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想象力训练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力训练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象力训练的好处

第1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幼儿 想象力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65-02

想象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想象力丰富的人其创造能力、领悟能力相对也较高,这对一个人在工作与学习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前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没有社会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一切事物感到新鲜,这就导致他们的想象能力极其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成人,针对幼儿的想象力特点来进行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幼儿想象力的特点、重要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办法,希望能对幼儿教育有所裨益。

一 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儿童的大脑、身体都在快速发展,此时儿童对于世界一无所知,适当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十分有利。幼儿时期的儿童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极快的,每一个年龄段他们的特点都有所不同,若是能抓住他们想象力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当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定能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就如人们根据鸟飞翔的样子而制造了飞机,根据蜘蛛织网而学会了织布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想象力分不开。幼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想象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若家长与幼儿园能对儿童的想象力加以培养,让儿童在学前这段时期将想象力充分发展,儿童的思维基础变得厚实,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想象能力是人脑对表象进行加工与改造、创造的能力,人们通过想象的思维过程来挖掘创造与发展的机会,因而想象能力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特点。想象可以将新形象进行加工与创造,这种加工与创造来自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社会经验不同,对于社会的感知能力有所不同。一个人感知能力的培养靠想象力来发挥,想象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主宰着人们能力的提高。儿童的心理与智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条件。儿童在一岁半左右开始出现想象活动,这与表征活动密切相连。两岁左右的幼儿,学习能力已开始发展,这一时期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 幼儿想象能力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想象能力发展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层面的发展;二是年龄方面的发展。在这两个方面中,后一个方面占据主要位置。

1.生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想象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变化,具体来说,儿童想象最初出现是在两岁左右。这是因为想象与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相关联,大脑皮质的发展与健全成为儿童想象能力发展的动力,大脑皮质将已形成的暂时联系重新结合在一起,使得幼儿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在两岁左右,其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近于成熟,语言能力开始迅速发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让儿童的想象能力得到概括性联系。

儿童在上小学之前,他们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认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决定了其以后人生的发展方向。想象是儿童智慧的翅膀,有了想象能力可以对他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加工与创造。在对幼儿思维特点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人物是卡通形象,卡通形象就是儿童想象能力的表现之处。然而,动画片对成人没有太多的诱惑力,这是因为动画片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充满童真。成年人由于社会阅历、人生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使得他们的想象能力受到了限制,他们不是无法进行想象活动,而是思维与经验控制着他们想象力的发挥。但是儿童却不同,动画片是他们想象力发挥的重要场所,符合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2.年龄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想象力与年龄的发展有关系,幼儿从一两岁开始,他们的想象力逐渐形成。在儿童两三岁时是想象力发展的开端,这时的幼儿想象没有目的性,他们在展开想象活动之前并没有形成想象的表象,想象过程也是极其缓慢的。在幼儿的想象能力形成初期与记忆能力非常接近,彼此的界线并不明显。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形象认识只会对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展开,因而,对这一时期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应着重放到把儿童的想象能力与记忆的区分上来,这是需要成人进行引导与培养的。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最直接方式。

当幼儿到四岁左右时,他的想象力仍旧是无意识的,属于自由联想,但是想象力在这时已开始形成,较之两岁时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当幼儿长到五岁之后,儿童的感知能力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他对于外界的形象、色彩以及环境开展有了反映,这时的幼儿想象不再是无目的的想象,而是有目的性的自由联想。虽然五岁过后的儿童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想象,但是他们的想象很零散、不成体系,想象内容仍很简单。

当幼儿到了六岁左右时,儿童的有意识想象与创造想象已相当明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想象活动,此时的想象活动变得有目的性,并且有明确的主题,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幼儿此的想象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时的想象与人生阅历的关联性不大,而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这是孩童天真烂漫天性的一个表现。此外,此时儿童的想象能力具备了情节设计的功能,儿童的联想与想象变得有情节性,是一个想象链,不再是单一的形象与形式;这些有情节的想象充满创造性,因而六岁左右的幼儿具备编写故事、创造的能力。

幼儿期是儿童想象力培养的最好时机,这个阶段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训练与培养,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益处。但是由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家长与学校应根据其特点进行训练,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应根据幼儿年龄的大小而定,这是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展开的一项长期训练。当然,幼儿期儿童的主要活动范围为学校和家庭,父母应辅助学校进行想象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校的训练,儿童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小伙伴,老师开展培养与学习相对要方便;而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儿童想象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学校培养方面进行简单概述。

1.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时大脑发育近乎健全,但是他们的语言并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因而他们不能进行较强的语言描述。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喜爱画画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研究儿童的画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画的画虽然有些夸张与幼稚,但那是儿童在真实地表现外在世界,通过他们没有被外界污染的眼睛与心灵在进行创作。因而,老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可以根据鼓励儿童进行绘画的方式进行。

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观察能力,通过绘画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手与脑共同协作的能力。当儿童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老师鼓励儿童去进行想象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想象的样子作画,鼓励他们进行创造与创新。无论儿童的画质量好坏,老师都要给予表扬,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可以让儿童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创造。

2.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有些家长为了让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这种做法极为不科学,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对儿童开朗性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想象力离不开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满足了儿童对自由的向往、趣味性的追求,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想象能力得到提升。大量事实证明,游戏往往会在儿童的学习与工作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儿童是好玩、好动的,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游戏,如让他们根据喜好进行折纸,或是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这对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协调有好处。老师让儿童开动脑筋,用一些道具来进行汽车、房屋模型的建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意愿进行创造,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样式。

总之,幼儿阶段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家长与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培养想象能力,在儿童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作用是无穷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综合性人才的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性,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海英、周虹.解读儿童的想象[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第2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学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4-01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再造想象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的阶段,也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把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加强阅读感悟训练,激发学生想象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由于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间接地存在,学生必须把那些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可以具体感受的形象才能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但能丰富积累,而且其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也小,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蕴含情感等内涵的词句、段落或文章却难以深入领会,只有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恢复其生机,焕发其情趣。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中的"吮吸"、"欢笑"等词,没有想象就无法感受和理解。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

2.创设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想象力

良好的动机与和谐的环境,能使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进入到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耐心地解答其心中的疑惑,用亲切和蔼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表达欲望,营造创造性的宽松的心理氛围,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设想,积极参与,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思想上感觉到很轻松,敢于提出问题,畅所欲言。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叙述扬科想看看、摸摸小提琴而受毒打这一段中,对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作了一系列的描写:"扬科悄悄地'爬'过去,很想把小提琴'拿'到手,他眼巴巴地'望'……'跪'在小提琴面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表面的意思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但内在的含义却不一定懂。如果不指导他们作深入的分析与想象,他们便不能深刻地理解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不能理解扬科对音乐、对小提琴的酷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教材,探究这些语句的内含,开展合理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系上下文提出:"望着墙上的小提琴,扬科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想象非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扬科想呀想呀,忽然他觉得小提琴长了翅膀飞到他怀里来了。"有的学生说:"扬科会想对小提琴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可喜欢听你的声音了。"文章在叙述扬科快死一段中,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扬科快死了,他听着燕子唱歌,树上的演奏声,他会想些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想象道:"扬科快死了,他听到燕子唱歌,树上的演奏声,他一边想:那是个多美的音乐世界呀!鸟声、小提琴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乐曲,一边慢慢闭上了眼睛。"

3.深化拓展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虽然短小,但寓意相当深刻,内涵极为丰富,有着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拓展文本的内容,加以丰富的想象,深化文本的内涵。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课文《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学生产生了多种想法:"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

4.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提升学生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思维活动的表现。作文教学应从形象思维的散发特性来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散发性思维的引导是想象力腾飞的翅膀。常见的散发性思维有,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维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如设置场面情境让学生想象:饭店里的服务员正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汤给客人送去,突然从门外创进一个人,把汤撞洒了,滚烫的热汤溅在来人身上、服务员身上和正在用餐的客人身上。接着让学生想象下面的情境,写出个性化的想象作文。

总之,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第3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演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除了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声机能是否协调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去思维,去想象,通过聆听和模仿,在内心的想象中积累起识别良好声音的概念,这种想象可称之为“歌唱意念”。用这种“歌唱意念”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像舞蹈家创作一个舞蹈,首先要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和动作的设计,头脑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样歌者在演唱时也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歌唱的声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时,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样的音色、力度、情绪来完美地表现一首歌曲的风格。这样预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头脑中进行的对歌唱时声音的构思与造型,将非直接地在歌者头脑中建立起对音高、音色、音质的反射作用,在声乐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从歌唱机能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建立大脑意念,形成自己头脑中准确的声音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者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样可以随意控制。对于没有学过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开喉咙,抬高软腭,放下喉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能指挥自己的喉头上下移动,即使有时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头位置是怎样放下来的,唱错了也弄不清楚错在哪里。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多数与发声机能有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必须是掌握吐字、发声、共鸣、呼吸、情感等神经肌肉群的复杂、精确的自然协调动作,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但是,如果只有这些相应的肌肉收缩,而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形象标准来控制这种收缩,就容易过头或不足,很难恰到好处。而凭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脑意念,就会比较容易协调、统一地指挥和控制复杂的肌肉收缩,全神贯注于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并让唱出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形象一致,就会获得正确的、明亮结实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声乐教育家克利平杰说:“除非学生脑子中有声音概念,否则就不能期望他发出良好的歌声”④。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用大脑意念去指导自己的歌唱,在听觉记忆上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以准确的声音想象去指导正确的歌唱。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声乐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诱发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在发声训练时,我们经常谈到“竖起管子”这句话,它其实是一种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是一种整体的机能状态,是配合大脑的想象与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时感觉到的机能状态与“管子”的形状类似而已。又如:为了使学生在歌唱时保持喉头的稳定,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把喉头想象成为提琴的“码子”,提琴的“码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动的,不然提琴就没办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样的道理。诸如这样的教学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发音的两大主要共鸣体产生的。鼻咽音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为“底”发挥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锥体形态,还有发音共鸣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觉,以及各共鸣腔的状态感觉等都是依靠大脑的想象和综合判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空间形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歌唱正确的发音技巧。在这方面,我的教学体会是:要把所唱的每一个母音唱响,就必须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预想的音上去做形着色,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发声部位简单而又自然的行动。这既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学生去做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凭借想象力,自己发现自己、自己矫正自己,寻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来。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想象并非是说来就来的,它是建立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之上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获得准确音乐想象力的基础,没有平时细心敏感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存储,就不可能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想象源于生活,与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教育和启发学生培养对平时生活中客观事物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对生活的体验同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想象与自己的情感、理智等感性因素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总之,想象力对于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也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力。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运用想象力在音乐活动中大胆思考,勇于创造,掌握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将人类丰富的情感化作美妙的歌声。

第4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一、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写字教学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正如这位教育家所说,我平时就是要求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端正、干净、清晰。

第一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执笔、运笔和写字姿势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端端正正做人,工工整整写字。“练字先练姿”,如:眼离纸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等,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起到示范和督促的作用,并反复训练,还可以形成儿歌的形式,如:“小手大眼睛,写字肩放平,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睛离本一尺远,小脚放平与肩宽,写字工整都喜欢。”通过提醒、奖励、互评、竞赛等形式加以强化,这样可以使良好的习惯在孩子们的大脑中不断加深印象,就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定性”,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将终身受益,在成长的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点是严格的写字训练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学生写字时全神贯注,手脑眼并用,专心致志,心静才能把字写好。教师循环往复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写字态度就会越来越端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用心”的良好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不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受益匪浅的,比如学生做事会有条有理,因为字是一笔一画的写出来的,还会细心,认真,因为在写字时他们要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笔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认真、细心起来了。

二、写字教学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写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一要观察范字,看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以及主笔位置等。二要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看清楚每个笔画的长短粗细、起笔位置;三要观察自己书写的字,在与范字比较,分析、思考、自我评价,发现不足,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了对汉字书写规律的认识,训练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而且各个学科都可以受益,如:美术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来观察示范画,可以把画画得栩栩如生;还可以在体育课上认真观察老师示范的动作要领,从而把动作做得规范;再比如数学学习中,可以观察出数学题的规律所在,这些都是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的有益之处,使学生从而受益匪浅。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当中,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想象能力。因为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使祖国的汉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这些有灵性,有生命的汉字,在汉字书写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一个个静止的汉字都活跃起来, 我们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比如在教学汉字“闻”时,学生把它记成耳朵进门听新闻,再比如“鸭”字,学生说假鸟就是鸭,又如“戌、戍、戊”这几个字的区分,学生说成“横戌、点戍、没点戊,”学生编这样的顺口溜既便于识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四、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可以取得成功。写字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要想形成技能,获得书写技巧,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训练。训练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克服一个一个困难,鼓舞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练每个笔画,每个字,做每次作业都认认真真,有始有终。在鼓励学生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锻炼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持之以恒的毅力等良好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把自己今天的学习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另一个方面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的精神,鼓舞孩子向科学进军,在潜移默化中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写字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5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绘本口才

绘本口才最适合3至4岁的孩子,通过观察发现、理解讲述、角色扮演、创造和想象等教学方式,让孩子会阅读、会讲述,会表演!

语言的输入以读图和听故事为主,语言的输出则以口语表达为主。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家长能有意识的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从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的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体系

1、 观察与描述: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通过读图能够把故事讲述出来,规避语言表达问题。

2、 理解与复述:锻炼孩子的语言输出能力,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出来,敢于当众讲话。

3、 交流与扮演:解放孩子语言天性,锻炼孩子的胆量。

4、 想象与创造:想象力、创造力训练。

特点

1、要激起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2、要关注自主阅读的培养,重视对孩子读图、看图、阅读图的技能;

3、绘本是文化传承的通道,要培养孩子的智慧。

目标

1、培养孩子善良、有爱、真诚、正义的品格;

2、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6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素描是一种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表现物象的绘画形式,通常作为绘画基本功主攻课目,是美术教学的必修专业课,以训练学生观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质感、量感和空间感的能力。素描亦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创作。素描基础教育在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培养美术人才应有一套相应的教育方式。这就涉及到素描教学的目的问题。素描的训练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技术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大脑及思维观念的训练。然而,在我们现有的中专阶段素描教学体系中,区域性的教学条件、生源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素描基础课教学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一味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专业训练,这样势必导致素描的概念化、程式化、雷同化,从而限制和制约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化发展,也势必导致中专阶段实用专业课产生断层等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培养复合型实用美术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中专教学实践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对素描教学方式予以修正完善,构建符合中专美术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素描教学新思路、新观念。

怎样教与学,主导权在教师手中。笔者希望感知学生心智发展的脉搏,与大家探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的互动气氛中以生动、愉快的心情进入艺术学习,在一种敞开心扉、愉悦高效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到对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维的激活和开发,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一、在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灵动的思维去“看”

“看”在这里侧重于观察之意,也有思想、思考之意。我要求学生是全神贯注地看,而不是肤浅地观察写生对象。映入眼帘的对象在光线、形体结构、形象特征、比例等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虚实如何变化、最佳构图角度、光影的走向等等,把这种观念和方式作为学习内容与方法引入课堂,目的是从感性角度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看”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说,从物象身上得到的种种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看到后通过直觉的分析与想象的思维反馈得到的。从另一个角度讲,“看”是把大量优秀素描作品的元素作为知识整合积累的过程。所谓见多识广、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接触过大量的优秀作品,才能迅速培养出高品质的鉴赏能力,尽快积淀美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空间思维能力。

看,作为教学方法中的第一个环节,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导向性贯穿后面的整个教学过程,为后面的“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看的过程同时贯穿于作画的始终。

二、“讲”是一个通透的过程

“讲”是指教师一定要深入浅出地将有关素描的概念、作画程序等内容从理论上讲清楚,使学生明白素描本质上是通过形体结构、明暗关系、比例、虚实关系的处理达到制造空间的目的。它比以往的“立体关系”更进一步、更全面,它不仅是要求单一物体的立体关系,而且是多组物象的空间纵深。

讲,除了讲述条理化的概念、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生动的范例和范画详加说明,力求化理论为直觉、化繁杂为浅显、化枯燥为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处理“想”与“做”

“想”与“做”主要是针对学生作画时容易盲目设定的。“想”是指学生在写生对象前不急于动手,而是构思画面构图甚至想象出画面已完成,从这些纯粹抽象画的腹稿中得出清晰的绘画思路,想象力的开发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想,作为创作的开始就是希望把课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场所,学会创造真正的空间,它的直接好处是能有效地把学生从模式化思维改变为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抽象性思维。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美术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做”是“想”的结果化,“做”的具体结果能够证明“想”是否合理,是否与预想的结果一致。同时,它是作业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综合表现能力的最好方法。对如何“做”,教师应当给学生明确的规定,也就是有限制、有要求。举例说,选择某个角度去表现对象,这是要求在限制中去表现对象,规定学生在画面的右上角作小幅构图,但必须简洁、概括,虽然没有细节描述但却构思完整、光影分明,这是对学生空间构思和想象力的训练。然后根据小构图画出正确的素描作品,这时学生就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问题、空间质感等问题,这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技能的培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充分表现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认真的观察和细心的构思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四、“展评”是学生巩固知新的重要保障

对作业进行随堂展评,它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归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的教学内容上的重点和难点,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和解决,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作品展评能直接反映出这些问题。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作品的过程记忆犹新,教师的分析讲评就能最大限度地被消化吸收,经验和教训会很深刻地带入未来的学习之中。同时,这种反差又是在和同学作业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因此历久弥新、印象深刻、效果明显。我们更应看到,对具体作品的展评,会使学生对先前未知领域豁然开朗,对不成熟的构思产生修复效果,这种状态无疑是思维上的进一步开放,认识上的升华。

以上四个环节的核心是创新化和条理化的教学过程,它把知识内容的传授由表及里剖析成不同的平面,以便更有效地被学生掌握,但这些平面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还是被还原为透彻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授对象——中专生身心和知识的获取特点有充分的估计,所以重视营造感性气氛成为贯穿课堂内容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即便是在讲解枯燥的概念时,也尽可能以实例辅助说明、以求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第7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一、感受情境,丰富想象

小学生受其生活经历的限制,往往思路狭窄,加上教材多出自名家名篇,课文所叙述的事情、描述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有些离学生生活较远,这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将学生带入情境可激发他们的想象,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拓宽其思路。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让学生从女孩的悲惨命运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教师这样引导: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如果你来到小女孩身边,看到眼前的一切,听到人们的议论,你会想些什么?将学生引入情境,见其景,闻其声,动其情,使他们在情感的深切感受中想象,开拓思路,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声音能调动人的情绪。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以读促思,因此指导朗读是关键的一环。朗读是通过声音的传递,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来刺激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入情入境,从而表达思想感情。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闭上眼想象: 此时,在眼前,是一片绿色,远些,是一片绿色,再远些,还是一片绿色,放眼望去,与天相接的地方全是绿色。再让学生朗读老舍先生写的这句话。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既加深了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又丰富了想象力。

三、利用插图,引发想象

在课文中,常配有插图。插图具有直观性,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插图恰好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所描绘的景象甚至色彩都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而文字内容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如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当读到文中“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教师指导学生看插图,然后 让学生合起课本,闭上眼睛感受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欣赏插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将来的桂林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正畅游在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中!这种做法,使教学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 或“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抓补空白,扩展想象

第8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自制玩具 商品玩具

工业革命使玩具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而进入了产业化时代,直到发展成为现代庞大的玩具制造业,市场已成为幼儿玩具的主要来源,与此伴随的是玩具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玩具承载着的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难以体现。这时,自制玩具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与商品玩具相比,自制玩具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幼儿通过自制,摆弄玩具,不仅可以了解生活,认识社会,而且能激发求知欲和动手动脑制造玩具的兴趣。

自制玩具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灵活性、节能环保等特点,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动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幼儿基本素质等方面,起着商品玩具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想象最丰富、最离奇的时期,也是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在未发展之前是一种自由的联想,以不受抑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比如,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拿着画笔画画,他其实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只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不知道自己画画的重点在哪里。这时候,孩子虽然没有办法主导自己的想象,但是他们的“有意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传统玩具难以实现的。自制玩具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巧妙地利用了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简易物品,集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使玩具作用于多种感官的特点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得以凸现。在玩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制玩具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材料的形状、用途的不固定和玩具玩法不受限制,所以启发性较大,联想范围较广,探索余地较宽,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对于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幼儿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碎布头、纸箱、纸板、饮料瓶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出软沙包、推拉车、风轮、小彩带、软棉花棍等,通过发散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来的玩具不仅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游戏需要,引起其活动兴趣,而且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制玩具的主题,并主动修改玩具改变游戏玩法,创编出一些新玩法,以获得更好的游戏效果。幼儿从一个无意识的想象,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玩具,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去的过程使得创造力初步萌芽,这个过程让幼儿把想象思维的心理过程推向行为支柱,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

自制玩具是与商品玩具相对的一种玩具,是自己制作、非工业化生产而不用于商业流通的玩具,一般由成人为儿童制作或与儿童共同制作。其效能的发挥与实现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展示出来。在玩具制作中,幼儿对材料的选用,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的加工制作都需双手去操作完成,从而促进幼儿手部肌肉、骨骼神经的发展,促使幼儿手与脑的协调配合,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首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通过长时间静坐听讲,观看成人演示的方式来学习。而是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动手动脑来主动学习。在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感知物品的光滑和粗糙、软与硬、轻与重的特点,发展了幼儿手指的感知觉和小肌肉动作的灵敏性,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愿望和探究兴趣。

其次,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他们的好奇心也会得到保持和发展。而且,幼儿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会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这也是幼儿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可以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动手做事不仅可以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而且是开发幼儿智力和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基础。要注重学前儿童的双手训练,训练幼儿运用折剪、粘贴、拼画、撕、切割等技法和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一件玩具,不仅发展了手的精细动作,同时促使幼儿探索和发现操作材料的多种玩法,他们有时候操作和讲述同步,边说边玩;有时候思维与游戏同步,边玩边想,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分享操作的经验。

总之,幼儿动手做玩具的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玩具凝结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物化的、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的个性化差异极大。自制玩具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非专门玩具”,利用玩具的特殊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的健康发展。

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不同幼儿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还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幼儿的专心、细心、耐心,以及与他人友好协作的良好素质,促进幼儿动作和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也引起了幼儿积极、快乐的情绪,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幼儿的性格。当幼儿动手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实物时,他们就会获得动手的快乐,满足当“大人”的愿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会珍惜自己的东西,这种能力和品德培养的双奏效的活动,增强了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时应有的适应能力。

四、自制玩具能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节能环保

废旧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自制玩具时具有取材方便、选材丰富的优势,并且响应了“绿色环保”的号召,比如废旧的纸盒,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成小汽车、床、沙发等;废旧的水彩笔,幼儿可以拼凑成城堡、花篮、小滚筒等。选材的多样性直接减少了对幼儿创造力的束缚,扩大了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适合自己的玩具并且能运用到游戏中。这样不仅减少了家长在玩具上的开支,而且让幼儿意识到节能环保的好处,并感受到制作玩具的成就感。

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自制玩具有着特殊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是符合儿童发展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对玩具应该做广义理解,它不只局限于街坊上所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接触的东西都可以做玩具。”这是自制玩具所必须贯穿和体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玩具与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雪梅.盘活孩子的右脑.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第9篇:想象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丰富表象积累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 加强音乐记忆

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中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像下雨的形象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开始音乐等。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热门标签