笔者在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数学考试中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数学试题都在所考察的常规解题方法的范围之内,但是在这些数学试题中有很多也不排除用“巧解”来进行解题。同时对比优等生和中等生的数学解题习惯也可以发现,中等生相较于优等生而言,在“巧解”的运用上明显存在不足。

据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中等生普遍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扎实,在这样的前提下,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通解”对于他们来说,不但更自然流畅、更容易理解,同时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所以,中等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相对来说更倾向于使用“通解”。但是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部分适合采用“巧解”的数学题目如果采用“通解”的方法,往往会存在计算量大,或者是计算过程过于繁琐等问题,并影响到最终的解题质量和效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的能力,就一定要重视加强“通解”基础上的“巧解”训练,而在训练时,主要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巧解”训练一定要在确保学生切实掌握解决各类数学题的通法,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有关解题通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与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通解”不同,“巧解”是“通解”的升华,是牢固掌握“通解”的基础上,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时,突然出现的一个巧妙想法或者是灵感。因此,要通过中等生“巧解”能力的提升,促进其灵活解数学题能力的提升,就一定要加“通解”基础上的“巧解”训练。也就是说,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的能力,让其掌握“巧解”的技巧,一定要在确保学生切实掌握解决各类数学题的通法,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有关解题通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其次,要注意通过对“通解”的反思与回顾,来引导学生去自然而然地发现“巧解”,运用“巧解”。这种通过反思“通解”,引出“巧解”,并最终实现“巧解”巧妙灵活运用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够为“巧解”的引出和运用进行思维铺垫、创造思维情境,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体验整个思维过程,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同时又解开了“巧解”的“神秘面纱”,让不擅运用“巧解”的中等生感到“巧解”不再遥不可及,从而通过“通解”和“巧解”的有机结合,让中等生从大量的、繁琐的运算中脱离出来,并且利用从“通解”到“巧解”的思维过程,进一步优化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简意识。

3 加强智力趣味游戏的训练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智力趣味游戏,例如:扑克牌算24点、下棋、急转弯等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的目的。以扑克牌算24点为例,一方面,由于扑克牌算24点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算法,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在扑克牌算24点的过程中,一种方法的运用不一定会得出24,所以,学生必须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理,这对于学生解数学题过程中推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玩扑克牌算24点的过程中,由于游戏中牌的点数不同所运用到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而且还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24才能够赢,所以,扑克牌算24点还有助于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而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推理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提升,均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解题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合全文的分析可知,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应变能力的训练、加强“通解”基础上的“巧解”训练以及加强智力趣味游戏的训练等几种方法均有助于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的能力。然而,在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却要注意,提高中等生灵活解数学题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却不仅限于以上几种,只有在全面了解中等生的身心特点、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前提下,据此对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才是提高中等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俊林.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心理归因及教学对策[J]. 中学数学教学,2011(3):21-24.

第6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班集体 人际关系

协调策略

在校青少年由于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以及自身智力、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中学生人际交流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促使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班集体中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团结的纽带,是学生完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客观地说,任何一个班集体都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处理各有差异。如何有效引导三类学生协调好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地运用“三变”策略可以取到理想的效果。

一、培“优”,转“傲气”为“和气”

每个班的优等生,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层次的学生是班上的骨干,是老师表扬的对象,“管”别人的机会多,自我感觉良好。无形中在一般的同学心目中成为榜样和权威。但是,他们身上往往也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优等生,在班里处处“拔尖”,感觉比别人高一等的骄傲情绪;有的当了班干部,指手划脚吩咐其它同学干这干那;有的在学习上不关心人、帮助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特别是个别优等生,由于得了奖、出了名便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态度,目中无人,全身上下一股傲气,难以和同学相处。

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平平他的傲气,使"傲气"转"和气",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建立互帮小组。在班集体中建立优等生和中等生,优等生和后进生互帮小组,这样有以下几大好处:

(1)学生相互接触,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对优等生也是一种教育,有利于克服优等生的骄傲自满情绪。

(2)可以增进优等生和中等生,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友谊,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

2、进行对比教育,建立优秀生档案。一方面搜集优秀生学习、工作、活动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多方搜集外班优秀生的材料。通过对比,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比较,使优等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班或建议组织班联、全校优等生开展活动,谈理想、谈体会。让优等生充分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消除傲气,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二、扶中,转“满气”为“朝气”

中等生,是被老师认识最迟的一个群体。因为班主任老师常常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优转后上,即所谓抓两头,带中间。而实质上是带而不问,带而不管的。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处于中间地带,不被老师注意,全身散发一种“满气”: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甘居中游,满足现状,欲进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对周围的事物持观望态度,把自己置于班集体中的“局外人”。希望不被老师批评,也无所谓得到老师的表扬。如何将他们身上的“满气”换成“朝气”呢?我们认为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心理调整法。班主任要准确把握中等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一般情况下,中等生的共同特点是:认为自己在班内无所谓,教师只关注优等生,而自己即使成绩好,有特长,教师也看不到,从而逐渐丧失好胜心,保持平庸的状态。所以班主任要调整他们的心态,培养坚毅的意志,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2、活动激励法。班主任要挖掘出中等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他们多缺乏自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才能特长的机会,比如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发挥特长,久而久之,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焕发朝气,其内在潜力会挖掘出来。

3、目标创优法。对中等生要分阶段提出要求。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满足中等层次就是甘居落后,安于现状就是倒退,给他们加压,使其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另外引导他们制订争先创优,赶超优等生的进步计划,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加入优等生行业。

三、转后,转“泄气”为“争气”

后进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学习落后、纪律松散、作风懒散、思想上不求上进,经常无端地添麻烦。老师头痛、家长无奈、同学嫌弃。大多数后进生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中,习惯自卑、怯弱、冷漠。总之,对未来感到茫然,缺乏信心,消极泄气,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渴望被人尊重,希望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

如何使后进生摆脱困境,由"泄气"变为"争气"呢?

1、发现闪光点。班主应密切关注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对其小小的进步及时在班上肯定、表扬、鼓励,使其树立“我能行”的信念,调整扭曲的心态,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泄气心理。改正缺点、奋发向上。

2、捕捉动情点。教师、同学应多给他们以关爱,尊重他们,诚心做朋友,宽容他们,他们一时改正不了的毛病,应通过谈心、交心,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抓住引起他们情绪波动与思想斗争事件,贴近他们的心灵,以无限的关爱促其转化。

3、抓住转折点。由于后进生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差,意志薄弱,取得进步后易出现反复,所以班主任应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态度,耐心扶持其进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应多组织一些活动,发挥其特长优势,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转化的巨大动力。

第7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信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有的学生对于学好数学信心不足,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信心的话,他一定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喜欢学数学,并会觉得数学很容易学;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反之,则会对数学产生厌恶感,讨厌学数学,会觉得数学很难学;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具体方法有:

1.在平时练习中树立自信。在布置作业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对中等生布置比较容易的习题。

2.在单元测试中树立自信。教师在编写单元测试题时,尽可能适合于中等生,题目以基础知识为主,尽量简单一点,使中等生答题时感到容易。

3.在老师的鼓励中树立自信。初中的学生,没有哪个不喜欢听到老师表扬的,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是每个中学生最开心的事情。

4.在开展兴趣教学中增强信心。兴趣是信心的助推器,有兴趣自然就会信心备增。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课堂教学兴趣化,多开展活动课,提高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好数学的基础

可以说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科。学习数学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重视的是方法;应用知识,强调的是策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策略可以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但都离不开知识这个基础。人就是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为此,我们家校要多联系,老师和家长都要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目前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解答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我们辅导时应注意:一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以引导、点拨为主;二要有信心和耐心,复习与检查相结合;三要多鼓励少责备,让孩子感到有希望,使孩子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兴趣,孩子才会更努力地学习。

三、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数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应用巧妙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果总不见好。不同的学生,如果采用同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采用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他们选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学好数学应该没什么问题。

1.课前预习

2.上课认真听讲,适当做些笔记,积极参与课堂练习。

3.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对课本上的习题,特别是每章节的复习题,尽可能全部做好。

4.课堂听不明白的地方,及时与同学探讨或询问老师。

5.及时做好考前复习。

四、解决粗心“失分”

粗心“失分”历来是学生懊恼、家长头疼和老师棘手的普遍性问题。从外显的成绩来看,粗心“失分”无疑是对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的重大打击;从内隐的素质来想,粗心“失分”体现了学习习惯培养及学习策略优化的重要性;简单一句话:“粗心就是不认真!”

解决的办法:

1.读题、审题要练就火眼金睛,能揭穿题目陷阱;(平时要重视典型分析,加强对比分析。)

2.训练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效率,增强计算的能力。(计算有口算、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计算,估算等等,训练要有侧重、有针对性,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计算更专心、更细心)

3.解决问题思路要清楚、方法要灵活、策略要优化(看清楚条件和问题;想清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理清楚解题的思路、写清楚解题的步骤;画出图表帮助分析。)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

五、教育学生开展互助学习的活动

即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班上的几个尖子生担任组长,每个小组都有3-5名中等生和差生,组长必须负责提高两名以上组员的数学成绩。组员可以自由组合,当然每个小组的优、中、差搭配基本一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竞赛,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进行合作。在小组竞争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习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学习互动中,中等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最快。

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第8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 作文评价 个性化 评价体系

写作是现代文明生活必需的,是学生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下直接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作文评价对作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改这个大背景下,作文个性化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全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作文个性化评价体系中还未被深入研究的评价时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对中等生的评价及对男女生的不同评价进行再探索。这对作文评价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作文的个性化评价的概念

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我们认为“作文的个性化评价”是一种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淡化统一标准,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体个性及写作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作文评价方式。

二、作文评价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1]。作文评价更是如此。作文本应是学生展现情感体验与个性特点的学习和创造活动。然而多年来,应试教育往往对学生的个性视而不见,对大家采取“一视同仁”的训练方法,造成学生个性的棱角在学习中被日益磨平,于是作文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为了让学生找回失落已久的自己,教师必须抛弃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的个性找到生存空间。

三、作文评价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说道“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2]。当前,教育评价总是用成人标准统一衡量不同的学生,用教师的主观意识塑造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用呆板的标准培养一批批应试机器,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理念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作文的个性化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作文的个性化评价更正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如果自己都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那么如何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往正确方向发展?语文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个性。“成就卓越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3]。如此看来,个性化教学中,要想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充满灵气、有个性有思想的教师。平庸的教师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个性发展很难起到积极影响。而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则容易使学生的个性受教师影响而朝健康方向发展,进而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

2.评价要照顾全体学生,尤其不能忽略中等生。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抓两头,促中间”,即通过对优等生的促进和对后进生的转化带动中等生提高。这种初衷演变到最后却成为“抓两头,舍中间”的局面,导致人数众多的“中间层”长期受到漠视。

同样,作文评价时,教师经常关注优生范文和后进生的典型病文,而忽略较不典型的中等生作文。时间久了,这些中等生便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就算自己努力也不可能像优生那样出色,于是他们变得消极、孤僻、自卑、焦虑。

作文的个性化评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个性良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变得胆小,不善交际,他们在作文中往往不愿表露心声,没有写作个性,个体个性变得平庸无奇。我们在他们的作文中很难找到与众不同和有突出优点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评价时多给中等生一些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有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写作锻炼中慢慢培养并显露个性。

“有关研究发现,中等成绩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明显优于成绩差的学生”[4]。“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优劣与其学习心理的关联是最高的,教师优化其评价行为最有可能对学习中等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影响”[5]。在作文评价中,教师“不仅应以积极的态度为他们创造机会更快地促进中等生个性健康发展,而且要加强对中等生进行成功教育”,“让他们打破对‘成功’的神秘感”,再“大力开展‘表现’教育”,“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6]。每次讲评作文时,多选用中等生作文示范讲评,并对作文中的微小亮点予以公开表扬等,让广大中等生在作文个性化评价中得到全面关注,让中等生的个性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3.作文评价要因性别而异。

男女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因此作文的个性化评价要因性别而评,使男女学生各自扬长避短。一般说来,男女生在写作上存在以下几种差异:

对作文体裁爱好的差异。“女生与男生相比,更喜爱形象思维;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喜爱逻辑思维”[7]。“一般来说,喜欢记叙文的人数女生超过男生,而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爱好,男生却超过女生”[8]。

作文取材范围的差异。女生比较喜欢以家庭及身边小事为题材,而男生更喜欢和个人志趣爱好相关的题材。因为女生比较感性也较敏感,而男生则充满强烈的男子汉色彩。

写作态度的差异。女生比较依赖教师的指导,男生则较独立;女生审题构思较细心,男生则较粗心;女生较害羞,男生通常落落大方。

针对男女生的这些差异,教师评价时要做到男女有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女生喜欢的记叙文,评价时应适当放宽对男生的要求。反之,对于男生喜欢的说明文、议论文,对女生的评价要放宽要求。在作文取材上,可以多鼓励女生写理性的题材,男生写一些感性的题材。在写作态度上,当女生表现出独立的一面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当男生在审题上比平时细心时,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当然要注意不随意挫伤他们的细心和独立性。对于羞涩的女生,评价时应该充分维护她们的自尊心,不要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们,更不能讥笑、讽刺她们。要对男女生的差异因势利导,在合作评价过程中,促进男女生之间个性互补,使他们的个性更丰富地发展。

总之,个性化作文是写作个体释放思想的生命律动,只有彻底突破传统作文评价标准,建立全新的作文个性化评价体系,才能使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律动更精彩。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22/21-22/22.

[3]杨丽萍.语文教育与个性培养[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28/29.

[4]赵希斌.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及其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3.

[5]赵希斌.不同学习成绩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与其学习心理的关系[J].教育学报,2006,2(4):95.

[6]隋秀芝.关注“中等生”[J].文教资料,2006,二月号上旬刊:131.

第9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赏识教育是一种开发潜能同时保护孩子可持续发展资源(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唯一能让教育者和孩子共同快乐成长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专业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之间观点上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采取一种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教师要允许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并应当主动地发现学生的“善良本性”,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按照传统,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教学大纲的统领下,教师面对学生统一安排、统一要求。然而,往往存在一些“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们对课程要求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差异。

有些学生平时贪玩、好动,学画的积极性不高,对待专业上的绘画技能或回答问题只是一般更甚至是不尽如人意,长此下去我们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会丧失绘画的兴趣。若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1、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由于在班级里美术专业成绩不理想所以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常常是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怕遭到同学的讥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这是很多初学者的困惑,我们一起来学习”。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行,满有思想的”、“你这问题问的不错,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由此可见,如果想做到真正地赏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就得让学生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其特长和潜能,促使个性自由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具有独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分层实施赏识教育

在开展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赏识策略。

1、表现突出的尖子生。尖子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赏识他们的才能,进一步拓展这些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创作好的作品,在参加比赛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与指导。让尖子生能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毅力。

2、发展潜力巨大的中等生。在班级里中等学生所占比例往往是最大的,所以尤其不要忽视中等生,教育者应明智地看到,美术学习中等生无论是在思想创新、专业学习成绩还是在其它各方面,虽居中间状态,但他们很有塑造的潜能,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 ,我们要善于 “竖起你的大拇指”,老师的“赏识”能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并成为其前进的内驱力。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留有让中等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要多引导和鼓舞中等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四、关于赏识教育的一些反思

1、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青少年,由于知识阅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老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在这样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2、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